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课程概况

《现代汉语》课程概况

《现代汉语》课程概况一、课程简介与建设情况现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外语、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相关专业的一门语言类基础课程。

上饶师范学院的现代汉语课程,自1977年复办以来,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

本课程的课程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恢复组建、夯实基础、发展提升、攀越新高、扩大成果几个阶段。

恢复组建阶段(1978年至1980年):1977年学校在原上饶师范学校基础上复办,初名江西师范学院上饶分院,后恢复上饶师范专科学校名称。

1978年初,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入校学习。

现代汉语课即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确定为中文专业以及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文系(初名中文科,后改称)组建汉语教研组,现代汉语课任教师由原上饶师范学校教师担任。

其中严振洲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曾参加“中央推广普通话培训班”学习,长期以来对“推普”和上饶地区方言颇有研究,肖懋燕老师在“文革”前已有汉语语法专著出版。

此外,为弥补师资不足,学校还选拔在读的中文专业1977级优秀学生兼任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

这一阶段,高校教学百废待兴,既缺教材,亦无教学大纲。

课程组教师自编讲义以应教学之需,并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开始编写教学大纲。

1980年底,“全省师专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座谈会”在我校举行,本课程组所编教学大纲获得省内同行认可,课程教学质量也得到充分肯定。

夯实基础阶段(1981年至1993年):从1981年开始,陆续有本校优秀学生毕业留校,也有外校毕业生分配来校,课程组教师数量得到补充,教师队伍建设有了良好的基础。

本阶段中期后,老教师先后退休离岗,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主力。

为了适应形式发展需要,课程组始终抓紧教师队伍建设。

留校任教的教师首先选派外出进修,完成本科课程学习。

随着部分高校“助教进修班”的开始举办,课程组教师也基本上先后考取不同院校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助教进修班”,完成了硕土研究生主要课程的学习。

另外,课程组教师还争取机会,多人次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习。

课程介绍 模板

课程介绍 模板

课程介绍模板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课程大纲:
1. 引言(背景介绍、课程目的等)
2. 基础知识(相关概念、原理等)
3. 核心内容(重点知识点、技能等)
4. 实践应用(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
5. 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内容、提出未来发展等)
课程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内容丰富、系统,涵盖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

3. 授课方式多样,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4. 配备有相应的教材、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

适用对象:
1. 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学生。

2. 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

3. 有志于在相关领域发展的人员。

课程评价:
1. 课程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完整,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2. 授课方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应用环节丰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素质高,教学认真负责,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章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课程内容概述
6.1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6.2 数据输入方法 6.3 数据的有效性规则 6.4 工作表的打印
第8章 Excle中对数据的处理 8.1 公式和函数在工作表中的使用 8.2 对数据进行处理 8.3 对文本进行处理 8.4 对日期和时间进行处理 8.5 查找与提取数据
第10章 Excle中的VBA介绍 10.1 Excle VBA的概述 10.2 宏的运行和设置 10.3 Excle VBA的开发环境 10.4认识VBA的代码过程
第12章 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12.1 幻灯片基本操作 12.2 幻灯片添加文本和表格 12.3 幻灯片中插入图形、音频、视频对象
第13章 演示文稿的效果设置 13.1 动态演示效果 13.2 超连接的使用
第14章 演示文稿的设计与放映 14.1 使用模板 14.2 使用母板 14.3 演示文稿的放映
日常办公中的文字处理工作、数据表格的制作与统计汇总工作以及不同领域PPT演
示文稿的制作。也为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办公自动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及对OFFICE中VBA有一定的了解。
共计14个章节
第2章 Word文档内容的基本编辑 2.1 编辑、设置文本格式 2.2 在文档中插入表格、图形对象 2.3 对文档中图表、文字进行基本排版 2.4 表格中数据的排序和计算 2.5 文档的修订 2.6 构建并使用文档部件
第3章 Word中使用样式与模板规范化排版 3.1 使用样式和模板 3.2 创建样式 3.3 创建模板
第4章 Word中自动排版工具的使用 4.1 创建多级编号 4.2设置图表自动编号 4.3文档目录制作 4.4 Word中主控文档的使用 第5章 Word中设置页面及打印版式 4.5 高级查找与替换 5.1设置分页、分节、纸张大小和方向 4.6 邮件合并 5.2 设置页眉、页脚 4.7 文档封面制作 5.3 设置同一文档多重页码格式 5.4 设置页码由第N页开始 5.5 打印文档

教案课程概况怎么写初中

教案课程概况怎么写初中

教案课程概况怎么写初中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还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变过分依赖教材、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

5.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特长方面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内容1. 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课题,进行调查、实践、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 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四、课程实施1. 课时安排:初中阶段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访问式、问题式、搜集式、整理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

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

4.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和实施能力,确保课程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概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是当前高校中热门的专业之一,也是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科学。

它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等多个领域,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程难点、就业前景等方面来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概况。

一、课程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较为全面,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个方面。

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电路、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编程语言包括C语言、Java语言、Python语言等;算法与数据结构包括排序、查找、图论等;计算机网络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等;操作系统包括Linux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等;数据库包括MySQL、Oracle等。

二、教学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编程语言、具备良好的算法与数据结构分析能力、熟悉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知识,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课程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难点主要体现在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方面。

算法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部分。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多个方面,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能力。

数据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掌握SQL语言、数据库设计等知识。

四、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就业前景较为广阔。

毕业生可以从事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等职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在互联网、金融、医疗、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都有就业机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是当前高校中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个方面。

课程介绍手册

课程介绍手册

课程介绍手册课程介绍手册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课程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本课程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

学生将学习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综合素质: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实践能力:本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4.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对学生在上半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期末考试:对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五、注意事项1.学生应按时参加课程,不得迟到早退。

2.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不得抄袭、剽窃。

4.学生应遵守考场纪律,不得作弊。

总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第一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书面或实践作业布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性进行思考
【教学资料】
过去,我们更多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科目”或“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知识中心的学习活动引发对知识价值的追求,并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展示课程的价值,其主要内容有:
课程是儿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体验、探究和反思和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活动。儿童不是一块白板,课程内容设计应于儿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课程内容应当是儿童可以感知的、能够内化的,它能够联接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待以形成的经验。儿童原有的经验体系在课程活动中不断变化与重组,新的经验构建应当通过诸多活动方式来实现。这些方式包括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是以儿童为主体所进行的富有建构意义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形成双边关系,以主体性的互动共同建构民主、平等的课程运行程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为实践主体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进行构想、准备、实施、总结评价等,而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过去,制度化的课程体系封闭了教师和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只能在既定课程内容的范围内去被动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去钻研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被格式化的课程内容限制了几乎所有的在校学习时间,有的学校连学生早读的内容和晚自习的内容都有详细有规定,课外时间和家庭时间也被教师所布置的大量作业所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开放的课程观念,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概况

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概况

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概况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为学生提供中药炮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本课程涉及中药的选择、炮制方法、炮制设备、质量控制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炮制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中药炮制技术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炮制方法的分类和要点等知识;实践部分则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中药炮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和工艺流程;3.熟悉中药炮制的设备和器械的使用;4.具备中药炮制质量控制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内容1.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介绍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目的和原理,以及中药炮制方法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2.中药炮制的工艺流程和方法:详细介绍中药炮制的工艺流程,包括材料的选择、处理、炮制的步骤、时间和温度的控制等。

3.中药炮制设备和器械:介绍中药炮制所需的常用设备和器械,如药材破碎器、炒药机、蒸馏器等,以及其操作和维护方法。

4.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介绍中药炮制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药材质量的评价、中药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中药成品的质量评价等。

5.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中药炮制的过程,掌握中药炮制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中药炮制技术课程通常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理论授课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分析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药炮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将实际操作中药炮制的过程,通过实验的方式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中药炮制技术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和实验报告两个方面。

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以确保学生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就业方向中药炮制技术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技能之一,毕业生可以在药店、药品生产企业、中药炮制企业等单位从事中药炮制工作。

教案课程概况模板

教案课程概况模板

教案课程概况模板一、课程名称,英语写作教学。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包括写作技巧、写作思维、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在英语写作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三、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技巧,包括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的提高;2. 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3. 提高学生的写作风格,使其能够写出富有个性和魅力的作品;4.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使其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内容:1. 英语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包括语法、词汇、句型等方面的内容;2. 英语写作技巧的培养,包括段落结构、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训练;3. 英语写作范文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能够从优秀作品中汲取经验和灵感;4. 英语写作实践,包括写作练习、写作任务等形式的训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练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2.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3.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4. 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六、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写作任务等形式的作业;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写作技巧和写作思维的运用能力;4.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性、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七、教学资料:1. 课件,包括PPT、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料;2. 教材,选用经典的英语写作教材,以及相关的范文、教学参考书等;3. 练习题,包括课后练习题、模拟试题等形式的练习资料;4. 其他,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补充的教学资料。

八、教学安排:1. 每周2节课,每节课45分钟;2. 第1-4周,英语写作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3. 第5-8周,英语写作技巧的培养和实践;4. 第9-12周,英语写作范文的分析和欣赏;5. 第13-16周,英语写作实践和总结。

音乐教学开设概况

音乐教学开设概况

音乐教学开设概况1. 简介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及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音乐教学的开设概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2. 课程设置音乐教学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求进行设置。

我国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

2.1 幼儿园幼儿园音乐课程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节奏感和听力为主。

课程内容包括唱歌、舞蹈、打击乐、音乐游戏等。

教学方法注重互动、生动有趣,以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

2.2 小学小学音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基本技能和集体合作精神。

课程内容包括唱歌、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研究,以及音乐欣赏、创作、指挥等。

教学方法注重个体与集体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3 初中初中音乐课程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唱歌、乐器、音乐理论、音乐欣赏等。

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2.4 高中高中音乐课程分为艺术特长班和音乐选修课。

艺术特长班旨在培养音乐特长生,课程内容包括专业音乐技能、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

音乐选修课则面向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课程内容包括音乐欣赏、音乐史等。

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

3. 教学目标音乐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如唱歌、演奏、指挥等;-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优秀音乐文化。

4. 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方法应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音乐素养;- 示范法:教师或优秀学生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和提高;- 视听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理解能力;- 实践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音乐技能;- 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概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拓宽眼界,培养全球视野。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提供中国概况的全面介绍,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现状,培养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了解。

3. 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他们在国际交流中的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介绍:1. 中国的地理概况- 中国的边界和地形- 中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 中国的地区差异和特点2. 中国的历史概况- 中国的古代历史- 中国的近代历史- 中国的现代历史3.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 中国的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法律和司法体系4. 中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道路-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 中国的外贸和对外投资5. 中国的文化艺术-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符号- 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2.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和考试等因素。

具体的评估方式将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详细介绍。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1. 主教材本课程的主教材将根据教师的选择而定,教师将根据课程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

2. 参考资料- 徐中约、白石春雄,2007,《中国概况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 李文珂、蔡翊民,2013,《中国概况:政治与文化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 吴军、刘宁宁,2016,《中国概况:地理与经济篇》,人民出版社。

课程设计设计依据和概况

课程设计设计依据和概况

课程设计设计依据和概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各概念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实际案例分析。

具体安排如下:1.概念解析:详细讲解核心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实际应用。

2.理论学习:系统介绍理论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系统讲解核心概念和理论,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

2.讨论法: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评估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程设计基本概况

课程设计基本概况

课程设计基本概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能够进行XX学科的简单分析和综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实例。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首先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然后介绍XX学科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最后介绍XX学科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主要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清晰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讨论法主要用于探讨实际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方法和技巧;实验法主要用于验证理论和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并能够运用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一本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并supplemented by additional reference books, multimedia resources, and experimental equipment. These resources should be able to support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enrich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students.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小学课程简介

小学课程简介

小学课程简介小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各种学科,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素养。

小学的课程设置旨在满足学生的认知与兴趣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健康的学习习惯。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学的核心课程,并探讨其意义和特点。

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它不仅包括文字的认读和书写,还涵盖了阅读理解、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们不仅可以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感,更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社交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阅读名著、写作作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深度。

数学是另一门重要的学科。

小学数学课程强调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们通过数的认识、算术操作和逻辑推理等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自然科学是小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

通过自然科学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培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同时,自然科学课程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

社会科学也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历史、地理和公民教育等。

通过社会科学课程,学生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组织结构。

历史课程培养学生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地理课程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而公民教育则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艺术和体育课程在小学课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和舞蹈等,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体育课程则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

小学课程的特点在于其综合性和启发性。

小学阶段的学科设置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课程推广概况总结范文

课程推广概况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和创新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改革,我校积极开展各类课程的推广活动。

现将我校课程推广概况总结如下:二、课程推广目标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2.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3. 促进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4. 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推广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我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程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前沿教育理念、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我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如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社会实践类等,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3. 优化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我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课程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图书资料等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 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紧密结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程推广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显著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3. 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4.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在区域内享有较高声誉。

五、总结与展望我校课程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大课程推广力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具体措施如下:1. 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 拓展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4.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

5. 加强课程推广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

总之,我校将继续努力,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小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概述

小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概述

小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概述小学课程设置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力、社会技能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概述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帮助人们了解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一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

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主要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和品德与生活。

这些课程涵盖了学生认知和实践发展所需的各个方面。

语文是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和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包括课文学习、作文、阅读理解、诗歌和散文欣赏等内容。

学生通过这些综合素材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和文化的鉴赏能力。

数学是小学课程设置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课程包括数的认识、算术运算、几何形状、数模仿和图形解释等内容。

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将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并为他们将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是小学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英语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基础知识、交际用语和阅读理解。

通过英语学习,学生将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和词汇,还能培养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他们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科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实验室实践等内容。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将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美术和体育是小学课程中的重要补充。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身体素质。

音乐课程包括音乐欣赏和基本的音乐表演技能的学习。

美术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体育课程包括各种体育项目和团队合作的锻炼。

《课程概述导学案》

《课程概述导学案》

《课程概述》导学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为期一学期的专业课程,主要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结壮的学科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授课目标1. 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2. 掌握相关领域的钻研方法和技巧;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 提高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概述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第二单元:介绍相关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3. 第三单元:探讨相关领域的钻研方法和技巧;4. 第四单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老师通过讲解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稳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进修要求1. 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讨论;2. 完成课后作业和实践操作;3. 主动进修,勇于提问和探索。

六、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3. 教室表现和作业:占总成绩的30%。

七、参考资料1. 《相关领域概论》教材;2. 《相关领域钻研方法》参考书;3. 相关领域的最新钻研效果和案例。

八、教学安排1. 每周两节课,每节课2小时;2. 每周安置课后作业和实践操作;3. 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以上是本课程的导学案,希望同砚们认真进修,积极参与,共同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祝大家进修顺利!。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概况,包括其历史背景、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背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计算机诞生的早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引入教育领域。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学校,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

二、学科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数据库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其特点如下:1. 实用性: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 创新性: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技术知识,进行创新和创造,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跨学科性:信息技术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以下是常见的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项目化学习: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未来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课程的未来发展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和教学内容,以下是可能的趋势:1. 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将加强对人工智能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2. 大数据:大数据的兴起将催生对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将加强对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教学。

3. 云计算: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将学习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 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课程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概况1.课程性质此课程主要阐述有关儿童文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着眼于提高学员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训练学员学习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

2.课程学习的目的要求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特别是童年期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员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修养。

3、重点培养分析和鉴赏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中短篇作品(儿歌、儿童诗、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的特点,撰写简析(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话。

4.课程教材及辅导(1)主教材:《儿童文学引论》《儿童文学作品选读》(2)辅导教材:《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3)其他辅导信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平时作业等均可见江苏电大开放教育网页;课程考核说明、综合练习可见江苏电大编辑的专门辅导。

其他教学信息见江苏电大开放教育网页。

各章节内容第一编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婴幼儿文学第三章童年期文学第四章少年前期文学第五章少年后期文学第二编儿童文学的文体第一章儿歌第二章儿童诗第三章儿童故事第四章童话第五章寓言第六章儿童小说第七章儿童散文第八章儿童报告文学第九章儿童戏剧文学第三编儿童文学的鉴赏与批评第一章儿童文学鉴赏第二章儿童文学批评第三章儿童文学评论的写作绪论(一)教学要求1.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

2.理解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和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四个特点。

3.了解儿童文学母题对把握儿童文学题材的意义。

4.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语言上的特殊要求。

5.了解成人儿童文学作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取材的特点。

(二)内容要点1.儿童文学内容的构成。

2.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富有儿童情趣。

3.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其他四个特征: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叙事性。

4.儿童文学题材的广泛性与处理题材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及其对把握儿童文学的意义。

5.儿童文学在艺术手法上的“四多四少”。

6.儿童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

7.成人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取材方向。

(三)重点难点1.重点: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儿童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

2.难点: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母题。

一、儿童文学的内容结构儿童文学一一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内容结构1、以少年儿童为主人公或以成人为主人公文学作品;2、为孩子们所理解、所喜欢文学作品;3、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的特征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儿童情趣”。

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是儿童文学样式上的四大特征。

这就是人常说的儿童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也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最大区别。

儿童情趣一一指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为的情调趣味。

儿童文学题材一一指儿童文学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是作品内容的最主要因素。

即:广泛性特殊性方向性儿童文学母题——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 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

三大基本母题: 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然的母题。

三、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即“四多四少”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多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少用;2、生活流手法多用,意识流手法少用;3、描写、对话多用,议论、叙述少用;4、顺序多用,倒叙、插叙少用。

四、儿童文学的语言的要求1、通俗易懂,深入浅出;2、简短精练,切忌长句;3、规范优美,避免语言上的随意性和粗鲁化。

五、儿童文学作者及取材范围:作者:儿童自身有志于儿童文学的成人取材:1、民间故事;2、回忆自己的童年;第二章婴幼儿文学(一)教学要求1.了解婴幼儿文学的范围和要求。

2.了解婴幼儿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

(二)内容要点1.婴幼儿的年龄特点。

2.婴幼儿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3.婴幼儿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及其意义作用。

第一节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语言发展特点生理特点社会化程度案例分析;《我吃水果身体壮》圆圆苹果树上长,尝一尝,甜又香。

梨花白,梨儿黄,咬一口,水汪汪。

砍下香蕉一大串,小朋友们吃的香。

橘树林里金灿灿,好象满树金铃铛。

水果水果千百种,我吃水果身体壮。

分析;1、语言浅显明白,口语化;2、讲究韵律节奏;3、鲜明的直感性。

第二节掌握婴幼儿文学的基本要求游戏性趣味性直感性幻想性第二节婴幼儿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及意义作用常见样式;儿歌、幼儿诗、短童话、小故事、幼儿散文、幼儿戏剧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拟人、夸张、反复三种。

意义:打开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大门,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促进自己健康成.功能;愉悦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作业:一、词解:婴幼儿时期拟人二、简答题1、婴幼儿文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哪些内容?2、婴幼儿文学常见的样式和表现手段有哪些?第三章童年期文学(一)教学要求1.了解童年期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化发展程度的特点。

2.了解童年期儿童文学的范畴,掌握童年期儿童特点对这时期儿童文学的要求。

3.掌握童年期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常用表现手法。

4.理解童年期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二)内容要点1.童年期儿童的年龄特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化程度。

2.童年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3.童年期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常用表现手法。

4.童年期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三)重点难点1.重点:童年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常见样式和常用表现手法;童年期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2.难点:童年期儿童文学与婴幼儿文学和少年前期文学界限的划分。

第一节童年期儿童的年龄特点一、童年期儿童的生理特点二、童年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三、童年期儿童的社会化案例分析一天,国王问阿凡提:“如果你的这边放着金子,那边放着真理,你要那一样呢?”“陛下,我要金子。

”阿凡提回答说。

国王说:“多蠢呀,金银财宝算得了什么,而得到真理可就不容易了。

我如果是你的话,是要选择真理的。

”“陛下,您的话对极了,”阿凡提说:“谁缺少什么就需要什么,咱们各得其所呀”。

分析1、本文采取了什么创作体裁?(样式)2、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这种表现手法分了那几步?解题:答1、本文采取了讲故事的创作体裁。

答2、运用了幽默表现手法。

答3、幽默这种表现手法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制造出内容与形式的矛盾;(金钱与真理)第二步将这一矛盾隐蔽起来使之含蓄;(穷人与富人)第三部流下揭开隐蔽的线索。

(国王虽有金钱却缺少真理)第二节童年期文学的范畴及其基本要求范畴:是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字。

基本要求:浅显性、真实性、趣味性、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童年期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法意义作用常见样式:儿童诗、英雄故事、科幻作品、小说、童话、寓言和散文等。

常用手法:写实手法、夸张手法、幽默手法等。

意义作用:有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陶冶情操的作用、宣泄作用。

注解:1.童年期儿童文学——指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学。

2.幽默手法——一种使人发笑并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含义的艺术手段。

3.写实手法——一一真实地去描写作品所反映的对象。

作业一、名词解释:童年期童年期儿童文学写实手法幽默二、问答题:1、童年期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法有哪些?2、童年期文学有哪些作用?第四章少年前期文学一)教学要求1.了解少年前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2.了解少年前期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

(二)内容要点1.少年前期儿童的年龄特征。

2.少年前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3.少年前期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常用表现手段及其意义作用。

第一节少年前期儿童的年龄特征一、生理特点步入青春期,性成熟为主要特征二、心理特点注意思维情感道德三、社会程度化“成人感”是最显著的标志 , 成人感一一指儿童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而产生的个体成熟的体验。

自我意识一一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第二节少年前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范畴:少年前期文学不同与童年文学,但又有相似相通支出,有向成人文学飞跃的趋向,又不同于成人文学。

要求:真实性、深刻性、新奇性、艺术性。

第三节少年前期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常见样式主要是:诗歌、小说、童话、散文、科幻作品、剧本等表现手段:写实、夸张、象征、幽默、抒情手法少年期文学的意义首先,少年期是童年的“合法延缓期”,也是儿童期的最后阶段,迈过这个阶段,儿童就是成人了,因而这一时期的发展有双重任务:一是要解决童年期未完成的发展任务;二是要为即将到来的成人期作必要的发展准备。

其次, 少年期文学对少年期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哪些积极的促进与引导作用呢?简言之,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少年期文学有助于少年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认识艺术本身;第二、少年期文学有助于少年建立起适应社会的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第三、少年期文学有助于少年养成健康、高尚的情操和美感;第四、少年期文学有助于少年宣泄不良情绪,排遣情感负荷。

作业一、简答题1、少年前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2、少年前期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

第五章少年后期文学(一)教学要求1.了解少年后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2.了解少年后期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

(二)内容要点1.少年后期儿童的年龄特征。

2.少年后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3.少年后期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常用表现手段及其意义作用。

第一节少年后期儿童的年龄特征一、生理特点;身体发育基本成熟神经系统逐步发展成熟二、心理特点心理上的断奶期;学习趋向专门学科;智力发展基本成熟;注意力基本接近成人;记忆力仍处于上升;思维更抽象、理论;情感进一步发展情感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是:(1)情感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越来越复杂,形成高级情感。

(2)情感强烈,富有热情。

(3)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4)情感深藏不露,带有内隐的、文饰的、曲折的性质。

这是“闭锁性”在情感上的反映。

(5)富有集体主义情感,最重友谊阶段。

三、社会程度化首先是道德意识形成,其次世界观初步形成, 再次理想的初步形成,最后形成了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人格。

第二节少年后期文学的范畴和要求范畴:开放性;要求:深刻性、抒情性、艺术性;方式:集体讨论第三节少年后期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及意义作用一、常见样式: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二、表现手段:写实、夸张、象征、幽默、抒情手法三、注解:1.少年后期一一指十四五岁到18岁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

这一阶段又叫青年初期,它是整个儿童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青年时期的开始阶段,其个体特征是在生理、心理上接近成熟。

2.人格一一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上的成熟和社会化的完成。

少年后期是人格形成时期,除生理、心理基本成熟外,在社会化程度上,初步形成了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人格,或者说人在少年后期才有了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