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索引
5.(2016课标Ⅰ,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
源自文库
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 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 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 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图中确实能看出集体耕作的信息,但是忽视了“土地公有制
栏目索引
7.(2014课标Ⅱ,40,25分,0.50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
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
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 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 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 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
栏目索引
3.(2015课标Ⅱ,26,4分,0.34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 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C.农业技术进步 答案 C
B.土地集中加剧
D.海外贸易拓展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
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
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
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误区警示 结果。 本题易错选A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切勿混淆原因和
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
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
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 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下”。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故此图不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栏目索引
6.(2015课标Ⅰ,24,4分,0.66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 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
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 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解题技巧 “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发展之根本。放眼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会巧用排除法。
栏目索引
4.(2013课标Ⅱ,25,4分,0.30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 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答案 A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
的90%以上,反映了当时自耕农户占主体,这说明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选A项。B项与表格信 息不符;C、D两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
栏目索引
高考历史
(课标2专用)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栏目索引
五年高考
考点一
A组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Ⅲ,26,4分)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A.中央集权弱化
C.土地兼并缓和 答案 D
B.流民问题严重
D.自耕小农衰退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
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 知识拓展 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明显不同,均田制旨在抑制土地兼并,而宋代
“不抑兼并”助长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即自耕小农衰退。宋代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土地和社会财富无论在谁手中,只要在大宋境内,就是国民的 财富。
栏目索引
2.(2016课标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 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C.坊市制度崩溃 答案 B B.土地政策调整 D.政府管理失控 )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
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 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 知识拓展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
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 疾。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 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