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希腊地形图》等地图的解读,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时空条件,认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地图、示意图、文字资料等,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国家、城市、文字等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的阅读,分析法典的特征与实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通过对不同文明成就与特征的分析,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2.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文明”“古代西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直接进入本课学习,从材料中可初步学习到文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为第一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某地区文明的产生呢?一、对“文明”概念进行解读1.“文明”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表表达什么是“文明”。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文明,是人类的是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呈现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

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贡献的解读,深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本课之魂。

2.素养呈现通过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呈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呈现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对各文明古国的共性和多元特征的学习呈现史料实证和史解释的素养;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时空观念:通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了解世界上早期人类文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早期各个文明文物图片、史料等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理解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研读课本,分析相关史料,收集小组讨论的观点,初步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文明的产生,认识到文明古国的共性与个性,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

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区域图片,引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明最早产生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文明又怎样的特点。

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探源——人类文明是什么教师活动:出示《全球通史》关于文明的描述,使同学明确文明的概念。

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明的特征是可以大体概括为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

(二)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因及过程●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引出古代文明产生的情况。

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

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结构课标要求: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前提、标志和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2.时空观念: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

3.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等,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

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文明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指出: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那么,人类文明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古代文明形成的共性有哪些?一、文明的产生(一)文明的概念一般来说: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思考:你对文明是如何理解的?提示:(1)文明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世界没有文明。

(2)文明常指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相对。

(3)文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明的标志:问题思考:判断“文明”的标志有哪些?物质文明的标准:金属工具;政治文明的标准:国家出现;精神文明的标准:文字出现;考古学上的标准:城市出现。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讲解新课: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文明产生的背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
3.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评价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让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此外,我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绘图等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明古国,为其制作一份简短的介绍PPT。要求包含该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学会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认识到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练习,然后邀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古代文明的特点、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一、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历史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同时要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二、教材分析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包括“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密切联系的栏目,其中“人类文明的产生”讲的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共性:分别介绍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人类的定居生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介绍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则是介绍古代不同区域的早期文明做呈现的差异,分别介绍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文明概况,呈现出特定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状况下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从教材结构来看,新版教材栏目清晰,版面设计合理,新教材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栏目补充新资料,“学习聚焦”强调了学习的重难点,“思考点”以及课后的“探究与拓展”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了方向。

特别是学习聚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师生提供学习提供思考的思路。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新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一课内容,上承《中外历史纲要》(下)的“中国史”部分,下启“世界史”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本课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文明产生过程以及古代文明多元化特点的学习,能够用唯物史观初步分析文明产生的原因和古代文明多元化差异的原因,因此学好本课内容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1.通过学前调研可知,高一学生在中考选考过程中对本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文明的概念以及表现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没有深入了解,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渗透这些素养。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尼罗河是其重要的水源。

古埃及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尼罗河的滋润和埃及人民的勤劳。

在早期,埃及人民主要以渔业和农业为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发展。

埃及的政治制度以法老为首的君主制,法老是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埃及人民的宗教非常重要,他们崇拜多神教,认为法老是神的化身。

另外,埃及人民还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在埃及的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发明之一。

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和艺术作品,如金字塔、___、墓室壁画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让人们赞叹不已。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是埃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他们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这个环境相对封闭,使得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不用担心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和苦难,这促进了古代埃及人民的经济发展。

尼罗河作为快速交通的要道,连接着埃及全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并形成法老的专制统治。

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成为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因此,尼罗河流域带来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建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了。

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类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

生产力是人类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

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

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

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事物和产品,因此就出现了剩余产品。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

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时空观念】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去认知,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家国情怀】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课前准备:通过查阅资料先行了解西亚与埃及的历史和相关内容。

西亚: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产的过程中,开启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为了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发明了60进位制。

河水经常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

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教案(主页)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高一历史授课章节:第一章第 1节
授课班级:授课人:授课日期:
教学模块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明的发展,能够明白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政治能对文化产生影响;学生通过学习古代世界大帝国的交替,能够明白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
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对于部分文明例如印度文明的具体知识点落实仍然有待加强,需要通过布置预习或者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加以落实。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及教具
情景设置法、比较联系法、问题引领法、史料研习法等
教研组长签字:教导处审批:
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四大文明古国指哪些国家吗?观察下面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并思考这些文明古国是如何产生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起探索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b.特征: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代表: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评价: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
课后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地理环境虽然不会决定文明的产生,但会影响文明产生的某些特征,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就越显著。在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不同文明发展方式和特征,由此表现不同的结果,比如以埃及为代表的大河文明,稳固保守,趋向统一,以农耕经济为主,形成封闭保守的民族性格;相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为主,形成开拓、自由、探险的民族性格;但无论哪种文明,都对东西方的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文明的这种多元化特点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教学⽬标1.唯物史观。

通过展⽰原始社会早期⼈类采集、狩猎的图⽚、壁画;通过分析《农耕及畜牧业传播地图》及分析讲解两段史料,让学⽣了解早期⽂明产⽣的前提,⽂明产⽣的标志。

2.时空观。

通过学⽣⾃主阅读课本,找出每个⽂明产⽣的地域,每个⽂明产⽣的时间,每个⽂明所取得的巨⼤成就,让学⽣了解掌握每个⽂明产⽣的具体地域、时间及成就。

3.史料实证。

通过展⽰地图、相关史料,并分析讲解这些史料,让学⽣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了不同⽽多元的⽂明,如有埃及⽂明式的帝国⽂明,也有美索不达⽶亚的城市⽂明;有源于⼤河农耕⽂明下的专制,也有源于海洋⽂明的民主政治。

4.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的思考探究,让学⽣了解“⽂明”的涵义以及⽂明的构成要素。

也通过史料的对⽐,让学⽣理解⽂明的“多元”化,并有⾃⼰的独特的见解。

5.家国情怀。

通过探寻古代的两河流域⽂明、埃及⽂明、印度⽂明、希腊⽂明,认识各个⽂明的伟⼤成就,各⽂明的多元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体会到中华⽂明传承的不易,为中华⽂明的伟⼤和源远流长⽽⾃豪,⾃觉成为优秀⽂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明多元特点及形成的条件难点:古代⽂明多元特点三、教学⽅法、教具教学⽅法:分组讨论、课堂探究、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教师讲解。

教具:幻灯⽚、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早期⽂明的产⽣,课时内容⽐较多。

⼀是⼈类⽂明产⽣的条件;⼀是古代⽂明的多元特征,涉及四个⽂明古国,他们产⽣的地理条件,⽂明成就及特征。

学⽣学习本课会觉得知识陌⽣,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提前给学⽣布置预习任务,分成四个⼩组,收集四个古⽂明的相关资料。

让学⽣在课前就接触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熟悉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导⼊⽤的是流⾏歌曲,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古⽂明遥远⽽带有神秘感,⼀些学⽣学习会觉得吃⼒,因此准备⼤量图⽚资料,直观感受古⽂明。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知道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2.学会利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各主要文明起源的因素及文明多元特点的概括分析、培养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文明诞生的标志、各主要文明的产生及其特征。

三、学习难点古代不同地区文明各具特点的成因及影响。

四、教与学活动【导人新课】教师设问:文明的涵义是什么?文明产生的具体标志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学术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目前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一系列著作中,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

尽管在世界各地之间,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上的种种原因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不整齐划一,但是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象征着社会进化史上的一个突破性的质变,这在学术界几乎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载《考古》,1987年第5期。

参考答案:文明指的是氏族制度解体,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文明产生的具体标志是:国家、阶级社会、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

【教师讲述】从二三百万年前,人猿揖别之后,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几乎是弹指一挥间,人类制作的工具日益精良,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金属器;文明日益发展,从被动采集食物到主动生产食物;社会形态也从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本课探讨的正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时期,即人类迈人文明时代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一课。

以上设计可以使学生厘清概念,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特别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讲解为主,结合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包括古埃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技成就、艺术特色等方面。
2.教师重点讲解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如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故事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看法,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掌握。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古埃及文明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加人性化和有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认同感。
2.通过学习古埃及文明,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从古埃及文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启示他们珍惜当下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埃及文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埃及文明的风采。
3.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1课时)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为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ppt1)导入:首先根据预习和一则材料,同学们举手来告诉老师文明的特征有哪些?答案:城市、国家、文字、阶级等。

(ppt1—ppt2)伴随着阶级、国家、文字这些特征的出现,人类社会开始迈入文明时代。

那具备这些特征的前提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去了解一下。

(ppt3)本课的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把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ppt3—ppt4)根据中国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的文明分散在各大河流域,呈现出起源多元,发展多样的格局。

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互相影响。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变化。

提问:请问人类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与传播。

超链接(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素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除此之外,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就是社会分工出现。

总结:生产力发展使得人类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而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开始出现社会分工,因此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前提(物质基础)。

(ppt4—ppt6)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使用时间尼罗河流域带来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古代埃及建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默写过关知识深化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2.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A . B.C. D.3.“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 )A.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B.维护全体人民利益C.忽视妇女等参政权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4.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

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5.当中国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那里也透射出欧洲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案参考答案教材主干知识填空:①采集②生产者③手工业④贸易⑤城市⑥私有制⑦阶级⑧国家⑨苏美尔⑩古巴比伦⑪汉谟拉比法典⑫楔形⑬60 ⑭法老⑮金字塔○16象形○17太阳○18印度河○19恒河○20种姓○21佛教○22城邦○23小国寡民○24民主政治○25希罗多德○26修昔底德○27苏格拉底○28成年男性公民○29奴隶○30多元【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异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两种文明的特征,进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案例背景中,我还注重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了古代中国半坡人发明陶器的故事,以及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等。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
1.感受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树立全球史观;
3.认识到文明的发展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合作精神;
4.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的发展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如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
2.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如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
3.对比分析两种文明的异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历史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负责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一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3.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理解历史问题。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历史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不足,促进自身成长;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难点知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按照时间线索,为学生讲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成就。
-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个文明古国的特点。
2.教学内容: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金字塔与法老的权威。
-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兴起,汉摩拉比法典。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种姓制度。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文明古国的历史脉络,强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2.学生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和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
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成就。
-帮助学生理解农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文明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进行比较分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明古国,进行资料搜集和讨论,最后进行成果分享。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学习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

(2)比较人类文明特点,区分各文明之间的异同。

2.过程和方法采用教师讲读,讲解,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的方式。

在课程中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合作沟通,面对教师的问题和阐述,探究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

组织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

运用PPT直观教学与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产生对人类文明了解的兴趣,乐于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

(2)使学生通过对文明产生的了解,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阐述1.重点文明的起源与特点。

2.难点1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交流,思考总结,最后合作得出知识与认识。

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思考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认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利用直观的图像文字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观念,形成人类文明起源的知识结构,通过比较探究,学习与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1 课型;讲授新课。

2 课时;40分钟。

3 教学媒体;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众所周知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字是简体字,那同学们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同学:回答。

教师:甲骨文,是中华文明里最古老的文字,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吗?2学生:回答。

教师:甲骨文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呢?教师:楔形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那楔形文字是哪里出现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就会告诉我们各个地区的文明是怎样发展起来,又有什么样的各自特点。

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第二页,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点开PPT)教师:听这个名字: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全章节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全章节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材解析:教材侧重文明的产生过程及文明古国的情况,主干知识明确,条理清晰,没有对具体知识详尽讲解,需要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和教材,梳理知识结构。

教师结合教材适当展开分析。

教学目标:1.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学生能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类三次分工、古代主要文明政治制度及文化成就。

难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

教学过程:近(大河文明)(2)土地肥沃,以农业经济为主(农耕文明)(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3.古代文明代表(1)埃及文明——尼罗河的赠礼: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

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2)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教师提问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知识。

如成就等,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踊跃回答,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针对重点进行讲解。

如种姓制度、佛教形成、《汉谟拉比法典》、希腊民主等。

教师讲解时加入空中花园和释迦摩尼菩提树下顿悟的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讲解文明的形成及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把握重点难点,对古代文明的代表进行透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

板书设计: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三次社会分工——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文字产生二、文明的多元性1.古代两河流域2.古代埃及3.古代印度4.古希腊民主具体概括:一、概述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1.大约5000-6000年前,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成为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

通过展示原始社会早期人类采集、狩猎的图片、壁画;通过分析《农耕及畜牧业传播地图》及分析讲解两段史料,让学生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前提,文明产生的标志。

2.时空观。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每个文明产生的地域,每个文明产生的时间,每个文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个文明产生的具体地域、时间及成就。

3.史料实证。

通过展示地图、相关史料,并分析讲解这些史料,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了不同而多元的文明,如有埃及文明式的帝国文明,也有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文明;有源于大河农耕文明下的专制,也有源于海洋文明的民主政治。

4.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的思考探究,让学生了解“文明”的涵义以及文明的构成要素。

也通过史料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文明的“多元”化,并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5.家国情怀。

通过探寻古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认识各个文明的伟大成就,各文明的多元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明传承的不易,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和源远流长而自豪,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文明多元特点及形成的条件难点:古代文明多元特点三、教学方法、教具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课堂探究、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教师讲解。

教具:幻灯片、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早期文明的产生,课时内容比较多。

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一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涉及四个文明古国,他们产生的地理条件,文明成就及特征。

学生学习本课会觉得知识陌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四个古文明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在课前就接触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熟悉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导入用的是流行歌曲,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古文明遥远而带有神秘感,一些学生学习会觉得吃力,因此准备大量图片资料,直观感受古文明。

再通过分析相关的史料,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在西元前》,配上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这首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文明,她产生于何时何地?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文明的产生?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古文明的探秘之旅。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展示一组原始人类采集、狩猎的图片(如《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设问:观察这些图片,你对早期人类的活动有什么认识。

学生回答。

(略)教师讲解,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主要依靠采集食物及狩猎为生,人们一起聚居,一起分享食物,抵御危险,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等级。

展示《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设问:仔细观察图片,指出早期农耕畜牧产生及传播的区域。

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早期农业畜牧诞生及传播于中美洲、南美洲(亚马逊流域、安第斯山脉)、东南亚、西亚、东亚、南非、东非。

这些地区农耕畜牧的发展,让人类过上定居生活,为人类文明产生提供条件。

出示材料材料一恩格斯在谈到文明起源时,正是从社会分工开始的。

按他排列的程序:第一步是游牧部落从其余野蛮人中分离出来;第二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第三步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由分工引起商品交换,产生了商业和商人,结果就出现了私有制,在私有制基础上必然产生贫富分化,产生阶级和国家。

——田昌五《华夏文明的起源》材料二“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学生思考:恩格斯认为文明产生的前提是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文明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出示:前提是社会分工。

文明的特征:国家、阶级、文字、科学艺术等。

出示早期城市遗址图片(《如卡塔尔·休于遗址》)并附上文字介绍“如卡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距今约6000年,据估计,其居民5000-10000人”。

过渡:根据阶级、国家、文字来判断文明产生的标志,那是不是所有的古文明都具有这些基本标志呢,还是具有差异性?我们一起进入“古代文明多元特点”的探寻之旅。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文明格内容。

师:两河流域,具有哪些代表性的符号?(课参考歌曲《爱在西元前》)第一组组员来列举(略)。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古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复原图、历史遗迹图片、楔形文字图片。

让学生感受两河流域伟大的文明。

设问:两河流域是如何孕育出这么灿烂文明的呢?出示材料材料一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现在烈日蒸晒下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大河养育的一片荒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苏美尔过去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共和国的南部,南临波斯湾,由若干块荒芜多风的小平原组成。

约公元前3500年时,一些已改进生产技术,正在耕种这片干旱的荒原的农业公社,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两河流域处于干旱地带,农业灌溉需要利用河水。

每年春季,上游山区的融雪流入两河,造成喝水泛滥。

两河流域北部多山,河岸高起,所以河水泛滥只能淹及沿岸地带。

南部则是一片冲积平原,两河相聚较近。

河水泛滥时大部分地区被水浸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思考:根据材料一、二,说说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出现何地?文明产生于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下。

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图,结合地图讲解两河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教师概括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苏美尔(今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是干旱的荒原,靠雪山融水定期泛滥,灌溉农业。

教师讲解,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国家,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部法典。

出示材料材料三法典第196条,第197条: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

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法典第203条,第205条:对下层社会的赔偿低于下层社会:“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

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法典第6条: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汉谟拉比法典》思考:根据材料三,归纳《汉莫拉比法典》的内容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并出示: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原则;阶级歧视;实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的规定。

过渡:与两河流域文明几乎同时期产生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是另一个区域的伟大的古老的文明,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明。

2.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明师:一说到埃及文明,同学们会想到哪些代表性的东西呢?第二组组员列举(略)教师展示一组埃及文明图片:象形文字图片、金字塔图片、纸莎草记载图片。

让学生直观感受埃及文明的伟大。

伟大的埃及文明诞生与尼罗河有何关系呢?出示材料材料一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

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淀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材料二而且尼罗河像一条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

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

这样,埃及人就拥有了宝贵的手段进行可靠的交通运输线,它促进了整个流域地区在约公元前3100年时的统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通通史》材料三出示古埃及时期尼罗河流域地图思考:根据材料一、二、三说说,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学生回答(略)。

教师概括:尼罗河定期泛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天然的联系纽带与可靠的交通运输线。

师:刚才同学们一说到埃及,一个想到的就是金字塔。

在遥远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如何修建金字塔的,为何要修庞大的金字塔?出示材料材料四据希罗多德说,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时间,头10年是修筑运石头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后20年用于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万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材料五金字塔中以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为规模最大。

塔底占地13英亩,塔高481英尺,全塔约用2300000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2.5吨。

这一金字塔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即坡道、滚筒和杠杆建造的;那时甚至连滑轮和铁器都没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通通史》材料六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没有神圣法老与世俗法老的区分;这一观念确令人费解。

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

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通通史》思考:根据以上四、五,金字塔的建造会带来哪些影响?根据材料六,说说金字塔主人法老的地位。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并出示:金字塔的建造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金字塔的建造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影响社会稳定。

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过渡:现在我们要把探寻文明之旅的注意力转移到东方大地了。

差不多同时,东方大陆产生了两个伟大的古文明,一个是中国文明,一个是印度文明。

的表格内容。

印度跟我们是邻居,又同为文明古国,那请说说你所知道的印度古文明的代表。

第三组组员列举(略)。

教师展示印度文明的图片:城市遗址、泰姬陵、佛教。

教师讲解,在灿烂的印度文化中有两个文化影响深远,一个是等级森严的印种姓制度,一个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出示材料材料一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

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梨俱吠陀·原人歌》思考:(1)根据材料一,说说不同种姓的地位与组成身体的部位之间是如何对应的?为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并出示:(1)种姓越高,身体部位也越高;嘴及上臂位于身体的上半部分,因此婆罗门、刹帝利是高等级的统治阶级;大腿、脚在身体的下半身,因此吠舍、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贱民被排除在身体之外,为不可接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