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历史 单元质量检测(五)欧洲的宗教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质量检测(五)欧洲的某某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恩格斯在《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某某。
”恩格斯意在说明基督教(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B.是封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解析:选 A 依据材料“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一种同它相适应的……某某”分析可知基督教适应了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说法片面,排除。
2.962~1806 年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却被伏尔泰称之为“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这个阶段的德国( )A.首倡了文艺复兴B.发生了某某改革C.结束了民族分裂 D.完成了工业革命解析:选B 某某改革发生在16世纪,最早开始于德国,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该阶段德国史实不符。
3.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某某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某某改革( ) A.否定信仰上帝B.主X废除教阶制与某某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解析:选C 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改革否定教皇和教会的作用,故C项正确。
4.右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某某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解析:选D 题干中把路德的脑袋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意在说明路德某某思想被魔鬼用来腐蚀人们的灵魂,很显然这是旧教派(天主教)攻击新教派(路德教)的言论,故D 项正确。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五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治上造成了巨大影响。
3.宗教改革的影响:推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各国宗教改革的主张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特别是加尔文教的主张体现了
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和政治革命披上了合法的宗教外衣。因此在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及影响下,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英国称清教)为旗帜掀起了资产阶级革
命,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另外,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
——摘编自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基督教的特征。(10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人的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 观点有何不同。(6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天主教的地位、对财富的追求、对 民众的控制与掠夺等方面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其核心主张 即可。 答案:(1)成为控制和禁锢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工具;追求“权力”和“金钱”,成为教 会窃取财富、维护权威的工具;从精神上控制、从物质上搜刮民众。 (2)不同: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路德则主张“因信称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他。胡腾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财产的没收,很大一部分落入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
这一切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单元质量检测五]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恩格斯在《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
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教阶制的宗教。”恩格斯意在说明基督教( )
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 “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A. 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B. 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C. 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D. 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者就是上帝”、“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上帝的意志服从于个人思想意志的体现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故A 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但两人也有区别前者强调“个人对《圣经》的正确理解” 后者强调《圣经》是“绝对真理”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都肯定《圣经》的权威B. 都反对宗教神学思想C. 对人文主义的态度不同D. 对上帝的认识不同【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其信仰的依据都是《圣经》尽管两人对《圣经》是否是绝对真理存在分歧但是都肯定《圣经》的权威性故A正确排除D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对人文主义的态度排除C3.“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 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A.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B. 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C. 极力反对教会神学D. 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可知强调的是认识上帝但不需要问别人这就体现了马丁路德“信仰得救”、主张直接与上帝对话无需教会的中介但他并不反对神的存在故B项正确 C项错误D项包含在B项之中应排除4.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 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A. 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 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 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D. 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先定论”“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可知加尔文主张对世俗生活热爱这样就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故D项正确加尔文思想不是侧重对宗教的尊重故A项排除加尔文思想并没有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中是在弱化天主教的精神束缚故C项错误故选D项5.学者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的获救人如何摆脱控制着他的焦虑、恐惧、虚无和绝望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人上帝的存在是为了人的拯救为此马丁·路德提出()A. 圣经至上B. 简化宗教仪式C. 因信称义D. 王权高于神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是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学说 C项符合题意A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6.马丁·路德一再指出通过学习《圣经》人们可以发现教皇制度是“一种虚假的、有害的、亵渎的、傲慢的权力” 并提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普通人可见马丁·路德()A. 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B. 倡导建立世俗的民主教会C. 主张人们放弃信仰天主教D. 认为世俗世界与教会无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通过学习《圣经》人们可以发现教皇制度是‘一种虚假的、有害的、亵渎的、傲慢的权力’ 并提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普通人”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在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强调因信称义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建立世俗的民主教会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不反对宗教信仰因此C项中的“放弃”说法错误排除D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A7.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A. 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B. 宣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C. 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D. 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表明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故A正确B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8.马丁·路德曾说“所谓圣并不在乎圆光头、长礼袍不在乎圣经之外的律礼而在于对上帝之道的真正信仰”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A. 自由竞争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信仰得救D. 建立廉俭民族教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关于自由竞争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谓圣并不在乎圆光头、长礼袍不在乎圣经之外的律礼而在于对上帝之道的真正信仰”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关于廉俭民族教会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故选C9.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墓志铭上面写道“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这句话的意义是()A. 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 挑战了教皇的权威C.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D. 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答案】B【解析】“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B 项正确马丁•路德仍然宣扬信仰《圣经》宗教改革并没有完全否定上帝的存在 A 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10.苏格拉底说“善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同样恶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良知是非善恶的标准B. 德行的根源在于知识C. 知识是判断善恶的法则D. 唯有知识是最可贵的【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善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同样恶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合题意故B正确A与中国的宋明理学有关而且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C中“知识”没有明确对错故排除CD说法绝对而且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1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 教会是否腐败中营实道B.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C. 信仰是否必要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叙述了教皇代表认为《圣经》不能作为信仰的基础因为“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由此可知其分歧是《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故D项符合材料原意A项“教会是否腐败”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A项错误以教皇为代表的传统基督教认为“因行称义” 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认为“因信称义” 因此这两派在“信仰上帝”上没有分歧故B项错误C项“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同样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12.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 主张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与上帝沟通D. 试图彻底清除宗教对个人生产、生活的影响【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主要是要破除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使基督教能更好地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并非要推翻基督教和彻底清除基督教对人信仰的影响故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13.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D.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答案】C【解析】C中“清除”错误且开启了人类理性光芒的是启蒙运动故错误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4.1520年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贵族书》的小册子中使用了“罗马党徒”一词这个词在德意志人与罗马人之间划出一条界线一边是虔诚的基督徒一边是恶魔的罗马党徒据此可知德意志宗教改革()A. 实现了德意志思想上的统一B. 宣扬了宗教宽容的理念C. 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D. 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在德意志人与罗马人之间划出一条界线一边是虔诚的基督徒一边是恶魔的罗马党徒”可知马丁路德将基督教徒和罗马教会划分出界线有利于反对罗马教会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故C项正确AB项在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反对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故选C15.马丁•路德说“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这一主张()A. 宣传了平等自由的原则B.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C. 否定了君权神授D. 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故B项正确A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C项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马丁路德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16.马丁•路德说“信仰的依据是《圣经》任何人教导逾越《圣经》都是错误而不必遵守的”此观点()A. 批判了教会的等级特权B. 肯定了世俗王权地位C. 提供信仰自由理论基础D. 否定了传统宗教信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仰的依据是《圣经》任何人教导逾越《圣经》都是错误而不必遵守的”可知这是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为信仰自由理论提供了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17.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A. 加强专制王权B. 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C. 打击教会神权D. 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答案】A【解析】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但内部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王此举意在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专制王权故A项正确英王此举和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英国国教依然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故C项错误此举激化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8.(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宗教观的基本态度18.(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的历史价值18.(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的体系》问世后的反响分析霍尔巴赫思想产生的影响【答案】(1)内容挑战教会的权威注重人性关注现实生活【解析】(1)“以人性作为思考神学、观察世界的理论依据其关注的宗教问题大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很少注意经院哲学热衷的纯神学理论“人活动的目的在此岸人间而不在于彼岸世界” 所以“人应该把经历投注于尘世事物” 这使人们对自身、对自然的好奇心趋于强烈希望求证实验的方法验证真理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主义者追溯基督教的渊源对《圣经》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评注反对教会对原初教义的歪曲他们研究古典学术和调和神人之间关系的观念对当时的宗教改革家具有着重大启示”表现出他们在宗教上的基本态度挑战教会的权威注重人性关注现实生活【答案】(2)观点反对教权至上主张俗权至上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价值打击了教会勢力推动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提出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解析】(2)第一小问“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的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表现出路德反对教权至上主张俗权至上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提出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3)影响抨击了教会和神学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有重要影响【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抨击了教会和神学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有重要影响。
人教版选修一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测试
人教版选修一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一、选择题1.“文艺复兴这个术语是有争议的……中世纪人们对古典的兴趣并没有完全消失,相反,中世纪的某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表现得非常明显。
”材料中的“某些特征”是指( )A.科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B.对人性的尊重与弘扬C.宗教作为文学艺术重要题材D.天主教地位至高无上2.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兜售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
这说明( )A.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B.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C.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D.“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3.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 )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③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④创立的加尔文教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瓦尔特堡是德国著名的古城堡,这座城堡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1521~1522年间,马丁·路德在这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
马丁·路德的做法()①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建立②有利于打破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③有利于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④有利于否定《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之所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主要是因为它()A.采取了神学异端的斗争形式B.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参与C.把斗争矛头指向教皇和教会D.只是在个别的国家发生6.至今,加尔文派信徒主要分布地区不包括()A.瑞士B.英国C.法国D.德国7.下图中的人物被称为“14世纪天主教中的异类”,他把《圣经》翻译成英文,并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其学说的内容不包括()A.国家要没收教会财产B.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中介C.人们不需要信仰《圣经》D.宗教仪式完全不必要8.观察下图,在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很多这种“异端”裁判所,主要是为了( )A.维持社会安定B.压制各国王权C.维护教会权威D.打击各种犯罪9.下图是16世纪的著名画作《路德焚烧教皇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当代学者伯尔曼这样评价路德改革的意义“在路德主义获得成功的地方教会逐渐地被作为无形的、无政治意义的和无法律意义的东西仅有的主权和法律(政治意义上的)是世俗王国或公国的主权和法律”学者这样评价是因为马丁•路德改革()A. 摧毁了宗教神学对西欧人民的精神统治B. 有利于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形成C. 简化了宗教仪式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 得到德意志境内国王和贵族的大力支持【答案】B【解析】“在路德主义获得成功的地方教会逐渐地被作为无形的、无政治意义的和无法律意义的东西仅有的主权和法律(政治意义上的)是世俗王国或公国的主权和法律”有利于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正确摧毁了宗教神学对西欧人民的精神统治、简化了宗教仪式、得到德意志境内国王和贵族的大力支持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 .将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C. .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D.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答案】D【解析】“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D正确马丁•路德并不反对上帝故A错误BC材料未体现排除3.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A. 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B. 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 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D. 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6世纪初法国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王权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但仍然坚持天主教信仰反对宗教改革胡格诺战争之后法国国王宣布天主教仍为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由此可知 BCD三项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4.马丁·路德提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要求政教分离其主张A. 促使民众放弃了宗教信仰B.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C. 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D. 推动了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政教分离”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政权独立并且地位高于教会这有利于德意志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B项正确路德主张信仰宗教 A项错误C项中的“直接”表述不对排除民主思想是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 D项错误5.“1525年7月23日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这说明马丁•路德()A. 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B. 努力实践其“因信称义”的主张C. 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D. 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答案】A【解析】“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路德结婚的消息……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说明马丁•路德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6.马丁·路德高举“信徒皆祭司”的口号教导人们在工作岗位上要有好行为他强调神的召唤不限于灵魂得救也包括我们的职业或工作因此一切正当的行业都应被圣化洗地、扫街等职业不亚于牧师、医生、护士之辈这体现了()A. 现世奋斗的合理性B. 宗教意识进一步淡薄C. 信仰得救的自主性D. 世俗生活与信仰对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与上帝直接对话和信徒皆祭司等主张强调的是信仰得救的自主性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 正确加尔文的先定论体现的是现实奋斗的合理性 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7.瓦尔特堡是德国著名的古城堡这座城堡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1521~1522年间马丁•路德在这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马丁•路德的做法()①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建立②有利于打破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③有利于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④有利于否定《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是为德国人阅读《圣经》提供方便而不是要否定《圣经》的权威故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③正确8.如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A. 因行称义B. 自由平等C. 与上帝直接对话D. 教随国定【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为认为信仰得救赎罪券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却反映出教皇的贪婪即与上帝直接对话故C正确A是教皇的宗教思想排除B项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排除D项是后来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9.领导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是()A. 伏尔泰B. 加尔文C. 马丁•路德D. 康德【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故C项正确A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应排除B项是瑞士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应排除10.罗马城内有架“圣梯” 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马丁•路德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的回答最有可能是()A. 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而非苦修B. 人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不能靠教会C. 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D. 能否得到救赎是先定的人无法改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 故C正确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1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 教会是否腐败中营实道B.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C. 信仰是否必要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叙述了教皇代表认为《圣经》不能作为信仰的基础因为“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由此可知其分歧是《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故D项符合材料原意A项“教会是否腐败”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A项错误以教皇为代表的传统基督教认为“因行称义” 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认为“因信称义” 因此这两派在“信仰上帝”上没有分歧故B项错误C项“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同样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12.马丁·路德反复指出基督徒只应该被上帝的话语统治而上帝没有任何的话语要求基督徒相信“教会、教父和教会会议” 这反映了马丁·路德()A. 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B. 认为基督徒应该“因行称义”C. 肯定一切信徒在上帝面前平等D. 鼓励基督徒积极投身世俗政治【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基督徒只应该被上帝的话语统治而上帝没有任何的话语要求基督徒相信‘教会、教父和教会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丁·路德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 A正确B表述错误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一主张()A. 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B.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 构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D. 推动了人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说明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主张使世俗封建君主的权力凌驾于教会之上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B正确ACD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14.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B. 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体现了反对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李贽主张反对孔子的权威提倡个性解放说明二者都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李贽思想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5.(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15.(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15.(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城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答案】(1)特点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倡导市民社会风俗与价值观念描写“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 反抗和嘲弄教会与君主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可得出薄伽丘的小说以人文关怀为主题根据材料“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可得出薄伽丘的小说描写“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 根据材料“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可得出小说反抗和嘲弄教会与君主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物其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答案】(2)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圣经》不需要借助于教皇与教会的说教人人可以与上帝对话办法三权分立【解析】(2)主张根据材料“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可知路德主张信仰得救根据材料“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可知路德主张人人可以阅读《圣经》根据材料“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可知路德主张人人可以与上帝对话办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解决暴君政体的方法是实行三权分立【答案】(3)表现从人性(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从反宗教束缚到反君主专制【解析】(3)结合材料可知从人性(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从反宗教束缚到反君主专制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特点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①以强化王权为目的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③兼有新教和旧教的特点有很大的保守性④对教会财产的剥夺特别彻底⑤以议会立法形式进行【解析】(1)根据材料“至尊法案”颁布“亨利八世是英格兰天主教会的最高领袖拥有决定宗教事务的权力和权威”可知宗教改革强化了王权和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从“议会颁布了‘至尊法案’”和“国王通过议会的两次决议案”可知英国宗教改革是以议会立法形式进行从“解散所有的修道院并将其土地和财产全部收归国有在经济上给罗马教会以沉重打击并摧毁了教皇最后的避风港”可得出宗教改革对教会财产的剥夺特别彻底从亨利八世极力“维护天主教的教义、礼仪和制度”可得出兼有新教和旧教的特点有很大保守性【答案】(2)影响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势力②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④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成长⑤改革不彻底引发了英国的清教运动⑥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解析】(2)根据“罗马在不列颠的特权被彻底粉碎”“并摧毁了教皇最后的避风港”可知英国宗教改革极大的打击了欧洲天主教势力从“解散所有的修道院并将其土地和财产全部收归国有”再结合所学知识没收的天主教财产主要通过拍卖的方式落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从而得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改革以议会立法形式进行可以得出促进了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从“亨利八世是英格兰天主教会的最高领袖拥有决定宗教事务的权力和权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成长从维护“天主教的教义、礼仪和制度”“表现出对天主教难以割舍的情缘”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不彻底引发了英国的清教运动。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
-1-
单元பைடு நூலகம்合
Z 知识网络 H 核心归纳
HISHI WANGLUO
EXIN GUINA
-2-
单元整合
Z 知识网络 H 核心归纳
HISHI WANGLUO
EXIN GUIMA
一、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
1 .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随着 15 世纪英国专制主义的初步胜利, 天主教会成为其唯一的障碍,新兴市民阶层和贵族都希望英国实行宗教改 革,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1534 年,亨利八世在位时,议会 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最高首脑,这反映了新兴民族国家的 王权与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 2 .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英国宗教改革没有废除天主教的教义和 仪式,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残余。在英国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后,1539 年 亨利八世的宗教立场后退,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 并怂恿议会通过“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款”,肯定了天主教教义及实践中的主 要部分,还宣布以恐怖手段惩罚宗教中持不同意见者,前后有数千人被处以 极刑。 3 .清教属于新教派,后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由于英国国教保 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清除这些残余,因而掀起了清教运 动,开始了与英国专制王权的斗争,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
-3-
单元整合
Z 知识网络 H 核心归纳
HISHI WANGLUO
EXIN GUIMA
二、比较加尔文和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异同 1 .相同:都否定罗马天主教教皇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的原则,都坚持 《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 .不同 (1)路德的神学思想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中上帝 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 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比马丁· 路德更进一步,提出了“先定论”的神学学 说(他认为人的“得救”与否,都是上帝预先决定的事情,因为从创世纪以来, 上帝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两种,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一生 无法改变的),认为上帝预先的挑选才是真正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 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 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 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 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 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 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单元质量评估测试卷(5)及答案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质量评估(五)第五、六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2.“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B.理性至上C.“人非工具”D.因信称义3.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材料主要体现了()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4.观察图片《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①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②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③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④宗教改革是不同势力利益纷争的结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2012·衡阳高二检测)下列有关宗教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受文艺复兴的影响②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③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肯定罗马教廷的权威④新教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6.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是()A.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B.英法的殖民侵略C.马木路克的暴政D.奥斯曼帝国的支持7.商鞅变法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土地制度措施方面的共同作用是()A.消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B.促进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C.在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D.促使了社会性质的转变8.(2012·乐山高二检测)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近代化。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赫尔德尔评价说他是“德意志民族的导师”和“促使欧洲觉醒的改革家” 托马斯•曼评价他“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 从而促进了民主材料中人物的活动对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 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B. 运用强硬手段实现了德国的统一C. 使近代的自然科学最终形成D. 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的“德意志”“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联系”等信息可知材料的人物是指德意志的马丁•路德 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开始于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其主张“因信称义” 认为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即人能够直接与上帝对话马丁•路德的主张使人们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故A正确B项是指俾斯麦排除C项是英国牛顿的成就排除D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排除2.恩格斯说“这位托庇于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之下的维登堡名教授(指马丁・路德)这位一鸣惊人声势煊赫而被一团趋炎附势之徒簇拥着的伟大人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据此可知马丁路德()A. 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B. 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C. 抛弃下层民众是其阶级本质所致D. 违背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答案】C【解析】A说法错误排除B“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不能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排除C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是其阶级本质所致正确D题干无法表明马丁路德违背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排除3.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A. 教随国定原则B. 强化教会权威C. 信仰即可得救D. 简化宗教礼仪【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树立信仰的权威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故B项错误4.马丁•路德一再指出通过学习《圣经》人们可以发现教皇制度是“一种虚假的、有害的、亵渎的、傲慢的权力” 并提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普通人可见马丁•路德()A. 主张人们放弃信仰天主教B. 倡导建立世俗的民主教会C. 认为世俗世界与教会无关D. 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通过学习《圣经》人们可以发现教皇制度是‘一种虚假的、亵渎的并提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普通人”可知主张人人可以阅读《圣经》提倡思想自由故D项正确马丁•路德不反对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5.“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材料主要反映了宗教改革()A. 摧毁了教皇的精神枷锁B. 未能根本上推动自然科学发展C. 与自然科学的精神相悖D. 换汤不换药实际意义并不大【答案】B【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根据材料中“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可知新教未能从根本上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B正确“貌合神离”体现不出相悖排除C宗教改革的意义重大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6.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教皇权威的宗教改革它首先发生于()A. 意大利B. 德国C. 瑞士D. 英国【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最早爆发在德国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故B项正确A项没有宗教改革应排除CD两项是宗教改革的扩展不符合“首先” 应排除7.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D.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答案】D【解析】A.马丁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并不是要破除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他只是用一种新宗教来取代旧宗教宗教迷信仍然存在B.马丁路德也主张上帝的至高无上C.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认为君主权利应该高于教皇权力D.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体现了信仰上有一定的自由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世界也体现了一种自由和独立8.《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己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A. 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C. 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信仰自由D. 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517年~1546年)”和所学史实可知此时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斗争发展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的政治斗争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9.“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主张是()A. 国家权力为神所授B. 教权高于王权C. 教士是教徒选出的公仆D. 王权应当高于教权【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说明马丁•路德的主张是王权应当高于教权故D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B与题意相悖排除10.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主张基督信仰唯一的权威在《圣经》而教会对《圣经》的诠释并无垄断权他进而强调“每个人皆为自己的教士” 任何信徒均可经由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接触、认识他的福音而毋须透过教士的协助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最可能以哪些行动实践上述理念()①主张信众自行选举牧师②支持镇压德境农民叛乱③将《圣经》翻译成德语④联合英国国王支持改革⑤支持改革传统教会制度A. ①②③B. ②⑤C. ②③④D. ③⑤【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信徒均可以直接阅读《圣经》而不需要教士协助因为《圣经》原来是拉丁文的所以他为了便于信徒阅读会将《圣经》翻译成德语既然不需要教士的协助那么传统教会制度也需要改革所以③⑤正确①②④无法由材料中的理念推导出来均排除11.马丁・路德认为人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一思想是()A. 因信称义B. 因行称义C. 先定论D. 教随国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故A 正确B是教皇的思想排除C是加尔文的思想排除《奥格斯堡和约》提出了教随国定故D错误1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宗教改革三大论著从根本上否定了教阶组织否定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这体现的宗教改革主张是()A. 信仰即可得救B. 政权高于教权C. 简化宗教仪式D. 先定论双确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否定了教阶组织否定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信仰即可得救、政权高于教权和先定论双确证排除ABD三项故选C13.马丁·路德在其《九十五条论纲》中宣称“人的得救不因任何行为而在信仰最高权威不是罗马教廷而是《圣经》教会包括一切信徒而不只是神职人员……”马丁·路德的观点意在说明()A. 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B. 《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C. 主张废除罗马教廷权威D. 信徒在上帝面前应一律平等【答案】A【解析】材料“人的得救不因任何行为而在信仰最高权威不是罗马教廷而是《圣经》”强调的是因信称义主张人的自我救赎 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与上帝直接对话 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选项说法材料未涉及排除故选A14.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B.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答案】A【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因信称义” 意思是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成为“义人” 从材料中的“‘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是反对教会垄断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主张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A正确B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宗教改革只是在信仰范围之内进行的改革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依然带有神学的印记故C错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智者学派故D错误15.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A.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B.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C.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D.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的支持说明抨击教会引起共鸣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16.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只需依靠个人的信仰而不需要外在的善功及服从教会的权威其主张实质上()A. 否定了教会的存在价值B. 否定了《圣经》的存在价值C. 否定了教会的宗教权威D. 否定了《圣经》的宗教权威。
【小初高学习】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1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评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解析: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但是,王权也必须依附于教权,受到教皇的制约。
答案:A2.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认为基督交给教皇治理的不仅仅是教会而是全世界,并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英诺森三世在极力维护教会的权力B.英诺森三世认为教权高于王权C.英诺森三世把教皇权力推崇到了极点D.英诺森三世时教权已全面衰落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英诺森三世极力维护和夸大教权,但没有教权受到威胁的信息。
答案:D3.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罗马教皇观望出售赎罪券的情景A.通过赎罪券教皇树立了权威B.出售赎罪券是教会榨取钱财的重要手段C.民众通过赎罪券解脱了苦难D.出售赎罪券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解析: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的钱落入钱柜叮当作响的时候,就赎清了一切罪过,这完全是靠欺骗榨取钱财的手段。
答案:B4.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解析:天主教会对“异端”进行残酷镇压,是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神权地位,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其说教的虚伪性。
中世纪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天主教会的说教不断受到冲击,其神权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面为创作于1521年的马丁・路德的肖像画与先前路德的肖像画相比该画中路德的姿态从正面变成了侧面发型不再是典型的僧侣头而是戴起了一顶博士帽这一变化反映了()A. 基督教会的影响缩小B. 宗教的世俗化倾向C. 社会等级观念的消失D. 绘画艺术的功利性【答案】B【解析】路德的姿态从正面变成了侧面发型不再是典型的僧侣头而是戴起了一顶博士帽体现了宗教的世俗化倾向故B正确AD材料未体现排除C太过绝对排除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A. 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B. 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 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宗教改革并未确立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而是新教与天主教并存故A错误“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故C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故D正确故选D3.15世纪德意志人认为把自己比作基督的教皇们却干尽非基督教之事如教皇规定凡官方公文必须盖章才能通行结果就出现了盖章收费的现象这表明()A. 人文主义理念开始出现B. 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觉醒C. 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 理性原则获得民众认同【答案】C【解析】“教皇规定凡官方公文必须盖章才能通行结果就出现了盖章收费的现象”表明教皇比较腐败“德意志人认为把自己比作基督的教皇们却干尽非基督教之事”说明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故C正确A是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排除B材料未体现排除D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4.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 认为人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被称为“义人” 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 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A. 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B. 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C. 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D.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答案】B【解析】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 主张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故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与揭露教会贪腐无关排除A项理性和自由平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时间不符排除C项马丁·路德主张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没有动摇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5.“虽然马丁•路德神学给人的感觉是忠于《圣经》的但他的解释潜意识里仍留有中世纪后期的传统他的民族主义使他成为近代人他的神学却属于信仰时代”下列他的主张或行为最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是()A. 将《圣经》翻译成德语B. 主张国家行政应附属于教会C. 主张教士可以结婚D. 主张教会内部平等【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体现了“民族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能体现“民族主义”色彩排除6.“人不能愚笨地浪费上帝的财富朴实和节俭是一种美德每个人应该巧妙地投资以增进上帝的财富”持这种观点的教派是()A. 天主教B. 东正教C. 英国国教D. 加尔文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教提倡朴实和节俭的生活增加财富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教的观点与天主教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教的观点与东正教无关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加尔文教的观点与英国国教无关排除C故选D7.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A. 抨击罗马教廷B. 推销“赎罪券”C. 反对宗教改革D. 倡导宗教宽容【答案】A【解析】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而教皇却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由此可见这幅画意在押击罗马教廷故正确选项为A故选A8.16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了清教徒运动提出“一切信徒皆教友”的思想要求废除华美仪式提倡建立“简化”“廉价”的教会这实质上反映了()A.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长B. 封建世俗势力极力争夺教权C. 清教徒主张实用和进取D. 英国国教腐败引起教徒不满【答案】A【解析】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长进而出现了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的要求所以说主要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A项正确B项英国封建世俗势力早已争夺教权故不能成立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是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清教徒运动的原因故选A9.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 西欧社会的转型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 整体世界的形成【答案】B【解析】15~16世纪是西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西欧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接着是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君主专制的确立西欧社会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选B10.18、19世纪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小孩很早离家外出闯天下成人后才回家与父母重新建立关系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主要体现了()A. 家庭教育呈现重利观念B. 宗教观念影响了民众的社会行为C. 独立战争增强了民众的独立观念D. 美国实行民主政治并鼓励创业【答案】B【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11.(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11.(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原因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解析】(1)第一小问“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人现世的幸福和自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保留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答案】(2)思想主张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进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解析】(2)第一小问“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答案】(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价值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解析】(3)第一小问“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12.(1)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煸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12.(2)对比马丁·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 结合材料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答案】(1)说明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批评教皇出售赎罪券的错误行为宣扬“因信称义”、主张政教分离等否定了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解析】(1)“煽动家”主要从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等方面分析作答“摧毁者”主要依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破除对教皇与教会的信仰等内容综合分析作答【答案】(2)精神忍耐、勤劳、艰苦创业品质合理合法地追逐财富建立法律法治秩序宗教信仰服务于现实政治等【解析】(2)“资本主义精神”依据材料“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等信息分析作答13.(1)据材料一、二指出智者学派对“人”的认识13.(2)据材料四指出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13.(3)据材料五概括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思想13.(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入文主义精神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答案】认识人是社会的人应遵从法律和社会习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解析】“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表明人是社会的人应遵从法律和社会习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答案】观点世俗权力高于神权【解析】“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来管他”表明世俗权力高于神权【答案】思想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宣扬平等人权强调理性【解析】“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表明张扬个性“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宣扬平等人权“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强调自由“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强调理性【答案】第一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时期特征强调人的个性价值自由享乐关注入的精神生活第二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重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特征反对神权和宗教桎梏崇尚科学平等自由关注入的世俗生活第三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成熟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特征理性、科学人权、法制自由平等【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时期特征强调人的个性价值自由享乐关注入的精神生活第二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重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特征反对神权和宗教桎梏崇尚科学平等自由关注入的世俗生活第三阶段人文主义精神的成熟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特征理性、科学人权、法制自由平等14.(1)结合材料一简述马丁·路德关于宗教信仰的主要观点14.(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影响【答案】(1)反对罗马教廷的思想专制认为可以借助《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经过教会(或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仪【解析】(1)“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表明他反对罗马教廷的思想专制“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 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表明他认为可以借助《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经过教会(或信仰得救)“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 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 来实现自己的信仰”主张简化教仪【答案】(2)性质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影响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传播了宗教自由思想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哈布斯堡皇室承认加尔文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宗教地位同时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表明欧洲宗教改革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传播了宗教自由思想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墓志铭上面写道“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这句话的意义是()A. 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 挑战了教皇的权威C.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D. 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兴起【答案】B【解析】“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B 项正确马丁•路德仍然宣扬信仰《圣经》宗教改革并没有完全否定上帝的存在 A 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D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2.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加尔文主张()A.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B. 没收教会的财产C. 反对基督教的权威D. 确定公民的等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加尔文认为主管人的灵魂的应是教会主管人肉体的应是国家由此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故A正确故选A3.有专家认为路德消灭了两把剑的暗喻从今以后只应有一把由一位拥有正确的智囊并且信神的君主来挥舞的剑下列马丁•路德的名言中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 “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作为”B. “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C.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D. “一个皮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他们也都是受了圣职的神甫和主教…”【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从今以后只应有一把由一位拥有正确的智囊并且信神的君主来挥舞的剑”可知反映的是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体现了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否定教皇的地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4.马丁•路德主张“君权神授”(君权真接来自于上帝)提出“国家的存在是神的旨意和命令而君主的权力则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这体现了马丁•路德()A. 否定教皇的权威B. 思想出现了倒退C. 主张教会高于国家D. 与其因信称义的思想相矛盾【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否定教皇的权威故A正确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B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相悖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5.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A. 宗教信仰是愚蠢的B. 神职人员不应存在C. 反对封建君主统治D. 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答案】D【解析】“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路德强调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故D正确路德不反对宗教信仰故A错误路德并未否定神职人员的存在故B错误C材料未体现排除6.16世纪初的德意志《圣经》版本有14个之多在这种局势下马丁·路德将其译本统一为德语路德版《圣经》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并带来了剧烈的反响在1534—1570年间仅维滕堡一地印数就达到10万册据此推知马丁·路德此举()A. 增强了德意志民族凝聚力B. 推动民众确立了对上帝的信仰C. 使德国完成国家统一大业D. 清除了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影响【答案】A【解析】据材料“马丁·路德将其译本统一为德语路德版《圣经》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并带来了剧烈的反响”可知这为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增强了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 A项正确宗教改革提出“因信称义” 取代了“因行称义” 但都承认民众对上帝的信仰 B项错误1871年德国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 C项错误“清除了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影响”说法太过绝对 D项错误故选A7.“路德确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A. 购买“赎罪券”B.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C. 实现教会的民主化D. 虔诚信仰天主教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故B正确A是教皇的做法排除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让我用德语否则人们不了解我在说什么…我深信《圣经》及理性…我的心臣服于上帝的话语之中…”上述文献应出自哪位宗教改革家()A. 康德B. 英王亨利八世C. 马丁•路德D. 加尔文【答案】C【解析】材料“我深信《圣经》及理性…我的心臣服于上帝的话语之中”体现的是因信称义和与上帝直接对话是马丁路德主张 C选项符合题意康德强调的是人非它人的工具 A选项排除亨利八世建立的是英国的民族教会 B选项排除加尔文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 D选项排除9.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由此可以推知马丁•路德主张()A. 教会由世俗政权接管B. 《圣经》由教会解释C.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D. 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政权高于教会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0.中世纪的神学宗教观注重“圣俗二分” “圣品阶级”高人一等“非圣晶阶级”只可能是“二流基督徒” 而路德提出“信徒皆祭司” 消除了“圣晶”与“俗晶”的差别这一新观念()A. 以法律的形式将王权置于教权之上B. 导致了近代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C. 揭露了罗马教会的腐化堕落行为D. 为近代民族国家崛起创造了条件【答案】B【解析】“信徒皆祭司”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导致了近代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11.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对此马丁•路德疾呼()A. 废除神学信仰B. 加强宗教仪式C. 信仰即可得救D. 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答案】C【解析】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教会以此攫取了大量财富教会和教士日益贪婪腐化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否定了教会的特权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12.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的开始下列内容不属于《九十五条论纲》内容的是()A. 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B. 那些因购买赎罪券而确信自己得救的人将同他们的教唆者一起受到永罚C. 基督徒须知赒济穷人或贷款给缺乏的人比购买赎罪票好得多D. 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所科的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反对天主教会对人的束缚 A强调了教会这一“中介”的重要性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反对购买赎罪券与B吻合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与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思想相符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与马丁·路德反对教皇权威相符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一个传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当他担任某种职位时他享有较高的地位当他被免职之后他仍是一个农民或一个市民与其余的人并无分别”他想强调的是()A. 农民或者是市民都有可能成为僧侣B. 传教士可能随时被免职C. 人在上帝面前享有平等权利和地位D. 世俗权力一定高于教权【答案】C【解析】从材料“……传教士……只是……一个职位的充任者而已”可看出马丁路德认为教士与普通人没什么太大的差别联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这也就是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14.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宗教改革三大论著从根本上否定了教阶组织否定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这体现的宗教改革主张是()A. 信仰即可得救B. 政权高于教权C. 简化宗教仪式D. 先定论双确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否定了教阶组织否定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信仰即可得救、政权高于教权和先定论双确证排除ABD三项故选C15.以下是16世纪东西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李贽“耕稼陶渔之人既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A. 挑战权威B. 否定神性C. 崇尚理性D. 倡导民主【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李贽挑战孔子的权威故A项正确B项马丁•路德虽然对天主教会不满但他不反对宗教信仰故错误二人都未提出崇尚理性倡导民主的思想主张故CD两项错误故选A16.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有()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打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③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④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主张王权高于教权否定了教皇权威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打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①②③④正确故D项正确17.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答案】A【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8. 路德强调国家权威和宣扬对诸侯的服从使教会处于诸侯掌控之下从而为控制一切的国家的成长去除了宗教方面的制约因素据此可知德意志宗教改革()A. 客观上强化了世俗君主权力B. 促进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 使民众打破对基督教的信仰D. 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诉求【答案】A【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9.(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19.(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19.(3)列出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概述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主要表现19.(4)据材料三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本质目的又有何相似之处【答案】(1)相同点都重视道德和知识都重视教育的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是‘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美德即知识”可知二人都重视美德和知识的作用“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可以得出二人都重视教育的作用【答案】(2)意见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实质反对封建神学和教会专制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反对教会的腐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答案】(3)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要表现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自由平等【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表现有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答案】(4)不同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他们的目的相似之处是反对神学教权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2014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阶段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图事件的实质是( )A.反对异教徒B.争夺“圣地”C.掠夺土地、财富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实质”分析,A项是借口,B项是名义或幌子,C项是十字军中商人的目的,只有D项才能体现其实质。
答案:D2.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解析:中世纪的欧洲,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在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的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
材料便反映了这一现象。
D项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是错误的,罗马教廷还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
答案:A3.假如你是中世纪欧洲的一名学生,那么你在学校所获得的学问主要是( )A.商业知识B.宗教神学C.人文科学D.自然科学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明确欧洲中世纪处于教会大一统神权统治之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B4.下列关于胡司的宗教主张,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充满善与恶、上帝与魔鬼两个对立的因素B.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C.要求取消教会地产,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D.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A项是法国南部“异端”运动的主张;B、C、D三项都是胡司的主张。
答案:A5.右图引发了(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农民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
图片反映的是1517年教皇下命令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人们不满,马丁·路德为此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二选修一试题:阶段性测试题5
阶段性测试题五(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60分)1.16世纪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是()A.日本B.美国C.德国D.意大利解析: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掀起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C2.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解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 项;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可以随意信仰的“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
答案:D3.下列表述不符合加尔文宗教改革内容的是()A.《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B.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C.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D.思想核心是“先定论”解析:财富使人陷入罪恶,不能得救是天主教会的说教。
其他三项符合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故选B 项。
答案:B4.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
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解析: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
即“因信称义”。
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
因此选D项。
A、B两项是对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曲解;C项是出自加尔文的先定论。
答案:D5.下列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①认为个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会组织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③主张神父可以娶妻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属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因此排除后选B项。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名师一号】2015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伊拉斯谟说:“许多个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A.教士和僧侣的腐化荒淫B.天主教会残酷迫害进步人士C.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D.教士政治上享有特权解析材料反映了教士和僧侣披着修道的外衣,实则道貌岸然,生活荒淫无度。
答案 A2.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认为基督交给教皇治理的不仅仅是教会而是全世界,并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英诺森三世在极力地维护教会的权力B.英诺森三世认为教权高于王权C.英诺森三世把教皇权力推崇到了极点D.英诺森三世时教权已全面衰落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英诺森三世极力维护和夸大教权,但没有体现出教权受到威胁的信息。
答案 D3.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俨然是一个国家组织。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教会拥有超国家的权力B.全体民众信仰天主教C.封建国家体制不够完备D.天主教会有雄厚实力解析教会势力之所以发展迅速,一是利用了欧洲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形势,二是得到了部分封建统治者(如法兰克王国)的支持,三是许多国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封建君主无力与教会势力抗衡。
答案 C4.13世纪,基督教神学权威开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 )A.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 B.日益增强的世俗力量C.教会内部的勾心斗角 D.逐渐流行的其他某某解析随着欧洲城市的大量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民、农民和国王的共同反对下,基督教神学权威受到了严峻挑战。
答案 B5.对中世纪出现的“异端”运动认识不正确的是( )A.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B.反映了金融资产阶级的要求C.为16世纪的某某改革奠定了基础D.是中世纪时期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解析中世纪金融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1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
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解析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世俗政权的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
教权与王权矛盾的尖锐,是欧洲一些封建主要求摆脱教皇势力,脱离天主教会控制的原因。
答案 A2.11~13世纪,天主教会为拓展自身的势力,发动了以征服“异教徒”为名义的“十字军东征”。
天主教所指的“异教”主要是指( )。
A.东正教B.伊斯兰教C.犹太教D.佛教解析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远征。
当时控制地中海东岸地区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
答案 B3.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本题考查路德的思想主张。
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即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故选A。
B项是达尔文的主张,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伏尔泰的思想。
答案 A4.中世纪欧洲的基本政治状况是( )。
①封建割据严重②封建王权衰弱③天主教会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④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处于绝对对立状态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实行封建神权统治,用神学为封建制度辩护,宣扬封建王权来自于上帝,为封建王权套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因此,世俗王权和宗教神权基本上处于相辅相成的地位,二者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指出“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路德的要求本质上反映了()A. 人们摆脱宗教迷信的要求B. 破除上帝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愿望C. 资产阶级渴望建立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会D. 基督徒追求灵魂得救的自主权【答案】C【解析】“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表明资产阶级渴望建立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会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一主张()A. 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B.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 构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D. 推动了人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说明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这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主张使世俗封建君主的权力凌驾于教会之上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B正确ACD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3.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自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上述材料表明()A. 新教崇尚人文而非理性B. 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C. 新教与旧天主教无区别D. 改革后的新教坚持信仰至上【解析】材料中的“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 可以反映出科学与宗教信仰是水火难相容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4.宗教改革后欧洲各地区信仰宗教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从地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A. 西班牙是宗教改革的中心B. 宗教改革影响了文艺复兴C. 传统的天主教区发生分裂D. 天主教会的统治完全瓦解【答案】C【解析】图片中传统的天主教区内部出现了新教统治区域表明天主教区发生了分裂故C正确A与史实不符排除文艺复兴发生在宗教改革之前故B错误D太过绝对排除5.马丁•路德说“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 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材料表明他()A. 宣扬了上帝的万能B. 肯定了世俗的王权C. 打破了宗教的束缚D.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解析】“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 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表明他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6.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A.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 反对“因行称义”C. 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 反对俗人随意解释教义【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马丁•路德强调每个人都有信仰上帝的自由都有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体现了反对罗马教会对教义解释的垄断即反对“因行称义” 故B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应排除7.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B. 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体现了反对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李贽主张反对孔子的权威提倡个性解放说明二者都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李贽思想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B8.瓦尔特堡是德国著名的古城堡这座城堡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1521~1522年间马丁•路德在这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马丁•路德的做法()①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建立②有利于打破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③有利于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④有利于否定《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是为德国人阅读《圣经》提供方便而不是要否定《圣经》的权威故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③正确9.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 “我夜以继夜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D.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答案】C【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因信称义” 意思是只要信仰就能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到义这就使人们获得了信仰的主动权不必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C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并未反对上帝故A错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出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B错误启蒙运动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故D错误10.路德认为上帝设立了两个王国一个是属灵王国即教会在属灵王国人是完全自由的一个是俗世王国即国家在俗世王国人是国王受管辖的二者都是上帝的王国但两者是完全独立的路德此言论意在A. 维护君主专制B. 阐明国家与教会关系C. 倡导信仰自由D. 驳斥教权至上的观点【答案】D【解析】路德将俗世王国和教会割裂开来而且强调了在属灵王国中人是完全自由的在俗世王国中人受到国王的管辖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肯定了国王的权力是对教会至上观点的驳斥 D正确A、B并未体现出马丁·路德对人的态度排除 C没有突出国家的独立性排除11.马丁•路德说过“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由此可知马丁路德()A. 主张信仰即可得救B. 反对信仰基督教C. 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D. 认为人人都可直接阅读《圣经》【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马丁•路德信仰方面改革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改变信仰方式不是反对基督教故B项错误材料中“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说明思想自由的主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宗教改革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C12.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 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A. 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 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C. 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D. 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可以看出其方式是自上而下故B项正确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C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13.1525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随之纷纷仿效这一事件不能说明()A. 路德主张神职人员也可以结婚生子B. 路德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C. 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 宗教改革后宗教不复存在【答案】D【解析】宗教改革后宗教的影响力下降但并不是不复存在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14.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他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A. 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B. 信奉“教随国定”原则C. 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D. 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答案】A【解析】“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表明路德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故A正确BC材料未体现排除D太过绝对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5.(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15.(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解析: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但是,王权也必须依附于教权,受到教皇的制约。
答案:A2.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认为基督交给教皇治理的不仅仅是教会而是全世界,并自称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英诺森三世在极力维护教会的权力B.英诺森三世认为教权高于王权C.英诺森三世把教皇权力推崇到了极点D.英诺森三世时教权已全面衰落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英诺森三世极力维护和夸大教权,但没有教权受到威胁的信息。
答案:D3.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罗马教皇观望出售赎罪券的情景A.通过赎罪券教皇树立了权威B.出售赎罪券是教会榨取钱财的重要手段C.民众通过赎罪券解脱了苦难D.出售赎罪券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解析: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的钱落入钱柜叮当作响的时候,就赎清了一切罪过,这完全是靠欺骗榨取钱财的手段。
答案:B4.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解析:天主教会对“异端”进行残酷镇压,是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神权地位,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其说教的虚伪性。
中世纪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天主教会的说教不断受到冲击,其神权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答案:C5.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表明()A.德意志为教皇贡献了许多财物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社会地位较低C.德意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罗马教廷对德意志进行疯狂的掠夺解析:16世纪初,德意志地区处于政治上的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利用其分裂,把它当作重要的搜刮对象,从那里劫走大量财富。
答案:D6.观察右图,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路德焚烧教皇令A.焚烧教皇令是对教皇权威的蔑视B.焚烧教皇令说明路德与教皇彻底决裂C.焚烧教皇令是路德信仰动摇的表现D.焚烧教皇令反映了德意志人的心声解析: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而不是要废除宗教信仰。
路德焚烧教皇令,说明他蔑视教皇权威,但他仍然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主张建立民族教会,简化宗教仪式,要求进行宗教改革。
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C7.瓦尔特堡是德国著名的古城堡,这座城堡之所以著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1521~1522年间,马丁·路德在这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
马丁·路德的做法()瓦尔特堡①有利于德意志民族教会的建立②有利于打破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③有利于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④有利于否定《圣经》至高无上的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是为德国人阅读《圣经》提供方便,而不是要否定《圣经》的权威。
答案:A8.观察右图,下列相关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德意志农民战争A.教会发动农民反对宗教改革引发了战争B.宗教改革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C.农民战争反映了农民对改革的迫切期望D.德意志通过农民战争取得了改革的成功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是下层民众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答案:B9.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多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A.人文主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解析:天主教认为人世间的磨难是来世升入天堂的原因,人世间的享受、发财等都是犯罪,死后要进入地狱。
而“先定论”认为在人世间发财、享受是上帝选民的表现,符合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精神需要。
答案:C10.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们反对教皇”是因为教皇“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可判断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另一个重要法案是1534年通过的“至尊法案”。
它把宗教改革5年来国王取得的权力综合起来,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和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决定一切宗教事务的权力,包括推荐神职人员、规定教义……至此,罗马教皇在英国的权威被彻底摧毁。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如果教皇命令作恶,或禁止修德,教会就必须坚信作恶是好事,修德是坏事……必须坚信,凡教皇指示的便是善,凡教皇禁止的便是恶。
——耶稣会一位理论家请回答:(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的根本主张。
(6分)(2)材料一体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一矛盾在17世纪的英国又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的实质各是什么。
(6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加强王权,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材料二:加强和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地位。
(2)主要矛盾: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变化:资产阶级和王权的矛盾。
原因: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不满英国国教成为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要求改革。
③加尔文教的传播及影响。
(3)材料一:加强日益强大的王权。
材料二:巩固天主教的神权地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 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10分)(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10分)参考答案:(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
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完成:(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基本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10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10分)参考答案:(1)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即“因信称义”。
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
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