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P108 例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 “韦恩图 ”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 掌握用 “韦恩图 ”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 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 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云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 8 人,数学组有 9 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 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把学生探究 “集合图 ”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 “集合图 ”,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 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 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 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 14 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 8+9=17 17 - 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 8+9=17 就算出参加两个 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 8+9 后还要再减去 3 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 17 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 了一次,因此要减去 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 加的。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 两个圈里吗? 师:出示带有 17 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 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 搭“脚手架 ”,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 信息有什么不同 ?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 “重复 ”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 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 2。因为图 2 有重复的部分。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人。 师:同意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案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一、生活实例,渗透方法1、生活实例引入(请班里一名同学站起来)师:咱们现在排队,某同学从前向后数他排第5个,从后向前数他也是第5个,那这队有有多少人呢?(猜想)生:9人,10人,11人。
师:你怎样证明呢?(验证)生:(利用画图、算式,解决问题)【预设】生1:111101111 共有9人。
生2:4+1=5人,5+4=9人生3:5+5-1=9人师:有人提问吗?生:第2位同学,4是哪来的?1是哪里来的?生解答:4是A同学前面的人数,后面的4是后面同学的人数,1是A同学。
2、图与算式相结合师:大家一起看第3位同学写的算式,5+5-1=9人,大家有问题吗?生:为什么减1?生:根据自己理解回答。
师:算式中第一个5在图中哪儿表示?第2个5在图中哪儿表示?生:(板演动手,在图中圈出)师:那你们发现什么?生:前5位同学中有A同学,后5为同学中也有A同学。
师:但是咱们的A同学只有一个人,所以减1。
师:这个排队的问题,我们通过画图,圈图,列式计算成功解决了。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初步感知集合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新知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准备良好的条件。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1、实例引入师:今天咱们在排队的基础上探索一个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老师说一个报兴趣班事情,根据老师大致了解,班里有5人参加合唱组,7人参加美术组,那这两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生:12人。
师:咱们用1个数字代表一个同学的学号。
(依次数人数填表)合唱组 1 2 3 4 5美术组 6 7 8 9 10 11 12设计意图:依靠直观性原则,采用图表展示已知条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为后面提出问题做铺垫。
2、创设问题,产生矛盾师:报合唱组和美术组的同学,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新情况?生:可能一位同学2个兴趣班。
师:如果其中有2位同学既报合唱组又报美术组,假如是4号和5号同学。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精品教案.doc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岳口小学陈伟熙教学目标:1.借助直观图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课前交流,进行关于“看书”和"画画”的爱好“小调查”。
让他们说说“喜欢...... ”,以及"既喜欢......又喜欢......”并判断其中的区别。
2.导入新课。
对于不同的爱好,一个人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这就会导致角色的重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重复现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二、探索新知师:森林中的小动物们要召开艺术节了,有唱歌比赛,有画画比赛,等等,想知道有哪些小动物报名了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报名表唱歌小猪小鸡小狗小牛小老虎小狮子小白兔小鸟画画小牛小松鼠小青蛙小乌龟蝴蝶小猪小狗小熊小鹿师:报名歌唱比赛的有几种小动物?数好了就说出来8种报名画画比赛的有几种小动物?9种一共有多少种小动物报名参赛?17种14种........ 真的是17种吗?再想想?有想法可以大胆的说出来,没关系!就这么几种动物,同学们怎么会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呢?这是为什么呢?生:有的动物是重复的。
师:那重复的话应该怎么办?生:重复的只能算一种。
师:恩,有道理。
有的重复了,那到底是几种?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堂调控:我看有哪些同学做好准备啦?)遇到重复的大家就说“重复了(鼠标移动数)生:1种、2种、3种.... 8种、重复了,11种、重复了,12种、重复了,13种、14种。
师:区区14种动物让我们数了这么久,看来这个表格并不好数。
有的重复了,有的没重复,这样方便看出重复吗?那怎样排才能使我们一目了然呢?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是重复的哪个不是重复的呢?生:...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对这个表格进行整理,听清要求。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重叠问题》教学反思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当我请学生仔细思考老师在选拔5名同学踢毽子和6名同学跳绳时可能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有些同学开始想到了重复选择的现象,从而初步对总人数是11人这个答案产生了初步的怀疑。
接下来出示三(1)班的学生名单,让学生观察。
从而找出重复的运动员,再问:现在你还肯定是11人吗?学生从当初的毫不犹豫到了犹豫不决。
而我此时也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次任务来引出韦恩图,在通过认识韦恩图各部分来计算总人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发展。
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于是,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
我通过以上过程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再解决问题。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还有一些同学用一部分减去重复人数再加另一部分。
在这里我采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的方法。
特别留意算法很特别的学生,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篇2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1《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性,本节课我从问题的引入到问题的拓展都紧紧围绕例题所提供的素材来合理的进行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由于本节课弱化了让学生探究、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的环节,就给学生留足了时间,来让学生交流、反思,体验“韦恩图”的价值和拓展对“韦恩图”的认知,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本节课充分的落实了简单的设计,深刻的引领的'教学理念。
具体说有以下特点:1、从生活中选材,设置悬念,造成冲突。
本节课在不改变教学意图的情况下,我创造性地改变了教材。
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因为上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所以我给6位学生发了大拇指,给4位学生发给大红花,请学生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人获得老师的奖卡呢?通过猜总人数的这一情景活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讲解在这里为什么不是6+4=10人,设置悬念,造成强烈的认知冲突,适时强调重叠的情况,由此通过动手实践,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形成重叠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2、注重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
通过让学生贴一贴,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
如几次通过变化例题中的信息,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数学广角—重叠现象》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重叠现象》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重叠现象》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时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重叠现象的内容。
备课时,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开展特点对教材进行了重组。
这一课时是集合思想的初步认识,主要是利用直观图形导出集合的'产生,以及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经历、探索集合的产生过程。
运动会的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情景设计比例题设计稍微简化了。
在引入韦恩图的时候有点过急,介绍韦恩图的过程也不够详细,应该花时间让学生去理解。
另一个缺点在于只要求学生会看会用集合图,没有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用集合图,什么情况下不能用,并画一画。
所以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练习的设计来看,层次还是很清楚的,包含简单到有挑战性的题目,所以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
缺乏之处在于练习的效率不高,原因有二,其一,课件出现问题,导致分类填写这一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局部时间;其二,时间分配不科学。
前面简单的题目花费的时间太多,以致后面的思考题不够时间讲解。
希望在下一节课里,能够弥补这一缺乏,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数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反思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各种问题和困扰。
其中,重叠问题往往是学生普遍遇到的难题之一。
本文将对数学广角课堂中的重叠问题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和探讨,以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重叠问题的定义重叠问题是指在空间中存在两个或多个物体彼此交叠的情况。
在数学中,重叠问题常常出现在几何和概率统计领域中。
学生在解决重叠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
重叠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数学广角课堂中,我发现学生在解决重叠问题时常常出现以下问题:1. 缺乏几何知识理解学生对于空间几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在解决重叠问题时难以把握空间关系。
例如,在求两个物体的重叠面积时,学生往往无法正确地利用几何公式和原理进行计算,从而导致答案错误。
2. 缺乏运算能力支持在解决重叠问题时,学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运算,如求面积、体积、概率等。
但是,由于学生对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往往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
同时,对于复杂的重叠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无法确定解题思路和步骤。
3. 逻辑推理能力不足重叠问题的解题过程通常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常常出现思路混乱、推理错误的情况。
学生在解决重叠问题时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性把握,往往只顾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和隐含的信息。
解决重叠问题的教学策略1. 强化几何知识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策略:•引入具体的例子和实物,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形状的特征和空间关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和想象力,例如通过绘图、建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重叠问题的本质;•强调几何的应用价值,通过介绍几何在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2. 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题效率,我采用了以下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运算训练和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注重解题过程的讲解,重点讲解解题思路和计算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韦恩图“重叠问题”邱敏芳一、教学内容:人教P108例1二、教材简析: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并学会用集合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集合圈各部分的含义。
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1-12数字卡片,两张圆圈图,黑色卡纸表格图,音乐组美术组两张小卡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认识,看,他叫什么?生:小胖师:上幼儿园的时候你们都学过排队吧,今天小胖遇到了一个跟排队有关的问题,需要你们帮他解决,小胖站在一列队伍中,从前面数,他排在第5个,从后面数,他也排在第5个,大声的告诉老师,这一列一共有多少人?(预设)生1:9人生2:10人生3:11人师:好了,出现不同的答案了,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他们谁说的对?(预设)生1:画图生2:列算式生3:数数师:这些方法都挺好,拿出你们的草稿本,试一试,看看这列队伍一共有几人?谁来黑板上写?你来画图,你来列算式(预设)生1:○○○○●○○○○生2:5+5=10(人)生3:5+5+1=11(人)生4:5+5-1=9(人)师:(学生边板演,教师边念题并走入学生后)图也画完了,算式也列完了,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解释解释他是怎么想的?(预设)生1:○○○○●○○○○这前面有5人,后面也有5人生2:(遇到学生不会做时)谁来帮帮他(评价画法:把小胖画大些、或涂上颜色或用不同图形表示小胖这个方法很好,把小胖区分开了师:(对5+5=10或5+5+1=11板演的同学)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生:不同意,应该减1师:你们能先在图中找到第一个5吗?怎样找?(引导画圈,从第一个开始数到第5个圈起来),你们还能提问题吗?生:找第二个5(找从后数的5人),从后往前数5人圈起来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有1个人被圈了2次(有1人重复了)师:从前数,5人里面有小胖,从后数也有一个小胖,究竟有几个小胖?生:1个师:小胖重复了,所以这里还要?生:减1(订正黑板5+5-1=9)师:在排队中出现了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数学中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二)新授1、师:排队时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知识,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图中我们知道小胖被数了2次,但只有1个小胖,所以要减1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学习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好不好?出示题目:三(1)班的同学打算组建音乐、美术课外小组,假如音乐组有5人,美术组有7人,这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出示卡纸表格(板书)5音乐组 1 2 3 4 57美术组 6 7 8 9 10 11 12老师用1~5序号来表示音乐组,用6~12号来表示美术组(跟老师一起数标出序号)求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怎么做?生:5+7=12(人)师:这是我们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我们长大,想一想报名时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生:可能有人两组都报师:可能出现吗?生:可能师:如果4号、5号还想参加美术组(板书美术组后加4、5)这时音乐组有几人?美术组有几人?生:音乐组有5人,美术组有9人师:那一共有几个人?(预设)生1:14人生2:12人师:又出现不同答案了,我们先对号入座,老师这里贴音乐组,这里贴美术组,我要请两个同学上来,根据表格把这些序号归类,贴在相应的兴趣小组下面(预设)1,两学生抢4、5号2:第一次摆好后,4、5号在女生这边,问同意吗?女生:同意男生:不同意师:为什么?男:少了4、5号师:赶快把4、5拿过来呀!第二次摆好后,问同意吗?男生同意,女生不同意师:这下麻烦了,4、5号放在音乐组,男生不同意,放在美术组,女生又不同意了,怎么办?生思考,答:(预设)生1:4号放在音乐组,5号放在美术组(生判断不行)生2:放中间师:可以吗?生:可以师:怎样能让人一眼看出音乐组有5人呢?生:圈起来师:你来圈师:美术组有几个人?生回答:9人师:是谁帮你们一眼就看出两个小组各有多少人?生:圆圈师:掌声表扬一下他师:你们真的很了不起,你们知道吗?你们研究出的这种图,在100多年前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就创造使用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齐读一遍师:仔细观察韦恩图,你认为它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表示什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讨论后坐端正,举手准备汇报)(预设)生1:3部分生2:2部分生3:5部分师知道学生指着图说: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只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只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既参加音乐小组有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师:你说的真完整,谁还愿意大声地说给同学们听(指1个同学再说,表扬)2、列式计算师:现在根据韦恩图,能计算出音乐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吗?不讨论,自己独立完成,写在草稿本上(生计算后,师请几位同学板演)(预设)生A:5+9-2=12(人)《方法一》师:大家要提问吗?生1:为什么要减2呢?(如没有学生提问,就先由老师提问)师:你的思维真跳跃,一下就到减2了,我先问一个,5表示什么?生A:音乐组有5人(指导A问大家,还有问题吗)生2:9表示什么?生A:美术组有9人生3:为什么要减2呢?生A:4号、5号重复了,算了2次,所以减2生4:为什么5要加9?生A;音乐组有5人,美术组有9人,合起来就是5+9师:你们明白了吗?讲的很好,那就送他掌声吧生B:9-2=7 7+2=12《方法二》师:你们有什么要问的?生1:为什么9-2呢?为什么5不减2呢?生B:美术组9人中,减去重复的2人是参加美术组的,剩下的5人就是音乐组的(教师结合移动数字卡片图来理解,用手指出,9-2=7中的7,先从9中减去重复的2人,剩下只参加美术组的人,再指+5的5,问5在哪儿?生B:音乐组有5人,7+5=12(人)师:受他的启发,你还有别的思路吗?生:先用5-2=3(人)3+9=12(人)《方法三》师:这种算法和刚刚B的思路是怎么样?(一样的)生C的算法:3+2+7=12(人),有什么问题吗?《方法四》生1:3、2、7分别哪来的?(5、9哪去了)(师先让学生说,再引导学生说)师:他把一群数分了几部分?(3部分),你能说清这3份是表示什么意思?生2:为什么这里不用减2而要加2呢?师:这个问题问的好,让我们先弄清楚3表示什么?生3:去掉4、5号,音乐组剩3人让学生试着叙述,师:谁能更完整的来叙述一遍?生4:只参加音乐组的有3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2人,只参加美术组的有7人师:说的真清楚(再次和生一起复述3、2、7的意义)师: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做这题?生:4种师:是谁帮我们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生:圆圈(三)问题拓展:猜猜重叠问题可能性师:刚才是2人重复,还有可能几人重复?生:3、4、5、6、7师出示圆点图教具:(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举图板演),1人重复,2人重复……5人重复时,小圈被大全吃掉师:可能6人重复,7人重复吗?在这种情况下,最多几人重复?(5人重复)师:现在明白了吧,在解决重叠问题时:关键要弄清楚重复的人数,现在老师提问,你用画圈来表示老师所说的关系,准备好草稿本(请一位学生板演)1、不重复时,你是你,我是我2、重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全重复了,大圈完全吃掉小圈师:这节课你说谁帮了我们最大的忙?生:圈圈(韦恩图)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重叠问题(四)生活中的重叠问题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韦恩图,这里是老师将一组同学捐款捐物的情况用韦恩图表示出来,你们能不能像刚才那样很快的告诉大家,你看懂了什么?捐款的捐物的张强,刘海孙梅,李东小芳丽丽王明,陈晓,罗乐师:看来同学们对韦恩图已经掌握得很不错了,今天咱们学习的内容是数学书P108数学广角的内容(五)练习数学书P110第1、2题(六)归纳总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都通过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的?今天我们学了重叠问题,数物体的个数时,有一部分重复,我们应该减去重复的部分。
新课标《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一、复习分类。
同学们每天都要进行体育锻炼1小时,咱们来看看有哪些同学在干什么?谁来分分类?当我们表示这一类事物的时候可以怎么样呢?可以把这一类事物圈起来,标上名称。
二、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老师用表格的形式也给他们进行了分类。
数一数跳绳的有几人?踢毽有几人?4+5=?2、引发冲突请跳绳的同学起立,有几人?请踢毽的同学起立,有几人?4+5=9?怎么只有8人,谁没有站起来?谁来说说是怎么回事?3、出示呼啦圈我还可以用这个圈来说服你们,请跳绳的同学站在这个圈里,几人?请踢毽的同学站在这个圈里,几人?不对,应该是5人,还有谁?那你跑到那个圈里干什么?快回来。
跳绳的那个圈里几人?怎么回事?你一会儿站这里?一会儿站那里?你们自己想办法,反正一个圈里有4人,一个圈里有5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套?是什么意思?重复是什么意思?4、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板书:重叠问题5、列式那到底是几人参加了活动?我明白了,你们的意思是4+5=8人?又出问题了,4+5怎么能等于8呢?6、理解“重复”4+5-1=8,减1减的是什么?把重复的减去,大家说把你减去,你快出来吧。
我们再来数一遍,1、2、3、4、5、6、7,你们不是说减1就是8吗?怎么又得7了呢?那减1是什么意思?减去两个活动中的一个活动,不是把他这个人减去。
如果他参加了3个活动,减去几?如果他参加了5个活动,减去几?如果他参加了8个活动,减去几?小结:我听明白了,总要留下一个活动代表他自己。
7、整理集合圈感谢同学们,更要感谢呼啦圈,帮我们把意见统一了。
我们把呼啦圈立起来,交叉的部分是谁的位置?快把你的伸进去,他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如果把同学们参与活动的信息呈现到黑板上可以怎么办?请你自己先试一试,在摆之前想想,先要确定谁,表示什么意思?请学生到黑板上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我们来检查一下是不是8人?8、了解各部分的含义你能看懂各部分的意思吗?还有别的列式吗?9、对比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参加活动的情况,与表格比较针对这个问题,用这个图有什么优势?小结:这样的图能更清楚的呈现信息,更直观的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0、介绍韦恩图大家整理的这个用一条封闭曲线直观地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图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英国一个名叫John V enn(约翰.韦恩)的数学家在1881年发明的,这个图叫韦恩图(也叫文氏图)。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此基础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并且力争体现襄州区“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反思、体验等数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真正落实在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提升的目标。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在体验和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分类时,学会将同一种物品圈在同一个圈里;在学习数数时,学会将5棵树、6枝笔、8只小鸟圈在一个封闭圈中,其实这些都蕴涵着集合思想的原型。
陌生,是因为学生此前对集合从没有主动、充分地感知过,教材中的集合图也仅仅是以单个圈(或框)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本节课学习的却是含交集的集合图。
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侧重亲自去感知、体验韦恩图的优势,对比中提升思维,进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借助直观的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
2、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会用重复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计划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例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重复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解决重复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
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的图形美简洁美,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会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成数学问题.先请两生两把椅子玩抢椅子的游戏,发现椅子数和人数一样游戏无法玩?再通过加四人选一人的猜拳游戏留下一个人的游戏。
学生猜拳,抢椅子.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质疑位同学抢椅子,位同学参加了猜拳游戏,请这7位同学站起来.怎么是6个人呢?少了一个人,那位同学哪去啦?学生解释,师故作糊涂状,引导多人解释,辩析.站圈师出示呼拉圈请参加抢椅子的同学站到这里来,参加猜拳游戏的站到另一个圈中.发现一个圈中少了一个人,怎么办呢?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等两个呼拉圈交叉后,再请学生解释,明确认识.画图让学生将呼拉圈抬起来,给大家看.这两个圈怎么样了?左边这个圈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将它画在黑板上.生活中的呼拉圈变成了数学圈.认识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贴名,理解图请刚才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将他们的名字贴到相应的位置,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也贴.预计会出现两种情况:A贴对了.指名解释.B贴了两张.怎么样表示才对呢?引导学生理解重叠.理算法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用算式表示呢?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列式,并理解其含义.由此引出课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出示教师课前调查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理解图的含义,区别重叠与不重叠两种情况.(喜欢吃肉与喜欢吃菜的同学名单,分别放在两个集合圈中)解决动动物园里的数学问题你选择哪幅图?为什么?进一步理解重叠现象.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看书做)运动会上的数学问题我们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人,参加这两项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师展示动态集合图,渗透动与不动的观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四评价小结.评价学生表现情况,简单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 能力目标让学生感知“韦恩图”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并借助“韦恩图”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设问质疑,引发冲突1.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
2. 出示表格(表格中是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动物头像)师问: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能否进行调整,让表格更清楚一些?二、小组合作,整理表格1.学生活动活动要求:①要能看清一共有几种小动物。
②注意分工。
③要对本组结果说明理由。
2.汇报交流教师巡视后有目的地安排了汇报顺序。
学生评价:这种方案比较整齐,但是不能很清楚地看出有几种小动物。
把重复的放在中间,说明重复的是两种比赛都参加了。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参加篮球赛的是几种动物?并用红色笔画一个圈。
参加足球赛的是几种动物?并用蓝色笔画一个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画成这样好看吗?怎么办?运用课件演示成下图:追问:哪个圈子是参加什么比赛的呢?引导学生在图中写上“篮球赛”和“足球赛”。
问: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师指出: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的。
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下面,我们用这个图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3.看图说明图意。
4.根据图中条件进行计算。
5.比较“韦恩”图与表格之间异同点。
三、读图训练、课堂练习1.现在就去大自然看看,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
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练习二十四,第1题】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⑦⑧⑩】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③天鹅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会游泳】同意吗?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四、实践运用,发展新知(知识的应用,现场报名。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提供的例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切,参加课外小组,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而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特点。
例题所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也接触过把同一类物品圈起来的练习,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集合图形成的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小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在学生课前帮助学生体会“只……”,“既……又……”。
二、探究新知(一)在“装苹果”活动中,初步感受“重叠”。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苹果(出示苹果),讲台上有两个盘子,谁来帮我把这个苹果放在左边的盘子里?(指名演示)师:现在只有左边的盘子里有苹果。
谁来帮我把这个苹果放在右边的盘子里?(指名演示)师:现在只有右边的盘子里有苹果。
师:给大家出个难题,我想让两个盘子里都有一个苹果,怎么办呢?(学生讨论,若想不出办法,提示学生可以把两个盘子的位置移动一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教课反省《重叠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平时生活中应用比较宽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波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会合思想。
会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会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会合有必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本节课教材例 1 借助学生熟习的题材,浸透了会合的相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 (会合圈 )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认识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 (交集 ) 的意义,从而掌握利用会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的方法。
课程实行后我有以下几点领会:一、创建问题情境,设置认知矛盾。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课中成败的要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浓重兴趣。
当学生解决参加两个课外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时,因为直观思想,跳入了教师存心设置的“圈套”,都回答出有 17 人 /adm,而教师合时指出不是 17 人,答案有了争议,学生的认知出现了矛盾,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
而老师此时创建了另一个问题情境,经过报名表让学生发现矛盾的矛盾点,再让学生设计图案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获取了发展,倡导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和创建性,鼓舞学生依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到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建。
学生在一次次的必定中,学习动机获取激励,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着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知识的理解瓜熟蒂落。
本节课上,我试试让学生从生活实质中亲自感知会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自体验会合图的产生过程,(从采集学生的名单——反应整理好的名单——圈一圈,站一站——圈语文和数学兴趣组的名单——课件一步步演示会合的形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会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取数学学习经验。
接着,创建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班同学参加了音乐的有32人,参加美术组的有30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10人。
二(1)
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小强的位置无论是从前向后数,还是从后向前数;无论从左向右数,还是从右向左数都是第4个。
跳舞的共
有多少人?
三年级有107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79人,带水果的有87人,每人至少带一样。
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几人?
同学们排队跳舞,小强的位置从左向右数排第4,从右向左数排第6 ,这一行共有多少人?
三(4)班学生做对第一道思考题的有29人,做对第二道思考题的有27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16人。
每人至少做对一道,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
就是用几个圈的相交、不相交来表示这其中的数量关系。
对一些数学运算特别是应用题很有帮助。
: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三年级数学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课本第108页例1,第110页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教材分析: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三)学情分析:
1.例1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认识的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只管的表示出来。
从图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有3名同学同时属于这两组,所以计算时,总人数只能计算一次。
2.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排列,组合,推理,统计,概率等教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备课课时:一课时
(六)授课时间:2013年3月21
(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是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直观图的了解掌握,并学会使用直观图。
(八)方法手段:
讲授法练习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实践法
(九)课前准备:
教案书写,课件设计,情景创设
(十)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
其实啊,不仅你们喜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喜欢开运动会。
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足球赛和篮球赛。
参加篮球赛的小动物有:牛、骆驼、梅花鹿、兔子、狮子、猴子、老虎、狗。
参加足球赛的小动物有:猴子、老虎、狗、老鼠、猪、狐狸、小猫、小象、长颈鹿。
参加篮球赛的小动物有几只?参加足球赛的小动物有几只?
同学们,你们能把参加比赛的小动物排一排,圈一圈,使我们能清楚的看出共有几只动物参加了比赛,
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3只动物既参加了足球赛也参加了篮球赛,重复出现了,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有很多,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这是我们今天
引导学生先了解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赛情形,出示集合椭圆圈,让学生了解椭圆圈内容,老师提问:你从椭圆圈中了解到什么内容?
篮球赛足球赛
(从表中我们知道小猴子、小老虎、小狗即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
二、导入课题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同时参加两项运动的重叠问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三、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内容,出示统计表,让学生了解统计表的内容,老师提问: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内容?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从表中我们知道参加语文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组的有9人)
2、探究、讨论
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统计表知道了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那么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课外小组呢?
学生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8+9=17,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发现实际只有14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算出来的是17人,但实际只有14人,怎么回事?引导学生去观察统计表。
(学生发现,统计表中前三名同
学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所以是重复的,8+9把这三位同学加了两次。
)
列式计算:8+9—3=14人。
3、引导学生用集合图列举学生参加情形:今天我们学习用图示方法来表示语文、数学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
表示
①出示三个圈,分别表示语文和数学,中间的那个圈表示的是什么呢?(学生观察后回答:语文和数学都参加的学生)。
同学们根据上边的统计表完成这三个圈。
完成后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不可以把三个圈合并成两个圈,并且也表示上面的三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合并呢?(同学在稿纸上演示合并,并汇报,教师给予纠正,肯定)。
完成合并后的图形,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你能用列式的方法来计算吗?
方法1、8+9—3=14(人);
方法2、5+3+6=14(人);
四、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把它们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既会游泳又会飞的
2、解决问题
5+5-3=7(种)
3、巩固练习
四(2)班只喜欢书法的有6人,只喜欢绘画的有5人, 既喜欢书法 又喜欢绘画的有10人,四(2)班一共有多少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会游泳的
会飞的
6+10+5=21(人)
答:四(2)班一共有21人。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5人
6人
10
六、课后反思: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
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用自己方法解决便可。
不足之处:教学时,导入部分的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对知识的过渡生硬。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集合。
引用好的教学经验来完善教学。
讲解知识要点时,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依次画椭圆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意识到应该讲两个椭圆圈交汇画在一起。
列举名字没有强调只参加一个小组只能放在各自的左右两边。
对学生关注不够,应该多关注不举手的同学,把他们带入积极的学习气氛中。
巩固时给学生练习的时间紧促,学生思考不充分。
另外,时间仓促,没有让学生自己说说今天的收获和感想。
郭宁红
2013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