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与命运之谜_试分析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信仰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当时并存基督教的3种教派:罗马天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关于莎士比亚具体信仰哪一个教派学界迄今为止并无定论。
文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区分3种教派在教义方面的异同,佐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认为他是英国国教(即安立甘宗)的信仰者。
关键词:文艺复兴;罗马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宗教信仰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认同莎士比亚信仰基督教,研究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但英国当时并存3种教派: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学术界对他究竟信仰基督教的哪一个教派没有提出鲜明的主张。
本论文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区分3种教派在教义方面的异同,佐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认为他是英国国教(即安立甘宗)的信仰者。
一莎士比亚不是天主教徒1.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遭受政府压制的英国天主教1540年,亨利八世从罗马手中夺得对英国教会的控制权,但英国也因此长达几十年处于宗教紧张状态。
16世纪晚期,罗马天主教对欧洲的新教国家君主进行过多次暗杀行动,包括阴谋毒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天主教徒还认为弑君罪(regicide)是合理的,因为可以它解除暴君的权力①摘译自维基百科:/wiki/Gunpowder_Plot。
面对这种危险的局面,伊丽莎白女王一方面用“伊丽莎白的决定”(Elizabeth´s Religious Settlement)予以解决,要求任何持有官职或教职之人必须承认女王为英国国教会及国家元首。
拒绝执行的刑罚严厉;天主教徒不去英国国教教堂参加礼拜的行为称为“recusancy”, 对其处以罚款,多次犯规者将被监禁甚至砍头。
另一方面她加强了对天主教的监视及迫害:不准许天主教徒信奉其教义,天主教神甫被搜捕。
另外,女王尤其紧张“带秘密使命”的神甫(missionary priests),即耶稣会士。
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
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作家,他的悲剧艺术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化。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情感。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常常描绘人们在命运和自由之间的抉择。
他深刻地反思人类的本性,探讨人类在生命中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人类的罪恶、道德问题和人类的命运。
他用悲剧来探索这些问题,让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还表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弱点和缺陷的主人公,他们常常陷入自己的痛苦之中。
然而,索福克勒斯并不是在批判这些主人公,而是在为他们辩护。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悲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去克服这些困难。
总的来说,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是一种深刻的人类探索和思考,它不仅展示了人类的悲剧,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和希望。
他的作品虽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价值和意义仍然在今天依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1 -。
索福克勒斯对悲剧艺术的贡献
索福克勒斯对悲剧艺术的贡献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悲剧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悲剧艺术的贡献是非常重大的。
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塑造了深刻的人物形象:索福克勒斯擅长刻画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他的角色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想性格。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内心动机的探索,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2. 探索人性的冲突和矛盾:索福克勒斯的剧作经常探讨人性的冲突和矛盾。
他让观众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面对道德、信仰、责任等重大问题的选择和困扰。
这种探索引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激发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3. 引入了命运的概念: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中常常出现命运的概念。
他相信人的命运受到神的支配,无法逃避。
通过描写角色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抗争,他让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谦卑对待命运,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4. 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索福克勒斯的剧作常常反映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他通过揭示统治者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苦难,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剧作成为了审视社会现
象和人类行为的镜子,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综上所述,索福克勒斯对悲剧艺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塑造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探索人性的冲突,还包括引入命运的概念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悲剧艺术的发展,并成为了西方戏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浅析索福克勒斯
浅析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表明了古希腊对“人”的深刻思考,逐步显示了人对自我的寻找。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人的最高的善是自我实现,运用人的本性能真实的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
因而“人”的观念的发展导致西方文学强调人的理智,人的尊严以及自由意志,要求人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传统的形成。
古希腊悲剧集中而全面的反映的了古希腊对“人”的观念的理解所嫩达到的高度。
从埃斯库罗斯《被俘的普罗米修斯》中对人的反抗性的张扬到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中对反抗性的质疑。
显示了古希腊人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其命运遭际的关注。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是最悲剧中的最典范的作品。
在作品里作者娴熟的运用“悲剧”细致入微的剖析希腊的现实,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内涵也随之变化了的希腊民主制。
索福克勒斯是民主制的维护者,对民主制有很深的感情,在《俄狄浦斯王》中他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渐趋衰落的时代。
人的悲剧1: 生存处境人的生存处境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可以选择的一些特定处境,如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称之为喜剧处境。
人处这些环境中,一旦感受到来自自身以外的威胁,人可以主动做出选择,尽量回避,以期趋利避害。
自然给忒拜城带来女妖(自然力的人化)和瘟疫,老王拉伊娥斯外出寻找神谕,以求改变生存处境,但这种寄希望于人之外力量的努力失败了,直到俄狄浦斯的到来,凭借人的智慧猜出斯芬科斯女妖的谜语,女妖羞愧自杀,忒拜城的喜剧处境才得以改变。
同样俄狄浦斯离开科任托斯也是处于对生存处境的选择。
另一类是人不能选择的,不管富有、贫穷、年少年老、大人物、小人物,没有人能够摆脱,没有人不受其制约和规范,如死亡、斗争、痛苦、罪责等,称之为悲剧处境。
俄狄浦斯面对神谕——弑父娶母(罪责),努力回避,企图超越,结果历经劫波,最终仍被命运嘲弄,几无立身之地。
忒拜人的宽恕行为(指老王的杀子以及老王被杀),目的是保持现有的和谐与安定。
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体现出的宗教思想
2013.09学教育30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体现出的宗教思想姚羚羚(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7)[摘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才华,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成就的文学家。
在他的戏剧世界中,永远燃烧着人们探索的热情。
它以恢弘的艺术气势,严峻的现实以及纯真的理想,恐怖的激情,丰富着欧洲十四世纪乃至十六世纪的文学研究与批评。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莎士比亚个人的生活环境等因素,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中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对于莎士比亚作品体现的宗教思想具体表现在哪里,本文将作粗略的探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作品;宗教思想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才华,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成就的文学家。
在他的戏剧世界中,永远燃烧着人们探索的热情。
它以恢弘的艺术气势,严峻的现实以及纯真的理想,恐怖的激情,丰富着欧洲十四世纪乃至十六世纪的文学研究与批评。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莎士比亚个人的生活环境等因素,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中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莎士比亚信仰的是基督教。
当时英国并存三种教派:英国国教、天主教、清教。
但是学术界对于他究竟是信仰哪个教派并没有提出鲜明的主张。
莎士比亚作品体现的宗教思想具体表现在哪里,本文将作粗略的探析。
一、宽恕宗教中,确立“宽恕”的原则,目的是上帝要救赎、拯救人类。
莎士比亚在他生命的后期,对于所有一切关系到人生的重大问题,如幸福、灾难、天堂、地狱、爱情、仇恨、今生、来世等,都抱着虔诚的基督教信念。
在其《暴风雨》、《冬天的故事》、《辛白林》这三部剧中,讲述的都是关于宽恕仇人主题的故事。
这正是响应了《圣经》中的“宽恕”布道。
以《暴风雨》为例,在这部剧中,主人公米兰公爵普洛斯比罗是一个遭受过迫害的形象。
他借助魔法的力量,驱动了精灵,将昔日的仇人置于昔日的威胁之下,一网打尽。
文中写道,时机到了,他有权伸冤,有权复仇。
“如果现在轻易放下这个机会,以后我的一生将再也没有出头的机会。
体会莎士比亚语录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
体会莎士比亚语录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宗教与信仰元素是不可忽视的主题之一。
通过对莎士比亚经典语录的体会,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对宗教和信仰的思考与表达。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的宗教与信仰元素,从宗教信仰的源起、信仰对于人性的影响以及个人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与上帝、天使、魔鬼等宗教元素有关的语录。
这些语录体现了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代表了莎士比亚对宗教的思考和研究。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曾发表过一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著名独白:“生还是死,这就是一个问题。
在一场梦中,我们面临的窘迫就是因为不知道这是死亡之梦还是生存之梦。
”这段语录中的梦境与死亡的概念涉及到对灵魂的归宿与宇宙的奥秘的多种解读,传达出对宗教与信仰的思考与探索,呼应了人们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其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也体现了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描述主人公麦克白的心灵斗争,表现了战胜邪恶的信念与意志力的重要性。
麦克白由于野心膨胀,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在剧中,莎士比亚通过描绘麦克白内心的斗争,传递了一个强烈的道德信息:信仰与宗教是指引人们行善之路的重要力量。
这种对于道德选择的思考与对信仰的讨论,使得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此外,宗教与信仰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对宗教与信仰的思考彰显在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最终抉择上。
他们违背了宗教的规则,背叛了家族的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宗教与信仰。
相反,他们将爱情视为上帝恩赐的礼物,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莎士比亚通过这一情节,提出了个人信仰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人对信仰的执着与追求。
总结起来,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元素不仅可以看作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更是莎士比亚对宗教与信仰的深思熟虑和个人信仰的表达。
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源起、信仰对于人性的影响以及个人与宗教的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并从中得到对于生活与人性的思考与启示。
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公元前406)出身于一个富庶的商人家庭,从小受到很好地教育。
他不仅对戏剧,而且对当时希腊人普遍热爱和盛行的体育、音乐也有很高造诣。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最兴盛的时期,因此他除了从事戏剧活动和其他艺术活动之外,也热心参加政治活动。
他当过军人,当时几乎所有的青年男子都把参军作战看作是人生最高的荣誉。
公元前413年,爆发了布罗奔尼撒战争,这场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的内战、大大削弱了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经济繁荣。
但似乎没有消除索福克勒斯的政治活动热情。
战争结束后,他还出任过城邦政治筹委会,被选作十个委员之一。
在思想意识上,索福克勒斯诗中是个温和的民主派,主张反对斯巴达城邦的贵族政治制度。
他既相信神是万物之主,又相信人和英雄的力量。
这一点行他的这出悲剧里也得到反映,她说:“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
”他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主张爱、友谊和善良。
在索福克勒斯之前,希腊悲剧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号称悲剧支付的埃斯库勒斯已有了大量的悲剧作品。
但索福克勒斯以他惊人的艺术才华很快在悲剧创作上取得辉煌成绩。
他把悲剧中的演员由二人增加到三人,这样就加强了对话因素,把歌队的作用削弱为辅助地位,这无疑在悲剧发展上具有革命性的的意义。
同时,他还打破了悲剧创作上“三部曲”的传统套数。
用一出戏来表现一个有头有尾、紧张动人的故事,这位后来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定义的总括,提供了实践上最有力的例证。
在创作技巧上,他最先使用了“倒叙式”结构,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普遍被人借鉴的范例。
索福克勒斯一生写过一百三十多出悲剧,但大多湮没了,只流传下七部作品。
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俄底浦斯王在科洛诺斯》《埃阿斯》《厄勒克特拉》《特刺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
作为一个天才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对后世的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
《俄狄浦斯王》作为他的代表作,已被介绍到我国,并且一九八六年春在北京由中央戏剧学院演出。
浅析莎士比亚的命运观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命运观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走向死亡。
因此,人们对于生存状态的思考也就是命运观历来是各个学科的重要主题。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肉体是灵魂的坟墓,灵魂入身体是一种羁绊与惩罚,而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解放。
因此他们信奉“灵魂不灭”的思想,相信命运力量的牵引,比如早期的命运三女神之说,按次序剪断命运之线掌控人类生死。
早期戏剧创作也多以人与命运的冲突为主题。
比如在著名的戏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背负着神谕,弑父娶母,在逃脱神谕的命途中一步步走向悲剧。
这里的神谕就是命运的力量。
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神明就蜕变成了上帝。
莎士比亚的悲剧思想博大精深,他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以来的悲剧观念。
戏剧的主人公大多是王公贵族,而他们也时常受到命运之力的指引,如麦克白就是受到三个女巫的蛊惑,弑兄篡位,成为一代暴君。
莎士比亚还受到了较深的基督教的影响。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大家普遍相信有来世存在,即使在当时最先进的人士中,也很少有否定神灵观念的,很多主人公在他们的话语中表示相信来世生活,相信上帝或神灵。
基督教认为人类背负着原罪活在身上,而死后可以进入天堂。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要去和父亲的鬼魂对话时,就说“我早已把我的生命视得轻于鸿毛,至于我的灵魂,它亦是个永恒之物,它又能把我怎么样?”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最后的复仇是华丽而盛大的,而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倘若你(指哈之好友赫睿斯)曾爱我,那就请你暂且牺牲天国之幸福,留在这冷酷的世界里去忍痛告诉世人我的故事吧。
”以上皆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宗教思想,相信上帝的力量。
莎士比亚受基督教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莎士比亚对《圣经》了如指掌,作品中具有大量的台词典故引用自《圣经》,比如哈姆雷特引用远古最初之诅咒就是指圣经里亚当与夏娃之长子该隐杀害其弟亚伯,在《麦克白》中引用“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我们的日子如同影子一样转瞬即逝”等句子。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及其演化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及其演化在西方文学中,有一位备受赞誉的戏剧大师,他的名字就是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他的悲剧作品,特别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埃勒克特拉》等经典篇章,深入人心,引起读者和观众悲痛感、感慨,对其艺术魅力无法抗拒。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以及其演化。
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索福克勒斯的生平及其作品。
索福克勒斯生于公元前496年至406年之间,出生于雅典的柏拉图。
他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主义精神,曾被誉为"戏曲之王"。
他的悲剧作品,经常以人物心灵矛盾为主题,对人性问题进行深刻地探讨。
索福克勒斯尤其擅长描写矛盾的复杂情感,并利用舞台语言和表演手段来表现这些情感。
例如,《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为了不让她的哥哥埋没于泥土之下,她不顾自己的生死,违反了国王的禁令而帮助哥哥,最终被判死刑。
但是她在这样的困境中并没有丧失骄傲和尊严,她坚持自己的看法,直到最后一刻。
类似的情节也出现在其他作品中,例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他发现自己是杀死父亲、娶母亲的罪犯后,他一直在寻求真相,直到发现真相并自杀。
其次,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也具有哲学性的思考。
他经常从人生、人性、道德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例如,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对国家法律和个人正义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在《俄狄浦斯王》中,他探讨了命运、宿命论等重大哲学问题。
从形式上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他独具一格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观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不仅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悲壮和波折,更为重要的是,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处,对人类命运和命运的不可逆转性等课题做出了深刻、独特的阐述。
二、索福克勒斯悲剧艺术的演化随着时间的流逝,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一些新的元素被引入,剧情和剧本的构成也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势。
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
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
他根据他的理想来塑造人物形象,即使处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
和埃斯库罗斯不同,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雅典人,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年轻时就表现出了杰出的音乐才能。
公元前440年,当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进入雅典的最高层。
当时,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同斯巴达为首的同盟正在进行战争,他曾经与伯利克里一起指挥雅典海军镇压过企图脱离提洛同盟的萨摩斯人。
公元前413年,他进入雅典的“十人委员会”。
索福克勒斯在希腊各城邦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死时,正逢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期间,斯巴达将军闻讯,下令停止战争,让索福克勒斯的遗体归葬故里。
据说,在索福克勒斯的坟头上,立了一个善于唱歌的人头鸟雕像。
索福克利斯出生于雅典西北郊的克罗诺斯,父亲是兵器作坊主,早年曾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音乐、体育及舞蹈,这极大的影响了童年时代的索福克勒斯。
公元前480年,希腊人于萨拉米斯海战中击败波斯人后,年轻的索福克勒斯曾因貌美和音乐天赋而被选为庆祝胜利的朗诵队领队少年。
后来索福克勒斯进入政界。
他于前443年出任以雅典为盟主的“德利亚联盟”的财政总管,后来又两次担任重要的将军职务。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翌年雅典流行瘟疫,他曾担任祭司一职。
总体来说,在政治上索福克勒斯是个温和的民主派。
他的一生大抵是平静而成功的。
阿里斯托芬曾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
”索福克勒斯生活时期适值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因此他的剧本反映的也是雅典民主制繁荣时期的思想意识。
他拥护民主制度,主张公民平等,法律治邦。
他赞扬人的自由意志,赞扬人在同恶运斗争中的坚韧精神。
他的宗教观念偏于保守,主张维护传统的宗教观念。
他善于刻画人物,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明有力。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当时并存基督教的3种教派:罗马天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关于莎士比亚具体信仰哪一个教派学界迄今为止并无定论。
文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区分3种教派在教义方面的异同,佐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认为他是英国国教(即安立甘宗)的信仰者。
关键词:文艺复兴;罗马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宗教信仰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认同莎士比亚信仰基督教,研究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但英国当时并存3种教派: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学术界对他究竟信仰基督教的哪一个教派没有提出鲜明的主张。
本论文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区分3种教派在教义方面的异同,佐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认为他是英国国教(即安立甘宗)的信仰者。
一莎士比亚不是天主教徒1.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遭受政府压制的英国天主教1540年,亨利八世从罗马手中夺得对英国教会的控制权,但英国也因此长达几十年处于宗教紧张状态。
16世纪晚期,罗马天主教对欧洲的新教国家君主进行过多次暗杀行动,包括阴谋毒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天主教徒还认为弑君罪(regicide)是合理的,因为可以它解除暴君的权力①摘译自维基百科:/wiki/Gunpowder_Plot。
面对这种危险的局面,伊丽莎白女王一方面用“伊丽莎白的决定”(Elizabeth´s Religious Settlement)予以解决,要求任何持有官职或教职之人必须承认女王为英国国教会及国家元首。
拒绝执行的刑罚严厉;天主教徒不去英国国教教堂参加礼拜的行为称为“recusancy”, 对其处以罚款,多次犯规者将被监禁甚至砍头。
另一方面她加强了对天主教的监视及迫害:不准许天主教徒信奉其教义,天主教神甫被搜捕。
另外,女王尤其紧张“带秘密使命”的神甫(missionary priests),即耶稣会士。
从三大作家概述古希腊悲剧的总体特色
从三大作家概述古希腊悲剧的总体特色希腊悲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产物,当时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它反映了奴隶主民主派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其内容往往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
但反映的却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悲剧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行为高大伟岸,气势壮烈磅礴,充分表现奴隶主民主派的自豪感。
(1)、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形成时期的作家。
他生活在雅典由僭主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时期,这正是雅典人为祖国自由而战斗的时期。
他出身贵族,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埃斯库罗斯参加了著名的马拉松战役。
雅典被毁后他在希腊舰队里参加了萨拉米斯海战。
对内,他憎恨僭主专制,他的世界观反映在他的创作之中。
其中《波斯人》以波斯水师在萨拉米全军覆没的事件为题材,抒发了埃斯库罗斯的爱国主义热情,赞美了卫国战争中的英雄。
这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
《俄瑞斯忒亚》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联剧,取材希腊神话。
剧情涉及到残忍的血亲仇杀和法制的建立,它以三个连续发展的故事为题材,展现异常激烈的冲突。
借助三部曲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总体格局,反映出新观念新道德胜过旧观念旧道德、民主制优于旧传统的思想。
但是尽管埃斯库罗斯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专制的罪行和人生的黑暗面,但是炽热的宗教热情促使剧作家把人的幸福寄托于神明引导的公正上,神的意志将最终发挥作用:对神意的信念,最终会把人们引上公正与和谐。
《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剧作中最杰出的一部。
取材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赐予人类的故事,但赋予它丰富的现实意义,以反映当时雅典民主派对寡头派的斗争。
(2)、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是雅典民主盛极转衰时期的悲剧作家。
他的剧作标志着希腊悲剧已进入成熟阶段。
索福克勒斯出身于雅典一个工商业主的家庭。
索福克勒斯提倡民主精神,反对僭主专制,宣扬英雄主义思想,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
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体现出的宗教思想
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体现出的宗教思想作者:姚羚羚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9期[摘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才华,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成就的文学家。
在他的戏剧世界中,永远燃烧着人们探索的热情。
它以恢弘的艺术气势,严峻的现实以及纯真的理想,恐怖的激情,丰富着欧洲十四世纪乃至十六世纪的文学研究与批评。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莎士比亚个人的生活环境等因素,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中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对于莎士比亚作品体现的宗教思想具体表现在哪里,本文将作粗略的探析。
[关键词] 莎士比亚;作品;宗教思想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才华,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成就的文学家。
在他的戏剧世界中,永远燃烧着人们探索的热情。
它以恢弘的艺术气势,严峻的现实以及纯真的理想,恐怖的激情,丰富着欧洲十四世纪乃至十六世纪的文学研究与批评。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莎士比亚个人的生活环境等因素,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作品中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莎士比亚信仰的是基督教。
当时英国并存三种教派:英国国教、天主教、清教。
但是学术界对于他究竟是信仰哪个教派并没有提出鲜明的主张。
莎士比亚作品体现的宗教思想具体表现在哪里,本文将作粗略的探析。
一、宽恕宗教中,确立“宽恕”的原则,目的是上帝要救赎、拯救人类。
莎士比亚在他生命的后期,对于所有一切关系到人生的重大问题,如幸福、灾难、天堂、地狱、爱情、仇恨、今生、来世等,都抱着虔诚的基督教信念。
在其《暴风雨》、《冬天的故事》、《辛白林》这三部剧中,讲述的都是关于宽恕仇人主题的故事。
这正是响应了《圣经》中的“宽恕”布道。
以《暴风雨》为例,在这部剧中,主人公米兰公爵普洛斯比罗是一个遭受过迫害的形象。
他借助魔法的力量,驱动了精灵,将昔日的仇人置于昔日的威胁之下,一网打尽。
文中写道,时机到了,他有权伸冤,有权复仇。
“如果现在轻易放下这个机会,以后我的一生将再也没有出头的机会。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解读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s Tragedy from a
Religious Perspective
作者: 肖四新
作者机构: 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59页
主题词: 莎士比亚;悲剧;宗教改革;自由意志;性格
摘要:莎士比亚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无所不在的'恶',而'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在悲剧中,莎士比亚一方面表现人的理性力量,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的有限性和悲剧性处境.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新教对人的本质理解是一致的.从莎士比亚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面.。
索福克勒斯的命运观
索福克勒斯的命运观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深刻的命运观。
索福克勒斯相信每个人的命运是由神明掌控,人类只是神明手中的傀儡。
他的悲剧作品中,人物常常被迫接受无法逃避的命运,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或选择,最终都无法改变注定的结局。
索福克勒斯的命运观深深根植于古希腊宗教信仰,他认为人类的命运由诸神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线,无法逃避。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神明的介入,他们操纵着人类的命运,为了维护宇宙的秩序而干预人类的行动。
这种命运观也与古希腊的宿命论相符,即一切都已经注定,人类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
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作品中,主人公常常是命运的受害者。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或选择,最终都会面对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例如,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努力解开他命运的谜团,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就是谜团的一部分,他注定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与自己的母亲结婚。
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为了尊重她的家族和信仰,选择反抗国王的命令,最终却导致了她自己的悲剧性死亡。
然而,索福克勒斯的命运观并不意味着人类完全没有自由意志。
尽管人类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但他们仍然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命运的挑战。
索福克勒斯的主人公们虽然最终都无法逃避命运的束缚,但他们在面对命运时展现了坚韧的意志和勇气。
他们选择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尽管注定要面对悲惨的结局,但他们依然保持了尊严和坚守自己的信念。
总的来说,索福克勒斯的命运观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悲剧作品中,人类命运被神明掌控,无法逃避命运的安排。
然而,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也强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对命运的积极态度。
无论面对怎样的命运,人类都应该勇敢面对,坚守自己的信念,尽管最终结局可能是悲剧的。
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
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不朽而杰出的代表,是古典艺术留给世人的丰厚的遗产,是世界艺术殿堂中不可缺少的瑰宝。
首先,索福克勒斯是编制故事的高手。
忒拜城瘟疫盛行,祭司带领百姓乞求俄狄普斯拯救城邦。
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原来16年前拉伊俄斯外出,路上与卫兵一起遇害,只有一个牧羊的仆人逃了回来,但因怪物在忒拜城作乱,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忒瑞西阿斯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底比斯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决定外出流亡,遵守自己的诺言,把导致城邦瘟疫的罪魁祸首清除出去。
就是这样一个有大智慧和大无畏精神的人,一个猜破谜语的人却猜不透自己的命运,逃不出命运的悲剧。
其次,索福克勒斯是擅长结构布局的高手。
戏剧不同于散文、小说以及其它纯文学的艺术,它有着特殊的机构规律和表现方法。
他采用“锁闭式”结构将16年的事情集中于一天当中截取片段来表现整体。
而“锁闭式”结构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前史和场外的故事交代清楚,索福克勒斯就将回顾和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部分的前史以及故事都由居中人物转述,通过五个上场人物交代五个关键情节,以揭示错综复杂的矛盾——克瑞翁带来了神示;忒瑞西阿斯说出真凶是谁;伊娥卡斯忒说出前王拉伊俄斯被杀经过;使者讲出俄狄普斯的身世;仆人证明俄狄普斯就是当年被抛弃的婴儿。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命运与宿命论观念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命运与宿命论观念简介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在其作品中广泛探索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命运的力量。
本文将讨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常见的命运与宿命论观念,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意。
命运与人物角色命运抉择在莎士比亚悲剧中,人物角色往往面临重大的抉择,而这些决策似乎被宿命或命运所左右。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否该复仇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无论他如何思考和计划,最终还是无法逃避宿命注定他要进行复仇这一事实。
宗教背景宿命论观念在莎士比亚时代非常普遍,并源于当时浓厚的基督教信仰。
根据基督教教义,上帝已经注定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未来命运。
莎士比亚将这个观念融入到他的戏剧中,通过人物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宿命的力量。
命运之网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命运常常以一个复杂而纷繁的网络展现。
一系列看似普通的事件和角色决策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种命运之网暗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对于自身命运影响力的有限性。
命运与主题自由意志 vs 宿命论莎士比亚悲剧中,人们经常面临自己选择与宿命间困扰。
尽管角色们可能设法改变或抵抗自己不幸注定好歹的命运,但最终他们还是迎来了不可逆转的结局。
这反映了一个重要主题: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是否一切都被宿命所主导?人类努力与无情宿命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即使角色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去改变他们预知或预感到的不好归途,但仍然落得一个惨淡的结局。
这突出了宿命论观念中无情和不可抗拒的一面,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力量和掌控能力的限制。
命运与个体责任莎士比亚并非简单地将一切归因于宿命。
虽然命运在他的悲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个人行为和选择同样具有决定性影响。
通过描绘角色们面临命运考验时作出的选择和付出代价,莎士比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尽管我们可能受制于宿命之外的力量,但我们仍然需要对自己承担责任。
结论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斥着关于命运与宿命论观念的探讨。
通过拟人化命运、描写复杂事件纷繁交织、呈现角色困境等手法,莎士比亚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错综复杂、无法完全理解的世界,并使我们反思人类对自身生活轨迹的认知与掌控。
评古希腊索福克勒斯悲剧
评古希腊索福克勒斯悲剧李锦文引言索福克勒斯在埃斯库罗斯的基础上在古希腊悲剧中引进了第三个演员,使得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戏剧情节更加丰富,戏剧冲突更加突出,加强了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使之更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对古希腊悲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索福克勒斯活到九十岁,他一生写过大约130部悲剧和羊人剧,但只有七部悲剧完整地保存下来。
关于奥狄浦斯的故事,本来埃斯库罗斯写过三部曲,但只有其中的一部《七将攻忒拜》传世。
索福克勒斯也写了三部,但不是三部曲,而是三部独立的剧本,好在它们都完整地流传了下来。
索福克勒斯生活在雅典繁荣昌盛的时代,他热爱祖国,热爱雅典,歌颂雅典是人类创造的奇迹。
他的剧本是盛世文学的代表,他在剧本中歌颂民主,歌颂人,歌颂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描写人的独立的性格,随着环境的改变人的性格也不断地发展。
希腊人相信命运,索福克勒斯在剧本中写了许多英雄人物却有着苦难的命运,但他们不向命运低头,而是进行积极的斗争,宁可忍受巨大的苦难甚至遭受灭亡。
他把人物写成理想化的崇高的英雄!他所创造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不是某种类型化的形象,因而更有生气,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更能打动观众和读者的心灵。
索福克勒斯为了突出人物的活动,就使对话成为悲剧的主要部分,使合唱歌退到次要地位,对于歌队的作用也进行了改造,他们也参与了与剧情发展有关的活动,成为了悲剧整体的有机部分。
索福克勒斯使古希腊悲剧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后世的雅典人甚至以他的作品作为标准,用以衡量别的作家的作品,由此可见他在古希腊悲剧史上的崇高的地位。
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奥狄浦斯王》奥狄浦斯为逃避他的苦难的命运--那使人害怕的神谕--说什么他将杀父娶母,就离开了科林斯王宫到处流浪。
有一天他来到了忒拜城遇到一个怪物--人面兽身的女妖--斯芬克斯正以出谜语的手段残杀人们。
奥狄浦斯感悟出谜底杀死了妖怪,解救了人们,解救了卡德摩斯的城邦。
忒拜人把他视为救星,立他为王,并把孀居的王后嫁给了他。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思想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思想作者:矫福军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05期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大家普遍相信有来世存在,即使在当时最先进的人士中,也很少有否定神灵观念的。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出现了来世的幽灵,很多主人公在他们的话语中表示相信来世生活,相信上帝或神灵,由此我们可以说莎士比亚毫无疑问是受基督教影响的,其作品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基督教精神,基督教和莎士比亚的创作在今天看来是相互补充的。
谈莎士比亚悲剧与基督教,我们又不得不首先从其本人与基督教谈起。
艾略特曾经这样写道:“信仰的问题很可能是不可解决的问题。
”因为人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信仰他们声称所信仰的东西,是无法测量的。
一个作家的个人信仰——不管这是指他所赞同的信仰表白还是他所遵循的那些信仰——与他作品之间的关系,就像他的传记与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个十分复杂的微妙的问题。
莎士比亚的众多传记表明,他从未因不信国教而与当局发生过纠纷,因此他一定尊奉国教而且定期上教堂祈祷。
其他事实我们还可以从其作品中窥视出来。
首先,他对《圣经》了如指掌,根据其剧本中具有大量《圣经》引证和语录来看,他比其同时代的大多数剧作家对《圣经》要精通得多,但仅凭他驾轻就熟地运用圣经语言这一事实,或许只能说明他具有超凡的文学敏感性。
同样,莎士比亚悲剧中还存有大量的神学引喻,表明他对神学是相当精熟,因为不管他是严肃或是戏谑地引用某一个神学概念时,他都对之理解得十分透彻。
他在《哈姆莱特》中的情节也不止一次地求助某种神论,对死人幽灵的疑问围绕着哈姆莱特,甚至这种疑问还给他的拖延提供了借口,他不肯杀正在祈祷的克劳迪斯,是因为当时他似乎正承受着天恩,因而费顿在其作品《莎士比亚与基督教义》中说他“精通神学”,就毫不为怪了。
莎士比亚悲剧以最为优美的形式表现了显然的基督教观念。
在伊丽莎白时代的其他剧作家均没有做到这一点。
其明显例证有伊莎贝拉请求安吉罗的宽恕。
因为他自己也一定希望得到宽恕,还有国王克劳狄斯在独白中忏悔的深刻理解。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内涵探析-宗教文化论文-宗教论文
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内涵探析-宗教文化论文-宗教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透过莎士比亚悲剧错综复杂的语言符号,有一个探索的切面值得关注———基督教现代转型时期的社会思维模式之权力结构的变化,亦即信仰与理性力量对比的变化。
当然,在社会思维模式之权力结构的格局中,信仰与理性是密不可分并且常常相互重叠的,信仰需要理性来连缀和填补,而理性则需要在信仰的关照下实现升华与飞跃;然而本文所探讨的是二者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相异的一面,是二者相对 的核心区域,以及由此而来的二者关系中的 性的一面。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的统一性是其内心,矛盾的 性是其外表,由外及内,由外在表现可以窥见行为见诸内在精神。
因而,以社会思维模式之权力结构的变化为切面探讨莎士比亚悲剧,无论是对于莎士比亚悲剧研究本身,还是对于社会思想史研究,都有一定意义。
社会思维模式之权力结构的变化———基督教的现代转型基督教的思想体系和话语权力在古罗马时期登上欧洲主流历史的舞台,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取得统治地位,主宰欧洲 文化生活上千年,尤其是在中世纪,其地位已经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欧洲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浓重的一笔。
直到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在欧洲的南方萌芽时,基督教才遇到了实际的挑战,而其作为绝对主导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 宗教机构的地位才逐渐瓦解。
基督教从绝对地位向相对地位的过渡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和纷繁复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艺复兴的洋洋 、宗教改革的疾风骤雨和启蒙运动的智慧闪光纷至沓来,使欧洲思想文化演进与嬗变的舞台上流光溢彩,万象纷呈,而作为欧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基层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督教则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其现代转型,在光与智的闪光中、在血与火的 中,找到了其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形成了其现代形态。
透过种种 和主张的层层迷雾,可以看到,此时期欧洲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尽可以还原为宗教———世俗话语权力利关系的范式更替,而这种范式更替则应归因于社会思维模式之权力结构的变化,而信仰与理性相互关系的变化构成了社会思维模式之权力结构变化的主要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神与命运之谜:试分析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悲剧的宗教信仰王卫华内容提要:索福克勒斯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是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欧洲戏剧创作的两座高峰,它们分别表现出各自时代的宗教信仰观念。
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重视神的地位,敬畏超自然力量对人世生活的干预;同时又关注人的命运,对神发出疑问和质询,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困惑和思考。
莎士比亚的宗教信仰既继承又超越了索福克勒斯,表现出自己时代的特色。
分析索福克勒斯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宗教信仰观念及其继承与发展关系,有助于我们对欧洲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宗教情感 神示 命运 忏悔作者简介:王卫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
T itle:A n Ana l y si s of t he R e lig i ous Ideas o f Sophco l ece s and Shakespea re s T raged i esAbstrac t:Sophco lece s traged i es and Shakespeare s tragedies are peaks o f Europe p l ays i n t he classica l ti m e and t he R enais sance ti m e.T hey d i sp lay t he re li g ious ideas o f their ti m es.On the one hand,Sophco l ece and Shakespeare adm ire G od,t hey are a w ed by the superna t ura l strength;On the other hand,t hey are concerned w ith hum an be i ng s desti ny,and query G od s j usti ce. T hey are puzzled about t he hu m an be i ng s surv i va l conditi ons.Shakespea re s re lig i ous i dea both i nher ited and had sur m ounted Sophco lece.T he analysis about reli g ious i dea o f Sophco lece s tragedies and Shakespeare s trag ed i es i nsp ires us i n understand i ng the European cu lt ure deeply.K ey word s:re lig i ous i deas t he G od s i ndicati on desti ny con fessi onAuthor:W ang W eihua is lecturer o f Schoo l of L iterature,Journa lis m and Co mmunicati on,Central U niversity f o r N ati onaliti es (Be iji ng100081,Ch i na).H er recent research f ocuses on co m pa rative cu ltures.Em a i:l wwhua0301@sina.co m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欧洲古代和近代社会的两座戏剧创作高峰,它们分别代表了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学最高成就,反映了时代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其中的宗教信仰问题,启示人们思考这两个时代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及其继承与发展关系。
宗教观念是影响西方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都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宗教观念,他们关注超自然力量在人的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思考天神在人的命运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其态度有相似之处:一方面重视天神,敬畏超自然力量对人世生活的干预;一方面又关注人的命运,对神发出疑问和质询,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困惑和思考。
同时,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的信仰也因为时代的差异而表现了很大的不同,其中既有继承因素又反映了变化与发展。
一、仰赖天神索福克勒斯和莎士比亚都表现了对神的尊重和敬畏。
古希腊戏剧演出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受到宗教保护。
其作品所体现的宗教观念往往是非常复杂的。
海伦加德纳说:!希腊悲剧是宗教性戏剧,是多种意义上的圣剧∀(33)。
这首先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上。
除了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以外,三大悲剧家的创作素材全部源于古希腊神话。
索福克勒斯的剧作,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艺术进入成熟的标志。
他在进行创作时,也是全部以神话为底本构思自己的作品。
作家对故事的选择本身,即体现了其宗教观念。
韦伯斯特在其专著#索福克勒斯概论∃中指出:索福克勒斯!打算加以戏剧化的故事,都要求具备两项条件:一是要有正面的宗教价值(至少不包含有损神明尊严的内容);二是要有一个可塑造成伟大人物的男角和女角∀(转引自罗念生485)。
这一提法很有见地。
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人与神的关系一直倍受关注,即使在诸神未出现的剧中也是如此。
其四大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安提戈涅∃、#俄剌喀斯少女∃%%%中的材料,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英雄传说的两大系统:拉布达科斯系统(俄狄浦斯故事)和达那俄斯系统(赫剌克勒斯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奥林匹斯众神没有直接露面,但他们的影子却到处能感觉到,神与人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在剧中,俄狄浦斯不论怎样努力,都逃不脱神的掌握,他一生所有的遭遇,神在他还没降生时就已说了出来;而赫剌克勒斯呢,不管他多么英勇无畏,坚强有力,最终也只能在神所指定的结局中了结自己的一生。
题材的选择反映了信仰在索福克勒斯创作中的分量。
索福克勒斯通过作品人物的塑造表达对诸神的重视。
他笔下的绝大多数人物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对神的敬仰与畏惧。
H D F基德认为:古希腊剧作家采用的故事是当时的观众所已大体了解了的,剧作家要加以戏剧化处理的,不是事件,而是其内在的意义;他要表现的,是某一个!观念∀(转引自基托238%240)。
在索福克勒斯悲剧中,从国王到普通人,从主人公到一般角色,都表现出对神的虔信与尊重。
俄狄浦斯从一出场,就表现出对神的敬仰与信任。
他为解救城邦首先想到的,就是到神殿里去求神示;而当他得知自己莫名其妙地成为杀父娶母的罪人时,虽然陷入极度的痛苦,甚至埋怨那在他婴儿时期救了他命的牧人不该救他,但他却不改对神的遵从,毅然按神的指示去流浪(#俄狄浦斯王∃);更为甚者,即使在流落异乡,经受无数苦难之后,他对神仍是虔敬有加。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使他痛苦的不孝的儿子来请求见他的时候,他本是一口回绝,但一当别人搬出神的情面(因为其子波吕涅刻斯是坐在波塞冬神的祭坛前恳求),他就立刻同意见他了,尽管他心里仍然满怀着对儿子的怒气(#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第三、四场)。
而作为普遍人形象代表的歌队,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劝慰人的语言是同一句话:!一切都是宙斯(或神)的意志。
∀似乎这一句话就解决了所有的不平、愤懑和抗议,一切在神的包容下归于温顺、平和。
在索福克勒斯笔下,神的律法往往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或者直接把人们行为的准则托为神法。
当人世的法规和神的律法产生矛盾的时候,正面主人公选择的是神的规则。
这一点表现得最突出的是#安提戈涅∃里面的同名主人公。
安提戈涅认为,对已故亲人表示敬意的做法是敬神,是按天神的律法行事。
她不顾克瑞翁的严厉规定,毅然决定埋葬自己兄弟的遗体。
在她看来,这是履行!对神的义务∀,是神的律法对自己的要求。
这义务,超乎对城邦和对自己的义务之上。
在她一心一意、毫不动摇地完成掩埋任务的行动中,表现出对神的虔诚信仰。
在索福克勒斯看来,第一重要的品德是敬信神明。
对神的尊重与否成为衡量人物品德高下的一个标准。
所以,同为统治者,敬神的俄狄浦斯虽有缺点,但是个令人同情的正面角色;怀疑天道的克瑞翁虽也看重城邦利益,却是个惹人厌的反面人物。
索福克勒斯作品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神示。
神的警示式预言成为人活动所必须遵从的旨意,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南。
其作品中的人物,从神的儿子赫剌克勒斯,到国王俄狄浦斯,到普通人的代表如歌队,甚至对神又信又疑的克端翁,都承认神示的绝对指导作用。
在每一个重大行动之前,他们都听从神示的安排。
甚至当俄狄浦斯被证明是杀父娶母的罪人后,克瑞翁仍然坚持要等到从阿波罗神殿求得的神示后,才能答应让他离开忒拜城。
王后伊俄卡斯忒在神示的恐惧下抛弃了幼子,当传言其夫被强盗杀死,证明神示!失误∀之时,做母亲的在痛念自己的幼儿时,仍然不敢对神示有半句微言,而只是把其不灵验小心翼翼地归于祭司。
可见神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除了人们对神示的敬畏之外,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另一个事实是:所有的神示都得到应验。
人们怎么抗争也走不出神示所显示的既定轨道,表现为!神示永远的胜利∀。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处于希腊悲剧艺术成熟阶段的索福克勒斯,其作品表现了古典时期的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尊重,表现了在人的全部信仰中!神∀的分量和地位。
这一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有抛弃的成分,有继承的成分,但人们对神的尊重却一直延续了一段漫长的时光。
在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文化,即是欧洲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长河,人们的宗教观也随着这一进程而发展变化着。
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到文艺复兴时代,几乎断流的古希腊文化又一次以新的面目焕发出光彩。
而在古典作家笔下曾熠熠发辉的悲剧艺术,又在新一代文坛巨人笔下脱颖而出了。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以说是和他的希腊前辈们遥相呼应的。
莎士比亚创作悲剧的时代和索福克勒斯已大大不同了,他已不能像古代作家自由地运用希腊神话题材那样去运用基督教传说中的材料,他小心地避开了#圣经∃故事。
所以,从素材上看,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世俗的。
但是像海伦加德纳这样的研究者仍然把它们称为!基督教悲剧∀(70)。
原因在于,作为跨越十六、十七世纪的知识分子,莎士比亚仍具有真诚的宗教情感。
像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作!人文主义者∀的大部分作家一样,他讽刺教会和部分神职人员,但对信仰却表现出坚定的信念。
他的作品时时表达出典型的宗教态度和宗教情感。
在莎氏悲剧中,我们同样看到对神的敬畏和尊重。
但这种敬畏和尊重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样是对具体的神或神示的畏惧,而更广泛地表现为对一种观念、一种冥冥中的力量的尊重。
这种观念和力量有时可以具体为!上帝∀、!天∀,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惩诫或褒扬的手段,高高在上地监视着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