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知识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4.古无正齿音(章组近端,庄组归精)
章组近端: 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
三母为然。(上古不仅知彻澄读如端透定, 中古属齿音的章昌船上古亦读如端透定。)
例证:“雕”“调”等(中古属端母) 皆从“周”(中古章母)得声。 黄侃《论声韵条例古今同异》、周祖谟 《禅母古音考》等文章,说明章组在上 古读如舌头音端透定。☆
本节思考题
1.前人对上古声母考察的结论,哪些可以 成立,哪些不能完全成立,为什么? 2.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相比,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同谐声者必同部”?什么叫 “阴阳对转”? ☆
第四节 近古音
一、近古音:
– 指元明清时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原一带
的语音,也叫“中原雅音”。
二、《中原音韵》
☆
1.古无轻唇音
– 提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 结论:
–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
唇者,汉魏以前皆读为重唇,知轻唇之非古 矣。”(也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 音,这四母在上古归为帮滂並明四母。 )
依据: (1)经传异文:
– 《诗经·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
第三节 上古音
2.研究方法:
– (1)系联《诗经》韵脚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 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 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 君子于役》) 蚩、丝、谋、淇、丘、期、媒、哉、埘、来、 思为同韵部☆
音韵学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十章上古音的声调第一节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上古声调的研究象上古韵部的研究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例如他在《毛诗古音考》中于“怒”字下这样注道:上声。
颜师古《匡缪正俗》曰:‚怒,古读有二音,但知有去声者,失其真也。
今除‘逢彼之怒’、‘将子无怒’、‘畏此谴怒’、‘宜无悔怒’皆去声,不录,录其上声。
‛愚谓颜氏之言固善,然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
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
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
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主张是“四声一贯”,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说: 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
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
今之学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实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
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
……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
然而‚祝‛之为‚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见于《周礼》;‚提‛之为‚折‛,见于《檀弓》。
若此之类,不可悉数。
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
古代汉语 上古音简说
4、孔广森认为古无入声,有平、上、去三 声;
5、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 声。
谢谢
THE END
3.上古时期无“喻”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于母)归匣 母,喻四(喻母)归定母。 如:古音“援”读如“换”, 读“营”为“环”, 读“于”如 “乎”;“夷”读如“弟”,“也” 读如“它”。 《春秋》“楚公子圍”,《漢書·古今人表》“楚 靈王圍”,《史記·楚世家》作“回”(匣)。
四、上无颇,尊王之义”, 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陂”。
3、古人韵缓: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出 的。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像中古时那么严格, 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二、正确的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 明代陈第第一次批判“叶音说”, 提出了历史音变的观点.认为“时有 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 移。”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上古音简说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 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 的。 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 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 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 的做法。
1.“叶音说” 人们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时不押韵的韵脚 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 音的混乱。押韵的音,即为“叶音”。朱熹《诗集传》 大倡叶音说,所犯错误相同。
三、上古音的声类
1.上古时期无轻唇(清· 钱大昕) 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 並、明,即上古没有f ,读如 b或p.
如:“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bāo)又作“桴”(fú);“父”古读如 “爸”。“潘、播、蹯、藩”都从“番”取声。
上古音
(四)近体诗的语法结构
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和词的语言是超常规的、陌生化的语言,一般叫“诗化语言”。它的特点是语言的跳跃性、词语多具提示性,不能按散文语句结构理解。采用的手法有:一词类活用、二错位搭配、三省略语句。
无论自己作近体诗或给现成的近体诗标平仄,都必须知道各个汉字在中古声调是平还是仄。这涉及识别的原理和办法:
(1)原理:依据今声调识别古平仄
(2)办法:
A.学会念自己方言的声调和数调。按“妈、麻、马、骂、默”顺序,用自己的母语念,调值与普通话不同,调类(除“默”外)一致。宜宾要念出五个调,其他只有四个调。念顺口后,对每个字都照此调及顺序念,念到第几声就是某声调。如“深”,一声;“神”,二声;“审”,三声;“剩”,四声。“深、神”古平声,“审、剩”古仄声。
2、 有p、t、g结尾的音节,即所谓入声字存在。
3、 有众多的浊音声母存在。
4、 没有舌面音j、q、x。
5、 有m结尾的韵母。这个m现在变成了n。
十、古书的读音
汉字本身并不表示确定的音,它具有超时代、超方言的性质。因此,同一本古书,各时代的、各方言区的人都可用自己时代的、方言的语音来读,而不会改变语义。我们今天读古书,自然也是用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来读。但是由于字的音义结合情况和演变关系复杂,社会对它的使用也在起变化,还是有好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1.词类活用: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以细石砌渠;引清泉为沼。)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使粉色显得轻;使灯光显得少)
第十六讲_上古音简说(简)
《詩經· 衛風· 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經典釋文》“竹,徒活反。” 《禮記· 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經典釋文》“多雷反。” 周禮· 大卜》:“三曰咸陟。”鄭玄注:“陟之 言得也。” 《釋名· 釋天》:“冬,終也。物終成也。” 身毒
3.娘日二紐歸泥
“古有舌頭泥紐,其後別支,則舌上娘紐,
(三)複輔音問題
閣各格
陌百
絡洛駱
不律為筆
不來為霾 蒲讀為符離 窟窿為孔 旮旯為角 《左傳· 莊公三年》“公次于滑”,《公羊》、 《穀梁》皆作“公次于郎”。
三、上古調
去入混押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 周南· 關雎》 ) 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 卒歲。( 《詩經· 豳風· 七月》)
二、上古聲
(一)研究上古聲的材料
1.諧聲系統 非
菲匪啡翡霏扉誹悱緋婓腓痱蜚 裴俳排徘 占 點店玷阽 沾霑颭
2.古書異文
《毛詩》“有匪君子”,《韓詩》作“有邲君
子” 田駢(陳駢) 伏羲(庖羲) 3.注音材料 沖,讀若動 舟,讀若雕 悲,府眉切 4.聲訓 負,背也。 男,任也。 方,倂船也。 方言、譯音、通假、聯綿詞、漢藏語系的其 他語言等
(女曰鶏鳴)
離施(新臺)麻嗟施(丘中有麻)池麻歌(東門之池)
阿池(皇矣) 猗磋磨(淇奧)駕猗馳破(車攻)
2.諧聲系統 《詩經· 大雅· 板》“天之牖民,如壎如篪。如
璋如圭,如取如攜。” 虒褫謕蹏嗁遞 圭佳挂桂閨珪鮭鞋街哇娃蛙詿絓罣卦褂 掛 罫啩厓崖堐崕涯 雟攜孈讗儶
3.《詩經》押韵和諧聲系統的矛盾
入聲韻 2.職部 5.覺部 8.藥部 10.屋部 13.鐸部 16.錫部 19.月部 22.質部 25.物部 27.緝部 29.葉部
上古音简述
奴(泥n)、女(娘) )、
):读如 娘 (娘):读如囊(泥n) ) 上古时期无“ 4、上古时期无“喻”母
涅(泥n)、日(日) )、
):读如 然 (日):读如难(泥n) )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 喻三归匣例: 喻三归匣例: 韩非子》 喻三)为私。 说文》 自 《韩非子》:自营(喻三)为私。《说文》:自环(匣h)为私。 )为私。 喻三)为孝。 论语》 为孝。 《释文》:孝于(喻三)为孝。 《论语》:孝乎(匣h )为孝。 释文》 喻四归定例: 喻四归定例: 喻四)、 喻四)、 由(喻四)、迪(定d) 炎(喻四)、谈(定t) ) )
悲(帮b) )
笃(端d)、竹(知zh) ) ) 得(端d) )
《周礼》:“掌王中失之事。” 中(知zh)通 周礼》 掌王中失之事。 )
上古时期无“ 3、上古时期无“娘、日”二纽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古音有舌头泥纽, 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娘归泥例: 日归泥例: 娘归泥例: 日归泥例: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 韵》。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 .分卷。按声调分卷。 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 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 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 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 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 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 调值的作用。 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 .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 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 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 称为一韵。 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 字
上古音发音方法
上古音发音方法
摘要:
一、上古音的定义与特点
二、上古音的发音方法
1.声母方面
2.韵母方面
3.声调方面
三、与现代汉语发音的异同
四、练习上古音发音的建议
正文:
练习上古音发音的建议
1.学习上古音发音时,首先要了解上古音的发音特点,掌握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规律。
2.多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熟悉古代汉语的语境,培养对上古音的感知。
3.结合现代汉语的发音,对比古今发音的异同,加深对上古音的理解。
4.反复练习,逐步提高上古音发音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练习上古音发音。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上古音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更是为了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ə
无韵尾
幽u 宵ô
侯o
鱼a
支e
韵尾 i
歌 ai 脂 ei
微 əi
入声韵 职 ək
韵尾 -k
觉 uk 药 ôk
屋 ok
铎 ak
锡 ek
韵尾 -t
月 at 质 et 物 ət
韵尾 -p
缉 əp 叶 ap
阳声韵 蒸 əŋ
韵尾 -ŋ
冬 uŋ
韵尾 -n
韵尾 -m
东 oŋ 阳 aŋ 耕 eŋ 元 an 真 en 文 ən 侵 əm 谈 am
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大 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 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句语说, 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 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古今音韵知识
音韵知识一、什么是上古音:音韵学古音学“古音”是指先秦两汉(公元二世纪以前)的语音。
“古音”就是对“今音”来说的。
这是传统的提法。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古音”应该叫做“上古音”。
因此,研究先秦两汉的音韵的学问——古音学,也就应该叫做上古音。
“古音学”是根据韵书以前的韵文和形声字等材料去考证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今音学所谓“今音”主要是指隋唐时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世纪)的语音。
“今音”应该叫做“中古音”,“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研究中古和近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等韵学“等韵学”,着重分析汉字字音的结构,即声韵调的配合关系,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属于普通语音学范围,近似现代语音学,但它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研究的。
在等韵学的研究中常采用韵图的形式进行分析说明。
《韵镜》二、为什么要了解一点上古音:1.不懂古音就不懂“通假”2.不懂古音,不能准确掌握上古的联绵字: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以归耳(庄子·秋水)邯郸——叠韵联绵字其实:邯,谈部;郸,元部。
——非叠韵匍匐——叠韵联绵字其实:匍,鱼部;匐,职部。
——非叠韵(并母/并母)→双声3.学习古音有利于深入认识一些词汇系统,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词义:词意义(内容)形式(声音)字(书写符号——形式的形式)抛开语音,很难深入系统地掌握词的意义俟[zi]待[dε]等[tεng]微、非逑、仇靡、无直、特、但3.掌握上古音,有助于深切地认识古代诗歌、韵文的艺术成就。
三、预备知识1.元音2.辅音①发音部位: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 ch sh r舌面音jqx舌根音gknng h②发音方法:A塞音dtgkbp擦音fsrxh塞擦音zc鼻音mnng边音lB带音rmnngl不带音bpfdtgkhjqxzcszh ch sh3.声母古gu 代dai 汉han 语yu[y]零声母:阿a哀ai 欧ou 牙ya 音yin 挖wa 翁weng清、浊4.韵母声母韵母头腹尾关guan于yu古gu音yi n5.韵、韵母、韵部注意,在介绍韵母的时候,我们用了“韵部”这个概念。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课资类别)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目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二)上古声母系统(三)上古声母小结二上古声调三上古音知识运用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1)材料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二、中古音的系统 三、古音通假问题
(GO) (GO)
(GO)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二)上古音的声类 (三)上古音的韵部 (四)上古的声调
(GO) (GO)
(GO)
(GO)
(BACK)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
三、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GO)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GO)
(GO)
(BACK)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 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 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 “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
(BACK)
(四)上古的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
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 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 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 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 我们认为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了。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BACK)
二、 中古音的系统
“中古音”,主要是介绍《广韵》音系。《广韵》是宋陈彭年、 邱雍等编撰的一部韵书,它根据隋陆法言所编的《切韵》增广而成。
(一)《广韵》的声母: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3.娘日归泥(上古“ 3.娘日归泥(上古“泥、娘、日”三声母不分) 娘日归泥 三声母不分)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古音有舌头泥纽, 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泥(泥),尼声(娘); ),尼声( 尼声 仍(日),乃声(泥) ),乃声( 乃声
(二十六) 上古音简说史的分期 1.上古音 1.上古音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文献材料反映出来的 语音为代表。 语音为代表。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五、上古的声调问题
1.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 :《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如:《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伐檀 第一章韵字“檀、干、涟、廛、貆、餐”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一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二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二章韵字“辐、侧、直、亿、特、食”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三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三章韵字“轮、漘、沦、囷、鹑、飧”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上声字与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第六章上古音
二、近代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1、黄侃:古有平入而无上去说 黄侃把上古声调分为平入两大类,平声指没有
[-p][-t][-k]韵尾的,也叫舒声;入声指有[-p][-t][-k]韵 尾的,也叫促声。
2、王国维:五声说 古音有五声:阳类一,阴类有平上去入四类。 阳类一,指阳声韵的平声;阴类四,指阴声韵的平 上去入四声。共五个声调。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依据的材料有: 1、异文。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声训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
的训释,如《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注音指古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
顧炎武的功績 顧氏的功績在於開始“離析唐韻”,而不再是簡單的歸併。 離析了支韻(第二、六部) 離析了尤韻(第二、五部) 離析了麻韻(第三、六部) 離析了庚韻(第七、八部)
• (二)段玉裁的古音學 • 《六書音均表》 • 段玉裁的十七部 • 段玉裁的貢獻
段玉裁的十七部(一)
1、之咍 職德
4、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 段玉裁(1735-1815) 音韻學家、經學家。江蘇
金壇人。字若膺,號懋
(茂)堂。戴震弟子。著
有《六書音均表》、《說
文解字注》等。
古无去声说的主要内容:
段玉裁认为中古的去声是魏晋时候才具备的。中古 去声字上古大部分本来读入声,小部分本读平声、 上声。
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 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 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 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 今去者。——《六书音韵表·古四声说》
第四章 上 古 音
上古音
重點講授上古音的聲母、上古音的韻 部、上古音的聲調。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 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 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 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 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 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 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 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 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 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 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異文: “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 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 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 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 也。‛ 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 注的音, 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 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 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崔音鳳。 云,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 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 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 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 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 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諧聲字: 凡(奉)—芃(並) 馮(奉)—慿(並)
音韵学常识4(上古音)
2、通假異文 《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 《汗簡》(宋人所著,收集古文字)云: 篤端古文作竺知。
三、上古聲調 • 黃侃認為上古只有平、入兩個聲調。 • 段玉裁主張上古只有平、上、入三個聲調。 • 孔廣森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去三個聲調。 • 王念孫、江有誥認為上古存在平、上、去、 入四個聲調,不過與後代四聲不同。 • 王力認為上古聲調有平、入兩大類,平聲分 長平和短平,入聲分長入和短入,共四類。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 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陳第《毛詩古音考》序言
• 科學的古韻分部開始于清初的古音學家顧炎 武。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 何為? (《鄘風·相鼠》一章)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 委蛇。 (《召南·羔羊》一章) 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朋友攸攝,攝以 威儀。 (《大雅·既醉》)
上
古
音
上古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研究上 古音的主要依據是《詩經》的用韻和漢字 的諧聲系統。
一、上古韻部 • “叶音”說(又稱“叶韻”、“協句”) 所謂“叶音”說,是指臨時改讀字音以求押 韻和諧。例如: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詩經·邶風·燕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家,古胡、古牙二反。) 《詩·周南·桃夭》一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 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家, 叶音穀。) 《詩·召南·行露》二章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 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家, 叶格空反。) 《詩·召南·行露》三章
顧炎武 十部 江永 十三部 段玉裁 十七部 孔廣森 十八部 王念孫、江有誥 二十一部 章炳麟 二十三部
二、上古聲類 對古音聲類研究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清 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錢大昕。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中文系
要求:
了解上古声、韵、调基本情况 掌握诗经押韵情况 掌握上古音声母的分化
复习旧课
指出下列概念的含义及所属字母
唐守温和尚结合梵文拼音原理,制定30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阴声歆、阳声韵、入声韵
叶音说
一、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 汉字的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 “古读猪如都”。可判定“猪、都”古代同 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廛如 坛”。(除-涂)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 “雅,夏也。”“邦,封也”。“法,逼 也。”这些声训,许多情况下声母音应该是 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二、 反切
一、反切产生前的注音方法 (一)譬况法 譬况法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通过旁转然后再对转的语音变化现象称为旁对转
上古音常识
引子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之间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时间的汉语音 系。 请学生对照自己的方音。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研究概况 上古的声、韵、调,肯定与今天不一样,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 的系统呢?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主要观点: 声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有大量学者从事上古声母的研究,虽 然迄今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系统,但是有价值的观点和发明则越来 越多。 王力先生的三十二/三声母及其拟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上古音知识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系联《诗经》入韵字。
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声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谐声字。
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声母的大致情况。
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古籍注音。
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声训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二、上古韵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
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
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
”如:
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辈;方旁;奉棒。
方言:
蚊。
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
”方言中多说“负债”为“背债”。
现代闽方言里就无唇齿音{F},厦门话里把“房”读为[ ]。
2.古无舌上音
《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
又如:
厦门话里,陈读为[TIN]
3.娘日归泥说
由章炳麟提出。
认为中古的娘日两纽归入泥母。
谐声字:而(日纽)---耐(泥纽)
涅(日纽)---泥(泥纽)
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等人都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提出了古声母三十二个的说法。
四、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
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
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
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去声不变。
D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
1.譬况
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
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
用近音字来标音。
如:
莠读若酉(淮南子)
3.直音。
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
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在古代的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就是通假。
古音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由于先秦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没有规范,这种别字得到了社会的认承,就成了通假字。
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作了如下解释:“其始书之也,仑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这种情况和写别字类似,但又和写别字不同,因为它产生以后,别人跟着仿效,相沿成习,就成了合法的了。
今天的别字则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古音的声母和韵母相同。
辩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后)两字古音同属并母元部。
辩字,本义在巧言,假为辨。
言伪而辩。
(礼记王制)本义
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
直特两字同属定母职部。
直的本义为不弯曲,假借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诗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
2.近音通假;有如下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母相近;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母都相近。
声母相同,韵母相近;
时,是。
(时,禅母之部。
是,禅母支部)时的本义是季,假借为“是”。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
被,披。
(被,并母歌部。
披,滂母歌部)。
被的本义为被子,假借为“披”。
如:操吴戈兮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声母,韵母相近;
阙,掘。
(阙,溪母月部。
掘,群母物部)。
阙的本义为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阁楼。
假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的原意。
如,八月剥枣。
“剥”通“扑”,扑打的意义。
“归孔子豚”,“归”通假借为“馈”,不是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