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五中高一历史课堂学案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一、经济史的概述经济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经济史主要围绕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展开讲解,涵盖了从古代社会的氏族经济到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变迁,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和变革规律。
二、氏族经济与封建社会经济的转变1. 氏族经济的特点氏族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初形态,其特点是以家族为单位,劳动力分工明确,生产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
氏族经济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家族内部通过劳动分工完成生产活动,不同家族之间通过交换和联姻等方式进行联系交往。
2. 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通过掠夺和剥削奴隶从事生产活动;二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奴隶主逐渐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
三、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者。
封建主通过土地赐予和赋税制度来剥削农民,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2. 城市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活动得到了发展。
商人通过商品流通来获取利益,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
3. 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社会经济还表现为社会分工的加深。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按照封建等级进行划分,封建主通过分配农田、官职和税收等方式来控制社会分工。
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方式。
四、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和变革1. 农民起义的兴起封建社会经济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上。
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遭受农地兼并和赋税的压迫,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
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黄巢起义、王莽改革和白莲教起义等。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认识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外商企业利润刺激。
①解体的时间:鸦片战争后②解体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③解体的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④解体的表现: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⑤解体的影响: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2)洋务运动的诱导。
(3)中国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
2、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3)行业:轻工业(4)产生途径: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业,一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
(5)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方举赞(上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广东南海)(6)影响: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新的阶级力量。
二、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2、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后)3、原因:A、外因: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B、主要(内因):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驱使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三、了解民国初期(1912-1919)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黄金时期),进一步发展2、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即1912-1919年)3、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优品课件之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考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考案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史考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单元综述:本单元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也贴水平和炼钢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四肢也异彩纷呈,被西方称为“丝国”。
3、古代中国商业城市众多,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重要地位。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
2、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以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应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看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道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
重难突破: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发展变化:(1)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课标实验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导向法。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见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小组合作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们扮演古代的皇帝、官员、商人等角色,亲身体验并理解不同经济政策下的社会现象。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辅助工具,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使用历史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同时,我还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见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我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见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学生应了解这些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古代的经济政策,并能够分析这些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
罗斯福新政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 原因(1)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________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 主要原因:生产与________的矛盾。
(3)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等。
(4) 导火线:1929年,美国____________的崩溃。
2. 特点:持续时间________;波及范围________;破坏性________。
3. 影响(1) 国内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示威游行、罢工不断,____________严重。
(2) 国际动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加紧在____________上的争夺而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加剧____________的紧张。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1. 整顿金融:整顿银行,恢复______信用,管制证券业,实行美元________,刺激出口。
2. 调整工业(1) 颁布__________________,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________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________。
(2) 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________。
3. 调节农业: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提高并稳定________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4. 福利制度(1) 加强救济:建立联邦______________,发放紧急救济金。
(2) 社会保障: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____________。
(3) “以工代赈”:兴办____________,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5. 社会立法:签署劳动关系法,成立________委员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1. 特点: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2. 作用(1) 渡过危机: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__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史)精品微课和网课全集(推荐收藏!)
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史)精品微课和网课全集(推荐收
藏!)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5课:开辟新航路
第6课: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展
第7课:工业革命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15课: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新增)1、奴隶社会:井田制,性质。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①根本: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②重要:分封制的崩溃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的使用,许多荒地被开垦为私田。
②直接原因:改革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①土地私有:阶级土地所有制(最主要形式);个体土地所有制。
②土地国有:如屯田制、均田制(二)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1、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2、汉代的水利建设:关中农民创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唐:筒车、水车;宋:高转筒车(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三)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在没有苛政和战乱、天灾干扰的情况下,能够勉强自给自足。
④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①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纺织业开始萌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1.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制度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4.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探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客观评价的品质。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古代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3.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体验“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4.设计互动环节,如讨论、辩论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表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问题导向
3.创设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体验“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4.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认为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出于什么原因制定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的影响。如:解释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实施过程。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古代的经济政策”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而言,通过学习古代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更能深刻理解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主要内容涵盖了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古代经济政策,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提升的意愿。
高一历史必修2学案: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分四目。
第一目概述中国古代商品的生产、运输、贸易的基本情况;第二目叙述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历程,从秦汉、六朝、唐代对“市”的严格管理到宋代突破原来的时空限制,再到明清形成繁华的商业区等情况;第三目介绍中国古代商人为逐利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和因此而导致商运发达的特殊现象;第四目介绍中国古代商业都会的崛起和发展的概况。
汉代:乡村商业和商运都很活跃,已存在季节性买卖,但并不追
求利润,仍强调农本。
古代商业的繁荣唐代:商旅往来频繁,道路通畅,行商安全。
宋元:海外贸易尤为发展迅速。
明代: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
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比标价,收受金钱必须投入陶制容
钱器,否则受罚;
汉代:进行集中贸易,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市”的发展历程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且夜市繁盛;
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
集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明清: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商人的活跃:商人为逐利往来奔波, 是中国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
战国:有的城市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
商业都会的崛起南北朝、唐代:商业都会繁荣。
宋代:商业都会夜市、晓市都很繁华,还有定期庙会集市。
清代出现许多名镇。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第5课学案与练习答案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课程标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学业水平要求】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重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2、难点: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的原始积累【知识结构】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原因:(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__________的发展和的出现(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东部大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间的商路。
(3)社会根源:人们对的渴求(寻金热)。
(4)宗教原因:传播热情。
(5)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2、条件:(1)主观条件:、王室的支持。
(2)客观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②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③科技的发展:欧洲技术和技术的发展,罗盘针的使用。
二、探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和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地理大发现”。
2、引起了______革命:(1)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引起了______革命:大量金银流入欧洲,造成物价猛涨,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而坐收租金的封建主阶级日益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4、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5、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
6、欧洲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对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对世界的影响)。
【难点突破】全面理解资本原始积累:(1)概念: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把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之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2)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①14、15世纪在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高一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第3课学案与答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业水平要求】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2、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征。
【知识结构】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大商人。
3.隋唐商业的发展——出现_______和_________。
4.宋元商业的繁荣——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元_______是国际大都会。
5.明清商业的新特点——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_____和_____实力最强)。
清朝时出现_______。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 宋朝以前的市场:定时、定点、管理严格;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2.宋代的市镇: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名镇;早市夜市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
3.大城市的发展: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军事重镇,还是商业中心。
______、______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元朝:_______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因为统治者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萎缩。
2.性质: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重难点突破】1、古代商业发展特点:(1)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学习这课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的影响,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历史渊源。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仍出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些历史理论还不能透彻的理解。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农抑商的评价的辩证方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时代特征。
运用:联系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富国强民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形式,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得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重要标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的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竭尽全力地关注着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不遗余力地抑制工商业,一度自负而蛮横地闭关锁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采取的这些经济政策。
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第课
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第课概述本文档是关于必修二经济史课程的第一单元第课的详细讲解。
本课程是高中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了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涵盖了经济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经济史的定义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历史发展,探讨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现象的演变和变化规律。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
同时,它还涉及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内容。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经济史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
历史研究是经济史的基础方法,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档案和其他史料,还原和揭示历史事实和经济现象。
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统计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得出关于经济发展趋势、经济波动、产业结构变化等的定量研究。
比较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史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找出共同点和差异,并推导出相应的经济规律和原因。
实证研究是经济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归纳和,得出一般性的经济规律和,并进行定量分析和验证。
经济史的意义和价值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经济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变化规律。
通过研究历史经验,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
其次,经济史可以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案例。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经济现象的研究,可以验证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实证支持。
此外,经济史还可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研究历史经济政策的成败,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当前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最后,经济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经济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经济史,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对经济问题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的内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殖民扩张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打断了其发展,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重大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两幅地图《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师生互动:同学们认真对比这两幅在不同时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说说它们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有什么区别?15世纪绘制的地图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相差很大:七大洲中只有欧洲、非洲、亚洲三大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16世纪绘制的地图虽然大陆形状上与现在的还有所不同,但是基本轮廓已经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没有区别了。
那么这两幅地图说明了什么?说明15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对世界理解不完整,16世纪中期的时候已经基本了解整个世界的状况了。
导入:到16世纪中期的时候,欧洲人已经知道了世界的基本结构,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壮举:环球航行,之所以要环球航行,又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这就是开辟新航路。
第5课开辟新航路自主探究1:传统的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航路我们称之为旧航路,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旧航路指的是什么?〔1〕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细亚转往欧洲。
历史必修二经济教案
历史必修二经济教案教案标题:历史必修二经济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过程;3. 分析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过程;3. 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过程;2. 掌握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过程。
2.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3. 视听材料:使用相关的视听材料,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相关章节的教科书,供学生参考和阅读。
2. 视听材料:准备相关的视听材料,如视频、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小组讨论指导:提供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过程,结合教科书内容进行讲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相关的讨论问题,引导他们讨论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并记录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视听材料呈现:使用相关的视听材料,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6.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
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人民版必修2)—江苏省丹阳一中原创
江苏省丹阳高一历史教学案
A
C
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7、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
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8、“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居民内迁,筑界墙、严海禁,洋船自此不得入。
①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③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
A、①②
B、①③ C
9、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的出发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主要原因),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②(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一些官僚、地主、商人等,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①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上海)、②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③朱其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①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②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为西方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使国人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 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列强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革命;②思想上倡导“实业救国”思想。
【重难点突破】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分析
点拔: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缺少活力。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
这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但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
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几个注意点:
⊙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
⊙注意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
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巩固训练】
1.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B.封建商品经济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土地国有代替私有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民族工业开始萎缩D.开始了对外经济交往
3.《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农产品出口量大量增加,这说明()
A.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B.中国茶、丝生产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D.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崩溃
4.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
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5.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
C.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降
6.1852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年……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C.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D.鸦片输入增加削弱了国人的购买力
7.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
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
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布物美价廉 B.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8.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主要是因为
A.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D.康有为维新派宣传推动
9.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降缫丝厂,采用蒸气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10.“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者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
A .受到列强压制,不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B .对资本主义列强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依赖性
C .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D .最早出现在轮船航运业 11.清朝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调整的原因是中( )
A .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B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C .阻止民主革命潮流
D .满足列强资本输出要求
12.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其主要的客观条件是:
A .列强资本输出对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13.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B .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 C .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含义是:
A .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 .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C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D .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15.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美丽动人、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
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图二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1)指出材料一中生产方式的特点。
(4分)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3分)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2分)
(3)材料四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 ABCDC6—10ADBAC 11—14 BAAB
15.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
(任意答4点给4分)。
(2)变化: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条件。
(2分)
(3)经济: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