社会性别学第七章 劳动性别分..
第七章性别文本
第七章把课程理解为性别文本把课程理解为性别文本就是要研究课程和性别之间的关系。
对课程和有关它的话语进行女性主义分析,激进的同性恋者分析或男性同性恋分析和性别分析,这些分析都关注由于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给我们带来的不公平待遇,关注我们进行建构以及被主导的性别体制所建构的方式。
性别一直都是组织学校教育和全国教育讨论的核心问题,但是作为性别文本理解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
一、历史背景17世纪以来,兴起了妇女教育运动,这次运动的核心观点:女子有着与男子同样的追求先进教育的能力。
但是这些早期的倡导者也坚持认为:这种附加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持重而理智的妻子和母亲”。
这种观点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即这种学校教育针对的是中产阶级的白人女性。
1、男女同校制:由于经济利益和经济生产的转变,女性入学率增加,但只有小部分的中学适龄男女儿童进入中学。
2、女孩成为好母亲?男孩成为乖孩子?3、男性中心的课程。
男性管理者设计的课程是男性中心的;它禁止对真正家庭的身体和语言的亲近;它代表的是英国殖民后裔的、新教徒的、中产阶级白种男性的价值观和利益。
二、最具公共性的革命女性主义理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课程的概念重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针对学校和教育的女性主义或“性别政治”的分析和评论,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它有两个不同的互补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上,以这些形式进行批判:分析学校教育的物理环境、教科书、规则标准、课堂互动、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校政策中体现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
主要关注的是平等,即为“自由主义方法”。
另一层面上,研究:在学校和社会中性别差异产生和维护的途径,包括教育、教育研究、知识观、关于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关系的观念等几方面的派生影响,即“激进女性主义”相似。
改革主义者的立场,批判了性别主义充斥于学校的方式,特别是性别歧视的模式,其中性别其实、性别成层和权威成层是我在这个观点中提炼出的三个方面。
激进主义的分析,20世纪70年代的评论揭示了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的性别根源,其中女性主义对学术学科的批判可以得出文中的9个结论。
社会性别平等理论课件
在教育过程中,一些老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女生不如男 生的思想。 在学习内容方面,一些老师会更多的鼓励女生选择文 科专业,更多鼓励男生选择理工科和高科技专业,而这种 专业上的差异将直接导致男女在就业、收入和社会评价等 方面的明显差异。 (3)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在社会性别社会化和社会性别角 色定型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电视在复制性别歧视或者 倡导性别平等具有生动、直观、容易接纳的特点,是社会 性别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二、社会性别的社会化
生理性别是与生俱来的,后天很难改变。社会性别 是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建构和传递而形成的,各种 社会制度也对社会性别的延续和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 1、社会性别在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建构和传递 社会性别对男女两性出生后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对其 起着塑造和影响作用。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人社会性别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家长对男女孩子的不同期待和教育,学校的教材、 教学模式以及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和态度,大众传媒中 对男女形象的表现,公共政策中对男女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等,都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和塑造着其社会性别。
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女人是塑造的,不是形成 的。勇敢的向传统观念挑战,大胆的提出了女性的社会性 别不是由先天的女性的生理造成的,而是有后天的社会文 化造成的。在此基础上,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就逐渐 形成了社会性别理论或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意识的产 生,为认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探讨实现男女平等的条件 及 途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方法。
4、推动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发展 (1)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原则 第二,公平性原则 第三,和谐性原则 第四,全面性原则 (2)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决策与政策 第一,把男女平衡状况作为政府科学决策得前提。 第二,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各项法律政策制定过 程。 第三,把妇女组织作为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 中坚力量。
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与解读
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与解读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旨在揭示不同社会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学科中,性别与劳动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性别与劳动的视角和解读。
一、性别与劳动的文化概念在人类学中,性别不仅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来理解的一种社会身份和角色。
不同文化对性别身份的看法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期望。
同样,劳动也不仅仅指工作和经济活动,它还包括不同文化中的家务劳动、农田劳动和社区劳动等。
二、性别与劳动的文化解读1. 性别角色与劳动分工在不同文化中,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从事狩猎、种植和其他体力劳动,而女性则负责家务、照顾子女等劳动。
这种差异往往源于社会和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评价。
2. 性别、劳动与身份认同性别与劳动的联系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
在一些社会中,男性劳动与社会地位和权力紧密相关,从事特定工种或行业的男性往往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
而女性则可能在劳动市场中面临挑战和限制,对于一些特定的工种或行业存在性别歧视。
3. 性别、劳动与社会关系性别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维系。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男性的劳动往往与集体利益、社会秩序与稳定相关,而女性的劳动可能更多地与家庭和社区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关系构建了不同性别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协作和互助。
4. 性别与劳动的变迁与挑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演变,性别与劳动的关系也在变化。
女性在劳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男性也开始参与家务劳动等传统被认为是女性职责的劳动。
这种变迁和挑战使得性别与劳动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的人类学研究和解读。
结语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和解读旨在揭示不同社会和文化中对性别和劳动的看法和影响。
性别角色与劳动分工、性别、劳动与身份认同、性别、劳动与社会关系以及性别与劳动的变迁与挑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
性别意识教案:我是男孩还是女孩
性别意识教案: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第一章:认识性别差异1.1 讲解男女在外貌、生理特征上的差异1.2 介绍性别角色的概念,如男孩和女孩在行为、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1.3 强调性别差异是自然现象,尊重和接纳自己的生理性别第二章:探索性别角色2.1 分析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望和规定2.2 讨论性别角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2.3 引导学生思考性别角色是否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鼓励他们勇于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第三章:性别平等观念3.1 讲解性别平等的含义,即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3.2 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如性别工资差距、女性职场晋升难等3.3 倡导性别平等,鼓励学生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第四章:培养性别自信心4.1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4.2 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4.3 培养学生自信、自爱的品质,无论性别如何,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第五章:性别尊重与包容5.1 讲解尊重他人性别的重要性,消除性别歧视和偏见5.2 分析不尊重性别多样性的后果,如性别歧视、性取向歧视等5.3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性别多样性的态度,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第六章:家庭中的性别角色6.1 探讨家庭中男女角色的分配,如家务劳动、抚养孩子等6.2 分析家庭性别角色分配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特别是对女性和孩子的影响6.3 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务和抚养孩子第七章:校园中的性别平等7.1 分析校园中可能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如课程选择、课外活动等7.2 探讨性别平等对学习和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学校中实现性别平等7.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性别平等的活动,如女生节、男生节等,促进男女同学的交流和理解第八章:性别平等与职业发展8.1 讲解性别平等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如招聘、晋升、薪酬等8.2 分析性别平等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打破职业发展的性别壁垒8.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不受性别限制,追求自己的职业梦想第九章:性别平等与社会责任9.1 探讨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的性别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平衡个人和社会的期望9.2 分析性别平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个人行动推动性别平等9.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性别平等的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总结性别意识、性别平等和性别尊重的重要性10.2 强调性别平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10.3 鼓励学生持续关注性别平等问题,成为性别平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共同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重点解析重点:1. 性别差异的认识:了解男女在外貌、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以及性别角色的概念。
透过性别看社会 期末考试
妇女改良性社会性别利益
B、
妇女激进型社会性别利益
C、
妇女实用性社会性别利益
D、
妇女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34在男性和女性发生同样的行为时,旁观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1.0分)1.0 分
A、
显性歧视
B、
隐性歧视
C、
正向歧视
D、
反向歧视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B、
南北战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党派之争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14
性道德多元化应该坚持的原则不包括()。
(1.0分)1.0 分
A、
不损害他人利益
B、
不损害公共利益
C、
不损害自己的心理利益
D、
不损害自己的身体利益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15
妇女干部需要具备的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不包括()。
A、
社会公共服务中可以同时看到男性和女性
B、
消防员被标注为“firefighter”
C、
空乘被添加“beautiful”这个形容词
D、
护士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确刷牙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二、多选题(题数:15,共 30.0 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刻板印象下男性气质的是()。(2.0分)2.0 分
A、
男性
B、女性C、家庭 NhomakorabeaD、
政策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
社会性别其实是一种()。
(1.0分)1.0 分
社会中的性别与劳动分工
社会中的性别与劳动分工性别与劳动分工:探索社会中的性别平等性别和劳动分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和女性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女性一直在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然而,性别不平等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方面,性别在劳动分工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许多社会中,男性在工作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更多地从事非正式和低收入工作。
这种性别劳动分工的现象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包括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首先,文化对性别的劳动角色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赋予不同的责任和期望。
男性通常被期望在家庭以外的领域展现竞争力和领导才能,而女性在家庭和照顾他人方面被认为是专家。
这些角色期望会影响到女性在职场上的机会和福利。
其次,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也对性别的劳动分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女性可能由于教育和经济机会的限制而处于劣势。
她们面临着缺乏资源和职业培训的挑战,这限制了她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可能被迫从事低技能和低收入的工作。
然而,虽然性别劳动分工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趋势对于性别平等带来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许多发达国家,女性在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取得进展为她们争取平等的机会提供了支持。
她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照顾角色,而是有机会追求职业成功和个人独立。
另一方面,一些组织和倡导者也在推动性别平等的议题。
许多组织致力于提高女性在管理层和高级职位中的代表性,并消除工作场所中的性别歧视。
这些倡导者通过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和倡议来改善女性在工作环境中的机会和待遇。
要实现性别平等和改变性别劳动分工现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可以帮助女性发展她们的技能和才能,从而提高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的意识和意识形态,以消除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此外,政府和组织应制定和执行积极的政策和法规,以促进性别平等。
社会学的性别和女性议题
社会学的性别和女性议题在当今社会,性别和女性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社会学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人们的行为、身份、地位等特征与性别有关。
而女性议题则是指讨论、研究和解决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引起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性别和女性议题的相关问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即男女角色的相互作用,人们经由性别身份的界定获得了身份、行为和地位等社会特征。
对于性别,不仅仅是指生理特征,也包括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层面。
因此,性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人们对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的看法、认知和表现。
而女性则是指那些在社会上被认定为女性的人,他们的性别身份和角色受到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二部分:性别与社会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指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男女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不平等。
这些不平等来自于不同的因素,包括未能给予女性同样的权利和机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以及对于女性的言行和身体的限制等。
而这些差异会影响到女性的个人发展、职业和经济地位、政治参与等方面,甚至会妨碍女性享有在家庭和社会中平等的地位。
第三部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是一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而女性在家庭中播种出了许多社会议题。
尽管妇女运动取得了成果,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仍然被热衷于广告、电影、流行歌曲等浪漫主义价值观的人们视为女性的职责。
此外,虽然许多女性已经进入了职场,但家庭和劳动的协调仍然成为许多女性争取的目标。
这一问题也影响着女性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第四部分:女性议题的重要性女性议题对于推进女性的平等地位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女性的进步和自由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的妇女投身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
其次,女性平等地位的获得,将会为社会带来新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将带来社会和人类更为先进、更明亮的未来。
总结本文结合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性别和女性议题的相关问题。
性别角色与社会分工
性别角色与社会分工在人类社会中,性别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性别角色是指根据社会预期而赋予男性和女性的特定角色和行为。
与性别角色紧密相关的是社会分工,即将不同性别的人分配到不同的职责和任务中。
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等等。
一、性别角色的起源性别角色的形成始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男性通常负责狩猎、保护家园以及执行其他与体力相关的任务,而女性则承担起繁衍后代、照料家庭的责任。
这种分工是出于生物学的差异和性别特征的不同而形成的。
例如,男性相对于女性更强壮、体力更强,适合从事较为粗重的劳动;女性则具有生育能力,需要留在家中照料孩子。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化,性别角色在人类社会中逐渐固化,并对社会分工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性作为家庭经济支柱和保护者的形象深入人心,女性则被视为家庭的护理者和家务劳动者。
这种分工不仅仅是单纯基于生物学差异,还受到文化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等的影响。
二、性别角色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权益的争取,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开始发生变革。
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相对较低,经过多年的奋斗和争取,妇女们逐渐获得了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为妇女们提供了更多获得信息和发声的机会,妇女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在当今社会,妇女正在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积极追求自我发展和职业成功。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商业、科学、技术和政治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展现出了优秀的才能和能力。
同时,男性也在逐渐释放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愈发重视家庭和家务劳动。
一些男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家庭事务,与妻子一起育儿和照顾家庭。
三、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的影响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可以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女性可能会被社会设定的既定角色限制住,导致她们较少选择非传统的职业道路。
社会性别
基于社会性别的歧视指个人因其社会性别身份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区别对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 在人际关系里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女性多受到年长男性的胁迫或剥削,男性因不符合某些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而 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关于多元性别是不正常的、不道德或病态的刻板印象给跨性别者的生活带来危害 。
20世纪70年代初期,社会性别的概念开始进入日常用语 。
不同文化中的
目前,大多数社会基于二元性别观念建构,依据人的生理性别把社会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并将两者分别 与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联系起来 。
社会性别并非二元。除了男性和女性,“第三类性别”人群在部分文化中得到认可,没有被社会边缘化 。
例如,在北美洲西南地区的原住民文化中,存在着名为“berdache”、后来改称为“双灵人(twospirit)”的社会性别,指的是拥有男人身体、但社会地位更接近于女性的人群 。另外,被称为“banci”的 人群在传统的爪哇社会中占据一定的空间,他们有着男儿身,但身穿女装,与异性恋男性发生性关系 。在印度 的社会中,也存在着约定俗成的第三类社会性别,即“海吉拉(hijras)”,指的是生理上为男人、行为方式像 女性并与母神崇拜有关的社群 。这些社会群体各不相同,但“第三类性别”这一划分对他们来说是否有意义或 合理,仍有待讨论 。
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各性别群体内部和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关系
。
历史沿革
过去,英文中用以表示“社会性别”的“gender”一词主要指语法上的性,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名词有阴性、 阳性和中性之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词的使用很少见于其他领域 。
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法国作家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写道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把生理上的性别与后天逐渐获得的性别身份区分开来,社会性别概念初 露端倪 。1955年,新西兰心理学家和性学家约翰·莫尼(John Money)提出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 概念,即“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说的或所做的、显示他或她本身的身份是男孩或男人、女孩或女人的所有东 西” 。莫尼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人在童年时习得妇女的,可能与生理性别不同 。社会性别
性别教育学
性别的社会属性1性别(sex)解刨学意义上的男女。
差异表现在染色体、性腺、性激素、解剖构造、生理机能、身体形态、运动机能等方面。
染色体测量成为判定性别的主要方法。
2社会性别(gender)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来表达的性别行为。
由语言、互动、文化符号等文化要素构成,并形成具有共识的社会标准。
社会性别角色态度与社会性别角色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现状显性的性别不平等:可以通过统计数字表达出的不平等。
隐性的性别不平等:不易被察觉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很难通过性别统计表现出来,但当事人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分析性别不平等产生和再生产的社会机制琼·W·斯科特对性别制度的分析文化象征的种种表现有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含义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分析性别关系再生产两性平等:机会平等法律、政治、经济等机会上的平等;工作报酬上、获得人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上的机会平等;话语权的平等。
结果平等承认基本差异之上的事实平等。
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Riane Eisler:人类社会存在过一个伙伴社会,并倡导重建伙伴关系的社会。
新型的男女关系社会,以平等合作来替代统治关系,以伙伴关系取向的文化取代统治关系取向的文化,和平、合作和创造性是这一文化的主体。
以圣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为标志的伙伴关系社会。
性关系革命女性重新争取她们本应拥有的对自己的肉体、性欲、性爱和性事快乐的权力。
实现性-肉体关系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
改善两性关系、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1男性气质(Masculine/Masculinity)男性气质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且是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指男性具有成就取向和关注任务的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
男性被构建成有理智、有逻辑、追求真理、强壮有力并具有“当然”权威的人。
“真正的男人”被视为能够满足自己性需要的人。
对女人的性支配能力,即对女性的控制权力,是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份的重要体现。
性别社会学
目录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性别与社会引子第一节性别与社会性别一、性别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性别/社会性别体制第二节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一、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二、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状况小结第二章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父权制起源的理论一、生理或心理学派二、历史学派三、人类学学派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二、社会性别研究与建构主义第三节女权主义理论一、女权运动与女权主义理论的产生二、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小结第三章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引子第一节知识的产生一、理论范式二、范式的革命第二节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特点一、女权主义的认识论二、社会性别研究的原则与立场三、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小结第四章性征和性别气质引子第一节性征一、性征的基本类型二、性别气质模式三、固定化的性别气质模式的社会功能第二节性别气质与性别认同一、性别认同二、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三、对弗洛依德理论的反思与发展小结第五章性别社会化引子第一节社会化过程一、社会化二、性别社会化三、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第二节性别社会化与社会学习一、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性别图式理论四、两性的道德发展小结第六章历史文化与社会性别引子第一节历史建构的性别气质一、历史与文化——说文解字二、宗教对性别气质的建构三、西方哲学思想史中的性别建构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的性别气质建构一、封建社会秩序与“三从四德”二、家文化三、文化的实践: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四、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小结第七章性别气质的话语建构引子第一节话语一、话语与社会性别二、话语的社会性三、话玉器的历史性四、大众传媒中的话语分析第二节话语的性别分析一、用词的性别分析二、叙事与再表现中的性别三、话语中叙述关系的性别分析四、中国妇女——被叙述的性别身份第八章性别气质的商品建构引子第一节消费社会中的性别一、消费社会二、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三、符号消费的性别意义第二节消费社会的性别商品化一、广告——传统性别观念的复制二、审美与选美——女性的客体化和大众消费气质建构三、减肥与整容——对身体的消费四、多元化的未来小结第九章身体的政治——性行为的社会性引子第一节社会的性一、性行为的生物性与社会二、各种理论视角第二节双重标准一、性别化的性行为规范二、日常生活中的双重标准及其演变第十章婚姻制度与婚姻关系的变革引子第一节婚姻制度一、婚姻制度二、从传统婚姻到浪漫爱情第一节中国婚姻关系的变革一、从择偶看婚姻关系二、《婚姻法》的沿革小结第十一章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第一节各种形式的针对妇女的暴力一、被害人学和女性作为被害人二、A针对妇女的暴力的类型第二节针对妇女暴力的原因分析一、暴力——男性统治的一种形式二、公私领域的社会建构三、反暴力的行动潜力小结第十二章劳动性别分工引子第一节劳动和劳动性别分工一、劳动分工二、劳动的性别分工三、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第二节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的动力机制一、各种理论流派二、中国劳动性别分工动力机制分析小结第十三章两性职业发展性别分化的职业发展三、传统职业发展理论四、职业发展路径的性别化五、中国的现状第三节影响两性职业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劳动力市场机制二、组织内部机制——“玻璃封顶”三、温柔的陷井——性别分工与家庭利益小结第十四章性别与发展第四节经济增长和社会性别一、发展的内涵二、发展中的性别问题第五节性别发展的政策分析一、社会政策中的性别发展模式二、性别发展战略小结参考书目第一编导论地址:讲义下载区密码:62751675第一章性别与社会引子•“清晨对着镜子梳理,一张苍白松弛的脸,下巴上稀稀的几根胡须,照照,我就讨厌了我自己!遗传研究所的报告中讲,在城市里生活了三代以上的男人,将再不长出胡须。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预修:无课程教材:《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共同编写),陈文琦,唐曼祺,2024,北京大学出版社课程学时: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一、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介绍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对性别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运用性别分析方法探讨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性别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概述(2学时)1.1课程介绍和教学目标1.2性别研究的演变和发展历程1.3性别概念及其分析视角第二单元:性别理论(6学时)2.1性别建构主义理论2.2社会角色理论2.3社会认同理论2.4后现代性别理论第三单元:性别与社会结构(8学时)3.1性别与劳动分工3.2性别与教育3.3性别与家庭3.4性别与媒体和文化第四单元:性别与政治(4学时)4.1性别与政治参与4.2性别与权力4.3性别与领导力第五单元:性别与社会变革(4学时)5.1性别与全球化5.2性别与社会运动5.3性别与社会变革第六单元:性别研究方法(2学时)6.1性别分析方法6.2性别研究的实践和技巧三、教学方法:理论课程采用讲述、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小组讨论、实地观察、调查研究等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期末考试占40%,形式为闭卷笔试。
五、参考书目:1. Connell, R. W. (2024). 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Wiley-Blackwell.2. De Beauvoir, S. (2024). The second sex. Random House UK.4. Lorber, J. (2024). Gender inequality: Feminist theories an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六、教学团队:主讲教师:陈文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协助教师:唐曼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七、备注: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七章 性别与劳动法
(三)《就业促进法》 第3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 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 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27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 权利。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 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 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蔽下的自由,而是在受到足够的教育和获知较充 分的信息后形成的自由。如果没有选择的自由, 没有以公民(女性和男性)个体利益诉求为根基, 平等往往成为一种动员的工具,而不是作为个人 的真正需求。
二、怀孕歧视还是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合理 拒绝 (一)唐女士诉商务部怀孕(性别)歧视案 (二)格蕾丝诉菲律宾电报电话公司性别歧视案
二、法律的性别盲点 (一)工伤法的男性标准 (二)法律中被胎儿权益所吸收的母亲权益
第四节 经典案例——观察与思考
一、劳动保护还是性别歧视 (一)欧盟委员会诉奥地利案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提出: 1.此种排斥性的立法是将女性作为一个整体排 斥在所诉的工作之外。 2.奥地利政府没有证据证明这几项工作对女性 的危害大于对男性的危害,既然对男性和女性都 有危险,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和雇主努力改善工 作环境,使其更加安全,更能保护人(包括男性和 女性)的身体健康,而不是将女性排斥在外。
第12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 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 责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妇女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 况进行监督。 第13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6条第2款、第7 条、第9条第1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受 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计 算,处以罚款。
性别社会学
2、性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概括以 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以性别为框架,赋予男女以不同的 特征框架时,性别的刻板印象就产生了。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女性别群体形成 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 性看法。
性别 性别刻板印象 外表形象 人格气质
问题:
中国传统性别制度现在还起作用吗?你能 想到一个制度因素影响男女角色和行为的 例子吗?
3、社会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
支配 地位
从属 被支配
男性
女性
权力关系:强制与非强制
强制性的权力关系 采用强迫的乃至暴力的方式使女性服从 非强制性的权力关系 通过心理认同的方式来支配控制女性
权力关系:通过资源控制
中国传统 社会性别制度
性别分工
婚姻制度
继承制度
性别分工制度
公
政治决策、外交战争 贵族男性
国
私
家族家庭
平民男性 所有女性
家
内
生儿育女照顾家人
女性
外
种地、读书做官、经商
平民男性
一夫一妻多妾制
婚 姻
从夫居—娘家—婆家
制 度
从夫姓—属于夫家之人
男子 继承 制是 妇女 最大 失败
父亲 儿子 孙子
女性
分性别,男性和女性 做什么?承担什么角色? 谁受益?拥有什么资源? 谁决策?拥有什么权力?
二、性别社会化及其特点
1、定义: 性别社会化是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
化,是学习如何做个男人或女人的 过程,它反映了多重因素对男人和 女人的共同作用,从人一出生就开 始了。
2、内容
1)性别期望:是社会对属于不同性别的人的 要求与期望。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性别和性取向——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联结在现代社会,性别和性取向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性别和性取向不仅是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也与文化、社会关系、权力和政治密不可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性别、身份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性别和性取向的联结。
一、性别和身份性别是指社会文化关系中的一种许多标识中的一种。
它是在人类社会中由生理差异引起的角色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
人们按照性别被要求扮演特定的角色和承担特定的社会职责,这些职责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有所不同。
身份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包括其自我概念、价值观、才能和社会地位。
在性别身份方面,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可能与其生理性别不同。
例如,跨性别者可能不认同他们赋予的生物学性别,而是认可自己的感受,承认他们属于不同的性别。
什么构成一个人的性别身份通常来自于自我认识和周围社会的影响。
二、社会性别和文化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和规范。
这和个人的生物性别有所不同。
社会性别建立在社会文化的视角和传统角色分工上。
以前,女性被要求专注于婚姻、家庭和子育,而男性被赋予供养家庭的责任。
因此,社会性别不仅为男女之间的分工和角色分配设定了规范、而且也彰显出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人们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根据性别角色来表现自己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或者塑造与性别相关的认知、信仰、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文化因素将影响普通人的性别认知和身份认同。
三、性取向和文化性取向是一个人在情感、心理和性行为上对于特定性别的吸引或兴趣。
性取向可以是异性恋(被吸引于异性)、同性恋(被吸引于同性)或双性恋(被吸引于异性和同性)。
文化和社会背景也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性取向认同和表达。
许多文化和国家对于同性恋和双性恋持有偏见、甚至遭受有意和无意的社会排斥。
这使得许多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往往不得不进行自我选择性的隐藏和艰难的心理压抑,给自身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本章重点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 在法国
2. 劳动的基本含义。 3.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
和创造性。 4.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 5.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社会统计法
第二章 劳 动
本章重点 • 劳动的社会职能 • 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 •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 •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劳动保护及其内容 •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1. 弹性就业 2.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3. 摩擦性失业 4. 失业治理的途径 5.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6.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
功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1.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职业性别隔离 3. 职业结构 4.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5.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1.二元经济 2.来自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3.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着手
第六章 劳动组织
本章重点
1.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组织文化 3.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4.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5.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 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 韦伯的三种权力 7. 劳动组合的类型 8.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之内容 • 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 •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 劳动士气
透过性别看社会 期末考试
答案解析:
12
中国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情况不包括()。
(1.0分)0.0 分
A、
女性参政权被否定
B、
女权论逐渐消失
C、
贤妻良母论逐渐衰落
D、
母亲的形象与要求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13
美国女性首次得以参加工作主要得益于()。
(1.0分)1.0 分
A、
经济危机
C、
女子的智力不如男子
D、
生育期没有效率不等于女性没有效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19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从()方面讨论了性政治问题。
(1.0分)1.0 分
A、
四个方面
B、
五个方面
C、
七个方面
D、
八个方面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0刻板的两性气质中,要求男性()。(1.0分)1.0 分
A、
差异
B、
歧视
C、
群体差异
D、
个体差异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18从经济效率决定论角度看女性回归家庭的争论,学者李银河的观点是()。(1.0分)1.0 分
A、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作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没有解决
B、
男女共同承担工作破坏了社会的基本分工,瓦解了社会的起码的效率
D、
不管是社会科学家还是人文科学家都很少把性别作为一个影响的重要因素加以研究。
正确答案:BCD 我的答案:BC
答案解析:
12美国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获得了()。(2.0分)1.0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劳动性别分工
二、职业与性别 2、女性职业发展:张力与阻力 要想挑战职业的性别隔离,首先需要扩展女性的职业 选择空间。 新的职业发展趋向: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管理层; 女性引领的创业潮;女性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 在职业领域中,仍然是男性占主导地位,女性还没有 摆脱从属地位;此外还存在贬低女性管理者能力的现 象;社会还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管理者的刻板印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节 家庭性别分工
(2)共同分担是否可能 如何解决女性职业发展和家庭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呢? 所谓取得事业和家庭角色均衡发展,应建立在公平公 正的基础上,因此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采取一切 适当和特别措施改变男子和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传 统任务,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实现男女充分的平等; 第二,鼓励妇女和男子分担父母责任和家务,男女共 同享有育儿假;第三,国家财富的计算要考虑妇女们 从事无偿劳动的时间及其创造的价值。 需要观念变革和制度性倡导
第二节 家庭性别分工
二、家庭分工引发的矛盾 从美国电影《克莱默夫妇》说开去……
第二节 家庭性别分工
三、事业和家庭生活的平衡 课堂讨论:职业女性若遇到类似“克莱默太太” 所遇到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时,你 主张如何解决?
第二节 家庭性别分工
四、日本和瑞典性别分工模式的比较 1、日本造“航空母舰”与“工蜂”:理想性别分工的神话 2、鼓励男性平等分担家务的瑞典模式 3、未来展望 (1)隐性劳动:能否走向显性 家务劳动的价值的估算:机会成本法,家庭食品法 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把家务劳动的价值列入国民生产总值中, 因此女性劳动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隐性劳动”,即价值被忽略 了的劳动。 如何让隐性劳动线性化,使妇女家务劳动的价值得到承认?
第一节劳动性别分工
劳动性别分工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将男女区隔 开来。 劳动性别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男女之间地 位的差异。 劳动性别分工不纯粹是基于生物学上的差异, 更多的是经济制度和文化规范使然。
第一节劳动性别分工
二、职业与性别 1、职业空间的性别分化:职业的性别隔离和职业拥 挤 劳动的性别化会带来一个后果,就是现代工业社会普 遍存在的行业和职业的性别隔离。(工作场所按性别 分开,因性别造成了工作的隔离) 性别隔离现象中有一个共性:妇女通常承担的都是地 位较低、工资较少的工作。 性别隔离导致职业的性别化聚集,导致产生了所谓 “男性工作”“女性工作”。
第二节 家庭性别分工
一、家庭内的性别分工 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性承担的现象非常普遍。 家务劳动的分担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当一种文 化观念把家务劳动视为女性的“专利”,就是把女性 定义为“照顾者”,把她的劳动简单化为“情感劳 动”,把男人界定为家庭的重要供养着,这样女性就 只能把做家务当成自己无可逃脱的职责了。所以说, 一般家庭中家务活女人做的多,不是她生来就会或天 性喜欢做,而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角色规 范系统建构的结果。
第七章 劳动性别分工与家庭性别分工
第一节劳动性别分工
一、对劳动性别分工的解释 1、性别分工的含义 所谓性别分工,指社会依据男女的不同性别而形 成某些活动上的专门化,或操作不同职能。 2、劳动性别分工的普遍性
第一节劳动性别分工
3、劳动性别分工的理论解释 (1)生物特性决定论:人类社会中之所以普遍存在男性以家外工作 为主、女性以家务工作为主的劳动性别分工特征,是男女两性在 生物学上的差异使然。 (2)投资收益比较决定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由男女两性组成的 家庭,会根据他们不同的比较优势进行劳动分工,以获得较高的 效率。 (3)性别角色决定论:这一理论强调文化对分工的重要规范作用。 即一定的文化规定了相应的性别角色内容,而男女从出生起就一 直受到这种性别角色规范的熏陶,于是逐步形成了男女不同的行 为方式和劳动技能,并由此决定了家庭中男女不同的劳动分工类 型。
第二节 家庭性别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