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还乡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老妇人因为年老脱离城市后被迫回乡,面对贫穷和绝望的生活并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
本文将对这个故事进行悲剧性的分析,探讨故事背后的主题和象征的含义。
首先,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妇人,她的年老和疾病使她无法再留在城市里生活。
这个主人公的身份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老年人常常会面临被剥夺的权利以及贫困和孤独的境遇。
老妇人面对的两难抉择,要么留在城市里过着孤独的生活,要么回到乡下过着贫穷的生活,呈现了现实世界中许多老年人的困境。
其次,这个故事描绘了老妇人回到乡下后的贫困和绝望生活。
她无依无靠,没有亲人或朋友可以倾诉。
她靠着低廉的救济食品勉强支持生活,却没有温暖和关怀。
她的身体和心灵都在逐渐崩溃,她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种绝望的状态表达了现实世界中很多被边缘化的人所经历的痛苦经历。
最重要的是,故事的结局揭示了老妇人的悲剧性命运。
她最终沉溺于无尽的绝望和孤独之中,选择通过自杀来解脱。
这个结局让人感到非常悲哀,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妇人是被无情的社会排斥和虐待所逼迫到了这一绝望的地步。
她是一个被遗忘和无助的人,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人可以帮助她摆脱困境。
这个结局提醒我们,社会应该更加关心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这个故事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老妇人回到乡下后,被迫面对贫穷和绝望的境况,她所需要的是社会的关怀和支持,然而社会却无视她的存在。
人们对她毫无同情心和怜悯之情,反而把她当成了笑料和嘲笑对象。
这种对老妇人的不公和冷漠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贫困和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和忽视的现象。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作者:祖静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9年第04期【摘; ;要】《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
这部作品将悲剧和喜剧的元素融合到一起,描绘出了一个本身怪诞同时导致怪诞的世界。
个体在这个世界里是走投无路的,终究无力抵抗,走向失败。
世界的怪诞和个体的落败,便是这部作品悲剧性的呈现。
【关键词】悲喜剧;怪诞;个体;悲剧性[Abstract]; 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is an important drama of Dürrenmatt. It blends elements of tragedy and comedy to depict a world, which is composed of grotesque, and leadsto the grotesque at the same time. An individual is desperate in this world, thus he is unable to resist and must fail. The grotesqueness of the world and the defeat of the individual present the tragedy of this work.[Keywords] tragedy and comedy; grotesque; individual; tragic1; 导致怪诞的世界《老妇还乡》是瑞士作家迪伦马特最成功的作品,作家自己称其为“一部悲喜剧”。
迪伦马特认为,当今的世界已经缺乏类似古希腊悲剧里的那种悲剧英雄,无法通过英雄的牺牲来引起全部民众的悲痛,因此通过悲剧来表达悲剧性已经无法实现,只能求助于其他形式。
他在《戏剧问题》中写到:“尽管纯粹的悲剧不存在了,但是悲剧性事件还总是可能的。
浅析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
浅析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作者:胡越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迪伦马特是继布莱希特之后德语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家。
他的戏剧创作的重要特点是悲喜剧风格,即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从而建立了一种与传统的悲喜剧完全不同的现代戏剧美学范式。
本文试图以迪伦马特最成功的一部剧作《老妇还乡》为例,对他的这一戏剧艺术特色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本论文阐释了怪诞是迪伦马特的喜剧的重要特征,并且从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场景三方面揭示了《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悲喜剧怪诞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是瑞士当代重要的戏剧家、小说家。
他的生平既少坎坷又无奇特之处,寥寥数行便写尽其一生。
他1921年1月5日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科尔丰根的一个牧师家庭,是个地道的瑞士人。
他的父亲是基督教牧师,祖父是政治家兼诗人。
父辈对于迪伦马特日后在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讽刺才能不无影响。
1935年他随家庭迁往伯尔尼市,在那读完中学。
1941年起在苏黎世度过一个学期后,又返回伯尔尼城攻读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这期间他研究了基尔克郭尔、尼采、卡尔·巴特、阿尔贝特·史怀泽等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著作,在文学方面受到阿里斯托芬、奈斯特伊、拉伯雷、毕希纳、魏德金德、卡夫卡等作家的影响,阿里斯托芬讽刺现实的喜剧尤其受到他的推崇;同时他也对绘画颇感兴趣,创作了许多具有“怪诞”特征的美术作品。
毕业后一度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和戏剧编辑。
这时期他也写了一些尝试性的剧作和小说。
迪伦马特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其中代表作有《老妇还乡》(1956),《物理学家》(1962)和《罗慕路斯大帝》(1949),《天使来到巴比伦》(1953)和《弗兰克王世》(1959)等。
作为艺术上的“叛逆者”,迪伦马特不愿意因袭传统,或步他人后尘,而是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经过创作实践和舞台试验,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以“怪诞”为特征的悲喜剧风格。
《老妇还乡》带有的双重性特征
《老妇还乡》带有的双重性特征摘要:《老妇还乡》作为迪伦马特“最有光彩的剧作”之一,以其特有的荒诞风格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与居伦城之间的矛盾故事讲述出来,在用尽其充满诗歌气质的语言之下,以复仇故事的形式完成了一项对于资本主义体制下深藏的人性恶劣的探索。
同时也采用了极其富有戏剧性的多种层面的对立来使得剧作在荒诞形式下更加贴合于现实,从察哈纳西安的身份转变到伊尔被迫获得的人格升华,乃至其舞台表现形式中对于“真”与“假”的解构都揭示了迪伦马特最擅长的悲喜剧范式中所蕴藏的双重性,真实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金钱表象下带来的黑色幽默式惊悚。
关键词:《老妇还乡》;悲喜剧;表现形式;双重性迪伦马特的剧作《老妇还乡》中含有的多重性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而由于受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与斯特林堡等剧作家的影响,迪伦马特同样将异化意识与荒诞内容结合进了剧作之中,使得内容中所出现的变化与对立层面更加丰富,且充满个人风格。
一、悲喜剧关联内核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以出现在门上的标语形式表达了自己悲喜剧作品的内核思想在于“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明快的”,并且严格贯彻了这一点,以明快的喜剧手法将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而通读过后观众所体会到的则是深切的悲剧内核,二者在迪伦马特的笔下以一种绝佳的形式结合并相互作用、最终共同呈现出了悲喜剧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形式上的喜剧首先容易察觉到的是,居伦作为一个生态环境窘迫的小城,为了一个阔太太的光临而竭尽所能将不体面的礼物包装成体面的,开篇时市民迎接队所呈现的各种丑态就已经奠定了居伦城的人民形象与剧作基调,从心理上满足了观众心底窥伺旁人尴尬境地取乐的欲望。
其次,当主角出场,在察哈纳西安阵营中的几位两两成双、形影不离的奴仆,与几乎可以视作一个整体的居伦城市民,二者都更像是一个统一结合而非多种独立的个体,且台词上的重复从无论从视觉和还是听觉,两个方面都达到了重复性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喜剧氛围。
艺术概论作业 老妇还乡
剧情梗概
随着特快列车紧急刹车的巨响,62岁的亿万富婆克莱安回 到了家乡——居伦,一个最贫穷、最微不足道的小城镇。在 此之前,全城的人们都为她的回乡欢欣鼓舞,因为富裕而慷 慨的克莱安绝不会坐视家乡的衰败不管,只需她稍发善心, 会使这个可怜的小城起死回生。市长把希望寄托在克莱安年 轻时相好伊尔身上,还允诺他接自己的班。
45年前,克莱安与伊尔热恋并怀孕,但伊尔抛弃了她。还 制造伪证,克莱安被迫离开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她嫁给一 个石油大王,现在如果谁杀死伊尔,居伦城就能得到这10 亿巨款。市长代表市民拒绝接受这祥的捐款,随之而来,居 伦城人们的生活大为改变,人们纷纷到伊尔店里赊帐买最好 最贵的东西,所有人都用赊帐的办法来改善生活。伊尔的儿 子甚至买了汽车。
但在本剧中的复仇者是一个利用金钱来杀人的复仇狂 。本剧通过他的复仇故事,提出了金钱与道德的关系这 样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复仇者固然凶残,而居伦人的 所谓“人道”和法律的面纱在金钱利诱面前被撕得粉碎 ,暴露出虚伪的本质。在剧中,罪衍、复仇、赎罪、审 判等古朴的问题,加上剧末的合唱,使人想起古希腊的 悲剧,然而,他又同漫画式的夸张、尖刻的讽刺、滑稽 的场面等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出别具特色的悲喜 剧。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1.由于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 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 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 响自然更加明显。
《老妇还乡》通过对老富婆克莱安重回故乡后,为 了向自己年轻时的恋人伊尔报仇,利用自己的富有收 拢镇上的人心来完成对伊尔的报复,最后伊尔死于他 人之手。在故事中,克莱尔对伊尔所说的话与她心中 的感情是截然相反的,克莱尔让她对他的爱变成给他 的负罪,其实整篇故事里最爱伊尔的却是克莱尔。故 事中的镇民,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人云亦云,崇尚金 钱多于崇尚道德的人缩影。
论迪伦马特剧作《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
论迪伦马特剧作《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作者:姜燕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3期【摘要】迪伦马特是很擅于运用怪诞手法进行创作的剧作家,《老妇还乡》这部作品较好地体现了迪伦马特剧作的特点,他的剧本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环境的荒诞,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人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所面临的选择。
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来剖析迪伦马特作品的怪诞风格的喜剧美学范式。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怪诞风格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39-01迪伦马特是瑞士的戏剧家、小说家,是布莱希特叙事戏剧的重要追随者,是继布莱希特之后最伟大的德语戏剧家。
在戏剧上,受到了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和意大利戏剧家皮兰德罗的影响,对表现主义很有兴趣,在哲学上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他不相信世界可以改变,只相信作为个体在这个世界上能保持自己的人道本质,认为世界陷入混乱不堪的状况,只能采用怪诞、扭曲的方式来表现和阐释它。
《老妇还乡》根据克莱尔回乡复仇的这个情节线展开故事,45年前,怀着伊尔孩子的克莱尔,被贪钱的伊尔无情的抛弃,她深受奇耻大辱离开了家乡居伦,而今作为亿万富翁的她回到了家乡,这座贫困破败不堪的小城期盼着她的回乡能给他们带来财富,然而这位“慷慨大方”的克莱尔赠给小城的10亿巨款的交换条件就是处死伊尔,她要用钱来买回公道。
起初城里的居民们出于人道主义传统拒绝了这个交换条件,然而在贫困和金钱面前终究抵抗不了金钱的诱惑,摈弃人道,倒向了金钱,为了10亿巨款最终一起杀死了伊尔。
全剧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和法律一文不值的丑恶现象,同时也揭露了伪善,虚伪,自私等人的陋性。
全剧一开始描写居伦的贫穷:从市长等人的穿着寒酸和市政厅只剩下一架破打字机等,可以看出迪伦马特对于居伦城贫穷的描写推向了极端,就让观众不会进入到正常的情境和逻辑中,这就是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剧本的基调或者说是风格——怪诞。
浅谈《老妇还乡》的戏剧创作
的 矛盾 。 ” 三条 主要 矛盾 构 建 起 了 《 老 妇还 乡 》 “ 整 一性 ” 可 忘 了 ,这 位夫 人也 有她 的 幽 默 , 因为 她 对 待 人 与 对 待可 买 的情 节 结 构 ,克 莱 尔 、伊 尔 、市 长 、校 长 、警察 、税 务 官 、 卖 的 商 品 一样 无 动 于衷 ,她 对 自己也 一 样 默 然 。 此外 她 还 有 甲 乙 丙 丁 等 居 伦 小 城 的 众 多 人 都 有 着 鲜 明 的 时 代 印 迹 的 角 种少 有 的 风 姿 ,一 种 凶 险 的魅 力 。” 作 者 对 于 克莱 尔这 个 色 ,他 们 的性 格 形 成 一 种 内 在 逻辑 ,以 漫 画 式 的夸 张交 织 在 人 物 内 心 的 把 握 技 巧 是娴 熟 的 ,她 来 自于 平 常 生 活 ,却有 着 起 形 成一 种 联 系 ,作 用 于 克 莱 尔 与伊 尔 的性 格 塑造 ,成 就 与 一般 女人 不一 样 的性 格 特 征 ,这 种 性 格 的 独 特性 是 深 处 于
学 》第三卷下的戏剧体诗 为基础 ,浅谈 《 老妇还 乡》的戏剧创作。
【 关键词 】 《 老妇还 乡》;美 学;戏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o 5 — 0 0 5 7 — 0 1
戏剧众论
郭永红 :浅谈 《 老妇还乡 》的戏剧创作
浅谈 《 老妇还 乡 》的戏剧创作
郭 永 红
( 上 海 戏剧 学院 上海 2 0 0 0 0 0)
【 摘 要 】《 老妇还 乡》是著名 的瑞 士德语 作家弗里德里希 ・ 迪伦马特在 1 9 5 6 年创作 的剧本 ,该剧将焦点对 准经济崩溃漩涡 中的居伦小城 ,亿பைடு நூலகம்富婆克莱尔打破 了小城 的窘境 ,却 同时带来 了诱惑与强权,我将 以黑格尔 《 美
论《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
论《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作者:徐晓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迪伦马特几乎所有剧作在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怪诞风格,这一特征在《老妇还乡》中表现得尤为鲜明。
本文从人物形象塑造、冲突安排、主题体现及场景设置四方面来简要论述《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
关键词:怪诞;人物形象;冲突;主题;场景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2-01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老妇还乡》中人物介于现实主义和荒诞派之间,被称为“怪诞”。
剧中女主角克莱尔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怪诞的:红色的头发,戴着巨大珍珠项链和手镯,表情严肃,就像一尊复仇女神给人以可怕之感。
她把拉火车紧急刹车看做家常便饭,当列车长怒气冲冲地让她罚款时,她大方拿出3000元,让列车长开着他的特快“赶紧滚蛋”。
她专横跋扈,能够用金钱支配世界。
像克莱尔这样能够用金钱来支配世界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
她可以要求以十个亿的价钱来买伊尔性命,也可以对她那群身份显赫的丈夫随意处之,世界银行行长她呼之则来、挥之即去,甚至她身上的一切器官都是假的。
作者有意夸张了她的财富和能力,让观众明显地感受到这个人物不现实的一面。
然而,克莱尔也不同于荒诞派剧作家所塑造的无性格人物,她尽管不真实却是有性格的。
在刻画克莱尔这一形象时,迪伦马特对其语言和行为进行了大量漫画式夸张,一方面充分突出了她的骄横不可一世,另一方面又使其滑稽幽默富于喜剧色彩。
她坦率驳倒了校长迎接她时虚情假意的演讲,让她的第七任丈夫做思考表情,读来让人捧腹。
除此之外,克莱尔还有感伤的一面。
当伊尔问到他们的孩子什么时候去世时,克莱尔轻轻地回答一岁。
“轻轻地”三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柔软面。
尽管现在她的灵魂已经扭曲,但对于过去细节的历历在目表明她也有过真情。
她一方面具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的血肉与情感。
二、冲突的安排《老夫还乡》全剧围绕克莱尔对伊尔的复仇展开,然而不同于传统表现主义戏剧的是,剧中克莱尔和伊尔之间并未发生正面冲突。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1921 )瑞士当代重要的剧作家、小说家。
老妇还乡文学鉴赏
老妇还乡文学鉴赏
《老妇还乡》是明末清初吴门馀老所写的一篇优秀社会散文,讲述
了老妇因为没有财力无法回到故乡,遭受了痛苦的故事。
作品以强烈
的社会色彩展示了社会的贫困,并留下了无穷的感叹。
文学鉴赏要深
入分析,不仅要表面文字描述,更多的是通过写作者抒写出来的思想
内容,来看写作者对社会制度及其弊端的态度。
从文章开头,我们便可以形象地看出写作者对于老妇无力重返故乡的
心情。
文中写道“心比天高,命比线轻”。
此处“心比天高”蕴含着老妇无往而不能如其心行的愿望,“命比线轻”则暗示着老妇拥有的贫贱,无
以实现爱国梦。
从文章中也可以感受到写作者对于老妇的深切的同情,因为贫贱无力回乡,“只有眼泪湿衣衫”,“只有赤脚尘土里”。
老妇无论行走多么久,“徒然回头看雁阵”,无力实现自己最深情的祖国梦。
最后,在最后一段中,令人动容的一幕出现了,老妇依然没有放弃:“她
就这样行,行,行,往家乡的方向行着”。
此时,我们再次看到了老妇
那颗不可一世的爱国心,追寻着自己的梦想,无畏地勇敢的走向未来,值得所有人的敬佩。
总之,《老妇还乡》这篇优秀的社会散文,以一位古老的老妇回家的
故事,勾勒出了一个心酸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
文中透露出来的是写
作者对社会制度及古老老妇无奈的惆怅。
在文学艺术技巧的使用上,
本文使用了比喻、拟人、倒叙等典型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一个充满催
泪痛情的文章,令人无不感叹。
大型京剧·根据(瑞士)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改编——贵妇还乡
李 少华
县 长
傻 丫头 !县长是和我开玩笑哪 。 县长 怎
么会要一 个开百货店的当副县长呢 ! 少华兄, 我是认真的!少华兄你要记住, 这 个亿万富婆 , 可是咱们林川 县摆脱贫 困的 I
[ 巧喊叫着跑上 。 李
熟悉的 山、 悉的水 , 熟
熟悉的树 林和小路 ,
蓦地 里, 盈眶 , 泪
李 局 县
巧 长 长
局 长来 了 !局 长来 了 !
[ 察局 长 跑 上 。 警
心颤抖 , 两眼模糊 。 何 小丽 为复仇—— 才归故土 , 我要把林 川县—— 变成魔窟 。( 慢 慢平静下来 ) 大管家 。 管 管 家 家 夫人 。
6岁。 0
[ 幕在唱 中开启 :
一
个 离奇的故事, 个警世 的寓言。
一
有几分辛酸, 有几分怪诞 。 有几分欢喜 , 有几分调侃 。
有 几 分 人 生 的感 叹在 其 问 , 在其间 。
县 医院院长 , ,0 女 5 多岁 。 林川 县警察局局长 , ,0 I 男 4 来岁 。 李少华之妻 ,0岁。 4 李少华之女 ,6岁。 l 阉人 ,0多岁 。 4 阉人 ,0多岁 。 4 县 教堂牧 师 ,0 。 6岁 男 ,0多岁 。 2
马惠芬
[ 幕后唱中, 远处传来汽笛声 。随后响起
车轮 声 。
车声越来越近, 接着是刹车声、 停车声。 [ 衣衫破 旧而灰暗的市 民们耸肩躬背地
从 四面 八 方 跑 来 。 市 民们 ( ) 车 不 停 林 川 县 , 唱 火 I 至今 整 整 有 八 年 。
大 力士
市民男女 甲、 、 、 乙 丙 丁等若干人 ( 这是些 符号性 的人物 , 只从简单的服装上和发式
浅析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
关键词 : 迪伦马特
《 老 妇 还 乡》 悲喜 剧 怪 诞
弗 里德 里 希 ・ 迪伦马特 f
F r i e d r i c h D f j r r e n ma t t . 1 9 2 1 —1 9 9 0 1
世》 ( 1 9 5 9 ) 等。
作 为艺术上 的 “ 叛 逆者 ” , 迪 伦 马 特 不 愿 意 因 袭 传 统 ,或 步 他 人 后 尘 ,而 是 标 新 立 异 ,另 辟 蹊 径, 经 过 创 作 实 践 和 舞 台试 验 , 建 立起“ 一套 自己 的理论 ” , 从 而 形
【 1 1 的 诸 多 人 物 形 象 也 具 有 怪 诞 色 彩 。本 剧 的 女 主 人 公 克 荣 尔 一 - 出 场 就 给 人 以怪 诞 的 感 觉 , “ … … 红 色 的 头 发 ,戴 着 珍 珠 项 链 和 大 的金 镯 子 ,她 一 方 面 看 来 是 _ 】 j I 5 样
尔 、 尼采 、 卡尔 ・ 巴特 、 阿尔 贝特 ・
颖, “ 复仇”是古 今 中外作 家笔下
最 常 见 的 题 材 ,但 是 迪 伦 马 特 运 用 了不 同 寻 常 的 手 法 来 表 现 这 个 故事, 从 而使 《 老 妇 还 乡》 超 越 了
一
2 . 怪 诞 的人 物 肜 象
除 了表现手法 的怪诞 ,剧 本
还 乡 》 一 剧 带 来 整 体 风 格 上 的怪
诞。
影响 。1 9 3 5 年 他随 家庭 迁往 伯尔
尼市 , 在 那 读 完 中 学 。1 9 4 1 年 起 在
苏 黎 世 度 过 一 个 学 期 后 , 又 返 回 伯 尔 尼 城 攻 读 哲 学 、文 学 和 自然 科 学 ,这 期 间 他 研 究 了基 尔 克 郭
读《老妇还乡》阅读感想
读《老妇还乡》阅读感想罗慕路斯:我亲爱的鄂多亚克,我曾想把命运当儿戏,而你想回避你的命运。
如今当失败的政治家成为我们的命运。
我们相信,我们能让世界从我们的手中沉沦,你让你的日耳曼尼亚,我让我的罗马沉沦,现在我们不得不忙于处理废墟,我们无法让废墟沉沦。
我把罗马处以死刑,因为我害怕它的过去,你把你的日耳曼尼亚置于死地,因为它的未来使你战栗…………罗慕路斯:现实已经纠正了我们的理想鄂多亚克:以最残酷的方式。
迪伦马特《罗慕路斯大帝》《罗慕路斯大帝》是瑞典剧作家迪伦马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剧中他重新解构了西罗马的末代皇帝罗慕路斯,把一个历史上仅在位一年的末代傀儡变成了一个在位 20 年的无为君王,在迪伦马特的重构下,罗慕路斯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亡国之君,而是一个“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哲学家,这位伟大的君主用自己 20 年的无为来实践着自己的哲学,他坦承自己是一个无用无为的君主,而他正是要通过这种无为将罗马处以死刑,而这种无为必须由一个君主发出才是有效的,一个普通的人无为不会对他所处的时代产任何影响,所以当他的妻子恨夫不成钢的骂他为什么自己如此无能还要去做皇帝的时候,他回应道:只有这样我的无为才有意义。
(90 年代版《罗慕路斯大帝》倪大红,胡军,梁冠华,郭冬临,何冰等人主演)这种解构再次向我们论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好的剧本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概念,用《编剧的核心技巧》里的术语叫:前提。
迪伦马特建构他故事的前提就是:让时代毁于英雄而不是让英雄毁于时代。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创作者要敢于大胆的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一个人们已经形成既有观念的事物,很多时候一个全新的世界都是从全新的角度的观察得来的,世界并没有变,只是我们的头脑风暴产生的新视角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风景。
迪伦马特的这种解读很容易让人想到加缪的《卡利古拉》,二者的主角都是君主,而且都是努力实践自己哲学的疯子,至少在剧中的其他角色看来是这样。
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罗慕路斯大帝》,因为同为喜剧,主角同为君主,罗慕路斯显得更痛苦,更孤独,他身上带有更深的悲剧色彩,有着更多让人同情的地方,而卡利古拉只是一个疯狂的暴君,他荒诞的哲学带来的是暴政,虽然这种暴政被用喜剧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但我们只要稍微思量一下就可以看到这些戏谑背后所包裹着的巨大残忍。
《老妇还乡》读后感
《老妇还乡》读后感这个剧的视频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团里的团史课上,不知道哪一届的毕业大戏做的就是《老妇还乡》。
犹记得当时看到结尾的片段,心中还是颇有触动的,伊尔在众人的注视下默默地走进了面对观众树立着的大棺材,女主角克莱尔看到后,也缓缓地走入了棺材里,和伊尔永远地在一起。
那时的我,只是直观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甚至还为克莱尔的爱情而感动、叹息。
听了黄老师几次关于《老妇还乡》的解析,也对这个剧本越来越感兴趣,隐约感觉到剧本所包含的和当初第一次看视频时的感触不太一样。
机缘巧合之下,我今天第一次阅读了这个剧本,其中竟然也起了几次鸡皮疙瘩,尤其是在克莱尔对医生和教师大声说出“这个世界曾经把我变成一个娼妓,现在我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妓院。
”这句话的时候,我确实被震住了。
虽然我一开始就明白克莱尔所遭遇的悲惨以及她内心所滋长的怨恨,但这句话背后所潜伏着的复杂感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怨”或者“恨”可以说的完的。
克莱尔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是酒鬼,母亲不满于是离家出走,不完整的童年生活还充斥着家暴,在学校里也不讨老师喜欢,随处可见的是同龄人和长辈的唾弃与鄙视。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小女孩却依然选择去爱。
青春期来临的时候,她遇见了第一个喜欢的人,伊尔,一个叫她“克拉拉”“小野猫”“小妖精”的男孩子。
于是,康拉德村的树林、彼得家的仓房、老寡妇波尔的卧室……这些都成了克莱尔这痛苦一生中仅有的零星几段美好时光。
但是,命运总是喜欢作弄人,伊尔的背叛迫使克莱尔不得不挺着大肚子背井离乡。
当她“浑身哆嗦着坐在开往汉堡的慢车里,透过窗上的冰花看着彼得家仓房的轮廓渐渐消失”时,她发誓“有朝一日我要回来的”。
这时的克莱尔,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疯疯癫癫的小女孩,她的心中充满了怨恨,当初那个小女孩已经开始死去。
“克莱尔•察哈纳西安:(轻轻地)只活了一年。
”看到剧本中克莱尔提到早夭的女儿这段时,我的心情突然变得非常复杂。
“轻轻地”这三个字让克莱尔这个人物的形象一下子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次很清晰。
《老妇还乡》读后感
《老妇还乡》读后感剧中的两条线,一条是道德的不断降低,一条是道德的不断升高,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资本在整个过程中对人性和个人欲望的操纵确实显而易见。
然而,道德的本质却难以一言以蔽之。
伊尔的道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较而言的结果。
最令人感慨的,并非克莱尔以金钱进行的复仇,也非伊尔最终以生命完成了赎罪,而是人性本身。
当伊尔离开,他成全了所有人,让他们过上了看似不错的生活,但却没有人真正记得他,记得这一切是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的。
所谓的“公道”,也成了众人自我安慰的借口,将可能影响自身的污点尽可能地抹去。
但我相信,伊尔的存在将永远被铭记,这样的悲剧也绝不会仅发生一次。
只要有下一个克莱尔,下一个伊尔出现,历史仍将重演。
我们是否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如果存在侥幸心理,又何必过于认真呢?克莱尔因怀孕而被迫远走他乡,沦为妓女。
我想,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遭遇,都会产生仇恨。
无关紧要的人的欺骗或许伤害有限,但信任且在意的人的欺骗与背叛,往往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克莱尔在伊尔死前的对话中,表达了她对伊尔的爱恨交织。
她记得他们曾经的点滴,“我爱过你,你背叛了我。
”“我要通过毁灭你来改变过去。
”她以自己的方式重建昔日的梦想,用金钱找回曾经的美好。
她对所有人都冷漠麻木,唯独对这份感情难以释怀。
他死了,她发泄了恨意;他走了,她将他带在身边。
“那里是你最后的归宿,在我的身边。
他还像过去那样,和许多年前一样,还是那只黑豹。
”她爱的人始终是伊尔,从未改变。
然而,伊尔从背叛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爱她了。
克莱尔一生漂泊守护的,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她或许是复仇女神,但她的复仇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我处于她的境地,有能力复仇,又为何不做呢?哀莫大于心死,不是吗?她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利用金钱的巨大诱惑,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
伊尔的死,使他的形象变得崇高,也让克莱尔的爱情更显悲剧。
而众人,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这样的普通人在世上不计其数。
《老妇还乡》读书有感
《老妇还乡》读书有感2014 年 4 月 30 日对于这部作品的评论是必须要写的,但现在还不是详细阐述的时候,先简单记录几笔。
今天所写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豆瓣简介中的这句话:“一条是男主人公伊尔在恐怖气氛的包围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过而终于以生命来赎罪的过程”。
我并不反对简介中的其他每一句话,包括关于伊尔的描述。
在剧本中,伊尔的走向确实是道德提升的过程,他的结局也确实是悲剧收场,但正是因为道德提升和悲剧收场同时存在,所谓的“用生命赎罪”其实与他们矛盾。
如果“用生命赎罪”是伊尔的主题,那么他即使满足道德提升,也必定不会悲剧收场,因为若是公平的赎罪本身,即使是死亡,也是死得其所,绝不悲情。
然而,事实上,所谓的“赎罪”,并不是一场公平的审判。
的确,伊尔让克拉拉被诬陷、被赶走、吃尽苦头,但这并不代表他需要被判处死刑何况是在一个死刑已被废除的国家。
伊尔真正面临的,绝非赎罪,而更多的是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害。
至于伊尔的罪过,更是不存在“逐渐认识”的过程,他从一开始,甚至从当初贿赂证人的时候,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一点上自始至终他的认识并没有改变过。
他甚至比所有的居伦人都清楚,一切只是权力和金钱在操纵,与良心从来就没有过关系。
整篇之中,伊尔的罪只是引子,为了引出整个的更大的恶。
迪伦matte 的魅力恰恰在于,他能把一个有罪的人塑造成全剧道德的制高点,一个不认罪的人塑造成有些微悲剧英雄的意味,其实真正的悲剧和喜剧都在于此。
这一点若有疑义,整个剧本的乐趣怕要折损一半以上。
毕竟,在所有人都要杀人的大恶之中,诬陷抛弃的罪过已经浅多了。
如果能同意这一点,那么可以下一个命题了。
伊尔最终屈服了吗?表面看起来是,但实际上,没有。
Dylanmatte 曾经自己评价过,《老妇还乡》全本之中,只有两个人不曾妥协过,一个是老妇,另一个就是伊尔。
其实伊尔是否妥协,只需看他做了什么,便知晓了。
第一,伊尔没有逃走,不是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他选择不去逃避。
《老妇还乡》的喜与悲
《老妇还乡》的喜与悲
侯宏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03(000)004
【总页数】1页(P71)
【作者】侯宏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11.3
【相关文献】
1.非悲非喜乃悲乃喜——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喜剧的文类比较 [J], 乐铄
2.大型京剧·根据(瑞士)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改编——贵妇还乡 [J], 徐棻
3.以喜衬悲喜极悲深:电影<<黄河绝恋>>的对比手法 [J], 胡妍
4.关牧村如歌似泣悲亦喜如歌似泣悲亦喜 [J], 吴志菲
5.迪伦马特喜剧《老妇还乡》的审美现代性分析 [J], 王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伊尔预备乘火车逃跑时,全城的人出来围住他为他“送 行”。后来市长给了伊尔一把装了子弹的手枪让他自裁,被伊尔 拒绝。伊尔决定参加公民大会,让全城人公开审判他——他已经 做好了死的准备,但不愿意默默死去。最后,伊尔在众人的压迫 下心脏衰竭而死。克莱安开了一张支票递给市长,带着一只装着 伊尔尸体的棺材离去
剧中探讨了金钱与道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居伦人 受到了金钱的诱惑,但道德良心受到了腐蚀; 伊尔一方面是这场交易的 牺牲者,另一方面又是精神道德的胜利者,承认“一切都是自己的过 错”,愿以生命来赎罪。与此相比,剧中的达官要人、法官却屈服于金 钱,把法律依附于下金钱之一; 而对一件极为不公道的复仇谋杀,听之 任之,还昧着良心高呼:“为了出于公道”,居然在最后对“主持公道” 进行表决时,几乎人人都举起手,成了金钱的附庸。
《老妇还乡》的剧情以两条主线展开: 一条是居伦人在贫
困潦倒中经不起十个亿的捐赠的引诱而良心被收买的过程; 另 一条是伊尔在万分恐怖的气氛笼罩下对以往的行为感到惭愧 而终于以生命来赎罪的过程; 前者展示道德逐渐下降,后者展 示道德升华;前者导致的是喜剧的结局,后者导致的是悲剧的 收场。复仇和牺牲、金钱与道德,时隐时现贯穿于全剧。它 是作者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的典型悲喜剧。 《老妇还乡》剧的戏剧场面具有漫画式的特点;在语言方 面,往往是滑稽中拌杂着庄严,戏谑里呈现出冷峻;在剧情 结构方面采取双线同时发展的铺陈方法,女主人公和其仇人 伊尔两人的活动,一喜一悲地同时发展,剧情达到高潮时便 很快结束,言已尽而意无穷,体现了作者娴熟的艺术功底。
剧中真实的细节杂以漫画式的夸张,结婚的场面令人捧腹可笑; 同时渗透着庄严的气氛;对话或独白充满热嘲冷讽。剧中对话是剧作 的精彩之处,作者主张:“决不能单是在对话上用功夫,而必须研 究产生对话的那些东西,也就是思想和行为……”。剧中人物的谈吐 有种暴发户的口吻,说话字斟句酌。
人物形象各异,富有个性化:女主角专横跋扈,凭恃金钱,借刀 杀人,伊尔由于恐怖和威胁的刺激,逐渐领悟、忏悔过去的罪行; 市 长蔑视公道,却又出卖灵魂; 警察名曰“主持公道”,实为帮凶;校长 只能酒后吐真言,关键时刻判若两人;两个阉人满足于温饱的单调生 活,安于接受别人的残酷报复。总之,剧中刻画人物,绘影绘声, 描摹世情,极形尽态 。
45年前,克莱安与伊尔热恋并怀孕,但伊尔抛弃了她。还制 造伪证,克莱安被迫离开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她嫁给一个石油 大王,现在如果谁杀死伊尔,居伦城就能得到这10亿巨款。市长 代表市民拒绝接受这祥的捐款,但随之而来,居伦城人们的生活 大为改变,人们纷纷到伊尔的店里赊帐买最好最贵的东西,所有 的人都用赊帐的办法来改善生活。伊尔的儿子甚至买了汽车。这 一切让伊尔感到恐惧,他在市长和警察那儿寻求保护遭到拒绝, 他渐渐成为整座城市的敌人。
1942年:苏黎世大学学习哲学和德国语言文 字但是一个学期之后退学后进入伯尔尼大学 继续学习。1943年他停止学习,开始写作。
1945-1946年:第一个剧本《立此存照》。 1947年:剧本在苏黎世首演取得成功,同年结婚。 1949年:发表剧本《罗慕洛斯大帝》塑造了一个漠然政治, 认定自己用无所作为促进了历史发展的人物形象,指明人类历 史荒诞的一面。 1954年:《天使来到巴比伦》,以寓意的手法强调人只有依 靠自己才能获得幸福,鄙视财富和权势。 1956年他的剧本《老妇还乡》上演,取得巨大成功。 1962年迪伦马特完成《物理学家》:科学家逃避政治的愿望 只是一种空想,最后科学的反抗是软弱无力的。
1966年:《流星》描写一个著名作家一再死而复活的荒诞故 事,曲折地反映了艺术家的精神危机。
在创作剧本的同时,迪伦马特也写小说。 1950年:《隧道》,表现了一种茫然无力,不知前途为 何的社会心理。
1952年:第一部犯罪小说《法官与刽子手》反映了法律 的软弱无力。
1956年:中篇小说《抛锚》,探索了犯罪和道德问题。 1958年:《诺言》反映了主持正义者反被看成怪癖的令 人震惊的社会现象。 80年代之后迪伦马特宣布因身体原因,结束小说与戏剧 创作,专心写自传。
《老妇还乡》与其他戏剧和小说一样,都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充满着伯尔尼乡土的气息,反映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内容。迪伦 马特的戏剧和犯罪小说影响,深深植根于中国读者之中。
老妇还乡
1.作者简介
2.内容概要 3.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瑞士著名剧作家弗里德里希· 迪伦马特 (1921-1990)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位 以批判社会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家。
迪伦马特被西方评论界称为“布莱希特死 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 迪伦马特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科诺尔丰 根的一个牧师家庭。
1990年逝世,终年69岁。
内容概要:
故事发生在中欧某国一个名叫居伦的小城。这座小城正面临 着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危机: 工厂、企业倒闭,国库空虚,失业和 饥饿威胁着全市居民。居伦市等各界名流: 市长、牧师、警察局 长和五千多居民欣闻本地出生的女大财主克莱尔· 察哈纳西,这位 衣锦荣归的女富翁是一个美国石油大王的遗孀,富可敌国,她在 45年后重返故里。纷纷拥到火车站欢迎。克莱尔的昔日情人伊尔 也在欢迎行列中。大家盼望她慷慨解囊,使居伦城得以解救,重 新繁荣。起死回生。市长也把希望寄托在克莱安年轻时的相好伊 尔身上,还允诺他接自己的班。 克莱安在居伦城尚未准备好欢迎仪式时提前到达。她已不再 是伊尔心中那个红发飘拂、光着脚在树林里走路的苗条女郎了, 如今她珠光宝气、带着新任丈夫和一群随从,谁都没有想到这个 历尽沧桑、身上安着假肢的富有女人早已经心如槁木,她回来的 唯一目的就是报复。克莱安对全市的人说,她准备捐献给居伦城 10个亿,条件是必须为自己买得公道。
作品鉴赏:
《老妇还乡》是一个仇杀故事,但是,克莱尔的复仇是仗着自己 的万贯家财,肆无忌惮地、疯狂地进行报复,终于“如愿以偿”。 克莱尔本来是一个受害者,是受人同情的形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 她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凶残得以实现的复杂过程的描写,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社会弊端。剧本通过一系列人 物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揭露了所谓上流社会的伪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