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新区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概况

茶园新区位于重庆市主城东部,隶属于重庆南岸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可建设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50万,是重庆市新世纪重点发展的城市副中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理念,茶园——这座崛起于重庆主城东部片区的新城,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素质服务的途径,将迅速成长为重庆市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生态城市。这是重庆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

二、设计目标体系

——生态城市市政道路及绿地景观的评价标准

“城市化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区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茶园新区被赋予“生态城市”的定位。在这样的定位下,由市政道路和公共绿地所构成的公共空间系统又应该是怎样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要从更大背景出发进行系统化的整体构思,从经济发展、视觉美学、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景观整台与综合协调,提升以道路景观建设为契机的周边地区全面发展的强度和持久度。只有这样,城市公共性景观建设之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才能跳出传统的内在价值的小范围,投入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作为中。

本项目组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探索性地提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并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评价指标,指导深入设计。详见附表:《茶园市政道路及公园绿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效益目标——结合场地,因地制宜,培育以乡土植被为主体的绿地系统,增大绿量、优化布局,有效控制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

社会效益目标——公共空间人性化、市民化设计,激发健康、积极的公共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经济效益目标——以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增强场所吸引力,带动城市土地增值。《茶园市政道路及公园绿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5年的建设,茶园新区已从一片荒凉的农地,发展成南岸区及重庆市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通江大道的竣工以及南山隧道的开工,进一步拉近了茶园与重庆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距离”;而随着重庆南岸区行政中心搬迁工程的启动、第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占地3000亩的同景国际城开工以及各大学校、医院、公园的建设,茶园新区已顺利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然而,茶园建设者们并没有固步自封,对城市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和谐发展进行了深刻思考,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将茶园新区的建设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茶园,这座崛起于重庆主城东部片区的新城,不仅是重庆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

从“跨两江”到“跨两山”

新城建设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完善城市区域结构、分担中心城市居住及产业功能的举措。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城市化实践来看,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新城战略”都是重庆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我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重庆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重庆最初以两江交汇的渝中半岛为中心形成城市,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8万人。直到1998年,“跨过两江向江北区、北部新区和南岸区发展”思路的提出,确立了“一主四副”的城市多中心体系,该市的城市发展才真正走出了渝中半岛。

“98版总规的工作重点集中在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范围,却没有明确提出利用外围组团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结果导致城市进一步向心集聚发展,引发城市空间不足、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使城市资源利用和保护矛盾更加突出”。茶园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管理部部长刘超向记者介绍,2000年后重庆建设用地需求增长较快,使得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城市的发展问题成为必然。

于是,新一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提出“跨山发展”的思路,即通过跨越铜锣山和中梁山分别向东、向西,新增茶园和西永两个城市副中心,确立“一主六副”的城市中心体系。“原来的'城外有山'变成了'城中有山',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城”,刘超说道。

作为重庆新世纪重点发展的城市副中心,茶园新城区的规划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向西穿过铜锣山,距离中央商务区即重庆城市中心约9.5公里,距离已形成的南坪城市副中心约8.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然而,有专家指出,由于间隔铜锣山,该区与老城区的联系程度还比较低,可进入性不够好。而这,也是重庆城市向“山”外扩张的天然“屏障”。

“跨山发展新城,交通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特别对于茶园来说,还同时担负了对外、对内双重的交通功能”。虽然当时已有真武山隧道让茶园与老城区之间保持联系,但茶园建设者们清楚地意识到,对于一个将要发展到50~70万人口的新城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于是,近5年来,建设者修建了世纪大道、通江大道等多条通往主城甚至重庆周边城市的道路,并新开工南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进行了东水门大桥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图通过强有力的交通使茶园成为能够辐射重庆城市东部的中心区,甚至是“周边城市连接重庆的重要门户”。

“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茶园与解放碑的路程将缩短为9公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离重庆城市中心最近的副中心。而目前所要克服的距离,实际上是人们对该地区的心理距离,这是一个认识上的熟悉过程”。同景国际城的开发商——同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长春博士对此认识深刻。他认为,从居住角度来看,有“水泥森林”之称的重庆主城区的居住质量并不高,而茶园的建设用地达到74平方公里,未来的建设密度肯定要比主城区低很多,居住环境质量必将有更大的提高。“距离更近,环境更好,而城市的扩张又是必然,这就是同景率先进入茶园的首要依据。”

“以空间换质量,是城市人口居住发展的必然趋势”,陈长春如此对记者说道。而这,也是对城市化发展动因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

生态化概念突围城市化不是高楼的简单堆砌,也不是以极高的环境成本来取得城市的发展成就,更不是农民向城市的简单集中,城市化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人类居住区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茶园新区被赋予“生态城市”的定位。

自2000年起,经过5年的建设,茶园新区基本完成了产业的集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初具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重庆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面对我国许多地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茶园建设者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提出了疑问:“城市化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人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城市?”

“必须明白,城市中居住的主体是人,城市化也就是一种人类居住形式的升级,所以它必须营造一个生态的宜居环境来提升生活品质,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内涵与趋势,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茶园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勇表示。于是,茶园建设者确定了“生态化”的城市发展思路。负责茶园城市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规划方案中便突出了“生态城市”的特点,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内规划设计了两座山体公园、两座水上公园,营造了一个“大山为屏,小山为园,两山两水一中心”的大环境。

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城市化实践来说,还是基于茶园本身的硬件条件,“生态化”都是茶园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该区西侧为铜锣山余脉、东傍明月山、南倚樵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