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
科研院所改革意见建议
科研院所改革意见建议科研院所改革意见建议:1. 加强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
建议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薪酬和职称晋升制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 提升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水平。
建议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评估,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管机制,确保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3.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建议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4. 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建议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5. 加强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议建立科研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科研成果的共同开发和应用。
6.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建设。
建议加强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规范科研行为,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科研的公正、客观和可信度。
7. 增加科研院所的开放和透明度。
建议建立科研成果公开和科研数据共享的制度,提高科研成果的可见度和可复制性,促进科研的合作与交流。
8. 加强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议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科研资源,提升科研院所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9. 推进科研院所的创新管理模式。
建议探索灵活的科研管理模式,鼓励科研院所进行创新实践,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能力。
10. 加强科研院所的社会服务功能。
建议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科研院所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的科研院所改革意见建议,可以促进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也需要科研院所本身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加强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建设,确保科研的公正、客观和可信度。
只有这样,科研院所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创新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科研方面的现状 、难处和建议
科研方面的现状、难处和建议科研方面的现状、难处和建议一、现状:1.科研竞争激烈:由于科研项目资源有限,导致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争夺项目经费、论文发表权等成为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
2.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但许多科研项目由于经费不足而无法开展,限制了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科研压力大:科研工作需要持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加上竞争压力和项目要求,使科研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4.数据获取和处理困难:科研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但有时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十分困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5.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主要以论文数量、SCI论文发表等为主,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实用价值等因素,导致科研人员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二、难处:1.创新困难:科研需要进行前沿的创新性研究,但由于科研项目的限制和科研经费的不足,使得科研人员在创新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
2.合作难度大:科研往往需要多学科、多机构的合作,但不同学科之间的语言不通、合作难度大,使得科研合作变得十分困难。
3.实验条件不足:有些科研项目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实验或者使用昂贵的设备,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科研人员很难开展相关研究。
4.文献查询困难:科研人员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但由于文献数量庞大且分散,使得文献查询变得十分困难。
5.科研资源不均衡:科研资源在不同地区和机构之间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和机构的科研资源充足,而另一些地区和机构则相对匮乏。
三、建议:1.加强科研人员培养: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
2.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
3.建立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除了考虑论文数量外,还应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实用价值等因素,鼓励科研人员进行高水平的原创研究。
4.加强学科交叉合作: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促进科研合作的开展。
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困境与对策
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困境与对策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困境与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内容提要: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重要内容,是国防科研体制的制度创新。
军工科研院所担负着国防科研任务和履行着国家安全职能,因而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面临着怎样兼顾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两者关系、怎样协调军品科研与民品科研关系和如何处理军品市场特殊属性与企业法人一般属性矛盾关系等困境。
为了有效地推进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需要在经费保障、结构调整、转制模式等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内涵,困境,对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进行企业化转制,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
军工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防科技的应用研究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任务,是典型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
根据军工科研院所的特点和规律,推进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军事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是我国国防科研体制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着重就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困境及其对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内涵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就是通过对原来事业单位军工科研院所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使其转为规范的企业,以及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
军工科研院所企业转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科研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国防安全贡献率和经济增长贡献率。
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是深层次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是企业制度安排对事业单位制度安排的替代过程。
主要体现在:1.产权制度的变革。
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最根本的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获取一定收益的权利,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来组成,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
重新界定和明确产权关系,是军工科研院所实现企业化转制的首要任务。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科研院所在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管理和产业化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问题、思路和案例三个方面阐述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问题方面,当前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管理和产业化转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研成果转化难度较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和体制创新缺乏,存在重管理、轻研究的问题;三是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机制不成熟,双方合作缺乏长期稳定性。
思路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其中,一是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运用;二是创新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建立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实现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案例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案例。
例如,中科院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共同研究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清华大学与比亚迪、中车等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这些成功的合作案例充分表明,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可行的,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和推动产业发展。
总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
题。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借鉴成功的合作案例,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和推动产业发展。
科研创新问题及解决策略
科研创新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当今时代,科研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然而,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科研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也制约着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研创新,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科研创新中存在的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在科研领域,资源的分配往往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知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能够获得大量的资金、人才和设备支持,而一些小型科研单位和新兴研究领域则常常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导致了科研创新的机会不平等,限制了一些有潜力的研究项目和团队的发展。
2、创新思维受限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科研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使得科研人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科研评价体系中对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等级的过度关注,也使得科研人员为了追求指标而忽视了真正的创新价值。
3、跨学科合作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然而,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语言、方法和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学科合作面临诸多障碍。
此外,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利益冲突也使得跨学科合作难以顺利开展。
4、科研成果转化不畅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这一方面是由于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导致科研成果无法及时推向市场。
5、科研诚信问题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科研诚信问题时有发生。
例如,抄袭、篡改数据、伪造研究成果等行为严重损害了科研的声誉和公信力。
这些不端行为不仅影响了科研创新的质量,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
二、解决科研创新问题的策略1、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科研资源的宏观调控,加大对新兴研究领域和小型科研单位的支持力度。
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资源分配机制,根据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和社会价值来分配资源。
科研创新中存在的困难与改进建议
科研创新中存在的困难与改进建议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研究者们常常面临许多困难。
本文将探讨科研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缺乏资金支持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来购买实验设备、进行调查采样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然而,当前很多国家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仍不够。
缺乏资金支持限制了很多科学家从事高风险、高回报的前沿研究。
此外,现有资金分配机制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资源流向度偏低效的项目较多。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并优化资金分配机制。
这包括增加基础研究项目的经费配额,并建立透明、公正的评审制度,确保资源能够更好地流向有潜力和创新性的项目与团队。
二、竞争压力导致创新受阻如今,在科学界,科研成果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赢得重要奖项或承担重大研究项目方面,科学家们面临巨大的压力。
这种竞争导致了一些现象,比如过度分化、圈地运动等,让人们越来越难以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创新研究。
针对这个问题,科研机构需要改善工作环境与氛围,营造宽松但又充满活力的氛围。
此外,评价科学家应该更加注重他们的实际贡献而非只看文凭和要求符合条条框框。
政策制定者还可以推出鼓励跨领域合作与创新的政策措施,并设立相应奖励机制。
三、科研成果转化难传统上,科学研究主要关注理论探索和知识积累,并没有太多考虑到将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商业可行性的产品或服务是更加迫切和重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研成果与产业界的合作。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此外,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化的孵化器,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支持。
四、学术不端问题仍然存在在科研领域中,学术不端行为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包括数据造假、抄袭等行为使得科研社区缺乏诚信,并损害了整个科学体系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学术道德意识教育,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
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创新驱动战略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许多国家都将创新作为战略性目标来追求。
而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2.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2.1 人才引进问题在创新领域,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然而,由于创新领域竞争激烈,人才的引进成为一个问题。
新型研发机构需要吸引高素质、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往往更加倾向于加入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相对较少愿意加入新型研发机构。
2.2 资金和资源缺乏问题新型研发机构通常将创新作为核心目标,但是创新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的。
与大型企业相比,新型研发机构往往面临着资金和资源的相对匮乏。
这就导致了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上的相对劣势。
2.3 创新转化问题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果需要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应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然而,许多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方面存在困难。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不足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渠道等问题所致。
3. 解决方案及对策3.1 人才引进问题要解决人才引进问题,新型研发机构需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可以获得更多有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的人才资源。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资金和资源缺乏问题解决资金和资源缺乏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创新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创新资金支持。
3.3 创新转化问题为了解决创新转化问题,新型研发机构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研究院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如何优化研究院所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出的转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1. 加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升研究院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我们需要从组织架构、用人机制、科研项目设置等方面对研究院所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激情。
同时,加强与产业和市场的联系,增强研究院所的实际应用和转化能力,有利于将研究成果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2. 优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人才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
研究院所应该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要注重选用有志于科研事业的人才,鼓励人员交流、合作以及自由探索,实现互利共赢。
3. 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研究院所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研究院所在科研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却面临着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具体生产力的问题。
因此,研究院所应该加强与产业界和市场的合作,协助科技成果通过专利申请、科技产品引进、企业孵化等形式得到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向实际生产和市场延伸。
4. 加强信息技术在研究院所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研究院所科研能力的重要工具。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科研信息的共享、整合和系统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生产和市场转化。
总而言之,加强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加强创新、优化管理,充分发挥研究院所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为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行业的改进方案和痛点
科研行业的改进方案和痛点一、科研行业的改进方案科研行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然而目前在科研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痛点和难题。
为了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需要制定改进方案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改进科研基础设施1.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当前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政府和企业应增加对科研的资金支持,提供更多的研究项目和奖励机制,以鼓励科学家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2. 建设先进的实验室设施: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应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政府和高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提高实验室设施的水平,以提高科研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3. 推动科研设备共享:科研设备维护成本高昂,而某些设备使用频率低,造成了资源浪费。
应建立科研设备共享的机制,允许科研机构和企业共享设备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研究成本。
二、改善科研人员培养与评价体系1. 优化科研人员选拔机制:当前科研评价体系普遍侧重于论文数量和SCI等级,忽视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选拔机制,既注重学术成果,也要考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学科交叉等能力。
2. 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科研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
政府和企业应提高科研人员的薪资水平,建立更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吸引更多有潜力的人才从事科研工作。
3. 加强科研人员培训和交流:科研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学习最新的科研方法和技术。
应建立科研培训和交流的平台,组织各类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1.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2. 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需要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政府和投资机构应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帮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贡献。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科研体制问题1.1 科研机构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目前,我国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体制过于僵化、创新精神不够突出等问题。
一些科研院所以职称晋升为导向,忽视了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评价,导致科研人员追求数量而牺牲质量。
此外,核心资源集中在少数高校和单位,其他科研机构缺乏资源支持和活力。
解决方案:加强对科研体制的改革和优化,建立以竞争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鼓励更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参与科技创新,在资源分配上公平合理,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励人才进行原始创新。
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2.1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虽然我国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科学家缺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解决方案: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和转化机制,促进行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鼓励其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法律和资金等支持。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懂技术、懂市场、注重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引进与培养问题3.1 人才流失和引进难度大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层次人才流失速度加快、优秀人才引进难度大等。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解决方案: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和发展空间,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加大对回国留学生和海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丰厚的回报。
同时,加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问题4.1 科研经费占GDP比例低我国科研经费在整体GDP中的比例仍然较低,这导致了科技创新活动无法得到充分支持与发展。
解决方案:提高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并构建金融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浅谈科研院所转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及如何应对产生的各类矛盾
浅谈科研院所转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及如何应对产生的各类矛盾作者:冯波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6期在1999年的7月,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中央直属242家科研院所转制为标志,我国科技体制进入了一个从机制改革到结构调整、从封闭运行到开放重组的新阶段。
也由此拉开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科研院所完成转制工作的序幕。
政府希望通过转制改革,加速科研院所企业化和进入市场的进程,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但也考虑此种改革绝非一日之功,科技部部署各地予以分批进行。
按照湖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2000年9月,我单位作为湖南省首批试点转制的24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之一,完成了整体转制。
随着机制体制的转变,也带来各类利益的调整,从而引发各利益群体的矛盾,再加上科研院所转制的不彻底,政策的配套性不是很完善。
致使各类矛盾交织,这些在第一批转制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发展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流失严重。
许多科研院所转制后,科研工作均严重削弱,为了抓效益,重心先满足生产业务的需要,而生存、发展的基础不断受到影响。
这点尤其体现在沿袭原传统型产业的单位,如我单位是属典型的传统陶瓷产业,转制之初大多单位是采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
往往新开发的产品面对的是竞争性的新市场,市场化程度较高,相对于其他企业如民营,他们的体制和机制上更灵活、更有激励性。
再加产业的工业化门槛不是很高,投入也不是很大,在此环境下也造成了很大一批人的下海创业,也导致单位的人才流失和面对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2.单位存在事业管理和企业两种工资体系的矛盾;为了更好的开发新的业务,迫使科研院所必须在新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作出更具竞争性的企业化安排,而转制院所很大一部分也承担了属行业公益类服务职能,如原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发放等管理、公益性平台的管理如行业展示厅、检测机构等,这部分人员是按事业单位的待遇予以执行。
科研所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的调研报告
科研所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的调研报告一、目前的简要情况(一)业务体制改革机构调整情况。
20xx年5月,我局按照中国气象局批准的机构调整方案,对科研所进行了机构重组:科研所与人影办分离,与原培训中心合并,新组建起了专职结构的科研机构,下设办公室、研究开发室(包括海洋气象研究室、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室、数值模式应用研究室)、培训部、山东气象编辑部四个科室,编制20人。
单位主要业务任务包括三个方面:1、科研与开发:在海洋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完善机制建设,发挥全省气象科技创新基地作用,为全省气象科技发展提供支撑作用;2、完善气象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平台建设,为气象教育培训工作提供适宜的环境;3、遵循山东气象办刊宗旨,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为全省气象科技发展提供交流窗口,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二)人员基本情况。
20xx年机构调整后,当时在编人员16人,离退休人员32人;两年来,调入人员2名,调出1人,新分配人员2人,目前在编19人,人员平均年龄41岁;离退休人员29名。
目前在职人员中,正研高工1人,副研高工7人(含所领导2人、编辑岗位2人、培训岗位2人),工程师5人。
(三)机构调整以来主要工作情况简要回顾。
20xx年机构调整后,当时面临办公环境差、科技服务任务重(沿街房出租、函授生管理等)、业务结构处在转变中等诸多困难。
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2年多的努力,在办公环境建设、机构转型、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xx年11月-20xx年8月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办公环境的综合改造,老旧的综合教学楼办公环境面貌一新,建设了多媒体培训教室,改造了培训宿舍,培训业务基础条件得到大为改善。
新的教学和辅助设施投入使用,已在近期举办5期培训班,改变了过去外出办班的状况。
科研开发方面,完成重要成果6项,3项达到国际先进;申请专利6项、获批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申报各类课题7项,获省部级课题立项3项。
科研机构的不足和解决方案
科研机构的不足和解决方案一、引言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泉和智慧的汇聚地。
然而,科研机构在实施研究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科研机构存在的不足1. 项目策划和管理不够严谨一些科研项目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导致资金使用不当和进展缓慢。
此外,在一些机构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也存在问题,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
2.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尽管科研机构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但很多成果无法被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造成了资源浪费。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了解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导致的。
3. 学术评价体系需改进当前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基于SCI(科学引文索引)等指标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一些科研工作者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拿“发表论文”来衡量科研人员的绩效,忽视了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视。
三、解决方案1. 建立科研项目管理规范科研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包括明确项目目标、制定合理的时间节点、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等。
此外,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
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了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需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合作。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是关键,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并加速知识产权审批速度。
3. 改进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需要更加全面地考量科研工作者的贡献。
除了论文数量外,还应加强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
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也可以推行双盲评审制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4.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科研机构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
通过设置奖学金、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到科研工作中。
同时,要注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质,鼓励团队协作和交流。
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加强项目策划和管理,提升科技能力1、部分成果重数量不重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佳,。
与市场对接不多,研究成果真实转化率较低。
应完善成果转化价值机制,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促使成果转化落地。
论文数量比较多,但多数EI核心及以下级别,缺少SCI以上级别论文;专利除完成项目考核任务外,应尽量考虑其实用性和可转化性,切实保护核心专业技术点。
2、财务预算与项目预算不统一。
建议院科技部与财务部充分沟通,根据项目决算要求合理确定财务预算。
3、高压所基地运行的费用存在困难。
院一直将基地运行费用作为所科研成本支出,每年的预算与所年度预算合在一起报送。
随着科研经费和所综合预算管控越来越精细化,相关费用调配越来越难,甚至出现与科研经费争预算的情况。
建议院每年设定基地专项,不仅包括房屋和大型设备的维修,还要能包括小型设备的年检、维保和维修,变电站的运行和预防性试验等固定支出。
二、完善技术服务相关规定,明确技术服务发展路径技术服务人员的发展通道不太明确。
技术服务工作任务重,内容相对繁琐,但难以形成可量化的论文、专利及奖励等指标,发展前景受限,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
建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技术服务相关管理规定和奖励办法,在我院员工职级发展评定系统中进一步明确及增加对技术服务的认定和考核项,保障技术服务人员的成长性。
三、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管理方法1、进一步提高院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一是职能部门之间加强联动,减少工作的冲突性和重复性,如对同一工作处理方式要保持一致,资料不重复收取。
二是院能消化解决的问题不再往下摊派或转嫁。
三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建议设立牵头部门统筹解决。
四是院内多单位协同合作及联合攻关力度有待加强。
建议院科技部牵头梳理关于院内合作项目的管理办法。
2、院内规章制度较多而且冗长,版本更新较快。
基层员工在政策理解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影响了执行效果,建议院摘取制度的关键点,出台简易的制度流程,告知注意事项,不定期的进行制度宣贯。
关于科研院所改革的研究与建议
关于科研院所改革的研究与建议1.我国科研院所改革转制中制度创新方面的分析研究所谓科研院所改革转制是指将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由非物质生产部门划归物质生产部门、由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推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把这些单位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改造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化企业。
科研院所改革转制不是改变隶属关系,也不只是为了摆脱眼前困境的急功近利之举,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科研院所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通过科研院所转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科技产业化道路。
1.1对产权制度进行根本性、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1.1.1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应与产权制度变革相结合。
以往科技体制的改革以创造市场环境和进行科研院所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为主,没有触及科研体系的整体结构和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当前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则是通过企业化转制使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巨大能量释放到市场中去,促进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把研究开发的优势转化为市场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为此,科研院所改革转制首先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
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其实质是产权关系的变革。
科研院所转制时,应该进行清产核资、资产剥离、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资产划拨。
只有产权明晰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经理人的决策制度、员工的激励制度等一系列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才能体现出来。
目前,科研院所进行产权改革时,主要是进行战略性资产重组和调整。
以技术开发为主、与企业具有互补优势的科研院所的转制,可用兼并的方式整体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
原由行政委、厅、局管理,现由集团公司管理的,原则上通过资产划拨整建制进入企业集团。
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实力的科研院所的转制,应把转制与改制结合起来。
这些单位可以以技术或资产为纽带,按《公司法》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科研院所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科研院所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导致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效率低下。
二是产业化发展方面的问题。
科研院所往往缺乏市场导向和商业化思维,无法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也较难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科研院所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科研流程,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市场意识。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和政策扶持,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
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科研院所已经通过与企业合作、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例,其推出的“激光电视”技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成为行业的一匹黑马。
总之,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只有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政策环境和与企业深度合作等方式,才能实现科技成果在产业化方面的持续突破和应用。
- 1 -。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随着国家对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开始进入产业化转型,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从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案例。
一、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1. 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结构不适应产业化发展需求。
传统的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结构多以学术研究为主,缺乏与产业化发展相关的人才。
2. 技术壁垒高、产业化转化难。
科研院所在科技研究方面的技术壁垒很高,但在产业化转化方面却存在较大难度,缺乏市场化思维和市场化运作经验。
3. 与企业合作机制不完善。
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二、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的思路1. 调整人才队伍结构。
科研院所应逐渐引入与产业化发展相关的人才,如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专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结构适应性。
2. 推行技术转移。
科研院所应利用技术转移机构,将自身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产业化的技术和产品,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3.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科研院所应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机制,包括制定合作协议、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三、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的案例1. 华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华为在研发过程中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探索前沿科技,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 美的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美的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空调系统,大大提高了空调的能效和使用寿命,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好评。
总之,科研院所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科研院所不断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研发创新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研发创新的困境及解决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研发创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研发创新经常会遇到困境,难以进一步推进。
本文将探讨研发创新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一、研发创新的困境1.资源不足研发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等资源,但是很多企业和机构无法承担这些巨大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有潜力的项目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使得创新的步伐被迫放缓。
2.市场需求不明确有些企业和机构在进行研发创新的时候,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
这样,就会出现技术已经很先进,但是没有市场认可的情况。
很多项目只是在研究阶段,就已经耗费大量的资源,但是最终却无法成功。
3.人才短缺研发创新需要具有高效的团队,以及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等。
但是在现实中,这些高水平的人才非常稀缺。
企业和机构难以招聘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人才,很难保证研发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二、研发创新的解决方法1.加强协作企业和机构可以加强与各界的协作,将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整合起来。
这样可以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研发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联合团队也可以更加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2.开展平台合作很多企业和机构都有各自的研发平台,可以共享平台资源和技术。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研发平台,减少冗余的投资。
同时,平台合作还可以促进专业人才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3.创新投资的合理配置企业和机构需要合理地配置创新投资,优先保障创新性项目的研发。
同时,还需要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优化研发流程和提高效率,确保创新项目得到支持。
在市场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需求,以此作为研发的目标。
4.持续培养人才企业和机构可以通过交流和培训等手段,持续提升科技人员和工程师的技能和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发创新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激发团队的创新意识。
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储备和交流,方便不同技术团队的合作。
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困境与解决策略
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困境与解决策略一、引言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这些机构普遍面临着创新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科研机构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困境1. 资金问题:高校科研项目通常需要大量投入资金,但由于政府经费有限以及现有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原因,许多科研项目难以获得足够财政支持。
2. 学术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更加注重发表论文数量而忽视了其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
这样一来,为了满足评价指标,教师们可能过分追求发表数量而减少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
3. 企业合作交流不畅:虽然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合作互动,但实际的合作交流不够密切。
这导致了高校科研成果难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解决策略1. 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高校科研机构可以积极开展科技合作项目,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等方式增加研究经费。
此外,政府也应提供更多支持和优惠政策。
2.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高校应该转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研究质量与影响力,而非仅仅看重发表数量。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担任重要职务、获得专利等也能有效激励教师的创新活力。
3. 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交流渠道。
高校可以设立产学研一体化机构,通过组织创新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并将科研成果推广给企业进行应用。
同时,为鼓励校企合作,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四、创新实施效果评估高校科研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创新实施效果评估体系。
通过定期对科研项目与创新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估,来了解其对科学研究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
定期举行项目汇报会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和指导,以确保科研工作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并得到相应的肯定和激励。
五、结论面对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困境,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原文发表在2016/5/17光明网经济频道要闻版作者系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赵春明)科研院所发展科技产业,当前普遍受到科研模式变革的困扰:不改,创新发展无望,忧心忡忡;改,又缺乏信心支撑,顾虑重重。
到了这一步,改革工作实际进入了死胡同。
科研改革与产业发展模式改革有很强的联动关系,而且还涉及两类科研任务(科研业务和研发项目)、两个发展阶段(当前和未来)、两大变革领域(科研工作模式变革和科研管理模式变革)。
科研改革过于直接集中在“科研业务管理模式”(如课题制模式),是导致出现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认为,只有加深对科技产业发展规律及研发项目工作模式的认识和实践力度,统合变革科研模式两大领域,才能有效处理好两类任务和两个阶段,从而打破改革发展僵局。
一、新型科研模式建立不起来,是当下最突出的科研问题在科研院所的发展中,科研问题一直都有,但其本身也在发展中,阶段不同科研问题也不同。
转制早期及其之前,科研问题主要是“科研业务(指外接课题)的经营和生产管理问题”,如课题申报、完成进度及科研质量问题;转制中期(2005年前后),因产业化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导致产业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几十年形成的科研体系和研究力量还被严重破坏,致使这一时期的科研问题发展成为“如何加强科研业务并重新产生一批科研成果问题”,目的是继续按原来的产业化模式再发展出一批新的产业;转制后期(2008年左右至今),科研问题已进一步发展成为“新型科研模式建立问题”,目的是加快形成真正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按新方式建立起能够实现多轮产研循环的科技产业。
我国转制科研院所普遍经历了上述过程,其中军工类院所这一发展过程相对滞后。
相比之前各阶段,当下科研问题的实践背景和内在发展关系比较复杂,不易完整、准确把握。
下面对该问题内涵和逻辑关系做简单梳理,以助理解。
(1)科研院所当前发展状态下,急需新产业出现。
绝大多数院所现有的产业不仅弱小,而且普遍处于低级或亏损状态,没有发展前景和进一步投入的必要。
如不重新发展出新的、真正的科技型产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原地。
(2)而且,对产业发展方式有新要求,真切认识到科技产业必须向自我发展的轨道上回归。
以前的产业是“科研业务”的副产品,是对技术成果的延伸运用,重“生”不重“养”,导致:具备成熟应用和大规模产业化条件的产业项目不多且随机;产业只有一轮发展,缺乏后续技术支撑,产业公司不断出生,又不断衰落和死亡。
(3)由此,新增了一类科研管理对象,导致科研管理难度加大。
在上述发展状态和认识下,多数院所围绕自身产业发展方向陆续立项一批内部科研项目(包括从外接课题中认定的和重点管理的项目)。
外接课题是业务(形成科研院所的收入,后称“科研业务”),自立课题只是工作(后称“研发项目”),二者的管理属性(目的、要求和工作方式等)不同。
科研管理对象的增加和管理差异的增大,提高了诸如科研组织和平衡激励方面的管理难度。
(4)在新增管理对象(研发项目)上,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起初,院所自主立项,并不断提高项目投入、鼓励科研人员申报。
但优秀科研人员申报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且投入精力不够、完成质量不高;后来,要求产业公司建立技术中心,自我解决创新发展问题。
然而,产业公司的技术力量很薄弱,加之仅有的少量科研人员又大部分早已转入到经营管理岗位,这条路一时行不通;此等状况下,有些科研院所不得不在院内建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对重点产业实施对口支持。
效果还是不好,优秀科研人员不愿进入这类技术中心,更不愿对口支持现有产业(尤其是在现有产业发展不好的时候),强行分派过来的人情绪很大,甚至公开对抗。
(5)经多番尝试后,认定科研业务现行管理模式是“罪魁祸首”,但对其很难改革,新型科研管理模式迟迟建不起来。
现阶段科研改革的任务虽被正确的提出,但改革却遇到极大的行动困境,——至此,现阶段科研问题彻底产生。
二、当前科研管理模式及其改革僵局以前解决研发项目问题的方式,要么是单独提高研发项目的激励力度,要么是建立独立机构、隔离开来,对科研业务影响有限。
但当把原因归结到科研业务管理模式时,改革遇到了两难境地:不改变当前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科研人员对内部自立课题和战略性项目缺乏积极性,不愿把精力投入到新一轮产业发展需要上;改变当前科研业务管理模式,担心产业一时做不起来而科研业务又受到影响,出现严重经济问题(军工类院所担心影响军工科研任务)。
不改,创新发展无望,忧心忡忡;改,又缺乏信心支撑,顾虑重重。
传统上形成的“科研业务”管理模式在不同院所中有不同说法,如课题制、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承包制等,但其管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课题组作为一个基本的经营单位、生产单位和盈利主体——项目靠他们拿、生产靠他们管、收入靠他们赚(有些院还在不断加大全成本核算力度)。
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的确阻碍了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和对科技产业的支撑。
典型的问题是:优秀科研人员必然忙于科研业务的经营,到处拉项目,很难将精力真正用到扎扎实实的科研上;受短期利益驱使,过于基础的项目和过于工程化的项目都不愿意做;很难在全院范围内、甚至专业范围内形成科研合作,处处设防、相互保留,不愿分享与交流,这与研发项目需要的“大科研模式”格格不入。
然而,真要改变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现实情况又让决策者很难下决心:第一,科研业务贡献了可观的收入,是一块稳定来源,而且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可以说是很多科研院所的生存基础。
尤其是08年以后,国家再次对科研院所加大投入,科研业务收入增长很快,其重要性在进一步提升;第二,科技产业现在并没做起来,而且问题还正在加重着,特别是当前产业中有前景的、值得投入的不多,亟需重新培育一批。
其中一些有上市公司的院所,长期在资本市场上运作,产业早已不堪,在遭遇本轮股灾后我国股市正在加大治理力度的今天,很难再依靠现有产业和老方式继续下去。
因此产业这块,短期内还靠不住;第三,社会技术进步很快,小改小创很难再有市场,研发更不好搞,即便真改了,有产业价值的技术成果能不能出来,还是未知数,心里很没底。
特别是之前在这方面用过力的,信心更是不足。
不改不行,改又心存忌惮。
到了这一步,改革工作实际进入了死胡同。
三、科研模式转型:基础在工作模式解决当前科研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科技产业,核心在如何把“面向产业的科研工作”做起来,而不是把科研业务削弱掉。
但由于把研发项目问题归结为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的影响,改革工作陷入两难。
两类科研管理对象并存,的确增加了管理难度,尤其是平衡激励难度。
而当前之所以要改变科研业务的管理模式,也主要是想解决二者激励平衡或激励相容问题。
但需要反思的是:如果是激励问题,那么为什么单独加大研发项目的激励力度没能成为有效方式?实际上,国家和很多院所的相关鼓励政策已经前进了很大一步,但唤起的行动非常有限。
如果问问一线科研人员,其中缘由不难发现:为实际产业提供科研服务,能不能做好涉及多方面工作,不只是科研人员单方面事情,而当前院所内部并没形成一套相应的做法,“工作很纠结,吃力不讨好”;况且科研院所不会做产业,有再好的科研成果也是明珠暗投,从产业上得不到回报,“这样的亏我们吃过”。
正是有这类原因在,再大的激励也只是画饼,选择科研业务自然更为现实。
研发项目问题的症结不全在激励程度不足,仅改变科研业务管理模式并不能解决问题。
“愿不愿做”是问题,“会不会做”也是问题。
而当前这两类问题都存在,且后者更是前提,更为严重。
建“基础”——建立适应科技产业发展规律的现代科研工作模式,逐渐解决“会不会做”问题,是走出当前科研改革困境的突破口。
科研模式包括两方面内容:科研工作模式和科研管理模式。
课题制模式主要属于“科研管理模式”,包括科研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模式,根本上设定各级主体(院所本部、研究室、专业组和课题组等)在科研业务活动上的权责关系,是对“主体”的管理;科研工作模式指建立在工作规律和管理目标要求基础上的一套“工艺方法”,根本上设定工作对象本身的活动构成、活动目标、活动之间的关系模式和系统运行方式等,是对“客体”的管理。
当前,即便科研业务的管理模式改了,两类科研的管理模式统一了、理顺了,如果研发项目的工作模式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那么基于产业需要的科研工作还是做不好。
研发项目以服务产业为目的,其工作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产业存在全过程性的工作关联和结合(参见文末相关研究)。
比如研发项目的立项,就要经过很多商业创新环节:创意或设计创新,确定商业性创新的最终目标物(“商业综合体”,是对产品、技术、生产、市场等的整体设计),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包括产品发展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商业中间体设计及确定现阶段创新目标等等,根本上建立在严格的商业应用创新和产业设想基础上;再比如,研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也与当前两阶段模式(先科研再产业化)不同,是五个成熟度(技术成熟度、制造成熟度、市场成熟度、业务模式成熟度和组织管理成熟度)综合提高的一体化进程。
实际上,科研和产业是企业创新发展过程的一体两面,只有置于创新发展整体过程的参照下,研发项目的工作模式才能得以有效建立。
当前科研院所研发项目的工作模式还远未这样建立,根本上仍沿袭着科研业务的做法。
从理论上讲,如果科研业务的服务对象是真正的商业主体,那么其工作模式与研发项目应有的工作模式就不会有本质不同,无论服务他人还是服务自己,毕竟终究都是服务产业。
但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科研院所的服务对象不是商业主体,无论是来源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纵向课题,还是来源于军工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系统项目或横向课题,其创新目标物都缺乏严格意义的商业属性,创新过程也不需要与其它四个成熟度做很深的结合,自然,其商业应用价值、技术成熟度、规模化生产以及产品竞争力等都要宽松很多;相比之下,科研院所一直同真正的市场主体(如民企)合作不好,在根本上也正是因为其承接的这类科研业务所服务的是真正的商业性需要,是实际的产业本身。
如果同设计院所转制后发展总承包业务做个对比,将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设计院所很早以前服务的就是市场主体,为其它总承包商或业主提供设计服务(“设计业务”),与为自己的总承包业务提供设计服务(“设计工作”),在工作模式上无本质差别,所以其在设计业务基础上发展总承包业务,不存在“设计工作”会不会做的障碍,当时要解决的主要是设计人员的积极性问题。
而科研院所在科研业务基础上发展科技产业,如同设计院所在“设计业务”基础上发展总承包业务,但存在问题的类型却有很大不同,既存在科研人员积极性问题,又存在“面向产业的科研工作模式”会不会做的障碍。
四、科研业务管理模式的改革逻辑与策略复斯公司认为,走出当前科研模式改革困境,除了从科研工作模式的建立上进行突破之外,还需要系统思路和工作策略上的配合:第一,科研业务管理模式需要改革,但必须建立在经营模式、业务模式和工作模式升级的基础上,其改革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不必强行,但主动可为;第二,两类科研在战略方向和管理模式上应该结合,也可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