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冲绳海槽1000 年以来的硅藻记录及古环境

合集下载

藻类的历史记录

藻类的历史记录

藻类的历史记录藻类是一类古老而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它们在地球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的古生代。

藻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海洋和淡水环境提供了氧气,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藻类的历史记录,了解它们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

藻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0亿年前的地球早期。

最早的藻类是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这些原始的藻类逐渐演变成多细胞的形式,形成了更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藻类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一些藻类在海洋中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藻群落。

海藻可以分为红藻、褐藻和绿藻等不同种类,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红藻主要分布在深海中,它们能够在低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

褐藻则分布在浅海水域,它们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生物多样性。

绿藻是一类广泛分布的藻类,它们不仅存在于海洋中,还可以生活在淡水环境中。

除了海洋中的藻类,淡水环境中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藻类。

淡水藻类可以分为硅藻和绿藻两大类。

硅藻是一类单细胞的藻类,其细胞壁富含二氧化硅,可以通过化石记录研究古环境变化。

绿藻是一类多细胞的藻类,它们在淡水湖泊和河流中广泛分布,并为水中的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藻类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在冰川时期,冰川融化形成的冰川湖成为了藻类繁衍生息的场所。

这些冰川湖中的藻类可以通过化石记录研究古冰川的变化,为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在现代,藻类仍然在地球上各个角落中广泛分布。

它们不仅存在于海洋和淡水中,还可以生活在土壤、湿地和石头上。

藻类的分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盐度和营养物质等。

一些藻类可以形成大规模的藻华,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蓝藻藻华可以释放毒素,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藻类的历史记录不仅为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还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

通过研究藻类的分布和演化,我们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冲绳海槽中南部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质来源

冲绳海槽中南部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质来源

DOI: 10.16562/ki.0256-1492.2020082001冲绳海槽中南部不同环境表层沉积物质来源邹亮1,2,窦衍光1,2,陈晓辉1,2,胡邦琦1,2,林曦11.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071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071摘要:对冲绳海槽中南部3种不同沉积环境(东海外陆架、东海陆坡和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稀土等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冲绳海槽和陆坡表层沉积物具有与台湾物质来源类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Sm-Gd/Yb 散点图也显示海槽和陆坡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台湾物源端元区,表明冲绳海槽中南部海槽和陆坡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台湾,而外陆架沉积物明显的重稀土亏损与大陆河流(特别是长江、黄河)沉积物来源较为一致。

为进一步判断外陆架表层沉积物来源,对外陆架沉积物重矿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外陆架沉积物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石榴石-赤褐铁矿为组合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重矿物组成特征类似,其明显缺乏台湾河流来源的典型重矿物锆石、黄河来源典型重矿物云母、浙闽沿岸来源典型重矿物磁铁矿,说明台湾、黄河和浙闽沿岸并非研究区外陆架表层沉积物主要物源。

根据以往测年等研究成果,研究区外陆架沉积物年代较老,应为古长江物质经东海现代环流体系不断改造而成。

关键词:物质来源;稀土元素;重矿物;表层沉积物;冲绳海槽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Provenance analysis for surface sediments in differ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the middle-south Okinawa TroughZOU Liang 1,2, DOU Yanguang 1,2, CHEN Xiaohui 1,2, HU Bangqi 1,2, LIN Xi 11.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Hydrocarb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ina Geology Survey,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Qingdao 266071,China2. Laboratory for Marine Mineral Resources,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71,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surface sediments taken from three differ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e.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slope, and trough, of the middle-south Okinawa Trough were analyzed for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Okinawa Trough are quite similar to those from Taiwan. The discrimination plot of La/Sm-Gd/Yb also shows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Okinawa Trough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diagram close to the provenance end of Taiwan, further support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Okinawa Trough are doubtlessly sourced from Taiwan. The obvious loss of heavy REE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ource of continental river sediments.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source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outer shelf sedimentary area, the heavy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these sedime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vy mineral assemblages of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sediment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ommon hornblende, epidote, garnet, limonite, similar to the source composi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sediments are lack of zircon, mica, and magnetite, typical heavy minerals found in Taiwan, Huanghe river, and Minjiang river sediments respectively, which suggests that Taiwan, Yellow River, and the coast of Zhejiang and Fujian are not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sedi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dating data, the sediments of the outer shelf are relatively old, suggesting that the outer shelf sediments should be formed by the rework of the palaeo-Changjiang river materials by the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of the East China Sea.Key words: provenance; rare earth elements; heavy minerals; surface sediments; Okinawa Trough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DD201601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晚第四纪以来冲绳海槽中深层水源区演变的沉积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41776077),“菲律宾海盆底层水体性质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机制”(41976192)作者简介:邹亮(1981—),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E-mail :******************收稿日期:2020-08-20;改回日期:2020-12-15. 文凤英编辑ISSN 0256-1492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第 41 卷 第 1 期CN 37-1117/P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41, No.1冲绳海槽是一个具有过渡性地壳特征的大陆边缘盆地,西侧与宽广的东海外陆架相连,之间有东海陆坡作为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的折转带;东侧为琉球岛弧,将冲绳海槽与太平洋分隔。

南冲绳海槽7000aB.P.以来基于长链不饱和烯酮指标的古海洋生产力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南冲绳海槽7000aB.P.以来基于长链不饱和烯酮指标的古海洋生产力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球 碳循 环的 重要环 节 , 发生 在 大 洋 气 水 界 面上 的碳 交 换 、 积 以及最 终 的 沉 降保 存 在 很 大 程 度上 受 到 沉 大洋 “ 物泵 ” 控 制 。学 术 界 一 般 认 为 大 洋 表 生 的 层 浮游 植物 作 为生 物 泵 的重 要 环 节 , 改 变 冰期 旋 在 回中大气 C , 量 的过 程 中扮 演 着关 键 角 色 , 全 O 含 在
摘 要
古 生 产 力 的 精 确 重 建 对 于 了解 地 质 历 史 时 期 的碳 循 环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分 辨 率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记 录 高
在 重 建 古 海 洋 生 产 力 上 有 独 到 的优 势 。基 于 l 7个 A c 代 分 析 数 据 , 文 分 析 了 冲绳 海 槽 南 端 MD 5—20 MS 年 本 0 98 孔 ( 44 . 4N,2 。9 3 ) 积 柱 状 样 中 的长 链 不 饱 和烯 酮 含 量 以及 物 质 通 量 , 结 合 沉 积 物 有 机 碳 同 位 素数 2 。80 12 2 . 5E 沉 并 据 恢 复 评 价 了南 冲绳 海 槽 古 海 洋 生 产 力 的 变 化 。结 果 显 示 近 7 0 a . . 来 南 冲 绳 海 槽 古 生 产 力 存 在 着 显 著 波 00B P 以
方 面, C I Z南 北 移 动 所 造 成 的 陆源 物 质 输 入 冲淡 了海 洋 生 产 力 输 入 对 沉 积 有 机 质 的 贡 献 , 此 在 高 陆 源 物 质 影 响 T 因
区单 用 生 物 标 志 化 合 物 相 对 有 机 碳 的 丰 度评 价古 海 洋 生 产 力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不 可 靠 性 。此 外 , 过 与 高 纬 度 气 候 记 通 录 的对 比发 现 , 冲 绳 海 槽 海 洋 生 产 力 的 低 值 变 化 与 北 半 球 高 纬 度 地 区 的 气 候 冷 事 件 基 本 一 致 , 示 出 高 低 纬 度 南 显

日本冲绳,发现万年海底宫殿,难道这才是世界第一文明古国!

日本冲绳,发现万年海底宫殿,难道这才是世界第一文明古国!

日本冲绳,发现万年海底宫殿,难道这才是世界第一文明古
国!
语:日本冲绳,发现万年海底宫殿,难道这才是世界第一文明古国?
考古是验证文明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挖掘古代遗迹,经过对其中的文物进行分析和判定来确定国家的历史,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际上公认的判断国家文明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的,西方文明之所以不承认我们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我们殷商文明以前遗迹的缺失,可见考古发现对文明历史的重要性。

曾经在日本冲绳岛附近海底发现了水下遗迹,据分析距今万年之久,难道这片万年遗迹的主人才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古国不成?
至今在人类历史上依旧有许多未解之谜,人类曾在海底下发现一些文明产物的一鳞片爪,所以就有人大胆猜测在四大文明之前,还有更加悠久的历史文明,其中最经典的说法就是亚特兰蒂斯和姆大陆之说。

20世纪80年代,有人在琉球岛附近海域,也就是日本所说的冲绳岛海底发现一处疑似海底宫殿遗迹的建筑群,这个遗迹中有建筑物
形似金字塔,遗迹经过技术鉴定,距今超过万年,有人怀疑就是姆大陆存在的证据。

姆大陆和亚特兰蒂斯都是学术上具有很大争议性的学说,都是传说中曾存在于地球上的古老文明。

相传这两个文明因为地球活动的变动,导致大陆沉入海底,整个文明在一瞬间都消逝一空,但是虽然有人提出这些说法,可是一直没有找到确切证据证明。

而在日本冲绳岛海域海底宫殿遗迹的发现就很可能证实姆大陆的存在,因为姆大陆的传说就在东南亚地区流传,正接近传说的发生地,所以就有人大胆猜测,这将是考古史上的重大进展。

不过因为还有很多疑问无法解决,因此这片遗迹是否是姆大陆文明还是两说。

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

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

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作为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带,由于享有得天独厚的沉积环境,具有独特的构造特征以及与黑潮主流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以来,冲绳海槽都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靶区。

2005年5月,由我国与法国联合主持的IMAGES航次在台湾东北海域获取MD05-2908柱状岩芯(24o48.04′N,122 o29.35′E,水深为1275米),该柱状岩芯为一34.17米长高质量的连续沉积记录,岩性以深灰色粘土质粉砂为主,含水量较高,粘性、可塑性强,含有数层厚度不等的夹层。

岩芯年龄模式依据17个AMS 14C定年数据建立,岩芯底部年代约6.8ka,为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

在实验室对样品按照2cm的间隔进行分割后分别进行了粒度分析、粘土矿物提取与测试、碎屑矿物提取与鉴定、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等实验。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MD05-2908岩芯沉积物粒度垂向上总体比较均一,以细颗粒的粘土与粉砂质为主,但不同层位也稍有差别,表现为底部层位粒度较粗,含砂量较高,说明底部沉积环境比较复杂。

粘土粒级(<2μm)矿物主要由四种粘土矿物和少量石英、长石碎屑组成。

其中,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中,伊利石(~68%)与绿泥石(~17%)构成主要成分,含有蒙皂石(~10%)和高岭石(~5%)。

结合台湾东北外海表层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粘土矿物伊利石/蒙皂石和绿泥石/高岭石比值得出岩芯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粘土矿物,其源岩主要为台湾中央山脉的变质岩与台湾东部的沉积岩。

重矿物分析共选取了41个层位,对63~250μm粒级的样品在实体镜和偏光显微镜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岩芯重矿物主要由绿泥石(29%)、普通角闪石(22%)、白云石(10%)、黑云母(8%)、绿帘石(7%)、白云母(7%)、褐铁矿(5%)等组成。

稳定矿物少,矿物成熟度低。

碎屑矿物风化程度低,磨蚀不明显,分选较差,表明沉积物来自于近源,后期改造作用不明显。

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指示意义

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指示意义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97362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2000046701)资助收稿日期:2001211210 收修改稿日期:2002204219文章编号:100020550(2002)0420680207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指示意义①蒋富清 李安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 对冲绳海槽南部陆架、陆坡和海槽3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 2、Al 2O 3和CaO ,这三种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68%左右。

多数元素在陆架和陆坡的变化范围较大,在海槽区相对稳定。

向海槽方向随沉积物粒径变细,SiO 2和CaO 减少、Al 2O 3和其它多数元素含量增加。

常量元素和Al 2O 3的比值分布特征表明,本区沉积物由物源区经由陆架向海槽输送,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沉积组成,此外还有生物碎屑沉积和自生沉积。

陆架区部分微量元素富集因子(EF )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富集因子对比结果表明,本区的沉积物与长江沉积物的关系更为密切。

陆坡区Cu 、Pb 、Zn 、Co 、Ni 和Cr 的富集因子较高是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造成的,Mn 的富集主要是自生沉积的结果。

用R 型因子分析方法对沉积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元素的分布特征,给出了四个主因子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和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1)陆架型的元素组合:SiO 2、TiO 2、Zr 、CaO 和Sr ,2)陆坡型的元素组合Fe 2O 3、MgO 和P 2O 5,3)海槽型的元素组合:Al 2O 3、K 2O 、Cu 、Zn 、Co 、Ni 、Cr 和Ba ,4)反映沉积环境氧化—还原属性的元素组合:MnO 和FeO 。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物源和环境指示意义 表层沉积物 冲绳海槽南部第一作者简介 蒋富清 男 1972年出生 助研 博士 海洋沉积学中图分类号 P736.4+1 文献标识码 A1 前言冲绳海槽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边缘海盆,北起日本的九州岛,向西南方向一直延伸到我国的台湾岛(图1)。

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的硅藻及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

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的硅藻及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

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的硅藻及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MD05-2908孔是继ODP893孔和ODP1202孔之后的又一个高速沉积孔,为研究中全新以来的古海洋环境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材料。

通过对该孔7000cal. yr BP以来的176个沉积硅藻样品进行了鉴定分析,共鉴定出硅藻种类69种,主要硅藻种类有Azpeitia africana、Azpeitia neocrenulata、 Azpeitia nodulifer、Cyclotella striata、Cyclotella stylorum、Diploneis bombus、 Diploneis suborbicularis、Nitzschia marina、Nitzschia interruptestriata、Paralia sulcata、Rhizosolenia bergonii、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Thalassiosira eccentrica、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var.parva。

其中典型热带浮游硅藻的代表种有Azpeitia africana、Azpeitia neocrenulata、Azpeitia nodulifer、 Rhizosolenia bergonii、和Nitzschia marina5种。

将这5种硅藻的百分含量与冬季海水表层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生活在受黑潮影响的高温海区,故可以将其看作是黑潮暖流的指示种。

已有研究表明,夏季海水表层盐度(SSSs)和冬季海水表层温度(SSTW)是控制西太平洋地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

本文以已经建立的西太平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为基础构造了硅藻-温度转换函数,该转换函数的计算在C2软件中进行,共有5种重建方法。

硅藻档案馆带我们回到千百年前

硅藻档案馆带我们回到千百年前

坐落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中心,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自然科学院散发出一种杂乱、珍奇的气质。

它的新古典主义立面上随处可见自然主题装饰——大门两侧摆着菊石化石、扶手卷曲成蕨类植物的模样、铜制门把手形似朱鹮的头骨。

作为西半球最古老的自然科学机构,科学院积累了大量非凡的标本。

这里收藏着约1 900万件标本,其中有从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途中采集的植物、欧内斯特•海明威钓上来的蓝枪鱼,以及美国第一具架设起来展出的恐龙骨架。

科学院里许多极为不起眼却极有影响力的珍藏被存放在二楼的一片办公室区域,里面摆满了笨重的收藏柜和显微镜。

在其中一台显微镜旁边,馆长玛丽娜•波塔波娃(Marina Potapova )打开了一个笔记本大小的塑料容器,里面塞满了玻璃片。

在外行人看来,这些平平无奇的玻片似乎脏兮兮的——每一张看起来都像是被脏手指抹过。

但是当波塔波娃拿出一张玻片放到显微镜镜头下时,玻片里的内容就让人眼花缭乱起来:几十种硅藻形状各异地固定在了玻片里。

硅藻是微小的单细胞藻类,包裹在坚固的二氧化硅质细胞壁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找到。

有些硅藻形状长如法棍面包或是扁平如茶托,另一些则彼此勾连,看起来像半透明的蜈蚣。

还有一些像鱼叉一样有着倒钩,或是状若矮胖的海星。

有些甚至像是华丽的彩色玻璃花窗。

在显微镜下,几滴浑浊的池水变成了包罗硅藻多样性的万花筒。

硅藻的美令人印象深刻。

但它们在生态层面的重要性惊人到让你难以置信。

硅藻喂养着从微小的浮游动物到巨大的滤食性动物之间的一切,从而锚定海洋食物链网。

举个例子,科学家们推断,鲸在大约3 000万年前的出现反映了硅藻多样性的激增。

硅藻对大气也有巨大的影响。

作为地球上最为丰产的生物之一,硅藻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生成大量的氧气储量。

据估计,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大约1/4是由硅藻产生的。

超过400万件的重要藻类标本被贴在数以万千计的玻片上,存放于科学院的硅藻标本室,这一数量在全球仅次于伦敦的自然博物馆。

冲绳海槽西南端1.3ka以来异重流沉积记录及其古气候响应

冲绳海槽西南端1.3ka以来异重流沉积记录及其古气候响应

第39卷第3期2021年6月Vol.39No.3Jun.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冲绳海槽西南端1.3ka 以来异重流沉积记录及其古气候响应冯轩1,吴永华1,2,杨宝菊2,单新1,2,刘季花1,2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摘要以冲绳海槽西南端的HOBAB4⁃S1岩芯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粒度、沉积构造、AMS 14C 测年等资料,对研究区异重流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对异重流发育的时间段与晚全新世气候事件进行对应。

结果表明,岩芯中发育17段异重流沉积,其沉积物组分以砂质粉砂为主,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多呈以70~130μm 为中心的单峰,C⁃M 图上样品点集中分布区间大致平行于C=M 基线,且位于PQ 段以下,表明沉积物搬运方式为重力流悬浮搬运。

异重流内部发育平行层理、爬升沙纹层理和粒序层理等沉积构造。

异重流沉积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厚层异重流沉积,底部侵蚀面发育,内部发育多组逆—正粒序组合,指示了水动力较强,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均较明显的异重流近端沉积;另一类是薄层异重流沉积,底部侵蚀面不发育,内部不发育或仅发育一组逆—正粒序组合,指示了水动力较弱的异重流边部沉积。

HOBAB4⁃S1岩芯的异重流层段集中发育在800~1300A.D.之间,指示了当时气候条件为高温高湿,台风、洪水频发,降雨量较大,验证了“中世纪暖期”在东亚地区的存在。

关键词冲绳海槽西南端;异重流沉积;古气候;中世纪暖期第一作者简介冯轩,男,1995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海洋地质学,E⁃mail:****************通信作者刘季花,女,研究员,E⁃mail:**************.cn中图分类号P736.21文献标志码A0引言深水重力流的搬运、沉积过程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

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古环境变化研究的应用

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古环境变化研究的应用

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古环境变化研究的应用李军;赵京涛【期刊名称】《自然科学进展》【年(卷),期】2009(019)012【摘要】冲绳海槽巨厚的沉积物蕴藏着丰富的、长时间尺度的区域古海洋和古环境演化地质信息.对采自海槽中部的A7孔柱状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稀土元素、碳酸盐、常量元素组成的测试与分析,以深入探讨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问题.结果表明,A7孔沉积物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形式上与典型上陆壳物质非常相似,而与富火山灰层和小型浊流沉积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冲绳海槽沉积物REEs组成主要是受陆源碎屑组分所控制的,与黏土组分含量相关性较大,但与沉积物的Fe-Mn组分含量关系较弱,同时受到生源组分的"稀释作用",其REEs组成可以用于反映陆源物质来源及其输入过程的研究.排除火山灰和浊流沉积物质的影响,A7孔沉积物的REEs含量(∑REE,LREE,HREE),LREE/HREE,(La/Yb)n,Eu/Eu*等参数的垂向变化曲线在175cm层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层位的沉积年龄为11.2 cal.ka.BP,正好是冰后期和末次冰消期的转换期(LGIT),表明在LGIT期间海槽内的沉积环境和陆源物质的来源发生了较大改变,而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可能直接因素是东海海平面的快速上升(WMP-1B事件)造成的沉积格局改变,但与黑潮"摆动"和H1,YD事件等古气候与古海水因素的关系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特征参数的变化可作为研究长时间尺度(冰期-冰间期)冲绳海槽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总页数】10页(P1333-1342)【作者】李军;赵京涛【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冲绳海槽中部Jade热液活动区中块状硫化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曾志刚;蒋富清;秦蕴珊;翟世奎;侯增谦2.冲绳海槽中部热液活动区岩芯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于增慧;杜同军;翟世奎3.冲绳海槽中部岩心沉积物中浮岩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其对岩浆活动的指示 [J], 方雪; 曾志刚; 胡思谊; 朱博文; 齐海燕; 万世明; 徐兆凯4.距今8.2 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有机质特征及其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J], 许兰芳;管红香;孙治雷;王利波;茅晟懿;刘丽华;吴能友5.冲绳海槽中部A7孔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J], 李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

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

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何晋娜【摘要】通过对冲绳海槽南部MD05-2908孔中的硅藻进行鉴定分析,利用已有的西太平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构造硅藻-温度转换函数,由硅藻-温度转换函数重建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结果表明:7000~4700cal.yr BP期间冬季海水表层温度较低,4700cal.yr BP之后冬季海水表层温度波动上升.具体变化过程可分为2个寒冷阶段(6800~4700cal.yr BP和3800~1600cal.yrBP)和2个温暖阶段(4700~3800cal.yr BP和1600~0cal.yr BP)呈现冷、暖交替的特点.最后,与相关孔的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期刊名称】《河北省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5页(P43-47)【关键词】冲绳海槽南部;硅藻-温度转换函数;冬季海水表层温度(SSTw)【作者】何晋娜【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2冲绳海槽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特殊的水下沉积环境使得该地区的沉积具有沉积速率较快、地层年代分辨率较高、沉积序列完整等特点[1]。

另外,全新世以来南部沉积速率较北部高,随着海洋钻探技术的发展,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2]。

硅藻是一种生活在有水或潮湿的环境中的微体生物。

它在古环境研究方面之所以具有优势,是因为其具有分布范围广,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易于保存,对环境十分敏感等特点[3-6]。

硅藻-温度转换函数的建立以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为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影响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是夏季海水表层盐度(SSSs)和冬季海水表层温度(SSTw)[2,7]。

因此,利用西太平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可以较好地重建夏季海水表层盐度和冬季海水表层温度。

目前,关于冲绳海槽南部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方法有: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FP-12E转换函数)[10]。

冲绳海槽2万年以来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温度、古环境的研究

冲绳海槽2万年以来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温度、古环境的研究

冲绳海槽2万年以来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温度、古环境的研究卢冰;陈荣华;冯旭文;施晓来;唐运千;刘镇盛【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00(018)002【摘要】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长链烯酮不饱和比值Uk37估算冲绳海槽2万年以来古海水表层温度,其波动范围在15.9~26.2℃之间,平均为22.9℃.并与常用的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测算的表层海水温度进行对照,结果与冬季表层水温(22.0℃)相近,Uk37值指示的古海水温度与季节有关,主要反映在冬季.在沉积物中还检出了另一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甾、萜类等,对它们的组成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物中有机质具有多源性特点,由陆源碎屑、生物碎屑和火山碎屑共同组成;该海域沉积有机质的成熟度不高,沉积环境具有强的还原性.【总页数】8页(P25-32)【作者】卢冰;陈荣华;冯旭文;施晓来;唐运千;刘镇盛【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4.5;P736.4【相关文献】1.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古环境变化研究的应用 [J], 李军;赵京涛2.冲绳海槽中部17000 a以来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J], 彭娜娜;曾志刚3.冲绳海槽二万年以来沉积物中烯酮化合物与古温度的研究 [J], 卢冰;潘建明;陈荣华;唐运千;施晓来4.冲绳海槽西南部二万年来的深海介形虫和古环境变化 [J], 赵泉鸿;翦知湣;陈荣华5.17000年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源演化及其古环境记录 [J], 王佳泽;李安春;黄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黑潮流游移在沉积硅藻中的记录

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黑潮流游移在沉积硅藻中的记录

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黑潮流游移在沉积硅藻中的记录
蓝东兆;陈承惠;李超
【期刊名称】《古生物学报》
【年(卷),期】2003(42)3
【摘要】文中描述冲绳海槽中段 2个柱样沉积物中优势硅藻种相对含量 ,热带远洋种相对含量和硅藻组合的分布特征 ;讨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冲绳海槽末次冰期鼎盛期的古黑潮流、全新世黑潮流游移等科学问题。

结果表明 ,冲绳海槽末次冰期鼎盛期的古黑潮流在现今 10 0 0m等深线之间流过 ,当时的黑潮流宽度应小于 5
0km ;16ka—11kaB .P .随着海面上升 ,黑潮流越过西侧 10 0 0m等深线 ,向东海陆架偏移 ;全新世黑潮流分别在大约 7ka—8kaB .P .1ka— 4kaB .P .出现过两次黑潮流宽度变窄。

【总页数】7页(P466-472)
【关键词】冲绳海槽;末次冰期;黑潮流游移;沉积硅藻
【作者】蓝东兆;陈承惠;李超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4.82;Q914.6
【相关文献】
1.内蒙古与冲绳海槽和南中国海晚第四纪末次冰川盛冰期以来古气候记录 [J], 陈镇东;兰信企;陈延成
2.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古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 [J], 陈金霞;张德玉;张文卿;李铁刚
3.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古海洋演化的沉积记录 [J], 李铁刚;陈金霞;张德玉;刘振夏
4.冲绳海槽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古海洋演化的沉积记录 [J], 李铁刚;陈金霞;张德玉;刘振夏;;;
5.冲绳海槽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海洋学变迁:ODP1202站的记录 [J], 赵泉鸿;苏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江三角洲岩芯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

西江三角洲岩芯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

西江三角洲岩芯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三角洲是海陆相互作用最活跃,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因而,该区域的环境演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西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海域的两个钻孔沉积物样品的硅藻、粒度、碎屑矿物、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系统分析了西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变过程。

通过181个样品的硅藻分析,鉴定出硅藻168种和变种(其中4种只鉴定到属),隶属48个属,优势种7种,常见种17种。

ZXZ1岩芯自下而上划分出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爱氏辐环藻组合,具槽直链藻-柱状小环藻-爱氏辐环藻组合,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流水双菱藻组合,柱状小环藻-蛇目圆筛藻-线性圆筛藻-具槽直链藻组合,柱状小环藻-线性圆筛藻-洛氏圆筛藻-具槽直链藻组合,柱状小环藻-爱氏辐环藻组合等六个硅藻组合带,硅藻组合特征表明该岩芯均为海相沉积环境。

ZXZ2岩芯自下而上划分出硅藻稀少带,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组合,柱状小环藻主要种硅藻带,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组合,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线性圆筛藻-蛇目圆筛藻-洛氏圆筛藻组合等五个硅藻组合带,硅藻组合特征表明该岩芯下段为陆相沉积环境,上段为海相沉积环境。

粒度分析了138个样品,共有砂质粉砂、黏土质粉砂、黏土、粉砂质黏土、粉砂质砂、砾砂、砂-粉砂-黏土等7种沉积物类型。

其中ZXZ2孔的粒度特征记录了两次海进沉积过程,下段沉积是一套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即由粉砂和砂砾-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变化的一套沉积;上段沉积又是一套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沉积:下层是黏土质粉砂,上层为粉砂质黏土。

ZXZ1孔下段呈现由细变粗再变细的变化,即黏土质粉砂-粉砂质砂及分选较差的黏土层-粉砂质黏土;上段由粗变细:砂质粉砂-黏土质粉砂。

碎屑矿物分析了62个样品,鉴定出29种矿物,轻矿物以石英、长石、云母、生物碎屑为主,重矿物以黄铁矿、褐铁矿、角闪石为主。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李凤业;史玉兰
【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
【年(卷),期】1999(000)005
【摘要】1992年6月冲绳海槽进行了热水活动和底质调查。

从所采岩芯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岩芯6个,对样品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Th、^230Th、^232Th、U、^234U、^238U的测定。

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全新世期间沉积物沉积速率比晚更新世期间低,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2.10-8.50cm/ka,晚更新世平均沉积速度为7.40-20.10cm/ak。

这揭示了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期间大量的陆火山碎屑冲绳海槽,而全
【总页数】1页(P540)
【作者】李凤业;史玉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13
【相关文献】
1.南海深水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沉积通量与物质组成 [J], 章伟艳;张富元;陈荣华;张霄宇
2.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高分辨率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J], 余华;李巍然;刘振夏;金秉福;熊应乾
3.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的研究 [J], 阎军
4.南海中北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及其变化机制 [J], 许志峰
5.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时空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J], 李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冲绳海槽中部火山事件的环境磁学记录

冲绳海槽中部火山事件的环境磁学记录

冲绳海槽中部火山事件的环境磁学记录李萍;李培英;徐兴永;曹成效;杜军【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08(030)001【摘要】对冲绳海槽中部DH180岩心沉积物进行了AMS14C测年、磁化率、非磁滞剩余磁化强度和饱和等温剩余磁化强度等试验,在含火山物质高的两段层位各磁学参数发生了异常变化.在57.5~82.5和212.5~252.5 cm深度处磁化率、非磁滞剩余磁化强度和饱和等温剩余磁化强度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趋势,饱和度则出现相对减小的变化趋势.根据磁学参数异常变化的位置和测年数据,对所记录的两次火山事件发生年代进行了计算,它们分别为距今约12.6和6.2 ka,最近一次火山喷发的年代与K-Ah火山喷发的年代基本一致.【总页数】5页(P100-104)【作者】李萍;李培英;徐兴永;曹成效;杜军【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冲绳海槽中部28ka以来陆源物质输入和古环境演化的生源组分记录 [J], 窦衍光;杨守业;唐珉;刘振夏;余华2.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与煤岩层对比——火山事件层的旋回性与煤岩层对比(Ⅱ) [J], 桑树勋;贾玉如;刘焕杰;杨志刚3.17000年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源演化及其古环境记录 [J], 王佳泽;李安春;黄杰4.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与煤岩层对比——火山事件层的沉积学研究与展布规律(Ⅰ) [J], 桑树勋;刘焕杰;贾玉如5.冲绳海槽中部的火山口 [J], 曾志刚;陈丽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冲绳海槽48ka以来的碳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冲绳海槽48ka以来的碳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冲绳海槽48ka以来的碳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孙荣涛;李铁刚;张德玉;李青;江波【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07(038)004【摘要】冲绳海槽是末次冰期以来东海唯一始终保持连续沉积的区域, 保存了最为完整的古海洋古气候变动记录.为了研究末次冰期以来全球碳循环效应在这一区域的响应特征, 对取自冲绳海槽北部CSH1孔的浮游有孔虫N. dutertrei和G.ruber 壳体的δ13C记录进行了分析, 并且与冲绳海槽中部DGKS9603孔的记录进行了详细对比.结果表明, 48 cal.kaB.P.以来在冲绳海槽共记录了4个典型的δ13C宽幅低值时期, 其持续时间分别在44-38.5, 36-30, 25-18.5与14-10 cal.kaB.P.之间.通过与开放太平洋及其他边缘海区的对比, 并与陆地气候变动记录相互印证, 证实了在这几个δ13C宽幅低值时期中冲绳海槽受到陆源冲淡水的显著影响.另外, 西太平洋开放海区表层海水也影响海槽区.这两个主要影响因子在整个末次冰期呈现出此消彼涨的作用模式.【总页数】8页(P314-321)【作者】孙荣涛;李铁刚;张德玉;李青;江波【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山东理工大学,淄博,255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6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2【相关文献】1.南中国海8KL岩芯氧同位素第6期以来的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与堆积速率研究[J], 钱建兴2.18.5kaB. P.以来东北四海龙湾玛珥湖全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 刘强;刘嘉麒;陈晓雨;游海涛;储国强;汉景泰;J.Mingram;G.Schettler;J.F.W.Negendank3.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J], 刘颖;孙惠玲;周晓娟;段立曾;李华勇;张虎才4.南海北部东沙海区海洋氧同位素3期以来沉积有机碳记录及其古气候/环境信息[J], 刘畅; 廖伟森; 胡建芳; 付少英; 向荣; 李永祥5.62 kaBP以来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J], 刘强;顾兆炎;刘嘉麒;游海涛;吕厚远;储国强;祁向雷;Jorg F W Negendank;Jens Mingram;Georg Schettler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冲绳海槽中段近4万年来沉积物属性和来源

冲绳海槽中段近4万年来沉积物属性和来源

冲绳海槽中段近4万年来沉积物属性和来源金秉福;林晓彤;张云吉;林振宏【期刊名称】《海洋通报》【年(卷),期】2006(025)004【摘要】对冲绳海槽中段DGKS9603孔134个样品(孔深0~481 cm),测试了18种常、微量元素,对该柱样的29个样品(孔深0~488 cm)进行了REE测试.对采自长江三角洲的CYm柱样和黄河三角洲的S3柱样中的晚更新统的5个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和REE测试.分析表明,冲绳海槽中段在全新世、末次盛冰期和末次间冰期的沉积物均以陆源物质为主,生物沉积为次.末次盛冰期以陆源硅质碎屑沉积的大量增加为特征;全新世生物沉积量有较大的增加;末次间冰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较全新世更富陆源物质.冲绳海槽的物源演化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对比冲绳海槽与长江和黄河物源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REE、稀有元素、惰性常、微量元素,判识出末次盛冰期冲绳海槽的陆源物质,具有长江源的物质属性,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古长江.【总页数】9页(P49-56,84)【作者】金秉福;林晓彤;张云吉;林振宏【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25;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03;鲁东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25;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相关文献】1.末次盛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段岩心中黏土粒级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的阶段性 [J], 郭峰;刘振夏2.冲绳海槽中段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定量分离:Sr-Nd同位素方法 [J], 孟宪伟;杜德文;吴金龙3.冲绳海槽中段表层沉积物物源判识及定量估算 [J], 臧启运;王琦4.冲绳海槽中段沉积物物源识别及其热液活动指示 [J], 魏杰瑞;黄朋5.冲绳海槽中段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J], 刘娜;孟宪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1
材料和方法
硅藻分析
MD05-2908(24°48.04′N, 122°29.35′E)为 2005 年
中法国际合作 IMAGES155 航次于台湾东北角的冲绳 海槽南部所钻取的柱状岩心 . 该孔位于黑潮拐弯流 入冲绳海槽处 (图 1), 水深 1276 m, 柱长 34.2 m, 无 明显浊流沉积 , 本文研究仅限于顶部 7.5 m 1000 年以 来的沉积物 . 共分析了 66 个样品 . 大多数样品的采样间隔为 8 cm, 由于样品缺失 , 也有部分样品的采样间隔为 16 cm, 平均采样间距为11 cm. 硅藻样品按 Håkansson
图1 590
MD05-2908 孔的站位图
图2
MD05-2908 孔年代框架图
论 文
MD05-2908 孔的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约为 0.5 cm/a
[10]
道浮游硅藻种类 , 此类硅藻有 N. marina, R. bergonii, A. neocrenulata/A. africana 和 A. nodulifera. 研究其现 代生态习性及其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对重建 1000 年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无疑意义重大 . A. neocrenulata 和 A. africana 的生态环境基本一 致 , 广泛分布在赤道或热带海洋中 , 是暖水浮游硅藻 的代表种 [16,19], 在我国南海、东海大陆坡及冲绳海槽 表层沉积物中也曾有发现 [20]. R. bergonii 为典型的热带浮游种 , 主要分布在赤 道、热带海洋中 [16,19], 在中低纬度太平洋及大西洋海 域也曾有记录 [20,21], 在我国东海、南海一带均有记 录 [21]. N. marina 与 R. bergonii 生态环境相似 , 也主要 分布于赤道、热带海洋中 , 是暖水海洋浮游硅藻的重 要组成成分 [16,19], 该种在我国南海、冲绳海槽等地有 广泛分布 [20]. A. nodulifera 也是典型的热带浮游硅藻 , 主要分 布在印度洋、爪哇海、赤道太平洋、赤道印度洋及北 大西洋暖流流经的欧洲沿海等地区 [16,19,20]. 我国南海 及东海黑潮流经的海区也有广泛分布 [20,22]. 蓝东兆 等人 [23,24] 对冲绳海槽表层及柱状沉积硅藻的研究亦 发现了 A. nodulifera 的存在 . Jousé 等人 [16]在研究太平洋表层沉积硅藻时 , 自 北向南将表层沉积硅藻划分为 7 个带 , 即极地 -北方 硅藻带、北方硅藻带、亚热带硅藻带、热带硅藻带、 赤道硅藻带、亚南极硅藻带和南极硅藻带 . 上述 5 个 种类是其赤道和热带浮游硅藻组合的主要成分 . 上述种类在南海表层沉积物中均有分布 , 但以 南海东北部和最南端含量最高 . 相关研究认为 , 上述 种类在南海表层的分布特点可能与黑潮暖流等西太 平洋外洋水团通过吕宋海峡流入南海有关 [22,25]. 对 上述热带、 赤道浮游硅藻在西太平洋边缘海表层沉积 物的分布进行分析 , 建立了其百分含量与冬季海水 表 层 温 度 (SSTw) 之 间 的 关 系 ( 图 3). 其 中 , A. neocrenulata 和 A. africana 的生态环境基本一致 , 故 将二者的含量求和 , 在图 3 中一并反映 . 从图 3 可以 看出 , A. neocrenulata 和 A. africana 均分布在 SSTw 高于 20℃的站位 , 而在 SSTw 低于 20℃的站位均未 发现这 2 个种 (图 3(a)). R. bergonii 在 SSTw 低于 20℃ 的站位分布较少 , 其含量一般小于 2%, 而在 SSTw 大于 20℃的站位数量明显增多 (图 3(b)). N. marina 的 含量则随着 SSTw 的升高而增加(图 3(c)). A. nodulifera
摘要 通过对冲绳海槽南部 MD05-2908 孔沉积样品的硅藻分析, 探讨了该区 1000 年以来的气 候变化及环境响应. 研究区位于东亚季风区, 又处在黑潮流经区域, 其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受二 者的共同影响. 对具有环境指示意义的黑潮指示种和淡水种硅藻的分析结果显示, 二者的变化 趋势与历史上的“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950~1500 AD 期间黑潮指示种波 动增加, 而淡水硅藻的含量波动下降, 说明研究区受黑潮的影响较强, 而降雨量较小, 反映了 研究区中世纪暖期暖干的气候特点; 1500~1900 AD 期间黑潮指示种的含量持续降低并保持低 值, 说明当时黑潮对研究区的影响减弱, 海水温度较低, 与小冰期气候特点相似; 同时淡水种 在该时期含量显著增加并达到峰值, 表明台湾东北部在小冰期期间降水偏多. 硅藻研究结果反 映的 1000 年来暖干-冷湿的气候特点, 可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对东亚夏季风降 水的影响有关: 温度升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 该地区降水减少; 反之, 温度降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该地区降水增加.
2011 年 3 月
第 56 卷
第8期
部沉积硅藻的分析来讨论末次冰期以来黑潮暖流的 游移情况 . 对于南冲绳海槽 , 南青云等人 和江波
[9] [10]
后用 Naphrax 胶制片 , 然后在 1000 倍徕卡油镜下进 行 属 种 鉴 定 , 每 个 样 品 至 少 计 数 300 个 硅 藻 壳 面 (Chaetoceros 休眠孢子除外 ).
关键词
南冲绳海槽 黑潮 季风 降水 硅藻
冲绳海槽位于东海陆架东南部 , 是东海唯一保 存有晚第四纪连续海相沉积物的海盆 , 其保存的高 分辨率沉积岩芯为区域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研究提 供了极佳的材料 , 因此该区成为了古海洋学和微体 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 南冲绳海槽与台湾东北部毗 邻, 是冲绳海槽中最窄且水深最深的部分(最深达 2270 m)[1]. 黑潮暖流是流经冲绳海槽的重要海流 , 其携带 的高温、高盐水经台湾东部流入冲绳海槽继而北上 , 其主流轴是西北太平洋海气交换最强的海区 , 对东 亚气候和该区海洋沉积物的分布及表层生产力影响 巨大 . 研究区域直接受黑潮暖流影响 , 黑潮暖流的 强弱变化 , 对本区海水温度有直接影响 , 黑潮暖流越 强 , 本区海水温度越高 ; 反之 , 则海水温度越低 . 该海区处于东亚季风区 , 因此其气候特征受季
2011 年
论 文
第 56 卷
第 8 期: 589 ~ 597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南冲绳海槽 1000 年以来的硅藻记录及古环境
李冬玲①, 蒋辉①*, 李铁刚②, 赵美训③
①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00062; 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青岛 266071; 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青岛 266100 * 联系人 , E-mail: hjiang@ 2010-08-30 收稿, 2010-12-28 接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428903, 2007CB8159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0721004)资助项目
[11]
深度 (cm) 10~16 102~108 210~216 410~416 610~616 810~816
的方法处理, 先加入 10% HCl 去除钙质, 然后用蒸馏 水洗净 , 再加入 30% H2O2 在恒温 60℃下煮 1~2 h 直 至沉积物呈灰白色 , 以去除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 洗净
表1 MD05-2908 孔 AMS14C 测年以及校正后日历年数据[10]
材料 G. sacculife+G. ruber G. sacculife+G. ruber G. sacculife+G. ruber G. sacculife+G. ruber G. sacculife+G. ruber G. sacculife+G. ruber AMS14C 年龄 (14C a BP) 470 600 650 900 1370 1570 误差 1 ± (a) ±30 ±45 ±30 ±25 ±40 ±25 日历年 (cal a BP) 60±30 191±45 262±30 489±25 876±40 1092±25
年龄框架
采用 18~20 mg, 个体直径大于 150 m 的浮游有
孔虫 G. ruber 和 G. sacculifer 完整壳体在美国 Woods Hole 海洋研究所 AMS 年代测试中心进行 AMS14C 年 代测试, 然后将原始 AMS14C 测年数据利用 CALIB5.0.2 程序 [12]校准到日历年龄 (cal a BP) (表 1)[10]. 根 据 MD05-2908 孔 的 测 年 数 据 , 建 立 了 该 孔 1000 年的年代模式 , 并对年代控制点内的年代序列 采用线性内插法 , 控制点以外的采用线性外推法以 计算各个深度的年龄 ( 图 2). 样品的平均分辨率约为 15 a.
[14]
; Hendey
英文版见 : Li D L, Jiang H, Li T G, et al. Late 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inferred from a diatom record. Chinese Sci Bull, 2011, 56, doi: 10.1007/s11434-011-4369-3
等曾利用地球化学指标 ( 如长链不饱和烯酮指标 ) 和 有孔虫记录重建了 7000 年以来的古海洋生产力及古 海水温度 . 然而 , 目前为止 , 冲绳海槽区域短时间尺 度的相关研究较少 , 因此 , 本文试图通过对南冲绳海 槽沉积硅藻进行分析 , 重建 1000 年以来南冲绳海槽 的海洋环境 .
1.2
[2]
风影响显著 . 东亚季风与亚洲大陆上空呈季节性增 强和衰减的高低压槽的强劲有关 , 夏季的湿润季风 主要来自热带的菲律宾和中国南海 ; 而冬季强劲的 干冷季风则来自亚洲内陆 . 东亚季风的季节性变迁 影响着东海及附近地区水文条件的变化 , 同时也决 定了台湾东北部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 , 进而影响 了当地河流 (主要是兰阳河 )注入东海的淡水量 . Chen 等人 [3] 和罗建育等人 [4,5] 通过对台湾一些高山湖泊的 孢粉、硅藻记录进行分析 , 重建了晚全新世以来台湾 的古环境及其干湿变化 . 硅藻是一种生活在有水或潮湿环境中的微体生 物 , 因物理、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的差异 , 其种类、数 量及组合特征都会有所不同 , 故可以通过沉积物中 化石硅藻的特征来推断相应的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 条件 [6,7]. 蓝东兆等人 [8] 曾通过对冲绳海槽8 孔 66 个沉积物硅藻样品中 , 共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