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标内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
一是民族迁徙。
二是战争与交往。
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四是友好往来。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
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学生看图片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选代表回答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直观了解
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西夏与宋议和作出整体感知
全面看待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议和
(4)出示西夏王陵图并做简单介绍,进入对党项族的学习,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5)总结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治国措施
(6)列表归纳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
4.学习第二部分:辽与北宋的和战
(1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分析澶州之战的原因及过程(2)思考:有关澶州之战的知识点
(3)看视频:澶渊之盟
(4)对澶渊之盟作出正确评价
课堂小结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民族之间友好交往,
民族交融是主流。
板书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兴起及与北宋的和战
兴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临横府
和战:澶渊之盟后,维持和平局面
二、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兴起: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兴庆府
5.学习第三部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6.巩固提升: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学习目节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生生互议
检查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答案的情况。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对于深入学习部分答题思路不明确或跑偏的小组,及时予以点拨;对于答题思路清晰且准确的小组,让其组织答案。同时对各小组在基础感知和深入学习部分出现的共性问题心中有数。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不合格[ ]
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课题名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考试大纲描述
1.掌握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由战到和关系的演变;3.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第一子目与第二和第三子目呈递进关系,第二和第三子目是并列关系。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有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二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与兼并战以及人员往来促成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四是友好往来,如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实行联姻、册封、羁縻等统治手段,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长期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汉族政权来说,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在北方交汇融合,同时江南地区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经济重心继续南移。讲述第一子目时,教师可对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概况作简要介绍:在契丹与党项建立政权以前,二者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正式建立政权后,标志二者步入奴隶制社会;随着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和制度,辽和西夏逐步确立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学生虽不要求识记辽、西夏建立的准确时间,但辽、北宋、西夏这一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学生必须掌握。宋辽与宋夏关系有相似之处,教师重点讲述宋辽关系,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虽是一项屈辱性和约,但客观上促成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增进了宋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辽朝社会的汉化。教师可略讲宋夏关系,对比澶渊之盟与庆历和议的异同。此外,教师需纠正学生的一个误区,即辽、西夏对北宋的战争尽管是非正义的,但并非侵略战争,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6-部编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1、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2)契丹国的建立2、北宋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4、北宋与辽的和战(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七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
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唐朝的历史。
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可能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和参与讨论,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对于这些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辽、西夏和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澶州之战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契丹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学生看视频,本段视频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
战车交错,刀光血影。
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探究新课: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契丹族和党项族契丹族:1、契丹的兴起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农耕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辽的建立十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
党项族:1、西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政权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银川)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评价澶渊之盟对辽: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北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从整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促进了宋辽、宋夏边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促进了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的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与发展,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3.史料: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
4.课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辽、西夏与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呈现(10分钟)介绍辽、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交往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结合澶渊之盟的内容,小组讨论。
平的事例。
展示材料,通过材料一,寻找澶渊之盟的内容;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提示:利弊两个方面评价)宋真宗发动澶渊之战。
和平:宋太祖晚年,保持友好关系;澶渊之盟。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做到论从史出。
让学生树立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课后小结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后活动议论:北宋和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培养学生多思多问,历史解释、比较的能力,提升学生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
【作业与板书设计】【1.作业设计】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答案】A“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2-5题2、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答案】B3、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 )A 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B 宋辽实力均衡C 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D 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答案】B4、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A 辽夏向宋称臣B 北宋割地求和C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答案】C5、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A 扩军备战B 用严酷刑罚镇压C 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 “以汉制待汉人” 【答案】D【2.板书设计】西夏辽北宋战和:澶渊之盟战→和共同开发北方和西北。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docx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吋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 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屮,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展示内蒙古宝山壁画《颂经图》。
这是考古学者在一座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壁画,请大家根据画面内容猜一猜这幅壁画绘制的时间和地点。
导入新课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o 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很遥远的内蒙古地区会出现唐代艺术风格的壁画?那个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密切相关。
1.辽和北宋的关系(1)契丹族的兴起展示材料,提出问题:通过材料,契丹族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片,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新知(授新课)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
(无答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
【自主学习】
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唐朝末年,()纷纷避乱,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1O世纪初,契丹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不断发展经济,国力强盛。
2,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与中原不断接触,社会生产有了发展。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
他们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辽太宗时,辽占领燕云十六州。
宋真宗时,()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chan2州城下,宰相()力劝皇帝亲征,打退了辽军。
之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这个盟约称为“()”。
宋辽之间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平。
4,西夏的()称帝后,多次率军攻北宋,宋军节节败退。
但西夏虽然获胜,西夏也损失很大,双方和谈,元昊向宋(),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贸易兴旺。
【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
编》
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
……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
……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
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选择题:
第1题辽是中国古代北方一个重要的政权。
它是哪一民族建立的(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匈奴族
D.蒙古族
第2题右图是我国古代契丹政权的开国皇都——上京的遗址。
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元昊
B.阿保机
C.阿骨打
D.赵匡胤
第3题贺兰山下有一处被称为“神秘的奇迹”和“东方金字塔”的美丽圣地。
11世纪时,这里建立了一个神秘的王朝——西夏。
建立这个政权的首领是( )
A.赵匡胤
B.阿保机
C.元昊
D.赵光义
第4题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如果想一睹这一
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文化遗址,应该去的地方是( )
A.河南开封
B.北京
C.宁夏银川
D.内蒙古呼和浩特
第5题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力劝皇帝亲征的宋朝大臣是( )
A.赵普
B.寇准
C.岳飞
D.韩世忠
第6题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是中原政权战败的产物
B.是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
C.带来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D.规定了“岁币”的数量
第7题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____ 向____ 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A.元昊宋
B.阿保机宋
C.宋元昊
D.辽宋
【课后巩固】学而时习之!
自主练习第1—7题
(1)答:宋真宗;契丹族。
(2)答:岁币;澶渊之盟。
(3)答:说明澶渊之盟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发展。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隋唐的文化艺术》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1.说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认识他们诗歌的特点,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
黄金时代。
2.知道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的书画作品,认识他们作品的特点。
3.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及代表人物;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
预习导学
1.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1)唐诗地位: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李白
杜甫
想一想:为什么杜甫与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有这么大的差异?
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国力强盛,政治清明。
②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
代。
他不仅经历了科举的挫折,而且饱受了战乱之苦,在失意和贫困中,杜甫看到了朝政的黑暗,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
2.“颜筋柳骨”
(1)概况: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最有成就的名家是颜真卿、柳公权。
(2)颜真卿:①书法特点: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浑厚、纵横跌宕。
②代表作品: 《多宝塔碑》。
(3)柳公权:①书法特点:创立一种新体,风格刚健、神韵清雄,后人称为“柳体”。
②代表作品: 《玄秘塔碑》。
(4)影响: 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而柳公权的书法体势劲媚、骨力劲健,因此在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之称。
3.“吴带当风”
(1)吴道子:①生活时代:盛唐时期。
②尊称:被后世称为“画圣”。
(2)作品:①绘画特点:擅长画佛道人物、山水、鸟兽等。
所创作的画富有立体感。
②代表作: 《维摩诘像》等。
想一想:吴道子的绘画为什么有“吴带当风”之说?
采用状如兰叶的笔法来表现衣褶,人物衣带具有随风而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
合作探究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问题一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为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唐代政治上长期统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文化政策比较开放,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抒发自己的抱负
和豪迈的情怀。
③唐代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还吸收了许多
外来文化,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④科举制度的影响和统治者的喜好。
唐朝的统治者如唐太宗、武则天等人提倡科举,选拔人才,这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
唐朝进士科以诗赋取仕,大大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⑤诗人的辛勤创作。
唐朝诗人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辛勤的创造性劳动。
问题二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法度精密。
据说,宋朝人将他们二人的楷书用作印刷字体,称之为“宋体字”。
我们教材中,就有大量宋体字,请看它们与颜柳的书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我们教材中的宋体字与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字体都是方块字,且结构严谨,平稳端庄,大小均衡等。
问题三
隋唐时期主要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哪些?
①诗歌创作空前繁荣。
②书法艺术高度繁荣,异彩纷呈。
绘画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③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