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行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主题的引导。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和学习的机会。学生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突破方法:通过动态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两条直线从不平行到平行的过程。
-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会在具体应用判定方法时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节:平行线的判定第二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三节: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2. 第六章:概率初步第一节:可能性第二节:概率的计算第三节:事件的独立性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性质,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概率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2)平行线的性质: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概率初步:通过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可能性与概率。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3. 概率初步可能性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不平行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垂直A. 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抽到红桃的概率是多少?B. 一袋糖果中有3个红色糖果,2个绿色糖果,5个黄色糖果,随机抽取一个,抽到黄色糖果的概率是多少?2. 答案:(1)A正确,B错误,C错误。

(2)A. 1/4;B. 5/1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了解了概率的基本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包括:5.1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5.2三角形的分类,5.3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2)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等。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 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页。

2024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通用

2024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通用

2024年最新初中数学教案电子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应用》展开。

具体章节内容涉及:5.1不等式及其性质;5.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5.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性质简化不等式。

2.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应用。

难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关于数量比较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通过例题演示。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两个典型例题,分别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答疑解惑(5分钟)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不等式:2x3>5。

(2)解不等式组:x3>2,x+2<5。

2. 答案:(1)x>4。

(2)2<x<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不等式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科交叉意识。

板书设计:1. 不等式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

本教案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内角和6.2:三角形的性质6.3:全等三角形6.4:等腰三角形6.5:平行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2.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直尺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平行线和相交线?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4. 知识拓展:介绍平面几何的发展历程拓展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判断全等三角形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发现数学之美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知识拓展的适时性和适度性6. 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和层次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需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1-1 相交线

5.1.1相交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初步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去求一个角的度数.3.掌握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7-12,探究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定义教师问: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你能动手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吗?学生答:能,作图如下:教师问: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是哪几个?学生答: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四个 .分别是∠1,∠2,∠3,∠4.教师问: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教师依次展示学生答案:学生1答:∠1 和∠2.学生2答:∠2 和∠3.学生3答:∠3 和∠4.学生4答:∠4 和∠1.教师问:为何如此分类呢?学生答:有一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角的顶点相同.教师问:还有其他分类吗?学生答:分类如下:∠1 和∠3,∠2 和∠4.教师问:这样分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答:两边分别在一条直线上,有共同的顶点.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教师问:观察∠1和∠2的顶点和两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师生一起解答:如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与∠2 互补),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教师问:类比∠1和∠2,看∠1和∠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答:这两个角的两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相同的顶点.教师总结:如图,∠1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2)考点1:对顶角的判断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析: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答案:D.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答案:D.2.出示课件15-17,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教师问: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因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如图所示,∠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猜想:∠1 =∠3.教师问:你能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来验证∠1与∠3的数量关系吗?学生答:∵∠1+∠2=180°,∠3+∠2=180°,∴∠1=∠3.教师问:∠1与∠3互为什么角?学生答:互为对顶角.教师问:由此你能猜想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学生答:猜想:对顶角相等.教师问: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后解答如下:师生一起解答: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1=∠3,∠2=∠4.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2=180°∠2+∠3=180°,∴∠1=∠3.同理可得∠2=∠4.教师问:您能利用几何语言描述一下对顶角的性质吗?学生答:符号语言:∵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1=∠3,∠2=∠4.教师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两直线相交分类位置关系名称数量关系∠1 和∠2,∠2 和∠3,∠3 和∠4,∠4 和∠11.有公共顶点2.有一条公共边3.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邻补角互补∠1 和∠3,∠2 和∠4.1.有公共顶点2.没有公共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考点1: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出示课件19)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学生1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可知∠2=180°-∠1=180°-40°=140°;学生2解: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1=40°,∠4=∠2=140°.教师总结。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探索直线交点1.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3 平行线的应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2.1 角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2.3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 第八章:实数4.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4.2 实数的运算4.3 实数与数轴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分类与判定,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不等式的解法、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以生活中的实例(如斑马线、操场跑道等)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1.2 通过观察几何模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

1.3 以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等式与实数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阐述重点与难点。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3 结合实际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4 通过实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教案设计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教案设计

平行线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平行线的性质,运用所学的知识,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用作图工具画平行线,从而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什么是命题,知道一个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对于给定的命题,能找出它的题设和结论。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平移变换。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推理能力的培养;平移变换的理解及应用。

学习策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借助练习熟悉“说理”和“简单推理”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本节内容。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八个角中共有对同位角,对内错角,对同旁内角。

(二)同位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的方向。

内错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同旁内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

课堂笔记或者其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通常用“”表示平行,如图1中,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平行,记作。

要点诠释:(1)平行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②,但要注意直线的特点是可以向__方无限延长,在平面内只能画出有限长,如下图2中直线a,b看上去不相交,但当把它们看作无限长之后会发现它们其实是相交的,因此直线a,b不平行,从平行线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这样的知识: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①,②。

大荔县六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1平行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大荔县六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1平行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行线的概念.2.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进而掌握平行线的概念.2.通过画图,体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直线平行线的情形,从而总结出平行公理进而体验并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情感态度】经历实验、画图、观察归纳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教学重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理解.【教学难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归纳、理解与运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教具: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将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成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将b,c不动,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c的右侧与b相交,相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问题2 如图,已知直线a和它之外两点B、C,过B、C作直线b、c与直线a平行.过点B可作几条直线与直线a平行?过点C可作几条直线与直线a平行?直线b与c平行吗?【教学说明】对问题1,可由教师演示,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放映,不难得出平行的定义.对问题2,可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互相交流,最后将学生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2.平行公理与垂直公理非常类似,请问已知条件中的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归纳结论】1.平行线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1)平行;(2)相交.[注意:这里不考察重合的情况或将重合理解为同一条直线.]4.平行公理中,已知条件中的点必须在已知直线外,而垂直公理中,已知条件中的点可在直线外,也可在直线上,这是因为如果点在已知直线上,那么经过这一点不可能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可以画已知直线的垂线.5.在理解平行的定义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必须在同一平面内;(2)必须是不相交的直线.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是一个正三棱柱,请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线2.如果直线a1∥l,直线a2∥l,……,a n∥l(n为正整数)则a1,a2,……,a n的位置关系如何?【教学说明】本环节可让同学们分组完成,再进行交流.【答案】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在本课中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完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之中,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也不再是满堂灌式的教学,而是学习的引导者,符合新的课堂理念.第2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开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优秀4篇全等三角形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探索第一种判定方法—边边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条件中的“边边边”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图形全等的活动,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我们所在的学校处于市区,教学设备齐全,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在这之前他们已了解了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学生也基本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拼出三角形的能力,具备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

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点线面(教案)

点线面(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点线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b.对于线的无限延伸特性,使用直观教具(如拉直的弹簧)或动画来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c.面的概念难点在于平面与立体的区别,可以通过剪纸或折纸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面的概念。
d.对于点、线、面在实际中的应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如地图上的点线面表示,房间内家具的摆放等),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在讲授理论部分,我发现使用动态图示和实物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的无限延伸和面的二维特性。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概念仍然难以消化。我考虑在下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点线面的模型,通过触摸和操作来加深对几何元素的理解。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非常活跃,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然而,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1.通过对点、线、面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点线面的关系,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3.借助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具体内容包括:5.1节“一元一次方程”及5.2节“二元一次方程组”。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展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2. 理解并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笔、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 知识讲解(20分钟)(1)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2)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及解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

4. 随堂练习(10分钟)针对讲解的例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练习题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5分钟)7. 课堂反馈(5分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一元一次方程:2x5=3;(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x+y=4,2xy=5。

2. 答案:(1)x=4;(2)x=3,y=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3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2. 第六章:概率初步6.1 概率的基本概念6.2 概率的计算6.3 概率的实际应用3. 第七章:三角形7.1 三角形的性质7.2 三角形的判定7.3 三角形的面积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概率部分,通过掷骰子、抽签等游戏,让学生感受概率现象。

三角形部分,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以及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结合实际情境,设计拓展延伸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判定方法、应用实例。

2. 概率: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

3. 三角形:性质、判定、面积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相交线与平行线: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概率:掷两个骰子,求得到两个相同点数的概率。

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角,求第三边。

2. 答案:相交线与平行线:根据判定方法,判断出平行线。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平行线的判定”。

具体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运用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学会用三种方法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直尺、量角器。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校园内的平行线实景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索新知:(1)回顾直线、射线的定义,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的定义。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完成教材第61页的练习题。

(1)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平行线具有哪些性质?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3)同旁内角互补3. 平行线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61页练习题1、2、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同位角相等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B. 内错角相等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C. 同旁内角互补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2. 答案:(1)教材第61页;(2)C。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掌握较好,但对性质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它们一定相交吗?(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这可能吗?为什么?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导入。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坐标与图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讲解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讲解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解答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例题。

解答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随堂练习题。

学生完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随堂练习题。

5. 知识巩固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

2. 黑板右侧: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解答、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练习判断相交线与平行线,并解释原因。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在坐标系中绘制给定坐标的点,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地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轴对称图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轴对称图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轴对称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轴对称图形》是学生继学习平面几何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学会寻找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是,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轴对称图形的直观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学会寻找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3.能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寻找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3.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归纳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寻找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道具,让学生实际操作和感受。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不想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轴对称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对称性,对对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培养观察、操作、归纳和推理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归纳和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2.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寻找对称轴。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3.利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如剪纸、图片等;2.准备教学课件,展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准备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美丽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同时,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的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主要内容包括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和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部分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轴对称和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复习资料,包括课件、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和旋转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和旋转的概念及其应用。

例如:在平面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B=BC,求证:点A、B、C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

引导学生复习这些知识点,并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进行一些轴对称和旋转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已知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和旋转变换,得到另一个图形,求证这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动 b 时,直线 b 与 c 的交点从在直线 a 上 A 点向左边距离 A 点很远的
点逐步接近 A 点,并垂合于 A 点,然后交点变为在 A 点的右边,逐步远离 A
点.继续转动下去,b 与 a 的交点就会从 A 点的左边又转动 A 点的左边……
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 b 的位置,它与直线 a 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D
识入手,寻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 求 已 有 知
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 做垂足。
识经验帮
如图,直线 AB、CD 互相垂直,记作 AB CD ,垂足为 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析 注意:
助学生理 解
C B
(1)过点 B 画直线 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a
(2)过点 C 画直线 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 B 的平
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
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
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
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 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
垂线
(三)垂线的性质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 学 反 思
课题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课型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新授
教学重点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从实际
新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生活入手,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 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
引入新课
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
上分别画出 P,Q 两点位置。
课 1.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堂 2.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 系统整理

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结 3.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相关知识



(一)垂线的定义

(二)垂线的画法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1 与∠2、∠4 与∠8、∠5 与∠6、∠3
分 析
与∠7 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
c
51
34
a
题 探
或同下).
62
b
78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3 与∠2、∠4 与∠6 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题
相交线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 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
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课型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课时
新授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教具
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垂线的画法 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 入
一. 复习提问: 1、 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 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设计理念
引言:
C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
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 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 A
从已 O B 有生活知
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性质 1.学生画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并说出
图中 4 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
通过学
分 们分类? 析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生自主探
问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究,体验知
题 探 究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识生成过
AOC与AOD有一条公共边OA,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程,加深了

1、 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
题 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通过演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究 新 知
AB CD(已知), AOC COB BOD AOD 90(垂直定义).
反之,
AOC 90(已知)
示推理过 程增强学 生印象,为
AB CD(垂直定义)
垂足的长度
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
OE CD, OF AB, DOF 65, 求

BOE 和AOC 的度数。 例 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 AB
注重知
堂 上由 A 向 B 行驶,M,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 练 侧的村庄,设汽车行驶到点 P 位置时,距
识的应用
习 离村庄 M 最近,行驶到点 Q 位置时,距离村庄 N 最近,请在图中公路 AB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教具 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投影片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 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
导 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入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练 习
在截线 AB 的两旁;∠1 与∠3 是同旁内角,因为∠1 与∠3 在直线 DE,BC
识的应用
之间,在截线 AB 的同旁;∠1 与∠4 是同位角,因为∠1 与∠4 在直线 DE,
BC 的同方向,在截线 AB 的同方向。(2)如果∠1=∠4,又因为∠2=∠4,
所以∠1=∠2;因为∠3+∠4=1800,又∠1=∠4,所以∠1+∠3=1800,即∠1
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课 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 堂 小 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它们都怎样定义的? 结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
相交线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注重知 识的应用
系统整理 相关知识
数量关系
教 学 反 思
课题
垂线
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从已 有知识入 手,寻求已 有知识经 验帮助学 生理解。
1.在转动教具木条 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 b 与 a 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 b 绕直线 a 外一点 B 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
置使 a 与 b 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 a,点 B,点 C.
通过演 示增强学 生印象。
三、例题
例如图,直线 DE,BC 被直线 AB 所截,(1) 与∠2、∠1 与∠3、∠1 与∠4 各是什么角? 什么?(2)如果∠1=∠4,那么∠1 与∠2 相
A
4
D2 3
1
B
∠1 E为 C等
课 吗?∠1 与∠3 互补吗?为什么?
注重知

解:(1)∠1 与∠2 是内错角,因为∠1 与∠2 在直线 DE,BC 之间,
垂直。
练习:教材第 7 页
P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 l 外一点 P 与直线 l 上各
点 O,A,B,C,……,其中 PO l (我们称 PO A B O
C
为点 P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比较线段 PO、PA、PB、PC……的长短,这些
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
新 知

AOC与BOD有公共的顶点 O,而且 AOC的两边分别是 BOD 两
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
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
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教学教具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电脑、直尺、三角板、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c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
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a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 b 与 c 重合在一
b
起,转动木条 a 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
与∠3 互补。

堂 小
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