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变为进攻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解放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优异的战绩取得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实现全国范围解放的胜利,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那么,这场战争的胜利到底是如何获得的呢?我们可以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一、战略层面

对于任何一场战争而言,制定合适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采用的战略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井岗之战

井岗之战是解放战争初期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的主要胜利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了指挥、密切配合、勇攻硬打,在虎山进攻时采取“灯下黑”的战术,使国民党军无从下手,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战争初期的士气,为后来的战役打下了基础。

2、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游击战争为主要作战方式,这是解放战争的一大特点。游击战争的特点是能够利用地形、隐蔽灵活、取得内线作战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游击战争中全面执行“敌进我藏,敌驻我扰,敌退我袭”的游击战术,以反杀国民党军,取得了多次胜利。

3、外线作战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以游击战争获胜,也用外线作战的方式,攻占大型城市,削弱了国民党军力,夺取了胜利。例如,西柏坡战役,中国人民解

放军采用迂回战略实现了在距离国民党军兵力较强的位置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计划。

二、战术层面

战术是战争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实现战略的手段。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

解放军所采用的战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历史28讲——第9讲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历史28讲——第9讲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随即,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适时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与此同时,党在解放区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整党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并从各方面加强了人民政权的建设工作。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政权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决战取得胜利之际,党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方针。人民解放军随后发起渡江战役及其他一系列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解放了东南、华南、西北和西南等广大地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一、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随后相继在晋南、苏皖边、鲁西南、胶东、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这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而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拥有美国援助的大量新式武器,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和战争资源等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这使得蒋介石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军事能力,以为这次可以速战速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甚至吹嘘说:“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①中共军队。

当时,党内外很多人对解放区军民能否打败国民党军气势汹汹的进攻表示担忧。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于1946年8月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中国人民的小米加步枪能够战胜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在战争形势非常严峻,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所阐明的必须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同敌人斗争、敢于夺取胜利的思想,增强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信心。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党制定了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政治上,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原则。军事上,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经济上,提出必须依靠自力更生,作持久打算,坚决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等方针。在农村、城市工作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正确政策。

东北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

东北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

作者: 司亚民

出版物刊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7-82页

主题词: 战略进攻;四平攻坚战;战略决战;攻势防御;东北民主联军;新一军;杜聿明;蒋介石集团;东北野战军;强渡黄河

摘要:<正> 东北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时间来说比全国早几个月。“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的胜利,标志东北我军由攻势防御转为全面进攻。这里主要介绍一九四七年五月发动的夏季攻势(主要谈四平攻坚战);一九四七年九月开始的秋季攻势;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发起的冬季攻势(最后是四平收复战);之后我军整训,准备战略决战。

东北解放战争 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

东北解放战争 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
’.一
先 以一部兵力 打通沈吉线 之抚 ( ) 河 东 南 西 北 各 个 战 场 上 同 时 进 攻 ,在 5 顺 梅( 8天 线北 宁路 ,将 沿线 各 口) , 段 复以重兵进 占安东及辽 南地 区 , 再 内 , 连克 中小 城市 4 2座 , 断了吉沈 两地 据 点 分 割 、包 围 、 切 拔
州等 l 2个
14 9 7年 5月至 14 9 8年 3 问 ,我 军 孤立据点 , 月
速 向外 围扩展 , 面打通 中长路南攻 , 一 一面 连续 发动夏 、 、 秋 冬三 次强大攻 势 , 使敌军 我 军 完 全 北上夺 取开原 、 昌图 、 法库 等地 , 并开 始进 的有生力量损失 3 余 万 , O 敌军约 占全东北 掌 握 了 战 攻 四平 。 我军于 14 9 6年 4月进行 了一个多 面积 3 %左右 的占领区 , 0 缩小到 2 %。敌军 争的主动 权 ,使整 个 佩 月 的英勇的 四平保卫战 ,给予敌人以重大 陷于孤立分割状态 ,而我军则东西南北连 林 ,敌军随后侵入 上述 各地 ,并 控制了沈 东北局的领导下 ,经过 了一年多 的艰苦奋 进行 了土地 改革 , 大 了 自己的力量 , 壮 ( ) ( ) 阳 吉 林 铁路海 ( ) ( ) , 平 ) 斗 , 龙 吉 林 段 四( 9 7年 5月 中旬 , 夏季 梅 ( 口 ) 路 之 四梅 段 城 镇 。 至 此 , 经 开创 了新 局面 。当 14 河 铁 敌 我军 即以雷霆万钧之势 , 从 数月休整增援后 , 开始 了疯狂的进犯 : 敌军 攻势揭幕之后 ,

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要 : 民解放战争进入 14 年 , 民解放军 由战略防御 转入战略进攻 ,中共 中央、中央军委依据战局的 人 98 人
发展变化,组织 了 辽沈 、淮海、平津三个决 战性战役及 其他 几个 重要战役。辽沈战役 即为三个决 战性 战役之首。 从政治 、经济、军事方面分析辽沈战役 胜利 的意义,不仅 对人 民解放 军的建设 与发展有 一定的启 示作用 ,而且对 于人 民解放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 战争具有参考价值。
d c sv ate . t d i g t e Lio s- h n a g Ca ag r m h e s e t e o o i c ,e o o n l ay wi o n y e ii e b t s S u y n h a h i e y n mp in fo t e p rp c i fp l i s c n my a d mi t r l n t o l l S v t i l
人 民解放战争进入 14 9 8年,形势发生 了重大转折—— 人 民解放军 由战略 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将 战争引 向了国统
区 。在 外 线运 动 中大 量 歼 灭 国 民党 的 有 生 力 量 ,并 继 续在 内
上城市 12 ,其 中 1 8座 O万人 口以上的城 市有 l 座 ,使解放 7 区的城市达 64座 。从当时的版图看,华北、华东解放区 已 0 连成一片 , 东北除少数大城 市外, 绝大部分地区 已获得解放 。 东北解放 区的巩 固与扩大不仅摆 脱被国 民党军南 北夹击的 不利战略态势,而且使东北野战军 获得 了巩固的后方。中原 解放区在大别山、皖西、豫西、陕南、桐柏、江汉、江淮 ( 即 皖东一带 )创立七个军区,建立稳 固的根据地 ,使 中原地区

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起止于何时的问题史学界存在三种说法。.doc

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起止于何时的问题史学界存在三种说法。.doc

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起止于何时的问题史学界存在三种说法。

第一种,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时间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这是传统的提法,反映在多数教科书和革命史,党史论著中。如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张华腾、余方平、张小燕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教版),均采用此种说法。

第二种,除三大战役外,济南战役也属于战略决战,即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论者认为:“华东野战军攻城兵团仅经8昼夜激战,便歼敌10余万人,攻克济南,开创了我军夺取敌坚固设防和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的先例,取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对整个战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济南战役的胜利,证明我军具备了与敌进行战略决战的能力。这标志着国民党军“重点防御”的计划已开始被击破,为敌坚守大城市的重兵集团指出了两条不同结果的道路,促进了战略决战的展开和发展。因此,济南战役实际上为战略决战揭开了序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济南战役具有了战略决战试战的性质,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以周恩来后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有的论者指出:“济南战役胜利的影响带有全局性,战役本身具有战略决战的特点,是全国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形势突变的起点,故而把济南战役称为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它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刘玉田、李龚、许建国主编的《中国革命史简明辞典》等也持此说法。

第三种,“从1947年6月底鲁西南战役开始,至渡江战役结束,为战略决战阶段。”持此说的陈元考认为,战略决战是由全部军队参加的,是逐次进行的,

浅析新式整军运动

浅析新式整军运动

浅析新式整军运动

摘要:从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利用战争间隙,开展了新式整军

运动。此次运动是在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配合土地改革和人民

军队进行自身建设而进行的,通过诉苦、三查三整、民主运动及建立士兵委员会,不仅提高了广大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激发了他们的革命斗志,还教育了大约80万俘虏士兵,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做了准备。

关键词:新式;整军运动

从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利用战争间隙,开展了以诉苦和三查

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此次整军运动是在全军范围内开展的一次有领导、

有秩序、由全体指战员一起参加的民主整军运动。1948年3月,毛泽东《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将这次整军称之“新式整军运动”。本文

主要从新式整军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新式整军运动的背景

(一)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客观形势需要

1947年7月至9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0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迅速迫

近的军事斗争高潮,要求人民军队抓住1947年冬至1948年春的作战间隙,通过

整军使官兵军政素质得到更大提高,为接下来的战略决战做好准备。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调动农民群众的革

命积极性,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并公布全国土地会议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了保证官兵理解和支持土改,人民解放军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将“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紧密结合起来的教育运动,因而新式整军运动孕育而生。

【doc】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doc】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专题论文?

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

金冲及

内容提要在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国共双方进入这个原本比较陌生的地区后,都面对许多复杂的未知数和变数,因而多次变更原有的决策和工作部署.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先入东北,但处境仍十分艰难.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经过九个多月的反复较量和检验,共产党实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

把工作重心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上,终于站稳了脚跟,为下一

阶段扭转整个东北局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国共关系解放战争东北中苏关系

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是指1945年9月东北局成立至1946年6月国共双方暂时

停战.在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中,这个阶段的情况特别复杂:矛盾涉及国际国内方方面面;

事态发展充满变数和未知数,而且急剧地变化着,常会发生出人意料的事情,双方都在摸索

着前进,多次变更原定的决策和部署;国民党军队在进攻初期拥有显然优势,咄咄逼人地向

前推进,共产党军队虽已先人东北,但环境陌生,立足未稳,又受到种种限制,处境十分艰难.

经过九个月的较量,力量对比逐步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终于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形成双方

相互对峙,此长彼消的格局,为下一阶段扭转整个东北战局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个阶段情况极端复杂,许多问题无论当时或以后,包括一些亲身经历这段历

人中间,都常存在争议.这些争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其

他方面,或者没有足够估计当时东北环境的异常复杂和迅速变动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粗

略地考察和探讨这个阶段东北局势是怎样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东北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变为进攻的原因分析

东北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变为进攻的原因分析

东北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变为进攻的原因分析东北解放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日本侵华军事占领下的东北地区

进行解放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侵占满洲开始,

到1948年10月1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长春,标志着东北地区的解放。在

东北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最初的防御转变为进攻。这个转变的

原因涉及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首先,战争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

苏联与日本在日本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爆发了战争,意图削弱日本的势力

范围。苏联军队以优势实力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并迅速控制了整个东北

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在东北地区迅

速扩大,广大民众对共产党的支持也日益增强。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防

御转向进攻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其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逐渐建立了优势地位。在战争初期,解放

军面临着苏军快速占领东北地区的现实压力,因此采取了较为保守的防御

战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解放军逐渐壮大起来,部队数量不断增加,军事装备也有所改善。在与苏军取得了一定的合作与沟通后,人民解放军

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军事支援和训练。这些因素使得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逐

渐建立了对日军的优势地位,有条件发起进攻。

第三,经济因素也促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转变。由于日军的侵略,

东北地区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解放东北,恢复生产,提高民

生水平,进攻侵略者是一个必要的措施。此外,解放军需要依靠解放的地

区为战斗提供物资和后勤支持。因此,解放军需要采取主动行动,进攻日军,夺取经济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力基础。

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02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02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云南昆明中考改编)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开展大生产运动

D.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 B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2.(2019山东济宁中考)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关于如图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时间是1946年7月

B.地点在陕西西安

C.此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D.土地改革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答案 D 依据题干图片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各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D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3.(2019山东潍坊中考)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示意图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都很重视农民的利益,其主要目的是争取农民对民主革命的支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故选D项。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 4 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 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 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 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抗日战 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 出巨大贡献
▪ 性质: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 收回台湾
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 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 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的基础上;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抗日战争使中 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 盛生命力
材料三:小泉首相上任以来四次参拜靖国神社;为 战犯招魂;在军事上;近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二的 军事开支;并与美国制定防卫法案;企图介入台湾军 事冲突;在外交上;扬言至2006年中断 对中国的资金贷款援助;在道义上;近日东京法庭 无耻地驳回了中国当年的苦力劳工和慰安妇追索道 歉和索赔的权利……
●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 请你依据历史事实进行反驳和批判并向中央政府 提出应对措施的建议

试论西柏坡廉政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试论西柏坡廉政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试论西柏坡廉政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聪科

来源:《卷宗》2018年第33期

摘要: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在取得最后胜利前的伟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廉政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较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本研究就对西柏坡廉政文化的内涵以及时代价值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西柏坡;廉政文化;内涵;时代价值

西柏坡廉政文化是具有红色文化属性以及廉政本质的先进文化,在西柏坡这样的革命圣地,使红色廉政文化血脉得到了孕育和培养,进而形成了具有特殊价值的西柏坡红色廉政文化。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笔宝贵经验以及精神财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思想保障,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 西柏坡廉政文化的内涵分析

1.1 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精神内涵

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求全党同志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精神内涵加以高度的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即将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已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在政治上,也已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与各民主党派的大力支持,进而开展政治协商,进行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筹建。在经济方面,由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实施,其生产力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正在逐渐开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及清醒的大脑,秉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通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来解决所面临的难题,用高尚的精神事业以及精神境界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心得体会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心得体会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心得体会

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是从不同角度对人民解放军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解放战争在历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之后步入战略进攻阶段,也被称之为战略反攻阶段,这是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必经阶段。而其重要意义在于,作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体现,战略反攻是第一次在军事力量的斗争上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取得了军事上相对于反动势力的全面性的优势,从而为全国解放的迅速到来创造了条件。而战略反攻在力量对比上的变化更是近代以来,第一次革命进步力量第一次在超越中外反动势力并且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取得积极主动,而且革命力量在中共为首的领导下比近代以来的历次革命斗争更为成熟。战略反攻局面的迅速出现更加证明了以中共为首所领导的革命武装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为人民群众所拥护和接受的,在历史道路的选择上从此,天平向人民和中共倾斜并最终将历史的主动权交到人民和中共手中,从而结束近代以来中国长期沉沦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新中国的到来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因为当时国民党军战斗力和解放军相比已经处下风了!不足以再发起解放军的进攻了、所以国民党军也开始退守守卫长江以南地区!国民党军的战略也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御!呵呵国民党军和解放军的角色也互换了!而占据了东北、华北大半

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任务是国内斗争.”你认为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A。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B. 内战与和平之争

C。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之争D。是否争取外援之争

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3。国民党民主派柳亚子先生赋诗称颂毛泽东赴的某一行动是“霖雨苍生"、“弥天大勇”.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去()

A。秋收起义B。井冈山会师 C. 长征 D. 重庆谈判

4.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你知道毛泽东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

A.上海B.广州C.重庆D.西安

5.“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切悬盼之至。蒋中正,八月十四日。"其中的“先生”是指()

A.蒋介石B.毛泽东C.周恩来D.王若飞

6。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下面对这场斗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政治欺骗B。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C. 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D. 谈判有一定成果

7.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

11/13
1
2
3
4
5
6
5.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将领是 ( )D。
A.陈毅、粟裕
B.刘少奇、邓小平
C.彭德怀、贺龙 D.刘伯承、邓小平
解析: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夏挺进
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12/13
1
2
3
4
5
6
6.阅读以下材料: 我军第二年作战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
7/13
1
2
3
4
5
6
1.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进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
部所在地( C )。
A.陕甘宁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
C.延安
D.晋冀鲁豫解放区
8/13
1
2
3
4
5
6
2.面对国民党军队集中兵力进攻陕北,结合右图判断中共中央采取 应对办法是( C)。
A.将敌人抵挡在国门之外 B.层层设防,果断抵抗 C.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 D.拼死坚守陕北,打阵地战 解析:经过图文结合,可直接判断中共中央采取应对办法是主动撤 离延安,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1/13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史实。

解放战争初期 国共双方为何全力争夺东北

解放战争初期 国共双方为何全力争夺东北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为何全力争夺东北

1945年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不惜放弃南方根据地,将部队北移,以便集中10余万主力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并争取控制东北。

战事初起——14万国民党军海、空运送,11万中共军队千里长征

中国东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根据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150万人进入东北及热河、察哈尔地区,迅速击败了横行一时的日本关东军。

14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22日,苏军占领东北全境。在苏军占领和撤出东北以后,国共两党都把控制东北作为战略决策的成败关键,深知谁在东北站住脚,谁就能保住华北、华中,由此斗争愈演愈烈。

苏联对于如何处理东北事后问题,进退维谷。一开始,苏联允许冀东曾克林部队进驻沈阳,与苏军共同接管沈阳治安,同时向中共军队转交了大批关东军的武器装备。

此时美国积极帮助运送国民党军队抢占东北,特别是美军从9月起先后在塘沽、秦皇岛等地登陆,苏联担心东北会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希望中共能占据热、察两省,给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设置障碍。

同时受中苏条约所限,苏联又担心有可能卷入中国内战而与美国发生冲突,于是在苏军撤退前5天允许国民党军队空运至沈阳、长春等东北各大城市。

苏联占领东北,国民党在东北无一兵一卒,为中共军队抢先进入东北造成有利的契机。为了打破国民党独占东北的企图,中共决定利用这"千载一时之机",派遣大批干部和军队先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中小城市和交通线。最先进入东北的,是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队。接着,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等,分别受命率部开赴东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变为进攻的原因分析

一、正确的形势分析与组织领导为部队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946年6月1日,中共东北局发出《关于四平保卫战后东北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示》分析了严重的形势,指出,敌占四平、长春一线并向两侧伸展后,由于各地群众尚未普遍深入发动起来、根据地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加之土匪、民团乘机蜂起,群众中特别是战区和近战区群众存在严重的观望态度,部分党员干部中的和平观念未彻底克服。因而,“形势是异常严重的”。《指示》还对作战方针、兵力部署、军工生产提出了明确意见,对各地区的党政军工作适应新形势起了指导性作用。

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东北停战15天协议。后因国民党军队新的进攻未能准备好及受到中原战场的牵制,实际停战延续了4个月。这是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中技高一筹的表现。6月16日,中共中央给东北局发出指示,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成东北局常委。这一指示体现了一切工作以确保战斗胜利为中心的原则。

7月3日至11日,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中央局扩大会议。会议文件于7月7日正式公布,题为《东北的形势和任务》,也称《七七决议》。决议指出:必须克服和战问题的混乱思想,准备以长期的苦斗争取和平。一切游离不定及侥幸取得和平的想法,都应扫除干净。

要坚持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正确方针。以后的形势发展充分证明,《七七决议》对统一东北地区全党全军的思想,指导对敌斗争,起到了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作用。这次东北中央局扩大会议是东北全党工作的一次重要转折,它给以后东北战争局势的转折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部队提供了有力的后方保障

1.清剿土匪。早在中共各路军队刚进入东北时,就认识到东北匪患的严重性。中共东北局及各省委都发出关于部队剿匪的指示。但因与国民党军队战事紧迫,使绝大多数部队投入正面战场,剿匪工作没有达到效果。到了四平保卫战之后,国共双方出现短期的和平局面,使部队能够投入到剿匪工作中。1946年6月4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剿匪和发动群众工作》的指示。要求对地方武装进行彻底整顿,对反革命分子和杀害我之干部的叛变分子要采取坚决镇压政策。6月11日,黑龙江军区发布《关于剿匪命令》,提出:各县要联合进行剿匪,剿匪除奸与发动群众配合起来。12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又发出了《剿匪工作指示》,要求主力部队参加剿匪工作,并于16日划分了各主力部队和各军区的剿匪区域和后方根据地工作区域。中共东北局决定将主力部队以师或旅为单位划分工作区,又确定了各军区后方根据地区域。自此,标志着中共中央东北局全面开展了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2.建设农村根据地。中共东北局广泛发动干部下乡的热潮,克服干部中的错误思想,强调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并确定以能否深入农民群众为考察共产党员品格的尺度,一切深入农村者给予奖励,不

愿到农村去的给予批评。到1947年底,共有一万两千名干部下乡。在此期间,1946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东北局给各分局及省委发出了《关于深入进行群众土地斗争的指示》,明确了使雇农、贫农和中农结成巩固的联盟,照顾富农,分化地主阶级,集中力量打击大汉奸、恶霸、豪绅、大地主、土匪头子的政策。这一庞大的干部队伍充实到农村根据地建设,按照指示精神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摧毁了农村中的封建堡垒和国民党的社会基础,并在斗争中培养了大批农村干部,成立了农会和其他群众团体,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改造了村政权,组织、武装了十二万民兵。工作中,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发挥了极大地作用。1946年7月3日《东北日报》以《发扬马斌式的群众工作》为题发表社论,介绍了马斌在松江县做群众工作的典型经验,总结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1946年7月11日,中共东北局党刊创刊,林彪亲自定刊名为《群众》。下乡干部利用二人转等东北群众喜欢的宣传方式,宣传保卫土地、当兵光荣。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地方兵团源源不断补充兵力,每个主力师充实到一万人左右。

三、在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运用灵活的战术使部队在实战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1.围点打援战术。国民党军队为了摆脱南北受敌的不利局面,于1946年12月中旬,发起了对南满以临江为中心的解放区的进攻。为了配合南满保卫临江,北满民主联军决定南下松花江,这就是东北民主联军一下江南作战。北满民主联军集中主力3个纵队和3个独立师,于1947年1月5日向松花江以南出击,6日,三师出其不意地包围其塔

木要点的国民党军新一军113团一个营。6日拂晓,一师经过急行军,到达其塔木和沐林河之间的张麻子够一带,准备打击从九台增援其塔木的国民党军113团。东北民主联军用三个团和一个师部警卫营,共十个营围歼国民党新一军113团,歼敌200余人,俘虏800多人,团长赵迪被击毙。这场战斗运用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法。围点打援战术在解放战争后被评为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

2.步炮协同战法。1947年2月18日,北满民主联军二下江南作战,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在炮火支援下,对德惠守敌发起进攻。德惠战斗是东北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步炮协同作战。德惠之战打了3天,以东北民主联军未能攻破结束。虽然,德惠之战东北民主联军没有取得胜利,但是战后总结了丰富的步炮协同作战经验。在此后的战斗中,东北民主联军战斗一次,总结一次,使每名指战员掌握步炮协同作战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