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化学教材)5.5

合集下载

初升高化学知识精品课件

初升高化学知识精品课件
微信公众号:以微课堂高中版
初升高衔接精品课件
化学知识复习
Hale Waihona Puke 01 常见元素符 号的书写
0
2 常见阴阳离子 符号的识别
0
3 常见物质元 素化合价的 标注及化学 式的书写
元素名称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元素符号
01
元素名称 氧 氟 氖 钠 镁 铝 硅
常见元素符
号的书写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磷 硫 氯 氩 钾 钙 锰
02 常见离子符号氢离子、 钠离子、钾离子、铵根离子、银离子
的识别
H+
Na+ K+
NH4+
Ag+
阳离子:亚铁离子、铜离子、钙离子、锌离子、钡离子
Fe2+
Cu2+ Ca2+ Zn2+ Ba2+
铁离子、金离子
Fe3+
Au3+
氢氧根离子、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 、硝酸根离子
阴离子: OH-
Cl-
Br-
I-
化学式的写法(化合价交叉法)
+1 -1
Na Cl
NaCl
+2 -2
Cu O
原子的最简个数比
Cu2O2
CuO
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硝酸、硫酸、氢
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铵、 硝酸铜、硝酸铝、硫酸钠、硫酸铝、碳酸钠、 氧化镁、氧化钠。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铁 铜 锌 钡 溴 碘 汞
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K Ca Na Mg Al Mn Zn
01 常见元素符 号的书写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全套讲义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全套讲义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讲义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
1讲一. 无机化合物知识结构: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生成是否有新物质
变化规律
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来表现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
性质盐
碱酸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方法一种分类化合物组成不同种元素
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组成同种元素纯净物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合金、水煤气等各种人工合成的物质:
石等油、天然气、空气、矿各种天然物质:煤、石
混合物成分多少
按组成
分类离子
核外电子
中子质子原子核
微粒构成原子分子
微观元素
宏观组成质

研究对象学化
*
)
3()
2()1(关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又可依据其组成细分为:。

初升高化学必背知识点

初升高化学必背知识点

初升高化学必背知识点一、化学用语。

1. 元素符号。

- 前20号元素: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

- 常见的金属元素:铁(Fe)、铜(Cu)、锌(Zn)、银(Ag)、金(Au)、汞(Hg)等。

- 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

例如,H表示氢元素。

-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还表示一个氢原子。

- 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例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2. 化学式。

- 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如金属单质(Fe、Cu等)、固态非金属单质(C、S、P等)、稀有气体(He、Ne、Ar等)。

-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如氢气(H ₂)、氧气(O₂)、氮气(N₂)等。

-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

-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确定原子个数比。

例如,氧化铝中铝元素显 + 3价,氧元素显 - 2价,其化学式为Al₂O₃。

- 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

例如,H₂O表示水这种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如H₂O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微观意义:- 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如H₂O表示一个水分子。

- 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

一个H₂O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 化学方程式。

-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书写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 书写步骤:- 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 配平(通过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等方法使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初高化学衔接教材 第五课

初高化学衔接教材 第五课

初高中化学衔接第5课——————摩尔质量【课前回顾】1、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2、初中所学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1molC (碳原子)质量是多少?______,1mol 其他原子的质量又如何计算呢?【新课引入】分析下表列出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化学式 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的量质量 Fe 56 1 mol 56 gNaCl 58.5 1 mol 58.5 gH 2O 18 1 mol 18 gC 2H 5OH 46 1 mol 46 gH 2 2 1 mol 2 gO 2 32 1 mol 32 gCO 2 44 1 mol 44 g【思考】1.1 mol 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2.我们把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的符号为M ,常用的单位有g·mol -1或kg·mol -1。

你能想象出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如何吗?3.摩尔质量就是1 mol 该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摩尔质量1、定义: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2、符号: M 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1当物质的质量以g 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3、公式: 由摩尔质量的定义可知,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三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n =m M,该公式可变形为m =n ·M 或M =m n。

【判断正误】1. 由于Na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所以1molNa 的质量为23。

2. 1molCO 的质量为28g ,是因为C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3. 由于Na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所以Na 的摩尔质量也为23。

4. H 2SO 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所以H 2SO 4的摩尔质量为98 g ·mol -1 。

5. 23gNa 的物质的量为1mol 。

新高考普通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目录

新高考普通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目录

新高考普通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目录新高考普通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目录:必修第一册绪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物质的量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第二节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活动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实验活动5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实验活动7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第三节乙醇与乙酸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实验活动9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节化学品的合理使用第三节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反应热反应热焓变中和热的测定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研究与实践了解火箭推进剂第二节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反应热的计算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活化能第二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研究与实践了解汽车尾气的治理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第四节化学反应的调控工业合成氨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一节电离平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pH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与pH酸碱中和滴定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盐类水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反应条件对FeCl3水解平衡的影响盐类水解的应用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研究与实践了解水处理过程中的化学原理实验活动2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实验活动3:盐类水解的应用本章介绍了化学反应与电能的相关知识。

初升高化学讲义

初升高化学讲义

初升高化学讲义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顺口溜一价H 、C .l 、Na 、K 、Ag 二价O .、Ca 、Ba 、Mg 、Zn三Al 四Si 五价P 二、三Fe 二、四C二.、四、六S 都齐全 Cu 、Hg 二价最常见。

1、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2.单质的化学式书写(1)、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Fe 、 C 、 He(2)、气态非金属:H 2、 O 2、 Cl 2、 N 2 (在初中除了这四个以外,剩下所有的单质的化学式都用元素符号直接来表示)3.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及其读法(1)氧化物: Fe 2O 3 Na 2O MgO (读法:某化某)(2)酸: H 2SO 4 HNO 3 H 2CO 3 (读法:某酸 )HCl H 2S (读法:氢某酸)(3)碱: NaOH C a(OH)2 (读法:氢氧化某)例1:二氧化锰(Mn0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A.+7B.+6C.+4 D .+2例2: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生成不稳定的亚硝酸(HNO 2),亚硝酸分解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与肌红蛋白反应而导致人体中毒。

亚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5B .+3C .+2D .0例3:已知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 2O 3,求:⑴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⑵氧化铁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⑶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4:30g SO 2与多少g SO 3所含的氧元素质量相等?二、化学方程式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书写: (注意:a 、配平 b 、条件 c 、箭号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 为例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初升高完美衔接化学PPT06-第二篇 知识衔接与拓展-主题5 物质的量

初升高完美衔接化学PPT06-第二篇 知识衔接与拓展-主题5 物质的量
一个X原子的质量
1
3.计算公式:X的相对原子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
一个12 C原子的质量 12
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9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
溶质
× 100% =
× 100%。
溶液
这些体积中所作用的分子数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必须承认,气体物质化合时,它们
的分子数目是基本相同的。”阿伏加德罗还反对当时流行的气体分子由单原子构成的
观点,认为氮气、氧气、氢气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
5
当时,化学界的权威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的电化学学说很盛行,在化学理论
中占主导地位。电化学学说认为同种原子是不可能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英、法、
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时,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一假说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这
一假说是根据盖-吕萨克在1809年发表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加以发展而形成的。阿伏
加德罗在1811年的著作中写道:“盖-吕萨克在他的论文里曾说,气体化合时,它们的
体积成简单的比例。如果所得的产物也是气体,其体积也是简单的比例。这说明在
化学学科
第二篇 知识衔接与拓展
主题5 物质的量
1
学习目标
2
知识衔接
3
巩固训练
3
【爱上化学】阿伏加德罗
阿伏加德罗,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大区的
首府都灵,是当地的望族。阿伏加德罗的父亲菲立波,曾担任撒伏以王国的最高法
院法官。父亲对他有很高的期望。阿伏加德罗勉强读完中学,进入都灵大学读法律

初中升高中衔接课化学教案

初中升高中衔接课化学教案

初中升高中衔接课化学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关系。

2.认识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动力。

3.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为高中化学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1.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准备:教材、电子白板、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以往学过的化学知识,带领学生回顾初中化学内容,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二、讲解(10分钟)
1.介绍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与联系,包括学习内容的增加、深度的加深等方面。

2.讲解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升高中化学学习效果,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多做
练习等方面。

四、总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结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并向学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听课后,学生整理初中化学知识,为高中化学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了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案例或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05讲 分散系 胶体-2024年初升高化学衔接讲义(人教版2019)(教师版)

第05讲 分散系  胶体-2024年初升高化学衔接讲义(人教版2019)(教师版)

01自学导引02知识精讲03对点精练04易错辨析05基础测评06能力提升自学导引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举例: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2.完成下表,写出常见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烟微小尘埃(固)空气(气)雾微小水滴(液)空气(气)食盐水食盐(固)水(液)有色玻璃金属氧化物(固)玻璃(固)3.常见分散系的树状分类法指出图中序号所示的分类依据:①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②分散剂的状态不同;③分散质的状态不同。

B.可以通过滤纸C.一定条件下会聚沉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答案】D【解析】A.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现象区别,不是本质区别,故A不符合题意;B.胶体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可以通过滤纸,但不是最本质的特征,故B不符合题意;C.胶体具有介稳性,一定条件下会聚沉,但不是最本质的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D.胶体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是胶体最本质的特征,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B.是一种稳定的体系C.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沉淀D.粒子带电荷【答案】A【解析】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lnm,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3.按溶液、浊液、胶体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食盐水、淀粉溶液、豆浆B.食醋、泥水、血液C.白糖水、食盐水、茶叶水D.豆浆、硫酸铜溶液、淀粉溶液【答案】B【解析】A.淀粉溶液属于胶体,故A错误;B.碘酒属于溶液,泥水属于浊液,血液属于胶体,故B正确;C.食盐水属于溶液,故C错误;D.豆浆属于胶体、硫酸铜溶液属于溶液,故D错误。

最新人教版初高中化学课本目录(新)

最新人教版初高中化学课本目录(新)

最新人教版初高中化学课本目录(新)最新人教版初高中化学课本目录(新)化学九年级上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课题2 氧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课题2 分子和原子课题3 水的净化课题4 爱护水资源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题2 元素课题3 离子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题2 燃料和热量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拓展性课题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附Ⅰ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附录Ⅲ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后记元素周期表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题2 溶解度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2 化学肥料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寄语同学们附录Ⅰ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附录Ⅱ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高中必修1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二章碱金属第一节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第三节碱金属元素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四章卤素第一节氯气第二节卤族元素第三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四节化学键第六章氧族元素保护环境第四节硫酸第四节环境保护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第一节碳族元素第二节硅和二氧化硅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复习题总复习题学生实验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实验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五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实验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七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八实验习题彩色插图3元素周期表彩色插图1彩色插图2高中必修2加选修2第一章氮族元素第一节氮和磷第二节氨铝盐第三节硝酸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第五节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二章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三章电离平衡第一节电离平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四节酸碱中和滴定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一节镁和铝第三节铁和铁的化合物第四节金属的冶炼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本章小结复习题第五章烃第一节甲烷第二节烷烃第三节乙烯烯烃第四节乙炔炔烃第五节苯芳香烃第六节石油的分馏第六章烃的衍生物第二节乙醇醇类第四节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第五节苯酚第六节乙醛醛类第六节乙酸羟酸本章小结复习题七章糖类油脂蛋白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节淀粉纤维素第四节油脂第四节蛋白质本章小结复习题第八章合成材料第一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介第三节合成材料第三节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本章小结(图)总复习题学生实验实验一氨的制取和性质氨离子的检验实验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实验三电解质溶液实验四中和滴定实验六原电池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七乙醇、苯酚、乙醛的性质实验八乙酸乙酯的制取肥皂的制取实验九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实验十蛋白质的性质实验十一实验习题高中必修3加选修3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第二节金属晶体实验一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复习题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第一节胶体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单元小结第三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第二节离子反应的本质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四节燃烧热和中和热实验二中和热的测定单元小结第四单元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一节电解原理第二节氯碱工业实验三电解饱和食盐水单元小结复习题第五单元硫酸工业第一节接触法制硫酸第二节关于硫酸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讨论单元小结第六单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一节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四硫酸亚铁的制备第二节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五红砖中氧化铁成分的设计第三节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六明矾的检验实验七几组未知物的检验第四节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实验八实验习题单元小结复习题总复习题附录本册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生版+解析)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生版+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块导航01/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02/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03/知识导学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04/效果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05/问题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06/分层训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转换)(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玻璃破碎、剪纸、海水晒盐)(3)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 (4)位置的改变(物体从甲地移到乙地) 【易错提醒】1.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

注意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海水晒盐也有沉淀、干冰升华也放出气体,却是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和能量变化,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4.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由燃烧引起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5.有这些现象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①颜色改变:氧气由无色气体变成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

②放出气体:加热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 ③生成沉淀:海水晒盐,有盐粒从海水中析出 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状态、是否易挥发、易升华,可以利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感知;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可以用仪器测量;溶解性可通过做实验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

这些都是物理性质。

2.实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强调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性质和同分异构现象等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有机化合物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2.《有机合成》: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实际应用。
3.《有机化合物分析》:深入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技巧。
(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拓展阅读材料进行深入学习,加强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苯酚:通过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红色的Fe(OH)3胶体。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3)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例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谱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重点题型整理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题型】给出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要求学生根据命名规则对其进行命名。

第13讲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2024年初升高化学衔接讲义(人教版2019)(教师版)

第13讲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2024年初升高化学衔接讲义(人教版2019)(教师版)

01自学导引02知识精讲03对点精练04易错辨析05基础测评06能力提升自学导引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1.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将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之间联系起来的物理量。

2.物质的量(1)定义: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

(2)单位: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

1mol 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3)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单位(符号)米(m)千克(kg)秒(s)安(A)开(K)摩(mol)坎(cd)3.阿伏加德罗常数(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摩尔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是N A ,单位是mol -1。

N A =6.02×1023_mol -1。

(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 =N N A。

4.摩尔的使用(1)mol 可以计量所有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如1mol Fe 、1mol O 2、1mol OH -、1mol e -等。

不能计量宏观粒子,不能说1mol 大米。

(2)用mol 作单位时,必须指明粒子种类,且粒子种类要用化学式或粒子符号。

二、摩尔质量1.定义及符号: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 。

2.定义式:M =mn 。

3.单位:g/mol 或g·mol -1。

4.数值:以g/mol 为单位时,数值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5.示例:M (Na)=23g/mol ,M (KCl)=74.5g/mol ,M (CO 2-3)=60g/mol ,M (Na 2CO 3)=106g/mol 。

对点精练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与摩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B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C .摩尔是用来表示物质的微粒个数D .物质的量用来表示物质的微粒个数【答案】B【解析】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 错误;B.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故B 正确;C.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故C 错误;D.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故D 错误;故选B 。

新高一化学(初升高)暑假衔接(人教版)第11讲 物质的量浓度(学生版)

新高一化学(初升高)暑假衔接(人教版)第11讲 物质的量浓度(学生版)

第11讲物质的量浓度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2.通过学习溶液的配制建立溶液组成的简单模型,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比较,提高运用比较、归纳、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3.通过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逐步加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一、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的溶液里含有____________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2.表达式:____________;符号:c单位:____________或mmol·L-1或mol·m-3。

【易错点拨】(1)1mol/L的含义: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例如把58.5g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得到了1L的氯化钠溶液。

(2)c B=n BV中的V是溶液的体积,不是____________的体积,也不是____________之和。

(3)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4)溶液具有____________性,同一溶液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溶液体积无关。

(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0.1mol·L-1AlCl3溶液中,c(Al3+)=0.1mol·L-1,c(Cl-)=0.3mol·L-1。

(6)如果溶液只给出物质的量浓度没有体积,无法计算物质的量,也就无法判断粒子数目。

(7)确定溶液中溶质的几种特殊情况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如Na 、Na 2O 、Na 2O 2――→水NaOH ,SO 3――→水H 2SO 4,所得溶质分别为NaOH 和H 2SO 4等。

②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要用带有结晶水的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的物质的摩尔质量。

如a g 胆矾(CuSO 4·5H 2O)溶于水得到V L 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 (CuSO 4)=a g250g·mol -1V L =a 250V mol·L -1。

新高一化学(初升高)暑假衔接(人教版)第09讲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教师版)

新高一化学(初升高)暑假衔接(人教版)第09讲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教师版)

第09讲物质的量摩尔质量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2.从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体会以内物质的量的概念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基本物理量,符号为_n_。

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国际单位制(SI)中的七个基本单位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单位(符号)米(m)千克(kg)秒(s)安(A)开(K)摩(mol)坎(cd)(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数值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 6.02×1023,即1mol任何粒子集合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

如1molO2中约含6.02×1023个O2,约含2×6.02×1023个O。

(3)书写方法及含义表述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 H指1mol氢原子,1mol H2指1mol氢分子。

(4)应用范围: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其特定组合。

(5)意义:把物质的宏观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四化”理解物质的量】1.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 A,通常用6.02×1023_mol-1表示。

2.单位:mol-1。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微粒数目(N)的关系。

(1)关系式:n=NN A。

(2)结论:微粒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微粒的粒子数之比。

【易错点拨】(1)阿伏加德罗常数——“三量”基准量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准确量是一个物理量,用N A表示,单位是mol-1近似量 6.02×1023mol-1(2)N A指1mol任何微粒的微粒数,一定要明确指出是何种微粒,如1mol CH4含有的分子数为N A,原子总数为5N A。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五章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五章第一节

高中化学学习资料金戈铁骑整理制作第五章第一节一、选择题1.以下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聚合物或高聚物,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是由小分子经过聚合反应而制得的B.诚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但部分结构简单C.关于一块高分子资料, n 是一个整数值,所以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确定的D.高分子资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资料和合成高分子资料两大类解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分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两部分。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由加聚、缩聚两类反应制备,加聚和缩聚是聚合反应的两各种类。

关于高分子化合物来说,尽管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却没有一个正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有一个范围,但它们的结构均是由若干链节组成的。

答案: C2.某高聚物可表示为:以下有关其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该高聚物是经过加聚反应生成的B.合成该高聚物的单体有三种C. 1 mol该物质能与 1 mol H2加成,生成不含的物质D. 该高聚物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解析:解析可得,该有机物的单体是 2-甲基- 1,3 -丁二烯,丙烯,乙烯,经过加聚反应生成, A 正确;单体有 3 种, B 正确; 1 mol 该物质能与 n mol H 2KMnO4加成,生成不含的物质,C错误;该高聚物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溶液氧化, D正确。

答案: C3.现有烃的含氧衍生物 A,还原 A 时形成醇 B,氧化 A 时形成 C,由 B、C 反应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A 属于醛类B. A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C. A 分子中有 6 个原子,含碳40%D. 1 mol A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能还原出 4 mol银解析:由知单体为HOCH2CH2OH 和 HOOC-COOH,发生的是缩聚反应,物质A 为 OHC-CHO,属于醛类,乙二醛中碳的含量24为58×100%=41.4%。

1 mol A 中含有 2 mol 醛基,故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产生4 mol 银。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Word版

《初升高衔接教材——初高中化学衔接暑期教程》:专题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Word版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目标导学①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对1 mol物质质量的讨论,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③通过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温故知新你知道吗?1.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2.1打=知识精讲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3)单位:mol(4)描述对象:微观粒子2.摩尔(1)符号:mol(2)标准:1 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12C 中所含的C 原子个数相同,即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合体称为1 mol 。

(3)注意事项:①摩尔使用于微观粒子;②使用时指明微粒种类或组合。

3.阿伏加德罗常数(1)数值及单位:6.02×1023mol -1(2)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与粒子数(N)的关系:n =NN A4.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及单位:M ,g·mol -1或kg·mol -1(3)数值:任何粒子的摩尔质量,当以g·mol -1为单位时,数值上等于其化学式的式量(4)物质的量(n)、质量(m)、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n =mM5.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n =m M =NN A实验探究例.19世纪中期,某化学家为了测定元素X 的摩尔质量而选择了如下的方法:他制备了含有元素X 的四种化合物A 、B 、C 、D ,并测定了每种化合物中X 的质量分数。

在250℃时,四种化合物都是气态。

将它们分别转移至预先抽成真空的四个等容积的烧瓶中,直至每个烧瓶内的压强达到1.013×105Pa 。

称每个烧瓶的质量,减去空瓶的质量后可得到烧瓶内气体的质量。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2017)全套精品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2017)全套精品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2017)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原子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ä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

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

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

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和Cl -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回顾初中化学,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我们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

如果我们能站在高中生的角度回望初中,似乎又会有许多新的感觉,站在高处看待自己化学学习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件快事。

本文将立足初中所学,将原本局限性的认识打破,构建一个相对准确完整的知识概念,力求为刚升入高中的同学铺平道路,激发兴趣。

(一)燃烧初中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但是高中会学习到许多反应,像钠在氯气中被点燃,2Na + Cl2 = 2NaCl就是燃烧反应,但不仅局限于氧气一种助燃剂(强氧化剂)。

因此,到了高中“燃烧”的概念扩大了——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发出大量的光和热,且有的物质有火焰产生。

又如初中认为CO2不支持燃烧,可是高中学习了2Mg + CO2 = 2MgO + C的反应,就知道像镁这样的活泼金属起火是不可以用CO2灭火器的,学习了Na、K遇水也会剧烈反应,也就知道它们的灭火方式也不能用水,看来有的时候“水火可相容”啊。

(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近代物理学的进展极大的丰富了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手段。

物质不仅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也是有几何特征(如晶体的规则外表和内部结构)、放射性、光谱性质等。

物质的变化也不单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也存在核变化(既非物理变化也非化学变化)。

(三)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学习了氧化铜被氢气还原为红色的铜,初次接触到了“还原”的概念,但理解得却很浅,课本上的介绍也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阐述,高中阶段,我们将深入地理解这一类反应,在特征上是化合价有升有降,实质上是电子的转移得失。

因此单纯地以得氧(失氢)和失氧(得氧)来判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了。

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反应。

(四)一个验证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以前有人用蜡烛、木炭块、酒精棉等点燃后放在倒置于水槽中的集气瓶,以此验证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实验现象也是挺明显的。

可是仔细想想,C(固)+O2(气)= CO2(气)、S(固)+O2(气)= SO2(气)、C2H5OH+3O2(气)=2CO2(气)+3H2O(液)、石蜡C20H42+30.5O2(气)=20CO2(气)+21H2O(液)等这些反应有氧气的消耗也有气态物质CO2、SO2的生成,有的反应是没有气体总体积的变化的(如前两个),可是实验中明显的“液面上升”却难以解释。

实际上,只不过是反应放热加热了空气,驱赶了空气,造成冷却时的气压减小,这不足以说明“氧气的体积占有空气1/5”。

(五)原子结构初中讲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到高中阶段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了解了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按阶梯状排列,有的金属最外层电子数也可多于4个,如锑Sb、铋Bi、钋Po等,有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可少于4个,如硼B、氢H,而且也会认识到非金属与金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初中由于知识所限,没有学习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不完全地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较为全面的一种提法是:生成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含气体)、弱电解质(比如水、弱酸等)还有难溶性物质(即沉淀)。

这就可以大大扩大判断范围,对于强酸为什么可以制弱酸、高沸点酸为什么可以制低沸点酸就不难理解了。

(七)金属与酸的反应在初中化学中实验室制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同时又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学生们往往怀有一种尝试性的搭配——认为氢前的金属和酸反应就一定会生成氢气,实验室制氢气正是选用了稀硫酸或稀盐酸。

可是金属与其它酸(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将在高中学到,看了下面的反应方程式,大家会发现它们并不产生氢气Zn + 4HNO3(浓)= Zn(NO3)2 + 2NO2↑+ 2H2O3Zn + 8HNO3(稀)= 3Zn(NO3)2+ 2NO↑+ 4H2O4Zn +10HNO3(极稀)= 4Zn(NO3)2 + NH4NO3 + 3H2OZn + 2H2SO4(浓)=△= ZnSO4 + SO2↑+ 2H2O因此,对于酸,要区分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这些将在高中学到。

(八)金属活动顺序表初中课本上说:“在金属活泼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阳离子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这句话在我们的初中时代屡试不爽,可是它也不是万能的准则,有时候也会“失效”。

例如:①能否用K、Ca、Na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呢?②Mg可以置换出硝酸铅溶液中的Pb吗?事实上,①K、Ca、Na太活泼,要先和水反应,生成强碱和氢气,强碱会和硫酸铜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是不会出现铜单质的。

②金属活动顺序中,处于氢前的Mg→Pb各金属间不发生相互置换。

因为越接近H的金属形成的碱越弱,而越弱的碱的阳离子水解能力越强,使溶液呈显酸性(H+多于OH—);又由于H+的得电子能力(氧化能力)大于氢前金属阳离子,所以H+先获得电子形成氢气放出,而非置换了金属。

所以说,金属活动顺序的修正版就是:处于氢前的Mg→Pb各金属可置换氢后的金属单质;处于氢后的金属则会相互置换。

另外,留个问题给大家,钾排在钠前面,钾比钠活泼。

可是在熔融状态(没有水的高温状态)时会发生Na + KCl = NaCl + K↑,请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反应?提示一下,好好想想为什么K的后面有个“↑”?这表示高温熔融时钾是什么状态呢?是不是可以综合我前面提到的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得到一个关于化学平衡发生改变的规律呢?(九)量比关系与滴加顺序在初中,我们认为A和B反应就是B和A反应,在高中阶段,这就靠不住了,怎么会这样呢?闲话少说,我列举个例子:向稀盐酸中滴入碳酸钠溶液的现象就和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的现象不同。

前者的现象是滴入后就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为将碳酸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的过程中,碳酸钠溶液是少量的,而盐酸是大量的,发生这个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若是情况反过来,则不会看到滴入后有气体产生,而是先有一个“平稳期”,这是因为滴入的HCl的量较Na2CO3很少,是发生了Na2CO3 + HCl = NaHCO3 + NaCl的缘故。

待“平稳期”过后(此时溶液相当于NaHCO3溶液),再滴入盐酸时自然会产生CO2了。

所以总过程可看作是Na2CO3→ NaHCO3 → H2CO3(CO2+H2O),也就是说碳酸根得到氢离子(H+,质子)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高中的学习就需要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和过量少量的量比分析。

(十)盐溶液全都是中性的吗?未必是!初中同学大概都不会陌生于碳酸钠的俗称叫纯碱,可是本质是一种正盐的它,为什么被人们说成“碱”呢?只是因为它的水溶液呈现碱性,这是由于碳酸根的水解作用所致。

盐类的水解在很大程度上(但不是完全程度上)决定了其溶液的酸碱性。

学习了盐类的水解的知识后,将对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有很大帮助。

(十一)实验与化学反应一个实验,往往并不是只对应一个化学反应,而是包含了多个反应。

我们考试时对实验现象所书写的方程式不要理解为只有这一个反应,而应该理解为“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在主要部位的主要反应”。

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马上联想到Zn + H2SO4(稀)= ZnSO4 + H2↑这个反应,但是在锌粒表面会有许许多多原电池反应(化小按——粗略的说,就是锌和某些杂质如铜、碳之间发生的电子转移的反应)。

又如木炭还原氧化铜,主要反应是C+2CuO =△= 2Cu + CO2↑,但同时又会存在C + CO2 =△= 2CO、C+O2 =△= CO2、2Cu + O2 =△= 2CuO等发生程度不大的反应,我们称之为“副反应”。

实验与反应的关系,是反应系统与单一反应的关系。

有时候系统中只有一个反应,有时候却有多个(这个更普遍)。

这既说明了实验诸多因素的复杂性,也说明了一种“抓重点、抓主要”的研究方法。

希望大家多在实验中留心,那里可是处处皆学问的地方啊。

(十二)化学反应的类型其实在初中大家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四个反应类型不足以涵盖所有反应,如:CO + CuO=△=Cu + CO2、3O2 2O3(条件为放电)等反应,它们已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自然地我们可以认识到有的反应是“非基本”的反应,是特别的反应类型,但毕竟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能够涵盖中学阶段绝大多数的无机反应,是具有分类上的优势的,不要认为四大基本反应已经“一无是处”了。

(十三)金属离子的颜色想必大家都记忆过一些金属离子的特殊颜色,如Fe2+浅绿色、Cu2+蓝色,这都是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或结晶水合物中的颜色(即形成了水合离子)。

若去掉溶剂或结晶水,它们的颜色则会不同,CuSO4是白色,新制Fe(OH)2也是白色,CuCl2棕黄色,FeSO4白色。

这是因为其中不带有结晶水,故其不体现水合离子的颜色。

因此金属离子的颜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失去水环境的时候,恐怕就要“原形毕露”了。

顺便说一下,如果它们结合了某些阴离子还会形成复杂的络合物(配合物),颜色就会更加复杂。

(十四)爆炸一提起爆炸,大家都挺好奇的。

我在这儿想说,并非混合点燃一下氢气和氧气(或空气)就会爆炸,这是因为氢气和氧气的量比关系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氢气在空气中4%-74.2%(体积分数)是可以爆炸,这称作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当氢气体积分数低于4%时,由于太少而无法点燃,高于74.2%时,则氢气可以安静燃烧了。

几乎所有气态烃(只含碳氢的有机物)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均是一个爆炸源,如丙烷丁烯等(打火机的燃料,常温下加压呈液态)。

又如氢气和氯气、甲烷和氯气也属此类。

高中的化学学习不仅要讲究“定性”的判断,也要学会讲究“定量”的判断,尤其是讨论一些性质与数量的关系问题,这才是更高级的问题。

当然有些不是混合气体的物质也可以爆炸,如液氧炸药、黑火药、硝酸铵、硝化甘油、TNT(三硝基甲苯,黄色炸药,需雷酸汞引爆,就是雷管)、火棉、氮化银等。

还有的无需点燃引爆或光照,在低温暗处混合就会爆炸的——氢气和氟气(F2)。

另外我又想起以前面粉厂有过爆炸,是因为面粉混在空气中,面粉在漂散状态时很容易燃烧爆炸,镁粉也要小心哦,这是很关键的危险源,应当引起重视,呵呵,说远了。

不过大家对能够引起爆炸的物质了解一些比较好。

附:甲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5%-15%甲烷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5.4%-159.2%乙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2.5%-80%(十五)pH值pH值这个概念,应当说是初中化学的新鲜概念,倒不是说它是近年来才加到课本中的,而是说它的记法和概念并不直观明确。

作为常用的有效的计量溶液酸度的一个指标,pH值本无可非议,但它的符号不像计量长度的“L”(length)也不像计量物质的量浓度的“c”(concentration)等清楚,也没有什么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