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新授课)(答案)
2016届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课时提升作业探究世界的本质(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解析】选B。
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现象,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A错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C错误;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D错误。
只有B 项正确。
2.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高度概括抽象出的最本质的东西,而“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故①②正确。
3.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
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
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3种鱼类随之灭绝。
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
这说明( )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解析】选A。
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的说法则是错误的,B项不选。
D项中“不可捉摸”错误。
C项与题意不符。
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客观性,A项正确。
4.(2014·佛山模拟)网友纷纷引用泰戈尔的诗映射当今的雾霾天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大街上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Word版含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目题(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特别提醒]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汇总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 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 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 .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 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 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 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
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A.①④ B •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
【高考政治总复习教师用书学生可用】+【全程复习方略】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
【解析】选B。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抓住题干中的 “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 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 似,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 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 观点,A、C不选。“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不选。
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3.明确世界物质性的五种表述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世界统一于物质。 (5)世界是物质的。
【考题体验】 1.(2012·浙江文综)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 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 包含的道理有 (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思维导向:扶贫标准上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扶贫标准上移说明,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和永恒的,人们的决策应该与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 相符合。
核心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1)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 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赋予的。
【加固训练】 3.(2013·新乡模拟)“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从洛阳看历 史的变化,即洛阳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可见该句诗形象地说明了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故选D。
【人教版】2017-2018学年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含答案)
(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 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如图示:
2.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表述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 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典题印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是客观的。 下列要素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有(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因素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④人类思维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
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 同的唯一特性,它不依赖 于人的意识,并存在于人 的意识之外
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区别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具体的物质 形态 有生有灭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 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 联系 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 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 杀世界的物质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 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 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背景材料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版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的费米伽马射线天文望远镜以最新数据证实了宇宙存在着反 物质。无独有偶,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 机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可能大量存在于宇宙 “婴儿期”的反 物质超核 —— 反超氚核,这打开了物质元素世界 “ 立体几 何”研究的大门。
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 形成和 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 ,并能为人的 意识 所 反映的 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学案答案详解版
6.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7.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8.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9.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10.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课后作业】
1.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该观点(A)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诚信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道德支撑。
④面对失信问题屡禁不止的情况,决定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要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的认识。
答案①面对失信问题屡禁不止的情况,制定《纲要》,召开会议,明确指出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的重点,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②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是在意识指导下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的活动,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④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 为人类谋福利。
04 世界的联系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自然界内部的联系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形 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人类社会内部的联系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广泛 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02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要点一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 的规律。
要点二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 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 生。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坚持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 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唯心主义可以避免我们陷入虚幻和空想的境地,更好地把 握现实和未来。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坚持用联系、 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和片面 的观点。
坚持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本质规律 ,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形而上学 可以避免我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真相。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 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 在认识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 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 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理 论指导实践。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基础知识+巩固练习(附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自然界是物质的(P28)一、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的(P30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人的思维是物质的(P35)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2.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1.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1.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方法论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巩固练习1.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②日出东方③新陈代谢④水往低处流A.①③ B.②③ C.③④D.②④3.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⑦4.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积极融入这一进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4: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2011·广州模拟)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这里“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 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 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C. 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体现的哲理是()A. 物质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B. 人在物质世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D.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 (原创)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庆馆向我们展示了:“山即是城,城即是山”的城市特点和发展模式,反映重庆在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重庆馆向我们揭示了()①人类对世界客观性的尊重②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永恒的③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4. (改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的偶然中或许常有惊喜相随,高尔夫运动中更是如此。
很多球员都感慨过因为太在乎而出现很多失误,而心情放松不计较结果时反而能交出满意的成绩。
这表明()A. 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 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D. 物质决定意识5.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6. (原创)六祖惠能大师来到广州法性寺时,因风吹帆动,见着两位僧人在一旁争论,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帆动,惠能大师于是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①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②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④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7. (原创)“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人教A版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Word版含答案作业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这句格言的寓意是()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是客观的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错误反映2.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①地理环境②人文环境 ③人口因素 ④生产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 “天人合一 ”是太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
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①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客观性联系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规律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④尊重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右图漫画《工业序曲》体现了 ()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 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 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5.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忽视了()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 ( )A.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的承担载体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关系的有()①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②墨守成规、刻舟求剑6.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 阁中鸽,'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刻舟求剑的做法错在工业序曲③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 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D.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为人类造福
[答案]D
1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
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
画面形成。该现象蕴涵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
12.(2009· 江苏)《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
【解析】“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对客 观规律的尊重,这样改造客观世界才会“谷不可胜食”、 “林木不可胜用”,即取得胜利,也即遵循客观规律改造客 观世界才会成功,D项正确。A、C项不符合题意,B项认为规 律可以被改造,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错误。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误区5: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
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为人类造福。
1.“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不 可思议的。”这种观点强调了规律的( A.客观实在性 C.普遍性 [答案]C B.稳定性 D.本质性 )
15.从 2011 年 4 月 14 日至 6 月 12 日,湖北省宜宾市江安 县持续干旱,达到了特旱标准,江安县的抗旱形势严峻。为缓 解旱情,江安县于 6 月 11 日和 14 日两次实施人工降雨,缓解
旱情。这表明(
)
A.人们可以创造规律
探究世界的本质(附答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附答案)单项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 ( C ) A.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B.从社会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C、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菸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C )A、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宏观和微观物质的位移C、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D.事物多少的变化3.运动之所以离不开物质,是因为 ( C )A.物质是运动的动力 B、物质在运动中存在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4.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 A ) A.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B.永恒的、有条件的、相对的C、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D.暂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5.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
这表明了 ( D )A.事物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B.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D.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据北回答6-7题。
6、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A )A.肯定了物质的运动 B.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7.克拉底鲁的观点 ( B )A.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8.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这说明 ( C )A.运动都是客观事物的运动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句话说明了( D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1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B )A.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B.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它不能被人的感觉直接感知 D.它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11.生命在于运动,但一味蛮干也会损害健康,这表明 ( A )A、规律制约着人的活动B、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存在不利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12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已神秘地消失了。
(完整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C.②④
D.①②
A.运动
B.客观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规律性
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18.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的观点
第1页共3页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to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
13.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两寓言反映同一哲理是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
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4.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A.运动是相对的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因为
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教师用书:必修4_第四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_含答案解析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2)理论意义澄清错误认识1.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规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并非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都是物质现象。
3.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物质是不可认识的,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说明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基础巩固训练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解析:选B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故A项错误;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故D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B.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C.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D.两者都揭示了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解析:选A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是从千千万万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具体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表现,从而揭示了物质的外延;列宁的观点指出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从内涵上揭示了物质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割裂了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材料未涉及运动,D项不当选。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同步练习: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4 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 C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基础是客观的④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
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C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3、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D )A、具体的物质形态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4、(2002全国文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 A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5、“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这说明( B )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和永恒的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D、静止是不存在的6、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 A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④物质是世界的本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7、“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2004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 D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8、(2004年江苏,17)“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9、一种社会制度从它产生到灭亡,社会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第4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课时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中国首次举行太空授课活动。
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
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十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解析】A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项错误,任何情况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说明了相对静止的一种表现。
【答案】 C2.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解析】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选;“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也说明运动是绝对的;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A项。
【答案】 A3.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解析】本题以青藏铁路为背景,考查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造福。
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1
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右面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启示我们()A.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漫画指出砍伐树木的行为,破坏了生态环境,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这启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故选D。
A、B、C不符合题意。
答案:D2.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国家的做法坚持了()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实事求是的原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为了应对气候变暖,我国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表明国家从我国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实际出发,也是长远打算的表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①③④正确。
②不符合题意。
答案:B3.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D.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解析:本题结合科学发展观考查学生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等知识的理解能力。
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科学发展观与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关系,即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观认识,它是根据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是由物质决定的,故A项观点正确;B、C、D 项中的联系、矛盾动力、以人为本观点都偏离了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答案:A4.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5★)
• 1、[对应原理]:世界是 物质 的,物质是 运动 的, 运动是有 规律 的。规律具有 客观 性和 普遍 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 意志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创 造 ,也不能被 消灭 )。 • (例如,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5★)
一、什么是(哲学上)的物质?
•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VS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 ②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 本质 (共性),还具有自己的 个别 特征(个性)。 • (例如,同桌VS猪VS草VS太阳)
一、什么是(哲学上)的物质?
•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VS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 ③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 共性 与个性、 抽象与 具体 的关系。因此,哲学上的物质是不生不 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有生 有灭 、 可以被 改造 的。 • (例如,肥猪→死猪→烧猪→???)
★[常见考试设问]:
• (设问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或“辩证唯物主 义运动观”的答题范围?——第4课三、四、五) • (设问2:“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答题范围?——第 4课五) • (设问3:“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答题范围?——第 4课全部) • (设问4:“辩证唯物论”或“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答题范围?——第4、5课全部) • (设问5:“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答题范围?— —第4、5、6课全部)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5★)
• ([注意]:规律是事物 运动 过程中 固有 的、 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思考:苏轼《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 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体现了然规律支配),人有 悲欢离合(受社会规律支配)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5★)
• 2、[方 法 论]:
• (3)总之,必须把 尊重 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 能动 性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 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 • (例如,尊重教育规律:重视立德树人。——先会做 人,再会做事,然后才是会做题。) • (拓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立德树人 。)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1、[对应原理]:世界是 物质 的世界,世界的 真正 统一 性在于它的 物质 性。 • ([注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 ①自然界是 物质 的,并非 上帝 所创造。 • (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注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 ②人类社会是 物质 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 。 • 例如,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三个基本要素: 地理 环境、 人口 因素和 生产 方式,都是 客观 的物 质的要素。
• 1、[对应原理]:物质和 运动 不可分割。 • (1)物质是 运动 的物质(即运动是物质的 固有 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 )。 • (2)运动是 物质 的运动(即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 者)。
• (思考:①死猪会不会动? • ②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能不能离开物质?)
三、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 2、[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 运动 观(即要用 运动 、变化的观点看待 物质 世界)。 • (例如,学习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5★)
• 2、[方 法 论]:
• (2)人对 客观 规律并非 无能为力 。人可以发挥 主 观 能动性,在 认识 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 规 律,改造 世界 ,造福 人类 。 • (思考:如何避免李某某悲剧的再次重演?) • (答案:“严师出高徒”→培育“三好”学生标准— —好性格、好习惯、好身体。)
2、(2015· 上海卷)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 的,在量变的过程中,事物所处状态是( ) A.发展中断 B.显著变动 C.相对静止 D.非连续运动 2、【解析】C。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 所的变更,是渐进、不显著的运动变化,表 现为统一、相持、平衡和相对静止等,C适 合题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 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 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 衡和静止的破坏等,A、B、D均不适合题意, 排除。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 ★ 1、[对应原理]:物质世界是 绝对 运动和 相对 静 止的统一。(1)运动是无 条件 的、永恒的和 绝对 的。(2)静止是有 条件 的、暂时的和 相对 的。 • ★ 2、[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 绝对 运动和 相对 静止的统一。 • ★ 3、[错误倾向]:(反对)(1)只承认 静止 而否 认运动的形而上学 不变 论;(2)只承认 绝对 运动 而 否认 相对静止的 诡辩 论。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 3、[错误倾向]:(反对) • (1)只承认 静止 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 不变 论 (即 绝对 静止论); • (2)只承认 绝对 运动而 否认 相对静止的 诡辩 论 (即 相对 主义)。 • (反例,①芝诺:“飞矢不动说”; • ②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③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人方睡方醒” ≠ “人半睡半醒”
4、(2014· 全国Ⅰ)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 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 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 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 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 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 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 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解析】B。研究人员的实验证明,地球上的无生命物质 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①符合题意。研究人员 的重大发现表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 认识的,④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 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②③说法错误。故选B项。
• ★ 1、[对应原理]:物质和 运动 不可分割。
(1)物质是 运动 的物质。(2)运动是 物质 的运动。
• ★ 2、[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的 运动 观。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 1、[对应原理]:物质世界是 绝对 运动和 相对 静止 的统一。 • (1)运动是无 条件 的、永恒的和 绝对 的。 • (2)静止是有 条件 的、暂时的和 相对 的(静止是 运动的一种 特殊 状态)。
• (例如,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①潭江一直在运动:上午和下午的潭江都在流动; • ②潭江有相对静止:上午是涨潮的状态,下午是退潮的状态)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 2、[方 法 论]:要求我们坚持 绝对 运动和 相 对 静止的统一(即既要用 运动 、变化的观点 看待 物质 世界,又要看到相对 静止 的存在)。 • (例如,学习上:高原区状态)
3、(2015· 天津卷)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 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 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 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 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 事物的根本否定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解析】A。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速度在增长, 结构在升级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符合题意入选;从通过经济结 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 必然引起质变,所以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②符合题意入选;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表述错误排除。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 留。④表述错误排除。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5★)
• ★ 1、[对应原理]:世界是 物质 的,物质是 运动 的, 运动是有 规律 的。规律具有 客观 性和 普遍 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 意志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创 造 ,也不能被 消灭 )。 • ★ 2、 [方 法 论 ]: • (1)要求我们必须 尊重 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 。 (一旦违背 规律 ,必然受到规律的 惩罚 )。 • (2)人对 客观 规律并非 无能为力 。人可以发挥 主 观 能动性,在 认识 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 规 律,改造 世界 ,造福 人类 。 • (3)总之,必须把 尊重 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 能动 性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 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
一、什么是(哲学上)的物质?
• 1、(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 的 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 的 客观 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 在 性。
•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VS具体的物质 形态的关系:
一、什么是(哲学上)的物质?
•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VS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 ①哲学上的物质,抽象概括出了客观 存在 着的一切 事物和现象的 共同 本质(共性),即 客观实在 性。 但它并非独立存在,而必须通过 具体 的物质形态 (个性)表现出来。 • (思考:同桌、猪、草、太阳四者的共同属性?) • (答案:客观实在性) • (拓展:客观存在包括,物质存在(即客观实在)和 精神存在。例如,同桌和上帝)
• (反例,照搬美国发展经验和理论→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的 中国大城市)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 1、[对应原理]:世界是 物质 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 统一 性在于它的 物质 性。 • ★ 2、[方 法 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 切从 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 。
三、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三、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