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一流”,人才培养是关键

合集下载

“双一流”建设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位和进位

“双一流”建设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位和进位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 ,中国高等教育为经济改革、政 养功能的发挥,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差异化、特色
治改革、社会改革贡献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我国革命、建 化和拔尖化,阻碍了高等教育整体人才质量 的提升,最终反
设、改革和发展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领域,尤 而限制了“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行列的根本体现和重要支撑。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过程中,
教育部在确定首批“双一流”入选高校时基本上都是 以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缺位的状况,体现在人才培养职能的边缘 学科实力和发展潜力为重要参考,最终确定包括42所一流
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市场化;这些问 大学和 137个一流学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似乎在“双一
12
“双一 流 ”建设 下 高校人 才培 养 的定位 、缺 位和 进位
受到重视,其基本职能的定位都将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 践中,其实然状态却与应然状态存在较大差异。高校人才培
校所秉持。
养在“双一流”中存在人才培养职能边缘化、人才培养目标趋
2.高校人才培养是“双一流”的根本体现
同化和人才培养过程市场化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人才培
才培养也历来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在“双一流”建设下,高校 看,高校人才培养职能不仅不应该被弱化,其基础作用仍将
收 稿 日期 :2018—08—03
作者简介:付 游海企南业管,重理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毛丽娅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
、 旅游文化资源等 。
市场化。培养一流人才是 大学永 恒的使命 ,在双一流 建设 中,“准确定位 ,强化 一流人才培 养职 能;主动换 位 ,打造一 流人 才培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策略背景“双一流”是指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一批国内顶尖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工作目标。

实现“双一流”的关键在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推进策略1. 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学生和教师到国外学习和交流。

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交换项目、派遣教师到海外讲学等方式,推动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优化课程设置,引进国际先进课程和教学方法。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开设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估学生在国际化素质、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化。

2. 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为了拓宽交流与合作渠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

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研究实验室等方式,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讲座等方式,搭建起高校间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

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

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3. 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加大对外招生和引进高水平留学生的力度。

通过提供奖学金、优先录取等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增加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氛围。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

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共建学院等合作方式,在国外建设分校或办学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拓宽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机会。

双一流建设心得体会

双一流建设心得体会

双一流建设心得体会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双一流建设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下是我对双一流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深入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举措,通过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培养一批高学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二、加强学校内部的改革和创新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内部的改革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改革措施。

我要加强科研能力,不仅要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破,还需要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我还要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三、加强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因此加强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国外的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吸引国际优秀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

同时,我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四、注重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我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此外,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

我要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我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

双一流建设方案

双一流建设方案

双一流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方案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迈进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和实施。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吸引优秀人才来我国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要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前沿科研项目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科交叉和创新性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第三,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需要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

要根据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涉及国家关键领域和前沿科技的学科建设。

同时,还要注重学科交叉和整合,提升学科综合实力,确保学科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四,在教育管理方面,我们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

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职称评价的力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第五,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要积极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我国留学和交流。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校开展国际化课程和项目,提高本土学生的国际化素养。

通过加强与国际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总之,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付出。

通过加大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建设、教育管理和国际合作的力度,我们有信心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向世界一流的水平。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8.08•【文号】教研〔2018〕5号•【施行日期】2018.08.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现予以印发。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8月8日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

“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

“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旨在培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双一流”建设的三重突破——体制、管理与技术,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通过深入剖析这三重突破的内涵与关系,本文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二、体制突破: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体制突破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旨在通过改革创新,激发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在体制突破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治理结构、办学模式和资源配置。

治理结构改革:通过优化高等教育治理结构,实现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明确政府的教育政策制定和监管职责,强化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引导社会参与教育评价和监督。

这种改革有助于形成更加灵活、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办学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同时,推动高校与产业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资源配置优化:以绩效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引导高校将资源投向关键领域和优势学科,提高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益。

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体制突破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治理结构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和资源配置优化,激发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

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引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进一步提升国内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教育质量,并以此作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目标和实施方案。

1. 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大学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提升国内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学双一流建设旨在挑选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并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提升国内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提升,增加我国高校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1.2 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学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流的科研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推动我国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

1.3 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大学双一流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有利于创建有实力、有经验的教师团队。

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供先进的教育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为高质量发展培育人才的需求提供保障。

2. 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目标2.1 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大学双一流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首要目标。

这些人才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各个领域中有所作为。

2.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流的科研人才,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学科交叉和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3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这些大学应在学术声誉、科研实力、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代表和窗口,引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双一流评估指标体系

双一流评估指标体系

双一流评估指标体系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持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

为此,国家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了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标,旨在构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

为了评估各大高校的努力程度和整体实力,双一流评估指标体系应运而生。

双一流评估指标体系由多个维度构成,以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

具体来说,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指标:
首先,学科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其发展水平是评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学科建设方面的指标包括学科覆盖面广度、重点学科数量和学科团队实力等。

其次,师资力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吸引优秀学生和进行前沿科研的关键。

师资力量指标主要包括教师学历、学术经历、科研成果等。

第三,科学研究是衡量高校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科研指标包括科研项目数量、发表SCI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

最后,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使命所在,也是双一流评估的关键。

人才培养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培养方案、就业率、创新创业能力等。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指标,如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用以评估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整体影响力。

总之,双一流评估指标体系为高等教育评估提供了一套相对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高校的整体实力提升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评估,可以识别出各校的优势和不足,为高校提供改进和优化的思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双一流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双一流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挑战
总结词
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挑战主 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 创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国际化办学程度 不高等方面。
详细描述
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同时,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一些高校过于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的培养。另外,国际化办学程度不高 ,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资源。
05
建设成果与展望
学科建设成果
学科体系完善
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科 覆盖面广,交叉学科发展迅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 才培养的需求。
学科水平提升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研合作等措施,双一流建设 高校在学科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部分学科达到了国际先 进水平。
学科评价体系建设
国际化办学策略
总结词
国际化办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向,需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详细描述
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进国际化办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资源,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 争力。同时,也需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04
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
总结词
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门类不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学科高原不突出、 学科峰峦不多等方面。
详细描述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过于注重热门学科的建设,导致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发展被忽视, 学科门类不全,缺乏综合性。同时,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导致创新性不足,难以形成高峰。此外 ,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学科发展后劲不足。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2.15•【文号】教研〔2020〕13号•【施行日期】2020.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教研〔2020〕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12月15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第三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双一流”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全球一流水平。

而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一流本科教育的提升和发展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水平,更是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基石。

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广博知识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一流本科教育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海量信息和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培养一流人才需要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学科基础,并能够在各个学科领域有相应的专业素养。

其次,一流本科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鼓励学生思辨和创新。

同时,一流本科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知识运用的关键环节,只有将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全方位的改革创新。

首先,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纽带,课程设计要注重质量与数量的平衡,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

学校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

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学校加强开放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前沿视点QIAN YAN SHI DIAN“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究周昊天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市 401520)摘 要:当前,高校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时间窗口,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 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论断,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南,本文结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实际,针对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1 加强党的领导,建设高水平的党建工作体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1]。

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党的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把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之中。

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校把党的领导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建设高水平的党建工作体系。

一是牢牢抓住学校党委领导力建设这一重要关键点。

二是突出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这一重要着力点。

2 汇聚各方力量,建立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前提下,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2]。

一是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把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二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和能力。

要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室,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活动和学习,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日常教育引导等活动中;探索“互联网+思政”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加强网络学习阵地的内涵建设,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实效性和感召力。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

以一流的大学文化引领“双一流”建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建设“双一流”大学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要实现“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更需要一流大学文化的引领和传承。

一流大学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品牌的集中体现。

具有一流大学文化的学校往往在教学、科研、学术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想建设“双一流”大学,就必须以一流的大学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其内涵,弘扬其精神,将其贯穿于学校的方方面面,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流大学文化具有多种特征和内涵,其中包括扎根传统、追求卓越、自由探索、创新创造等。

一流大学文化要扎根于传统。

一个学校的传统是其发展的基石,是其文化的根基。

扎根于传统意味着尊重历史、传承精神,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使学校的文化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

一流大学文化要追求卓越。

卓越是一流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一流大学文化要求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流大学文化要倡导自由探索。

一流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包容的学术天地,鼓励师生积极思考、探索未知,创新创造,推动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流大学文化还应该具有开放包容、国际视野、服务社会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一流大学文化的丰富内涵。

要引领“双一流”建设,学校必须以一流大学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和弘扬其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要加强对一流大学文化的理念宣传和倡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向师生员工传达一流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自觉地融入到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中来。

学校要加强对一流大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一流大学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传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要深入挖掘和总结这些传统,将其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发展中。

关于对“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点思考

DOI:10.16661/ki.1672-3791.2017.31.164关于对“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几点思考①欧阳文圣(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海南詹州 571737)摘 要:在开展“双一流”高等院校建设工作中,对人才培养目标正确理解以及科学定位,决定其建设工作的质量水平。

在分析我国较多地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发现,其目标注重人才的社会性、创新性及综合素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目标不明确、定位过于保守的现象。

因此本文“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164-02①作者简介:欧阳文圣(1970,10—),男,汉族,江西南丰人,本科,教务主任,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在教育领域推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工作要求下,需要高等院校在改革建设工作中不断将高等教育在基于国家层面的原则下,推动大学建设发展的顶尖设计。

然而在中国大学的实践治理工作中,人才培养并未与学科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人才培养重点工作的落实不到位,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的实现。

因此展开对该战略实施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人才培养目标相关概念的界定1.1 概念界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由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对外界环境变化趋势的了解,进而确定了学校自身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在基于理想思考和分析下,执行自身的使命,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所设计的具有合理性、理想化特点的未来图景。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其目标带有普遍共性和特殊的教育属性,良好的目标能够为主体开展行动明确方向和建立检验标准;而目标的特殊性为在基于教育概念上的目标分析,目标具有教育性,重点强调以人为中心,并围绕人的发展而服务。

高校建设双一流人才质量措施思考

高校建设双一流人才质量措施思考

高校建设双一流人才质量措施思考背景近年来,高校建设双一流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要求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然而,要实现双一流建设,光靠投入资金等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除了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外,高校还需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人才引进、留用、聚集的力度。

本文将围绕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校建设双一流的具体措施。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其垂直发展的关键环节。

单纯的课程体系、知识讲授、考试测试等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也无法让学生具备对未来职业的前瞻性的认识。

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关键。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1.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要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技能和知识的基本来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在实践中形成思考的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为此,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实践课程:可通过组织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科研实践等活动,逐渐积累实践经验,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进校外实习: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提高实习的工作质量和意义,建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更为明确的规划和了解。

•建立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探索。

2.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现今的社会发展需要在经济和科技方面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还需要学校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教授能力,来推动学生的创新和创业。

以下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几种措施:•制定专业创新培养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如创新大赛、实践项目等。

•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弥补在创新课程和实验教育方面不足的地方,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让教师和学生学习先进的创新理论和技能。

•提供创新平台: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创新能力和发现自身潜力。

双一流建设心得体会

双一流建设心得体会

双一流建设心得体会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将一批中国高校建设成为国际上具有一流学科和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名学生,也有幸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下面是我对双一流建设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双一流建设强调学科建设。

作为中国高校的学生,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科方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奋斗。

只有学有所专,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通过参与各种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双一流建设注重培养优秀的人才。

培养一流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作为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我们要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另外,双一流建设需要强调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在跨国交流和合作中,没有国际化意识和能力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障碍。

作为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争取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和合作机会。

通过和国际优秀学者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双一流建设还需要重视创新与实践。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引领时代的发展。

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我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最后,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学生,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校内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总之,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作为学生,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国际化和创新实践,同时也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大学 , 第一层含义 为中国特色 , 第 二层 含义为国际一流 ,
“ 我们要创造 自己的高等教育高地” 。 “ 中国特色 , 以我 的理解 , 其一 为能解决 中国的问题 ,
其二是要为 中国培养社会 主义合格 建设 者和接班人 。” 北
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 , 对于北京化工大学这所 以理 工 服务 , 而不仅仅是发表一些文章 。 地处杭州 的中国美术学 院 ,建校近 9 o年来坚持 以东 方艺术精神 引领 中国美 术教 育 , 本 次 以美术 学入圈“ 新秀” . 危机感使命感并重
记者在采访 中感 受到 , 入选 高校 负责人— —无论来 自
老牌 强校 , 还是入 围新 秀——在 欣喜之外 。 都有着较 强的
危机感与使命感 。 “ 在科学 与技术快 速转化 和融合 的今 天 , 只有最 前沿
三、 校长们的共识 : 点赞打破‘ ‘ 终身制” 。 人才培养是关键 此次公布的 “ 双一流” 建设 名单 中, “ 建设 ” 两字不可或
建设“ 双一流 ” , 人才培养是关键
作 为中国高 等教 育领域继“ 2 l l 工程” “ 9 8 5工程 ” 之后 的又一重大战略 , “ 双一流 ” ( 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建设名单一经公布 , 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人 选“ 双一 流” 感受如何?建设路径是否清晰?评价指标关键看什么?带 着这些问题 , 记 者采访 了多位高校校长 。
林建华说 , 以交叉学科为重点是北大一直 坚持的学科建设 根本任务” , “ 无 论一流大学建设 , 还是一流学科建设 , 只有
浙 江大学校 长吴朝 晖表示 ,要 面 向国家重大 战略需 求, 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 , 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 发动开 责任 , 统筹谋划创新 型大学建设 。 本次“ 双一 流 ” 名单 中, 原来既非“ 9 8 5工 程 ” 、 也 非 “ 2 l l 工程 ” 高校及相关学科 的入选也 备受关注 。宁波大学 建设 ” 的力学 , 正是宁波大学的优势学科。宁波大学校长沈 息 与通信 工程 , 组 建 了“ 海洋 生物 技术 与海洋 工程 ” 学科 群, 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学科群。
不是一劳永逸 。对这项 打破“ 终身 制” 的新举措 , 校长们纷 纷点赞 。受访校 长们 的另一个共识是“ 人才培养是高校 的 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 才有 资格被称为 ‘ 一流 ” ’ 。 北京大学校长林 建华 表示 , 北 大的教育一定要着眼于 未来 , 着眼于国家发展 、 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 的人才需求 。 我们要改革机制 和培 养模 式 , 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
接融汇 , 即发挥好“ 第一课堂” 的主渠道作用 , 丰富“ 第二课
校 内实践 , 拓展“ 第 三课 堂” 境 内社会 实践 , 加强 “ 第 四 “ 双 一流 ” , 顾 名思义 , 即要 争创世 界一流 大学 和世界 堂 ”

流学科 。部分受访校长认为 , 要创造 中国 自己的世界 一 课堂” 海外交流研修。 “ 我认为一 流大学应 该培养 出很多 的一 流人才 , 它 不 用 太着急去 ‘ 抢’ , 而是 立足于长 远 , 立 足于 自己怎么能 够 培养出一流人才来 。 ” 北京 理工 大学校长胡海岩说 。 北京化
工大学校长 谭天伟则 表示 , 教育 是厚积薄 发的 , 周期 比较 长。 影响因素又 比较多 。 如何衡 量人 才培养 的效果与质量 ,
为特色的大学来看 , 就是能为中 国的经济转型 和创新驱 动 是 一个挑 战。
( 余靖静、 孙琪、 魏梦佳 、 张斌 、 许 祖华、 俞 菀)
的学术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 一所卓越 的
大学 , 要使 学术研究始终处于最前沿 , ‘ 择优扶 重 ’ 很重要 , 但不能过度沉湎于 已有的基础 , 不思进取 。 ” 北京大学校长 方针 。 目的就 是鼓励 大家着 眼前 瞻布局 , 开 展最前沿 的学
术研究 。
缺, 这意味着 “ 双 一流 ” 是一个 动态建设 过程 , 遴选认 定也
健全人格 、 创新 思维 、 宽厚 基础 、 全球 视野和社会 责任感 。 特色 。研究生教 育要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 体现学校学术 的
浙 江大学校 长吴朝晖则认为 , 培养拔尖的创新创造 型
体现学校传统和 1 9 8 6年由世界船王包 玉刚捐资创 立 , 本 次人 选“ 一 流学科 本科教育是培养一 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 , 满洪说 , 学校 以力学为基础 , 选取具有 比较优势 的水 产 、 信 高度 。 人才 , 需要 构建全过 程的教 育生态 圈 , 推进 “ 四个课堂 ” 衔
二、 创造高等教育高地 。 国际一流 、 中国特色缺 一不可
放创新 的强大引擎 , 主动担 当起建设世界科 技强国的使命 创造性 , 使 我们 的教育真正成 为师 生共 同探索未来的非凡 体验 , 使学生真正成 为能够 引领未来 的人 。 清华大学校 长邱 勇表示 , 清华 大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

学科建设”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 , 在“ 双一流” 建设 中, 学 校的首要任务是建设 以东方 学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 术学学科 。为积极 回应 国家文化战略需求 , 针对西方学界 长期形成的文化 “ 他者” 的视角 , 针对 近代历史与今天全球 境域中 出现 的西学强 势和西方化倾 向, 美术学将着重从东 方文化 主体 立场 出发 , 脚踏火 热的时代 生活大地 , 重 构 中 西文化资源多元会通 的大格局 , 谋 划当下东方艺术的 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