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教育学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地理解学生集体的概念,懂得学生集体的组织培养过程,了解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领会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学生集体概述

一、学生集体的概念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它表现出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点,如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和制度、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等等。学生集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集体组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工作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形式进行的。为了使教育工作取得效果,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学生集体和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集体具有以下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集体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学生可以在集体里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内动力。此外,良好的集体不仅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条件,它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按照外部教育的要求,提高自己原有的道德水平,自觉将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体道德意识。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会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教育感染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间还会形成一种与社会要求一致的相互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不是限制个人发展,而是实现着个人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因而成为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

教育学第10章教学设计和教学工作环节

教育学第10章教学设计和教学工作环节
一致和连贯
精选课件
35
第五节 德育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所选用的渠
道。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
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另一类是使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具体讲,有五大方面。
一、教学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
第二节 教学工作环节 一、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 学生的具体实际,对上课进行计划安排和设计准备 的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的 基础。
(一)备课的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精选课件
1
(二)备课的方法(如何备课)
❖ 1.做好三项工作: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精选课件
13
第二节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进步的政治态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精选课件
14
二、德育的内容
❖ 1.爱国主义教育; ❖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基本理论教育 ❖ 3.集体主义教育 ; ❖ 4.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 5.劳动教育 ; ❖ 6.社会主义法制、民主和纪律教育 ❖ 7.社会公德教育

教育学 第10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学 第10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

一、班级

(一)班级的定义

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产生的背景

班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这就必然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和低效率的问题。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教育对象的扩大,需要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于是班级应运而生。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组织。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三)班级的教育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生活在班级中,从单个的自我到成为集体的一员,开始承担集体的责任,不断学习社会规范,自觉接受集体的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思想品德。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其实是一个广泛的学习过程,在这里,每时每刻与人交往,参加每次有组织的活动,都是学习。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也同时收获了相应的精神成长,形成了合作的意识,学会了互相帮助,同时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从某种意义来说,班级不是严密的社会组织,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这种社会初级群体的最大特征就是把情感作为维系成员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是相同年龄和层次的人活动的场所,是共同接受教育的基地,因而在班级里,人们亲密相处,彼此尊重,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教育学第十章 课程理论

教育学第十章 课程理论

• 尤其是在第三阶段,个体差异起着
尤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同一信息, 不同的人可能赋予差别极大的“意 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皮亚杰和他的“发生认识论”
• 人类个体在出生时,通过遗传就已经具备
了一个认知结构,个体依据这个认知结构, 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取外界信息,通过 “同化”和“顺化”,把这些吸取来的信 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用来增强和改 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一个较低水平的 “平衡”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 这样经年累月地反复无数次,这个人就成 长起来了。
• 认识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 (1)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人的感官。这是
一个物理过程; • (2)信息从感官传递到人脑中相应的神 经中枢。这是一个生理过程; • (3)信息从某神经中枢传递到人脑的某 个核心位置。在这里,所传入的信息被 赋予“意义”。这是一个心理过程。
• 在第一阶段(物理过程)中,信息传递
必定存在着“物理失真”,而且每个人 的失真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时当地 每个人的具体环境是不一样的; • 在第二阶段(生理过程)中,信息传递 也必定存在着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的 生理素质是不一样的; • 在第三阶段(心理过程)中,信息传递 的个体差异更加突出,导致对传入的信 息所赋予的“意义”就大相径庭了。
2、知识: 有关学科知识结构划分的观点;知 识来源的观点;知识价值观等影响课程。 知识价值观: 形式教育论,学校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 据此提出:拉丁、文法、逻辑、数学。如欧 洲的文法中学。 实质教育论,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 有价值?”提出实用知识,课程有语文、历 史、地理、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 等。科学主义的知识价值观:培根提出,

教育学第十章班级管理

教育学第十章班级管理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教学目标:掌握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功能;理解并
掌握班级管理的内容;掌握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 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掌握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功能; 理解并掌握班级管理的内容;掌握班主任建设和 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班级组织概述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三)班级组织的规模。
三、班级组织的功能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
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功能:促进认知、情感、兴趣态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
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 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 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二、班级组织的结构:
(一)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二)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度以及社会技能的发展; 2、满足需求的功能; 3、诊断与矫正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 顺,采取适当的方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有 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教育学教案第10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学教案第10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10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地位与作用‎,认识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把握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了解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

2.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正确认识班级‎组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班级组织‎的功能。

3.明确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任务和主体,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要素‎与要求,了解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班主任

一、班主任概述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

基层集‎.体

.。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美体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

靠谁来抓好班‎的工作呢?虽然一个班有‎好几位科任教‎师执教,但班上还有许‎多不属于科任‎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如组织班的活‎动与培养班集‎体、进行课外与校‎外活动、团队活动、安排课余生活‎等,需要有专人来‎做。再说,班上几位科任‎教师在工作上‎要能互相配合‎、步调一致,也需有专人来‎协调。所以学校有必‎要给每个班委‎派一位班主任‎,由他负责来抓‎班的教导与管‎理工作。】

(一)班主任的含义‎

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教育‎管理角色,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也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

教育学第九章-第十章补充练习题答案

教育学第九章-第十章补充练习题答案

第九章德育答案:

一、填空题

1、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4、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5、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组织活动和交往

7、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二、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三、选择题

1-5:DDABC 6-7:BA

四、简答题

1、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答:(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3、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学 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学制

教育学 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学制

学前教育:3-6岁
小学教育:6-12岁
初中教育:12-15岁
高中教育:15-18岁
高等教育:18岁以上
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阶段
学制的发展趋势
普及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
现代化: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终身化:倡导终身学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wenku.baidu.com
加强教育管理:通过改革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改革的措施和实施情况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了教育公平:改革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教育机会更加平等。
提高了教育质量:改革后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推动了教育创新:改革后教育创新得到了大力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
提高了教育国际化水平:改革后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
添加项标题
教育制度与学制的反馈:社会各界对我国教育制度与学制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教育学第10章教学设计和教学工作环节ppt课件

教育学第10章教学设计和教学工作环节ppt课件
8Baidu Nhomakorabea
本章思考题: 1、 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备好课? 2、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9
第十一章 德育(上) 教学目的: 理解德育的基本概念、意义和任务,掌握德育过程 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10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 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 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 认识、体验和实践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 活动。
14
二、德育的内容
❖ 1.爱国主义教育; ❖ 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基本理论教育 ❖ 3.集体主义教育 ; ❖ 4.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 5.劳动教育 ; ❖ 6.社会主义法制、民主和纪律教育 ❖ 7.社会公德教育
15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律及其意义的理 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 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基础)
7
❖ 五、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 (一)学业成绩检查和评定的意义 ❖ (二)学生成绩检查和评定的方法 ❖ 1.考查 :一是课堂提问。 二是检查书面作业。
三是书面测验。 ❖ 2.考试:考试是对学科的学业成绩全面性的、总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十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十章

第10章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最能体现学校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概述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班级组织的发展

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8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进一步设计和实施了班级教学。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的“导生制”,极大地推动了班级组织的发展。“导师制”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除教师之外,还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导生制”既经济又有效,颇受社会欢迎,促进了班级教学形式的发展。

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二、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管理概念

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用适当方法,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管理的功能是由班级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我国中学班级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它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十章背诵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十章背诵题

第十章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和班级管理

1.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2.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学家是

3.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是

4.夸美纽斯在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

5.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制。

6.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年的采用的。

7.我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之后。

8.班级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

9.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其主要对象是

10.班级管理的内容有班级的管理、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和班级管理。

11.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

12.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使学生得到的发展。

13.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14.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15.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是

16.班级管理的模式有

17.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和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8.班级平行管理又被称为

19.班级平行管理的提出者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这个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20.班级管理是指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21.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提出来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他控式管理转变为自控式管理,是一种以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22.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班级管理制度缺乏,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十章 教育学研究方法

山香版  教育学  第十章   教育学研究方法

第十章教育研究

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含义(选择)★★★

(一)教育研究的概念及性质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手机、真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同所有科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质:文化性、科学性、价值性和主体性。

(二)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它包括理论方面的,也包括实践方面的。

三、教育研究的类型(选择,简答)

1、教育价值研究与教育事实研究

(1)教育事实研究:主要揭示“是什么”的问题。

(2)教育价值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1)基础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现象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发展和完善理论。

(2)应用研究:旨在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定量研究

(2)定性研究

(3)为更好地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简答)★★★★或者

一、选题阶段一、选择研究课题

二、研究设计阶段二、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三、搜集资料阶段三、制定研究计划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四、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撰写研究报告阶段五、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六、总结和评价阶段

一、选择研究课题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必须具有价值

(2)选题必须具有科学的现实性

(3)选题必须明确具体

(4)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

(5)选题必须具有可行性

二、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及习题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及习题

第十章 中小学教师 本章学习重点是教师的任务,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素养。 一、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任务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向学生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师的具体任务: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科学地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开展教育科研。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与其它社会劳动相比,有其特殊之处。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三、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具有发展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等。 四、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 1.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2.教师要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不断创新; 3.教师要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中小学教师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 1.对事业忠诚热爱; 2.对工作精益求精; 3.对学生真心热爱; 4.对教师团结协作。 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教育应具备: 1.教材分析和再创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义 1.参加继续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能满足知识更新的需要; 2.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3.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和能力; 4.它是不断完善自己的需要。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 本章学习重点是理解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 如何有效地发挥三结合教育合力。 1.三者之间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2.三者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3.三者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分解细化的目标; 4.三者要相互协调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争取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5.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要共同创造社区环境。习 题: 一、填空: 1.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_________、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2.教师的劳动价值在于:__________、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 3.教

教育学原理: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 2.专业素养的构成与结构 • 专业知识 • 专业技能 • 专业情感 • 身心素养
• 3.专业发展的途径 • 国家: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职教师管理制度 • 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内容措施 • 教师教育制度、教师培训 • 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 个人: • 观念意识 • 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 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 经常、系统的自我反思 • 研究教育 • 入职辅导 • 参与课程改革和开发
• 2.权利与义务 •略
10.3师生关系
• 关系的特点 •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 1.特点 • 教育教学上:主导与主体关系 • 人格上:平等关系 • 社会道德心理层面:相互影响 • 2.类型 • 学生中心论-杜威 •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 另: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 3.1标准
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 学生 师生关系
10.1教师
• 概念与区别 • 产生与发展 • 劳动特点(重点) • 地位与作用 • 专业素养(重点) • 专业发展(重点) • 权利与义务(重点)
10.1教师
• 1.劳动特点
复杂性:双向活动 +知识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教书育人 劳动手段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劳动整体的示范性 劳动过程的长期性、有效性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准入制度+专业工作要求+突出教书育人的特殊性专业化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1、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 要纽带。
2、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 件
3、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 率的重要保证
4、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 系的重要原因
5、教学方法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坚持启发式教学
1、注入式教学(“填鸭式”或“满堂灌”)
指教师不顾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无视学生在 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并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强迫他们呆读死记的教学 思想。
2、启发式教学
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过程:
(1)提出问题,设立情景。 (2)根据问题,学生自学。 (3)划分小组,组内交流。 (4)课堂讨论,全班交流。 (5)归纳总结,理清知识,明确重点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做好讨论的准备 2、保证讨论有序进行 3、及时归纳讨论结果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王策三《教学论稿》P248)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电化教学

第一节电化教学概述

一、什么是电化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就是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过程和一般过程一样:它既是信息传递过程,又是认识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任务也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在电化教学过程中,同样起主导作用。在电化教学中,人和机这二者,人始终是主导者。

电化教学过程和一般教学过程的主要区别是:一般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人系统。电化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机一人系统。

一般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媒体。电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虽然也是这三者,但其中的教师,可以有两种:普通教师和屏幕教师(又称电子教师)。在电化教学过程的媒体中,必须有教学机器参与。有没有教学机器参与,这是电化教学过程和一般教学过程的根本区别。

二、电化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有两个:

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

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

由于电化教学具有上述的优异功能,因此,它能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电化教学的作用:

1.提高教学质量

2.增进教学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4.促进教学改革

三、电化教学的历史发展

1.萌芽阶段电化教学萌芽于19世纪末。19世纪20年代,幻灯介入教学领域,揭开了电化教学的序幕。在萌芽阶段,电化教学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特别是他的建立在感觉论基础上的直观原则,作为理论支柱。

2.起步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年代,是电化教学的起步阶段。

3.初期发展阶段从30年代到40年代,是电化教学的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进入教学领域的新媒体,主要有有声电影和录音。

4.迅速发展阶段和系统发展阶段 50年代到60年代,是电化教学的迅速发展阶段。50年代后;有越来越多的电教媒体被用到教学中。50年代,有电视、程序教学机等;60年代,有电子计算机。50年代末,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在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他设计的教学机器被引入电化教学领域,在美国掀起了程序教学和利用教学机器进行学习的热潮。60年代初,香农(shannon)等的传播理论被引入电化教学研究领域,促进了电化教学的迅速发展。

5.电化教学进入系统发展阶段从70年代起,电化教学进入系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进入教学领域的新媒体主要有:录像电视系统、电子计算机教学系统s卫星传播教学系统等。在理论建设方面,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被引进电教领域,使电化教学更加科学化、严密化、理论化。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

第二节电化教学媒体

一、媒体、教学媒体、电化教学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意思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是指报纸、书刊、广播、电影、电视等等。“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主要分两类:一是印刷媒体,又称书本媒体,包括教科书、讲义、习题集、实验实习指南、学习指导书,等等。另一是电教媒体,又称非书媒体、视听媒体,包括幻灯教材、录音教材、电影教材、电视教材、视盘教材、计算机软件,等等。

二、电化教学媒体的分类和功能

电化教学媒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光学媒体,有幻灯机、投影器、概念放映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音响媒体,有收音机、扩音机、无线话筒、录音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声像媒体,有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综合媒体,有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学习反应分析机、计算机教学系统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各类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点如下。

1. 电教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2.光学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点 (1)能使学生在静止状态下观察扩大了的图像。(2)能将某些实物、标本、实验放大显示。(3)放映时间可长可短,不受限制。(4)教学软件的制作比较简单。(5)投影片可以当黑板使用。

3.音响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点 (1)能够录取语言和声音,然后根据需要重放。(2)传播信息迅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3)能将声音放大,扩大教学面。(4)录了音的磁带,可以长期保存下来,建立有声资料室。

4.声像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点 (1)能给学生视觉、听觉两方面信息。(2)能给活动的图像,逼真地、系统地呈现事物及其发展过程。(3)能调节事物和现象所包含的时间要素,将缓慢的变化与高速的动作,清楚地表现出来。(4)能将实物扩大或缩小。(5)能重新构成事物,去掉非本质因素,将事物的本质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6)具有速效性、同时性、广泛性。

5.综合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点 (1)能长期贮存大量教学资料,供师生在任何时候检索。(2)能把学生的反应记录下来,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体的指导性意见。(3)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学习。(4)能在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个别教学。(5)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三、电教教材及其编制的基本原则

电教教材是电教媒体的灵魂。

什么是电教教材?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电教教材,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四片两带一盘,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程序片(计算机软件——课程软件)、录音带、录像带、视盘。

编制电教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

第三节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一、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

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有以下几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