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制度下的集团主义
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
家族制度与日本人的忠诚集团心汤晓黎台州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浙江临海317000摘要: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起着深远的影响。
它以“家”为核心,“家”的观念是日本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了忠诚集团心。
“君臣一家”、“劳资一家”这种日本特有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生活家族化的情况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家族制度;“家”的制度;忠诚集团心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实行的是“家的父家长制”,[1]血缘关系相对淡化,故很早就形成了超家族、超血缘的社会集团这一传统为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组织资源和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心,使其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一体化感觉,全国从上到下全体动员之快,确是天下无双的。
一、以“家”为核心的传统家族制度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在幕府时代产生并不断巩固,在德川时代达到顶峰。
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民法》的制定,把这种充满封建色彩的、原通行于武家社会达到家族制度推行于全体国民。
这种家族制度的突出特征是“家”的制度。
所谓家,是以家为中心,以家名为象征的家族经济共同体,是“依托于祖先之灵、纵式的、连续的观念式存在”[2]和“超越个人生命的、祖孙一体的永远的生命体”。
[3]也就是说,这种“家”有着远远超出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具体家庭的深刻内涵,它除了组成家的人员之外,还包括作为住居的房子、家产、维持家业的生产手段和埋葬祖先的墓地等等。
不管家庭成员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观念上的“家”都保持其第一义的存在,一切为了“家”,“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便是人们的行动准则。
为了家族永续的目的,实行长子继承制,长子娶亲后与父母及祖父母共同生活,家庭的中轴是亲子关系。
长子具有绝对的优先继承权,目的是保证长子的“子嗣”地位,财产也不致分散。
次子以下子女结婚后要作为“分家”另立门户,秉属于长子的“本家”。
日本文化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影响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笔者因为长期在日资企业工作,发现日资企业的管理中除品质管理外,远远不如想象中完善,尤其在内部控制方面。
笔者曾多次出差到日本,发现日本的企业管理方式与中国完全不同,采购部自己下订单,自己寻找客户,自己谈价格,自己验收,自己申请付款,真正的“一条龙”服务。
同样的方法运用到中国,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受贿、出卖公司利益等。
日本文化、国民素质等对日本的企业管理究竟有怎样的影响?笔者很想探讨个中原因,为此写作本文。
一、日本传统文化概述(一)岛国文化和“求道精神”日本是岛国,面积小且远离大陆,一种强烈的被隔离、被抛弃的感受深植于日本文化。
因此日本民族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向外意识,日本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在寻求和丰富自身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一旦与外界取得联系、外来先进文化便立即被导入,成为日本文化的生长激素。
(二)儒家文化下的人本精神日本社会不但追求物质的真、善、美,更加崇拜个人成就。
个人的特别才能被视为重点文化财富,受到政府的奖励。
重视技术力量和市民教养的人本主义,是日本最大的社会资源。
日本企业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和第一着眼点,一切方针政策围绕着人而定。
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工资制。
终身雇佣制解决了一个人一生应享有的权利问题。
人一旦有了终身的生活保障,就能把自己终生的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连在一起。
年功日本文化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影响刘 蓉 中山富拉司特工业公司 广东中山 528437[内容摘要]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特殊的国民性格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日本企业管理的鲜明特色。
首先通过介绍日本的传统文化,说明其产生的原因及特色;其次分别介绍这些传统文化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结论。
[关键词]日本文化;企业管理;影响工资制体现了一种人的生存秩序,只要员工一心为企业努力工作,到一定工作年头工资会自然增长。
这种制度表面上是薪俸随年龄增长,实际上是随工作经验、熟练程度和工作能力增长而增长。
日本人的生死观和集团主义
02 日 本 生 死 观 的 发 展 历 史
1)古代――“他界观” 在日本,最先记录生死
的是《古事记》和《日本 书纪》。在《日本书纪》 中所记载的“根之国”,在 《古事记》中记载的“黄 泉之国”,都是地下世界, 所以在古代日本,对于死亡 的理解是,人死了之后会到 另一个世界去,也就是“他 界说”。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物 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 的极致就是死亡。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 “求得永恒的静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 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死,其意义也在于追 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 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2)平安时期的变迁 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对
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也 是极大的。佛教传入之后, 日本人产生了分辨善恶灵 魂的观念。
殡葬制度的变化也促 使了对于生死问题认识的 改变。古代日本的殡葬是 土葬,平安时期开始有了火 葬,并在室町时期开始普及。 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了生死 观的发展。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04 物哀和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的日本文化专家――叶渭渠曾经指出:日本国民的特点是更 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 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 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日本人的生死 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 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 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浅析日本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日本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彭若涵尹凤先来源:《商业文化》2021年第22期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许多专家在分析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及文化发展史后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又与其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从日本的传统民族文化来看,日本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再赋予其本民族的民族特色。
既吸收了精华的部分,又展现了自己的特点。
以自由灵活的方式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国文化,这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
日本民族性格文化中的矛盾性与双重性,日本人表现为刚柔并济,在文化上则表现为开放性与保守性的对立统一。
虽然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刚好与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的中庸之道却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走两个极端的表现。
日本人能静下心来享受平静和谐的生活,善于培养高雅的情趣,追求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生活状态。
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艺术以及对礼仪的强调等都体现了日本人性格中柔和、内敛、细腻的一面;又十分注重培养忠诚无畏的精神品质以及武士道精神。
日本经济成功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功于其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形成又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
儒教在日本的世俗化要求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其意识形态都围绕着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来发展。
儒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崇尚理性。
这些观念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这种传统且历史悠久的儒学文化,在19世纪后期为日本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不可忽视的精神动力。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礼乐思想,对企业内部如何协调人事关系,平衡日常事务,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对于日本的优质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作用。
《论语》中有许多为人处事人生哲理。
它虽不能直接教授如何进行企业管理,但却能启发企业家的智慧,增强其自身的修养,间接地应用于经营管理。
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
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摘要】日本社会结构的特殊性经常被提及和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就是“日本是一个纵向社会”。
也就是说,在日本这个社会集团里,相比横向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更占主导地位。
而纵向关系也确实发挥着它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内外意识,价值观的多样化等方面。
比如,在一个集团内,如果有具有同等资格的两人,受纵向关系的影响,也会通过某种方法设定出差别,并加以强调,重新将其排入纵向序列,这种序列的精确性几乎到了惊人的程度。
本文通过分析与纵向结构有着密切关联的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和生活习惯,来深入研究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究竟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特征乃至优缺点,以及今后将会以怎样的趋势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日本;集团;社会结构;纵向一、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二战后的日本,虽然通过实行民主化,同有很大发展的西方先进国家一样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仍有很多近代残留下来的事物。
在日本现代社会,这些事物并没有与现代化的经营体制相矛盾,而成为促进日本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可以说是通过以“家制度”为基础的纵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来实现的。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中根千枝从社会人类学的立场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在其著作《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以论述作为日本人的集团性的关键——“立场”和“资格”的概念为起点,阐述了具有很强归属意识的日本人在所谓的立场下“纵向”地相互关联,产生影响,并由此产生了“纵向”式的集团。
强调“立场”,对“圈外”、“圈内”有很强意识的日本式社会结构是“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公司里、学校里以及社会集团通过排序与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构成了没有底边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
被置于这种结构下的无论哪一个阶级、任何人,都绝对地忠诚于上级,所有集团的成员,包括集团的领导者在内,都必须对集团的利益尽忠。
这种纵向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集团成员向心力形成的关键。
日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具有单一性。
在纵向的结构下,各集团,一般情况下只是上下两级间发生关系,与处于同级的其他单位不发生关系。
日本人的集体思想从何而来
日本的集体思想从何而来日本人非常勤劳,这种评价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公认。
作为日本人的国民性的特征对许多人进行了指摘,可以举出很多的共通性.很多日本人集合在一起的话,例如,年龄和社会地位等根据很多的基准有相互的系列意识.而且也受到了行动样式的影响.而且日语的敬语也非常的发达,这个也是日本人重视上下关系的产物.欧美人把自己的意见和意思直接的表达给对方,对于自己强烈的主张.日本人考虑到对方的心情和立场,经过考虑后再发言行动的倾向比较强烈.更进一步,日本人的倾向说是和不是的时候不清楚的表示,日本人有这样的行动,而且期待对方也是日本人的共性,从古时候开始基于传统已避免无用的摩擦.但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拥有一颗团结的心---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日本人把自己看成是属于某个集团的意识,即``集团志向``很强。
另外,日本人聚在一起共事,重视在集团中地位的上下级关系,很多事都要按照上下级关系行事。
集团主义当然有利有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如此的发展到底和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有多大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借鉴这种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利弊是我研究的主要问题。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玉碎``,集团自杀的悲剧和``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一直到如今企业经营,工薪社会注重集体的和睦关系,乃至学生身穿统一的校服等,已深深扎根于扶桑大地。
对日本人的集团性的一种流行的描述就是,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个个体而言未必优秀,但是,一旦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以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举丰田公司的企业经营为例,丰田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几个人工作,而且厂房设备什么的都比较落后,跟当时欧美国家的公司根本不能竞争。
到今天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他们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尤其是团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的企业也可以说集团主义,重视人们之间的关系,为此,在企业内对内对外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因为对一般的人来说人生的一大半在公司里面度过的,交流以公司为中心,这样的人类关系变的圆滑对于商人是重要的条件.很多公司,定期的举行全体组织或者各个部门的行事,那个是工作人员的家族一起参加的运动会,对于社员旅行,转职人员送别会或者欢迎会,年末的忘年会等等很多.这样的行事也是日本家族主义的习惯,人们关系紧密的同时,组织是自己的生命的共同体的意识,谋求组织活性化的效果,公司内也有很多同好会.从运动到文学象棋等兴趣部分,到利用公司内的厚生设施活动.这样的活动没有劳使的区别,营业干部和一般社员一起玩也是经常的事情.丰田汽车公司视所有员工为丰田大家庭的成员,在人格上尊重每个员工,在经济上让员工在公司的发展中增加收入,劳保退休福利等.在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同时,重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号召职工参加本公司的运动会和文化教育会.在3000名总职工人数中,橄榄球,排球,游泳,滑雪等项目约有一千名会员,围棋,日本象棋,纸牌等约有一千八百名会员.此外,还举办综合运动会,夏令营,成人仪式等活动,平均每月有一次活动.公司以为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职工的身心愉快,寻求自己的快乐,而且可以加深员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丰田重视的是要让大家感觉到公司像家,是一个集体,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的,这样会更加促进公司的发展壮大.在日本,人们往往把一个人跟他所在的公司相提并论,人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在提到每人时,称他为``三菱人``或``日立人``等等.而某人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时,也往往不说``我是XX君``而是说``我是XX公司的XX君``.这个潜在的集团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其来源于日本人传统``家``的观念.但这个``家``已不是具有单纯血缘关系的意义了,而是在经营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集团.工作集团里的人伦关系延续了人类情感的血缘关系.因此,日本人对公司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们将个人的前途,幸福在很大程度上都寄托在公司上,似乎有一条命运的纽带将他们与公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日本人的工作道理感从属于对公司的忠诚感.工作不是苦差使,它具有某种神圣的意思.这就使工人的工作有了目的性.公司好比家庭,首要的是实现整体的繁荣,为公司生活才有意义,而不是个人愿望第一.所谓``爱公司精神``,``新家族主义``,``企业是大家``的等等,都是``家体体制``的体现.正是这种理念,使个人的把自己同集体联系起来了,使集体具有了团结一致的凝集力.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的家用电器,汽车,计算器等代表着时代最新潮流的商品勇不可挡地打入了国际市场,并遥遥领先.使美国和欧洲一些经济强国对它刮目相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这一精神因素,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而且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使日本人具有了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居安思危和竞争的意识.2005年10月下旬,日本的新泻经历了一场地震灾难,37人在大地的摇撼中离开了人间,面对生死离别,日本人还是表现了惊人的镇静与独特的坚毅.但你如果去地震避难所-----可以容纳数千人的体育馆去看一看,说不定会有别样的感动.数千人晚上共宿一馆而井然有序,以家庭为单位小心翼翼地占着一小块天地,从高处往下看犹如错落有致,多彩的阡陌桑田.这就是日本人的牢不可破的集团意识-----在灾难中尤其醒目.地震中还涌现了不少``活雷锋``,有理发店义务理发,有澡堂提供免费洗澡,有蔬菜店把菜分给大家的----地震灾难中的日本人已不是第一次让我感动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素质是足以令世人震惊.同样是地震,当洛杉矶发生地震后有人抢劫.在日本,却连个小小的犯罪都没有.地震发生后非常缺水,有商店卖水,政府规定一人只能买一瓶.有些人不知道这个规定而买的比较多的,事后主动把多买的水退回到商店去或送给没有水的邻人.一切灾难在日本人的团结精神面前显得苍白,这时候,我们才很好地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记得也是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才首次大幅度赞扬日本的民族性,不得不叹服他们的有条理,有次序,以及顽强的意志.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这种集团意识起源于其稻作文化.因为种稻不同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旱田耕作,兴修水利插秧收割等都需要集体的劳动于合作,由此形成了农村的共同体,产生了集团意识.而日本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武士阶级的家族制度和民众的家族制度)也是产生日本人集团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哪一种家族制度,家长的权威是需要家族成员绝对服从的.因此在日本人的集团内部又有很多的原则:权威的支配和对权威的无条件追随;不允许一切自主性批判反省的社会规范;集团内部的家族式气氛与对外部敌对意识的对立.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的克制,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在1937年中国的南京,为何日本军队能够集体行动对中国军民进行大肆屠杀?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中,集团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而且长官的命令必须绝对地无条件服从.他们潜意识里认为:``集体犯罪不是犯罪.``再想想日本人在中国南部某城买春事件,更是对日本人的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这些日本人是在中国,他们自己的这个小集团之外的社会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熟人,所以,对于生人,他们完全可以无所顾忌,任意妄为,并且不需要对此承担任何责任.在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中,又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日本人普遍存在和想要依赖他人的心理,这是日本人区别于欧美人的重要心理特征,而这也是理解日本人精神构造和社会构造的关键.正因为有依赖心理,在集团内部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而失去依赖,所以有``耻的文化``的感觉.正因为这样的依赖心理的存在,日本人在集团内部所表现出了行动和认识的强烈的一致性.日本人没有一个超越集团之上的超越性价值,因此日本的国家主义就走上了极端化的道路----天皇是日本社会共同体最大的象征,没有任何其他价值能够超越天皇,日本国民在保卫天皇的名义下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战争当中,持反战意见少数派对则受到排斥.日本人对少数意见者,要么进行说服,如果不能说服,则将他赶出集团.战争期间京都大学教授,刑法学者泷川幸辰就因为对天皇持反对意见而被开除教籍.当时日本政界则禁止了一切党派,而以保卫天皇的名义成立了单一的组织``大政翼赞会``,这是日本集团主义的极端体现.由于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日本人往往会质问少数持反对意见的人``你这样还算不算日本人?``日本人并没有真正平等的概念,只有和集团中心距离远近的区别. 但是,最近日本以此相反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志向年年变的强烈,集团主义是日本永久不变的特性的看法也许会被重新认识.总的说来,日本的集团意识属于一种思想理念.它与集团的行为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无论是积极进步的行为还是消极甚至反动的行为、他们的这种集团意识之所以值得我们借鉴,是因为我们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尤其需要增强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团结一心,忘我奋斗,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追求.而他们的这种集团意识应引起我们警惕,日本国内仍有军国主义复活的土壤,我们不能不警惕他们的动向,和日本人民共同努力,决不容许军国主义利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再把日本推向发动侵略的志路夜生活网 p7db444B7f4k。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李清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特征较为显著。
日本人尊崇和为贵,却又对他人敬而远之;既主张艰苦奋斗,又追求奢靡享受;既善于模仿外来事物,又有排外的消极思想。
本文将从“集团主义精神”、“等级制度”和“实用主义”入手,探究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双重性原因影响一.集团主义精神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性特征,这是人们随着日本近代化的成功及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共识。
当一个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群身居异乡,面临生存竞争的时候,团结一致的集团主义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法宝。
日本人的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不认可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带动大家的做法,他们认为鼓舞大家工作热情的动力不是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而是集团主义精神。
合作精神、通情达理、体谅别人是最值得称道的品德,而个人奋斗、刚直不阿、坚持自己的权利却往往不受人们喜欢。
久而久之,形成了日本人自发的合作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对集团的依赖心理和追求“和”的集团氛围,并心甘情愿地在这一位置上扮演相应的角色,而不是设法表现自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总之,高度的集团主义精神,确保了集团秩序的稳定性。
毫无疑问,集团主义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被看成是明治维新和战后日本经济成功的奥秘之一。
然而,集团主义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培养造就了日本民众的唯命是从的软弱性格。
如在工作中,日本人不会对上级说:“NO”,不管工作可行不可行,不管是否超过自己的能力之外,他们都要按上级的要求拼命地去工作,想方设法地去完成工作,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否则,他们就会受到同僚的嘲笑和讥讽甚至受到侮辱。
所以当日本人工作出现失误时,他们只有用辞职或自杀这样的方式去承担责任。
因为在集团中日本人注重社会、集团对个体行为的评价,所以造就了日本人的极端的自尊心理,他们极端在乎名誉,害怕失败,害怕被侮辱和讥笑。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作者:窦林娟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摘要]对集团意识形成的原因、集团意识的表现形式及其利弊做了简单总结,以便更好的认识日本社会,理解日本国内国际政治决策的动向。
[关键词]日本人集团意识稻作文化儒家思想作者简介:窦林娟(1979—),山东潍坊,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大学本科。
俗话说:十个日本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论个人日本人并不出众,但是论“集团”的能力,日本人却是最出众的。
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日本人比任何民族都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
它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抑制人的意志力、创造力,抹煞了人的个性,使得日本很难培养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
一、形成原因(一)自然地理环境日本是个岛国,山多地少,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地区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日本人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相对封闭、集中的村落。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日本地域性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
另外日本自然灾害较多,台风、地震、火山、海啸随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资源匮乏,这些自然条件客观上要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团结协作,否则社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二)稻作文化今天日本被认为是世界工商业发达的国家,可是,日本曾经是以农业为基础,在狭小土地耕作的农村社会。
日本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十分适宜种植水稻。
对于种植水稻的民族来说,互助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稻田的水利设施和管理,靠个人的力量是很困难的,水稻种植,插秧、浇灌、除草、收割、脱粒等环节,都需要互助合作,离不开集体。
(三)历史渊源历史的发展对民族特性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家族制度是日本千百年来群居生活的基础。
家族中的家长有极大的权利,管辖整个宗族小集团。
这种家族制度后来被统治阶级利用,他们宣传“万世一系”,把日本比成一个大家族,天皇是家长,国民是族员。
论日本集团主义的特点及其启示日本式经营的奥秘再探精选版
论日本集团主义的特点及其启示日本式经营的奥秘再探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第15 卷,第4 期1998 年8 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Science ,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Vol . 15 , No . 4 Aug . , 1998论日本集团主义的特点及其启示―日本式经营的奥秘再探刘友金内容提要现在人们大多认为,以孺家文化为其精褪的集团主义是日本式经营的奥耘。
才限铃作者的研究和作者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期间多次去企业“见学”和“研修”所浑的亲旁休验,认为,汉炸家丈化为其精髓的集团主义并仆日本一个国家所特有,日本集团主义本身所其育的书一称性即特.资,才多口本式经营的真正奥秘所在。
关键词集团主义特.点启示日本式经.: .奥秘在探讨儒家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曾先后出现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是以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儒家文化传统中存在着阻碍经济发展的内容,缺乏基督教新教伦理中的一些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儒家思想与现代化水火不容;另一种以H ·卡恩( Kahn )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儒教比西方社会更强调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出现已证明,儒家文化在今天比西方文化更适合现代化的需要,并有学者提出了“儒家动力学”。
认为以儒家文化为其精髓的集团主义就是日本式经营的奥秘所在。
但是,理性地思考一下,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疑问:集团主义在东方国家普遍存在,而作为其精髓的儒家文化又是来源于中华民族,那么以儒家文化为其精髓的集团主义为什么迟迟没能使“她”的“本土”产生经济起飞呢?这就要求我们从日本集团主义的特点上去寻找答案和启迪。
一日美学者认为集团主义是日本式经营的原点美国研究日本式经营的经营学家詹姆斯·阿贝格林(JamesC · Abegglen )在1958 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日本式经营”一词,从此该词汇在经营学领域里变成了固定词汇,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日本集团意识
1946
1943
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 对日本人个体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的影响 • 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影响 • 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集团主义有很多形态。环境不好,心情不佳,要改变它,有两 个途径:比如天气很热,一种选择是开窗或开冷气,客观环境 对人不利的话,就改变客观环境;还有一种选择是不改变客观 环境,而是改造自己的内心。意识到改变不了环境,就只有改 造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日本人的心灵,所以日本文化是主观色 彩很浓的文化。 日本哲学家石田梅岩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石门新学,在18世 纪的江户时代非常受欢迎,他的哲学思想就是:要适应环境, 如果不能改变环境的话,就改变自己的内心,由此引发出理想 的心灵状态,就是“诚”。在石门新学影响下,明治维新前的 倒幕人士,在这种“诚”的信仰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诚 心诚意想把幕府弄垮。这就是日本人的心灵,这种主观主义色 彩非常浓厚的文化,与集团主义相结合,其表现无处不在,小 到村落,大到地区,甚至扩展到国家。所以,大家在所
• 促进了国家意识的高涨
• 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参考资料: 1:加藤周一在清华大学和日本国际交 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的演讲《日本文化 的“集团主义”烙印》 2:《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年04期 涂荣娟 《论日本人 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3:社会科学论坛 第14期 刘利华 《析评日本集团意识的内涵及影响》
在国民国家时代,人们喜欢讲些“国民性”的 玩笑,下面的笑话,即是一例。
有一豪华客轮即将沉没,船长命乘客跳海求生, 他对美国人说,“跳下去,你就是英雄”,于 是,美国人跳下。他对意大利人说,“跳下去, 你会赢得女人青睐”,意大利人 毫不犹豫跳了 下去。他对德国人说,“按规则,你应该跳下 去”,德国人二话没说跳了下去。最后,船长 对日本人说,“大家都跳了”意识产生于11 、12 世纪武士兴起的时期,后经 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至江户幕府一步步深化, 不断的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的熏 陶,,凝结成为日本人的普遍的心态 。 武士兴起时期:源赖朝实行了“御家人制 ” 镰仓幕府 :北条泰时 制定了《贞永式目》 室町幕府 :《建武式目》 战国时期 :家臣制 江户幕府 :幕藩体制
日本纵向社会结构及日本的“家制度”
日本纵向社会结构及日本的“家制度”作者:杨瑞娜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6期一、日本纵向社会结构二战后的日本,虽然通过实行民主化,同有很大发展的西方先进国家一样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仍有很多近代残留下来的事物。
在日本现代社会,这些事物并没有与现代化的经营体制相矛盾,而成为促进日本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可以说是通过以“家制度”为基础纵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来实现的。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中根千枝从社会人类学的立场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在其著作《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以论述作为日本人的集团性的关键——“立场”和“资格”的概念为起点,阐述了具有很强归属意识的日本人在所谓的立场下“纵向”地相互关联,产生影响,并由此产生了“纵向”式的集团。
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以呈现出个人主义、契约精神为基础的欧美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强调“立场”,对“圈外”、“圈内”有很强的意识的日本式的社会结构是“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公司里、学校里以及社会集团通过排序,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是单一的,通过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构成了没有底边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
被置于这种结构下的无论哪一个阶级、任何人,都绝对地忠诚于上级,所有集团的成员,包括集团的领导者在内,都必须对集团的利益尽忠。
这种纵向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集团成员向心力形成的关键。
中根认为日本社会呈现出“纵向”结构。
他所分析的基础如下:首先,他认为无论哪个社会,个人都是通过“资格”和“立场”附属于某一社会集团或是社会阶层的。
而在日本不是重视资格而是重视立场。
具体来说,就是比起强调自己是做什么的,自己是属于哪个组织的则更加受到重视。
日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具有单一性。
在纵向的结构下,各集团,一般情况下只是上下两级间发生关系,与处于同级的其他单位不发生关系。
如下图所示:处于领导位置的a和其他部下d、e、f、g的关系是通过b、c来实现的。
a是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这个结构的关键,若没有a,b 和c的关系是不成立的。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论⽇本⼈的集团意识与⽇本社会现代化论⽇本⼈的集团意识与⽇本社会现代化集团意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化熏陶,社会关系中处于集团内部的⼈们所形成的⼀种⼼理素质。
作为⼀个社会存在,集团是⼀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集团内部的⼈们的集团意识则依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有所差别。
*许多研究⽇本⼈“国民性”的学者都承认,⽇本⼈有⼀种“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概就是说⽇本⼈总是意识到⾃⼰是某个整体的⼀部分,这个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是命运共同体,⾃⼰与这个整体息息相关,同命相连。
[1 ] (P10)所以,⽇本⼈常以“我家”来称⾃⼰的⼯作单位、所属的组织、办公处或学校,⽽以“你家”、“府上”来称对⽅的⼯作单位、组织等,这种情形就反映出了他们的集团意识。
⽇本⼈把公司或企业叫做“会社”,“会社”这个词,就是集团意识的表征。
“会社”并不意味着许多个⼈被契约关系约束在⼀个共同企业⾥,⽽在思想感情上各不相⼲;相反,会社是指“我的”或“我们的”公司,是指⼀个⼈主要⾪属的社会集团,因⽽也是其⽣活中占⾸要地位的事物。
可以看出,在⽇本⼈的观念中,公司似乎是⾃⼰的⽣命所在,⾃⼰的⼀切都系于公司⼀⾝了。
所以,⼀般⽇本⼈是“以社为家”的,在他们之间有⼀种类似家庭感情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起。
在这⾥,⽇语“家”⼀词的含义,要远胜过英语中的household 或family 的含义。
因⽽⽇本⼈的集团意识就表现为“家”的观念形态,他们认为⾃⼰只是某个组合中的⼀分⼦,⽽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使他们把个⼈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结合在⼀起。
忠诚于集团成为每⼀个集团成员的最⾼准则。
从历史学的⾓度分析,⽇本⼈的集团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本的集团意识产⽣于11 、12 世纪武⼠兴起的时期,后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江户幕府,⼀步步深化,凝结成为⽇本⼈的普遍的⼼态。
在武⼠兴起时期,源赖朝为吸引众多的武⼠对⾃⼰的忠诚,在⾃⼰的势⼒范围内,实⾏“御家⼈制”。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李清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6期摘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特征较为显著。
日本人尊崇和为贵,却又对他人敬而远之;既主张艰苦奋斗,又追求奢靡享受;既善于模仿外来事物,又有排外的消极思想。
本文将从“集团主义精神”、“等级制度”和“实用主义”入手,探究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双重性;原因;影响一、集团主义精神日本人的集团思想根深蒂固,这是其近代化发展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产物。
尤其是在异国他乡面对优胜劣汰的严酷竞争时,同一民族的人能否团结一致这是致胜的关键。
日本集团主义精神反对英雄主义,他们认为带动群众工作热情的不是榜样力量,而是集团主义精神。
在日本,团结协作、体谅他人是被人称赞的优良品质,而凸显个性、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却往往被众人所不喜。
长期以往,日本人形成了牺牲小我的合作精神,并自觉自愿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可以这样说,集团主义精神是维持社会秩序,确保集团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明治维新以及战后日本经济成功发展中可以看到,集团主义对于日本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集团主义精神也存在一定弊端。
比如说日本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因此性格相对软弱、缺乏主观决断能力。
在实际工作当中,日本人基本上从不会对自己的上级说不,不论上级的决定正确与否,不论是不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他们都会唯命是从,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从而证明自身能力,获得他人的敬服。
反之,则极易被同事孤立,甚至会受到言语攻击。
因此,日本人一旦出现工作失误的情况,他们往往会自动申请离职,或者采用自杀的手段来承担相应责任。
集团主义精神让日本人对于集团以及社会的评价十分重视,进而导致日本人的自尊心极强,看待声誉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
二、等级制度一直以来,日本的等级观念都比较严重,已然成为日本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日本人都认为不平等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
日本的国民性
等级制 军队-完全废除 社会、 家庭-根深蒂固
具体表现:
实用主义
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性接受, 如日本人没有祖宗崇拜,因此忠 孝两难时很容易“舍孝求忠” 又如人们熟知的 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 明时不取八股, 清时不取鸦片。
等级制
幼儿摇摇晃晃会走时,学习的 第一课就是尊敬父兄。 日本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以 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来区 分个人的等级。 每一个日本人最初都在家里接 触等级制,后来再把这种习惯 带到经济以及政治上。
2-3
社会文化
家庭中的长幼 礼仪教育 U形自由曲线 教育断层
恩情如债
报恩于万一
等级制
双重人格
三、参考意义
•本尼迪克特撰写《菊与刀》(战略意义) •通过了解人类心理如何受到文化的塑模,来解释较大社会的 整体性质 •克拉克洪( Clyde Kluckhohn ) 和莫瑞( Henry Murray) 曾说过 一句名言: “每一个人( 性格) 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 干方面像一部分人,若干方面则什么人都不像。 •对日本的国民性,大家可以不认同,但起码不能忽视。
3
参考意义
·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是由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 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一种群体人格。 其成因非常复杂,一般多表现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 复出现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
一、日本国民性内容
各得其所
集体主义忠义勇武源自神道危机意识耻
实用主义
等级制度
双重性格
忠义勇武
·德川幕府统治的影响
德川幕府将日本的 封建体制和中央集 权推至了顶峰,不 同团队进行分属, 不同领域加强对被 统治者的控制,潜 移默化中加强日本 人的团队意识。
日本民族特性_小集团主义的根源_评介_日本人_陈晖
那 么 , 小 集团 主 义的 厉史 根源 是 什么? 它 的 由来 与发展 又 是怎 样 的呢 ?
十三 世 纪 成 吉思汗 人侵 日本 虽 然 失 败 了, 但 在 日 本 人思想 上 却 引起了 很 大 的 展 动。 日本的 神道 有 了进一 步 发展 。 神 道 是 日 本 氏族集团 固有 的信 仰 , 也可 以 说是 小集团 主 义 在思 想 上 的产物 。 十六 世纪 中叶 , 西 方 国家 把欧 洲 的文 明和技 术 传到 日本, 幕 府成 到 了 威胁 , 实 行 了锁 国政 策。 以 后, 在 日本 产生 了新 儒毅 , 它 是神道 与 国粹思 想结 合的 产物, 鼓 吹天 皇就是 现人 神, 这种 国粹主 义 的 思 想基 础就 是 小 集 团 主 义 。 日本 的整 个社 会就 是一 个大 家庭 , 家 长就 是天 皇 , 天 皇是 家 族 国 家一 切道 德 的渊 源 。 明 治维 新时 期这 种思 想 达到 高潮。 1 9 0 5 年 日俄 战 争 的胜 利 , 使这种 民 族主 义进一 步 发展 。
一
就 自动地 从属 于 某 个 集团 , 这种 归属关 系将
年 , ~ 毕业于英 国牛津大学。 他 除 通 晓 英 几语
持续一 生 。
一
r
一
几
雄 外 一 ,
还 通晓汉 语、
日 语、
语 · 他曹研
究 过中 国 问题 , ’ 著有 《 国 际 政治与 中 国 》 一
日本企业的“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日本企业的“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及其启示摘要:日本企业在世界范围的巨大成就与其“集团主义”的经营管理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集团主义”奉行集体决策、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等原则制度,我国企业有必要借鉴之,吸取其精华,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关键词:日本企业;“企业集团主义”;集体决策;终身雇佣制在当今世界的商业竞争中,日本企业风头甚劲。
对世界大多数企业来说, 竞争“劲敌”中总有日本企业身影。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一条就是他们奉行“集团主义”的经营管理思想。
1 “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介绍所谓企业集团主义就是指以所在的企业为中心、将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会性内容)和个人奋斗、自我实现(个体性内容)全部限定在企业内,像看待自己的东西一样对企业的名誉和发展承担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之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集团主义”经营管理思想在企业中有这么一些具体表现:第一,日本公司往往把企业的发展壮大视为最重要的指标,而并不注重企业的短期利润和股东的利益。
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大多数日本企业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增长速度列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重视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等成长性指标,注重新产品比例和产品质量等有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第二,日本企业一般采用集体决策。
领导人在做重要决定时,总是设法统一所有成员的意见。
采用的方法是先下后上,上下结合,同时进行横向交流和协调,经过充分酝酿、协商、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逐渐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以此来保证决策的合理、科学性和可行性。
日本企业决策实行集体负责的态度,对决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决策,一般不追究个人责任,而是强调其动机是否端正,是否忠于企业。
第三,日本企业的工资制度是年功序列工资制,即根据员工的年龄、工龄、经历和学历确定工资,根据年限逐步提升员工。
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与工作和职务的联系较为松散,有利于企业采用比较灵活的劳动分工协作形式,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分工,提高生产率。
集团主义对日本结盟外交的影响
集团主义对日本结盟外交的影响作者:王轶群邱永新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4期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考虑。
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它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政策。
集团主义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外结盟是日本外交极具特色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一百年之内,日本有着长达七十余年的结盟历史。
本文拟从集团主义的视角,来探析其对日本结盟外交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与其农业社会中的“村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日本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环境之下,水稻的耕种需要村落民众的共同努力,不论修筑水渠还是建设道路,都离不开整个村庄的集体协作。
日语中的“村”一词与“群”有关,村庄的群体行为是日本集团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这种文化下,个体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言论损害集体的和谐。
一旦违背团体规则,他将受“村八分”处置,所以,他们的行为极为谨慎。
同时日本岛生活条件恶劣、可耕面积少,又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人需要集团力量对抗恶劣的环境。
日本人在小学阶段就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适应性和协调性。
对于日本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朋友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其幼年时就形成日本人重视集体的待人处事意识。
学校也会鼓励学生们形成集体,让他们自然地理解和体验在集体的益处,脱离集体的坏处,维护集体的重要以及集体的力量。
在这样的氛围中,日本小学生十分重视培养和维护小集团,为了与小集团成员行动一致,站得住脚,原本不想欺负他人的人甚至会半主动地去欺负他人。
日本公司选择职员,比其他民族更重视集团协调能力。
日本企业实行的“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制度”保证了这种集团主义的实现。
这两种制度能激发员工不断进取的关键在于利用了的归属意识。
作为个体,个人只有长期依附于一个企业,才能获得稳固的社会关系、资历、地位和工资。
一个如果能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就会获得一笔丰厚的退职金。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第1 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unl f i nn dct nl mnsa o ntue ora o a igE uai a iirt nIstt Lo o Ad ti i
Vo .7 No 1 1 2 .
21 0 0年 1月
Jn2 1 a 0 0
从稻作文化看 日 本人的集 团意识
f 关键词】 稻作文化; 集团意识;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G 1 【 l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0221)104-2 6260 (000-020
在日 本的传统文化中,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 , 间交往的基本规则有十条 : 形 出生、 成人、 结婚 、 死亡 、 法 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这种特有的文化心态, 事( 在 追祭死者 的佛事) 、 火灾 、 、 、 、 水害 疾病 旅行 普请( 土 建筑等工事)对损害共同体利益 、 , 违背共 同体规 稻作传播的过程中, 通过生命一体感、和” “ 的精神、 木 、 天 即十个 皇观念 、 祭祀活动等方面表现 出来 , 最终形成了日本 则的人实行除火灾和葬事阻外的不交往政策 , 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发挥 交往政策中有八个不交往, 这就是“ 村八分” 政策。目 重要作用。 的是为了加强团结 , 维护共同体利益。 ( “ 的精神 二)和” 集团意识的形成 日本人 的集 团意识起源于稻作文化。在稻作农 在生命一体感的感知下 , 和的精神油然而生。日 耕社会里 , 本人 的文化心态也是独特的, 日 通过生命 本民族 自 古就是一个单一民族 , 村落共同体中多数从 体感、和” “ 的精神 、 天皇观念、 祭祀礼仪等方面 , 事稻作劳动 。由于 日 最 本国土狭小, 可耕面积也十分狭 终形成 了日 本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所谓集团意识 , 小有限, 平地多在山下水边, 日 且 本气候多雨潮湿 , 不 或被称为集团主义观念 ,就是 以无 比强烈的归属感 适宜大田旱地耕作 , 在引进农耕后只能以水稻为主。 为基础 , 个人对所属集 团竭尽忠诚、 无私奉献 , 并作 稻作的特点就是灌溉 ,没有灌溉就不可能有水 田耕 为该集 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 ,是 经过 作。过去的水 田耕作都是一些小规模的灌溉 , 很少直 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 ,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 接从河里面引水灌溉。所 以虽说是小规模的灌溉 , 但 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也要进行挖渠、 开通水路 、 引水灌 田, 有时还要建设 ( 生命一体感 一) 水库、 蓄水池等储水设施 , 需用不少的人力, 于是人们 日 自 本 古就是在一方面沐浴着得天独厚的 自然 就组成小小的合作团体 , 进行共同耕作 。因此水田耕 恩赐 , 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火山、 地震、 水灾 、 山崩等的 作要以共同作业为前提 , 以共同作业为基础形成了稻 侵袭。所以 日 本人既敬佩 自 , 然 又畏惧 自然。在畏惧 作共 同社会。水 田的规模逐渐扩大, 稻作生产也进一 自 然的同时必须团结一致 , 同心同德才能生存下去 , 步发展。基 于协同作业的传统 , 建造桥梁、 修筑道路 因此 日 本人将生命视为一体 , 有一种一体 、 全体的意 也是大家齐心协力来完成。另外婚丧嫁娶之类 的事 识。同时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也造就了 日 本人生命 情 , 大家也都互相帮助 , 有什么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商 体感意识。以村落共同体为中心的共同劳动方式 , 量讨论来决定。这样生活在稻作社会 中的 日本人形 要求全体成员必须服从村的意思 , 为村效力 , 而村也 成了一种紧密且又亲昵的关系。也折射出亲密合作 有保护全体成员的职能。正如 中根千叶所说 的“ 保护 的“ 的精神。 和” 报以服从 , 恩惠报以忠顺 ” 。这样生活在村落共 同体 日本人 “ 的精神 自然成了 日本人集团意识的 和” 中的人们为了生产 , 生活的顺利进行 , 头脑 中自然就 黏稠剂。在一个集团里人们无论是在表达 自己的观 产生 了一种全体的意识。为维护共同体的繁荣 , 同 点 , 共 还是在做什么事之前 , 必须先考虑仿效他人的做 体制定 了许多规章制度 ,对扰乱共 同体秩序者进行 法 , 并且很在意别人的看法 , 力求采取和众人一致的 处罚 , 约束成员的行为。到了江户时代 , 的处罚 行为。同时这种“ 的精神还在 日 一般 和” 本人头脑中形成 方式是“ 村八分” 。在江户幕府御定书中记载人们之 种不 自觉的顺序意识 , 根据年龄、 工作先后 、 社会地
论日本的集团主义-论文-应用日语-日本文化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的集团主义姓名:0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开题时间:2009-4-30完成时间:2009-11-252009 年11 月25 日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6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17)答辩过程记录表 (18)课题论日本的集团主义一、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日本集团主义形成的原因1.1 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1.2 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2.日本集团主义在企业中的体现2.1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2.2 集团主义对日本企业的影响3.日本集团主义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体现3.1 工作中的集团主义3.2 生活中的集团主义4.日本集团主义的排外性5.总结二、内容摘要集团主义的形成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稻作文化的影响。
他们养成了共同的劳作习惯,他们必须集体作业,遵守共同的秩序。
此外,狭小的国土上住着许多的人,也是集团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和企业工作中已经学会了谋求集团和谐这一社会生活的智慧。
日本在战后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主要归功于他们的这种集团主义。
三、参考文献[1]伊藤正刚(日本).日本的企业经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243.[2]李非.企业集团理论——日本企业集团[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345.[3]郑备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文化分析[J].当代亚太. 1995(6).54.[4]刘卫国谢钰敏陈炽.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0 (3).56-59.[5]李萍.论日本的企业集团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44-49.[6]彭纪生.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4).36-40论日本的集团主义0000中文摘要:集团主义的形成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家”制度下的集团主义
作者:宋威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
摘要:日本的“家”制度区别于中国的“家”制度,那么在这一制度的影响下,日本社会文化呈现其独有的特征。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家”制度下的集团主义,通过阐述其特征及影响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家集团主义特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229-01
家之于中国人是情感的归宿,是心灵的港湾。
每个人都竭力悉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
这里是生活的原点,也是事业的起点。
中国的家是以血缘为纽带,是亲情最为真实体现的地方。
在中国的家制度中也有着因中国实际情况而形成的独特之处。
而日本的家制度,却与我们传统的中国家制度完全不同。
那么在日本特殊的家制度影响下,日本人非常重视的集团主义又将凸显怎样的特征呢?下面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日本的家制度
“所谓‘家’,是一种生活共同体,对于从事农业生产者来说就是一种经营团体,是由‘家成员’(一般情况下是家长的家族成员,也可包括家族成员以外的人)构成的明确的社会集团单位。
也就是说,是限定在居住(共同生活)或(以及)经营团体范围内的构成的社会集团之一。
……重要的是一般认为这种‘家’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优于其他所有的人际关系。
”这是中根千枝在自己的论著《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文中对日本“家”的简明扼要的概括。
日本的“家”不是根据出身形成的血缘团体,而是以人为构成的模拟血缘团体即“家制度体”。
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社会组合。
这种组合既是一个共同“居住团体”,也是一个“经营团体”。
在这样的团体或家里,占中心地位的不是“人”,而是“家”本身。
这种根据场合形成的家可以容纳没有血缘关系资格的各不相同的构成成员。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与中国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家”注重自我家庭的发展。
而日本这种不以血缘而以经济生活为前提的“家”,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充分体现了社会集团的构成,团结了整个部门、整个产业甚至是整个地域的人们。
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拥有一个共通的“家”。
正是这种独特的“家”制度,使日本人的集团主义非常盛行,那么在“家”制度影响下的集团主义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将进行阐述。
二、日本的集团主义特征
1、集体归属意识强烈
在日本人眼里,他们所属的集团就是他们的家。
成功和失败都是集体的事情。
这个集体的成员无论其表现如何,都要和整个集体同甘共苦。
在“家”也是集体意识的驱动下,绝大多数的日本人喜欢集体活动,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
在从小的集体意识教育下,日本人普遍认为集体是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自己处在这个共同体中,就要努力与同伴们团结配合、尽量照顾别人才能有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拆对方的台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尤其是在同外部接触时,内部的矛盾可以暂时搁置,而是从集体的利益出发。
2、各安其分意识强烈
日本的集团就像是中国的“家”,在家里当然有长幼辈分,同样日本的集团主义中也有这样的纵式结构。
而强烈的集团主义就要求他们必须服从于这种严格的序列意识。
在日本社会日本人把人、社会集团、国家等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序列,并对于自己、自己的集团、自己的国家在等级排列中的地位极为敏感。
他们安分守己,遵守规则,绝不破坏这一序列。
下级服从上级,上级对下级爱戴有加。
3、从众心理严重
中国人为了家庭的和睦,经常妥协或做出牺牲。
那么日本人也重视集团内部的和谐。
日本人普遍对同是日本人的他人有一种依存心理,这是集团精神的最大原因。
如果一个日本人被认为是“与众不同”的,那是他最为恐怖和羞耻的事情,日本人最害怕的就是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总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与大家是一样的。
只有置身于某一集团或者潮流当中时,日本人才会心安理得,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只有将自己全部融化到集团中,他们才能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
4、“内”“外”意识严重
对集体的过分重视和依赖又派生了日本人严格的“内”“外”意识。
在日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归属也一个特定的团体,在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了温情的伙伴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履行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集团则相应的给成员以家族式的保护。
而对于其他集团的成员,则把他们界定为“外”,从语言上来看彬彬有礼,但是实际上则表达了一种疏远和冷淡以及不关心的态度。
日本社会之于日本人就是一个大家庭,因为经济关系而将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了“家”的制度才会形成其集团主义以上的特点,那么同样集团主义的这些特点又对这个“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分析其影响。
三、集团主义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集团主义下的日本人,他们就像中国人热爱自己的“家”一样热爱集体,他们可以为了集体而牺牲自己。
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热爱工作,努力向上。
所以不得不说就是这样的集团主义,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同时,日本人普遍认同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家”,所以民族团结有目共睹。
集团主义下的日本人,同样为了保持集团内部的和谐而遵守序列,那就意味着各安其位,服从领导,所以日本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
强烈的集体责任感,促使日本人遵守公德、恪守规矩,日本社会也呈现出秩序井然,和谐的景象。
2、消极影响
集团意识束缚了日本人个性的自由发展。
具有集团意识的日本人他们大多数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克制自我,而照顾到他人的感受,避免公开对抗或使他人处于尴尬境地。
这种交际方式使日本人遇事不表明、不坚持自己的主张,长此以往,束缚了日本人自我个性的发展。
由于内外有别,所以集团内部意识统一,但是对于外部则过于冷漠。
同时为了达到内部的和谐,也经常会出现排除异己的事情。
不喜欢甚至是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这也多少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四、结语
日本特殊的家制度,使日本社会形成了特殊的社会文化,当然集团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集团主义因家制度而尤其区别于别国的特征,同时又对“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只是对两者关系的初步探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还要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根千枝.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讲谈社,1967.
[2]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 宋铮.日本四书.线装书局,2006.
[4] 曹书杰.日本国概况.大连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