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忆一、教材剖析:㈠教课重点:1、本文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中国魄力,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点”。

这篇散文写的是他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形,充满了鲜亮的地方特点和浓烈的风俗风情。

“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大年夜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世动的显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发散着浓烈的民族气味,读来是那样的和蔼。

作者经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颂扬了热爱生活、单纯可爱的父同同乡。

所以在教课这篇课文时,指引学生认识这些过年的风俗,并深刻理解此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育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

特别是在正经历着社会大改革,外来文化影响急剧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今日;特别是面对着盲目崇洋,微薄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更应这样。

2、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勾画生活生动传神,平常易懂而又富裕情味,常常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生活情形展此刻读者眼前。

如写炒年货时,说“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

再如写初一清早贺年,说“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简单的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这里风气的朴实,人们之间关系的友好。

所以,第二个教课重点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尝学习这些生动的语言。

㈡有关知识链接:1、中国其余主要的传统节日及过节的主要活动:元宵节——赏灯、放烟花,清明节——踏青、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聚会观月,重阳节——登高、赏菊。

2、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取同意,此事在中国国内惹起激烈反响,很多专家号召国人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学情剖析1、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认识,也已经感觉到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龄,对本文的内容应当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春节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赏析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前播放春节喜庆图片,配以《新年序曲》音乐,营造欢快喜庆的氛围。

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首欢快的乐曲,我们会立刻想到一个节日——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除夕之夜,大红灯笼挂起来,喜庆春联贴起来,清脆的鞭炮响起来,到处都洋溢着喜气、欢乐、热闹的节日氛围。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还有几个月又要过年了,我们盐中的校园电视台准备筹划一期有关春节的电视专题节目,分配给我们一个任务——地方采风,介绍地方过年的习俗活动,哪个地方呢?它就是作家刘绍棠的家乡——北京郊区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

今天,我们就在作家的带领下去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完成这个任务。

二、春节专题地方采风——选取场景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2、选取场景画面。

读完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过年的时候有很多习俗活动,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北方春节民俗风情画卷。

假设你作为电视摄像编导来采风,你觉得哪个场景画面最有年味,最有特色?最想选取哪个活动场景或画面来拍摄?为什么?学生发言,扣住节日的热闹、欢乐、和美、喜庆的氛围点评。

3、总结:刚才大家选取了很多场景,如: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守岁、拜新年。

这些活动习俗无一不充满浓浓的年味,具有浓浓的民俗风情。

相信这些镜头一定会深深地吸引观众的。

三、春节专题地方采风——画面解说1、欣赏示例出示“炒年货”片段“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思考: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一、预习1.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一)新课导入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幻灯片(一):现时的年:①放鞭炮②拿压岁钱③吃团圆饭④守岁⑤拜年⑥贴春联⑦看春节晚会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 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

(预习2前半题)2.提问大家⑪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幻灯片二:旧时的年: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⑫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⑬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幻灯片三: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重点)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

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

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

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

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3. 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1。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ﻩ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大过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写了一篇绕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频度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身后的文化内涵。

<二〉整体把握1。

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火热的春节景象。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能找到有关词语吗?时间顺序。

腊月初一晚上、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天麻麻亮、正月初一。

“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还有“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能概括文中过大年的习俗,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并说说过年习俗画面中的情趣,写一个有情趣的过年习俗片段。

(课前板书好课题作者黑板右下方画两条横线供学生听写汉字)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命年的回想》,对于作者,你了解哪些情况呢?投影出示助读材料——认识一个作家刘绍棠(1936—1997),现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富有情趣。

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要求学生齐读材料,并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板书:刘绍棠情趣风俗画家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刘绍棠给我们描绘的富有地方特色,充满情趣的风俗画。

品味之前老师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我们进行一次汉字听写比赛。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听写。

1、去掉穗的高粱杆。

秫秸2、全家的同义词阖家写拼音3、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写一个成语(赏心悦目)先看正确与否,再看书写是否规范。

整体把握——概括几件事情师:京郊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作者写了哪些富有情趣的事情呢?请你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1、炒花生——炒年货(避免缺漏,不够概括)2、买绒花——挑绒花(选用更符合文意的词语)(要求学生快速笔记概括事情的注意事项。

)(读情趣)师:光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活动还不够,我们还得深入作者描绘的画面,仔细品味其中的情趣。

老师很喜欢炒年货这个画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请一个学生朗读片段,教师点拨指导,范读。

“奶奶炒年货”是个细节描写,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表达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中又透着些许幽默,要读得细致,俏皮,可以稍有停顿,“念念有词”要重读,读出老人的愿望,“玉米粒儿”,儿化音节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悄。

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出原味。

“团团围坐,大吃大嚼”要重读,读出一家人团聚一堂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

情趣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家家一锅又一锅一捆捆念念有词毕剥毕剥小结:关注动词、叠词、拟声词的使用。

学生自由朗读,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画面,小组交流。

苏教版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

苏教版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的乡土风情,体会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第一个本命年是几岁?(12岁)在本命年,我们民族的习俗是系红腰带、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等为了辟邪、祈福、平安。

那和春节什么关系呢?我们看一下最后一节(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那位同学给老师答案:《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者在本命年回忆童年过春节的往事。

那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呢?我们说说关于过年的风俗。

2、介绍作者: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52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他在4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授予“人民作家,光辉乡土”纪念碑。

二、一起去了解民俗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作者怎样引出对春节的介绍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作者认为春节最大特色是什么?3、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气氛是怎样的,请从第3段中找出能体现这种感受的四个词语?4、作者介绍春节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把相关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划出来。

5、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用“动词+名词”格式概括出来,如吃腊八粥。

6、作者在回忆过年的往事时,字里行间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

师生合作:1、解决问题。

2、以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以二十四节气衬托春节,把春节放在第一位,并指出春节是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浓郁乡土风味的。

3、预热――增温――红火――发烧4、时间顺序,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2本命年的回想》word教案 (1).doc
今天,我们就 跟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一起到京郊运河的农村,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一个热闹的大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背景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赏心悦目穿梭()吆()喝此起彼()伏自卖自夸疙瘩()秫秸()邪魔鬼祟()骚扰( )阖( )家返老还童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
1、全文着重记叙了作者本命年对于 的回忆。
2、全文按照顺序来写过春节。
五、朗读课文,在讨论中进 行课文的具体内容的了解。
1、课文描写京郊运河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点?
秋(立秋) 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霜降),
冬 (立冬)雪(小雪)雪( 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课文 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修改)
三、扫清字词障碍
灶膛()烙()饼簸箕()
春节(过年,大年):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2、阅读第3小节,归纳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谈谈其作用。
3、朗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春节。找出表示顺序的关键词。Leabharlann 按时间顺序写过春节。腊月初一
腊八
腊月二十三
腊月三十
正月初一
五、作业
抄写词语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 的资料
学生齐读
个人读
全班齐读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
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命年的回想
课题
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习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4.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教学难点
品读群众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3、过年除了人们为了庆祝一年的劳动果实外,还寄托了人们那些期盼?
明确:1、2、略3、过年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喜庆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
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十二、拓展练习,写一份2013年的春节活动计划。
听老师导课,进入新课的学习
六、积累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字词
大嚼jué鬼祟suì阖家hé烙饼lào疙瘩gēda抠kōu捅进
Tǒng栗子lì渍zì糁shēn脚丫yā鬏jiū簸箕bòji秫秸
shújiē糖黏儿nián
七、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作者家乡的春节有什么特点呢?
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
2.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何时开始的?
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群众语言十分丰富,很有表现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地方特色,感受了浓郁的乡土风味,更激发了学生浓郁的乡情。
布置作业
写一篇家乡过年的习俗的文章。
板书设计
五、了解关于年的传说
传说“年”是一头带有双角的猛兽,生活在海底。每年的年三十它就浮出水面来到岸上,吞吃人和动物,所以一开始一到年三十,人们就携老扶幼逃到山上,躲避“年”的到来。
有一个年三十,村里来了一个要饭的老者。他听说了这件事,说他有治“年”的办法。只要“年”出来的时候,在门上贴上红的对联,穿上红的衣服,并放起焰火和爆竹,“年”就会被吓跑了。有一部分人就相信了。等“年”来的时候,看到门上的红对联就紧张了,再听到爆竹声就吓得逃之夭夭了。这就是人们在过年时要贴春联,穿红衣服,放爆竹的原因。
教学方法
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
活动
一、导入新课
以人们期盼的春节导入,学生欣赏有关的图片。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
2.比较今昔过年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认识和理解。
三、明确什么是本命年。
.题目“本命年的回想”,同学们告诉我,“本命年”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的本命年过了吗?本命年有那些讲究?
开刀问斩、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小子儿、小丫头儿、磕辞岁头、赏压岁钱、亲支近脉、天麻麻亮……运用丰富的群众语言与描述过年的习俗和谐一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十一、说一说:
1、现在过年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
2、有人说,过年忙碌又累人,而且铺张浪费,在新时期,过年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个习俗了。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来。
给学生1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课文。
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诗歌
课堂练习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烙饼()簸箕()()中彩()
鬼祟()渍酸菜()
2.揣摩语言,说说语句中所含的情趣。
(1)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2)吃得我胃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来的化食汤。
(3)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在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
明确: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再遇自己属相的那一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本命年有什么讲究?系红腰带、穿红裤头、腰上系大钱……
四、认识作家:刘绍棠,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发表的作品有几百万字,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蒲柳人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有场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十、探讨下面问题:
1.吃腊八粥等习俗寄托了人们的期盼。为什么对腊八粥既“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似乎矛盾而又统一,真是可爱,富于情趣。都是因为太好吃。
2.你对文中哪一种习俗比较喜欢?谈谈你的看法。
(略)
3、运用生动传神的群众语言是本文重要的写作特点,找出来加以品味。
何时结束的?作者是按何顺序组织材料的?
从腊月初一到大年初一
3.过年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这些词语之间是何种关系?
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八、议一议: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家乡旧时过大年的习俗?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如第一件事概括为“炒年货”)
旧时过年习俗
预热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腊月初一腊月初八
增温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
红火送灶王爷换门神腊月二十三
发烧除夕守岁拜新年腊月三十正月初一
时间顺序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思考:本段文字用了那些描写手法?画线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生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教学反思
本文不但线索清晰,思路有条理,而且语言也很有表现力,在教学生品读丰富的群众语言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群众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