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5.1 足阳明胃经穴
第五章足三阳经穴第一节足阳明胃经穴Points of Stomach Meridianof Foot-Yangming,ST.经脉循行起于鼻翼旁,在鼻根部左右侧交会,到眼内角与足太阳经相交会,向下沿鼻柱外侧,进入上齿中,复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处,再向后沿着腮后方,出于下颌大迎穴,沿下颌角上行耳前,到达前额。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膈肌,属于胃,联络脾。
缺盆部直行的经脉,经乳,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的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经大腿前侧,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趾外侧瑞。
胫部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进入中趾外侧。
足跗部的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眼、口、上齿、乳房。
本经腧穴,起子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个穴位(图5—1—1)。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承泣ST1{定位}正坐或仰靠,仰卧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图5—1—2)。
[局部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
深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刺灸法}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可灸。
[主治] 眼睑顺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斜视,角膜炎,泪囊炎,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配伍]1.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2.配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
[文献摘要]1.{千金方}:目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顺动,与项口参相引。
歪僻口不能言。
足阳明胃经
ST10 Shǔi tū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解剖]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 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直刺0.3~0.8寸。
ST5 Dà yíng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配伍]配颊车治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ST6 Jiá chē [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口歪,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配伍]配地仓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ST7 Xià guān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 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配翳风治耳疾。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病候
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 热病,发狂等证。
腧穴
01
承泣
02
四白
03
巨髎
04
地仓
05
大迎
06
颊车
01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1)頞——音遏。
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
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
《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免疫系统:足阳明胃经对免疫系统也有调节作用,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
04
足阳明胃经的异常表现和调理方 法
异常表现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消 化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头痛、头 晕、失眠等神经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肢体麻木、 肌肉萎缩等运动 系统症状
足阳明胃经异常 表现:情绪不稳 定、易怒、抑郁 等精神心理症状
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多吃温热性食物,避 免生冷食物
药物调理:根据具体症状,选用 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调理:适当运动,促进气血 流通
针灸调理:通过针灸刺激足阳明 胃经的相关穴位,达到调理效果
足阳明胃经在中 医临床治疗中具 有广泛应用
足阳明胃经的理 论基础深厚,对 中医理论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他经脉的关系
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03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和功能
循行路线
起于鼻翼两 侧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应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现代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足阳明胃经的未来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方法在足阳明胃经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发展趋势和展望
•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足阳明胃经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 的关系 * 足阳明胃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关系
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温通气血,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按摩和艾灸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需要专业指导,以免误伤经络。
足阳明胃经
2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 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3
(三)本经腧穴 (45穴) (45穴 1.承泣(Chengqi,ST 1) .承泣(Chengqi,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 定位】 缘之间( 缘之间(图3-1 5)。 5)。 【主治】 ①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 主治】 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 操作】 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 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 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 防出血。
12
13
13.气户(Qihu,ST 13) 13.气户(Qihu, 【定位】 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定位】 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 【主治】 ①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等 主治】 气机升降失常性病证;②胸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库房(Kufang,ST 14) 14.库房(Kufang, 【定位】 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定位】 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等肺系病 主治】 证;②胸胁胀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6
7
6.颊车(Jiache,ST 6) .颊车(Jiache,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l横指,按之凹陷处,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l 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 主治】 部病证。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 向地仓穴透刺。 7.下关(Xiaguan,ST 7) .下关(Xiaguan,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 定位】 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 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 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 主治】 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聍耳等耳疾。 【操作】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 操作】 直刺0.5~ 以免折针。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它与胃相
互关联,共同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着胫部向上直至膝关节内侧,再经过股骨外侧直上至髌骨上缘,然后沿着督脉的轨道上行至胸腹部,最后上行经过面部,直至颊车骨下方。
根据中医学理论,足阳明胃经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消化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紧密关联,对消化系
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当人体消化功能失调时,可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2. 调节水液代谢:足阳明胃经在面部与脾经相通,对水
液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增加水液的代谢和排泄,有助于解决体内水湿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3. 疏通经络:足阳明胃经贯穿全身,与其他经络相互关联。
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疏通全身经络,调和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4. 调节情绪:足阳明胃经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
刺激足阳明胃经,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常运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理论进
行治疗。
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包括足五里、足三里、天突、大迎、下巨虚等。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治疗胃病等效果。
总之,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具有调节消化功能、调节水液代谢、疏通经络、调节情绪等多种作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充分利用足阳明胃经的特点和穴位理论,可以辅助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维护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九十穴)【胃腑之图】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
《卮言》曰∶胃者汇也,号为都市,五味汇聚,何所不容,万物归土之义也。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幽门。
足阳明经胃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
其体大一尺五寸,纡曲屈申长二丈六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位居中焦。
在五行属土,与足太阴为表里。
其经气血俱多,官与脾同,辰时气血注此。
其见证也,洒然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湿淫汗出,鼽衄,口唇胗,头肿喉痹,大腹水肿,膝滨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前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色皆寒;胃中塞则胀满。
其经之脉,受手阳明之交,起于鼻两旁手阳明之迎香穴。
由是而上,左右交于额中,过足太阳睛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本经承泣、四白、巨,入上齿缝中,复出循地仓,挟两口吻,环绕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浆之分,由承浆循颐后之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胆之客主人,循发际,会足少阳之悬厘、颔厌之分,循下关、头维,会于胆之悬颅,督之神庭∶分支络,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行足少阴俞府之外,下膈当上脘、中脘之分,属胃络脾;于此分支,从缺盆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下挟脐,历过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入气冲中(即气冲);其支行者,自属胃处起于胃之下口,循腹里,过足少阴育愈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冲,于前直行入气冲者相合。
自此而行髀关,抵伏兔、历阴市、梁丘,下入膝膑中;于此又分正支,经犊鼻,下循外之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下足附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外间之内庭,至历兑而终。
其抽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入中指外间,与前入内庭、历兑正支合。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也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足部和腹部,起着调节消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足阳明胃经的特点和保养方法。
足阳明胃经起点是足大趾的正下方,经过足背部和脚外侧,一直向上穿过小腿、大腿,最终连接到胃脉。
它在腹部形成一个环状,被称为胃脐。
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特点是脉络疏通、气血流畅。
在中医理论中,胃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它的功能是接受和消化人体的营养物质。
足阳明胃经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而对整个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保养足阳明胃经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关键。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人们养成定时定量、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饮食习惯。
此外,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冷过热的食物,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
其次,适量运动也很重要。
中医讲究“运动调气血”,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消化功能。
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都对足阳明胃经的保养非常有益。
此外,中医还提倡按摩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促进经络的畅通。
常见的方法有足底按摩和拇指推拿。
按摩足底时,可以用手掌按压足底,从足大趾向脚跟方向按摩,注意力度要适中,不可用力过猛。
拇指推拿是用拇指按压脚背上的足阳明胃经穴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感觉来选择按压力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草药可供选择来保养足阳明胃经。
如白术、茯苓、山楂等,这些草药有益于胃气的运行和调理胃脏功能。
但是,在选择使用草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进行调理。
总之,足阳明胃经是人体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经络之一,对保持胃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按摩和中草药的调养,我们可以有效地保养足阳明胃经,促进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足阳明胃经有所帮助。
足阳明胃经
胃 7
4、地仓* (ST4) 地仓*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 瞳孔。 主治] [主治] (1)口眼喎斜,口角瞤动,唇缓不收. (2)齿痛,流泪。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解剖] 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布 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 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 属支。 [现代研究](1)面瘫:针 地仓透颊车,用电针,效 果好。(2)单纯性流涎: 地仓透颊车治疗小儿单纯 性流涎(排除其他口腔疾 病所致的流涎),也有较 好效果。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解剖] 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 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 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 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 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现代研究](1)现代临床 现代研究] 中用本穴治疗近视、散光、 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 炎、色盲、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色素变性、尿崩症、 角膜炎、结膜炎均有一定 疗效。(2)还有报道表 明,针刺承泣穴可使心率 减慢。
胃 6
3巨髎 (ST3)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外, 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 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 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 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 主治](1) ](1)口眼喎斜.眼睑瞤动. [主治](1) (2)鼻衄,齿痛,面痛。 刺灸法]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有报道表明,取巨髎透 眶下神经孔,进行甲状腺针麻手术, 成功率99%,优良率92.5%,一级 率占62%,比用合谷加扶突或合谷 加内关针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组的镇痛 效果明显提高。
11、 11、气舍 (ST11) 定位] [定位]仰靠或仰卧。在 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 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 头之间。 主治] [主治] (1)咽喉肿痛。 (2)喘息,呃逆。 (3)颈项强痛。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ST四五是胃经,起于承泣厉兑停, 胃肠血病与神志,头面热病皮肤病。 承泣下眶边缘上,四白穴在眶下孔,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灵, 大迎咬肌附着前,颊车咬肌高处迎, 下关张口骨支起,头维四五旁神庭, 人迎结喉旁动脉,水突人迎气舍中, 肌间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上窝中, 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线四寸平, 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 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诸穴要记清,
❖ 体内路径:属胃,络脾。联系的脏腑包括胃、 脾、膈、鼻、上齿、口唇、喉咙。
2. 取穴要点: 目中线取四白、地仓。 下颌角前上方取颊车。 下颌切迹取下关。 额角发际直上半寸取头维。 脐旁两寸取天枢。 髌底外端上方6寸取伏兔。 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两横指取丰隆。 踝横纹中央取解溪。 第二、三趾缝纹端取内庭。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
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 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 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 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 支脉从足背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 接。 ❖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鼻旁 鼻根 旁纳太阳 下循鼻外 入上齿 环唇 交承浆 大迎 颊车 上关 额颅 下颈 循喉咙 下缺盆 下膈
痹,目赤,胃热谵语。
应用: 头痛、眩晕配承光。(《资生经》) 腹胀配血海、商丘。(《资生经》)
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配足三里、阳陵泉。 操作:
直刺0.5~1寸。 即针尖向足跟方向直刺。 备考:五输穴之一:经穴。
内庭 Neiting ST44
定位: 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作用:健脾和胃,清泻胃火。 主治: 齿痛,口歪,喉痹,鼻衄,腹胀腹痛,胃痛
足阳明胃经
8.髀关:(1)股之上端。(2)膝上通称。 8.髀关:(1)股之上端。(2 9.伏兔:股四头肌隆起处。 9.伏兔:股四头肌隆起处。 10.膑:膝盖。 10.膑:膝盖。 11.足跗:足背。 11.足跗:足背。 12.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 12.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 内侧趾缝。
30
31
(3)清热安神 (4)通络止痛 特点: 解溪:健脾化湿涤痰。 厉兑:醒脑开窍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32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小结:
33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释:1.頞:鼻根部。 释:1.頞:鼻根部。 2.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2.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3.颐:口角后,下颌部。 3.颐:口角后,下颌部。 4.客主人:上关穴。 4.客主人:上关穴。 5.额颅:前额。 5.额颅:前额。 6.气街: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6.气街: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7.胃口:胃之下口。幽门。 7.胃口:胃之下口。幽门。
6
7
特点: 承泣、四白、巨髎: 祛风明目 治疗一切目疾。 巨髎:治疗鼻病。 地仓:长于治疗口眼歪斜 地仓:长于治疗口眼歪斜。 长于治疗口眼歪斜。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大迎 DAYING(ST5) 2.大迎 DAYING(ST5) 颊车 JIACHE(ST6) JIACHE(ST6) 下关 XIAGUAN(ST7) XIAGUAN(ST7) 〔定位〕 定位〕 〔主治〕 主治〕 共性:开关通络 以治疗面口疾患为主。 特点: 颊车:疏风清热,调气止痛
18
19
〔主治〕 主治〕 共性:调理脾胃,和胃降逆 以治疗局部和脏腑器官病变为主。 以治疗局部和脏腑器官病变为主。 特点: 太乙、滑肉门:镇惊化痰。 天枢:(1 天枢:(1)长于调理脾胃 (2)除湿 (3)调理气血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足阳明胃经》课件
直刺法
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足三里、内庭等穴,可深刺1-1.5寸。
斜刺法
适用于不宜深刺的穴位,如中脘、天枢等,可斜刺0.5-1寸。
皮肤针法
用皮肤针叩刺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以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为度。
足阳明胃经的艾灸方法
01
艾条温和灸
点燃艾条,对准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
《足阳明胃经》ppt课件
目录
• 足阳明胃经的概述 •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循行 • 足阳明胃经的常见病证 • 足阳明胃经的针灸治疗 • 足阳明胃经的日常保健
01
足阳明络学说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始于面部,经过头、颈、胸、腹、下肢等 部位,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宜进行按摩。
足阳明胃经的运动保健
足阳明胃经的运动保健
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促进足阳明 胃经的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
运动时间和强度
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时 间安排适当调整。
注意事项
运动时应避免过度疲劳,以免影响消化功能;运动时应选择合适的 鞋子和场地。
足阳明胃经的走向
起始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再向下行至口角,沿颈部至胸部, 下行至腹部,沿大腿前侧至膝前,再下行至足背,最终进入第二足趾外侧。
足阳明胃经的生理功能
促进消化
足阳明胃经与脾胃等消化器官紧密相 关,通过按摩、针灸等刺激方法可以 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
调节气血
抗御外邪
05
足阳明胃经的日常保健
足阳明胃经的按摩方法
足阳明胃经的按摩方法
01
在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上,采用点按、揉捏、拍打等手法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泣Chãngqì【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见图3-15)。
【解剖】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主治】①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取穴方法: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承泣穴(别名:鼷穴,面髎穴,溪穴)解析:(1)承泣。
承,受也。
泣,泪也、水液也。
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
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
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
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
鼷穴,地部之小洞也。
面髎,面部之孔隙也。
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
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
(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附注: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承泣穴: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承泣穴意义: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主治病症: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位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此穴是穴位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人体穴位配伍〗配太阳穴治目赫肿痛,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解剖位置〗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四白Sìbái【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见图3-15)。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①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③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取穴方法:四白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四白穴解析: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该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
四白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运行规律: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主治病症: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四白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该穴位,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通过指压此穴位来减轻色盲的穴位指压方法请参阅网页:“穴位疗法治疗色盲”。
〖人体穴位配伍〗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巨髎Jù1iáo【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见图3-15)。
【解剖】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口角歪斜;②鼻衄,齿痛,唇颊肿。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取穴方法:巨髎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巨髎穴解析:1)巨髎。
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
髎,孔隙。
该穴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
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
2)跷脉足阳明之会。
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附注: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巨髎穴意义: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降地之水。
运行规律:雨状云系由天之下部归降地部。
功能作用:冷降胃浊。
主治疾病:口眼歪斜,眼睑(目闰)动,鼻出血,齿痛,唇颊肿。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治齿痛;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地仓Dìcān g【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见图3-15)。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主治】①口角歪斜,流涎。
②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取穴方法: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地仓穴(会维穴,胃维穴)解析:1)地仓。
地,脾胃之土也。
仓,五谷存储聚散之所也。
该穴名意指胃经地部的经水在此聚散。
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诸穴的地部经水汇聚而成,经水汇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输配,有仓储的聚散作用,故名。
(地仓之所以在头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仓为一身之粮仓,国家之粮库,为君皇所管辖,头乃皇室之位,故穴在头而不在腹。
)2)会维、胃维。
会,相会也。
胃,胃经气血也。
维,维持、维系也。
会维、胃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运行有维系的作用。
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血要靠本穴输配,本穴气血的输配正常与否直接维系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否正常,故而名为会维、胃维。
3)跷脉手足阳明之会。
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附注: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地仓穴意义:胃经地部经水在此聚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一是向大迎穴分流,二是向人迎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
主治疾病: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人体穴位配伍〗配颊车穴、合谷穴来治口歪、流涎。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大迎Dàyíng【定位】在下颌角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
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的凹陷中取穴。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主治】口角歪斜,颊肿,齿痛。
【操作】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取穴方法:大迎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人体大迎穴位于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大迎穴(髓孔穴)解析:(1)大迎。
大:多也、尊也。
迎:受也。
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
大迎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
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以此得名。
(2)髓孔。
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
孔,孔隙也。
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
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大迎穴意义: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主治病症:指压大迎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
(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颊车穴治牙齿痛。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解剖位置〗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
颊车Jiáchē【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见图3-16)。
【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主治】①齿痛,牙关不利,颊肿;②口角歪斜。
【操作】直刺0.3~0.5寸,或平刺0.5~l寸。
可向地仓穴透刺。
取穴方法:颊车穴位于头部侧面下颌骨边角上,向鼻子斜方向约一厘米处的凹陷中。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颊车穴(曲牙穴,机关穴,鬼床穴,牙车穴)解析:(1)颊车。
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
车:运载工具也。
颊车穴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
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以此得名。
(2)曲牙。
曲,隐秘之意。
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
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
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机关。
机,巧也。
关,关卡也。
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
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穴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4)鬼床。
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
床,承物之器也。
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
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