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十中全哲吉)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之探索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之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与新的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相适应,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是值得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探究的课题。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谈几点具体做法。
1、加强德育领导,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以总校长汪洋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长远规划,由学校德育处具体负责实施。
要求学校各部门工作依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制定详实可行的具体工作目标,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德育管理全员化。
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保障,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教师政治学习制度,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与教师签订《廉洁从教责任状》、《师德师风承诺书》等,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需求,安排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培训活动,以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水平。
同时组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活动,由优秀班主任作主发言人,引导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2、立足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小学各科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为保证学科德育渗透有效开展,把学科培优辅差活动工作纳入教师考核。
活动过程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究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优秀课评比,促进教师研究德育渗透的方法、手段,逐步提高教师德育渗透水平。
3、强化班级管理,狠抓学生养成教育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努力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
增强学校德育研究 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增强学校德育研究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一、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首要位置作为学校,其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实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做到领导重视,提升理解,着力实行德育系列的建设。
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增强育人效益径。
我们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增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几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个中心工作,积极展开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升学生全面素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提升理解,确立观点,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课堂教育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即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受益者,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包含德育。
如果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点是关键,强调学校全体教师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
同时,抓提升理解,注重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持续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学校要求各科任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结合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实际,不失时机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深入教学领域,实行教学评价。
领导随时深入各学科教学领域。
对各学科的教学思想、政治方向、教学方法实行详细了解、监督、检查、指导。
实行教学评价时,把每一堂课是否实行道德教育、是否达到德育目标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浅谈提升学校德育实效五
浅谈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在线德育课程助力学生成长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最希望达成的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教育的三个原则之一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阶段”。
因为德育工作目标,只有与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状态相适应,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效。
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既要符合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又要切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2020年,对抗“新冠”疫情成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每一位小学生也成了这场战役的亲历者,因此,结合现实生活,将社会做为大课堂,将疫情做为课程资源,开展德育课程,成为我们疫情期间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开展线上德育课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第一时间通过官微、班级微信群、晓黑板向师生和家长推送了科学防疫温“心”提示、寒假生活指南等文件,指导学生勤洗手、多通风,科学作息、适度锻炼、合理饮食,增强自身免疫能力。
开设《居家消防,你我齐来学》等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提高居家学习的效率,健康、安全、有意义地度过“宅”家学习时间。
复学期间,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复课你准备好了吗》、《三中心学生防疫N件事》、《童心战“疫”健康成长》等微课,助力同学们调整身心,逐步恢复最佳复课状态。
二、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疫情期间恰逢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清明节、五一劳动节我们根据不同节日制作了小课程,简明扼要,通过国家安全教育日课程学习提示学生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义务,向学生讲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总原则等,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通过《致敬不凡英雄》微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一群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抗疫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医护工作者、科研人员、社区工作者等,他们不惧病毒,逆向而行,冲在了抗战疫情第一线,他们是平凡人中的不凡英雄。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学校推出了《我劳动我快乐》德育微课,通过微课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二年级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如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当今社会,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
面对新时代、新一代、新情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前瞻的理念来思考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德育模式。
树立德育新理念,开创德育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德育工作面向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
同时,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知识,再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学校更多的是将德育当成一门课程来进行来传授,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社会实践;过分注重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实践证明,这样的德育不符合小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实效性差。
素质教育以来,德育工作就成为了我们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导致部分学生的素质差。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全的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学校德育摆脱抽象、空洞的说教,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呢在此,我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感悟。
11.紧跟形势扣主题,提出德育口号。
我们学校有个《课前十六问》,通过两年的时间,学生们在很多方面已做得很好了,比如上下楼梯靠右生,不乱扔垃圾,不追赶打闹等等。
2.结合形势,搭建学校德育体系,使学生具备应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道德鉴别、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从德育相关活动中贯穿德育教育。
3.通过校园大屏幕播出安全教育警示片,学生从一段段短片及校园案例中明白深刻的道理。
我们学校是个有5000多学生的大学校,现在学生已经大大减少了拥挤打闹的现象。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1.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他还深刻、尖锐地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
”纵观历史,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之情。
对此,我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基地,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觉悟与学术本领、红与专、德与才结合起来。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学德育工作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于如何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如何提高?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
1.注重德育目标的明确性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需要明确德育目标,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品行规范。
只有在德育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工作重点和计划,让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注重德育工作的实质性和全面性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需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实质性和全面性。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一些虚表面的形式,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品行规范的落实,以及学生心灵、品格、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3.注重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重视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应该因时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全方位地进行德育教育。
只有使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化、生动化、趣味化,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注重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需要重视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的衔接。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很重要的,但是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形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格局,共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贡献力量。
5.注重教师的德育素养和专业发展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需要重视教师的德育素养和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德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自身德育素养和专业水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学德育工作向更高效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1.建立科学的德育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德育考评机制,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科学的德育考评机制,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摘要】中学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学生行为规范不够等。
为了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可以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体系、注重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力、加强师生互动并树立榜样形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对于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传承社会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倡导全社会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通过各方努力,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将会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全员参与、德育体系、学科教育、道德动力、师生互动、榜样形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思考。
1. 引言1.1 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学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良好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学校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只有通过德育工作,学校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使命。
德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塑造,德育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软实力。
学校除了要有扎实的学科教育,更需要有良好的学校文化和师生关系,这些都离不开德育工作的支撑和引领。
只有通过德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学校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全面发展。
1.2 当前存在的问题中学德育工作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重解决。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修养,而德育工作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但现实中,德育工作往往成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摆设”,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关注德育教育的内涵德育工作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因此,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关注其内涵。
首先,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观念。
其次,要积极开展宪法和法律教育,让学生明确法律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培养遵守法律的好习惯。
再次,重视财经教育,让学生了解钱的本质及使用方法,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最后,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培养出具有校园文化感的个性和品格特点。
二、建立全面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德育工作是与管理结合的,德育工作要能够管理好,就要建立全面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明确各个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实现路径,使德育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其次,要强化德育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德育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量化德育工作成果。
再次,要建立以德为先、宣传为主的德育机制,让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基础和常态化的德育教育方式。
最后,要建立青年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关系协调机制,采取多元化的德育教学方式,推动德育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相结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合作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促进的过程,三者必须合作才能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
在校园内,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形成德育共识。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学校社区,为学生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感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社会上,学校应该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支持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学生的道德观念常常存在偏差,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价值观。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无法有效达到德育目标。
中学德育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和功利化现象,缺乏深入钻研和实际效果。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只有深刻认识到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远繁荣作出贡献。
1.2 问题意识中学德育工作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表现在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度不足,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缺乏有效的评估指标,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情况。
德育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特点,往往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方法上,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发展需求。
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学生在家庭中缺乏道德规范的引导,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意识,积极探讨解决的途径,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2. 正文2.1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是落实德育工作的关键因素。
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和引导者,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示范至关重要。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传递德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中学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学生道德水平普遍偏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道德沟通缺失等。
要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进行深刻思考并积极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需要加强德育目标的明确性和实现路径的有效性。
中学德育工作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就要求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要有长远的思考和规划,注重德育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出现流于形式、空洞化的情况。
要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加强德育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
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学德育的主要主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至关重要。
学校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共同育人。
只有三方合作,才能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需要重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工作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实践的熏陶。
学校应当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实践能力。
通过开设德育课程、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将德育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地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要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需要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用行动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学校也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还需要加强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多角度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从而为学校改进德育工作提供准确的评价数据。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从教师、课程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教师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关键。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德育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只有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才能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榜样。
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德育知识和教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水平。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从道德教育的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需求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中学德育工作的课程设置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德育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想的引导和实践的锻炼。
德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等。
德育课程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德育教育模式。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道德问题;在科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增强德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
中学德育工作的环境营造是提高实效性的基础。
学校应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和社会风气的营造。
学校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
学校还应创造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和课外拓展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教育的力量。
学校要注重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沟通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校还可以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要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教师、课程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素养和专业发展,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家校合作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否能够产生实际的效果,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表现。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思考和实践。
要明确德育的目标和任务。
中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使其能够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
德育工作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崇德向善的行为习惯。
只有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从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要注重德育的实践。
德育不仅仅是口头上说教的宣讲,更需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能力,比如开展道德讲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道德的力量,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觉行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要注重德育的时机和方式。
德育的时机和方式应该与学生的年龄、成长阶段和特点相匹配。
教育者可以借助故事、影片、游戏等多种形式,通过情感的打动和激励,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班会、集会等多个场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引导和教育。
通过合理的选择时机和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注重德育的评估和反馈。
评估和反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方式获得关于学生德育成果的信息。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
评估和反馈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思考和实践。
明确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注重德育的实践,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进行德育引导,以及进行评估和反馈,这些都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只有不断思考和实践,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2.市场经济的急剧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他们的心灵。
这些状况需要我们面对现实,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价值观念、社会态度等方面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辨析、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正确地分析各种社会意识、社会行为,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目前,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二是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三是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少年儿童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四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丰富活动内容 提高德育实效——关于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实效的实践探索
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德育实效——关于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实效的实践研究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育人目标之首。
而反观当前大多数学校德育现状,要么理念上轻视,德育被文化课占位,要么德育落实不到位,有名无实。
作为师者,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德育,不仅要以一定的时间投入为前提,更要以充实、丰富的活动为保证。
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好在丰富的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呢?一、通过道德模范案例,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对孩子来说,德育不是振振有词的说教,不是严苛制度的规定,而应是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引领,是用人间真情对孩子内心最柔软地方的触动,是以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对孩子懵懂心灵的唤醒。
那些关于全国和地方道德模范的一桩桩、一件件至真至纯、让人为之动容的真实故事,不正是唤醒和引领孩子心灵成长的正能量吗?不正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优质资源吗?所以,收集和整理好这些优质资源,坚持组织学生观看道德模范的故事,让那些奉献过和正在奉献于这个社会的道德精英们的事迹进入学校德育课堂,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让孩子们从道德模范的真实故事中分享真情、温暖与感动,进而从这些凡人善举中感受到普通人高贵的精神力量。
天长日久,在润物无声之中,一个个鲜活的道德楷模会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树立起来,一个个精神榜样和目标会在孩子的成人路上逐渐变得清晰而具体,并终将伴其一生,不断引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
二、通过道德案例讨论,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
学校德育中关于道德品质培养所承载的具体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甚至很强的判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而学校、班级举行道德案例讨论活动,不失为培养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案例。
讨论的案例应属于道德范畴,符合相应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可以是新闻事件,也可以是社会热点话题;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是当前真人真事;可以是正面人物,也可以是反面形象;可以由教师确定,也可是让学生选择。
只要关乎道德,只要具有典型性都可以成为讨论的话题。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学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方法传统、效果不明显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也制约了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深入探讨现有问题的根源,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本文将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理论基础、优化德育指导方针、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德育教育方式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
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中学德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识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中学德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泛恶,学生道德观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淡化,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诱惑多样,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出现了以个人利益为重、道德约束减弱的现象。
学校德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对子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取得家庭的有效支持,家校合作薄弱,制约了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和提升。
如何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强化学生道德观念的建立和提升,成为当前中学德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促进中学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途径与探索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王志强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实践与探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当中华民族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跨入新的千年之际,我国的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事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给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化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
在新的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国际敌对势力极力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必将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踏进国门,同我们争夺思想阵地。
因此,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
“九五”期间,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学校乃至社会形成育人的合力,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使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德育教育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延吉市第十中学校全哲吉
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
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下面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
为此,学校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学校通过以《守则》和《规范》的学习和宣传、“班级小岗位”、志愿者活动等途径,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
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
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校园广播、宣传栏、升旗仪式等,弘扬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
芽点。
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
要植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德育重主体,活动促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中学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活动
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
可以开展“班级小岗位”、“做一天小家长”活动,引导学生在一周内每天坚持为班级、父母做同一件事。
并以此为契机,号召、鼓励学生养成习惯,更要不遗余力的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使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新思考亲情,重新去看待父母,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类似的体验的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学会
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2、班团会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班团会活动是德育少先队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围绕学期德育重点,学校校每学期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会活动,围绕安全教育、“三讲三爱”教育、文明礼仪、理想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3、表演活动
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
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诗朗诵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4、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如
每开展手抄报、电子报比赛、“5.4”长跑赛、“12.9”体育竞赛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5、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等作品。
开展“唱国歌、校歌”合唱比赛和“12.9”文艺活动,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6、实践活动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
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
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
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
教师要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
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
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德育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