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试题新课标II古代诗歌鉴赏深度解析1
2024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甲卷诗歌鉴赏试题讲评课件
诗意:您看昔日的兰亭集会上,王羲之等诗人也是 用泉水代替管弦音乐的,因为有了茂林修竹、清流 激湍,所以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依然可以畅叙幽 情。
教考衔接:“兰亭帖”“湍流”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 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 集序》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 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 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 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 亦把湍流替管弦。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
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 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 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 多革新理论。词集有《后村别调》。《宿千岁 庵听泉》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题:宿/千岁庵/听泉
交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夜宿”和主 要内容“听泉”,整首诗紧紧围绕这 个题目展开。
标题:借住千岁庵,聆听清泉之声
全诗紧密围绕“听泉”,由来听——听的时 间长短的感觉——听的声音大小不同时产生 的感觉——用典来表达泉声胜过音乐来表达 赞美之情,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泉水的喜爱与 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与细致 体察、闲情逸致,与学生习惯的“宏大主题” 迴异其趣。因为是“听”泉,所以描写主要 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完成,全诗颔联和颈联 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不同状况下泉 声的特点和感受,非常真切、生动、鲜明。
是(3分)( ) 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 ,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 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 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 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 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
【语文畅学优】“全国乙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古诗阅读解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注释辅读】1.破阵子:词牌名。
又名十拍子。
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2.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
3.空花:佛教语。
比喻纷繁的妄想和假相。
4.浮名:虚名。
5.蜡屐:以蜡涂木屐。
指涂蜡的木屐。
6.筇杖:q ión g筇竹杖。
7.太平:恬淡,怡悦。
8.料峭:形容微寒。
9.力:作动词,有力。
10.廉纤:l ián x iān细小,细微。
多用以形容微雨。
借指细雨。
11.苔纸: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
12.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13.遥闻:远远地听到。
【词意】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
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
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
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
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
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
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蜡履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文化,并通过古代诗歌学会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之一。
因此,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重点考虑了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这个考点测验用来考察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考试的古诗歌考点,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诗歌鉴别和诗歌解题能力。
如何更好地准备这一考点,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在开始复习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中华文化制度的基本概念: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2、古代诗人的基本作品: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3、读懂古代诗词的技巧:如平仄、押韵等。
二、阅读练习题的重要性通过练习试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并且加强自己的复习效果。
以下是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一些练习题: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A、秋天的景色真美,猿猴也喜欢晒太阳B、登高以观天地之大,猿猴凄厉声鸣,景色优美C、长江之大,水势滚滚,无数琉璃般的黄叶飘落D、山中的景色清秀,江河之中河水清透,小鸟飞回晚秋答案是B,诗人杜甫用登高的方式观察自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猿猴的声音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声音的凝结,强调了山水自成一体的美景。
2、唐代张旭的《滕王阁序》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今世事如棋局。
谁人曾识,轻财重义,狎客临风,自逐东吴之绿舟。
”,其意思是:A、迎着柔和的春风,我随意地飘荡《滕王阁序》,慵懒而愉快B、我死之后,我想要我们国家的人民能够保持仁义道德的本质C、文艺的人在谈论和交流,那些风中凌乱的衣物是闲逸和无忧的象征D、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像下棋,谁是赢家还未可知,要坚守中庸之道答案是D,他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赏析滕王阁,阐述所感所想,关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
2023新课标2卷 古诗鉴赏
2023新课标2卷古诗鉴赏古诗鉴赏是语文考试中一项重要的题型,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以2023新课标2卷的古诗鉴赏为例,探讨古诗鉴赏的重要性、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一、古诗鉴赏的重要性古诗鉴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同时,古诗鉴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古诗鉴赏,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词的美妙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1. 意象分析意象是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意象的描写,诗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分析意象时,需要关注意象的特点、象征意义以及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例如,“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与离别相关,而“梅花”则常常象征着高洁、坚强。
2. 情感把握古诗中的情感丰富多样,包括喜怒哀乐、离别思念等。
在分析情感时,需要关注诗人的用词、语气以及意象的选择。
同时,还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3.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方法。
在分析表达技巧时,需要关注诗人的修辞手法、结构安排等。
例如,对比、烘托、起兴等修辞手法,以及前后照应、跌宕起伏等结构安排。
解题技巧方面,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如分析某个意象或某位诗人的作品。
其次,要认真阅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整体意思和情感基调。
最后,需要结合以上分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回答。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1. 加强古诗词阅读学生应该多读、多背、多理解古诗词,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逐渐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2. 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是古诗鉴赏的重要基础,学生应该通过欣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
3. 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如分析意象、情感、表达技巧等。
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解读
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解读一、背景介绍2023年新高考语文科目将进行重大改革,而其中包括了语文试卷的改革。
作为语文试卷的一部分,诗歌鉴赏一直是考生们比较头疼的部分之一。
在2023年的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将继续占据重要的位置,要求考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鉴赏。
二、题目解析在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的题目种类可能有所增加,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及外国诗歌等。
对于这些诗歌题目,考生需要从诗歌的结构、意境、语言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一)古代诗歌在古代诗歌的鉴赏中,考生需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还需要对古代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二)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考生需要重点关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还需要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
(三)外国诗歌在外国诗歌的鉴赏中,考生需要对诗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等方面有所了解。
还需要对外国诗歌的翻译和译文进行比较鉴赏,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意图。
三、解题思路针对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考生可以采取以下解题思路:(一)整体把握在解题过程中,考生首先要对整篇诗歌进行整体把握,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核。
通过对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方式。
(二)细节分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考生需要对诗歌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诗歌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从而揭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融会贯通考生需要将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融会贯通,形成对诗歌的全面理解和鉴赏。
通过对诗歌的多维度解读,把握诗歌的核心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全面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四、备考建议为了更好地备考2023年新高考2卷语文诗歌鉴赏,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备考建议:(一)积累诗歌知识考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诗歌知识,包括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及外国诗歌等。
202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古诗鉴赏深度解析
2022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古诗鉴赏深度解析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二、原词赏析:1、关于词牌:“阮郎归”来历是一个香艳穿越离奇的故事,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如果入了哪位大导演的法眼,拍摄成的影片肯定比时下的《大闹天宫》票房好多了。
“阮郎归”的故事见于《太平广记》,讲述了叫刘晨和阮肇的两个人,进入天台山去采药,因为路远不能回家,已经饿了十三天了。
远远地望见山上有桃树,树上的桃子熟了,就跻身险境抓着葛藤到了桃树底下。
他们吃了几个桃子,觉得不饿了,身体充实了,想要下山。
突然发现身边溪流漂来一只杯子,便顺手拿来杯子取水时,看见有芜菁叶流下来,很鲜艳。
又有一个杯子流下来,里面还有胡麻饭。
于是两人互相安慰说:“这里离人家近了。
”就越过山,出现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女子,姿色很美。
她们看见二人拿着杯子,就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拿回刚才的杯子来了。
”刘晨、阮肇都很惊讶。
两个女郎就高高兴兴地如旧相识一般,跟他们说:“怎么来晚了呢?”便邀请刘晨、阮肇跟她们回家。
南边东边两壁各有大红色的罗织床帐,帐角上悬着金铃。
上面有用金银雕嵌的综横交错的花纹图案交错。
两个女郎各有几个侍奉的婢女使唤。
吃的东西有胡麻饭、羊脯、牛肉,味道很美。
吃完饭又喝酒。
忽然有一群女子拿着桃子,笑着说:“祝贺你们女婿到来!”酒喝到尽兴时就奏乐。
晚上,刘晨与阮肇各到一个女郎的床帐里去睡觉,女郎娇婉的情态特别美妙。
住了十天,两人请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
从气候、草木情形看,当是春天的时节,百鸟啼鸣,使他们更怀乡思,思归更苦。
女郎就送他们,指点回去的道路让他们看清。
他们回乡以后,看到乡邑已经零落,才知道已经过了十代了。
后来,刘、阮二人黯然返回山下,刘晨再次投入人世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2022年新高考Ⅱ卷诗歌鉴赏题分析
2022年新高考Ⅱ卷诗歌鉴赏题分析2022年新高考Ⅱ卷语文诗歌考查李白的古体诗《送别》。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但命题很友好,题目不涉及体裁常识、创作背景、文化常识的考查,送别诗应该是考生最熟悉的诗歌题材了。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作品理解】注释寻阳:郡名,即江州,属江南道,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
五溪:有几种说法,作何理解“惜无确据”。
很多作品写到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有“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沿洄: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
飒飒:拟声词。
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译文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可到巫山。
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
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
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
【作品鉴赏】此诗笔调轻倩流宕,别有一番情韵。
寓情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典诗歌突出的美学特征。
金秋八月,诗人送别友人,秋风吹动,河边芦花飒飒作响,陡增离愁,烘托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景语作结。
先写景后抒情,这是古典诗歌基本笔法,以景结情就成了“特殊”的表达技巧,就是古典诗歌鉴赏必须重视的问题。
友人离去,诗人仍站在江边望着远去的帆船,直到看不见为止;这时,天色已晚,只有长江在那里空荡荡地东流而去,表达了离别的惆怅与愁怨。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景相近,笔法相同。
“空”字不空。
空字常见于诗歌,情感意蕴丰富,是鉴赏的难点。
送别诗中,“空自流”的江水自然是离愁别绪的流露。
在很多写人生境遇的诗篇中,诗人往往借一个“空”字表达深沉的人生况味。
比如“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写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一个空字凝结无限时空,悲伤之情抒发到了极致,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仓鼠(唐)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公子行(唐)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曹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孟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
(2)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新部编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1)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1)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新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分析
2024年高考新课标二卷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分析(_)命题思想。
2023年公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涵盖考查目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的“一核四层四翼”整体架构,是新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昭示着高考综合改革进入新赛道。
“一核”对标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结合以上思想基础理解是重要考点。
(二)题型设置。
纵观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诗歌鉴赏题的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与简答题为主。
具体说来,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I卷、II卷,诗歌鉴赏题题型基本固定下来,设题数目为两个小题,一道客观选择题,一道简答题,分值为9分。
(三)选材特点。
1.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兼顾考词。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全国乙卷考查的词、新高考II卷、新高考I卷考查的诗;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I卷都考查的诗,新高考I卷考查的词;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都考查的诗,全国乙卷考查的词。
2.从朝代来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兼顾其他朝代,新课标II卷本次选择了宋朝诗人叶梦得的诗歌。
3.从作者来看:以熟悉的作者为主,兼顾陌生作者。
近三年的13套全国卷中,我们熟悉的作者有:陆游(2023全国乙卷)、晁补之(2023全国甲卷)、李白(2022新高考II卷)、欧阳修(2022全国甲卷)、文同(2022全国甲卷)、王勃(2022全国乙卷)、陆游(2021新高考II卷、2020全国卷III)、辛弃疾(2021全国乙卷)、等,比较陌生的作者有:林希逸(2023新高考I卷)、林逋(2023新高考II卷)、魏了翁(2022新高考I卷)、杨巨源(2021新高考I卷)、陈师道(2021全国甲卷)、陆龟蒙(2020全国卷I)、韩驹(2020新高考II卷)等。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高三高考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③试新茶④。
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
②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③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④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景色,“风细柳斜斜”为读者形象地展现了“春未老”的图景。
B.下片中的“咨嗟”意为叹息,与李白《蜀道难》中“侧身西望长咨嗟”所流露的情感相同。
C.“寒食后”点明时间,此时正是清明时分,可以另取榆柳之火,以此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
D.全词情景交融,通过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表现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
2.“超然”一词是如何贯穿全词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李白的“咨嗟”既是对蜀道之难的感慨,又饱含着对友人的劝诫和对国事的隐忧;而本词中的“咨嗟”则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和欲归不得归的无奈。
2.①台名“超然”:作者将楼台拟名“超然”,并登台作此词;②景色“超然”:作者登临超然台上远眺,满城春色尽收眼底,烟雨笼罩千家万户,一片超然脱俗之景;③心境“超然”:清明无法归乡,词人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调适解脱苦闷;“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3点6分)【参考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新课标II卷(古诗文阅读)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及选文特点初探
古诗文阅读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文言文阅读
一、选文特点:
双文本:《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二、命题特点: 断句新题型,客观题2个(句中实词、信息概述) 主观题2个(翻译句子、简答)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 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6.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 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①首句“归思清”透露出诗人清静闲适、轻松愉悦的心境,全诗景 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蓬莱、瀛洲一般 的仙境穿行,周围美景尽收眼底。②第三、四句写夕阳晚照中小桥 横卧,水映树影,云绕山峦,寺倚高峰等美景如画,恰是诗人超然 物外、淡泊宁静之情的外在投射。③第五、六句写翠鸟避人而高飞, 红荷迎我而芳香,将诗人的悠然深情转移到翠鸟和红蕖上,物我合 一,妙趣横生。④尾联写鸡犬之声,传递出诗人即将到家的喜悦。 全诗寓情于景,情境交融,诗画合一,富有感染力。
A. 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
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原文】“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 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 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 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
【原文】“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 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 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 足为万代鉴。””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诗歌阅读试题评析
2023年新高考二卷语文诗歌阅读试题评析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诗意: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
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
长桥卧波,霜叶似火,秋色怡人;夕阳如血,云峰斜倚,晚晴正好。
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
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首联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
心境澄清,快乐逍遥。
颔联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
“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
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
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
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香气袭人扑面而来,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新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试题新课标II古代诗歌鉴赏深度解析
云遮世说编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分值】5分(高考阅卷时,一般的赋分方法是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答案】B、D
【解析】这里用李揆指子由,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关键在于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而不在于自居。
所以B项理解有偏差。
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并非要展示谦虚风度,而是要小心意外。
所以D项理解偏差更大。
【解题思路】注意诗歌一般都会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查方向】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对于尾联的意思掌握不准确。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分值】6分
【答案】参考答案: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解析】《送子由使契丹》抒写了兄弟远离的惜别之情,并以壮语鼓励弟弟:所以不辞辛劳不畏严寒出使,为的是使异族之邦了解宋朝杰出的人才和高度的文
明。
诗中又以想象之笔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且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这首诗饱含着诗人热爱邦家民族、努力维护朝廷声誉的深厚感情。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
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抓抒情句。
【考查方向】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鉴赏要点不全面。
【注解再补充】⑴适:往。
⑵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
凌:冲冒。
⑶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
此处指契丹。
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⑷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白话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
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
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
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
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
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
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作品鉴赏】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
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
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
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
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东坡七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