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筷箸历史与文化之探讨

合集下载

三国筷箸文化大不同中日韩共同为筷子申遗

三国筷箸文化大不同中日韩共同为筷子申遗

三国筷箸文化大不同中日韩共同为筷子申遗-历史论文三国筷箸文化大不同中日韩共同为筷子申遗李崇寒一说到为传统文化申遗,韩国总能先中国一步。

2015 年初,一则“韩国人打算把‘筷子’拿去联合国申遗”的消息引爆中国社交媒体,招来网友一顿笑骂,幸得记者及时辟谣。

大概是意识到为筷子申遗的严峻形势,2015 年11 月,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清州的“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汇聚一堂,共同商讨筷子申遗方案。

这一次,中韩两国总算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980 年8 月4 日,日本设立筷子节,延续至今。

此次“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确立11 月11 日为筷子节,韩国清州表示以后每年都会定期举办筷子节,与日本遥相呼应。

作为东方人特有的就餐工具,筷子由中国人发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乃至世界各地。

它是数十亿人吃饭必备品,再普通不过,怎么看都与濒危、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沾不上边,要说真正称得上稀罕的,当属附着在筷子上的筷箸文化。

起初筷子只能夹菜夹饭失礼筷子(古称箸)出现前,人们手抓食物进食,远古时代的人类不懂得使用餐具,没有严格的烹饪方法和进食顺序,随手将食物取来送入口中,勉强果腹。

关于筷子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属大禹发明筷子说。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尽人皆知。

一次,治水途中,大禹乘船到小岛上,饥饿难耐便架锅煮肉,无奈肉太烫无法用手抓食。

大禹不愿白白浪费时间等肉锅冷却,情急之下,他就地取材,砍下两根树枝从汤中夹起肉来,总算没耽误预定行程。

久而久之,大禹用细枝夹取食物的本领已十分熟练,周围人见此法甚好,纷纷效仿,筷箸的雏形由此诞生。

当然,这只是传说,考古发现,筷箸产生的时间比大禹的时代还要久远。

20 世纪90 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42件骨箸,距今6600-5500 年。

学界一致认为,箸作为中国人的进食用具,当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在同时期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匕匙(类似餐匙,出现时间早于筷子)、刀叉等食具,古时国人进食一般都是匙箸并用,文献中亦是“匕箸”并提。

箸的文明与文化

箸的文明与文化
受 中 国 文 明 影 响 的 东 亚 , 自 以来 就确立 了使用箸、汤匙 、碗 的用餐习惯 。 在这 样 的 用 餐 方 式 中 ,须 预 先将 食 材 切 小块 后 再 进 行 烹 饪 , 以便 其 大 小 适 于 使 用 箸 及 汤 匙 。因 此 , 菜收 成 了东 亚 厨 房 的 必 备 品 。 从 世 界范 围来 看 , 没 有 菜 极 的厨 房 也 很 多 。
米 饭 也 曾 是 使 用 汤 匙 吃 的 , 但 到 15世 纪 左 右 , 汉 族 人 开 始 常 食 用 江 南
22 l
品牌 活动
日本在和 中国国交盛 好的奈 良时代
(公 元 710—794年 )的8-9世 纪 的 宫 廷 宴 会 时 ,
在 日本,用左手端起饭碗和汤碗进 用 家 里其 他 成 员 的 专用 餐 具 。
了 “筷 主 匙 从 ”的 用 餐 方 式 。汤 匙 食是 一种 礼 仪; 但在 朝 鲜,用 手端 起
过 去 的 传 统 用 餐 方 式 是 “等 案 而
菜 汤 类 以及 汤 汁 多 的菜 肴 用 餐 具 , 餐 桌 上 的 碗进 食 则 被 视 为 “乞 丐 的 吃法 ” 食 ” ,每 个 人 的 面 前 放 一 张 食 案 .用 自
中 国 殷 墟 出 土 的 铜 筷 被 认 为 是 最 早
的箸 ,但 其并非 日常使用 的餐具 ,而 是 作为 分食物的工具或是祭祀用 的道 具来 使用 。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 的分工很 明 确 , 勺 子 用 来 吃 饭 ,筷 子 用来 吃 羹 里 头 的菜 。
筷 子 在 先 秦 时 代称 为 “校 ” ,汉 代 时 己 称 “箸 ” ,明 代 开 始称 “筷 ”, 到 尔汉 时普 及 于庶 民 中 。 曾 为 华 北 主 食 的 粟米 也很 可 能 是 被 盛 入 碗 中再 用 汤匙 舀 入 El中 。 《礼 记 》 中 述 有 “羹之 有 菜 者 用夹 ”,记载 了汤 中食材用 箸夹 着吃的 进 食 方式 。此 类 盛 汤 的 容 器 也 可 能 是 碗 。 进食谷物饭和汤汁时 使用汤匙,夹副菜 、 汤 汁 的 食 材 时 则 使 用 箸 , 如此 这 般 “匙 丰筷 从 ” 的用 餐 方 式 。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

中日韩筷子设计差异的对比研究中日韩三国都吃得是米饭,所以使用筷子是常见的饮食文化。

尽管两国使用的筷子形式是相似的,但在视觉和实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一、历史背景筷子是一种最早使用的餐具,起源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中国,之后殖民化及贸易的发展将筷子文化带到了日本和韩国。

历史上,筷子在中国被使用的时间越长,成为了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之相比,日本和韩国在使用筷子上有更多相似之处。

二、形状设计中式筷子和日式筷子的区别是较大的,中式筷子长而粗,因为中国饮食多是整根筷子夹出吃,还常常用它来搅拌菜肴,又因为中国是用粘性大的米饭,筷子加粗更容易夹稠米饭。

而日式筷子粗细相同,较标准左右,长约23厘米,方便夹寿司等小点心,可以单根使用,另外它的尖端是向上弯曲的,并有齿状滑槽。

但韩国的筷子与日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比较细长,也是单根,只不过它的长短与中式相近,且尽头有圆锥形的末端,用于更容易地夹菜。

三、材质和特性从材质上来看,中式筷子通常是由竹、木制成,由于粗大的设计使得使用更加粗暴,形式上比较考究。

日本的筷子通常由木、银、降银等材料制成,质地比较坚硬,设计精细,保持了日本人细腻的审美。

而韩国的筷子则是,尺寸上的大致与中式一致,制造材料则多种多样,但也大多以竹子为主,在筷端设置有背厚状的三角形,便于夹住较大的食材,但要用心使用,稍有不慎容易夹不住。

总体而言,韩国的筷子比较轻薄,显得更加精细。

四、使用方法和文化差异中国人常常把筷子竖插在饭碗里,是因为这种方式类似于祭祀祖先的盛情,是不好的表现方式。

当代年轻人不应注意这些细节。

应该要将筷子放在筷架或放在碗或盘子的边缘,最好放倒。

日本人是把筷子平着在桌子上,原因是插在碗里时很容易引起不良印象。

韩国人则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他们讲究先使用汤匙吃汤,然后才开始使用筷子。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为“豁达”、日本文化则更为“精致”,而韩国则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点。

五、总结总的来说,中式筷子的设计更注重实用性,材质是以竹木为主,形状过于肆意,并有较强的文化属性,象征着中国人的和谐与团结;日式筷子更注重美感,设计得更为精细,而在使用方法上也追求规矩和礼貌,是日本文化的表现;韩式筷子介于两者之间,更注重设计轻薄,尺寸上与中式相近,夹菜方便,对于食品的背后也有很多文化细节。

中日两国筷子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筷子文化对比研究

2019.04学教育内容摘要:筷子是东亚文化圈尤其是中日两国广泛使用的餐具,其形状设计非常契合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

中国是公认的筷子发源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受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列岛的人们也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用餐。

筷子传到日本后,其形状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

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筷子,进一步研究中日筷子文化。

关键词:中日筷子文化对比张明坤中日两国筷子文化对比研究探索者众所周知,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

筷子作为东方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和社会文化。

筷子不仅是中国餐桌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很常见。

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两根筷子,却能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夹、捞、扒、搅、挑等一系列动作,堪称绝妙。

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筷子的起源1.筷子的定义筷子是指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形条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或竹木或象牙、骨、金属等,形制或方或圆各异。

(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筷子是指用木头、竹子、象牙等制作,用于夹取食物来吃的两根棒。

(日本《大辞林》第三版)在吃饭或做菜的时候用来夹取食物的一对细的棒状器具。

(《日本大百科全書》)2.筷子的发明毫无疑问,筷子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古人发明的。

筷子是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

关于筷子的发明,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

从神鸟救姜子牙的细丝竹枝,到商纣王的宠妃苏妲己用玉簪夹肉喂纣王的玉箸,再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赶时间治水,顺手折两根树枝捞取锅中滚烫的食物来吃的树枝细竹。

这些虽都是神话传说,看起来也很不靠谱,但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筷子的发明过程。

而实际上,筷子的发明的确是因为直接用手拿取煮熟的食物烫手的缘故。

筷子的诞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3.日本筷子的历史7世纪,小野妹子等遣隋使返回日本的时候,带去了很多中国文化,其中也包含中国的饮食方式(箸食),一同传到日本的还有筷子。

日本“箸”文化刍议

日本“箸”文化刍议

日本 , 逐渐融入 日 本饮食文化和 日常生活中, 最终发展成有别于中国的 日本箸, 并从 日 本 民族的食物结构、
饮食 习惯 、地理 环境 和人 文风俗 中生发 出相 应 的 习惯 、礼仪 、规 范和 习俗 ,形成独 特 的 日本 箸 文化 。 关键 词 : 日本人 ; 箸 ; 割 箸 ; 禁 忌
国家 ,形 成世 界 上 的箸 食 文化 圈 。其 中 , 日本 是最 之男命命老夫置酒八船 ,将来饮酒之远 吕智斩杀。
彻底的箸食族 国家 。
期 的使 用 过程 中 ,为适应 日本人 的饮食 结 构 和习惯
后来 ,大获全胜的须佐之男命娶老夫小女为妻 ,掌 从广义上来看 , 把碗盘等器皿里的食物送到嘴 里起搬运作用的棍棒 ,都可视为筷子。 日本太古时 海道阿伊奴族从古流传至今的棒酒箸只有一根 [ 2 1 8 9 ,
左 右 )时期 ,各 现 “ 筷子”, 此后逐渐代替了 “ 箸”。
料越来越多,表 明 “ 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
“ 筷 子”称 谓也 影 响到 口语 ,并取 代 了 “ 快儿 ” 。
实际上 , 箸源于一根小棒 。 根据语源 , 箸 同串, 清代曹雪芹的 《 红楼梦 》用 “ 箸”近 3 0 处 ,少数
箸诞 生于 中 国 ,是 中 国古 老 的文 明之一 ,从文
看到有筷子顺流而下 ,认为一定是住在上游的人情 献 记 载和考 古 实物推 断 ,少说 也有 三千 多年 历史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1 1 . 1 0
作 者简介 :张慧荣 ( 1 9 5 6 . ),女 ,上海人 ,广东培正学 院外 国语学 院教授 ,研究方 向 :中 日文化 比较 ,词汇学 。
3 1 1 8 8 7 。 因为 “ 箸 ”与 “ 住 ” 同音 ,而行 船 末代君主纣制作象牙筷子感到非常恐怖 ,因为它是 为筷 儿 ”[

从筷子看日本文化

从筷子看日本文化

从筷子看日本文化在日语中筷子称为“箸”。

按照《箸の文化史》的记载,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团的访问时的日本宫廷宴会上。

圣德太子听了遣隋使者小野妹子对隋朝宫廷宴会的描述,决定用中国礼仪款待中国使团,“箸食制度”就此引入日本。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到了奈良时代(710-784),随着唐风盛行,筷子进入到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

1.筷子文化圈如果以吃饭时获取食物的方式为基准,世界可以被划分成三部分:用手的占四成,用筷子和用刀叉的各三成。

筷子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等,这恰好和汉字文化圈重合。

与其他用筷子的国家兼用汤勺不同,日本人只用筷子,包括喝酱汤的时候。

日本料理中允许直接用嘴接触碗去喝汤汁,而在中国喝汤时要用“レンゲ”(调羹,因形似凋谢的莲花得名)。

日语中“箸”的训读和日语汉字“端”、“橋”相同。

日本认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袭中国理念。

“端”指制作箸的材料仅是竹子或木头的局部,也可以用来表示筷子形状“首方足圆”,将“天”与“地”连为一体,表现人们对天地赐予食物的感恩。

汉字“端”又有端庄、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时举止要端庄。

碗中的食物与嘴巴之间,需要一个“橋”才能进食。

可见,“箸”在日语训读中的读音非常巧妙和讲究。

庆祝活动时使用名为“太箸”的竹筷字,这种筷子中间鼓起,据说一头由神使用,另一头由人来使用,筷子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体现了日本神人合一的宗教思想。

日本虽不是发明筷字的国家,但于1975年将8月4日定为“箸の日”,因为日语中“箸”读作“は(8)し”。

每年的筷子节,主妇们纷纷购买新筷子,焚烧旧筷子,提倡正确使用筷子,感谢筷子为人类进餐做出的贡献。

日本的研究显示,筷子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用其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人在用筷子夹取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

多田道太郎将筷子视为“高级工具”,“仔细考察叉子,就会发现叉子其实从纵向延伸了人类的手指,也即叉子是人类手指的延长。

筷子的来历和筷子的使用礼仪

筷子的来历和筷子的使用礼仪

筷子的来历和筷子的使用礼仪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筷子的来历和筷子的使用礼仪]。

希望给你做参考。

筷子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饮食文明的一部分。

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起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筷子”名称的来历筷子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箸”。

在今天我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中,筷子仍然被叫做“箸”、“箸子”、“筷箸”,装筷子的“筷筒”被称为“筷箸笼”、“箸笼子”。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他喝了半盅儿酒,吃了一箸子菜”,就是河北一些地方的说法,意思是“夹了一筷子菜”。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箸”的文字记载。

《韩非子?喻老》里这样写道:“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说的是商朝末年纣王极为奢侈,每顿饭都要使用象牙筷子,太师箕子看到纣王的举动,对此十分担忧。

由于纣王越来越奢侈、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成语“见微知着”也来自于这个典故。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将筷子写成“筯”,与“箸”通用。

《世说新语》里写到:“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到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提到了刘备因惊慌而掉“筯”的桥段。

曹操对刘备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

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

还好当时天要下雨,雷声大作,刘备这才从容地捡起筷子,并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将内心的惊慌掩饰过去。

由“箸”到“筷”的称呼转变始于明朝江南一带的民间忌讳。

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

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

”由于明代吴中地区民间船行忌讳说“住”和“翻”,因此人们就将“箸”改名为“快”,意思是船开得快,而不是停住在水中。

后来因为当时很多筷子是竹制的,“快”又被加上“竹字头”,筷子的名称就这样传播开来。

中日韩三国的筷子蕴含的文化差异

中日韩三国的筷子蕴含的文化差异

中日韩三国的筷子蕴含的文化差异辽沈美食2015-02-28 10:17:32知识库地方特色阅读(708400)评论(1)分享到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

中日韩三国都用筷子吃饭夹菜,筷子却各有千秋。

中国筷子是平头,日本筷子是尖头,韩国筷子是金属,为何同祖同根同为筷子,却有此差异?里面蕴含的食文化,你又知道多少呢?大家能分辨出上面三个国家的筷子吗?韩国、中国、日本是乍一看很相似,其实很有不同的三个国家。

三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在衣食住方面也能深切感受到。

今天就通过筷子文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吧。

传统的中国木筷子先看看中国的筷子吧?中国的筷子大部分是又长又厚重,尾端是粗墩墩的,多是用轻木头制作的,有时也用塑料筷。

典型的中国多人餐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家族文化也很深厚。

跟韩国这个“大家族”不同,中国的“大家族”真的很大,中国人吃饭是大家围坐在能旋转的大圆桌上,摆上菜肴,大家用筷子夹着取食自己想吃的菜肴。

为了能够着离自己桌子远的盘子,筷子就要做得长一些。

中国的菜肴也是比较油腻的,炒的菜肴因为沾上了油,如果用金属筷子夹的话会很滑,不好夹。

尾端尖尖的日本筷子日本是三个国家中唯一的岛国。

国家全土被大海包围,故主食里有大量海鲜、海产品,在世界上也是以寿司、生鱼片、鲜鱼闻名的。

为了剔除鱼刺,故筷子头要做得尖一些,这样才好剔。

这样的环境下,专门吃日本料理的筷子就诞生了。

1人1桌的和食不仅如此,因为日本人重视自己与他人的空间划分,这点也深深体现在筷子上面。

日本人不像中国人、韩国人那样分吃食物,和食都是1人1桌,自己吃自己桌上的,所以日本的筷子都是比较短的。

金属制造的韩国筷匙韩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1人1桌,也不像中国人围坐在大饭桌上吃饭,所以韩国的筷子不很大,也不很小,是中等长度的铁制筷子。

以汤类为主的韩国料理韩国的餐桌是汤、饭与菜组成的,饭桌上会有肉类、蔬菜、海产品与粮食等多种多样的料理。

韩国料理以汤类为主,被汤水沾湿的筷子在韩国人眼里是不太卫生的,故用铁制筷子。

箸筷文化

箸筷文化

筷箸蕴含着中国人对生活、文化、礼仪的理解,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

自古筷子就作为礼品,成为人们传递情感的工具;以筷会友,以筷示礼,纵贯古今世,一双恒久远。

如今,筷箸亦是身份品质的体现,如同书房中的精致摆件般,显现着主人的通达与品味。

1、对于国家:筷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产物,筷子承载着华夏民族深厚内涵,饮食文化见证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中国四大发明后又一伟大发明。

2 、对于社会:筷子的温度代表着一种匠人精神,往往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

时代需要这样的匠人精神,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炙热的浮躁风气。

3 、对于个人:筷子的温度代表着对新人祝福、对恋人回忆、对朋友情谊、对师长尊敬,对老人关护、对孩子呵护。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筷子找到人情的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找到彼此心灵的依靠。

4 、民以食为天:易卦解民以食为天: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

兑,为口,为吃。

筷形直长,为巽卦。

巽,为木、为入。

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

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

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

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文化承载1 、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感情表现。

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筷子的七寸六分源自《乐经》,现在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约为22至24厘米左右),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2 、天圆地方: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

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

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

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

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卦,否,闭塞不通,如此用法岂不可笑?3 、一阴一阳: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

小议日本的筷子文化

小议日本的筷子文化

日本的筷子文化---09旅游管理张越筷子就像是人类五指的延长器,身体的一部分服务于人类。

像这样一种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普通的家庭用具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

筷子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据史料记载,有关筷子的记述最早出现在日本的《古事记》中,此后常在日本的各色神话传说及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中出现。

一、日本筷子的起源箸是我国古代对筷子的称呼。

而日本至今仍称筷子为箸。

以箸进食,是我国古代很早发生的现象,而箸的出现,则当属盅古代物质文明长期发展的独特成果,中国是箸文化的故乡和原生地,中国箸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箸不仅持续发挥饮食功能,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礼仪等活动中无处不在,它在世界上所有进食具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实为华夏民族进食技能上的一大特色,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明,被誉为东方文明的精华之一。

自箸问世以来,在中国已有了3000多年普遍使用的历史。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七世纪传入日本,而食文化也随着文化的传入流入日本。

七世纪初,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

他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及先进事物。

随着一批批遣唐使的回国,筷子作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一直接传入了日本。

最初在朝廷的宴会上,使用筷子的是圣德太子。

据说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小野妹子受当时朝廷的派遣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的隋朝,在欢迎仪式上皇上请他们用餐,那时中国餐具之一就是筷子。

当时使用筷子用具在中国已经是非常普通的事了,而对仍保持着用手抓食食物的日本民族而言,用筷子吃饭是最高的礼遇。

第二年小野妹子一行十二人带着中国先进的用餐方法回到了日本。

伺候在日本朝廷中很快掀起一股热潮,纷纷效仿中国用筷子餐具,并把它作为最高礼仪来迎接宾客。

在日本奈良时代编纂的《古事记》中,就有关于筷子的记载,那时的筷子不像今天这样的两根细棍,16是将削细的竹子弯折成镊子状使用。

平安时代,在“大尝”和其它宫庭仪式上使用竹筷;在祝贺生日或民间节日仪式上,普遍使用柳筷;八月十五日赏月的宴会上使用获筷。

三国筷箸文化大不同中日韩共同为筷子申遗

三国筷箸文化大不同中日韩共同为筷子申遗

三国筷箸文化大不同中日韩共同为筷子申遗-历史论文三国筷箸文化大不同中日韩共同为筷子申遗李崇寒一说到为传统文化申遗,韩国总能先中国一步。

2015 年初,一则“韩国人打算把‘筷子’拿去联合国申遗”的消息引爆中国社交媒体,招来网友一顿笑骂,幸得记者及时辟谣。

大概是意识到为筷子申遗的严峻形势,2015 年11 月,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清州的“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汇聚一堂,共同商讨筷子申遗方案。

这一次,中韩两国总算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980 年8 月4 日,日本设立筷子节,延续至今。

此次“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确立11 月11 日为筷子节,韩国清州表示以后每年都会定期举办筷子节,与日本遥相呼应。

作为东方人特有的就餐工具,筷子由中国人发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乃至世界各地。

它是数十亿人吃饭必备品,再普通不过,怎么看都与濒危、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沾不上边,要说真正称得上稀罕的,当属附着在筷子上的筷箸文化。

起初筷子只能夹菜夹饭失礼筷子(古称箸)出现前,人们手抓食物进食,远古时代的人类不懂得使用餐具,没有严格的烹饪方法和进食顺序,随手将食物取来送入口中,勉强果腹。

关于筷子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属大禹发明筷子说。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尽人皆知。

一次,治水途中,大禹乘船到小岛上,饥饿难耐便架锅煮肉,无奈肉太烫无法用手抓食。

大禹不愿白白浪费时间等肉锅冷却,情急之下,他就地取材,砍下两根树枝从汤中夹起肉来,总算没耽误预定行程。

久而久之,大禹用细枝夹取食物的本领已十分熟练,周围人见此法甚好,纷纷效仿,筷箸的雏形由此诞生。

当然,这只是传说,考古发现,筷箸产生的时间比大禹的时代还要久远。

20 世纪90 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42件骨箸,距今6600-5500 年。

学界一致认为,箸作为中国人的进食用具,当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在同时期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匕匙(类似餐匙,出现时间早于筷子)、刀叉等食具,古时国人进食一般都是匙箸并用,文献中亦是“匕箸”并提。

日本的箸与文化

日本的箸与文化
李兆忠(1998)指出:“和式筷子的短小谦恭,亦使人感受到日本人自律、克己和安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牢固的团体精神”。李庆祥(2009)认为:“日本箸的形状和功能的演变至少可以反映出日本人吸收外来文化,并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加工和改造,然后再利用的民族精神。”
2.日本对箸的民间信仰
日本的箸其日语读音与“桥”的读音相同,有说法是取自“用桥把食物与人连在一起”之意。就像在中国有“大禹用树枝从滚烫的锅中捞取食物”的传说、“妲己用玉簪为纣王夹菜”的传说一样,在《古事记》等日本的古籍中也有很多有关箸的美丽的神话与传说,说明箸在日本百姓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的箸与文化
摘要: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形状与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探讨了日本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日本民族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筷子箸文化习俗
1.中国筷子传入日本,改变了日本手抓进食的时代
日本“箸”的名称是保留了中国筷子的古称,关于箸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6世纪以后,当时中国处在隋到盛唐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日本多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当时的日本摄政大臣圣德太子在607年,派遣小野妹子一行12人使隋,隋朝宫廷举办酒宴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宴会上日本使者对中国人使用箸进食感到十分羡慕,因为当时他们还处在手抓进食的时代。608年,小野妹子一行回国,他们不仅带回去中国的箸献给了圣德太子,还带回了裴世清率领的访日代表团。在欢迎中国使团的宴会上,圣德太子按中国方式用箸招待了客人。公元8世纪后,箸在日本逐渐普及,那时的箸被称为“唐箸”,是源于中国的意思。
中国的箸传入日本,和汉字传入日本一样,对日本的文明进程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日本学者一色八郎(1990)称之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最新文档

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最新文档

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流长,而日常餐具筷子的使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两国之间 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中国人用餐时筷子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可以 视为手的延伸。

而日本人用筷起初是从中国引入的。

中国古代就写作“箸”, 这个字在传入日本后便一直沿用至今变 成了现在日本的常用汉字「箸」。

可以说筷子的历史在两国都很 久远。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筷子形状和用筷讲究等等也不断演变, 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筷子文化。

中日间筷子文化的不同折射出两国 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

1从筷子形状看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筷子一般以圆柱形和四角柱形居多,末端并不太尖,而且上下通常差不多粗细。

日本的筷子一般较中国短些, 有一层漆,日语称为「?T ◎箸」,翻译成中文就是“漆筷”。

末端很尖是日本筷子的一大特征。

中国的筷子末端虽然也会稍细 筷子是中 日两国人民最常用的餐具之一, 在平常的饮食生活 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文化交流源远上面涂些,但并没有日本的筷子那么明显。

这和中日两国饮食习惯的差 内陆动物的肉类为主食, 所以筷子末端即便形状圆润也丝毫不会 影响其使用。

与之相对,日本是岛国,典型的海洋性国家,其丰 富的海产是古时人们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即便是现在, 以鱼为主 要食材的生鱼片和寿司也很受日本人的喜爱。

在食用带有细小鱼 刺的寿司和生鱼片之类的食物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鱼刺挑出,筷子的末端很有必要设计成尖细形状。

些。

中国人家庭或者朋友聚餐通常都是大圆桌上摆满各色菜肴, 大盘装着分量很足。

大家一起吃桌上的菜, 为了能夹得到所有的 菜,将筷子设计得长一些更为方便。

而且在中国互为家人朋友夹 菜被视为热情友善的表现, 筷子长一些自然更好给他人夹菜。

与 此相反,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分食的习惯,或者称为定食制,即将 食物分为几等份,每人一个小碗分装自己的那份食物各自享用。

为对方夹菜被视为不尊重对方、 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而且很不 卫生的行为, 是很冒失的表现。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 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 组图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 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 组图

中国人使用筷子就餐来历中日用筷习俗比较分析组图筷子是一种食具,用于夹起食物并把它们送往口里。

英文名:chopstick(单根筷子) ,chopsticks(一双筷子)。

起源於中国,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还叫棶,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

(清朝赵翼曾引用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於吴中。

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

筷子多为竹制,亦有金属、象牙与塑料等。

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

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就餐使用筷子,在我国先古时代就有了,古代人为了工作想吃饭快些,就有了“筷子”。

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木质筷子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

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於是纷纷仿效,这样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

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舜时代,洪水泛滥,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于是命禹去治理水患。

为了清除水患,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生怕耽搁一分一秒。

有一次,禹在一个岛上煮肉,肉煮熟后因为在沸水里太烫而无法用手抓食。

禹特别着急,他还要赶在洪峰前做很多工作呢,不能因为等锅里肉和水都凉了而浪费时间啊。

突然,他灵机一动,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了出来,吹两口就能吃了。

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

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

尖的 , 这与 日本 民族 的饮食 习惯 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 系。 日本 人靠海为生 , 自古 以来就 以鱼类 贝类 等海产 品为主要 的肉类 食材 , 末端细 的筷 子有助 于夹 取食 物。在 E l 本 与筷子共 同使 用的是名为“ 箸置 善” 的小物件 , 翻译成 中文就 是筷子 垫。在
[ 关键 词 ] 筷子; 文化; 东亚文化 圈
中图分类 号 : G O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 6 7 2—8 6 1 0 ( 2 0 1 3 ) 0 2— 0 0 7 2— 0 2
端是尖的 。我想这 除 了与两 国长期 以来 的饮食 习惯 有关 之
中国有关筷 子的传 说更是 丰富 多彩 。从 神 鸟救 姜 子牙时 出
现的丝细竹筷 , 到商 纣王 宠妃 苏妲 己喂纣 王所 用的玉 箸 , 再 到大禹用树枝 , 细竹捞食锅 中滚烫 的食物渐渐 形成的筷 箸雏
形。这些 虽然 只是传 说 , 但 都 形象 而生 动 地展 示 了筷 子 的
“ 起源 ” 。通过这些 美丽的 传说表达 出 了人 们对 于筷子 的尊 重与喜爱。 实际上 , 促成筷子诞 生最主要 的契机是熟食 烫手。可 以 说筷箸的诞生是先 民集体智慧 的结 晶。 2 . 日本筷子的起源及发展历 史。相传 , 圣 德太子 是在皇
子并没 有在庶 民之 间得到推 广 , 直到 8世 纪初 , 在 一般 市民
中国筷子上方下 圆末端是钝的 , 而 日本筷 子上 圆下 圆末
[ 作者简介 ] 苏亚琼 ,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 日 语 系。

72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文化 视 点
外形的完美诠释。人们 因对 于筷子 的喜爱 而追 求其材 质 和 雕饰 , 在古代 的皇 家贵族 , 达 官显 贵家 中及 现在 一些重 要 的 宴会中有用 金 、 银、 铜制成 的 , 有 以玉石 珊瑚 雕饰 的 , 甚 至还 有象牙 , 犀牛角做成 的筷子 。而在普通 大众的家 中多使用竹 筷、 木筷 以及树脂筷 。 对于礼仪之邦来 说 , 古 人对筷 子 的运用 是十 分讲究 的 , 有着纷繁复杂的环节及禁忌。但对于现代人 来说 , 一般情况 下, 在使用过程 当中 , 用餐前 筷子 一定要 整齐摆 放在饭 碗 的 右侧 , 用餐后则一定要整 齐地竖 向摆放在饭碗 的正中。

筷子文化的理解

筷子文化的理解

筷子文化的理解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

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多年。

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不“动刀动枪”“和为贵”。

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

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

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筷子起源之筷箸追溯及发展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对使用刀叉的欧美人士来说,学会用筷箸确有一定的难度,可一旦能熟练地操纵这两根小玩意,使用起来却是灵巧无比,所以西方有学者赞扬筷箸是吉老的东方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祖先以箸用餐大约存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许远远远不止三千多年,可以当今又存有谁能够说道明中华箸文化起源的精确年代?中国每天存有十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筷不离手,正因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国人对筷箸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因此历史上很少辨认出有关筷箸文化的记述,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写下存有只字片语,也就是记录其他事而非所指箸本身而言。

千百年来,也很少辨认出存有专人对筷箸展开研究和深入探讨。

时至今日,筷箸可以说已成为当前以筷进餐的所有中国人共同关心的研究课题。

餐具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餐具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餐具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文丨王丫米莫言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冯骥才面对一盘咖喱鸡块,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欧洲及美洲大陆的人用刀叉享用,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

不同的进食方式带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餐具,折射着中西方在历史文明、宗教文明和饮食文化的显著差异,但筷子和手配合进食的这种独特奇妙方式,无疑是所有进餐工具中最具丰富内涵的。

当人类开始学会直立行走,无论是泰山脚下还是幼发拉底河河畔,远古的人类并无太大的区别,而随着食品的需要被逐渐满足,文明开始萌芽,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进食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不同文明的基础。

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把时光倒回到一万五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会使用火和石器的人类捕杀着广袤大地上的动物,用烧或烤的方法加工肉类。

用树枝或木棍对滚烫的食物加以翻拨,借助石刀切割食物,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欧亚大陆,人类都是靠手进行进食。

人类的文明逐渐的发展着,原始农业渐渐显露了雏形,农业文明的出现,农耕、渔猎、畜牧……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向大自然索取食物,而是能够创造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场绿色革命给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中石器时代如纳吐夫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农业起源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家畜饲养,大麦小麦的广泛种植,成熟的养殖技术渐渐让西亚人民形成了肉食为主、面包为辅的食品结构。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大陆,因为破碎的地形,及不良的气候,农耕文化并不能大面积发展,贫瘠的土地不能种植稻类食物,只适合麦类及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肉类成为他们的主食,从西亚传来的面包成为了副食。

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形成了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

把目光移到远古的中国,长江、黄河、珠江这三大流域以其广阔的平原和良好的气候、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农耕和渔猎两种文化形态,而农耕比渔猎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麦类粮食的表皮结构紧密,若不粉碎,口感很差,粟米和水稻的米粒不需要粉碎即可烹煮,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粒食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的农业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国人的蔬食饮食结构。

筷子,改变日本“手食”历史

筷子,改变日本“手食”历史

筷子,改变日本“手食”历史人对滋味的认知相当主观,就像人对颜色、气味或美丑的感受一般。

一地一口味,某个地方的人,饮膳时非此不欢的事例比比皆是。

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中国筷子输入日本,是继中国稻作农耕、汉字输出后,日本文明进程中划时代的重大转折,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被日本学者称之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日语以汉语原创词“箸”为中心词二度创造的词组数以百计,形成多彩多姿的箸文化,“箸”成为日本世俗生活中象征着和谐、富足、健康、平安等诉求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

在遣隋使来到中国之前,日本人对“箸”还一无所知,只能靠用手抓食物吃。

公元607年圣德太子(574~622年)遣小野妹子一行12人使隋。

小野妹子一行受到中国主人的热情接待,在隋朝宫廷的宴会上,日本遣隋使第一次见到了银箸及汤匙等餐具。

608年,小野妹子一行12名遣隋使回国,中国政府派出国使裴世清陪同前往。

中国人发明的且流传到日本的工具实在太多,难以一一详述何时、何地由何人传入。

我国史书几乎都忽略了筷子传入日本的历史细节,但据日本的《箸文化史》记载,是来自筷子故乡的裴世清使团促成了日本宫廷宴会第一次使用筷子,他们是改变日本“手食”历史的推进者和见证人。

日本在朝廷宴会上采用“箸食制度”始于圣德太子。

日本宫廷在欢迎隋朝国使裴世清的宴会上使用“箸”及其配套的汤匙进餐,日本学者谓“此乃日本朝廷举办欢迎宴会上首次正式使用‘箸’就餐的记录。

”由此,箸成为一般民众就餐的工具逐渐进入到日本的千家万户。

而“箸”在日语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从词汇学的角度分析,与“箸”读音相同的三个词是附加在日语“箸”中文化意义的明证:1、端,指制作箸的材料仅是其局部或言筷子形状。

日本箸基本沿袭中国筷子的“首方足圆”形或圆柱形,认同儒家文化。

端,汉语又是端庄、端正,义既为箸形态端正,也是要求拿筷子举止要端庄。

日语音读的“端”,词义与汉语端正相同。

2、鸟嘴,比喻箸纤细灵活,如鸟嘴一样的“尖嘴筷”,使用起来犹如鸟啄食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筷箸历史与文化之探讨
浙江万里学院 吕 琳
[摘 要]筷子,古称箸,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

而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隋朝的时候,中国的箸食制度通过日本遣隋使传入日本,可以说以箸进食,是中日两国共同的进食方法。

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日筷箸虽同出一源,却发展迥异。

形成了各自的筷箸文化。

文章通过两国筷箸历史的考证、筷箸的外形、材质及使用方法的比较来考察两国箸文化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箸文化 历史 中国 日本


1
5
1

611—
—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