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课前预习学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一 酝酿中的变革课前预习学

一酝酿中的变革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
中日《马关条约》谈判场景
苏州的苏纶纱厂车间
《马关条约》成为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苛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基础。

维新派为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参考答案:著书立说,创办学堂,创办报刊,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宣传变法思想。

知识预览
一、答案:资本主义中日甲午战争初步发展
二、答案: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康有为进化论论战
三、答案:公车上书时务1898
1。

历史选修1人民版9.1酝酿中的变革教案

历史选修1人民版9.1酝酿中的变革教案

9.1 酝酿中的变革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近代进步思想特别是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主张;公车上书、强学会的成立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根源;分析康有为为新思想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19世纪末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的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和特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准备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清朝失败后,面临着瓜剖豆分的危机。

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解答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

【图片情景式】公车上书这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悲壮的一幕——戊戌变法,那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领导这场运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合作交流 互动研讨⊙探究点一 酝酿中的改革【探究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强占胶州湾、广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务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康有为担心什么事情的发生?(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百日维新时,上述主张是否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过程与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一问主要考查民族危机带来的影响;第二问从材料中归纳概括。

【结论与评定】(1)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斗争兴起。

高中历史 9.1 酝酿中的变革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9.1 酝酿中的变革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9.1 酝酿中的变革导学案人民版选修1【情景激趣】这幅图反映了19世纪末的中国出现了什么问题?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该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目标明晰】;知识与能力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知识点一、酝酿中的变革(一)变法背景1、国际局势: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①.两大变局:⑴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次工业革命,进入时代。

⑵政治上:英美等国的建立。

②.说明:变革,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2、民族危机: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初步发展。

原因:(1)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高潮。

(2)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3)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限制。

4、阶级基础: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达标做题】1、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其洋枪、大炮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

该画( )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④是日本强大国力的真实写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 .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知识点二、新思想的演进: (一).表格:演进过程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 洋务派 李、张、曾、左 自强求富、中体西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冯、王、郑(二).维新思想发展:1.连线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主张2.主要活动——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完成后,我将及时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当前改革开放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改革措施及影响:讲解戊戌变法期间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如设立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兴办实业等,并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2.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戊戌变法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但有时可能过于片面,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需要教师关注并给予鼓励。
4.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戊戌变法中的改革措施,能够较快地理解并加以分析。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9-1 酝酿中的变革教案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9-1  酝酿中的变革教案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
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重点难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3.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4.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法与学法
导入:
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
【课前预习】
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潮。
反对封建官僚的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道理;主张兴民权,核心是“以群术治群”。
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介绍到中国,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第三框题)
(1)报纸: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2)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后南学会成立。
维新思想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延伸拓展】
①康梁思想最根本主张;②康梁思想最根本目的;③维新派的两大目标;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大势所趋 1.国际形势(1)经济:19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政治⎩⎪⎨⎪⎧①英国的议会改革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

②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2.国内形势 (1)民族危机加深①《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②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①原因: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产业。

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②表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③影响: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

知识点二 新思想的演进 1.近代开眼看世界 (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2)口号:“自强”“求富”。

(3)评价⎩⎪⎨⎪⎧①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②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

③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3.维新思想的发展(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①内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②实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③影响: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知识点三 士人干政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表现(1)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逐步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

(2)“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多次上书,使光绪帝感到不变法无以救国,并试图通过变法有所作为。

酝酿中的变革说课

酝酿中的变革说课

说板书设计

本课根据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主板书的形式 呈现。 主板书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和表解式板书, 纲目式板书主要包括大势所趋、新思想的 演进、仕人干政三部分,主要目的在于帮 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对本课 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理解。表解式板书主要 应用于背景的讲解,便于直观地对比国内 外形势。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梁等维新任务的政治主张,分析当时背 景、深入理解维新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19C末20C初帝国主义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背景等基本学习过程的引导, 启发学生思考危机背后潜伏的新思想,进而学习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一步步的发展,为后面学习维 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客观 全面的认识维新派的改革思想,认识到资产阶级 维新派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所作出的贡献,培 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讲仕人干政

首先对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概念进行定义解 释,交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内 容、影响,对该事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并引导学生思考在面临空前危机的情况下,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一场政治运动,培 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注意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引导。

三、说课堂小结(1min)
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整合知识指导学生构建 知识框架。 四、讲课堂练习(3min) 巩固学习成果,对知识加以应用 五、讲作业布置(1min) 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课外空间,让学生形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

本子目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早期维新 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 以及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 想。演示法主要应用于展示新思想的演进 认识到维新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讨论法主要应用于深入理解维新思 想家的思想主张,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读书指导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课堂 知识的同时,又学到课本知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考纲]戊戌变法。

[课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酝酿中的变革1.国际背景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发展经历着两大变局。

在经济上,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

在政治上,英美等国开始建立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国内背景(1)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把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做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①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康梁的维新思想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二、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消除学生的疑惑。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汇报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习题: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变革力量的掌握。
2.议论文: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矛盾和变革方向。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论文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资源与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网络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形成独立见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章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变革力量,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种变革力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针对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不全面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变革力量。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酝酿中的变革》》优秀表格教案(1课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酝酿中的变革》》优秀表格教案(1课4页)

课题:酝酿中的变革年级:高二科目:历史教案编写日期:2019年5月15日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历史。

一百一十多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适应现代化挑战的首次尝试。

它是以康有为为代表,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发生的背景是非常重要,必须要从国际、国内形势着手,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等多角度展开分析,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在此过程中,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结合材料,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小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情分析总体来说高二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有学习的欲望,喜欢互动探究学习。

运用情景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但是本校高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不主动,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

本课采用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运用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经济:19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政治⎩⎪⎨⎪⎧①英国的议会改革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

②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加深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②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①原因: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产业。

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②表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③影响: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

知识点二 新思想的演进1.近代开眼看世界(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2)口号:“自强”“求富”。

(3)评价⎩⎪⎨⎪⎧①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②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

③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3.维新思想的发展(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①内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②实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③影响: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知识点三 士人干政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表现(1)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逐步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

(2)“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多次上书,使光绪帝感到不变法无以救国,并试图通过变法有所作为。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9.1《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

选修一:《酝酿中的改革》教课方案一课时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1、认识戊戌法生的史本源;2、述百日新的主要内容,剖析其特色;3、知道戊戌法失的基本史,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波折性。

述康有、梁启超等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和特色。

认识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本主初步展和初期新思想生的史。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波折性。

教课重点戊戌法的背景。

教课点如何理解康有的“托古改制”思想。

【导入——温故知新】教提,学生思虑并回答:日本的明治新洲国家生了什么影响?并以中国例,列事件。

极方面:日本作成功启近代化的典型,洲落伍国家供给了重要的启迪和。

例:戊戌法悲观方面:日本的外洲各国来了深重的灾。

例:甲午争【讲解新课】一、新法的史背景;(大所 )要修业生梳理重点1、国局:展本主已经是大所。

2、民族危机:列掀起分割中国浪潮致⋯3、基:甲午争后,中公民族本主初步展。

4、基:民族作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史舞台。

5、思想基:初期新思想法起到必定的思想先作用。

(一 )国际形势:表示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

请同学们阅读“大势所趋”“新思想的演进”两个框题,思虑:1、 19 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1)经济上:欧美列强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英国议会改革公众获取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成立文官制度,完美资本主义运转体制。

2、这说了然如何的问题?说明问题:改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成立资本主义制度供给了示范。

(二 )民族危机:思虑:甲午战败,列强的分割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如何的影响?列强分割中国的浪潮,致使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合约》成为继《南京合约》后最严格合约,加快中国半殖民地化进度。

2、列强掀起分割中国浪潮。

(三 )经济基础:中公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后。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公司比较表时间公司数资本额(万元)1863— 18941196801895— 189********联系必修二知识点,并联合第117-118 页有关内容,剖析:中公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期间初步发展的原由?2、原由:⑴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拯救民族危亡共鸣,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一酝酿中的变革1.国际形势(1)在经济上: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在政治上:英美等国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3)世界潮流: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①《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①原因: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②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深化认知]19世纪末期,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立足中国,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任务,在此情况下,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

1.近代开眼看世界(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思想(1)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指引下,试图通过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2)评价: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早期维新思想(1)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2)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3)评价: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②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4.维新思想的发展(1)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2)梁启超:①著作:《变法通议》。

②主张: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民权论”的核心是“以群术治群”。

③作用: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严复:①途径:创办《国闻报》,翻译了《天演论》和《原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业
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分别提出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

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A项在甲午战争之前。

【答案】 C
2.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出来的,中国的民族危机最早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故选B项。

A项发生于明清之际,C项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D项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 B
3.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
B.没有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没有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学习西方
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解析】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遗其
体而求其用”,即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 B
4.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解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答案】 D
5.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
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
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
【解析】B、C、D三项是《天演论》的内容,A项才是其意义。

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理论以号召救亡图存的作用很突出。

【答案】 A
6.“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

”上述事件发生于( )
A.1894年B.1895年
C.1898年D.1901年
【解析】“和议将定”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是指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选择B项。

【答案】 B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人性善,尧舜亦不过性善,故尧舜与人人平等相同。

此乃孟子明人人当自立。

人人皆平等。

——康有为《孟子微》不以民为重。

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
(1)根据材料,分析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政治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三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解析】第(1)问主要根据材料信息概括三人政治主张的特点。

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通过对三人政治主张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观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世界大背景去分析。

【答案】(1)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

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变法的必要性。

(2)共同点:向西方学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剧;世界进步潮流的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李鸿章》材料二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


——《明治维新史》材料四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

——《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

实践的结果又如何?
(2)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相比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的原因。

【解析】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回答,注意语言要准确,有条理。

第(1)问准确理解“道器兼备”的含义,指出洋务运动即可。

第(2)问从严复的阶级属性及其主张进行理解。

第(3)问从日本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分析。

【答案】(1)含义: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结果: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

(2)“治标”指学习西方的技术,“治本”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不同:两者性质不同,严复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3)德、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日本是在天皇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康有为认为日本因变革而强盛,并且是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变革。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材料二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

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材料三
图一《孔子改制考》图二《时务报》图三北京强学会旧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的异同。

(2)结合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君臣一伦”“黑暗”和材料二中的“天不可独任”等关键信息。

第(2)问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来归纳。

【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

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方式:①著书立说,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②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

③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

④上书,如“公车上书”。

⑤办学堂,如创办时务学堂。

⑥讲学,如康有为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

影响: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