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之欧阳光明创编
乡村全科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针灸30穴位及中医技能之欧阳术创编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艾灸操作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刮痧操作摩擦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
此法适宜用于麻木、发亮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
梳刮法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向刮拭,如梳头状。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新)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
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
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
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
多以风、火、痰、虚论。
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
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
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阴闭:属阴症。
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
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
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
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
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
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建议收藏)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 脑栓塞、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
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文档交流•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
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
多以风、火、痰、虚论.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文档交流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
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文档交流•——阴闭:属阴症。
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
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
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
.文档交流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
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之欧阳道创编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目录(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我治中风偏瘫脑梗针灸法:
我治中风偏瘫脑梗针灸法:
第一针是扎人中穴。
也叫鬼门关穴,不严重的可以用手指甲压。
严重的扎针,从右往左扎。
第二针是扎内关穴。
内关是心脏的开关,只要是心脏的问题可扎两个手的内关。
第三针是扎足三里。
两个腿的都扎,足三里是胃经的大穴。
第四针是扎两个脚的三阴交。
阴虚的阳虚的都可以扎。
第五针是扎两个手的养老穴。
管大脑小脑的,扎针对健脑效果非常好。
再介绍一个脑梗的针法:
三间穴2针(0.25*25毫针)同时扎,足三里3针(0.25*60毫针)一起同时扎,运针10分钟,拔掉足三里的一根针,只留下4根。
如果身边有家人有脑梗的,可以试试这套针法,总共5针,交叉扎,隔一天扎一次,扎7次,如果大家试了后觉得效果能让您和患者满意,请把这套针法分享给更多的人知道,感恩大家。
三间第一次扎同侧,足三里扎对侧,留针1小时以上。
第二次扎同侧足三里,对侧三间。
这样循环扎。
必须同时下针才有效。
治疗脑梗的运针方法:一只手的中指与拇指捏住三间的两根针,另外一只手的中指、食指与拇指捏住足三里的三根针,同时运针,用的是意念,几乎看不到针的运转。
针刺治疗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配穴:极泉、尺泽、委中。
言语不利加廉泉、哑们;口角喁斜加风池、地仓、合谷、太冲、迎香;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手指不利加合谷;眩晕加风池、足三里。
适用于各期脑血管意外。
醒脑开窍法之欧阳美创编
“鬼手神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鬼手神针, 醒脑开窍, 石学敏, 中风, 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治疗方法1. 处方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2.操作方法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毫升;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
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
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
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
多以风、火、痰、虚论。
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
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
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阴闭:属阴症。
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
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
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
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
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健忘,口干不欲饮。
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之欧阳语创编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目录(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
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
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
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
多以风、火、痰、虚论。
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
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
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阴闭:属阴症。
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
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
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
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
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
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之欧阳地创编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目录(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之欧阳家百创编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欧阳家百(2021.03.07)目录(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之欧阳理创编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目录(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之欧阳学创编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眼病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之欧阳音创编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目录(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
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
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
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
多以风、火、痰、虚论。
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
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
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阴闭:属阴症。
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
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
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
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
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
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之欧阳学创编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目录(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之欧阳治创编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眼病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之欧阳化创编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眼病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之欧阳总创编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眼病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
❖
欧阳光明(2021.03.07)
❖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
❖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
•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
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
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
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
多以风、火、痰、虚论。
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
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
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阴闭:属阴症。
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
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
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
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
•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
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
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痠软,健忘,口干不欲饮。
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血瘀气滞: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肢体疼痛。
脉涩,舌质黯紫,舌苔白。
针灸治疗
1、中经络
治则:醒神开窍疏通经络
主穴:百会人中内关极泉尺泽足三里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复溜)百会放血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气虚血瘀:气海三阴交
口歪:颊车地仓
上肢不利:肩髃合谷
下肢不利:环跳阳陵泉
尿失禁: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2、中脏腑
治则:醒神开窍启闭固脱
主穴:百会人中内关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放血)合谷太冲
脱证:关元(灸)气海神阙(隔盐灸)
中风单症治疗
假性球麻痹:上神经元损伤,三主证:(言语困难、发声困难、进食困难)。
情感障碍,强哭强笑,表情淡漠。
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
取穴:百会风池风府金津玉液(放血)完骨通里照海
痰证:丰隆
肾虚:复溜
单纯偏瘫
取穴:上肢:极泉肩髃肩髎曲池
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髀关伏兔阳陵泉太冲
肢端神经血管营养障碍:
局部火针点刺或放血
上肢:八邪
下肢:八风
患肢肌张力高
取穴:
上肢:尺泽曲池腕骨→劳宫
下肢:血海太溪阳陵泉→阴陵泉
足内翻:丘墟→照海
王乐亭经验
1.手足十二针
取穴:曲池内关合谷
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适应证:中经络半身不遂
2.老十针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适应证:脾肺不足半身不遂
3.手足十二透针
取穴:肩髃→臂臑腋缝→胛缝
曲池→少海外关→内关
合谷→劳宫阳池→大陵
环跳→风市阳关→曲泉
阳陵→阴陵绝骨→三阴交
丘墟→申脉太冲→涌泉
适应证:后遗症半身不遂。
后背五脏俞
取穴: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隔俞
适应证:气血亏虚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