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

合集下载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要抓好这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新境界。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科学的理论总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依据实践发展不断拓展其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其间实现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精细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

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发展态势。

围绕如何看待社会贫富分化、改革的成就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等问题,一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争论从思想界、学术界向普通群众扩散,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大限度地统一各方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打牢思想基础带来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概括提炼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回应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小编推荐][修改版]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小编推荐][修改版]

第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小编推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座的心得体会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9应化2Z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论,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武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

首先,在听取张晓忠教授的讲座时,我们能够逐渐深刻意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深刻阐述了再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以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的大政方针。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但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来自“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既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而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也出现过使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和滞后时代的“跨越化”和僵化的问题,还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膜拜化”和“庸俗化”以及书斋化的问题。

在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相继解决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改革发展的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题中之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者: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7年第10期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9日下午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姜辉研究员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习近平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习近平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及消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及消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及消解从现实出发,分析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突破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瓶颈,以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占领社会意识领域的阵地;以实践的方式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感、需要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引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这无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建设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消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新认识和新要求。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到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

然而,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使它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的物质力量,却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历史任务。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多种利益群体已经形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发展,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形成新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析就“大众化”而言,学术界观点颇多。

一是大众化相对于精英化:如王桂泉认为“大众化就是相对于精英化和学院化,意味着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1]。

二是符合众人的喜好或者广受欢迎:“大众化就是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2]。

三是服务大众的文化,是从文化的服务功能上来讲。

四是大众化是一种过程或状态:“就是通过何种途径使某种价值或者知识被群众接受的过程和最终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

”[3]这些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指出大众化的目的,但也都没有解释大众化的实质和核心。

其核心应侧重在“化”上。

是理论掌握群众还是群众掌握理论,区别这两个概念也是我们理解大众化的关键,它关系到我们最终如何去判定我们的结果。

首先,理论掌握群众,其重点在于理论反映实际,侧重于认识的科学性、完整性。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积极探 索基层宣讲教育 的有效形式。 按 也要接近群众 。群 众中 的鼓动 , 关键 是要 点 ,
具 体 , 据 于 工 农 群众 眼前 的实 际 , 察 群 根 考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学 科 门 类 建 立 宣 讲 师 资 众 的 言 论 , 道他 们 的 需要 , 口头 上 文 字 库 ,建立集体研讨 制度 ,通过完善科研选 知 在 上 的 宣传 表 现他 们 的心 理 。 要 使 马克 思 主 题 、 成果考核 、 专业评 奖、 会评 价等 方面 社
更加 重 视 公 平 。 是 , 会 上 贫 富 差 距 正在 但 社 扩 大 却 是 一 个 无 法逃 避 的现 实 。 社 会 存在
过 程 , 是 推 动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业 不 挑 战 主 要来 自于 : 就 经 掌 握群 众 , 会 变成 物 质 力 量 ” 也 。 理 论 的 大众 化 过 程 是理 论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不 断 完 善 并 与 社 会 、 代 发 展 不 断相 时
3 决. 4 l策i 2探 02 1索 2<
决策观察 0
今 年 的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提 出 “ 们 不 仅 要 我 通 过发展经济 , 社会财富这个 ‘ 糕 ’ 把 蛋 做 大 , 要 通过合 理 的收入 分配制度 把 ‘ 也 蛋 糕 ’ 好 ” 分 。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本 到书 本 , 须把 所 讲 理 论 和 群 众 的生 活 、 必 学 习 、 作联 系 起 来 , 关 注 大众 需 求 , 工 要 回
大 众 化 工作 取 得 成 效 的 有 力保 证 。重 点 加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层宣讲 阵地 建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
紧迫性是密切相关的问题 。 马克思 主义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
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成功经验 , 学习艾思奇用通俗生动的 语言 ,密切联 系广大群众 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作 风 , 以 人 民群众所熟悉 的事例和 当时最为关心 的社会问题 , 深入浅
出地 阐述马克思 主义 的基本原理 ; 有的学者以传统文化为背
大众化问题进行 了名视角 的研究 , 探索 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不同理路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学效果进行多方面的反思 , 揭示 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中存 在的各种问题 。但是 ,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现实性问
题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 问题 。 急需作进一步 都 的深入研究 , 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历 史进程 , 发挥 马 克思主义在社会建设 中的意识形态功能 。
论教 学效果显得尤 为紧迫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 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 学 ; 实性 ;紧迫 性 现 中图分类号 : ; 4 D6 G6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3 8 7 ( 0 9 0 - 0 5 o 10 - 47 2 0 )9 00 一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与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 学的

5・
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要的 , 但是 , 不能仅局 限
“ 实利性知识 ” 德性知识” 和“ 两类 , 前者是关于实用和利益的 知识 , 后者是关于人的德性 的知识 , 即关于道德 的知识。 当代 人的一般观念是“ 道德知识” 不如“ 实利性知识” 实用” 相信 “ , 许多大学生都持有上述看法。 刘小枫教授对当代 中国大学关 于两类知识的教与学现状作 了详细的剖析 , 他说 : 我们 已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缺乏深入浅出的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繁多,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一般大众来说比较晦涩难懂。

目前大多数传播渠道更倾向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专业性阐释,缺乏深入浅出的普及性传播方式。

这就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

2. 存在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虽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广大民众中却缺乏基础知识的普及。

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缺乏了解,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和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3. 阶级和利益因素影响在当前社会中,阶级和利益因素往往会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理解。

一些社会上的精英阶层由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并不愿意让普通民众真正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导致了对于这一理论的误解和偏见。

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更多深入浅出的传播渠道,如大众读物、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来向广大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这些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呈现给普通大众,激发他们对于这一思想的浓厚兴趣。

2. 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对于马克思主义概念、原理、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普及。

这些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大众教育、社区教育等方式来进行,使广大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3. 推动全民参与的方式我们需要鼓励和推动全民参与的方式来推广马克思主义,例如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广大民众通过参与来深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对于这一思想的浓厚兴趣和深远影响。

4.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我们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让这一理论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性思考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性思考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思考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327-01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的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积极倡导理论创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为此,本文将围绕“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如何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都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伟大实践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学理支撑、政治保障、精神动力。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第一,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指的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基本理论成果。

科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前提,也是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关于大众化的理解。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这一理论、怎样才能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武器?最好借助于通俗化来实现大众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化内在地包含着通俗化,能否通俗化直接决定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列宁曾经讲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第三,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前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大众化,我们可以试着这样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新成果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动态过程,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成为人们言行的指导思想,成为社会大众的日常话语的一部分。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意义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意义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意义1. 引言1.1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意义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内涵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让马克思主义在人民中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推动其与时代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

2. 正文2.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广泛开展理论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理解。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水平。

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深化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再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可以推动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未来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基础,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和未来的指导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把握未来,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引导民众深刻认识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影响不仅在于促进社会进步,更在于塑造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团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挑战,需要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发现机遇,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未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景充满希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民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必要,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社会影响、挑战、机遇、路径、前景、必要性、价值、责任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还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增强社会公平正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广大群众认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增强他们的社会批判力和历史辩证能力,促进社会变革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以确保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通过文字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出版图书、期刊、报纸等载体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大众。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

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向更多的人群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媒体已成为一种快速传播信息的工具,能够迅速传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内容。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举办讲座、研讨会、展览等,也是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论文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论文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内在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利益代表性、现实性与信仰性等品质。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全文如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分化,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的允许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江泽民在中共建党八十周年时就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层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先进分子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1]。

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江泽民从理论上给这个问题作了更加详细和完整的论述。

强调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

在2021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新社会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力量,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突出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并得到长足的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人民需要相结合。

国情基础、时代背景、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果具有科学性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土壤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时代特征及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之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58年了。

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

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走出德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化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意义探究引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理论和思想之一,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并不总是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究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及其意义。

1.教育缺失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需要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来进行理解和运用。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在大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只是片面地灌输知识,缺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理解和分析。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真正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2.社会知识结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往往偏向于科技、商业等具体实用的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少。

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内涵。

3.传统思维模式问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一些人的思维中,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是一种过时的理论,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学习存在抵触情绪。

这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一部分人士中的“异化”。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思想灵魂,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加深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贯彻实施起来。

2.助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变革的指导原则,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使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交融与价值观念碰撞的新形势,如何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以此为引领,切实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旨在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明确二者在理论指导、实践路径及教育效果上的相互支撑与促进作用。

文章将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强调其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适用性与现实针对性。

在此基础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逻辑关联,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坚实理论基石,以及其大众化传播对于价值共识的凝聚和社会认同的增强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聚焦大学生群体,本文将细致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与面临的挑战。

考察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复杂社会文化环境中接受、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特规律与难点。

同时,审视当前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包括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有效举措与改进空间。

进一步,本文将着力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合策略与创新路径。

强调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情境化、生活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媒介使用习惯提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与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确保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倡导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联动,通过学术讲座、志愿服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多元化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拓宽教育途径。

本文将展望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化发展的前景,强调其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人才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实践的本质和地位。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

二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主体是人,实践客体是客观世界。

人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三是实践的目的和方法。

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实践的方法是以实现人的目的为根据,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手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二是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三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唯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字数未达到要求,请问是否需要继续补充内容?】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使命。

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强调新时代背景下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第10期中共中央政治局9 月29 日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习近平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

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

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于理论与现实之间――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关于理论与现实之间――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关于理论与现实之间――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论文摘要】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贯彻科学发展观,回答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鲜活性和吸引力,并运用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和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和思想素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原则措施一、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就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它感到困惑的问题请教老师,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既要让学生看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回避目前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应持的正确态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强、课程容量大的特点。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在内容和设置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研究和规划,难以符合大学生的思想成长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是老师的“一言堂”。

“老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的沉闷状态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反映。

这种教学法,除了使学生得到一定量的知识,以及简单的书写(记录)锻炼外,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培养与锻炼根本没有体现。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

理论教学内容的宽泛化、说教化、形式的单一化,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使得深处商品大潮中的学生难于接受和认同,即使他们表面接受了这种灌输,但内心深处并不认同,也难以付诸行动。

授课内容很少从学生所关心的国际、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自身的精神、心理的需求方面考虑,往往造成教学工作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甚至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流于形式。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目前推动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从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概况入手,重点阐述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对策,旨在解决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并提出可行的方法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一、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概况(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关于大众化是指,与广大群众保持一致,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现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的原理逐渐转变为具体的、使人易懂的指南理论,是政党对人民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化为使人民信服的思想信念的过程,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化、普及化的必然成果。

而大众所指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对教师、学生、企业单位的职员、党员、干部等,要面向广大群众,与普通人民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因此,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强调当代马克思主义得以普及和大众化,既突出强调了当代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又突出强调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关系。

(二)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曾说:所有体系与划时代有关的真正内容都是在这些体系产生所处的时期,为了满足这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

换而言之,不管是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还是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必定与其产生的历史时期紧密联系着,和国内的发展和变化形势以及相对应做出的回应密切分不开,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在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在一起,以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国情发展情况为根本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思想,进行探索前进。

二、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一)严重忽视理论宣传工作自我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一直重视对理论工作十分重视,但却严重忽视了人民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对理论工作仍不够重视。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推广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新途径。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推广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1、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以更加方便、快速、广泛和时效性的方式传播。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博客、知乎、贴吧等各类网络平台获取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直播、视频讲解、在线学习等方式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种多样化、全方位的传播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受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2、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之一,也是人们获取新知识、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网络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与人们进行互动和交流,让人们在网上讨论和交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理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含义。

3、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

例如,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视频讲解、数字化马克思主义动漫等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公正、共享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容易地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

1、互联网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低质量的内容,也存在着大量的假冒马克思主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人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鉴别真伪信息,提高媒介素养,切实做好网络安全工作。

2、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更加随意和碎片化,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掌握也常常出现片面化、感性化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网络传播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含义、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历史渊源等的宣传和讲解,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实性紧迫性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面临两方面的紧迫问题:一方面是进一步有效地大众化问题,目的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改善这门课在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效果问题,目的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引导功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需要从各方面发掘有效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所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显得尤为紧迫。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是密切相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名视角的研究,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同理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进行多方面的反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但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问题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紧迫性问题。

都急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总结与现实反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中央几代领导人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都作出过重要的部署,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由于重心落在了学术研究领域,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成效大打折扣,这就不可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从近年来学界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和出版的一些专著中可以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考。

有的学者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那里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学习艾思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密切联系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作风,以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例和当时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的学者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寻找突破点,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传统文化为媒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融人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有的学者坚持认为,通过充分发挥存在于生活世界中隐性教育的作用,利用潜藏于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让他们“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影响,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性与排斥性,实现与显性教育的互补。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多方面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我们对每种研究结论必须进行理论反思。

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从艾思奇那里可以汲取的主要是他的研究方法,因为社会背景和大众化的对象已经完全不同了。

当时的中国处于内乱外辱、国家贫弱、民不聊生的状态,作为大众化对象的人民群众,为了进行社会斗争,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所以需要的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在当代,中国处于融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全球化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转移,大众化的对象是接受大众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需要的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通过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文化,还必须强调现代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人现代文化场域并看作中国化的意识形态不断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过程,以顺应大众化对象的审美趣味及接受方式。

隐性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生成的进度是非常缓慢的,与其说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不如说是文化修养的积淀,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用这种方法完成非常紧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能让人觉得鞭长莫及。

[!--empirenews.page--] 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必须抓住该问题的主要矛盾,为了揭示这一问题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进行区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一方面是青年学生。

为了让青年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全国本科高等院校开设了四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

另一方面是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在进行生产力创造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此,必须使普通百姓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于这两个层面的大众化对象应该分别对待,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要是针对青年学生,而普通百姓是通过国家政策来获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的。

另外,青年学生还是国家政策的主要传播者,他们是国家与普通百姓之间最有效的联系环节,因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影响,不仅包括他们自身这一群体,而且还影响其家庭,而家庭对国家发展道路、理论政策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所以,我们把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视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由于过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是在学术界,而学术界把普通百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所以,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的研究着力不够。

有鉴于此,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必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探索某种更有效途径,来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1][2][3]下一页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意识形态功能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必须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这是由我国目前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决定的。

与精英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变化是大学生数量剧增,由此必然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理论认知和社会实际问题。

如果理论认知出现偏差,就会使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畸变,同样,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如果引导的方法不得当,就会使社会问题复杂化,以至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而解决理论认知和社会实际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理论认知问题就是知识学习问题。

人类学习的知识包括“实利性知识”和“德性知识”两类,前者是关于实用和利益的知识,后者是关于人的德性的知识,即关于道德的知识。

当代人的一般观念是“道德知识”不如“实利性知识”“实用”,相信许多大学生都持有上述看法。

刘小枫教授对当代中国大学关于两类知识的教与学现状作了详细的剖析,他说:我们已经看到现代大学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困难,主要见于两个要点:一方面,现代大学中的“多数人”学的是实利——技术性学科,其中并没有多少道德——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的普及化、扩大化趋势,文科这类本来是“少数人”学的“专业”也变成了“多数人”学的专业,为了适应这些“多数人”的“趣味”,传统上“少数人”应当且能够受到的“对内的”教育也变味,甚至被取消了。

“道德知识”由于关涉人的行为自身,是真正的实践知识,所以,它的“实用”性应该更为根本和久远。

从实际问题来看,许多人认为,现在高等学校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高校分布与层次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质量下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就业压力巨大以及新的教育模式、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

这些问题固然关涉到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外在的和技术层面的,通过制度改革和政府的统筹安排就可以解决。

而青年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等深层次问题不是可以简单解决的,必须给予“德性知识”的教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德性知识”的构成部分,而且也是进行“德性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德性知识”形成中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辩证地对待社会生活世界,不然,我们塑造的人才不仅缺失应有的德性,而且,也不能深刻地洞察社会发展的机理、把握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焦点和忧虑局限于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要把目光凝聚在对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和引导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

[!--empirenews.page--]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都需要彰显。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或信仰体系,我们接受这种思想信仰体系,过去是为了促使民族解放,现在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

所以,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在当代,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信念的基础上,更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与整合功能。

人类生存条件不断改变,因而人类必须不断地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变化。

但是,这种“适应”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始终有某种指导和监督。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当代正在发挥这种作用。

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获得的“实利性知识”运用方向的引导问题。

引导青年学生把获得的“实利性知识”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承担着青年学生“德性知识”的选择问题。

在当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态势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过激和多元化,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青年学生,“当人们不能把意识形态的对手吸引到自己的领域,或者说还没有成熟到在对手的领域内建立自己的基地,或者不得不降低到对手的领域时,人们就不得不在识形态的对手的领域内进行战斗。

”鲐却这两方面的现实问题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能削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动摇,苏联解体已经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即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念发生了动摇。

其实,马克思很早就指出了这一点:“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指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毁灭。

”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还发挥着整合功能,葛兰西把这种功能比喻为“保持整个社会集团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若不能很好地利用意识形态来灌输、教化人民,行使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就不能长时期地掌握国家政权。

而要发挥这种作用,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在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经”的作用,大众文化所起到的“纬”的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整合与共生,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力。

不管是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还是整合功能,都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