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生理学
生理学完整课件-循环
06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循环系统的主要调节方式之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实现对循环系统的调 控。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循环系统的主要神经,它们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影响心脏和血 管的功能。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等,以增加心输出量和维持血压。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产生相反的效果,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等,以降 低心输出量和血压。
循环系统的组成
总结词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详细描述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的通道,负责运输血液;血液则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氧气和代谢废 物等。
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
总结词
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血管的扩张和收缩。
详细描述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和组织通过自身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其功能。
例如,当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的牵张感受器会感受到压力变化,并通过神经和激 素的调节机制,使血管舒张、心率减慢,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心脏和血管的内在反馈机制也可以对其功能进行精细调节,以维持循环系统 的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详细描述
心率受到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激素、代 谢产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理状态下 ,心率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以适应不同的 生理需求和环境变化。维持正常的心率对 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分类和功能
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具 有弹性膜和肌肉层,可调节血流量和血压 。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感染和参与免疫反应,例如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和介 导炎症反应等。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产 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遍整 个心脏,引起心肌细胞收缩。
心脏工作原理剖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收缩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将血液泵出; 舒张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舒张,血液回流填充。
心脏收缩与舒张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心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两者紧密相连。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厚度约 2.5μm。
3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白细胞种类、数量及作用
01
种类
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种。
02 03
数量
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 5%,嗜碱性粒细胞占1%左右。
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入 氧气,使血液在肺部得到氧合,为体循 环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压共同作用,使血浆中的液体成分通过毛细 血管壁滤出,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回流至静脉系统,维持组织液 的动态平衡。同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回流至血液循 环。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容量血管
静脉系统作为容量血管, 可容纳全身约60%-75%的 循环血量,具有较大的可 扩张性。
静脉瓣
静脉内存在静脉瓣,可防 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单 向流动。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受重力影响较小, 主要依赖骨骼肌的挤压作 用和呼吸运动等因素进行 调节。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期。 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室完成射血功能。
【掌握】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 ✓→前负荷↑↑→心排出量↓。
〔了解〕心力贮备
【概念】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3.6-4.8L/min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为安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心指数: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意义:临床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现实中人有矮小和高大的,其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用心输出量 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研 究发现心输出量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 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钾抑制)。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缩状态(钙僵直)。
生理学课件: 血液循环
二、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 心室舒张搏末出期量容积×100%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③20mmHg以上, 平或轻度下倾
机制:
A.一定范围内随着充盈压↑即 V回心血量↑ 初长 度↑前负荷↑ →心肌肌小节适当拉长→肌纤蛋 白位点暴露↑ →横桥与位点有效重叠并结合的 数目↑ →心肌收缩的张力、速度、缩短长度↑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
B.心肌伸展性小,具有强的抗过度延伸能力,超过 最适前负荷后,初长度不再随着室内压(前负荷) 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心肌收缩力不再改变。
意义: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平衡心室射血量
和回心血量-------出入平衡
心室肌抗过度延伸的机制:
富含连接蛋白,具有强 黏弹性 富含胶原纤维 肌纤维交叉排列 最适初长度时静息张力 大
异长自身调节(Staring机制) 通过心肌本身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 缩强度变化,继而影响搏出量的调节。
意义:维持心输出量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平衡,防止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发生过久和过度的改变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
1.前负荷 (1)定义: (2)前负荷=
心肌初长度 V回心血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
心房舒张末期压力
(3)作用:一定范围内,搏出量随前负荷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骨骼肌
心肌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循环系统--生理学
2021/10/10
34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增加开放的毛细血管的数量,并 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只能在产生这些物质的局部发生作 用,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1、激肽: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2、组织胺:使局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管壁的内皮细胞收 缩,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促进血浆成分从血管中滤出, 造成局部水肿。 3、前列腺素: 作用是使大多数组织的血管舒张。 4、组织代谢产物:舒血管。对脑血管有较强作用的是二 氧化碳、氢离子,对心肌有较强作用的是腺苷和低氧,对 运动中的骨骼肌有较强作用的是低钾、低氧和高渗透压。
(1)毛细血管血压:血压高则生成多。
肌肉运动、炎症时,微a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是
右心衰时,V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压逆行性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渗透压降低则生成多。
某些肾脏疾病时,大量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血浆胶体
渗透压降低。
(3)淋巴回流:回流受阻则生成多,在受阻部位之前组
织液积聚,呈现水肿。
脉搏的传导速度远较血流速度快,且从主动脉到外周动 脉,传导速度逐渐加快;动脉硬化时,传导速度增快。正 常情况下,主动脉脉搏传导速度为3-5m/s,较小的动脉为
15-35m/s,
2021/10/10
25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1、静脉血压:血液对静脉管壁的侧压称静脉血压。 由于消耗能量,静脉血压会变的更低,从微静脉到大静
③第三心音:发生于快速充盈期末;是血流突然减慢引 起心室壁和瓣膜发生振动所致。
④第四心音:但在异常有力的心房收缩和左室壁变硬的 情况2下021/,10/10心房收缩使心室进一步扩张,引起振动。 11
(五)心输出量和心力贮备: 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收缩时每分钟向动脉血管射出的血量称心 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大全
内外离子正常分布
复极-60mV,通道阻 12 塞解除, K+外流,完 成复极过程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的离子流基础
13
1 0mV 0
2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3
-90mV 细胞外
4
Na+ Ca2+ Ca2+
4
3K+ Ca2+
14
3Na+
细胞内 K+
K+
K+
K+ K+ 2Na+
2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神经和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28
2、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所有自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舒张除极) 电学理论:去极化 ① 内向电流的逐渐增强 ② 外向电流的逐渐减弱 ③ 两者兼有
+
+
29
(1)浦肯野细胞自律活动发生的原理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离子流的基础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15
(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0期:Ca2+内流L型钙通道 (ICa-L) (速度慢、 幅度小) 3期:K+外流
延迟整流钾通道(IK) 0mV
0
-40mV
3
4期:缓慢自动去极期 4 -70mV 起搏电流 3期复极过程,通道逐步 2+ + Ca2+ Ca Na 去激活 , 这种 K+ 流逐渐 细胞外 K+外流 减少是4期自动去极化 的重要离子基础 Na+内流 K+ 细胞内 (If进行性增强内向离子流)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在心脏的泵血活动中,心 室起主要作用。左右心室的活 动几乎同步,其射血和充盈过 程极为相似,射血量也几乎相 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1.左心室收缩与射血过程
(1)等容收缩期:心室在心房收缩结束后开始收缩,此时,室内压迅速升高,在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心室 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倒流人心房。但在心室内压力未超过主动脉压之前,动脉瓣仍处于关闭 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因此,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放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isovolumic contractiΒιβλιοθήκη n)。等容收缩期历时约0.05s。
(2)快速射血期:随着心室肌的持续收缩,心室内压持续上 升,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心室的血液将主动脉瓣冲开, 心室内的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心室容积随之缩小,但由于心室 肌强烈收缩,室内压可继续上升达最高值。此期血液射入动脉速 度快、血量多,故称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此期射血量约占搏出量的2/3,快速射血期历时约0.1s。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录页
(三)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输 出量约为5 L/min。剧烈运动时可提高5-v7倍,达到25-v35 L/min,说明健康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具有相 当大的储备。心力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能够提高的程度。
生理学循环
2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 化 心肌发生兴奋后,兴奋性将经历有效不 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等时期。心肌一 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由于膜电位的改变引起的钠通道性状的变化, 特点表现为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整个心 肌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使心 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 替进行。
(三)收缩性
其特点有: (1)同步收缩 又称心肌收缩的“全或无” 现象,由于心肌细胞间有低阻抗的闰盘相互 连接,使整个心房或心室几乎同时兴奋和收 缩。
(2)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大 心肌细胞 的终末池不发达,储存的Ca2+较少,兴 奋—收缩藕联所需的Ca2+重来自细胞外液。 (3)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特别长,从心肌收缩开始一直到舒张中 期,这保证了心肌总是收缩和舒张交替进 行,有利于充盈和射血功能的完成。
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Cardiac Output = Heart Rate×Stroke Volume
CO=HR×SV =75 × 70 =5250(ml)
2 心指数
静息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
算的 心输出量。 安静、空腹时和心指数。 3-3.5L/min· m2
5-6L/min
(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2)等容收缩相 0.05S (3)快速射血相 0.1S (4)减慢射血相 0.15 (5)等容舒张相 (6)快速充盈相 (7)减慢充盈相 (1)心房收缩期 0.07S 0.11S 0.22S 0.1S
主动脉压
心室内压
心室容积
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是依靠心房与心室之间、以及 心室与主(肺)动脉之间的压力梯度来推动的。 心室的收缩与舒张造成的房-室压力梯度和心室 -动脉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流的直接动力,心脏瓣 膜的适时关闭和开放,可阻止血液倒流,使血液 总是按单一方向流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目录•循环系统概述•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与功能•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循环系统概述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定义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定义与功能组成与结构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运输介质,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维持生命活动循环系统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和代谢底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内环境循环系统通过运输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防御保护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到防御保护的作用。
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在流经皮肤血管时,能够通过散热或保温的方式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生理意义心脏结构与功能0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右侧。
02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03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脏位置与形态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和房室瓣分为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分开,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的血液。
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分开,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右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肺动脉。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①Na+-Ca2+ exchanger(Na+-Ca2+交换体): 经同一载体,1个Ca2+ 出细胞;3个Na+进细胞
刺激Na+泵
将Na+泵出细胞
② Ca2+ 泵活动:
将2期内流的Ca2+ 泵出细胞。
1期 平台期
0期
3期
由于泵出与泵入 的正电荷总数相 等,膜电位稳定 于-90mV。
第 四 章 血 液 循 环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① 完成机体内的物质运输,将体内物 质代谢过程中的原料和代谢产物运送 到各有关器官;
② 运输并传送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激素,以实现机体的体液性调节功能;
③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④ 保证血液对机体的防卫功能活动的 发挥和实现。
4期
(二)自律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1、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
浦肯野细胞
与心室肌细胞相比,浦 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0、 1、2、3期的图形和离 子流都是相同的,不同 的是4期。心室肌细胞 动作电位的4期很稳定, 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也 没有兴奋传来,它可较 长时间地保持-90mV的 静息电位。
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4期不稳定,在 没有外来刺激,也没有兴奋传来的情况下, 可自动缓慢地去极化,一旦达到阈电位就 爆发新的动作电位,并如此反复。
若按照去极化、 复极化的顺序 过程,心室肌 工作细胞的动 作电位可区分 为0~4期五个 时期。
1、极化期(0期):
心室肌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的升支), 膜电位立即从静息的极化状态下的-90mV迅 速上升到30mV左右。该期时程极为短暂,仅 占1~2ms,其幅度较大,约为120mV,其电 位变化的速率较快,可达300V/s。0期的形 成机制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基本相同。
生理学串讲 血液循环
60~80 mmHg/8~10.7 kPa 脉搏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30~40mmHg 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内一瞬间动脉血压
的总平均值 =舒张压+1/3收缩压
(二)血压形成的原理
血压的形成是动力和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纤维﹥心房肌、心室肌
1.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SAN) (60~100次/min)
2.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 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 (2)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3) 阈电位水平
(二)兴奋性 以阈值来衡量
1.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膜电位 时相
E A 开始去极 0、1、2
R 到复极至 和3相初
前负荷:心室肌收缩前的负荷,使肌肉处于某
种程度的被拉长状态,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前负荷 初长度
心室舒张末期的压力 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
过程:前负荷↑→心肌初长↑→收缩张力↑
→心输出量↑
心肌的收缩性-等长自身调节:
•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收缩活动的速度和强 度)来调节搏出量。
• 收缩能力增强→ 张力、速度变化快→ 心输出量↑搏功↑
3~3.5L/min·m2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心率
前负荷 心肌收缩性 后负荷 心率
影响每搏输出量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承受的负荷,使肌肉 在收缩前处于某种程度的被拉长状态,具 有一定的初长度;影响肌肉收缩的力量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承受的负荷;影 响肌肉收缩的形式
前负荷对心输出量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
右房;呼气时相反。
五 脉搏
动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生命循环之一,通过血液循环,身体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还协调了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了体内稳态。
在生理学的第四章中,涉及了血管结构、心脏功能、血液流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以从浅入深的方式来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
1. 血管结构1.1 血管组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血管结构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血管的组成。
人体内的血管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特点。
动脉具有厚壁和弹性,能够承受心脏泵血时的压力,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静脉的壁较薄,但富含弹性纤维,起到血液回流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直接与组织细胞接触的部分,通过其薄壁,进行气体、养分和代谢产物的交换。
1.2 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我们还需要了解血管具有的自主调节功能。
血管能够根据组织器官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灵活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持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
这种自主调节功能依赖于血管内膜的特殊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障。
2. 心脏功能2.1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了解了血管结构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人体内一颗重要的器官,它由心房、心室、心瓣和心肌组成。
心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舒缩运动,使血液能够顺利地在体内循环。
心脏的每一次收缩和舒张都受到心脏内传导系统的调节,确保了心脏的正常收缩节律和输出血量。
2.2 心脏的自律性和兴奋传导心脏还具有自律性和兴奋传导的功能。
心脏不仅能够自主地维持一定的搏动节律,还能够受到外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影响,实现适应机体需要的心率和心搏力。
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通过特定的电生理过程,将兴奋信号快速地传播至整个心脏肌肉组织,保证了心脏的高效协调收缩。
3. 血液流速3.1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参数我们还需要了解血液流速的相关知识。
[生理学]循环(心脏)
(2)机
制:
K+的向外扩散(K+的平衡电位)。由Ik1通道介导(内向 整流钾通道)。 另外,还有少量(背景)Na+内流、生电性钠泵作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
心室肌细胞AP组成:
2个过程:去极化和复极化
5个时期: 0期、1期、2期、3期、4期
(1)去极化过程(0期) 1)过程: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细胞兴奋,膜内电位 迅速上升,形成陡峭的AP上升支( -90mv~+30mv) 特点:持续时间极短(1-2ms),但去极化幅度(120mv)和 速度(200-400V/s)很大。 2)机制:大量、快速的Na+内流引起 (Na+平衡电位)。具体说来:
CO=SV×HR,而SV则取决于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 收缩力等。
(一)前负荷:相当于=心舒末期压力(或容量)
前负荷效应: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 搏出量↑。
1. 心室功能曲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改变与相应搏出量或 搏功之间的关系曲线(又叫Frank - Starling 曲线)。
这种: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 调节叫异长自身调节。
舒张期贮备量:15ml(∵不能无限扩张) ∧ 收缩期贮备量:35~40ml(射血分数↑)
(静息收缩55-最大缩15~20)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Bioelectrical Activities and Properties of Cardiac Cells
Main Contents of the Section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三、体表心电图
活化横桥数目(比例)和肌球蛋白头部 ATP酶活性是其中的 主要环节。
生理学教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Circulation)本章导读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
生命不息,循环不止。
机体内的血液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运送营养物质、内分泌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和靶细胞,同时携带其代谢终产物经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实现了体液调节和血液的免疫防卫功能,进而维持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循环系统是一套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是以其特定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
按照心肌细胞不同的电生理活动特点,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即工作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自动节律性或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即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具有的一般生理特性是: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正常心律的自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发出,传播到右心房和左心房,然后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引起心房、心室先后有序的节律性收缩。
心脏泵血的过程即是心脏进行节律性有序舒缩的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即为心动周期,它可以作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研究其泵血机制的基本单位,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其常用指标有心输出量、心脏作功量等。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按照各类血管不同的功能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由左心室泵出后,循动脉系统分配至各器官组织,在毛细血管网处进行物质交换后,又经静脉系统收集回流至右心房,继续新一轮的心肺循环。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血压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即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动脉血压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可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凡参与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引言:生理学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重新输送回心脏的过程。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起点、心脏结构、心脏循环的步骤、动脉和静脉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调节等方面,详细介绍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正文:一、血液循环的起点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起点之一;2. 心脏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实现血液的泵动;3. 血液循环起点同时也包括肺血循环和体循环。
二、心脏的结构1.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2. 心房和心室之间通过心瓣膜相隔;3. 心房和心室各自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4. 心脏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血液的泵送。
三、心脏循环的步骤1. 心脏舒张期:心脏室壁松弛,心室内充满血液;2. 心房收缩期:心房肌收缩,将血液推到心室;3. 心室收缩期:心室肌逐渐收缩,将血液从心室推入动脉;4. 心脏舒张期:心室肌松弛,血液充满心脏。
四、动脉和静脉的功能1.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血管;2. 动脉具有弹性壁和一定的收缩能力;3.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的血管;4. 静脉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低的压力。
五、血液循环的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节;2. 神经调节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3. 具体的调节机制包括血压调节、心率调节等。
总结:生理学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起始于心脏,通过心脏结构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泵动,进而完成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动脉和静脉在血液输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能各不相同。
此外,血液循环还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维持铺设全身的血流稳定。
深入了解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对于护理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细胞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电生理特性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contractivity) — 机械特 性
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 心房肌和心室肌 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 自律细胞:(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P细胞(pacemaker cell) 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 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功能基本丧失
≈1ms
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一)心室肌的生物电活动
1.静息电位:正常心室肌细胞的Rp为-90mv,其形成机制与骨骼肌和 神经纤维相似。
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
K+平衡电位
膜对Na+的通透性很小 Rp< K+平衡电位 内向整流性K+通道: IK1 Na-K ATPase的生电作用
平衡电位:浓度梯度/电压梯度 即 电-化学平衡
第二心音:
时间:发生在心舒期,标志着心室舒张期开始。 位臵:在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区(第二肋间胸骨右缘和左缘) 原因: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以及心室壁振动 特点: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第三心音(了解) 偶尔可听到第三心音发生在快速充盈期末,特点为低 频、低幅。因心室充盈减慢,血流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室 壁和瓣膜振动而致。 第四心音(了解) 第四心音发生在房缩期,又称心房音。由心房收缩, 血液进入心室引起振动而致。大多见于异常有力的心房收 缩和左心室顺应性降低的病理情况。
房<室<动脉压 室内压急剧升高 房<室>动脉压 室内压达最高
心 室 快速射血期 关闭 收 缩 期 减慢射血期 关闭 心 室 舒 快速充盈期 张 期 减慢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 关闭
开放 开放 关闭 关闭
关闭
房<室<动脉压
房<室<动脉压 室内压急剧下降
开放
开放
房>室<动脉压 血液被“抽吸”入心
房>室<动脉压
随着个体生理状 态改变,只能做 个体自身对照
不同个体的心 功能如何对比?
3. 心指数(cardiac index)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中等身材成人心指数约为 3.03.5L/(min*m2)。 另外,不同生理条件下,由于代谢水平的变化,心输出量和心指数 也不同。
又如:心室扩大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加大,但心输出量 不变,此时如何评判心功能?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心室肌后负荷:动脉血压
由于心室射血时必须克服大动脉压,所以后负荷 增大的直接后果是博出量减少
后负荷增大对心肌功能的影响
直接导致博出量减少
80
170
后负荷↑→博出量↓→【心舒末期容积↑→前负荷-初长 度↑→收缩力量↑→博出量↑】——代偿机制
这种代偿有一定范围,长期后负荷增加易导致心肌肥厚
前负荷肌肉具有一定的长度(初长度)
心肌前负荷——由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来表示
异长自身调节 (starling机制) 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变化
心的定律 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升高增大心室 收缩力的规律——对心输出量精密调节
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回流多,射血多) 如:静脉回心血量>射血量 充盈 Starling机制(异长自身调节) 搏出量
心率 心动周期 收缩期和舒张期均 (舒张期缩短 的比例大) 心肌休息时间相对缩短 如果长期心率 心肌易缺血
二、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以左心室为例,心动周期可分为心室收缩期 和心室舒张期
(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血流方向)***
心房的收缩
心房开始收缩,心房压大于心室压,血液从心房入心室
三、心泵功能的评定
1. 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一侧心室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成年人静息平卧时每搏输出量约为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即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 CO) CO=SV×HR=70ml×75次/min=4.5~6.0 L/min
(3) 减慢射血期(period of slow ejection): 射血减慢,室内压<主动脉压,依惯性逆压力梯度继 续射血。
1 2 3
4Hale Waihona Puke 5672. 心室舒张期(ventricular diastole):
(1) 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心室舒张从主动脉瓣关闭至房室瓣开启的这段时间。心室 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
再如:长时间下蹲或坐着,然后忽然站起,此时心室充盈减 小,心肌通过初长度改变而调节博出量,使之与心室充盈相 适应。
影响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初长度)的因素
1. 心率 2. 静脉回心血量与静脉回心速度 3. 心包 4. 心室顺应性:心室壁受外力作用时发生变形的难 易程度,心室顺应性降低(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
室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室内压的变化,并导致心房和心 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而压力梯度则是推动血液在心房、心室以及主动脉之间流 动的动力。 心脏瓣膜的结构特点和启闭活动,使血液只能单方向流动。
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力的变化 (了解)
心动周期中,左心房压力曲线依次出现a、c、 v三个小的正波。 心房收缩→房内压↑→a波。a波是心房 收缩的标志。左心房压可升高 67mmHg ;右心房压 可升高46 mmHg 。
高血压心脏病人的处理原则?
强心-----加剧心脏衰竭× 降压-----降压药扩张血管,降低后负荷,降低心脏负 担,改善博出量√
3. 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的改变对搏出量的调节:
等长自身调节(homeometric autoregulation) 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的强 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生理、生化特性— 心肌的变力状态。
心音的产生
由心脏收缩、瓣膜关闭、血液速度改变形成的涡流、 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
第一心音: 时间:发生在心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期开始。 位臵:在心尖搏动处(胸壁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 原因:房室瓣关闭、心室收缩→血流冲击房室瓣引起心室壁 振动,以及心室射血引起动脉壁振动等 特点: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复习题: 1.心动周期,搏出量,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每搏功,每 分功 2.一个心动周期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期,压力、瓣膜、血流、 心室容积各怎样变化怎样变化 3.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 率)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1.心脏节律性跳动 ?
2.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
2.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Ap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明显不同, 其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Ap的升枝与降枝不对称,整 个过程分为0、1、2、3、4五个时相。
(1) 除极过程:0 期(phase 0) 跨膜电位:-90mv +20 ~ +30mv (超射) 开放时间:仅1 ~ 2ms。 除极幅度:120mv 最大速率:200 ~ 400v/s (2) 复极化过程:1,2,3期 (200300 ms) • Phase 1 (快速复极初期): 跨膜电位: +20 ~ +30mv 0mv 开放时间:10ms • Phase 2 (平台期): 跨膜电位:0 mV等电位(心室肌主要特征) 开放时间:100 ~ 150 ms • Phase 3 (快速复极末期) 跨膜电位: 0mV-90mV 开放时间:100 ~ 150ms (3) 静息期:(Phase4):恢复期。 -90mV,活跃的离子转运
心肌收缩能力↑→心室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 心肌收缩能力↓→心室功能曲线向右下方移位
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
主要受兴奋-收缩耦联和肌丝滑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1) 活活化横桥和最大横桥数目的比例,取决于 a)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结 合心肌β1受体 钙通道开放,胞浆内Ca2+浓度 b) 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钙增敏剂如茶碱) (2)肌 (甲状腺激素、体育锻炼使ATP酶活性)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Heart Rate):心跳频率 如成人平均心率75次/分,心动周期0.8s。
75次/分 ×60 分×24小时 × 365天× 80岁=31亿5360万次
收缩(Systole)
舒张(Diastole)
特点
1).收缩期<舒张期 2).房室活动不同步 3).有全心舒张期 4).持续时间与心率有关
1 2 3
4
5
6
7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
心房收缩使心室充盈增加10%-30%。 血液从心房入心 室,主要靠心室舒张,心房收缩可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进一 步增加,有利于心室射血。 在心率加快或心室顺应性下降时更为重要
瓣膜状态 房室瓣 动脉瓣 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开放 关闭 关闭 关闭
压力梯度
特点
房>室<动脉压 进一步充盈心室
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在于物质运输 营养物质和O2; 代谢产物和CO2; 各种体内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
此外,血液循环还是维持机体微环境 稳定和血液发挥免疫防护功能的需要。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脏
血管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调节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的结构和泵血过程
一、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