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字词复习
《秋水》字词句归纳
3.大方之家: 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六、多义词: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若己者 (动词,比得上) 闻:1、闻道百 (动词,听到) 2、少仲尼之闻 (名词,学识)
之:1、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3、仲尼之闻(助词,的)
(介词,在)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被)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景)
三、古今异义: ( 4个)
1、至于北海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 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 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 俗气)
四、特殊句式:
1)闻道百
(定语)
(宾语)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2)以为莫己若 3)我之谓也
(宾语)
(宾语前置、 判断句)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用在动词前,表被动,相当于“被”)
1.望洋兴叹: 望洋,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感叹,意思是看到人家 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多比喻 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 感到无可奈何。( “望球兴 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2.见笑大方: 让内行的人见笑。大方,泛指 (贻笑大方) 见多识广或有某种专长的人。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副词,才) 2、始吾弗信 (开始)
《秋水》字词句归纳
一、通假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个)
泾通“径”,径直 泾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秋水语文课件PPT
2. 河伯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的?河伯为什么 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呢?
8.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25.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22.生活,在坎坷中前行;在忙碌中收获,在悲喜中经历;在痛苦中领悟;在得失中选择;在奋斗中坚定;在平凡中精彩;在知足中快乐;在宁静中储蓄;在遗忘中洒脱;在阅历中成长;在历练 中坚强;在给予中快乐;在简单中幸福;在错过中珍惜;在经历中懂得。
②涘: _水__边___ ③渚: _水__中__的__小__块__陆__地__ (2)_辩___通__辨__,意思是_分__辨__。 (3)译文:河__面__宽__阔__波__涛___汹__涌__,__两__岸__和__沙__洲__之__ _间__,__都__分__辨__不__清__牛__和__马__。_
第一部分 古诗文教材 知识梳理
二、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上)
第一篇 秋水 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1)①时:_按__时__
②灌:__注__入___ (2)河:古义:__特__指__黄__河__,今义:天然的或人
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①泾:_直__流__的__水__波___
9.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①长:_长__久__,__永__远___
②方:__道____ (2)译文: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时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正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 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文言文《秋水》知识点整理
一、【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
灌,注入。
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
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
面,面向,朝向。
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方,道。
2.作家作品⑴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
⑵《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
《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
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⑶背景链接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⑷《庄子》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二、【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秋水》·加点字词
《秋水》加点字词1 秋 水庄 子秋水时.(按时,名作状)至,百川灌.(注入)河.(黄河);泾流之大【句式:定语后置】,两涘.(水岸)渚崖.(高的水岸)之间不辩.(同‚辨‛辨认)牛马。
于是焉.(语气助词)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把…当作)尽在己,顺流而.(连词,表修饰)东.(向东,名作动)行,至于..(到达,古今异义)北.海,东.(向东,名作状)面.(面向)<之>而.(连词,表修饰)视,不见水端.(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才)旋.(调转)其面目..(表情),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向若而.(连词,表承接)叹曰:‚野语..(俗谚)有之曰:‘闻道百【句式: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者【句式: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句式:宾语前置】。
且夫我尝闻少.(以…为少)仲尼之闻,而轻.(以…为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难穷.(尽,走到尽头)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长久)见笑于大方之家(有很高学识的人)。
【句式:介宾后置】‛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 之 >语.(说)于海者,拘.(拘束)于虚.(同‚墟‛所居之处)也【句式:被动句】;夏虫不可/以<之>语于冰者,笃(限制)于时也【句式:被动句】;曲士不可/以<之>语于道者,束(束缚)于教也。
【句式:被动句】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低劣),尔将可与 <尔>语大理..(大的道理,正道)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句式:介宾后置】。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止息)而.(连词,表转折)<海>不盈.(满);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海>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觉,影响)。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计算)。
而吾未尝以.(因为)此自多.(.赞美..)【句式:宾语前置】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大山也。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九年级语文上册《秋水》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秋水》复习资料(语文版)第20 《秋水》一、文学常识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泾īnɡ涘sì渚zhǔ崖1通假字不辩牛马:通“辨”,分辨泾流之大:通“径”,直流的水波2词性活用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认为……少,认为……轻,轻视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3.古今异义面目古:面孔今:相貌大方古: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4.一词多义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闻道百听说若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闻少仲尼之闻见识若毒之乎你河伯始旋其面目才若使人之所欲假如始吾弗信开始而顺流而下表修饰始髻鬟之始掠刚刚少仲尼……而轻伯夷……表并列未始无春曾经特殊句式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应该是“莫若己”。
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句(倒装句):“于大方之家”后置。
“我必定会永远被修养极高的人所耻笑。
”4成语①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见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本文寓意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小大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满。
其它: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7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庄子·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著名篇章,它以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为主要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以下是对《秋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由、无为、顺应自然,他的文章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庄子》《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汇,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后学所作。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不辩牛马”中的“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一词多义(1)闻:①闻道百(听到)②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2)始:①始吾弗信(开始)②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4、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动词,面向东)(4)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三、重点句子翻译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翻译: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四、文章主旨《秋水》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揭示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成就而骄傲自满,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同时,也表达了庄子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五、写作特色1、运用寓言故事文章以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这一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对比手法通过河伯在见到北海之前的自满与见到北海之后的自愧,以及河伯与北海若在见识和境界上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秋水全面版
9.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①长:_长__久__,__永__远___
②方:__道____ (2)译文:
_我__将__长__久__地__被__一__些__博__学__多__才__的__行__家__所__嘲__笑__。
二、文意理解 1.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 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课后习题)
3.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1)①欣然:__高__兴__的__样__子__
②己:_自__身__ (2)以:_认__为___ (3)译文:在__这__个__时__候__,__河__伯__很__高___兴__,__沾__沾__自__喜,
_认__为__天__下__盛__美__的___东__西__全__部__都__在__自__己__身__上__。
第一部分 古诗文教材 知识梳理
二、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上)
第一篇 秋水 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1)①时:_按__时__
②灌:__注__入___ (2)河:古义:__特__指__黄__河__,今义:天然的或人
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①泾:_直__流__的__水__波___
河伯起先认为自己的泾流很大,河面很宽, 从而沾沾自喜。后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什么才 是真正的宽广,所以认为自己很可笑,会受到道 德高尚的人的耻笑。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并且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见到大海以后,明白了自己的渺小。
2. 河伯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的?河伯为什么 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呢?
7.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闻:__听__说__,__知__道__ (2)译文:_“_听__说__了__许__多__道__理__,就__以__为__没__有__人__比__得_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着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着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 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2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 (”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 (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秋水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 有限制 你发挥 的藩篱 。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பைடு நூலகம்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62、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 。原来 爱的太 深,心 有坠落 的感觉 。 63、命运不是一个机遇的问题,而是 一个选 择问题 ;它不 是我们 要等待 的东西 ,而是 我们要 实现的 东西。
64、每一个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 倍的赏 赐。 65、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18、我终于累了,好累,好累,于是 我便爱 上了寂 静。 19、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 ;只有 贡献, 方可衡 量人生 的价值 。
20、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 的种子 ,便成 不了事 业家。 21、追求让人充实,分享让人快乐。
22、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 延时间 最不费 力。 23、上帝助自助者。
②涘: 水边
③渚: 水中的小块陆地
()通辩,意思是辨。
分辨
()译文: 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沙洲之
间,都分辨不清牛和马。
.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①欣然: 高兴的样子
②己: 自身 ()以: 认为 ()译文: 在这个时候,河伯很高兴,沾沾自喜,
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闻: 听说,知道 ()译文: “听说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重点字词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旁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关,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鲁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4专题 《秋水(节选)》文言知识梳理
《秋水(节选)》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应该是“莫若己”。
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节选)庄子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2、主要作品有《齐物论》、《逍遥游》。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3、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生活上主张顺应自然和政治上“无为而治”。
二、要求:加点词解释,画线句翻译:(指出活用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一段
1、秋水时.(按时,按季节)至,百川灌.(注入)河.( 黄河)。
2、泾流
..( 直通的水流)之.( 取独)大,两涘.( 水边)渚崖之间,不辩.( 通“辨“,辨认)牛马。
3、于是焉(乎,语助词),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美景,形作名)为.(把……看成)
尽( 全,都)在己。
4、顺流而东.(往东,名作状)行,至于
..(到了……)北海,东面.(面向。
名作动))而视,不见水端.(尽头)。
5、于是焉,河伯始.(才)旋.(掉转,转变)其面目,望洋
..(抬头仰视)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句式: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者(句式:宾语前置),我之谓也。
”(句式:宾语前置,判断句)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听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6、且夫我尝闻少.(以……为少,认为……少,意动)仲尼之闻,而轻.(以……为轻,
认为……轻。
意动)伯夷之义.(节义)者,始.(开始,名词)吾弗信。
7、今吾睹子之.(取独)难穷.(走到尽头,动词)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
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大道之家,指很高学识的人)”(见……于……
句式:被动句)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讥笑。
第二段
第一层1、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通“墟”,所居之处)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ǔ)(限制)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
)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是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
所束缚。
第二层
2、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低劣),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3、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句式:介词短语后置)。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满溢);尾闾(lǘ) 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觉,影响)。
海水不因季节的变换有所增减,不因水灾旱灾受影响。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shǔ) 。
这
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不能用量器计算。
4、而吾未尝以.(凭借)此自多.(以……为多)者,自以.(认为)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句式:判断句) 我存在于天
地之间,犹如是小石小林在大山上一样。
5、方存乎见.少(句式:被动句),又奚以自多。
(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存念会被人认为少了,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第三层
1、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蚁穴)之在大泽
..(大湖)乎?计中国
..(中
原)之在海内不似稊(t í )米之在大(tài)仓乎?计算一下中原在四海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里吗?
2、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
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通“毫”,动物上的细毛)末之在于马体乎?这样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毛存在于一匹马身上一样吗?
第四层
1、五帝之所连
..(禅连的对象),三王之所争
..(争夺的对象),仁人之所忧
..(担
忧的事情),任士之所劳
..(辛劳的事情),尽.(终结,动词)此矣!
2、伯夷辞之.(天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句式:介词短语后置句)伯夷辞让天下凭借(此)博取名声,孔子谈论天下凭借(此)显示渊博,这两人自以为满足,不正像你先前在(看到)河水上涨时自满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