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_把方法教给学生_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思考_殷希群
教学反思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而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思考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定期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清晰,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应该设定具有挑战性和可衡量性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动力。
二、提供开放性问题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开放性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
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而开放性情境则创设了一个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观点的环境。
教师应该在设计问题和情境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逐渐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和兴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实验、故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从而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
四、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应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活动、授课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和启发。
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展示作品、提供反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考成果的机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六、合理利用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
高一年级教学总结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方法
高一年级教学总结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方法教学总结是每位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总结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在高一年级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所使用的几种方法,并总结它们的有效性。
一、启发式提问法启发式提问法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方法。
在讲解新知识时,我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渐明白了批判思考的重要性,并能够主动分析和评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是另一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会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又一利器。
我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质疑者、解答者、发言者等。
在课堂上,我会给予学生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并要求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和辩论。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异议,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多元化评价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考。
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思维能力。
因此,我鼓励学生利用写作、演讲、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通过使用启发式提问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多元化评价方法,我成功地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旨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反思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一、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
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善于感性思维,有的学生喜欢整体思考,有的学生喜欢细节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与学生的交流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并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来引导他们思考问题。
二、提问激发思考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可以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深度。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认为这个问题有几种解决方法?为什么?”或者“你觉得这个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思考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学生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或者提示,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问:“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可能的问题需要解决?”或者“你能想出一个与你们正在学习的这个概念有关的问题吗?”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四、鼓励学生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或者合作项目,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和借鉴。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并且从其他学生的观点中获得新的思考和见解。
五、及时反馈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反馈和指导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重要手段。
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指导可以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和帮助。
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的做法与思考
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的做法与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方面、适应新课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引起学生的美感,还能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水平,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新课改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下面就如何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平等交流,让生命与生命真实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必需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由师生共同完成“意义建构”。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完全是人格平等的。
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
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
例如:在讨论设计苯酚与钠反应实验时,有一个问题是关键的,苯酚常温下是固体,所以要选择一种合适的试剂把苯酚溶解,形成苯酚溶液才能进行反应。
生①:提出直接加热苯酚,使其熔化后再加入钠进行反应。
生②:反驳,苯酚有毒,而且易被氧化。
生③:提出:用70℃以上热水,或用乙醇把苯酚溶解,形成苯酚溶液,然后再加入钠进行反应,这时能看到有气泡产生。
生④:(笑)否定,理由是水和乙醇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产生的气泡不能证明是苯酚与钠反应的结果。
这时老师点拨学生关键要选一个合适的试剂,既能把苯酚溶解,又不与钠反应。
生⑤:用苯或乙醚等不与钠反应的有机物。
经过反复讨论和实验比较,大家觉得苯和乙醚比较适合。
师:相对来说哪个更好呢?生⑥:苯,理由是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
生⑦:乙醚,理由是乙醚毒性比苯的毒性小。
师:(微笑)能活用化学知识,我很欣赏。
通过平等的交流让学生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以兴奋乐观的情绪参与教学活动,以自由的思想与教师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对话。
采用六步教学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采用六步教学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掌控课堂的主导者。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采用六步教学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步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六步教学法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在任何一门课程中,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展示精彩的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生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植物如何吸收太阳能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神奇和美妙。
第二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让学生思考,并指导他们将问题转化为工作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
在讲解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解决问题。
第三步:启发学生探索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启发,鼓励他们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观察、调查或讨论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物理中的力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小实验,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感受力的作用和规律。
第四步: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在学生进行探索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发现。
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和思考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化学中的酸碱反应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用图表或文字的形式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第五步:解释和归纳在学生总结发现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并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解释和归纳。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清晰的语言将学生的发现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学习历史中的农耕文明时,教师可以解释农耕的意义和作用,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历史上的农耕文明进行对比。
第六步:巩固和评估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举行一次小测验或开展一次小项目来巩固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反思,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学反思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所在。
例如,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表现出困惑,教师可以采取提问、讲解、演示等方式,帮助他们消除困惑,掌握学习要点。
二、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教师在反思中要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会导致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识别学习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例如,针对一次数学考试,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他们对考试的期望成绩,并与他们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提高方案。
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对于理科类课程,一部分学生更适合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授学习技巧和策略学习技巧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技巧和策略。
例如,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有效记忆知识点、如何做好学习笔记等。
这些技巧和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五、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过程中,还应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例如,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参考的学习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等。
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应该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小学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小学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或者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发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互动式教学方法也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脑、视频等,将教学内容以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吸引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讲故事、展示优秀人物的事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提到的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如何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如何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是培养未来的希望,教学反思则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工具。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总结、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呢?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习惯。
有些学生喜欢听课、阅读,有些学生喜欢讨论和互动,还有些学生则喜欢通过实践来学习。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来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意义教师在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时,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和意义,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或者这个知识点,以及学习之后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收益。
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才能更好地重视学习,并且更有动力去学习。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时,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并且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及时复习和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教师在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时,应该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质的教材、参考书籍或者教学网站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时间里查阅相关资料。
此外,教师也应该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问题和误区。
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和探索学习资源。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重点关注和考虑的内容之一。
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
本文将从问题的选取、提问方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等方面,探讨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问题的选取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思考要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合理而有针对性的问题选取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掌握程度、课堂目标等多种因素来选择问题。
1. 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有多个答案,可以引导学生提供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例如,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可以提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2. 引导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提示性的,通过给出一定的信息或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例如,在讲解一个数学问题时,可以提问学生:"你在解题过程中是怎样利用这个公式的?"3. 对比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亚洲和非洲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又有哪些不同之处?"二、提问方式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1. 现场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现场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积极性。
2. 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书面回答:教师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作文,关于他们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不仅增加答案的准确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
教师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通过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而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对学生进行个体化的引导。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地进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采用多媒体、实物、实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再次,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空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己决定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教师学生互动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积极的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活动设计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总结起来,教师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建立良好的教师学生互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初一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总结
初一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总结在初一语文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
以下是一些初一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总结。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观察事物、进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草房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人翁对于草房子的感受以及作者通过描写草房子所传递的意义。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情感教育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情感的融入能够提升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使学习更具意义。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情感教育与文本阅读相结合,通过感知人物情感、分析情节转折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共鸣与感受。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化,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感想。
通过情感教育与文本阅读的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与理解文本的内涵。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利用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可以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古代文化背景的图片或音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验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效果。
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学习与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初一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饥饿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共同分析主题思想、讨论文中人物形象等,最后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有关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与想法
有关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与想法作者:宿光平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5期针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及所有教师一直关注、研究以及探讨的热门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课堂教学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向现代化及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转型。
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心灵的启迪。
不同学科具有自己不同的课堂教学特点,对于化学学科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修养和极大的爱心教育的核心是爱,有了爱心自然就会用心的传授知识,就会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去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即使教学稍有不足也会得以弥补。
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量,而且也要注重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威望,一名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越丰富,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愈高,学生更加信任他,进而他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同时,教师的威望又是诱发学生不断进取心理的第一要素。
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主导”者,但主要是“导”的作用。
可以采用各种各样、新奇新颖的导的形式。
导没有一定的顶峰,也没有绝对的限制。
课堂上可以有多姿多彩的导的内容,但关键要导以一定的思想,导以思维过程,导以能力能力的形成,导以创新能力与学习兴趣,导以建立学习目标,不能只是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而是要交给他们一把打开心灵与知识的钥匙。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开头语言激励性、讲解语言简明性逻辑性、提问语言启迪性、指导语言对症性、调节语言幽默性、口令语言时空性、指挥语言果断性、讲评语言客观性。
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解读复杂抽象的问题和难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发挥他们最大的学习热情和无限潜质。
四、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的处理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节课不一定要讲多少知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
反思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反思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方法在学生思考中的反思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
本文将探讨教学方法在学生思考中的反思,以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的具体方法。
一、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维的手段和途径。
良好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方法在学生思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反思1.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选择。
只有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2.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之一。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根据这些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
3.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思考。
4.鼓励学生表达和交流:学生思考的过程往往需要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眼界。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具体方法1.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推动学习。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
通过实际操作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把最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
2 . 快 速 诵 读 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 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 结果 。在初步理解文章后 , 要反复朗读 , 继而反复默 读。 只有熟读 , 才能加深理解 , 才能成诵 。 实验证 明 , 持续性缓慢 阅读 , 不但费时费力 , 而且会使记忆信号 中断 ; 反之 , 读熟课文之后 , 逐步加快阅读速度 , 则可 在 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 激 ,从而强化记忆效 果, 提高背诵 速度 。
只是简单重复或是把材料进行加工后直接教给学生当然也能记住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很难明白其中的内容只有当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理解并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才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扎实有效
0
小 教园 地
浅谈如何把最 有效的方 法教给学 生
■ 糜 勇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是 社 会 飞 速 发 展 的需 要 , 是通向成功 的桥梁 。 在将来 , “ 文盲 ” 不是 目不识 丁的 人, 而是一些学习方法不 当 、 不善 于发现问题 、 没 有 预见能 力的人 。 掌握了科学 的方法 , 就 获取 了打开知 识大门的金钥匙 。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 的都是关于 方法的知识 。 因此 , 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尤为 重要。 在教学 中我做了一个实验 : 把我班的学生 随机 分成两组 , 让第一组进行 简单机械 的抄生字 、 词语重 复训练 , 让第二组进行生字 、 词语 、 阅读 、 口语交 际 、 习作等丰富多彩 的训练 。 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发现 , 第一组的多数同学都很烦 , 很不愿意去做 ; 而第二组 则没有这样 的抵触表现 。 这个例子初步说 明, 在教学 过程 中, 我们不能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 , 这样有 可能伤害到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造成学生厌学 。 在实际 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丰富多样的学 习方 法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 习材料使用不同的学习方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之课堂引导与启发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之课堂引导与启发技巧一、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引导与启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个好的引导和启发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引导与启发技巧,旨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背景知识的引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是引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环节。
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引导:1. 视觉引导: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文字引导:在教学前,给学生展示几个关键词,帮助他们猜测相关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与这些词相关的事物、人物或故事。
3. 个人经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验,或是与相关主题相似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三、情感共鸣的引导情感共鸣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引导: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中角色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仿效模仿: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或情节,让学生模仿,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表达来产生情感共鸣。
3. 角色扮演: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角色互动,让学生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进而引发共鸣和体验。
四、思维启发的引导思维启发是培养学生思辨和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思维启发的引导:1. 开放式问题:在授课中,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并鼓励他们围绕问题进行自由发挥和表达。
2. 图文激发:通过图片、漫画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观察、分析并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情景引导:将学生带入与课文相关的情景中,引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与总结通过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之课堂引导与启发技巧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好的引导和启发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开学第一课的教学方法与教材运用
开学第一课的教学方法与教材运用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在开学第一课,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二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和工具,让他们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是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促进他们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是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这几种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选择并灵活运用,使教学更加活跃、丰富和具有挑战性。
二、教材的选择与运用在开学第一课中,合适的教材选择和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选择和运用教材。
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来选择教材。
教材应符合教学目标,内容丰富、合理安排,并与学生真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是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和知识水平来选择教材。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学科基础和知识储备来选择合适的教材,以便让学生适应并理解教学内容。
三是根据教学环境和资源来选择教材。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环境中的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源,或者通过选取适当的教材来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运用教材时,应注重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可以通过教材的扩展和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互动讨论等教学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开学第一课的教学方法与教材的运用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
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合适地运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如何灵活运用小学课堂教学的授课方法
如何灵活运用小学课堂教学的授课方法引言:小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授课方法的灵活运用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授课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思考找到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多种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来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五、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个性化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是一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给予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和探索中进行学习。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总结,通过回顾教学过程和结果,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而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同样也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
一、建立学生自主思考意识学生自主思考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思考意识。
1. 提出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自主发挥和表达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的目标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是指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反思,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1. 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对自己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与目标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足之处,并找到提高的方法。
2. 提供自我评价工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我评价工具,供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
比如,可以设计学习日记,学习总结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3. 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可以设置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他人,从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提供适度的挑战和支持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需要适度的支持。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技巧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技巧教师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一、启发式问题启发式问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常用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启发式问题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2)问题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避免简单的二元选择;3)问题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教授数学中的几何定理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启发式问题:“在平面内,画一个不等边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它们的周长相等,你能找到几种可能的情况?”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需借助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去解决。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探索问题,从而积极思考。
二、讨论和合作学习讨论和合作学习是另一种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技巧。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从而促使他们运用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进行问题解决。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一起探讨一个复杂的问题或研究一个案例。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思考问题的不同方面,并在交流中形成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实践与应用将学生的思考转化为实践和应用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学生参与实践和应用活动时必须积极地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当教师教授历史课程时,可以设计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这样的实践活动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帮助他们积极思考历史问题。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能力之一。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才能“把方法教给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思考殷希群(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430223)2011年3月,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著名特级教师陶维林先生带领10位教师来我校参观学习,此间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回去后,陶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从“把时间还给学生”说起———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听课有感》发表在《数学通讯》杂志2011年第7期上.半年后,这篇论文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数学教与学》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文章中有三个小标题:(1)七分钟不说一个字,忍得好;(2)不仅向学生要结果,更要过程;(3)一节课研究三道题,少而精.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很受鼓舞和教育.“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是我校总结提炼的教学理念与追求,或者说是教学模式和教学传统.陶维林老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教材的参编者,也是新课程教材培训的讲师团成员,他十多年前写的《几何画板教程》已成经典,影响了一代人.陶老师真有水平,帮我、帮我们学校充实和丰富了“两把”的内涵.陶老师在文章的最后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要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来观察、来归纳、来概括、来探究、来交流、来参与举例、参与定义、参与再创造……,让他们来表演、来张扬.教师不要去占、去争、去抢、而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去.2011年10月,为积极响应“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号召,我于24日上午第二节在高三(18)班上了一节参赛课“参数范围问题”,自我感觉课上得很成功.课上完后感想颇多,怎样教才能把方法教给学生?怎样教才能把方法教会学生?现记述如下,这可算作是我对陶老师这篇文章的一个呼应,也可算作是这节课的课后反思.1教学应有恰当的高度与深度本节课的课题是“参数范围问题”,它是针对高三学生的复习深化课.参数范围问题很广泛,一节课不可能全部展开.考虑到不等式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我选择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来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选题选材和设计安排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围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贴近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并且自认为这个高度与深度是恰当的.关于教学的标高,我们先来谈谈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比较热的一项教研课题,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或者说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些老师有效教学意识不强,只是在拼时间;有些老师片面认识有效教学,自始至终盯着高考;还有些老师教学策略准备不足,采用灌输教学.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片面教育:成绩有效背后的兴趣缺失;教学有效背后的教育缺失.二是过度教学:无限制地拓宽、加深教学内容,以至造成低效、无效、负效.我认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针对性”,需要把握好教学的标高及考试的标高.关于教学的标高,我们再来看看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教学的难点和焦点是教学要求的“度”的把握.目前的教学中,很容易犯的错误是教学标高定的不准.使用教材最大的困惑是教学标高的把握,我们需要的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老师们普遍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先进的、理想化的,但有点超越现阶段的实际.现有的课标与教材知识体系有些割裂,初高中衔接有些断层,教学要求有点难易悬殊,学生负担有点畸形发展,重点内容与主体知识有些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要求有点超前,关注数学应用与数学“双基”教学的关系不太适度,高考的标高与教材的标高之间的落差较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取得平衡.教学应有恰当的高度与深度,是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也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的.我们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生源状况好.如果完全按照课标教材的要求来教是否“低”了?高考的要求是否应该等同于教学的要求?高考考过的就一定要教,没考的就一定不教吗?我们的教学中是否该天天都讲压轴题?目前我们学校的理科教学标高是否偏“高”,文科的教学要求是否偏“低”,高三理科班的教学是否在强调规范细节的同时教学要求偏“低”了,这些思考或结论,我不敢妄自断言.我只是想说明,教学的标高问题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既要防止“右”,更要警惕“左”.处理不好这个“恰当”二字,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2要给思维或推理“搭脚手架”“脚手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学习的责任将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后让学生完全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一旦学生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脚手架,会被逐渐撤离.这些由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给学生,用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辅助物,就被称为“脚手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就需要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构建必要的认知台阶,作好必要的铺垫,开展分层教学及进行变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认知过程中,为学生设计认知的台阶.台阶的高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决定.合适的台阶,有助于各层次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发展,获得一次成功后,又能促进下一步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构建这些台阶的高低和数量,要视教材的内容而定,重、难点处台阶要低,让学生能登上而且登稳;容易的地方,台阶要高一点.总的原则就是,既不能让学生上不去,又不能让学生上得太轻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教学的源泉.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试图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复习掌握一类参数讨论问题的几种常用思路方法,会根据所给条件合理选用这些方法.让学生站在解题策略与方向的高度,体会分析各种解法的异同与本质.通过一题多解,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创设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台阶,使学生处于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问题情境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又一个跌宕而自由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如果我们把知识分割成阶梯状,学生不喜欢别人把他们抱到一个个阶梯上,而更感谢你引领他们迈步上一级台阶或为他们提供一根迈步的拐杖.在学生迈向更高台阶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会“搭脚手架”,可以体现出教师的真水平,它可以把很“难”的内容“教”给“差”生.一题多解或变式教学是“搭脚手架”常用的手段.只有不断地创设好情境、搭好“脚手架”,学生的思维或推理才能逐步成熟,目标任务才能达到恰当的高度和深度.3注意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到底是怎样的“双边”关系?开始人们认为教师是主体,后来人们认为学生是主体,现在大家都统一了认识,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即双主体,教育是两组主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在理解及把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边”关系的这个问题上是容易犯错误的.这个问题过去一直没有说清楚,开始是教师主体,有主导作用,后来有点偏向,变成学生主体,教师站在旁边看.这个问题争论很大,如果学生是主体,教师站在旁边看,那教师的作用、学校的作用怎么发挥呢?上海的顾泠沅教授认为教师是主导性的主体,学生是发展性的主体.从历史上看,当基础教育还只是少数人能够享受的权益时,教与学是基本分开的.学生的任务是认真学习,(数学)教师的职责则是向学生提供有“价值”(以教师评判标准)的数学、维持学习秩序、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不挂钩,潜在假设是每个教师总是教得好,尤其是肚里有学问的教师,因为他们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多、更好的数学.学生没有学好是因为他笨,或者不用功.当基础教育逐渐普及以后,相反的情况开始出现,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优劣决定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发展到,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检查与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指标.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教学开始成为有负担的工作,他们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数学考试里取得好成绩,以此证明自己的数学教学是高水平的,或者说自己是一个高水平的数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情况也在我们今天的课堂里出现———“教得好”就是学生的“成绩好”,这已经被部分领导、家长和社会认可.然而,只要懂得一点教育心理的人就知道,尽管有效的“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导致学习的成功,但如果“教”的行为不能引起有效的“学”,那这个“教”自然就是无效的.“教”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的行为,教师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指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推理、与同伴的交流去发现那些从没有被告诉过的基本原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所谓“促进学得好”常常表现为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习“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有利于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有效数学活动中正确地理解数学、积极地发展自我.有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和谐关系,具有诱导学生使其“想学”、指导学生让其“会学”、辅导学生令其“能学”的技能.实现有效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与追求.有效教学要以教师教的转变促进学生学的转变.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可能并不多,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能力要求却很高,甚至要求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鉴于此,就需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理解就无法迁移、无法运用,而要理解知识就必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操练,就必须有学习者自己的动手实践、亲身参与,就需要独立思考.要运用知识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方法,接受某种思想的指导,方法、思想的形成又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可以通过告诉就能够解决的,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学习是任何其他人都代替不了的,不能以为还是自己讲来得痛快,要操练、要独立思考就需要时间,教师应该自觉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来操练、来思考、来表演、来张扬[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授知识的说教者,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思维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个问题上,不应盲目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不作引导而放任自流,而是着眼于对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着眼于师生共同努力,追求课堂思维活动的深度和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发挥,这当中既有教育观念问题,也有教学素质、教学策略、教学水平问题.本课中的解法四及解法五就是教师自己研究的成果,不仅学生(高三18班是理科实验班),而且听课老师听课后都有收获.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2],在教学中,实际情境泛滥,使得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缺乏;在教学中,探究合作泛滥,传统的具有启发性的“讲授法”缺位;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泛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在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确实存在一些误区:滥用课件,重新潮轻传统;表演作秀,重形式轻实质;无效讨论,合作的形式化;满堂发问,师生对话过于频繁;滥用赏识,评价语言过甜、过泛;探索泛化,放任自流.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能力既不能等同于“教育”,也不能等同于“数学”,或者是两者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郑毓信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师的三个基本功[3],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善于举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因为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决定了举例的重要性,但是善于举例不是简单地举出例子就行,而是要考虑举出的例子要恰当.例子有好坏,关键在于举出的例子符合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举出的例子具有比较性.而在比较当中,使学生的思维完成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重要过渡.作为老师,如何提问呢?郑毓信教授引用美国学者巴拉布与达菲的话说,“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应当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这是参与性的,不是指导性的;其基础不是寻找正确答案,而是针对专业的问题解决者当时会向自己提出的那些问题.”正是因为如此,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也应当被看作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郑毓信教授谈了关于提出恰当问题的思考.主要从解决问题、继续前进和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对提出问题进行了思考.解决问题主要根据波利亚针对解题过程中各个主要步骤提出的一些启发性问题,主要步骤包括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而继续前进则包括一般化、求变和反向思维;学会学习则包括为什么、同与不同、回头看和元认知等等.这些都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易有效发挥的.4结束语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促进了我的很多“思考”,强化了我的很多“意识”:真正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是什么?怎样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方法是教会的吗?怎样“教”才能把方法教给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看法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新课改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把哪些方法教给学生呢?我们要把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教给学生,把知识类比与迁移的方法教给学生,把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教给学生,…….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我校张真校长曾说过,我们既要把一些根本性的方法,例如批判性方法或者是创新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也要把一些共性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更要重视把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张校长说,不仅要研究把哪些方法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样“教”才能教会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要注意渗透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创新学习”的方法论,帮助学生不断优化五个基本的学习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小结;帮助学生不断转变五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读、问、思、议、展;帮助学生不断达到五种常态学习境界:懂、会、熟、巧、通.学生有了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又有了教师教给的适当的方法,才能高效地学习.我们教给学生的远不只是高考技能,而是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是我们的教学理念,是我们的教育传统,需要我们不断地丰富其理论与实践,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与追求.参考文献:[1]陶维林.从“把时间还给学生”说起———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听课有感[J].数学通讯,2011(7)(下半月).[2]朱运才.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J].高中数学教与学(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8(2).[3]郑毓信.从三项基本功到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上)[J].中学数学月刊,2010(3).(收稿日期:201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