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22在沙漠中心

22《在沙漠中心》导学案第1课时【课前预习】教学目标:自学积累字词。
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对课文作自我解读。
教学内容:1、标出段前序号,划出生字词,计时快速阅读课文,测测你的阅读速度及阅读效率: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乙醚()虫豸()硌()犁铧()()脐带()真谛()噎()筛糠()()jié()毛口干舌zào()遮bì()遗hàn()4、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做好积累。
(相信你能行!)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家)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人名),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5、读完后,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请写出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第2课时【课内探究】教学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学会品读重点语句,体味其精妙。
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探究其源本。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把一个人的头像印在钞票或邮票上,你觉得怎样人的才有这样的资格?国家领袖,发明家……现在有一个人,他既不是领袖也不是发明家,他只是一个作家、飞行员。
但是他的名字却被印在了50法郎的钞票上。
他就是蓝天白云的耕耘者——圣埃克絮佩里。
(出示PPT)插入介绍: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法国人,通过驾驶飞机,他拥有了飞翔的翅膀;通过写作,他为万里高空的同伴们代言,他有飞行员的勇气,他有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有人这样评价:万丈红尘的商业社会里,读这样的作品会让你重新变得纯净和坚强。
今天让我们走进《在沙漠中心》走近圣埃克絮佩里的内心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在沙漠中心》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 《在沙漠中心》课中导学案【学习方针】1.理清课文叙说的次序及头绪。
2.品尝要害句子的意义,了解作者的优秀质量3.领会生命的意义,培育勇于面临波折的坚强意志与质量。
【学习进程】一、导入你见过沙漠吗?谈谈你对沙漠的观点?二、预习查看1.查看预习学案的完结状况。
2.查看课文吟诵和字词的掌握状况。
3.查看收集的作者、著作等状况。
三、全体感知1.快速阅览要依据要求,捉住内容要害,捉住要害字词句段,默读课文,不重读不回读。
2.速读要求:①默读,不要朗诵,力戒回读。
(培育学生专注阅览的才能)②调整阅览速度。
(依据阅览资料和阅览时刻而定)③捉住内容要害、要害词句来阅览。
④标出段前序号。
3.著作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优点?4. 在沙漠中心,“我”遭受了哪些苦楚与折磨?怎么处理这些苦楚?5.面临这些苦楚,作者心境产生怎样的改变?(先找出表达作者心境的句子)四、评论研讨1.圣埃克絮佩里在荒芜的沙漠中终究阅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2.(1)请找出表达作者心境苦楚的句子,并领会一下。
(2)请找出表达作者心境失望的句子,并领会一下。
(3)请找出表达作者心境安静的句子,并领会一下。
(4)请找出表达作者心境达观的句子,并领会一下。
3. 深陷窘境的“我”能忍耐巨大的苦楚,表现出主人公怎样的精力?4. “我”为什么能从苦楚、失望转变为安静、达观的呢?5. 阅历屡次生与死的斗争,圣埃克絮佩里向咱们展现的人生意义、举动价值,文中是怎么表现的?6. “我”所以为的“日子”的意义是什么?(要害研读13、16、19段)7. 齐读20-21段,想想圣埃克絮佩里的阅历给咱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8.作者为咱们提醒的“探险”的真理是什么?9. 作者用很多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临死亡威胁时的感触,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络作者的生平,你以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五、品尝言语细读课文,细细品尝下列句子的意义。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仅仅夜晚的冰冷。
在沙漠的中心(第2课时)导学案

在沙漠的中心(第2课时)导学案人教版语文七班级下册第22课《在沙漠的中心》(第2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体会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感受仆人公的心路历程。
三、学习难点:感悟喜爱生命、勇于探究的精神,领悟生命的意义。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1、依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脉络填空。
“我”的牙床冻得格格响,身体颤抖,感到快要冻死“我”被唤醒,在沙地上挖了个坑,躺在里面领会到生命的真谛,决心走出沙漠。
2、选词填空(1)干渴产生的(反应、反映)多惊奇啊!(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闪、躲避、隐藏)它的来犯。
(3)我感觉安静,一种(失去、丢失、超越)了任何盼望的安静。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课内精读:阅读课文1—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说“干渴产生的反应多惊奇啊!”,这种“惊奇”的反应详细指什么?2、第2段交代在沙漠行进中所犯的一个特别大的错误是什么?3、将第2段环境描写的句子抄写在下面,说说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第2段最能表现无望心情的句子是什么?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1.下列对课文《在沙漠中心》中相关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写出了在生命面临缺水和寒冷双重威逼下死神即将来临的感觉。
b.“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用比方的修辞手法生动贴切地描述出夜晚沙漠寒风对生命的威胁。
c.“我们期盼黎明就像农人期盼春天,我们期盼中途站就像期盼一片福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在沙漠中心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跌宕的感情变化。
2.品读重点语句,体味其精妙,把握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写法。
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走进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法国飞行员、作家。
作品有《南方邮件》(1929)、《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代表作《人类的大地》。
【了解背景】文章讲述在1935年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沙漠之中,在各种求救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濒临死亡的他却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文章给人以内心的震撼。
【拓展链接】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0万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仅次于南极洲),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
它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其总面积约容得下整个美国本土。
“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为大沙漠,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
【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遮.蔽(zhē ) 疲倦.( juàn ) 躯壳.( qiào) 脐.带(qí )犁铧.(huá) 真谛.(dì) 芸芸.众生(yún)2.根据拼音组词壳ké (硬壳)挨ái(挨打)埋mái(埋藏)qiào(地壳)āi(挨着)mán (埋怨)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遮蔽:遮挡;拦挡。
疲倦:形容十分劳累,困倦。
协奏:指一个独奏者和几个演奏者合作演奏,协助演奏。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一般也用于指众多平常的人。
死得其所:形容死的有意义,有价值。
22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22 在沙漠中心【课型】综合课【教师寄语】:信念!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噎、真谛、卷土重来、芸芸众生、死得其所”等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丰富探险知识。
3、速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感情变化。
4、通过心理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圣埃克絮佩里:法国作家。
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1926年加入航空公司,开始邮航事业。
1939年,二战前夕返回法国,参加抗德战争。
1940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埋头文学创作。
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
1944年他在第八次执行飞行侦察任务时失踪,一去不回。
他的作品多秒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2、了解背景1935年,他的西茂恩号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
等待了漫长的三天之后,他和他的同事(指《在沙漠中心》一文中的普雷沃)被北非的贝都因人拯救了出来。
在《人类的大地》里,他对这个悲惨的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在《小王子》里也有某些暗示,如:“离人类聚居地千里之外的荒漠中”,飞行员出了事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快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和疑难字词,并用一句话概述文意。
(1)给课后P180“读一读写一写”词语注音并抄写。
我的补充:(2)用以一句话概述文意。
2、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3、跳读课文,圈点作者所遇困难及表现其心情的句子,从中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痛苦——————乐观二、问题探究1、在那个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报不全、救援工作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里,一个人在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里,那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2、作者在生理上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是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3、那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4、同学们,作者的这种冒险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吗?那他是为了什么呢?三、合作交流阅读全文,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22课《在沙漠中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制时间:编制:修订:22课《在沙漠中心》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1.培养在默读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了解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2.品味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作者心灵告白所揭示的“真谛”,感悟作品富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了解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
从1921年服兵役学习飞行;1926年进入法国的一家航空公司工作;1929年协同法国著名飞行员梅尔莫兹、吉约梅开辟非洲---拉丁美洲航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流亡美国;1943年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涯。
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
二、情节背景圣埃克絮佩里和机务员盲目撞在利比亚沙漠地。
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
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碛上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驼队的营救。
三、字词哪个同学可以大声准确地把它读出来呢?其他同学标上拼音。
硌噎住辐射筛糠遮蔽疲倦协奏躯壳脐带犁铧真谛卷土重来芸芸众生死得其所【自主学习展示】一、整体感知内容:教师指导:快速阅读要根据要求,抓住内容要点,抓住关键字词句段,默读课文,不重读不回读。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呢?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具体困难?他采取了什么对策克服困难?2、面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找一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3、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作者的心理变化将课文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合作释疑】一、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内容:1、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1935年,作者在飞越撒哈拉沙漠时,不幸坠机。
导学案 22《在沙漠中心》

22《在沙漠中心》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导学重点: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导学难点: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导学课时:2课时导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82课时)导学要点:1.导入,介绍沙漠及作者2.初读课文,梳理思路,整体感悟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作家作品填空。
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
圣埃克絮佩里法国作家,其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生活,代表作有《夜航》《人类的大地》《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硌(gè)噎(yē)住辐(fú)射筛(shā)糠遮蔽幻影疲倦协奏躯壳脐(qí)带犁铧(líhuá)真谛(dì)卷土重来芸(yún)芸众生死得其所3、据意写词。
(1)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卷土重来)(2)形容众多的人。
(芸芸众生)(3)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死得其所)4、用一句话概述文意。
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烟笼大地,声震蓝天。
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
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七年级语文下册 22《在沙漠中心》导学案新人教版

《在沙漠中心》主备人审核审批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课题《在沙漠中心》课型新授课课时23、跳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心理描写最成功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A4、作者一度绝望过,他以为自己的生命会结束在沙漠,“临死”前,他思考最多的是生命,那么他对生命做了哪些阐释?找出一些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B课堂检测 A一、本文节选自,作者是(国家)作家(人名),其代表作有等。
二、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问题,问题,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三、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
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宏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课堂记录或学法指导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1、第①段从_ _、行政区域、 、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2、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 ;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 。
3、选择下列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
A .精美绝伦 B .博大精深 C .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 的恢宏气度,展现出 的艺术形式和 的文化内涵。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总结反思学 习 目 标1、积累字词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学 习 重 点 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找出人物心情变化的句子,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沙漠中心》活动单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乙醚()虫豸()硌()犁铧()()
脐带()真谛()噎()筛糠()()
2.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
(1)大限
(2)虫豸
(3)芸芸众生
(4)筛糠
3.本文节选自,作者是(国家)作家(人名),其代表作有、、等。
4.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问题,问题,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5.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
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6. 本文分为大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段到自然段):。
第二部分(自然段到自然段):。
第三部分(自然段到自然段):。
【课内阅读】
(一)
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
天气已经很冷了。
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嗦得受不了了。
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
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
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
因为懒得在大热天带着我的橡胶雨衣,我把它扔在路上了。
可如今风越刮越猛。
我发现在沙漠里根本没有藏身之所。
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
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遮蔽。
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
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我躺下,又站起来。
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
1.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中国成语概括,请你写出这个成语。
4.文章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
5.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二)
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
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同样农人也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
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干的是人的工作,我们遇到的也是人的烦恼。
我们接触的是风、星星、黑夜、沙漠和海洋。
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我不抱怨。
三天来,我走了很多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做希望。
我力图找到我的同类,我忘了他们住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这才是活着的人的忧虑。
我不能不认为它比在晚上找一家音乐厅要重要得多。
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
当他们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
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
在郊区火车上,我感到的垂死的感受和在此地的感受大不相同!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
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6.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
7依照下列句子仿写。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8.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做希望”的理解。
9.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0.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拓展阅读
爱德蒙被抛进了海里,他的脚上绑着一个36磅重的铁球,正把他拖向海底深处,大海就是伊夫堡的坟场。
爱德蒙不时地屏住他的呼吸。
他的右手本来就拿着一把张开的小刀,所以现在他很快地划破口袋,先把他的手臂挣扎出来,接着又挣出他的身体。
虽然他竭力想挣脱掉那铁球,但整个身体却仍在不断地往下沉。
于是他弯下身子,拼命用力割断了那绑住两个脚的绳索,此时他几乎要窒息了。
他使劲用脚向上一蹬,浮出了海面,那铁球便带着那几乎成了他裹尸布的布袋沉入了海底。
爱德蒙在海面只吸了一口气,便又潜到了水里。
当他第二次浮出水面的时候,距离第一次沉下去的地方已有50步了。
他看到天空是一片黑暗,预示着大风暴即将来临了,爱德蒙又潜了下去,在水下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从前就很喜欢潜泳,过去在马赛灯塔前的海湾游泳的时候,常常能吸引许多观众,他们一致称赞他是港内最好的游泳能手。
那座可怕的城堡渐渐地消失在黑暗里了。
一小时过去了,在这期间,因获得了自由而兴奋不已的爱德蒙,不断地破浪前进。
“我来算算看”,他说,“我差不多已游了一小时了,我是逆风游的,速度不免要减慢,但不管怎样,要是我没弄错方向的话,我离狄布伦岛一定很近了。
”
突然间,他感到膝盖一阵剧痛。
他碰到了海边的礁石。
这就是狄布伦岛了。
爱德蒙站起来,向前走了几步,直挺挺地在花岗石上躺了下来,此刻他觉得睡在岩石上比睡在最柔软的床上还要舒适。
然后,也不管风暴肆虐,大雨倾注,他就像那些疲倦到了极点的人那样沉入了甜蜜的梦乡。
一小时以后,爱德蒙被雷声惊醒了。
此时,大风暴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奔驰,闪电一次次划过夜空,像,照亮了那浑沌汹涌,浪潮卷滚着的云层。
1、本文节选自《基度山伯爵》,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文字的主要内容。
2、他是如何逃脱即将葬身海底这一厄运的?
3、从“那铁球便带着那几乎成了他裹尸布的布袋沉入海底。
” 这句话中,你猜测出爱德蒙可能会有怎样的经历?
4、“当他第二次浮出水面的时候,距离第一次沉下去的地方已有50步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5、请将德蒙受人陷害,好多年后才侥幸逃脱,最后一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重获自由后的那种幸福和疲倦?
6、在最后一句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7、第四段中“那座可怕的城堡”指的是什么?
答案
1.mí zhì gè lí huá qí dì yè shāi kāng
2.(1)大限(2)虫豸(3)芸芸众生(4)筛糠
(1)指死亡的期限。
()
(2)虫子。
泛指虫类小动物。
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
(4)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
3.《人类的大地》法圣埃克絮佩里《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
4.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寒冷疲倦缺水坚强勇敢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主要描写了“我”在夜晚的沙漠中因缺水、寒冷和疲劳而所遭受的痛苦。
2.因为“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并且对自身的处境感到痛苦。
3.无处可逃
4.“哆嗦得受不了了”“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感到自己要冻死了”
“再也没有力气了”“屠刀就在我头上!”
5.(1)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都得挨寒风的鞭打。
分析:用“大理石”般光滑和“平原上的骑兵”直冲过来,形象地突出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
6.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
”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7.示例:我们渴求知识就像饿汉渴求面包,我们渴求进步就像渴求茁壮成长,我们在坎途中寻找理想。
8.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就如“救命的稻草”之于溺水的人;同时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精神。
9.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
10.积极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二)1、爱德蒙获得自由的经过 2、用小刀划破布袋和绳索 3、被当作尸体装入布袋,扔进海里 4、游泳技术高超 5、比睡在最柔软的床了还要舒适 6、一条银蛇(一条火龙) 7、囚禁他的地方——伊夫堡
表达写作
体味课文,试想一下,当你遇到主人公之类似的生活困境时,应该怎样面对?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人类的大地》,与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写一篇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