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复习2
2020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2.文意理解、词语含义及赏析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考点“1对1”讲练考点3 文意理解考点4词语含义及赏析考点针对练五、(2019郑州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共14分)独木桥①上学途中,我们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
②叫它桥,其实它只是两根并排的木头架在小河上,没有桥栏杆,也没有扶手。
③哥哥从桥上走过去,身轻如燕。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快速地走几个来回,然后再去上学。
有一次,他走到桥中间,从书包里取出一根绳子,在狭窄的桥上跳起绳来,居然还跳了一个“双摇”。
④但过这样的桥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⑤我只要一踏上这座桥,就会觉得身子不由自主地晃动。
如果我不蹲下来,一定会摇晃几下就掉进河里了——虽然是条小河,桥也不高,但我还是感到恐惧。
⑥小河倒映着天空,那些白云,都在水里缓慢移动,我感觉独木桥也在移动。
上下都是浩瀚的天空,我就像是在空中飘浮的一片羽毛,怎么能不怕啊?⑦我不得不求助于哥哥,让他牵着我的手往前走。
但是,他把我引到独木桥中间,有时候会故意松开手,等我摇晃几下,眼看要掉下去了,他才再次将我拉住。
⑧这座独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少。
有一天,河对面有人看到哥哥拉着我上了桥,他竟也走到了桥上。
我拉着哥哥的手,一步步往前挪,不知道和对面走过来的人相遇会发生什么。
这么窄的两根木头,一个人走过去已经不是容易的事,而对面过来一个人,要在桥的中间交身而过,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
⑨“退回去!”我听到对面过来的人凶狠地说。
10哥哥显然是要和他较劲,他对那边走过来的人说,“你退回去!是我们先○走上来的!”⑪但是那个人并不愿意后退。
⑫“那大家就一起掉进河里好了!”听到哥哥这么说,我真的感到绝望。
⑬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听天由命了。
⑭当哥哥和对面过来的人快贴到一起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哥哥使劲顶了一下对方,他一定是想把那个人顶到河里去。
⑮而那个人,也在用力顶哥哥。
这个我感觉到了,因为哥哥的身体重重地向后退了一下,差点把我撞下去。
⑯没想到的是,他们两个彼此又一顶,竟然奇迹般地交换了位置。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2.考点针对练——句子理解与赏析
考点2 句子理解与赏析考点针对练四、(2019育才中学三诊)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 题。
(22 分)母亲这把干柴朱成玉①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母亲在给我的信中说:留给你的一树李子,熟透了,一个一个....都落到地上,最后..一个..都落了,你还没回来!①我仿佛看到母亲站在那李子树下,忧伤地捡起最后一个李子,内心该是怎样的落寞和荒芜!①我看到了那个佝偻着的身影,那一把我赖以取暖的干柴。
①终生的劳碌让母亲驼了背,这一点和外婆很像,外婆老的时候,腰弯得厉害,随时都有吻到脚背的可能,看上去,仿佛一个悲伤的句号。
①如今,母亲也在通往“句号”的路上。
母亲这一生,承受着多少失望,又扶着多少希望,倚在风雨飘摇的门框,望着我们回家的路啊!①我为何不能早一点迈进她的门槛?①小时候的深秋,母亲常常带着我去郊外割荒草回家做引火柴,那时候母亲力气很大,腰也不驼,所以她的柴火总是很大的一捆,母亲扛在肩头一点也不吃力,甚至不妨碍和我玩耍。
没想到,很多年后,能让我最确切地形容母亲的词汇,竟然就是这把干柴。
①母亲扛着家的重担,也扛着一家人的暖,因为爱,那担子再重,她都不忍换一下肩膀。
母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只为了,给家的灶膛里添一把柴火。
①母亲,孤单的背影是我眼中的繁华。
以此为枕,推开一个又一个清晨。
任我怎样在梦里奔腾,也走不过她目光里的哀凉。
①没有玩具,母亲给我们做。
缝沙包,扎毽子,用硬一点的纸画扑克,我们的童年其乐融融。
贫穷让我们消瘦,却并未让我们晦暗,为了在风中唤醒一盏灯笼,母亲耗尽了整整一生的火柴。
①母亲骨子里是个浪漫的人,但凡父亲单位里发了电影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北风呼号,都会领着我去看,我记不住片子的内容,记住了母亲的怀抱,那种温暖让人贪恋,往往电影还没看完,我就睡着了。
回去的路上,母亲叫不醒我,只好背着我,怕我感冒,就用她的外套蒙着我的头,自己穿着单薄的衬衫闯进风里,扣子开了,也来不及去系,像一本被打开的经书,让我念诵不已。
期末总复习专题03: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上)语文期末总复习专题专题02: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知识能力点一:赏析重要词语【中考真题】例一:(2022年福建卷)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⑴探听着,热烈地希望着,有访问一位受伤的将军.....的那种提心吊胆的心情。
(赏析加点词语)(3分)参考答案:将劫后的长治城比喻成“受伤的将军”,突出长治城的坚强与威武,表达作者的心痛与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语的特殊用法(修辞)。
很明显,本题加点的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二:(2021年福建卷)1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⑴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赏析加点词语)(3分)参考答案:“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
【解析】此题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侧重动词的情感色彩分析。
动词是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动词的表达效果主要有:①具体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复杂情态;②准确生动地描写动作的全过程;③刻画人物的行为特征,表现特定情境;④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情感;⑤表示强调。
“拜会”指拜访会见,常用于正式、庄重场合。
作者探访老山界,却说是拜访会见,用语庄重,带有敬意,表达对老山界的无比敬爱之情。
例三:(2020年福建卷)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⑴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
(赏析加点词语)(2分)参考答案:“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解析】此题考查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它可以表示描摹对象的状态、性质、颜色、形状等,许多形容词的前边可以加表示程度的副词来修饰。
句中的“枯瘦”就是抓住村庄的状态来描摹的。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瘟疫弥漫下的村庄萧条、了无生气,就像枯瘦的病人。
例四:(2018年福建卷)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分)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记叙文阅读压轴训练(二)
中考语文复习冲刺:记叙文阅读压轴训练(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跟着父亲读古诗潘向黎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②听上去平淡无奇——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
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
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③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
然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
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
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④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
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
”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
等放暑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
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⑤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
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⑥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
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
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⑦等到可以天天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2记叙文阅读二(专题部编版原卷版)
记叙文阅读(二)(一)(河南商丘·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童年余秋雨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的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400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4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可预知的奇迹老人出现在克里斯眼前的时候,他正准备卧轨自杀。
由于经济持续萧条,当时许多美国人纷纷选择自杀,年轻的克里斯也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脱。
“为什么选择轻生?仅仅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吗?”老人问。
“还需要更多的理由吗?”克里斯抱着头,“我大学毕业两年,已经顺着铁路走了20多座城市了,但我却养不活自己,你说这样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你怎么知道在下一座城市的结果会怎么样?一直往前走,你会在夜晚赶到那座城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的光亮向你招手,你会看到一只山鹰向你飞来!那道光,那只山鹰向你飞来!”老人好像在背诵童话故事中的精美。
克里斯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以乞讨为生的老人的嘴里说出来的。
深夜,克里斯终于到达老人所说的那座城市。
当他走到一个空旷的广场时,已经疲惫不堪,再也不想往前移动半步。
他一屁股坐在广场周围的长条木椅上。
“当,当”,突然,他睁开沉沉的眼皮,光,真的有一道光向他投射过来,一只硕大的山鹰展着坚强的翅膀,在光影中向他飞来。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猛地站起来,又用力擦了擦眼睛。
没错,老人没有骗他!第二天,克里斯再次踏上寻找工作的艰辛之路,他相信这座城市会给他带来好运,只因为那道神奇的光亮,那只振翅的山鹰。
20年后的一天,也就是1988年的4月17日,美国阿诺哈公司的243号航班在7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头等舱顶部突然爆裂,飞机瞬间处于失压状态,随时都会被空气撕成两半。
经验丰富的机长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决不放弃的信念,在和气流、高山、海洋搏斗了13分钟后,将飞机成功迫降在毛里岛机场,除了一名空姐被抛出机舱,其余乘客和空乘人员全部获救,这是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驾驶243号航班的机长就是克里斯。
当后来记者追问是什么让克里斯如此充满自信成功迫降时,他想都没想就答道:“是20年前希诺广场的那道光,那只山鹰!”那只山鹰其实只是希诺广场钟楼上的一个雕塑:每天深夜12点,当钟声准时敲响的时候,广场的探照灯就会亮起,照亮那只振翅的山鹰。
第2讲记叙文阅读(二)句段作用讲义(学生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21分)红色玻璃球①在美国爱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米勒斯的小蔬菜商。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路过这里,就顺便到这里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
当时食品和钱都非常kuì fá,所以以物易物的方式十分流行。
②在镇上,有几个家里很穷的孩子,他们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
当然,他们不想来买菜,只是来欣赏那些在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
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就像对待每一个来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④“你好,米勒斯先生。
我很好,谢谢。
这些豌豆看起来真不错。
”⑤“可不是嘛。
巴里,你妈妈身体怎么样?”⑥“还好。
一直在好转。
”⑦“那就好。
你想要点什么吗?”⑧“不,先生。
我觉得你的那些豌豆真新鲜呀!”⑨“你要带点儿回家吗?”⑩“不,先生。
我没钱买。
”⑪“你有什么东西和我交换吗?用东西交换也可以呀!”⑫“哦?我只有几颗赢来的玻璃球。
”⑬“真的吗?让我看看。
”⑭“给,你看。
这个多漂亮。
”⑮“看得出来。
嗯,只不过这是个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
你家里有红色的吗?”⑯“好像有!”⑰“这样,你先把这袋豌豆带回家,下次来的时候让我看看那个红色玻璃球。
”⑱“一定。
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次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交谈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米勒斯太太熟悉这种游戏,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
镇上还有两个像巴里一样的小男孩,这三个孩子的家境都非常不好,他们没有钱买菜,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交换。
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很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着和他们为一个玻璃球讨价还价。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因病去世了。
镇上所有的人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
第5讲 记叙文2——线索 照应 悬念 伏笔铺垫 表达方式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
第五讲记叙文阅读(二)线索、照应、悬念、伏笔铺垫、表达方式一、线索1.线索的定义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2.线索的分类①以人物为线索②以事情为线索③以物品为线索④以地点为线索⑤以时间为线索⑥以感情为线索2.线索的作用:①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结构严谨③写出……的内容④表达……的情感\主旨\人物形象二、伏笔与铺垫的1.伏笔的定义:伏笔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
在答案没有揭晓前,它在文章中是无关紧要的,当看到后面情节后,读者才会恍然明白前面一些看似闲笔的资料原来是为后面的内容服务的。
2.照应的定义: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
3.伏笔和照应的作用:①伏笔含蓄交待,照应贯通前后。
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②情节发展合理,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③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往往能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④伏笔照应搭配使用能使情节发展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三、照应1.照应的定义:前后意思相近或者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或段落称为照应。
2.照应的分类:3.照应的作用:①使文章气血贯通、脉络清楚。
②使文章下文与上文相呼应,结构严谨。
四、设置悬念1.设置悬念的定义: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2.设置悬念的作用:四、表达方式(一)记叙:主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也就是记叙的六要素清晰的介绍给读者,语言主要是使用叙述性的语言。
作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二)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成因、结果等进行解说,从而使人们对于这一事物有个明确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一般没有感情形象的描绘。
(三)议论:议论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的表达方式。
主要使用比较抽象的有较强逻辑性的语言。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第二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第二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2学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第二辑(8篇)(共8篇,共100分)一、记叙文阅读1.(12.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五小题。
普通人①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里,又有人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
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一些小事……②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
父亲被选去当样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
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
谁见了都对我说:“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③父亲第一次当样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组。
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
父亲大概将当样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性任。
父亲从来不做自己任性不了之事。
他一生不喜欢lànyú充数的人。
④我替父亲拒绝了,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挥去的。
后来导演亲自来找我,说:“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
无奈,我只好同意。
⑤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群众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⑥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首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
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父亲做什么事都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一笑置之。
⑦一次,我经过北影的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
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什么呀?回家吃饭吧。
”父亲说:“不行。
我不能离开。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1
考向3 内容理解
(统编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节选)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
考
“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向 2
【参考答案】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
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
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③A我家面箩惯常的日子是在西屋的一面矮墙上挂着,像个不言不语的小娃儿, 耐着性子等待娘的召唤。那天,娘锄完一大块儿庄稼地,热辣辣的太阳开始西垂, 娘顶着烈日一回到家,西屋墙壁上的面箩就被娘用双手捧下来。炎夏里,娘开始 筛箩了。
④粗箩娘用得比细箩多,只是娘使用细箩的时候,心思好像全都拴在里面了。 娘把粗箩拿在手里,下面放个盛面粉的大木盆,巧手的娘舀来一瓢事先用石磨碾 碎的玉米,粗箩的箩面上就摊出一片。碾碎的玉米堆积了小半缸,粗糙的玉米麸 皮盈黄地散浮在上面,小锅盖一般大小的粗箩在娘手里匀速晃动起来,娘还会扭 一下头,不时朝玉米缸递一个眼神。黄灿灿的面粉自粗箩箩面唰唰而落,过滤掉 的玉米麸皮娘则小心地放进旁边的面袋里。矮屋子里,空气散发着热气,娘抹
考
(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
向 2
中起了什么作用?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1
考 向 2 标题作用(全国视野)
◎全国视野
考
(2019黄冈)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向
2
(2019盐城)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
记叙文阅读考点二:把握人物情感变化
考题: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 样的变化?
2021/4/14
解题参考-《淡淡的深情》
•按时间先后分为四个片段: •我考上了大学、 •大学四年、 •我结婚以后、 •之后笔耕不辍我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 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 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 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 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 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
2021/4/14
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 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 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 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 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 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 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 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间接抒情。
2021/4/14
表示情感的常用词语
• 喜:心花怒放、心旷神怡 • 怒:愤怒、气愤填膺 • 哀:悲伤、哀伤、失望、灰心、万念俱灰、黯然销魂 • 乐:乐以忘忧、乐不可支 • 忧:忧心如焚、忧心忡忡 • 悯:同情、悲天悯人 • 痛:心如刀割、切肤之痛 • 冷漠:淡漠、漠然、熟视无睹、 • 害怕:心惊胆战、心有余悸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 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 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 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 个淡淡的背影。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2 词语理解与赏析
目
教材设问学考点
录
考点针对练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考向1 词语含义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 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
词,贴 切 形 象 地 体 现 了 …… 的 特 征,表 达 了……的情感。
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 美。
D.拟声词 :运用拟声词 “× ×”,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的情态美, 流露出……的情感。 思路三: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注意:以上思路可直接用于概括组织答案
容,可用原文内容的关键字进行概括。
(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词、句、篇中无法概括时,就需从文 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3)心理揣摩法。对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可从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 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
(4)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 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规范:“××”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形象地写 出了……,表达了……。
走过去就行(!)。生命与生命,原是可以互相提示的(?)。∥ ⑧一场霜下来,园子一片惨白,好像一切都停下来了。草木把生命的力量转到 了地下的根须,春天的气息一来,它们就会萌发(?)。虫子呢?我宁愿相信它们 都活着。明年再露面,虫子们可能已脱胎换骨成另一副样子,当然,它们也根本记 不得去年的事情,也忘记了去年园子里有这么一个人,关心过它们,惦记过它们, 曾经得到过它们的一点提示。好在,这个人是记得的。 ⑨头顶的槐枝上面挂着只空蝉蜕,在微风中悠荡。那个吵闹了整个夏天的狡猾 家伙来个金蝉脱壳,不知去了哪里。我轻轻摘下它收起来,留到明年夏天,到时候 还给当初蜕掉它的主人———喂,你去年丢掉的衣服,我给你收起来了,现在还给 你……∥ ⑩我常去的这个园子不大,却盛下了我很多的思量(?)。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小说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介绍故事的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⑫段):琼珊感染肺炎,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她认为等 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下后自己也会离开。 第三部分(第⑬~⑮段):苏艾找贝尔曼当画画的模特,贝尔曼知道了琼 珊的胡思乱想。 第四部分(第⑯~㉑段):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落,琼珊有了生的 希望,病情即将痊愈。 第五部分(第㉒段):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大家发现了最后一片藤叶 没落下的秘密。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教材创新设问 2.(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改编)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 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主要人物) 【参考答案】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 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 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 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 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 格的土壤。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三、 (18分)
(2023四川自贡)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4题。 文章详见学生用书 • P45
文章解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老孙头搬到名士养老公寓,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②~⑥段):写老孙头与老王头相处的点滴。 第三部分(第⑦~⑩段):老王头因病离开公寓住院治疗,瘦老头的到来 道明老王头去世和其无偿资助山区孩子读书的真相。
考点2 理解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教材创新设问 3.(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 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好吃懒做,又迂腐可笑,挣扎在社会底层。但打心眼里他 又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二1.人物形象、心理与作用分析概括;2文章主题的理解归纳。
(说明:试题中,其它考点可酌情作答训练)一、最后的老师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
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
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
”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
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
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
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
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
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
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
”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
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
”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
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 (散文)(二) 答案 初中适用1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
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
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
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
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
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
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
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
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
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
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
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
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
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
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
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
原来是这样。
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
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
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
他快乐得像一阵风。
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2)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二)一、复习1、上节课做错的字词qīn jiē xiè kǎn kǎi xiāo( )蚀()开木()门()()旋()烟青()()结()()2、转述句:就是用你的话把一个人的话转告给另外一个人技巧:(1)前面保持不变,接着冒号变逗号,去掉双引号(2)把“你”→“我”把“我”→变成“他/她”例:爸爸对我说:“明明,把你的作业拿给我看看”(改成转述句)爸爸对我说,把我的作业拿给他看看。
练:妈妈对我说:“小丽,放学后我去学校接你。
”(改成转述句)3、双重否定句4、记叙文的概念、六要素、顺序、人称5、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1)学了这篇故事/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启示/体会/感悟/道理?首先,要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我们与他达到共鸣;最后,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2)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包括“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感情”两部分。
答题模式:本文主要写了……的故事/事/景物,突出表现了……的思想(性格、精神),表达了作者……感情。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1)、用分析题目的方法概括思想。
2)、用分析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思想。
3)、用分析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思想。
4)、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方法来概括思想。
(3)请你给这篇短文填上一个合适的标题。
找文章的中心,依据有“四核”:(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知识点一:记叙文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一)学了这篇故事/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启示/体会/感悟/道理?(二)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请你给这篇短文填上一个合适的标题。
(四)文中的“……”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内容+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 ①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深入了解。舅爷作画看似简单, 无不是他建立在作画前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 ②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仅仅根据外表就判断事 物的性质,舅爷的画集没有我们认为的样子,就以为和 我们的画差不多; ③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各种颜色既有色彩亮丽吸引人, 也有让人烦躁、抑郁、感伤等情绪,认识其他事物也是 如此。这样就可以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亳无意义 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4 文章主旨概括
常见考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文章的主旨。 3.谈谈对×××句话(议论抒情句)的理解。
考点4 方法总结
1.根据题目,概括文章主旨;(题眼) 2.抓中心句,归纳文章主旨;
(参看抒情议论句)
3.分析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4.分析重点段落,概括文章主旨。
记叙文常见考点:
一、理解文章标题。 二、分析句段作用。 三、内容理解与概括。 四、文章主旨概括。 五、词语理解与赏析。 六、句子赏析。 七、人称的表达效果。 八、分析人物形象。 九、启示、感悟、感想。
2020中考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二)
初三语文组 王怀芬
目标引领 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3.抓情节转换。
(《范进中举》 《我的叔叔于勒》)
4.抓情感变化。
(《阿长与<山海经>》 )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
注意:仿照示例句或短语结构,上下人称一致
学以致用:
(《时光书衣》)1.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 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4分)
翻出书衣 → 精致书衣 → 睡压书衣 → 爱满书衣→ 书评书衣 → 怀念书衣。
上好的木材 → 不屈的扁担 →渐弯的扁担
→
落寞的扁担 。
(2015安徽) 《槐花》
10.文章第3段至第15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 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 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
考点3 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常见考题: 1.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信息提取与概括) 2.请简要概括文章/文段主要内容 3.将情节补充完整(梳理行文思路)
课题导入
中考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 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分值: 4分 或 6分
考点3 方法总结
(一)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2.锁定筛选区间,摘抄、整合、归纳。 3.抓住暗示信息,力争要点全面。 4.列序号分点作答,赋分验证。
考点3 方法总结
(二)概括文章/文段主要内容:
1.段意合并法。
2.要素串联法。
(《背影》 《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带来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绿色环境带来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
(抓住其中一点,连贯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目标升华
记叙文阅读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记叙文的阅读步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内容,表达了/抒发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学以致用: 《故乡的风》
(2019·随州)5.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 时代精神。(7分)
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 乡的变化,歌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
②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 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驿路梨花》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它既是文章的点题句,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完成了 主题的升华。这“驿路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 族的梨花姑娘,更是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品质和雷 锋精神的象征。
中心意思的归纳的具体方法
独立自学
结合典型例题(一),探究记叙 文考查常见的题型及答题方法。
探究题型:(三)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果
(2019安徽) 《访梅》
5.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4分)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 → 翻__看__舅__爷__的__画__集__,__并__不__佩__服__他__→跟随舅爷并看他作 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 帮__助__舅__爷__寻__找__最__美__的__东__西_,开始敬佩他→听舅爷讲 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分类: 一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
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 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
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
进行认定、补充。
当堂诊学
完成《全程突破》小册子P50 《灯》第1、4题。
强化补清
1.整理并熟记:记叙文这两种题型的 答题方法; 2.完成《全程突破》配套练习题。
备课参考:
中心意思的归纳的具体方法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紫藤萝瀑布》的最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019·广州《书房的窗子》)1.作者笔下不同朝向的 窗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阅读全文,补写下面 的表格。(4分)(见小册子资料)
引导探究
结合典型例题(二),探究记叙 文考查常见的题型及答题方法。
探究题型:(四 )文章主旨的概括
(2019安徽) 《访梅》
8.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
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 分的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的内容往往蕴含 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 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 包含的深刻含义,如《最后一课》,我们只要 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 其中心了。
记叙文中的抒情
(2017安徽)
14.“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 扁担是农人的希望,是农人精神脊梁; ② 扁担也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 ③ 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
富足安逸,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它的一生 也反映了人的一生; ④ 在一定程度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2018安徽) 《歪儿》
13.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①大家对歪儿由捉弄、讥笑到关爱、保护 ②歪儿由孤独痛苦到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满足。
(2017安徽) 《扁担的一生》
11.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
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3.标题扩展法。
(《社戏》 《散步》 《最后一课》)
4.问题概括法。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结果(?)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有特殊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考点3 方法总结
(三)补充情节/梳理行文思路
1.抓时间标志。 (《我的母亲》 《我的老师》)
2.抓地点转移。
(《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