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苛禁宗室政策考论

合集下载

两晋宗室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试论

两晋宗室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试论

官公卿表》 : “ 宗正 , 秦官” 。应劭日: “ 周成王之时彤
伯人 为宗 正也 。 ” 颜 师古 日 : “ 彤 伯 为 宗伯 , 不 谓 之 宗
正。 ” 汉平帝元始四年 , 曾改宗正为宗伯 , 其历史渊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0
作者 简介 : 张兴成 , 男, 甘肃 民勤人 , 广 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 系副教授 , 历 史学博 士。
正。 ” ( 第3 0 6— 3 0 7页)
2 0 1 3年 第 4期
张兴成 : 两晋 宗室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试论
. 5 9.
源无疑可 以追溯到《 周礼》 。 那么 , 宗正的设 置, 从 有 限的材 料 来 看 , 仍然看 成是汉 承秦制较为稳 妥。 《 史记》 卷6 8 《 商君列传》 : “ 宗室非有军功论 , 不得 为 属籍 。 ” 由此 可 知 , 秦 国既 然 把宗 室 属 籍 与 否 与 军 功 关联 起 来 , 这意 味 着 必 然设 置 有 负 责 宗 室 事 务 的
任 制度 、 官 员职 掌历史 渊源 。 两晋时期 , “ 宗正 , 统 皇族 宗 人 图牒 , …… 及 渡 江, 哀帝 省 并 太 常 。 ” E 2 3 7 3 7 两晋宗 正的人选 “ 兼 以庶
姓” 。 l 3 ∞ 两 晋宗 正机 构 的设 置 、 宗正 职掌 、 宗正 人选
①《 初 学记》 卷1 2 { 宗正卿第十八 ・ 叙事》 : “ 宗正 卿 , 周官也。《 宋百官春秋 》 云: 周受命 封 建宗盟 , 始 选其 宗 中之 长而 董正
之, 谓之 宗正。成 王时, 彤伯入为宗正 , 掌王亲属是 也。秦汉 因之。平 帝更名 宗伯 , 王 莽改为秩 宗 , 东汉 复为 宗正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日大 宗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史料题一、秦的施政措施及方针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第。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2.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法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以古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郡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

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秦汉之际治国方针的演变1.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2.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篇》)3.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选自陆贾:《新语·至德》)三、中外朝制度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

宗室的路线斗争

宗室的路线斗争
此部分 恢复 了封 建制 ,景帝时爆发 “ 七 国之 乱 ”后 ,汉王朝才
在本省皇族的现象 另一方 面 , 明朝 未如清 朝那样 禁止宗室经商 , 以至于宗 室与各地 巨商勾结 ,几乎 垄断 了各地 从食盐到 良 田一 切有 “ 钱景”的行当 ,逼得朝廷成为财政上的弱势群体 。
其 二 ,废物 。被剥夺 了政 治空 间与人身 自由 ,却最大 限度
个儿 子分封到 各地 ,又 碰上 了 “ 靖难之变 ” ……只能说 ,封 建 顾 炎武在 《日知录 》中痛心道 : “ 为宗属 者大抵 皆溺 于富贵 , 制与 中国帝制实在八字不合 ,每一次复辟都要遭到 当头一棒 。
妄 自骄矜 ,不知礼义 。至其贫者 则游手逐 食 ,靡事不 为” ,将 他 们定性 为 “ 名日天枝 , 实为弃物 ”。2 0 0 年后, “ 实为弃物” 的定位可转 送给晚清 宗室子弟 。他 们提着 鸟笼子 ,同样成 为被 家政治生活 的宗室?顾炎 武理 想中的政 治状 态就 是“ 亲贤并 用” 。 唐朝或许是 从政 派的范本 。有唐一代 ,不少于 1 1 名宗室做
张明扬
媒体 人
如何 科学地 管理皇族 宗室 ?中华帝 国摸 索 了几 千年仍然 是 是遭到了体毛级 的判罚 ,连 国殇期 间剃个头都会被处 以绞刑 。

头雾水 ,在三条路线的斗争 当中折腾至死 。
尽管最 大程度上 降低了对 皇权的政 治威胁 ,但 闲置派也构
成了两大社会顽疾 。
第一条路线 , 就是本 源意义 上的 “ 封建制 ” 。 像周天子那样 ,
人 自由也持高 压态度 ,明文规定 只有扫墓此 等人伦 大事才能 请 破 了从政禁 令 ,实现 了 自唐 以来 又一个从 政盛世 。最极 致的辉
逐步抛 弃了封建 制 。西晋 又将曹魏 之亡归 咎于地方 无人 ,以史

八议例子

八议例子
北魏时,景穆帝的孙子济南王拓跋匡,曾经两次通过议亲减免刑罚,“匡既诬毁宰
相,讪谤时政,阻惑朝听,不敬至甚。请以肇、匡并禁尚书,推穷其原,付廷尉定罪。
诏曰“可”。有司奏匡诬肇,处匡死刑。宣武恕死,降为光禄大夫。”“匡每有奏请,
尚书令、任城王澄时致执夺。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
尚公主,又为季父穆所请,得免。李基因为尚公主才在全家被株连处死的情况下得以活
命。此为典型的议亲案例。
35
根据郑玄的解释,“八议之辟”中议亲的对象仅为宗室,中山恭王曹衮、南阳王高
绰、中山王司马睦、济南王拓跋匡自然是宗室成员,而尚公主的杜预、李基和堂姑祖母
是晋文帝司马昭的祖母的山涛,祖姑为景献皇后的羊聃、为皇太后舅的谢尚显然不属于
鉴于三人不同的身份武帝对此案做了极有意思的处理,他先声称“法者,天下取正,不
避亲贵,然后行耳,吾岂将枉纵其间哉!”俨然一副法家的语气,接着再把刘友推出了大大的指责了一顿,并决定将其处以死刑,最后说山涛这些没犯其他过错的,就不再追
究了,再将给上奏的李憙灌了点汤水,将其大大的表扬了一番,以免其继续进谏。此案
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今憙亢志在公,当官而行,可谓‘邦之司直’者矣。光武
有云:‘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岂其然乎!其申敕群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
数遇也。”
在这个案例中,亡故的尚书仆射武陔先且不论,剩下的三个人触犯刑律的
行为都是侵占了官府的三更稻田,但由于其身份的不同,所承受的结果就是云泥之别了。
邪?无我邪?”杨俊也深知自己的命运已不可改变,“遂自杀。众冤痛之。”
所以,由上述案例可知,“八议“能否适用的关键并不在于犯罪人是否符合”八议
“的应议标准,而在于当时的君主是否贤明,即能否尊重当时的法度,做到公正无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考点50个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考点50个

1.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

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元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

欲统一全国。

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

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3.夷陵之战:三国初年蜀吴之问的一次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大败蜀军。

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

其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

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士家制: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

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

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6.平定南中:三国初年蜀对后方南中叛乱的平定。

夷陵之战后,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

诸葛亮首先与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征伐南中,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孟获心悦诚服。

南中的评定,促进了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一)考点解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

需掌握重要制度。

兵制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很重要。

孝文帝改革是重点知识,无论是材料分析还是论述题都容易考到。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选择题,要掌握基础。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及战役后的政局变化。

2.了解曹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九品选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

3.了解魏蜀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注意孙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事实。

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

5.了解诸葛亮以及评价。

6.了解西晋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

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乱、门阀制度、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等知识点。

(二)考研了解:围绕本章主题,把握三个要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昭示这一时期国家多,战争多,是一个动荡时期,主要掌握动荡时期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统一,由多国走向少国,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2.社会进步,在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积极的内容。

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出现了新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思想领域的变化,经济中心的开始南移。

3.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其突出的历史特征就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积极作用。

(三)研究大家:(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田庆余:《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学术界所称誉的“四大名旦”为:唐长孺、周一良、王仲荦、何兹全。

被誉为“四小名旦”为:田余庆、韩国磬、高敏、万绳楠。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民族,地理、军事,士族、人物,学术、文化;宗教、考古、吴简研究;对魏晋南北朝史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十六国各政权在如何使自己政权的属性与五德历运学说相协调的问题上,先后表现出犹豫和矛盾的态度,蜀汉官制的特点,汉晋间民屯的不同形式及中古田制的演变,汉晋中央政府对南匈奴的管理政策经历了转变过程,对南匈奴产生多方面影响,历史时期阮姓的起源、宗族的形成、人口变化及迁移与分布情况,得出两晋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陈留郡,之后大批南迁,形成了以河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口远远多于北方的结论,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的重大发展与这一时期人们的历史文献学思想走向成熟相关,孙吴初期长沙郡吏民的取名风俗和婚姻生活,三国时期道教在魏、吴、蜀三国均有传播,但方式与广度有所不同,长安、洛阳、建康、凉州四大文化中心的兴衰,僧侣自身的文学创作及佛教思想对于中古文学的巨大影响都说明了僧侣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起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等。

具体材料请详见:本年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纪念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130余位中外学者参加了大会。

本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研究论著颇丰,主要有:《缪钺全集》(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发微》(中华书局),周伟洲《古都西安:长安与南海诸国》(西安出版社),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版社),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中华书局),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陶新华《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杨洪权《两晋南北朝徙民中若干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具圣姬《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民族出版社),魏明孔《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张作耀《刘备传》(人民出版社),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卫绍生《魏晋文学中的中原文化》(学苑出版社),邵磊《治山丛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凤凰出版社),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齐鲁书社)。

曹爽_司马懿之争真相考论_王永平

曹爽_司马懿之争真相考论_王永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曹爽、司马懿之争真相考论王 永 平 概 要 正始年间,曹爽与司马懿两位辅政大臣的权力争夺,不仅关乎曹氏、司马氏两姓的兴废,而且关系到儒学世族与寒门势力的升降。

故此,两大政治集团都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要求。

从表面上看,曹爽为首辅,在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实际上司马懿赢得了世族阶层的广泛支持,根深蒂固。

正始五年前,他们都在积蓄力量,斗争处于潜在状态;正始五年后,曹爽在军事上兴师伐蜀,在政治上“变易旧典”,排挤世族,斗争日趋激化。

正始末,司马懿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世族阶层由此逐渐全面得势。

关键词 世族 寒门 曹爽 司马懿作 者 王永平,扬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景初三年末魏明帝病危之际,手握曹魏军事大权的司马懿与操纵曹魏中枢机要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为“内主”,迫使明帝于“气绝”之际废黜宗室顾命集团,并确立了他与曹爽共同辅政的格局,这是世族朝臣对曹魏皇权的第一次挑战,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考论。

〔1〕因此,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格局是当时统治阶级上层不同利益集团斗争的产物,这便注定了二人必然会进行残酷的斗争。

据载,经过10年的明争暗斗,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以垂死之躯奋力一击,一举诛灭曹爽及其政治集团。

这件事发生在嘉平元年(249)初,此后司马氏父子便完全控制了政权,因此,历代论者多认为“魏之亡,始自曹爽之诛”(王鸣盛语)。

有鉴于此,兹就曹爽与司马懿之争的真相略加考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正始初期曹爽与司马懿的表面合作正始元年(239)正月,魏明帝死,齐王芳继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不过,依照惯例,两人虽为同辅,但必有主次之分,据《三国志・曹爽传》载:“(明)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少主。

”陈寿在此虽没有明言二人之主次,但从曹爽之职衔看,他实际上是魏明帝任命的首辅,执行最高的军政大权,而司马懿仅以太尉的虚衔为次辅。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李)冲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 卿议之。太后曰:“立三长 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 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何为而不可?” (魏书
李冲传)
• 1、设立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 • 2、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均田制是李安世提出。规定:男子15岁以上 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为备休耕,露田中倍授给。露田年满七十还 官。桑田不必还官。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 耕牛授田30亩,限四牛。地方官按官职大小 授给公田,剌史15顷,县令6顷。
史 实 辨 析
1、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 诸葛亮应自称“汉丞相”。
2、诸葛亮领兵攻打曹魏时曹操 已死,不可能率军迎战;“魏”是曹 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因此,曹操 不可能打“魏”的旗号。
西晋、东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户数
魏 蜀 103万 28万
人口
443万 94万
兵力
60万 10.2万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 晋 内 迁 各 族 分 布 图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 鲜 卑 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 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人民 鲜卑 匈奴 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 羯 羌 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 氐 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 反晋。
二、八王之乱
3、走向分裂--八王之乱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十六国历史始于304年, 终于439年。起始与西晋 相叠,后期与北魏相叠。 十六国主要是由“五胡” 建立的,但也有部分汉 族政权。 十六国是一个习惯性称 呼,指此期立国较长的 十六个割据政权。另有 几个政权年代较短,不 在其列。拓跋鲜卑建立 的代-北魏亦未计入。 除立国川蜀的成(汉) 外,其余十五国均在北 方。

曹丕简介 曹丕的性格特点

曹丕简介 曹丕的性格特点

曹丕简介曹丕的性格特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曹丕的性格特点第一个角度是作为汉魏之际政治人物的曹丕,也是最显性的一个角度。

谈到曹丕,就必须要涉及到他与曹植著名的立储之争,应该说,曹丕之所以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胜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拥有嫡长子的天然优势,又因为这种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为世族集团共同选择的代理人。

这个概括略嫌粗糙,不过衡之史事,大体是不错的。

也就是说,在曹家争储的明线之下,另有一条世族与寒族斗争的暗线,这是读史时不可轻易忽视的。

在争储一事刚刚浮出水面之时,真正受到曹操支持的是曹植而非曹丕,这一点无可争议。

为说明之,不妨看一看曹植引以为腹心的幕僚团体:丁仪、丁廙并为曹操同乡丁冲之子,谯沛寒族正为曹操潜心扶植的一支力量,杨修直接出自丞相主簿,更明显的是邯郸淳,曹丕“因启淳欲使在文学官属中,会临淄侯亦求淳”,而曹操的做法是“太祖遣淳诣植”。

相对的,为曹丕说话的重量级人物几乎全部出自大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出自河北冠盖清河崔氏的崔琰,虽然与曹植有亲,他还是坚定地站在了曹丕的一边。

其余邢颙、卫臻、桓阶诸人,无不出自各地大族郡望。

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曹魏干城颍川集团的动向。

他们的态度缺乏明确的正面传达,但只要了解到汝颖与谯沛二大团体的冲突,作为天下士族冠冕的颍川将倒向谁其实也不言而喻。

早在荀彧生前,就有了“初,文帝与平原候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的故事。

其后曹丕与颍川关键人物的互动也十分频繁,荀攸重病时他独拜床下,成功立储后则抱着辛毗的脖子得意忘形,甚至为钟繇作了墓志铭。

曹植方面则缺乏这种记载,好不容易被曹操安排过去装点门面的一个司马朗也郁郁不得志,倒是弟弟司马懿跟着五官中郎将平步青云。

很明显,如果背后没有曹操作为推手,那么曹植的集团想与曹丕相抗是不可能的。

只有补齐曹操晚年与世族的斗争与妥协这一暗线,才能略为一窥立储之后的波云诡谲。

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崔琰与同典选举的毛玠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在前台上蹿下跳的关键人物是丁仪,背后的主导者则是曹操本人。

河南省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6篇含答案

河南省届高三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6篇含答案
B.梁习为政善谋,讲究策略。他任并州刺史时,很多吏民依附匈奴,他采用分离不同人群的方法,先让豪右和丁壮离开家乡,然后再迁移他们的家人。
C.梁习督运木材,节省费用。朝廷派他伐取木材供应邺都建造宫室,他上表设置了两个屯田都尉和六百屯田客,在沿途种粮食,以供应人和牛的需要。
D.梁习知晓大体,勇于担责。他曾经和王思一同担任西曹令史,向曹操禀告事情时,因为不合曹操的想法,要被处以重罪,他却没有辩解,因而被关入狱中。
河南省郑州、商丘市名师联盟2021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愨,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开宝七年,将伐江南,十月,诏以彬为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分兵由荆南顺流而东。十二月,大破其军于白鹭洲。八年二月,师进次秦淮,江南水陆十余万陈于城下,大败之,金陵受围,频经败衄,李煜危甚。彬性仁敬和厚,长围中,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煜之君臣,卒赖保全。自出师至凯旋,士众畏服,无轻肆者。及入见,刺称“奉敕江南干事回”,其不伐如此。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议征太原,召彬问曰:“周世宗及太祖皆亲征,何以不能克?”彬曰世宗时史彦超败于石岭关人情惊扰故班师太祖顿兵甘草地会岁景雨军士多疾因是中止太宗曰:“今吾欲北征,卿以为何如?”彬曰:“以国家兵甲精锐,剪太原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何为而不可?”太宗意遂决。雍熙三年,诏彬与潘美等北伐,分路进讨。三月,败契丹于固安,破涿州,戎人来援,大破之于城南。四月,又与米信破契丹于新城,斩首二百级。五月,战于岐沟关,诸军败绩,退屯易州。上闻,追诸将归阙。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问以后事,对曰:“臣无事可言。”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八月,诏彬与赵普配飨太祖庙庭。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

2011年统考历史学考研史料分析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汉兴之初,反秦之敞,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

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汉书·循吏传序》)(1)文中“相国萧、曹”指谁?(2)汉初休养生息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3)循吏出现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文翁治蜀的举措及成效。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主父]偃说上日:"古者诸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一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

必稍自销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上又从之。

(1)文中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哪些建议被采纳?这些举措造成了怎祥的影响?(2)汉武帝针对诸侯王问题还采取了哪些措施?(3)简述汉初至汉武帝期间的诸侯王政策。

【材料解析题】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

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

而守文之徒,滞田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教,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

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后汉书·郑玄传仑》)(1)文中范哗论及汉代经学的发展存在何种弊端。

(2)如何评价郑玄,(3)论述汉代今古文经学的主要区别。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自遭荒乱,率乏粮谷。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嘻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

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杨英《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5期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呈现出兴旺的局面。

本年度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七届年会于8月8日至12日在山西大同召开,有近200位海内外学者参加,是历届年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日本学者近40人。

此外,本年度出版的专著有: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三联书店)在近年来15篇最新研究成果中引入“品位”、“职位”等新概念,对乐师、史官文化的传承,汉代的禄秩,北魏、北齐、北周乃至隋的官品、散官等作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将传统的典制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考察了北魏政治史中后党、迁都、六镇等重大事件及其对北齐、北周政治的影响。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南京大学出版社)对六朝疆域变迁、政区沿革等作了综合研究。

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运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方志笔记等,并吸收天文、地理、建筑、艺术等多种成果,是近年来六朝史研究内容最全面的著作。

汪波《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人民出版社)对魏晋南北朝并州地区的人文、宗教、政治形势及其演变等作了全面研究。

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分城址、石窟寺、帝陵和石刻、世家大族墓等九个部分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考古资料及研究状况。

此外,《中华姓氏谱——卢》(卢美松著)、《中华姓氏谱——萧》(杨师群著)(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二书分源流、人物、人文、文献四篇,将魏晋南北朝门阀土族当作传统姓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将历史研究、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新视角。

除了专著外,论文集有: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本年度发表的230余篇学术论文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

从数量看,政治史最多,约有50多篇,思想、文化、学术史其次,约有近40篇;社会史类约有近20篇。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考论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考论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考论原载:《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晋书》卷三七《宗室传》史臣曰:“泰始之初,天下少事,革魏余弊,遵周旧典,并建宗室,以为藩翰。

”又,同书卷五九“传序”曰:“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国维城。

……洎乎周室,粲然可观。

封建亲贤,并为列国。

……魏武忘经国之宏规,行忌刻之小数,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阴,遂乃三叶而亡。

有晋思改覆车,复隆磐石,或出拥旄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

”这里都指出西晋立国后“革魏余弊”,封建宗室。

窃国之人,当然最明白其中利害。

司马氏祖孙三代谋篡曹魏于中央,从未受到地方曹氏宗室诸王的任何抵抗,在他们看来,这是曹魏立国之道的最严重的失误,故司马炎初一建国,便很快分封宗室。

《通鉴》卷七九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那么,曹魏是如何苛禁宗室诸王的?为何要这样做呢?本文就此略作考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曹魏苛禁宗室的主要措施曹魏宗室之分封,最早可追溯到建安中后期。

当时曹魏虽未正式立国,但随着曹操地位的上升与巩固,他开始致力于篡汉,其中一个重要步骤便是借汉献帝之名策封诸子。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裴松之注引《魏书》又载:“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此后,曹操诸子陆续受封或徙封。

不过,当时曹操毕竟尚未建国,故亦谈不上什么严格意上的宗室制度与政策。

黄初元年(220),曹丕正式建立曹魏王朝。

曹丕初一称帝,便立即下令封侯的诸弟皆离开京师,徙就封国。

黄初三年三月乙丑,魏文帝改封其子、弟为王,诏曰:“立齐公睿为平原王,帝弟鄢陵侯彰十一人皆为王。

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

甲戌,立皇子霖为河东王。

……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

魏晋隋唐考点考法与解题技巧

魏晋隋唐考点考法与解题技巧

第二讲【魏晋隋唐考点考法与解题技巧】一、魏晋【魏晋政治分裂】高考考法一政治分裂影响思想文化考法总结:1、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社会混乱,人们普遍出现精神危机,寻求慰藉2、政府对思想控制力度减弱,社会环境相对宽松3、文人躲避黑暗政治,放荡不羁4、以上导致佛道兴盛,玄学兴起,三教融合高考考法二法统、道统、正统考法总结:1、高考不会考察区分三词2、法统、正统多指政权上的合法性、继承性3、道统多指思想流派上的正宗【例题】1.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2.西周宗法制下唯有大宗才能传宗维统,宗子与嫡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

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本质上都(A)。

A.强调政治统治的正统性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C.体现分封制的深远影响D.根植于封建自然经济基础3.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

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C)。

A.主张改造理学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D.强调学术创新【三省体制】高考考法一三省体制考法总结:汉武帝为加强君权设立中朝,东汉演变为尚书台,魏晋逐渐在此基础上形成三省体制【随堂测1】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

”下列选项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C)。

曹魏时期的“封建”之争

曹魏时期的“封建”之争

9撰文/艾鑫蕊曹魏时期的“封建”之争封建指殷周以至明清列朝列代的种种分封形态,包括秦汉以降在郡县制主导下推行的封爵制。

曹魏时期关于封建的争论有二:对恢复封建五等、曹操进爵魏公的争议;对宗室实封还是虚封的争论。

曹魏时期关于封建争论的实质是分封与郡县之争以及宗室的安置问题,曹魏时期关于封建的争论直接影响到西晋的封建政策,并且影响后世的宗室政策。

封建,“列爵曰封,分土曰建”,即古代帝王把土地、人民、爵位赐给亲戚,让他们建立邦国,治理国家和人民。

广义的封建指殷周以至明清列朝列代的种种分封形态,包括秦汉以降在郡县制主导下推行的封爵制,内有实封与虚封之别。

本文中的封建则指各种分封形态,包括封爵制。

曹魏时期的封建有三种形态,一是王爵,二是五等爵,三是赐爵。

赐爵仅有名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无租衣食税,无国土,并不能算是意义上的分封,因而不予以论述,重点论述的是曹魏时期关于五等爵、王爵的争论。

复五等、立魏公之争两汉时期的封爵爵级主要是王、侯两等,其余基本为赐爵。

封爵享有封国和食邑,有设置官署等权力,赐爵仅为名分和食邑多少的象征,并无实权。

东汉沿袭西汉的政策,封爵仅有王、侯二等,其余为赐爵。

汉初,西汉高祖诛杀异姓王之后,立白马之誓,“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东汉亦继承此政策,因而两汉时期,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巅峰也只是封侯。

建安年间,曹操大权独揽,被封武平侯,已达到人臣巅峰,曹操欲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王、侯两等封爵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因此曹操急需突破王、侯两等封爵的限制。

于是在建安十七年,董昭建议曹操恢复封建五等制,“宜修古建封五等。

”董昭提议恢复封建五等是为了让曹操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突破封侯等级的限制。

然而董昭的提议遭到了荀彧的反对,“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认为曹操起兵本意匡扶汉室,应该心中满怀忠贞诚意,保持谦让的美德,不应该突破汉代的规定,不主张用进爵来进行赏赐,曹操因此内心愤愤不平。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之考论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之考论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是指曹魏时期对宗室成员实施严格的禁锢和削弱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出于曹操及其子曹丕的考虑,旨在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权力。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曹操时期。

曹操在建立魏国后,为了防止宗室成员对自己的权威构成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他将宗室成员分封在各地,削减了他们的军权和财权,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监视和控制。

曹丕继位后,继续了曹操的政策,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宗室成员的限制。

他通过赐姓、改名等方式,使得宗室成员失去了原有的氏族身份和地位,剥夺了他们的继承权和政治影响力。

同时,曹丕还将宗室成员分散到各地,使得他们难以形成团结和反抗的力量。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的实施对宗室成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宗室成员失去了原有的特权和地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这种政策也限制了宗室成员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使得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然而,曹魏苛禁宗室政策并非没有道理。

从曹操和曹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确实有助于稳定国家和巩固统治。

宗室成员在历史上往往是政权的潜在威胁,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有可能发动政变或者组织反抗。

通过限制宗室成员的权力和地位,曹操和曹丕能够更好地控制局势,保持自身的统治地位。

曹魏苛禁宗室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种政策破坏了宗室成员的尊严和权益,剥夺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对家族和社会的稳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宗室成员的才华和能力也被浪费,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综上所述,曹魏苛禁宗室政策是一种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稳定国家而实施的政策。

尽管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说,这一政策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025届高中历史复习课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5届高中历史复习课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2.南朝3.江南的开发4.南北对峙: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2.北朝1.思维拓展——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割据混战,国家分裂。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2.概念阐释——士族士族又称世族、高门等,指世代把持官位、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

3.学术情境——探析西晋速亡原因《资治通鉴》记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思考:上述措施的实施与西晋速亡有何关系?4.知识延伸——五胡内迁(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5.易误辨析——江南地区开发与南方经济地位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6.社会情境——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砖画思考:该史料反映了北朝民族交融有何特点?7.体系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探究点区域开发,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色01史料实证——江南的开发史料一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ɡ),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

三国两晋南北朝1

三国两晋南北朝1

魏国
曹丕继位,限制外戚宦官势力 两次伐蜀无功
陈群,九品中正制度
曹睿继位
司马懿防御孙刘进攻,北上吞并辽东
益州土著豪强
三国政局
荆州旧属和益州内北方人士
蜀国
猇亭之战,邓芝已和
诸葛亮治蜀,南征南中,五次北伐
黄皓姜维专权
江北豪族
江东大族
吴国
领兵复客制度 孙权猜忌,吕壹酷吏
两宫之争,内乱不断
暴君孙皓继位
曹明帝曹叡时,司马懿曹爽辅政
中书通事舍人和典签
梁武帝削弱典签势力
南朝统治阶级变迁
维护中央集权
自身腐败,鄙薄武事,好为清流,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士族政治
少数民族政权打击 脱离宗族,经不起变乱的打击
皇权的打压,任用寒人与军功豪族
西汉初之前为一般郡主内侍机构
汉武帝时发展成为办公机构(收发传承文件)
尚书省
汉成帝时设置部曹尚书 东汉建立尚书台(获得出令权,参与决策)
防魏晋制度,用九品中正制 设立五经博士
封建化经济改革
攻宋文帝
经略四土,统一北方
灭北凉北燕
太武帝时期
攻夏和柔然 用崔浩和寇谦之
汉化政策
儒道并用
失败:国史案
献文帝继位,冯太后诛杀权臣乙浑,听政
北魏
孝文帝继位,冯太后改革
整顿吏治,规定俸禄,考核官员,诛杀贪腐 行均田制 行三长制
行租庸调制
迁都洛阳
孝文帝亲政,孝文帝改革
智觊,天台宗
东晋,《抱朴子》
葛洪
神仙理论
炼丹之大成
整顿南天师
陆静修
三洞经书目录
道教
陆天师
上清派创始人
陶弘景
三教均善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书》卷三七《宗室传》史臣曰:“泰始之初,天下少事,革魏余弊,遵周旧典,并建宗室,以为藩翰。

”又,同书卷五九“传序”曰:“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国维城。

……洎乎周室,粲然可观。

封建亲贤,并为列国。

……魏武忘经国之宏规,行忌刻之小数,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阴,遂乃三叶而亡。

有晋思改覆车,复隆磐石,或出拥旄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

”这里都指出西晋立国后“革魏余弊”,封建宗室。

窃国之人,当然最明白其中利害。

司马氏祖孙三代谋篡曹魏于中央,从未受到地方曹氏宗室诸王的任何抵抗,在他们看来,这是曹魏立国之道的最严重的失误,故司马炎初一建国,便很快分封宗室。

《通鉴》卷七九载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那么,曹魏是如何苛禁宗室诸王的?为何要这样做呢?本文就此略作考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曹魏苛禁宗室的主要措施曹魏宗室之分封,最早可追溯到建安中后期。

当时曹魏虽未正式立国,但随着曹操地位的上升与巩固,他开始致力于篡汉,其中一个重要步骤便是借汉献帝之名策封诸子。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裴松之注引《魏书》又载:“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此后,曹操诸子陆续受封或徙封。

不过,当时曹操毕竟尚未建国,故亦谈不上什么严格意上的宗室制度与政策。

黄初元年(220),曹丕正式建立曹魏王朝。

曹丕初一称帝,便立即下令封侯的诸弟皆离开京师,徙就封国。

黄初三年三月乙丑,魏文帝改封其子、弟为王,诏曰:“立齐公睿为平原王,帝弟鄢陵侯彰十一人皆为王。

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

甲戌,立皇子霖为河东王。

……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

”[1]应该说这是曹魏国家的正式分封之举,此后宗室人物仍续有策封之诏。

但是,曹魏虽有分封之名,但制度很不完善,变动无常,《三国志·魏书·彭城王据传》载黄初五年魏文帝诏曰:先王建国随时而制,汉祖增秦所置郡,至光武以天下损耗,并省郡县,以今比之,益不及焉。

其改封诸王,皆为县王。

据改封定陶县。

[2]查考其他诸王皆于黄初五年降为县王[3]。

太和六年(232),魏明帝又恢复旧制,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载:古之帝王,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

《诗》不云乎,“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秦、汉继周,或强或弱,俱失厥中。

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

魏明帝也承认曹魏“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

”明帝依制将诸王由县王重提升为郡王,并进行了一些相应的改良。

明帝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儒家典制的要求,诸王地位有所提高,生活有所保障,对文帝的一些过激之举有所纠正。

不过,总的看来,明帝仍基本上因袭了乃父的陈策,曹魏一代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合乎儒家“大义”的宗室政策,“未有定制”。

根据有关文献认载,曹魏一代虽有分封宗室之名,却无封建之实,对诸王防范极严,对此,旧史家多有论述。

如陈寿《三国志》卷二○“评”曰:魏之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

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裴松之注引《袁子》亦有相同的评论:魏兴,承大乱之后,民人损减,不可则以古始。

于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

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

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

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志。

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

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既违宗国藩屏之义,又亏亲戚骨肉之恩。

由上述两段概括性的论述,可见曹魏一代对宗室诸侯王的压制是极为严厉的。

下面结合具体史实,对此进一步加以考论。

(一)曹魏之分封为“虚封”所谓“虚封”,是指诸侯王仅有爵位名号,但实际上在其封国内并无领兵、领民等军政权力。

依照传统的儒家分封之道,诸侯王不仅有辖区内的治民、理财权,还可以征辟王国的属官,调遣一定数量的军队。

周代的典制自不必说,即使西汉初分封同姓王时仍依此制。

这就是所谓的“实封”。

但曹魏之分封诸侯并不依旧制,前引“魏之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正是就此而言的,确实是“寄地空名,而无其实”。

在这种“虚封”制度下,曹魏诸王公不仅不能参与军国大政,而且连起码的生活也难以保障。

从曹植的许多文章中都可看出诸王的生活窘状,如《迁都赋序》中便抱怨“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在《社颂序》中说:“余前封鄄城侯,转雍丘,皆遇荒土。

……经离十载,块然守空,饥寒备尝。

”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又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

”曹植的这一类怨愤之辞甚多,可见其生活之窘迫。

当然,由于曹植早年与魏文帝争太子位,文帝尤痛恨之,故惩之尤甚。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其他诸王也大体如此。

因此,在名义上曹魏诸王虽有封国、封户,但实际上诸王并不能直接领民、征赋。

至于领兵权,对曹魏诸王来说,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上引《袁子》所说“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确是实情。

这样的王国“军队”与其说用来镇服地方、拱卫中央的,还不如说是附会典制、装饰门面的。

当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监禁诸王。

正因为如此,连这样的军队,朝廷还要经常调遣、征用,特别是其中的丁壮,征发殆尽。

对此,曹植在上魏明帝《谏取诸国士息表》中明确指出:臣初受封策书曰:“植受兹青社,封于东土,以屏翰皇家,为魏藩辅。

”而所得兵百五十人,皆年在耳顺,或不逾距。

正复不老,皆使年壮,备有不虞,检校乘城,顾不足以自救,况皆复耄耋罢曳乎!而名为东藩,使屏翰皇室,臣窃自羞矣!就之诸国,国有士子合不过五百人。

伏以为三军益损,不复赖此。

……又臣士息前后三送,兼人已竭,惟尚有小儿七八岁已上、十六岁已还,三十余人。

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第,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

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

惟正须此小儿,大者可备宿卫,虽不足以御寇,粗可以警小盗。

小者未堪大使,为可使耘锄秽草,驱护鸟雀。

[4]由此可见,曹植虽有藩王之名,实际上初封时仅有军队150人,且皆为老弱。

至明帝时剩下行将朽木者五六十人。

原有“士子”五百人,但前后三次征调已尽,王国内真正可用者“惟尚有小儿七八岁已上、十六岁已还,三十余人”。

即便如此,明帝仍要下令征调。

《三国志·曹植传》明言:“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僚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其数不过二百人。

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

”由此可以说,曹魏诸王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兵权。

(二)曹魏诸王封土屡徙曹魏王朝不仅对诸侯王采取不能领民、领兵的“虚封”之制,而且频繁徙封。

曹魏宗室迁转之频,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都是罕有其比的。

现据《三国志》卷一九、二○所载诸王徙封的史实,对此略作说明。

曹彰,曹丕弟,建安二十一年始封鄢陵侯,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会京师,暴薨。

其子楷嗣,“徙封中牟”;五年,“改封任城县”;太和六年,“复改封任城国”;青龙三年,“削县二千户”;正始七年,“徙封济南”。

曹植,曹丕弟,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淄侯,曹丕得王位,“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受污陷,贬爵安乡侯;不久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黄初四年,徙封为雍丘王;明帝太和元年,徙封浚仪;太和二年,复还雍丘;太和三年,徙封东阿;太和六年,“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

”曹丕父子对曹植监控尤严,黄初、太和年间几乎年年改封、徙地。

对这种非人的待遇,曹植内心深处是极为不满的,他在《迁都赋序》中说:“余初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未将适于东阿。

号则六易,居实三迁。

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又如中山王曹衮,他于建安二十一年始封平乡侯,第二年改为东乡侯、赞侯;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进位北海王,四年改封赞王;黄初末徙封濮阳,太和二年就国,太和六年又改封中山王。

曹衮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他以谨重几为曹丕父子树为楷模,但依然徙封不断,其它诸王的情况便可想而知了。

因此,由上述三例,足见曹魏宗室居无定所的狼狈之状。

前引《袁子》所谓“位号靡定,大小岁易”,确是实情。

曹魏王朝之所以对宗室诸王采取频繁的迁徙政策,其目的是防止诸侯长期居住一地,与地方势力交结。

而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诸侯王的精神不断受到摧残和折磨,而且他们的徙封之地,往往条件很差,几年中便徙封一次,一切都难以经营,甚至连最码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徙封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流放,一些人在不停的迁转中消耗掉了锐气与生命。

《三国志·曹植传》便说:“十一年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

”其他诸王虽没有曹植这样强烈的心理反应和怨愤之情,但他们也大多郁郁寡欢,心气难平。

(三)诸王“无朝聘之仪”,严禁交结曹丕得位,把宗室诸王公皆赶到封地,目的是让他们远离权力中心。

也是为了这一目的,他不允许诸王定期朝会。

《晋书》卷二一《礼志下》载:魏制,藩王不得朝觐。

魏明帝时,有朝者皆由特恩,不得以为常。

《通鉴》卷七二也载:“黄初以来,诸侯王法禁严切,至于亲姻皆不敢相通问。

”可见这一制度是曹丕明确下来的,魏明帝也说:“高祖践阼,祗慎万机,申著诸侯不朝之令。

”[5]此制使诸王完全与世隔绝,不要说参与军政,甚至连起码的人伦亲情也不能满足。

因此,长期的封地生活,使他们倍受情感上的折磨。

曹植太和五年所上《求通亲亲表》,对此有非常真切的表达:至于臣者,人道绝绪,禁锢明时,臣窃自伤也。

不敢乃望交气类,修人事,叙人伦。

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吴越。

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

……愿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时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

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于贵宗,等惠于百司。

如此,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复存于圣世矣!魏明帝收到此表后,也颇觉乃父此举有违人伦,诏报曰:“今令诸国兄弟,情礼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夫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国之纲纪,本无禁锢诸侯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述。

”[6]这里明帝为曹丕开脱,说“本无禁锢诸侯通问之诏”,是那些跟风的“下吏”矫枉过正所至。

这并非事实。

他在太和五年颁布的准允诸侯“通亲”、“朝聘”的诏书中说:“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

先帝著令,不欲使诸王在京朝者,谓幼主在位,母后摄政,防微以渐,关诸盛衰也。

朕惟不见诸王十有二载,悠悠之怀,能不兴思!其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嫡子一人入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