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科学《初识大自然》教案

合集下载

初识大自然-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初识大自然-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初识大自然-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自然2.能够描述不同天气和季节的特征3.能够区分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特征4.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教学内容课时一:什么是自然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将了解到什么是自然,认识自然界的有形与无形。

学习内容1.自然的定义2.感受自然的美3.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4.自然的意义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法2.情景再现法教学过程1.准备工作1.整理课件2.确认学生出勤情况2.导入引入自然的定义1.通过图片展示自然景观引起学生兴趣2.联系学生平时所见所知的自然景观进行交流3.回顾自然界中的有形与无形1.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到自然事物的多样,从而产生考究的心态4.自然界中的生物1.在生活常见一两种动植物为例展开2.了解生物的特征5.自然的意义1.让学生反思大自然为人类带来的好处2.了解保护自然的重要性6.课堂总结1.梳理课程重点2.给出作业课时二:天气和季节课程目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不同季节和天气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的变化。

学习内容1.不同季节的特点2.不同天气的特点3.天气和季节会对生物产生影响教学方法1.演示法2.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1.准备工作1.整理课件2.确认学生出勤情况2.导入引入季节的概念1.通过图片及视频展示不同季节的特征2.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名称及对应的时间3.季节的特点1.分别介绍每个季节的特点2.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4.天气的概念及分类1.介绍天气的概念及分类2.通过视频及图片展示不同天气的特点5.天气的影响1.明确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让学生了解不同天气对生物的影响6.课堂总结1.梳理课程重点2.给出作业课时三:动物和植物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从而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分布。

学习内容1.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2.了解不同动物和植物的习性3.探究不同动植物的分布情况教学方法1.展示法2.问答法教学过程1.准备工作1.整理课件2.确认学生出勤情况2.导入引入动物和植物的概念1.通过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2.让学生写下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和植物名称3.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1.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并对比2.让学生凭借认知,进行分类练习,并进行差异比较4.不同动植物习性1.突出展示几种常见动植物,阐述他们的生长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2.让学生思考不同习性的动植物分布情况,并预测未来变化5.动植物分布情况1.通过课件展示了解动植物的分布情况2.教师开展问答环节,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6.课堂总结1.梳理课程重点2.给出作业课后作业1.有关动植物的知识简介(300字)2.描述你熟悉的季节和对应的天气特点(300字)3.保护大自然的意义(300字)教学反思通过三次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自然,不同的生物,及自然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初识大自然的科学教案

初识大自然的科学教案

初识大自然的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大自然的构成和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大自然的构成和基本特征。

2. 观察和描述身边的自然现象。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讲解大自然的构成和基本特征(10 分钟)
讲解大自然的构成要素,如地球、大气层、水圈、生物圈等。

介绍大自然的基本特征,如多样性、相互依存性、动态平衡性等。

3. 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15 分钟)
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如树木、花草、小鸟等,并描述它们的形态和行为。

4. 小组讨论(10 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疑问。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5. 总结(5 分钟)
总结大自然的构成和基本特征,强调观察和探索大自然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探索大自然。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价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程度。

六、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如野餐、露营、登山等,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大自然的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1、初识大自然 (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

1、初识大自然 (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

1、初识大自然(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概念,认识自然的物体和现象。

2. 掌握识别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能力目标:1. 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爱护意识。

2.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概念,认知自然界的物体和现象。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深入认识大自然。

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交互、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实物、场景模拟等方式展示大自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

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几幅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谈论图片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了解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2. 学生互动探究(1)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计适合的探究活动,比如寻找生长在校园里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等等。

(2)教师利用仿真实物、视频、场景模拟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一些自然现象,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其中的规律。

3.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互动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珍惜、保护大自然?4. 拓展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园、家庭或社区等场所中,进行有趣的大自然探究活动。

教具材料准备:1. 大自然的图片、实物。

2. 仿真实物、视频、场景模拟等多媒体资源。

3. 日记本、纸笔、相机等学生用品。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口头表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观察科学现象的小学一年级自然探索教案

观察科学现象的小学一年级自然探索教案

观察科学现象的小学一年级自然探索教案小学一年级自然探索教案:观察科学现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现象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2. 学会运用简单仪器设备进行科学实验,观察科学现象。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放大镜
2. 实验材料:花、叶子、果实等自然物体
3. 教学媒体:教师准备幻灯片或视频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现象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上幻灯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如:动物生长、植物发芽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体会科学现象的概念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2. 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分析一些现象,例如:放大镜下观察花的颜色、叶子的纹理、果实的形状等等,让学生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探究科学现象的发生原因,并尝试自己的解释。

3. 拓展与归纳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发生原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
和观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观察-探究-总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
探究科学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并且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
知识,在过程中体验乐趣,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更容易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年级科学上册1、走进大自然 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上册1、走进大自然  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上册1、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篇教学设计是围绕一年级科学课程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编写的。

本单元紧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通过对大自然的探索和了解,让学生能够增强自然保护意识,关心环境,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1.了解大自然2.探索大自然,学会观察、发现3.关注环境,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4.了解生命的特征教学内容1.生命基本特征及分类2.感官认识的引导与启示3.植物和动物的基本认识教学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观察、感知、思考?2.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生命的特征?3.如何让学生增强自然保护意识?教学方法1.感性认识法2.讨论法3.游戏法4.亲身实践法教学步骤1.引入引入生命的话题,以“什么是生命”为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普遍存在。

2.概念认识回答“什么是生命”,并引导学生根据颜色、形状、气味等感官判断方法了解生命分类。

3.生命特征的发现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生命特征。

4.生命的多样性认识介绍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概念,以比较法让学生发现其异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5.自然保护意识的培养通过游戏和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营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加深对生命的认识。

2.自我评价:从生命的特征、分类等方面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研究兴趣。

教学后记本次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3)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3)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3)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如四季的变化、天气的形成等。

2. 技能与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简单的自然实验。

3.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四季变化的原理、天气形成的简单过程。

2.难点:自然界中复杂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或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自然的一些常识问题,了解他们的前知水平。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知识讲解详细解释四季变化的原理和过程,结合图片和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介绍天气形成的简单过程,包括风、雨、雪等的成因和现象。

穿插讲解一些自然科学常识,如植物生长的条件、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3. 实验演示与操作教师现场演示一个简单的自然实验,如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邀请学生上台尝试操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分组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探索自然科学知识。

4. 互动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围绕自然科学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促进交流和互动。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5. 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实验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持续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故事导入、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初识大自然-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初识大自然-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初识大自然-湘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自然是什么。

2.能够简单地描述大自然的一些特征和现象。

3.学会观察大自然,并借此训练自己的观察力。

4.增强对环境和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认知大自然。

2.培养观察能力。

3.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特征。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是指地球上所有非人类制造的事物,包括天空、海洋、动植物、岩石、土壤等等。

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象和特征,这些都是生命和自然规律的体现。

2. 大自然的一些特征和现象地球的季节变化、日出日落、空气中的氧气、水循环等都是大自然的特征和现象。

学生应该学会观察这些现象,认识它们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认识大自然的方法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它的各种特征和现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野外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4. 大自然的保护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需要保护的。

学生应该学会爱护周围的环境,包括学校、社区和家庭等。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述和演示,培养学生对环保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

在这个单元中,教师应该通过讲述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大自然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征。

2.实地体验法。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在实践中认识大自然的美。

3.学生自主学习法。

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在线图书馆等方式,自主了解和探索大自然。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评估学生的书面作业的水平和理解程度。

3.观察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敏锐度。

七、教学反思和改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包括以下方面:1.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真实地认识大自然。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初识大自然教案

初识大自然教案

初识大自然教案教案标题:初识大自然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

2. 探索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大自然的定义和特点。

2. 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大自然的美景。

2. 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的图片或实物样本。

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展示一些大自然的美景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了解?大自然有哪些特点?步骤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板书“大自然”的定义:指地球上没有人类干预的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海洋、空气等。

2. 与学生一起讨论大自然的特点,例如多样性、壮丽景色、自然规律等。

步骤三:大自然中的生物元素(15分钟)1. 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元素的图片或实物样本,例如植物、动物、昆虫等。

2. 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生物元素的特点和作用,例如植物提供氧气、动物构成食物链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哪些生物?它们是如何生活的?步骤四: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元素(15分钟)1. 展示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元素的图片或实物样本,例如山脉、河流、海洋、岩石等。

2. 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非生物元素的特点和作用,例如山脉提供屏障、河流形成水循环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哪些非生物元素?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大自然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3.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察大自然、参与环保活动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索活动,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

2. 鼓励学生用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大自然的美景,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或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

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

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1、初识大自然(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

1、初识大自然(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
2.环境素养:学生将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社会素养: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环保意识的公民。
4.创新素养:学生将在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科学技术的敏感性和接受度。
(8)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大自然的基本概念:本节课首先介绍大自然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是什么,以及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②大自然的组成:接着讲解大然的组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让学生了解大然的多样性。
③大自然的价值与保护:最后讲解大自然的价值与保护,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自然的重要性和意义。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解决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开展科学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讨论、总结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和细致,可能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课程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的进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科学教案】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引言: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是小学一年级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本教案将主要围绕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

第一章自然界的现象一、展示通过PPT或者班级实物,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自然界现象,如阳光、风、雷电等。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观察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外的自然界现象,如树叶的摇曳、风吹动铃铛等,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和描述。

三、讨论组织全班讨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自然界现象的思考和感受。

第二章自然界的规律一、引导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一些规律,如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规律、月亮的变化规律等。

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性。

二、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自然界中的规律。

例如,用小石子、水果等模拟行星围绕太阳的运行。

三、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总结自然界中的规律,并将其记录在笔记本中。

四、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自然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章总结与评价一、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自然界现象与规律的重要性,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

二、评价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拓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探索更多的自然界现象和规律,并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发现。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小学一年级学生可以初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增强他们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以上教案只为示例,实际教案编写请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进行具体调整和创新。

小学科学1初识大自然(教案)

小学科学1初识大自然(教案)

小学科学1初识大自然(教案)标题:小学科学1初识大自然引言:科学是孩子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科学教育,学生能够对大自然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初步认识大自然,了解自然界的物质和现象,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概念和范围;2. 掌握自然界的常见物质和现象;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4. 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资料;2. 学生准备:教科书、文具。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大自然的概念和范围(15分钟)a. 通过图片展示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b. 引导学生讨论并解释大自然的概念,了解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天空、水域等。

2. 自然界的常见物质与现象(30分钟)a. 分类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将一些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如固体、液体和气体;b. 观察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c. 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不同物质的性质进行讨论,如水可以变成冰、水蒸气等。

3. 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45分钟)a.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b. 观察描述: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c. 分类总结:学生根据所观察的特点,将动物和植物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昆虫、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

4. 天空和水域中的奥秘(30分钟)a. 天空的变化:利用图表和图片展示天空的变化,如晴天、阴天、下雨等,并解释其中的原因;b. 水域中的动态: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来源和变化,如液体变成冰、水蒸发等。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出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b.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然全册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然全册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然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第一课:四季的变化- 研究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特点- 配合图表,了解每个季节的天气、景色和活动第二课:太阳的运动和影子- 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的运动轨迹和影子的形成原因第三课:空气的存在- 探究空气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进行简单实验,理解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变化第四课:生活用水和水的变化- 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第五课:风的原因- 研究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利用温度差异进行实验,观察风的产生及其对物体的影响第六课:自然界的动物-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了解常见的动物- 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特征和栖息地第七课:乡村和城市- 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基本特点和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与农村的生活差异和相互依存关系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实验探究: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记录下来-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教学评价- 观察记录: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 课堂表现: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态度和合作能力教学资料-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然全册- 图表和图片- 实验器材和材料参考标准- 《学生通用能力培养评价标准》(实施纲要)- 《课程标准》。

一年级科学上册《探索自然界课》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探索自然界课》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探索自然界课》教案.txt一年级科学上册《探索自然界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一些基本事物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观察和描述四季变化。

2.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

3.研究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4.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教学步骤第一课——四季的变化1.引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

2.活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

3.活动2:组织学生外出观察四季的变化,让学生用相机拍照记录。

4.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四季变化的原因。

第二课——植物的生长1.引入:展示一颗种子,让学生猜测它会发生什么。

2.实验:让学生在花盆中种植种子,并观察其生长过程。

3.总结:帮助学生总结种子的发芽和生长需求。

第三课——动物的特点1.引入: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2.讲解: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3.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动物标本比较和分类。

4.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各种特点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

第四课——天气和气候1.引入:通过观察天空、温度计等引起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

2.讲解: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和变化规律。

3.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制作天气日记。

4.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收集学生完成的观察日记和记录。

3.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探索,例如观察植物的其他生长条件、调查当地动物种类等。

2.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以上为一年级科学上册《探索自然界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对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冒险探索自然奥秘: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冒险探索自然奥秘: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冒险探索自然奥秘: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学是一门让人着迷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自然世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探索事物背后的奥秘。

而在一年级科学上册中,我们将带领学生冒险探索自然奥秘,让他们了解地球、空气、水、植物和动物等基本元素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本篇教案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一章:地球是我们的家第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让他们认识地球表面的不同部分:陆地和海洋。

我们可以打印一张全球地图,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勒出陆地和海洋的范围,向他们展示地球表面的构成。

我们可以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看到不同地区的景观和地形,比如高山、沙漠和森林等。

老师还可以播放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看到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让他们对地球的运动和季节更好地理解。

第二章:空气是什么?第二章讲解空气的基本组成和属性,让学生了解我们所处的空气环境及其重要性。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举行小实验,比如用橡皮筋和木棍制作弹弓,以此解释弹性物体的特性和空气对其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用手机上的气压计应用,在不同地点测量空气压力,让学生体会到海拔高度和气压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水在哪里?第三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水资源,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并通过小实验或模拟让他们了解水的沸点和凝固点。

我们还可以通过配合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域环境,以及不同地区的水循环机制。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

第四章:植物是什么?第四章讲述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特性,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比如观察其根、茎、叶的结构,以此介绍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可以安排一个小实验,在不同环境下培育不同类型的植物,比如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培育紫菜,以此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存条件和适应性。

第五章:动物是什么?第五章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性。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自然》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自然》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自然》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然》这一课文的内容和要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自然》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自然》教材及配套教具。

2. 小组讨论及合作活动所需的学生分组材料。

3. 教学素材:图片、教学PPT、课堂练题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利用教学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自然景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他们曾经接触过的自然景物,并与同学分享。

第二步:输入与研究1. 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自然》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问答、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第三步: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然》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2. 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课堂练题。

第四步: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进行口头表达,鼓励他们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子进行描述。

2.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景物的描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五步:归纳总结1. 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课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 学生将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收获。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课堂表现,评价他们对《自然》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作业,评价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采用了导入、输入与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和归纳总结等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对《自然》这一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识自然界的科学教案

初识自然界的科学教案

自然界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我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初识自然界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一、教学目的通过初识自然界的课程,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基本情况,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以此达到以下目的:1.让幼儿了解自然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探究自然,发现自然之美。

4.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5.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自然界的基本组成:大地、水、空气、阳光。

2.探究自然界的美妙之处:美丽的植物、飞舞的蝴蝶、翩翩起舞的小鸟、清澈流动的河流等。

3.猜猜看:通过游戏形式让幼儿猜出一些和自然相关的物品和生物。

4.自然科学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幼儿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界的运作规律。

5.小手动起来:通过小手工活动,让幼儿制作一些和自然相关的物品。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幼儿讲解自然界的基本组成及部分生物。

2.探究法:通过探究自然生物或现象,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

3.实验法: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自然界的一些规律。

4.故事法: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讲述和自然相关的主题,让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向幼儿介绍自然界的基本组成:大地、水、空气、阳光。

2.提问环节: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你见过大树吗?它有什么不同?”等,激发幼儿探究和思考的兴趣。

3.实验环节: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一些规律,如“为什么太阳会变暗?”,“植物需要哪些物质才能生长?”等。

4.制作环节:通过小手工活动,让幼儿亲手制作一些和自然相关的物品,如制作小花园、绘制简单的自然画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美术素养。

5.总结环节:通过反复重点讲解,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表达对自然界的感受。

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初识大自然》的教案

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初识大自然》的教案

部编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初识大自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

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

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

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1)阅读。

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

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发现的自然景观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发现的自然景观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发现的自然景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自然景观的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3.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自然景观。

二、教学重点
1. 自然景观的概念;
2.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难点
观察、描述、记录自然景观。

四、教学准备
图片、PPT、视频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以图片或者视频为例,引入自然景观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观察(10分钟)
带领学生外出观察周边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发现和感受自然景观带给人的美好。

3. 描述(10分钟)
学生描述他们看到的自然景观,教师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描述方法,让学生学会准确地描述自然景观。

4. 记录(10分钟)
学生用素描或者文字记录自然景观,研究用不同的方法把所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

5. 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及体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
1. 观察周边的自然景观,描述并记录下来;
2. 给自己拍一张照片,记录自然景观带给你的美好。

七、板书设计
- 自然景观的概念
-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通过观察、描述和记录自然景观,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识更加深入,达到了预期效果。

但仍需加强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科学《初识大自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

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新课学习
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画下来。

交流。

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小结。

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阅读。

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总结。

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