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母职的再生产:心理分析与性别社会学》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的性别与权力分析

社会工作的性别与权力分析

社会工作的性别与权力分析一、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与公平的专业学科。

性别与权力是社会工作中一直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就社会工作中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在权力分配中的影响展开论述。

二、性别差异对社会工作的影响1. 从业者性别分布不平衡社会工作领域从业者多以女性为主,这与社会对女性在照顾他人、情感劳动等角色的刻板印象有关。

对社会工作职业的刻板定位导致了从业者性别比例的不平衡,进而影响了相关服务的覆盖和质量。

2. 薪酬与职业晋升的性别偏差尽管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福祉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的服务,往往被较低估值。

这种估值偏差使得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性别差异也影响了从业者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阻碍,女性晋升到高层管理岗位的机会较少。

三、性别对社会工作权力分配的影响1. 决策与资源分配中的性别偏见性别对于权力的分配具有显著影响。

在社会工作领域,男性从业者往往更容易在决策层面发挥作用,这可能与社会对于男性在领导与管理方面的期望和偏见有关。

由于决策与资源分配权力的集中,男性从业者更有可能影响社会工作的方向和政策,导致性别关照与资源分配的偏差。

2. 权力与服务对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往往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并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然而,从业者的性别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和信任的障碍。

例如,男性服务对象可能更倾向于与男性从业者联系,女性则可能更容易接受女性从业者的帮助。

四、解决性别与权力失衡的策略1. 推动性别平等意识与教育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意识,对学生进行性别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中性别偏见带来的后果,从而更加关注性别平等问题。

2. 提高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性别问题需要综合的解决策略,提高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是其中重要一环。

通过提供更好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加强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母职实践中的性别不平等

母职实践中的性别不平等

母职实践中的性别不平等作者:刘一萱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0期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两性间的关系在家庭话题的讨论中不断提及,其中涉及的女性的母职实践已成为了性别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当代城市女性的母职生活实践,进行城市女性母职实践以及其中包含的性别不平等的讨论。

从这些实践生活的剖析中,可以感受到家庭内性别不平等的新表现形态,包括传统家庭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社会主流话语的主导以及消费市场对于母职神话的构建。

关键词:母职性别不平等民族志一、问题的提出在性别研究的领域中,母职研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往往可以映射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母职(Motherhood/mothering)指母亲为抚养子女所做的事,包括怀孕、生育和照顾孩子等。

母职所影响到的主体,不仅关乎女性自身,还会牵涉到儿童、家庭、社会等。

随着国内如今对二胎生育的重视、教育市场的蓬勃发展,当代城市女性的母职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婚前开始,女性就需要不断积累资本来应对日益增长的母职压力。

出于对伴侣的谨慎选择,许多女性一再推迟结婚年龄,或者不婚不孕。

婚后,女性还需要承受怀孕所带来的身体变化,随之受到影响的还包括女性的工作发展、自身角色的认同感、家庭分工结构。

本文旨在这种社会变迁的现状下,对女性婚前、婚后的母职角色进一步探讨,从而发掘性别不平等可能存在的新的表现形式。

二、当代城市女性的母职生活实践(一)婚前的母职生活实践。

母职压力不仅仅只存在于女性婚后抚养小孩的过程中,事实上,当代城市女性在大学毕业或进入适婚年龄之后就面临着潜在的母职压力。

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为例,伴侣不仅决定并参与了生育环节,还会在未来的照顾家庭、家务分工、子女陪伴、赡养老人等事项中发挥作用。

当代社会对女性的建构表现为,女性既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又需要以家庭为主,更多地担负照料家庭的任务。

母亲与父亲之间二元对立的角色模式,使得女性从婚前开始就需要承担伴侣不确定性、社会传统的女性期望等潜在的母职压力。

《玻璃动物园》中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解读

《玻璃动物园》中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解读

2019年10月第39卷第5期Oct.2019Vol.39No.5汉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j iang Normal University《玻璃动物园》中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解读章冰清,陈鸣券(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玻璃动物园》是威廉姆斯基于与姐姐以及母亲的生洁■体验创作出的一部杰出戏剧作晶,并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声望。

剧本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来自美国南方的中产阶级母女的悲惨遭遇。

本文试图运用兰西•雀朵洛的理论解读剧中纠葛而压抑的母女关系,从而理出该剧中母女关系的悲剧原因所在,并给出修复母女关系的建议,为本剧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母女关系;兰西•雀朵洛;《玻璃动物园》;客体关系[doi]10.19575/42—1892/g4.2019.05.008[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34(2019)05—0040—06田纳西•威廉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享誉盛名的剧作家,也是第一个将鲜活人物、戏剧风格和诗意对话融为一体的英语剧作家。

他既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也是一位舞台创新者。

《玻璃动物园》以威廉姆斯与姐姐罗斯以及南方淑女式的母亲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口“,描绘了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一个没落的南方中产阶级家庭中,母亲和儿子以及带有残疾的女儿相依为命的故事。

这部作品聚焦父权价值模式中女性的边缘化角色,关注她们压抑的生活环境以及心理感受,从家庭结构与社会分工的角度审视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塑造出了鲜活的母女形象。

出生于美国南方家庭的阿曼达无时无刻不在安排着女儿劳拉的生活,而劳拉一方面对母亲的过分关注感到反感,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对母亲的依赖。

作为人类最亲密的关系之一,“母女关系一直被沉默、缺乏所围困”口琢。

本文主要探讨《玻璃动物园》中的爱恨交织母女关系,运用兰西•雀朵洛的理论探讨构成紧张母女关系的原因,并试图找到修复母女关系的方法。

母职与社会学想像-东海大学社会系

母职与社会学想像-东海大学社会系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一百零五學年度第一學期大學部選修課程授課教師:呂秀玲授課對象:社會系一~二年級E-mail:d9*******@.tw母職與社會學想像Mothering and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關於這門課身為四名未成年子女的母親,我的日常生活向來是以「母職」為軸心而不間斷地運轉著,每天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協助孩子盥洗、穿衣、上學去;每天晚上閉眼前最後一件事還是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並督促、協同考前複習。

嘮叨、責駡、緊張、煩心、忙碌與力不從心佔據了我所有的情緒反應,但弔詭的是,幸福、完滿與家庭的歸屬感卻同步填補了我的不安與空虛。

然而究竟如何在家庭與工作、理想與孩子之間找到支撐點,達到槓桿平衡,仍是我一直在學習突破的母職困境。

美國女性社會學者Arlie Hochschild(2000)針對現代職業婦女,或可稱為工作女力,進行深入探查,她歸納出長久以來大多數已婚女性一直痛苦掙扎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熟輕熟重、熟前熟後的價值取捨之兩難抉擇,時刻煎熬與拉扯於如何求全、求好的矛盾情緒,然而對於職業婦女而言,時間永遠都不會夠用,工作怎麼做也不會有做完的一天,有許多婦女下班後還得承接Arlie Hochschild(2003)所謂的「第二輪班」(the second shift),甚至是「第三輪班」(the third shift)的家務工作,因而連僅存的短暫休息時間也被剝奪殆盡。

Arlie Hochschild(2000)分析在家庭與工作中奉獻了全部熱情與時間的女性,受制於「時間綁縛」(The Time Bind)而無法自由的生存處境,無法按照自由心智做出選擇,只得徘徊在兩難境地,一方面企圖Handle家庭與工作場域中眾多煩雜的大小瑣事;另一方面則不得不回歸家庭,向父權體制協商,或是「與父權討價還價」。

美國女性主義詩人Adrienne Rich(1976)在《女人所生》“Of Women Born”一書對母職概念提出兩種不同層次的意義,包括「母職經驗」(experience of mothering)與「母職體制」(institution of motherhood)兩者。

社会工作理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理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工作实务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下的理论模式,从而对社会工作实务进行理性的反思和对话,提升社会工作研究生的理论敏感度。

具体目标:掌握西方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发展过程,以及背后的理论范式的转移,从而反思批判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局限和贡献;区分社会问题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的影响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实物流派,从而反思批判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专业技术和整合可能;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核心模式和特定时空的处境化互动,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现行体制的融合与碰撞,创造性推动社会工作策略与中国社会的协同转型。

课程纲要:第一讲社会工作理论概述1.理论的属性及其和实践的关系:2.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3.社会工作理论分类:类型学框架VS.实务领域框架4.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科学主义范式VS.建构主义范式第二讲生态系统视角下的问题解决模式:社会工作新主流框架1.一般系统理论2.生态主义演变3.生态系统框架4.问题解决模式5.生命模式:生态系统框架的运用16.家庭治疗:生态系统框架的运用2第三讲优势视角、能力建设和增能框架:一个有希望的生活世界1.优势视角2.增能概念3.抗逆力模式:优势视角的运用14.能力建设模式:优势视角的运用25.社区资产建设:优势视角的运用3第四讲行为主义和准行为主义理论:证据为本的干预模式1.行为主义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行为理论4.认知行为治疗5.理性情绪模式6.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第五讲精神分析和心理社会模式:病态模式的治疗实践1.弗洛伊德的创造2.自我心理学阶段:埃里克森的贡献3.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比昂、温妮科特的贡献4.自身客体理论:海因茨.科胡特5.约翰.鲍尔比和大卫.豪的依附理论6.弗洛伦斯.霍利斯和玛丽.伍茨的心理社会治疗第六讲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建构论:反思实践的理论背景1.乔治.H.米德的理论创新2.芝加哥学派(赫伯特.布卢默)和衣阿华学派(曼福德.库恩)之争:情景的权宜性VS.情景的结构性3.认同和角色理论:谢尔顿.斯特莱克和拉尔夫.特纳4.拟据化理论:欧文.戈夫曼5.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身份理论6.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和反思实践7.唐纳德.肖恩:反思行动实践第七讲人本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一个哲学意味的激进实践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的贡献2.作为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让-保罗.萨特3.现象学之后的存在主义:马丁.海德格尔4.人本主义小组工作:格拉斯曼和凯茨5.存在主义社会工作:N.汤普森第八讲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相对正统的激进实践1.马克思主义:作为异化主题,还是剥削主题?2.安东尼.葛兰西:文化霸权与市民社会3.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4.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5.欧内斯特.拉克劳和尚塔尔.莫菲: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叙(articulation)实践6.保罗.弗雷勒:受压怕者的教育学7.进步社会工作第九讲性别视角、族群视角和文化视角:反霸权支配的文化激进实践1.第二性:西蒙.D.波伏娃2.母职的再生产:南希.乔德罗3.性别麻烦:朱迪丝.巴特勒4.三种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同化、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5.多元文化下的社会化过程和身份认同6.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践:丽娜.多米内利和卡伦.希利7.反歧视、反压迫的文化实践:达琳普尔和伯克的理论第十讲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处在虚无主义边缘的新激进思维1.表征危机和语言学转向2.从一般语义学到语用学3.克利夫德.格尔茨:地方性知识4.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民间叙事与合法性5.米歇尔.福柯:真理体制和规训权力6.后现代批判社会工作:迈克尔.怀特和简.福参考文献:1.Robbins, Susan P. Chaterjee, Pranab. Canda, Edward R. 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8.2.Turner, Francis. J. and Kendall Katherne A. Social Work Treatment: Interlocking TheoreticalApproaches. Third edi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6.3.Howe, Davi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 Making Senseof in Practice.Aldershot: Wildwood House, 1987.4.Payne, Malcom.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third edi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5[英]马尔克姆.派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冯亚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从母亲的经历看社会性别问题

从母亲的经历看社会性别问题

女性与社会性别问题管理系电子商务2班王禛自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社会性别”作为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概念传进中国,并逐步被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在妇女研究界运用。

社会性别强调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

社会性别理论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同时也反对把女性视为男性的对立面。

平等而公正的社会性别观念能够促进男女两性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网络为女性表达、社会参与及对性别身份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空间和新体验。

它对立足于社会发展背景的社会性别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在国外,也有相关的研究与报道.如美国《时代》杂志与洛克菲勒基金会近日联合公布的一项调查如此乐观地评价女性的现实处境。

调查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大多数人都认为事情已经发生变化在男性主导模式遭重创后女性终于开始崛起。

就家庭而言夫妻双方开始共同承受生活压力。

同过去相比女性的地位确实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购买生活用品时她们不必等待丈夫付钱选票的投向无须看男人的脸色家中的女孩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危机当前更具责任感的妇女纷纷“走出家门”挑起供养家庭的重担。

此时惯以“当家人”自居的男性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卸掉“养家糊口”的伪装成全妻子经济独立的愿望。

在职场上女性占优势的教育、卫生、服务等行业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较小女性职位和薪酬普遍偏低所带来的躲过裁员的“运气”亦无形中推动她们在职场拥有一席之地。

自然女性意识似乎还指女性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如今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正是一些进自强的女子,鄙弃并有意克制自己的女性行为,自觉模糊并淡化了女性意识,…由于生理上的差别,女子的生活道路毕竟不同于男子,她们除了参加社会生产外,还必须亲身承受人类繁衍的职责和哺育儿童的义务,…这种职责和义务,客观地约定了女子的人生之路,迫使她们不得不在一定的时间(通常是青年时期)中断其社会生产。

…但就目前我国女大学生的情况看,她们对女性人生道路的认识不足;其女性意识,往往是盲目的、掩饰的、甚至是抗拒性的。

扩大的不平等母职惩罚的演变

扩大的不平等母职惩罚的演变

扩大的不平等母职惩罚的演变一、概述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虽已取得显著进步,但母亲角色所面临的不平等和惩罚却依然存在,并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本论文旨在探讨扩大的不平等母职惩罚的演变,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这些惩罚对母亲个人发展、家庭结构和社会整体的影响。

文章首先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母职惩罚的起源和发展,揭示其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变化趋势。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工作环境中母职惩罚的具体体现,包括职场歧视、职业发展受阻、收入差距扩大等方面,并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探讨应对母职惩罚的策略,包括政策层面的干预、社会意识的提升以及个人层面的应对措施,旨在为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提出研究问题:母职惩罚在不同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及其与不平等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母职惩罚在不同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母职惩罚指的是在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层面上,女性因为履行母亲角色而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惩罚或限制。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女性个体的生活和权益,也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体现。

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变迁,母职惩罚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女性可能因为生育和抚养子女而无法参与劳动,从而在经济上受到惩罚在现代工业社会,虽然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工作,但家庭和育儿的责任往往仍然由女性承担,这可能导致职业上的不平等和惩罚。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母职惩罚的具体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

2. 研究目的:探讨母职惩罚如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变化而发展,并分析其对不平等的影响。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探索母职惩罚现象如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并详细分析这一演变过程对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影响。

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母职惩罚的起源和发展,并考察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如何被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传统和政治权力所塑造。

社会再生产理论性(视域)下全职妈妈的角色期望与评价变化研究

社会再生产理论性(视域)下全职妈妈的角色期望与评价变化研究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436社会再生产理论性(视域)下全职妈妈的角色期望与评价变化研究胡苗苗 陈亚杰 陈超 汤岐远(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摘 要:本文以全职妈妈为例,借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反思现在网络中大量存在的对于全职妈妈的负面评价的问题。

本文重点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不同时期对全职妈妈的角色期望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是从何处产生的?第二,社会再生产视域下如何评价全职妈妈?第三,女性是为何做出成为全职妈妈的选择的?目前对于全职妈妈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的定位不清晰,不认可全职妈妈家务劳动的价值,仅从单一层面而非动态眼光来评价不同时代的全职妈妈是人们对全职妈妈产生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

帮助女性不仅需要从方法层面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从认识论开始的源头上进行改变。

关键词:全职妈妈;角色期望;社会再生产一、研究意义对于家务劳动社会化与社会再生产如何链接这个问题,从劳动力再生产的混合模式中,对于家务劳动社会化与社会再生产的关联逐渐清晰,对于家务劳动的量化,计酬在国内不是不可能,而是我们对于相关概念过于模糊,也或许是把家务劳动与社会再生产联系非要与金钱挂钩对于我国实际情况是相对不合适的,但是作为女性只是想让是社会认可其在家庭中的付出,意识上的认同家务劳动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形式。

对于妇女在家庭中、社会中的角色认同能够持着一个较为公平的态度。

在不同阶段对全职妈妈的要求与评价并非表现为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动态变化模式。

当前网络中对于全职太太的评论多从经济不独立、价值感缺失、能力退化等方面进行讨论,甚至被人贴上不上进、寄生虫等负面标签。

结合近年网络上出现的不同形式对于全职太太/全职妈妈的负面评价,笔者将针对一部分自愿回归家庭承担起家庭工作,成为全职妈妈的群体的选择进行探析,讨论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对于女性是否选择回归家庭,以及该选择是否是女性出于自身的利益而做出的选择。

讨论社会对于全职太太的这一社会角色的抨击的同时,存在着对于女性回归家庭从事全职太太这样一个职业的误解。

丧偶式育儿话语中的母职困境与性别焦虑

丧偶式育儿话语中的母职困境与性别焦虑

然双方婚姻关系存续ꎬ 但父亲却很少参与日常
她们 往 往 以 参 与 相 关 话 题 讨 论 的 方 式 关 注
育儿工作——— “ 虽 生 犹 死” ꎮ 因 其 准 确 地 迎 合
“ 母亲处 境 ” ꎬ 其 重 要 动 因 就 是 审 视 现 代 母 职
本身辛辣的表述方式以及互联网对具有眼球效
这也意 味 着ꎬ 无 论 从 女 性 的 参 与 立 场 还 是 关
妈” 的表述ꎬ 开始成为批判父职缺席的最新流
行话语ꎮ
“ 丧偶式育儿” 话语中的母职困境与性别焦虑
从话题内容来看ꎬ 丧偶式育儿的早期讨论
幸ꎮ [ 10] 公众 对 该 话 题 的 讨 论 也 从 早 期 的 亲 子
主要集中在家庭的教养困境上ꎬ 并具有鲜明的
关系 扩 展 至 两 性 关 系ꎮ 在 反 思、 批 判 父 职 与
介中的女性 形 象ꎬ [ 2] 并 主 要 通 过 解 构、 批 判 的
话语中有关母职与性别的讨论开始成为研究者
研究方式来发现流行话语背后的性别偏见与权
把握当 下 母 职 意 识 形 态、 了 解 女 性 生 存 现 状、
力机制ꎮ
发现女性所面临社会文化压力的重要素材ꎮ 这
是因为ꎬ 女性主义者强调社会性别与母亲角色
因ꎮ 女性 对 男 性 缺 席 儿 童 教 养 的 不 满 也 被 认
在个人话语、 国家话语、 专家话语、 消费话语
为极易 转 化 为 其 对 婚 姻 生 活 的 失 望ꎬ 丧 偶 式
等多元话语力量的影响下ꎬ 丧偶式育儿成为集
育儿因 此 与 “ 当 妈 式 择 偶 ”
表述母职困境、 反思两性关系为一体的综合性
应信息的快速传播ꎬ 丧偶式育儿很快成为中国

妇女工作

妇女工作

从我母亲的经历看社会性别问题及社工介入摘要:妇女的社会性别歧视由来已久,怎样降低乃至消除社会性别歧视一直以来是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为此一代一代的女权主义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本篇论文主要从我母亲的个人经历来探讨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主要社会性别歧视问题,并分析怎样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来介入该类问题。

关键字:妇女、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方式。

社会性别有别于自然性别,自然性别是男女的自然属性,即两性的先天的生物差异;社会性别,是指社会造成的基于性别之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的社会性角色,是由社会建构的差别即性构。

母亲今年已经40岁了,从出生到成家,再到现在孩子都已成年,根据母亲自己述说,这一过程很平淡无奇,但也很艰辛。

母亲只念了小学,因为家里一共有四个姐妹再加一个弟弟,不可能都念书,大姐和二姐都没有念书,只妈妈和她的妹妹弟弟都只念了小学,然后就辍学帮家里做事,知道各自成家。

母亲很早就结婚了,也没到二十岁就生下了我,这在农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之后就一直在家做家务,后来随父亲去当地的加油站工作,当然,母亲并没有工作,还是做家务。

因为当时的单位正在改制,对于女性员工一概不收。

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看见父母吵架,父亲也会打母亲。

母亲说每当父亲打她的时候自己就会带上我回外婆家去,当时外婆家离我家也就几里地远。

刚开始外婆家的亲戚还会来劝劝,后来便不来了,只是劝母亲好好过日子。

等我渐渐长大后,父亲和母亲之间也慢慢的不再吵架。

我对母亲影响最深刻的是每次家里来人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在大家吃完之后再弄一点剩下的菜在一旁吃。

即使大家喊她上桌,她也不答应,可见母亲脑中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是多么的深厚。

从母亲的经历我总结了现代农村女性经常遇到的社会性别歧视问题:一、教育歧视问题。

农村女性义务教育程度不足。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6岁以上文盲中,男性为27.68%,女性为72.32%,而这其中农村女性众多。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性别再生产图景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性别再生产图景

The Gender Reproduction of Scienc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作者: 常亚慧[1];洪晨[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与文化
页码: 69-7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性别;再生产;图景
摘要: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匹配是当前中小学科学科目教学备受非议与关注的焦点,渗透在其中的性别问题更是成为制约科学科目日常教学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文章尝试突破为性别刻板印象所遮蔽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性别社会学理论来探究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走进行动主体,阐明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通过访谈探析科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现状,厘清其专业发展的社会结构性成因,梳理女性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学科性别隔离与职业性别区隔的双重桎梏加剧了女性科学教师的弱势地位,科学教师需要打破性别藩篱,从组织制度生活中和社会性别建构缝隙中寻找专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母职的想象:城市女性的产前检查、身体经验与主体性

母职的想象:城市女性的产前检查、身体经验与主体性

母职的想象:城市女性的产前检查、身体经验与主体性
林晓珊
【期刊名称】《社会》
【年(卷),期】2011(031)005
【摘要】现代医疗技术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女性的母职体验。

在健康的重要
性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特点的情境之下,产前检查已经成为一项孕妇必须承担的健康新伦理,并形塑了孕妇独有的母职经验。

本文基于作者在一座中等城市的妇幼保健院历时半年多的民族志观察所获资料和以阿霞的身体经验为个案的深度剖析,揭示了在健康话语占主导地位的医疗化社会中,城市女性是如何在产检过程中体验母职的。

文章指出,医疗技术的干预使孕妇自身的身体经验被不断贬低,并屈从于医学话语的建构,而不是由女性自己言说,怀孕的身体亦被医学凝视所客体化并失去其自身的主体性,母职的体验也因此变成了一种经由现代医学健康方案所主导的想象。

【总页数】25页(P133-157)
【作者】林晓珊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母职的经纪人化——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母职变迁 [J], 杨可
2.男性的性别怨恨与城市女性想象——对“乡下人进城”男性叙事文本的一种考察
[J], 宠秀慧
3.母职的经纪人化——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母职变迁 [J], 杨可;
4.消费文化语境中城市女性主体性建构——论多丽丝· 莱辛的《好邻居日记》 [J], 李婷婷
5.母职的悖论:从女性主义批判到中国式母职策略 [J], 吴小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母职的再生产(精)

母职的再生产(精)

自我的開端,以及客體愛 的成長
•嬰兒逐漸感受到母親和自己的分 別,她不是我(not-me)-生理 的成熟&反覆經驗到母親離去。
•一個人的自我(self),或認同 (identity),有著雙重的起源和雙重 的導向,最先都是來自於其早期的關 係經驗 1.身體整全性(body integrity)的 內在生理經驗&更內在的自我核心 (core of the self)(p.85) 2.劃出自己和客體世界之間的界線 (P.85)
•「真實自我」是一種能力 (ability),可以感覺自己是一個 有效的情緒與人際行動者。 •「錯誤自我」(p.75) •在新生兒身上,生理與心理很難區 分。兩者的持續存在與發展都有賴 於父母的照顧
• 原初認同(primary identification),強 調了嬰兒對一個自己尚未區分的人所具有的 客體心神投注(object cathexis) • 佛洛伊德-並非一開始就建立在對客體的心 神投注;在任何客體心神投注之前,必須先 有一種直接與立即的認同 • 在認知上是自戀的:「原慾與認知上的『非 我』(not I),也被視為屬於『我』(I)」 • 馬勒(P.76)
•只要母嬰關係具有持續性,嬰兒就 會根據其對母親特定面向的內化再 現,及其所感知的母愛照顧品質, 定義其自我的面向。 •唯有讓自己承認和母親的分別,嬰 兒才能真正形成和她的一體感,並 發展出真正的自我 •執著於原初親密感與一體感,ex: 弗洛伊德-宗教,麥可・白林特- 成人的戀愛關係「沉靜的幸福感」 (P.99)
• 心理理論中的文化學派 • 強調社會文化的影響力,文化決定論, 將個人發展直接視為內化了社會文化 的世界。 • 外在世界的確是會影響內在,但卻不 是直接的,此學說忽略了人是一個行 動者,人似乎沒有餘地去商榷或創造 內化的東西。

母职的再生产(二)

母职的再生产(二)

• 依底帕斯所製造的男性支配,壓抑與拒絕依賴 的意識形態與心理,促使男人進入家庭以外競 爭激烈的職場世界,同時也對婚姻與家庭生活 帶來結構緊張 • 婚姻被賦予很強的情緒意義;家庭不再負擔生 產、教育、宗教與照顧老弱病患的功能,就只 剩下心理功能。在此脈絡中,由於女人獨司母 職所造成的女人與男人異性戀之間的矛盾 • 男人與女人雖然追求彼此的親密關係,卻因為 親職的社會組織,終究無法滿足彼此的需要。 (p254)完整的Fra bibliotek環:母親與孩子
• 在心理結構的層次上,小孩完成了女人所需的 三角關係。女人生小孩,體驗再此脈絡下和一 個男人的關係,讓她能夠重新拾得在社會世界 中心裡內部關係結構。藉此它再現了母親本身 在其嬰兒期的母子共生狀態 • 基於這些理由,對女人來說,將婚姻轉變成家 庭,並將更多精神放在孩子而非丈夫的身上, 在心理上是合乎邏輯的。
• 任何一個轉向,都是對母女關係的回顧 或回應(p.162) • 從二元到三元 • 擺盪於戀父與戀母之間 • 親職結構的安排導致母親的優先性
伊底帕斯的解決
• 男孩比女孩徹底 • 青春期的舊事重演:與母親之間綿長又 痛苦的分割 • 形成個體性與獨立性的種種方式 • Bisexual wavering and indecisiveness • 另一個任務:從戀父到依戀其它男性 • 異性戀並非純粹自然的發展,而是發生 在關係的脈絡中
• 男女的另一個差異:客體愛與自戀愛(p.259) • 男女之愛與母子之愛的矛盾 • 女人母職的自我複製:由於女人由女人照顧成長,女 人會比男人更想成為母親,也就是說,重新把自己放 入原初的母子關係中,並從身為母親的關係中得到滿 足,同時具備擔任母職的心理與關係能力。(p.264) • 母職所需要的關係基礎在女人身上得到延續,在男人 身上卻被禁制了,男人對於自我的觀感往往比較建立 在和別人的區別之上。 • In sum, … (p.265)

中国社会的母育研究:当代议题与研究展望

中国社会的母育研究:当代议题与研究展望

中国社会的母育研究:当代议题与研究展望黄璟珲;谢均才【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2()5【摘要】母育概念脱胎于第二波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其后在西方社会学领域被广泛讨论。

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母职与母育引起公众舆论关注,逐渐成为社会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梳理当前中国社会的母育研究,有助于理解今后中国母亲的主体责任与母职文化。

本文讨论集中于中国母亲的教养方式、母职的重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母职惩罚、母亲在学龄儿童学业中的角色,以及女性实践母职的焦虑。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低生育率背景与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均下的教育竞争都是当代中国母育的重要社会条件。

对当代中国母育议题提出的研究展望可总结为:从中国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出发,重视本土的育儿概念;以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视角来分析阶层内部母育的多元性;发掘情感研究在母育探讨中的潜能,连结社会不平等再生产机制;关注母育与儿童道德培育。

【总页数】16页(P153-167)【作者】黄璟珲;谢均才【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相关文献】1.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创新性佳作——评《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研究》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的第二部力作3.回溯与展望:当代媒体人类学研究主要议题4.当代中国社会抗议的议题分类与研究路径——基于英文学界中国研究文献的考察5.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研究的前沿议题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Ⅲ的可视化视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母则刚?从生物性母职到社会性母职的建构过程探究

为母则刚?从生物性母职到社会性母职的建构过程探究

为母则刚?从生物性母职到社会性母职的建构过程探究
陆杰华;张宇昕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
【摘要】在低生育水平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现有的鼓励生育政策效果十分有限,其原因之一在于女性的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因此,探讨当今女性的母职体验及其认知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

基于哺乳是女性正式承担和认同母职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判断,以女性的哺乳实践为切入点,采用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对C市中产双薪家庭新任妈妈的一孩哺乳和母职习得的考察发现,新任妈妈在哺乳时普遍遭遇了身体的不适与身份的焦虑。

尽管相信母职天生,但她们并没有因此牺牲自己的主体性,而是通过弱化生物性母职来追求孩子与自身主体性相统一的新型母职。

“为母则刚”不再要求母亲一味地为了孩子吃苦受累,而意味着母亲愿意为了自己和孩子的未来而不断奋斗,努力使自身变得更强大。

新型母职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支持,因此,下一步应促进性别平等的就业,并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支持,以消除新型母职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

【总页数】10页(P19-28)
【作者】陆杰华;张宇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爱与"母职"——五四时期"女性本质"的解构与建构
2."母乳最优"哺育伦理与整体性母职的建构
3.“母乳最优”哺育伦理与整体性母职的建构
4.母婴室中的青年母职实践、育儿建构与空间转译
5.被建构的焦虑母职和参与父职:基于深圳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的质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妇心理特征及分娩期精神心理护理

产妇心理特征及分娩期精神心理护理

产妇心理特征及分娩期精神心理护理
王慧敏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7(7)29
【总页数】2页(P7057-7058)
【关键词】分娩,产科/心理学;心理护理
【作者】王慧敏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3;R493.25
【相关文献】
1.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护理措施 [J], 王枝敏
2.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J], 陶秀霞;王洪侠
3.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J], 陶秀霞;王洪侠
4.关于产妇心理特征及分娩期精神心理护理 [J], 刘亚楠; 马明芳; 绍灿; 颜娅璟; 李彩虹; 周芳芳
5.关于产妇心理特征及分娩期精神心理护理 [J], 刘亚楠; 马明芳; 绍灿; 颜娅璟; 李彩虹; 周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问题探讨

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问题探讨

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问题探讨发表时间:2010-08-19T15:25:24.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肖兰英[导读] 由于产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孕产次的不同,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及需求也不尽相同。

肖兰英(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妇婴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162-02 【关键词】分娩心理妇女生孩子虽是生理过程,但毕竟是一特殊的生理过程。

“欢乐怀孕,痛苦分娩”,在分娩这一生命的重要时刻,似乎注定了分娩要伴随剧痛,并潜伏着许多随时可以威胁产妇和胎儿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

怀孕正常并非意味着能顺利分娩,也并非因为曾有过顺产经历,再分娩时就一定顺利。

由此使大多数妇女在分娩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等心理状态。

本文针对去年在我院顺产妇女在分娩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2009年我院分娩978名,其中顺产妇女529名,占50.4%。

初产妇371名,经产妇158名;年龄18~38岁;文化层次有大学、高中、小学、文盲不等。

2 分娩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由于产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孕产次的不同,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及需求也不尽相同。

2.1恐惧紧张心理:不论是初产妇或经产妇均存在。

初产妇自身为独生子女者居多,娇生惯养,对妊娠分娩的知识多半来自同伴、母亲或婆婆的经历解说或目睹其他产妇的表现或自学书本而得,当子宫收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剧时,始料未及,心理反应强烈,过分恐惧紧张,以至于大吵打闹。

高龄初产妇且文化程度较高者她们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自然分娩持怀疑态度。

经产妇则是对上次分娩的回忆而产生紧张担心。

2.2焦虑不安心理:孕妇及家属由于受“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产妇在忍受分娩阵痛的同时既期望尽快结束分娩,又为能否生个理想中意的孩子而产生焦虑不安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母职的再生产:心理分析与性别社会学》作者:潘绮虹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学者南西·乔多罗的著作《母职的再生产:心理分析与性别社会学》。

本书从女性主义角度,运用心理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探讨性别分工不平等,即女人专司母职的家庭结构如何使女性与男性发展出不同的性别人格、心理模式和意识形态,使女人的母职自我循环地代代复制,男人发展出具有男性中心意识的人格模式,从而维护了性别社会组织再生产。

关键词:南西·乔多罗母职心理分析性别社会学上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就两性的性、生育方面的关系、权利和责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父权制社会以妇女具有生育和哺乳能力这一生物意义上的事实为借口,把社会性的母职和一系列伴随而来的压迫加诸妇女。

如激进自由派和文化派的女性主义者就曾争论,是生物性的母职本身还是父权制下制度化的母职压抑了妇女。

两派讨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母职。

另一方面,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批判了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中的男性中心意识形态,重新审视了他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论述。

她们批判性地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揭示了女人在父权制家庭中成长时遭受的种种压抑。

正如罗斯马丽·童所说,“倘若女性主义者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文本,通过拒绝它的生物决定论,强调前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强调人类性发展的俄狄浦斯阶段,或者通过以非父权的声音来讲俄狄浦斯的故事;那么,弗洛伊德的文本也可以被用来达到女性主义的目标”。

[1]在这两方面的背景下,南西·乔多罗(Nancy Chodorow)的社会学博士论文《母职的再生产:心理分析与性别社会学》(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1978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乔多罗是美国女性主义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师,该著作是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研究母职问题的代表作,它被社会学系评论期刊选为过去25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作者的思路和其他女性主义流派的区别在于,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批判地借鉴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前俄狄浦斯和俄狄浦斯阶段的阐述,运用心理学中客体关系理论,探讨了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家庭中男孩和女孩的童年经验,试图从中找出母职在女性身上代代复制的原因。

著作分为三大部分:导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和成年后性别人格的发展。

台湾学者张君玫翻译了该书,于2003年由群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在译本中作者的名字译为“兰西·雀朵洛”,为方便内地读者阅读,本文依照大陆出版的《女性主义思潮导论》中的译名“南西·乔多罗”。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述:母职与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系、前俄狄浦斯与俄狄浦斯时期的性别差异、性别人格的分化和母职再生产一、母职与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系女人担任母职的事实对家庭结构、两性关系、关于女人的意识形态和不平等的性别分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但这一事实很少被深入分析。

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问题:女人如何会承担母职。

因为即使时代发展和生产组织改变了,性别社会组织还是根深蒂固,女人还是继续担任母职,在男人主导的社会中遭受不平等。

作者接着提出了中心论点:当代母职的再生产不是生理决定的,也不是刻意的社会角色训练,而主要是通过社会结构诱发的心理过程。

正因为是女人做母亲,母女关系的发展诱发了女儿的母职能力和当母亲的欲望,母亲养育的儿子则被压抑了抚育孩子的能力和需要,他们长大后刻意保持和家庭之间的疏离,把自己定位在公共领域。

这种亲职不平衡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复制这种心理能力的分工和既存的性别与家庭分工。

这就是性别社会组织再生产和循环。

接下来作者对前人在母职问题上的研究进行综述,显示出极为强烈的论辩色彩。

作者先指出了如恩格斯、帕森斯及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学理论家对家庭研究的不足之处,他们没有对母职的再生产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有鉴于相当多的社会理论家对母职的忽略和种种预设,作者驳斥了艾莉丝·罗西等人的“母爱天生说”。

这种预设把女人的母职看作是生理本能。

作者认为越是被社会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越要受到质疑,因为社会生理学助长了人们用生理性别或种族概念把不平等和压迫合理化的习惯,把母职看作自然事实会掩盖女人在男性主导的家庭中遭受的历史性的压迫。

作者同时指出女性主义理论者提出的“角色训练说”的不当之处:它把女人担任母职的行为简化成服从意识形态的、表面化的劳作。

而母职不是简单的一连串抚育行为的集合,它包括了女人在参与和儿女的关系时的心理能力与投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处理关系的能力和心理需求。

作者转向心理分析,她回顾了影响深远的两大派别及主要观点,一派是弗洛伊德、梅兰妮和克莱恩等人的“本能决定论”,另一派是弗洛姆、洪妮等人的文化学派心理分析所支持的“环境决定论”。

她提出可以糅合两家所长的客体关系理论来解释男性与女性的发展,因为客体关系理论把性驱力和社会关系影响都考虑到了。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性特质的基本重要性,但它不是决定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是婴儿出生后早年的社会关系经验,它重组了性,对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探讨的是,性别分工明显、女人专司母职的家庭结构如何影响了个人无意识的结构与过程。

亲职组织所传送的社会结构的元素和家庭的特性,会通过幻想、冲突、爱恨两难等复杂过程内化到孩子的无意识当中,使他们发展出有性别差异的人格,养成不同的关系需要和心理机能,从而利于母职的再生产。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亲职的能力、对女人承担母职的期待,可以追溯到一个人早年和母亲的关系和被母亲抚育的经验。

婴儿内在客体世界的情感关系基于母婴关系。

婴儿以其自利的原初爱去爱母亲,无法分清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界限,而且会认为母亲将无条件地关爱和满足自己。

这种他我不分、欠缺现实原则的爱是原初亲密感和一体感,经历过这种爱的人成年后,某个自我的面向会期待重新获得这种经验。

然而亲密感和一体感的也会导致人对失去自我的恐惧。

只有承认和母亲的分别,婴儿才能发展出自我。

作者引用艾莉丝·白林特的观点说明,孩子对父亲的爱不同于对母亲的原初爱,因为化描述和对他的情感和物质上的无偿服务,赋予了父亲和他所代表的男性群体一种特权,男孩便会想获得这种特权,且坚信社会工作是男子气概的、优越的,男性比女性在公共领域有着更重大的贡献,优于女性代表的家庭领域。

作者引用了帕森斯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部分理论家对心理分析的诠释,如当代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地位等级奠定了男人在资本主义支配中的心理顺从,女人独司母职,强化儿子对她的依赖并对儿子加以操弄,而这种家庭产生出来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人格是适于现代资本主义操作的。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亲职结构、性别分工以及不平等的性别意识形态塑造了女人和男人的人格结构和取向,创造了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和心理模式。

这些特殊的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决定了两性在社会生产领域与家庭领域的位置,使性别分工再度被强化,并服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取向和运转要求。

他们发展出特定的关系模式和人际关系需要,这些关系既是既存家庭结构制造出来的,反过来又维系了既存的家庭结构。

在最后一部分关于家庭心理动态的讨论中,作者认为,跟男孩在俄狄浦斯阶段对母亲那种排他性依恋相比,女孩对父亲不是绝对的排他性依恋,她没有抛弃对母亲的依恋和前俄狄浦斯纽带,只不过在母亲这个最初爱的客体的基础上再附加一个父亲作为爱的客体,她处于一种三角关系的脉络中。

男孩所经历的“爱”对他来说具有威胁性(如前俄狄浦斯原初爱吞没自我的恐惧,俄狄浦斯阶段对他恋母的惩罚),为避免这种威胁,他必须压抑情感关系需要,因此成年男性在公共社会中难以发展深刻的个人联系,在爱情关系上感到困难。

对女人来说,她们没有压抑对感情的需要,有丰富的情绪资源,内在客体关系也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和回旋余地。

男人不是她唯一所爱的,因为她还有着母亲这个最初爱的对象。

父亲/男人在女人情绪上所扮演的角色,始终无法超越母亲。

因此女人除了和男人建立关系之外,还要重建她们和母亲融为一体的关系。

女人会在男人之外寻求情绪和爱的满足,如跟其他女人发展亲密的友谊,或者通过女同性恋关系复制母女联系。

但在此之外更普遍的途径是生下小孩,补全三角关系,女人通过认同在她子宫内成长的孩子,重新体验她和母亲之间关系的心理情境。

作者引用费里斯和杜丝的临床研究说明母婴爱和异性爱有冲突之处,母亲很可能只希望要一个孩子,满足对原初关系的渴求,而不想要性爱本身。

母职的活动涉及了双重的认同,就是她分别作为一个孩子和作为一个母亲的认同,通过认同孩子重返早年与母亲密切联系的经验,通过认同母亲具备担任母职的心理与关系能力。

作者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由于女人专司母职这样的性别不平等的家庭分工安排,童年经验和俄狄浦斯关系在孩子身上出现了性别的差异,进而发展出男女性别人格的差异,产生男性支配的心理与意识形态和对女性履行母职的期待。

正因为是母亲抚养,男孩成长中一直压抑情感关系,性别人格中铭刻着男性中心意识形态,长大后无法具备亲职的能力与取向。

而女孩有能力创造和他人的情感联系,但难以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她长大后会再一次担任母职,并复制给下一代。

女人母职的再生产,维系和推动了女人在家庭领域中的位置和责任不断再生产,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别组织和生产的社会组织不断再生产。

结语正如乔多罗本人在《母职的再生产》的第二版序言中承认,她的讨论的家庭仅限于西方白人中产阶级的只有父母双亲的异性恋家庭,而没有考虑到种族、阶级、性取向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时代的局限。

再者,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看来,书中有不少本质化和普遍化的语言,预设了整体性的、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个体差异的许多概念,如女性、男性特质、母女关系等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的作者罗斯玛丽·帕特南·童所指出的,批评者认为乔多罗把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指向心理而不是社会。

根据乔多罗的逻辑,父权制下不平等的性别分工让女人专司母职,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培养出有差异的性别人格、对情感关系的不同能力和需要,长大后投入到异性恋婚姻制度中,使这样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得到再生产,她描述的是这个再生产循环系统中核心环节的内在操作机制,而不是源头,推动两性养成这样的心理模式的还是具体的社会环境。

乔多罗的某些本质化描述,在当时有着联结女性同盟的政治上的意义。

她描述的再生产环节是一个重要环节,但这个环节长期被那种宣称自己研究立场是中立的男性研究者的话语所遮蔽。

如果考虑到以上两点,我们就必须承认,她的著作深刻剖析了男性支配的性别系统的社会与文化再生产如何在家庭场所运作。

心理分析、社会学、文化等多重理论视野在著作中得到体现。

就分析母职、性别角色和男性中心文化再生产等议题来说,这本论著为后来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值得借鉴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