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精神分析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的人际关系说 主要观点:精神分裂症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 不良的人际关系→产生严重焦虑→人格意象脱离现实太远 →自我系统的防御功能失灵→经验模式倒退到并列甚至原 始的水平→个体的自尊遭到严重的破坏。 ——首创‚环境疗法‛
四、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理论——卡丁纳
阿布拉姆· 卡丁纳(1891—1981)
二、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
霍妮(Karen Horney, 1952) 1885-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领袖 人物 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精神分析的新道路》、《自我分析》、 《我们的内在冲突》、《神经症与人的 成长》、《女性心理学》、《最后的讲 义》
神经症的文化观:
神经症的类型:情境神经症(situation neuroses)、性格神经 症(character neuroses)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现状
作为临床治疗技术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跨学科研究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演变
一、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 二、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
第二节 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奠基——弗洛伊德
过程:
最初十年——创伤范式——神经症主要源于童年的性创伤——防御
人格化
类型: 对自己的人格化:将‚好我‛、‚坏我‛与‚非我‛综合起来 所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对他人的人格化:他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对事物的人格化: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 对观念的人格化: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
人格的发展阶段
六个阶段: ①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
②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
神经症人格
三、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1892-1949)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出生于美国纽约,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 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17年在芝加 哥内外科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22年 进入首都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医院担任 当时美国著名精神医学家怀特的助理; 1936年创办《精神医学》杂志;1949年1 月14日,其在巴黎突发脑溢血死亡,年 仅57岁。 沙利文生前只出版了一部著作《现代精 神医学的概念》(1947)。其追随者在 他去世后根据有关材料整理出版了五本 书
பைடு நூலகம்
②我功能转移——单纯的防御→对环境的适应
→自我成为精神分析的合法研究对象 2、系统总结扩展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
1936——出版《自我与防御机制》
地位:1、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思想
2、没有解决弗洛伊德思想中的狭义的防御与广义的适应的矛盾
建立——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之父)
哈特曼(Heinz Hartmann, 18941970
⒌对利用、剥削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⒍对社会承认和声望的神经症需要; ⒎对个人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⒏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症需要; ⒐对自足和自主的神经症需要; ⒑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需要本身是非神经症的,但如盲目偏执于其中一 种或数种,强迫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 不能根据社会现实而灵活地选择,就是神经症
基本焦虑与神经症需要
基本焦虑: • 基本罪恶(basic evil):父母不能给儿童真正的爱、不能满足 儿童的安全感的行为 • 基本敌意(basic hostility):如父母经常表现出基本罪恶, 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即基本敌意 • 当儿童陷入对父母既依赖又敌视的矛盾处境时,由于其无能无 助、害怕和内疚不得不压抑敌意,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 焦虑,即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 ——基本焦虑使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和整个世界,从而感 到世间一切都潜伏着危险,从而在内心不自觉地积累并渗透蔓 延一种孤独无能之感,一种自我轻视、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 一种置身于怨恨和荒诞的世界的感受
神经症的病因在于从童年时代就逐渐形成的人格,而人格又取 决于环境 神经症的标准因不同文化、时代、阶级和性别而异 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文化困境导致人们的心理冲突, 神经症是时代和文化的副产物 生活于现代文化困境中的大多数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症, 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自我同一性的反面: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即同一性危机
2、人格发展的渐成论原则
总体原则: 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展开的一个进化过程 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固定地以不同顺序逐渐展开,且这 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 阶段性原则: 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 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其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力量,使人格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 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 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个阶段危机的解决究竟是属于积极解决还是消极解决则取决于其中积 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比率 人格的健康发展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

自我同一性的四个方面:
——个体性(individuality):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 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and synthesis):一种内在的整体感, 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健康的自我能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 有意义的整体 ——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and continuity):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 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 意义的方向前进 ——社会团结感(social solidarity):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 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人格动力
• 人就是一个充满着能量的系统。
• 人际关系失衡:能量积累→紧张;能量转换→消除紧张
• ——提出‚动能‛: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人在人际情景中经 常表现出来的能量转换模式。
自我系统——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 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 好我: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人的赞扬 • 坏我:需要得到满足,但受到重要他人的反对。 • 非我:既没有使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人强烈谴责的行为和经 验,多处于潜意识层面。 ——‚好我‛与‚坏我‛多处于意识层面。
3、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一、社会文化学派的建立
美国本土对精神分析的接纳
20世纪30年代中期——精神分析对美国学院心理学的影响相当小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学院心理学的态度有所改变 1936—1943年——沙利文和埃里克森参加了‚耶鲁小组‛组织的系列 讨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近200名精神分析学家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美国
神经症需要 • 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就形成一些 潜意识的防御性策略,霍妮称之为神经症需要(neurotic need) • 十种神经症需要: ⒈对友爱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⒉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 ⒊将自己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⒋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
人格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人格、人格动力、自我系统、 人格化、人格的发展阶段和人际经验模式六个概念 人格 主要观点:人是人际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
际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 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 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 • 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 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 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自我心理学之父
主要著作:
1939《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自我心 理学发展的第二块里程碑 1964《自我心理学文集》
内容:无冲突领域 主要观点:
1、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2、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
①初级自主性——先天的独立于伊底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
②次级自主性——从伊底的冲突发展起来并作为健康的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 机能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正
佛洛依德理论自身的局限和特点→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 荣格、阿德勒,修正的早期代表 霍妮,1937年出版《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 学派的形成 沙利文,1938年创办《精神科学》——传播人际关系理论 卡丁纳,1939年出版《个人及其社会》 弗洛姆,20世纪30年代,试图用马克思主义修改;1941年出版《逃避自 由》——社会主义人本主义哲学取向 20世纪40年代初,修正完成 1941年,霍妮创建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标志着社会文化学派正式成立
目录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演变
精神分析的早期分支 精神分析的后期发展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 学派
社会文化学派的建立 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理论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
第二节 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与发 展
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埃里克森于自我心理学的转向
对人类学现场研究材料的分析 马克萨斯人
• 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夫制。 • 妻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扮自己和满足几个丈夫的需要上,为此甚至 不给哺乳期的婴儿喂奶。 • 孩子得不到来自母亲的爱和安全感,依恋对象是父亲或别的男人,而 且从小就产生了对女人的恐惧和憎恨。男人间表现出较多的团结合作, 女人间则表现出较多的相互嫉妒。
3、能量的中性化——把本能能量改变成非本能能量模式的过程
4、自我的适应过程——自我装备与环境取得平衡就产生了适应一般期待环境——人
的正常适应和发展所面临的环境
主要著作:1939《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块里程碑
964《自我心理学文集》
转向——埃里克森
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 继哈特曼之后自我心理学的杰 出代表 主要著作:
1897——转向驱力范式——泛性论(性本能+利比多) 1914——自我范式——进入‚自我心理学‛时期
1923——自我范式——出版《自我与伊底》(伊底,自我,超我)
——标志着:①从驱力范式转向自我范式;②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思想 的重大发展
合法化——安娜 内容:
1、①重点转移——本能冲突分析→自我的分析
③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④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
⑤青春初期,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⑥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人际经验模式
1. 未分化的模式: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不会使用语言 2. 并列的模式:能够区分自己与外界,知觉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缺乏逻辑依据,也缺乏对 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认识 3. 综合的模式:以逻辑思维、对事物因果关系、内在本质联 系的正确认识和对语言文字符号的准确运用为特征
1921-1922:曾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训练 1933—1936:在纽约组织弗洛伊德社会学著作学习讨 论班 1937年:林顿和卡丁纳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 用精神分析分析法合作考察研究土著民族 主要著作:《个人及其社会》(1939)、《社会的心理 疆界》(1945)、《压抑的记号》(1951)、《他们研究 了人》(1961)
《儿童与社会》(1950,1963)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主要观点:
1、自我心理学与同一性理论
自我 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 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 理性欲合理发展 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 艾里克森的自我概念相对于弗洛伊德更为理智、开放和积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