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导学案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课前)姓名: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重点)2、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性。
(难点)3、品位能体现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描写片段,体味文章蕴涵的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重点)【课前热身】:(课前)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瘠薄( ) :沉湎( ):孱弱( ) :愤懑( ) :嶙峋():浩瀚无垠():隐姓埋名:万籁俱寂():【自主学习】(8分钟)1、你能理清思路吗?(提示:森林所产生的疑问;形成的历史过程;蔚为壮观。
)2、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
3、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合作探究】(12分钟)1、根据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2、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3、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大段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4、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具有表现力的语段或语句品味赏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提示: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从给你的启示;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你还能发现从哪些方面赏析的方法?【学后反思】【学习目标】姓名:教师用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重点)2、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性。
(难点)3、品位能体现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描写片段,体味文章蕴涵的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重点)【课前热身】: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瘠薄(jíbó) :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chán) :瘦弱。
愤懑( mân) :气愤,抑郁不平。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温馨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生字词。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3.体会作者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他们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他们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
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就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
张抗抗在文革中当过知青,19岁的如花岁月正值“文革”期间,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
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然而文革结束,他凭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时代变迁与本文的地下森林的历史与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导学过程:一、预习检测Wèi( )为壮观浩瀚无yín( ) 黑黝黝( ) 轻而yì( )举装模( )作样万lài( )俱寂沉湎 ( ) 愤懑( ) 恰如其分( ) niǎo niǎo ( )烟云怜悯( ) 湖沼( )万物dǐng( )盛孱( )弱瘠( )薄敬( )仰瘦骨lín xún ( ) 樵( )夫窥( )测岑( )寂二.自学展示、整体感知1.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2、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受到了那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那些帮助?(可以借用文中部分词句)3、地下森林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中,你发现了它具有怎样的品质?(可以借用文中部分词句分点作答)4、作者从地下森林感悟到一个怎样的主题?三、赏析语言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跳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最欣赏第页第段中的。
11、12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导学案
同仁艺体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11地下森林断想课型:讲读课主备:魏广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教师寄语: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抓住它就是赢得胜利。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开始发表小说。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背景资料: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
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3、给加点字注音。
浩瀚.无垠()郁.郁葱葱()万籁.俱寂()袅.袅()镜泊.湖()瘠.薄()愤懑.()孱.弱()簌.簌()4、积累词语。
瘠薄(jībó):沉湎(miǎn):孱(chán)弱:愤懑(mân):5、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6、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11《地下深林断想》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测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层次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段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1-2)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3-20)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21-27)四、理解分析,合作探究(一)精读欣赏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2 .第二自然段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在文中找出原话)?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
她在感叹什么?(1)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2)它们与下文是什么关系?(3)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3.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大段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二)精读赏析第二部分1.思考:(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2.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
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品格”。
(三)理解分析第三部分1.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2. “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
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3.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五、拓展延伸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
它给了作者什么“启迪”?请你代作者写几句格言警句。
六、作业从书中或网上搜集X抗抗的有关作品,总结她的作品特点,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 地下森林断想高效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下)语文高效导学案课题:11、《地下森林断想》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作者简介。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1.注音并释词瘠薄( ):沉湎( ):孱( )弱:愤懑( ):浩瀚无垠:隐姓埋名:二、探究展示:1、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概括大意2、品味精美的语言——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读课文,结合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写,简要说说地下森林有怎样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4、全文有九个问句,找出来,分别说说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本文语言规范而优美,作者的丰富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在这里不用“它”,而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7、“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8、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短文略)(课后习题三)三、练习反馈:有家无长高由请问你的家长是……?家长是干什么吃的?面对这两个极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却很难回答。
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导学案
11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着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地下森林断想》三案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设计:刘俊林审核:责任校对:批准使用:创作时间: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及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丰富的想象和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
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顽强忍耐的可贵和坚守信念、坚信未来光明的重要。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感情。
2、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
教学难点: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
阅读链接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并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断感想”。
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
而且本文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过渡到基础知识教学)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学案的帮助下,已经扫清了课文中的字词障碍。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第一部分的预习成果展示给我们大家吧!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探究1、生字注音岑寂(cén)无垠(yín)黑黝黝(yǒu)袅袅(niǎo)沙砾(lì)瘠薄(jí)愤懑(mèn)徘徊(huái)孱弱(chán)草茎(jīng)2、区分形近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1.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1.地下森林断想11.地下森林断想关于地下森林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关于本文作者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50年出生。
曾到农场当过农工。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进入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了新时期,青年们对不同婚姻爱情的认识和追求。
1986年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一、学习本文,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黑黝黝()袅袅烟云()沙砾()嶙峋()瘠薄()沉湎()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模┥埋┥┕()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词语。
袅袅:嶙峋:沉湎:孱弱:4、词语积累。
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百鸟啾啾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如何划分本文的层次结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3、课文第二段第一句话“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呢?三、问题思考。
1、请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试着去概括一下“地下森林“有什么样的品格。
我们从课文中至少可以体会到地下森林的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等品格,请同学们自己在文章中找出体现这些品格的句子。
中考解析()阅读会飞的蒲公英,回答后面的问题。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
山坡上盛开着一丝丝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配答案
11.. 地下森林断想......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
....................3...品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一、新课导入......在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火山口里长出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今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一道,去感受那遮天蔽日的气势,去品.............................................味那顽强不屈的生命。
《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名。
3、《地下森林断想》作者是(张抗抗),断想”意思是(片段感想)。
4、仿照下面语句中的句式特点,以大海”为描写对象写两句话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
一堵坚固的墙”。
【课内探究案】
板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森林图片导入,寻求共鸣
笑。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
声音。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愤懑:气愤。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弱:瘦
弱。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
观。
【学习重点】
品味精美语言,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理性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巉岩()休憩()芳馨()
清吟()荫庇()挟卷()
云翳()骄奢()
2、解释下列词语:
巉岩:
清吟:
荫庇:
芳馨:
怡悦:
一泻千里:
2、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沉默寡言:不爱说
大课堂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新人教版
11 地下森林断想课题地下森林断想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掌握“瘠薄、沉湎、浩瀚无垠”等词语的语义并学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并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出生于杭州,当代作家。
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
代表作有《张抗抗自选集》5卷,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人们回首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
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蔚为壮观:繁茂、盛大,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的环境十分宁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地下森林)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思飘摇。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是什么意思?“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标题的意思就是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想象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2.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
初三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初三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形,读课文,积存字语,理清行文思路,探究记叙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明白得地下森林的品行,探究主题思想。
3.归纳课文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自学导入课前导语资料链接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 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益》,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宽敞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1.读课文,给下面字注音,结合语境说明词义。
雄壮zhuàng( )丽遮天bì( )日浩hàn( )无yín( )黑黝黝( ) 袅袅( ) 成默guà( )言与世无zhēng( ) 湖沼( ) 鼎( )盛shùn( )息灼( )人shà( )时山bēng( )地裂沙砾( ) 万籁( )俱寂啾啾( ) 镜泊( )湖嶙峋( )瘠( )薄郁郁葱葱( ) 狼嗥( ) 沉湎( ) 吝啬( )( ) 徘徊( )( ) 窥( )测堰( )塞( )湖愤懑( )感召( ) 同情( )( ) 孱( )弱簌簌( )崛( )起瘠薄( )( )参考答案雄壮zhuàng(壮)丽遮天bì(蔽)日浩hàn(瀚)无yín(垠):形容宽敞;繁多。
黑黝黝(yǒu) 袅袅(niǎo) 成默gu&a grave;(寡)言与世无zhēng(争) 湖沼(zhǎo) 鼎(dǐng)盛shùn(瞬)息灼(zhuó)人shà(霎)时山bēng(崩)地裂沙砾(l&igra ve;) 万籁(lài)俱寂啾啾(jiū) 镜泊(pō)湖嶙峋(lín x&uac ute;n)瘠(jí)薄郁郁葱葱(cōng) 狼嗥(háo)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丛林断想导学案
《地下丛林断想》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一、反复朗诵,体味优美语句,感受地下丛林成长的艰巨历程,整体把握地下丛林的特点和品质。
二、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一、体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术。
二、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慢慢培育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一、体味人一辈子哲理,并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从而培育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忍受孤单孤独顽强成长。
二、引导学生酷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
重点、难点:一、感受地下丛林形象,体味人一辈子哲理。
二、灵活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达人一辈子感悟利用方式及说明:一、本文语言优美、激情洋溢,“地下丛林”的形象鲜明而动人,反复朗诵,在读中感味。
二、找出优美语句自由赏析点评,以评促学,还能够仿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开始发表多篇小说,后来成为专业作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二、背景资料: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终止不久,咱们国家方才经历过一场庞大的大难,人们既回顾旧事痛心疾首,又对以后充满希望,因此灵敏的作家们带着如此的心态观看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但是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意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表现了一种时期精神。
历经大难而劫后余生,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丛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专门大的相似性。
文学老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专门大的仿拟性。
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猛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可不能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咱们中华民族经历大难,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仁艺体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11地下森林断想课型:讲读课 主备:魏 广 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教师寄语: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抓住它就是赢得胜利。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开始发表小说。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
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3、给加点字注音。
浩瀚无垠()郁郁葱葱()万籁俱寂()袅袅()镜泊湖()瘠薄() 愤懑()孱弱()簌簌()4、积累词语。
瘠薄(jī bó): 沉湎(miǎn):孱(chán)弱: 愤懑(mèn):5、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6、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 ~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 ~段):写火山爆发。
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 ~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 ~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
表达作者景仰之情。
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理清思路,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诵读,并勾画关键词句,归纳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2、地下森林在其形成历史过程中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3、文章所写的“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谈一谈。
4、地下森林的形象很美,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这是什么写法?3.作者将丰富的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学习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6、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课文的语言很美,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用你的语言来描述,用你的感情去体验,并用……这句话很美,美在……的句式作简要的分析。
7、仿照这些美句造句。
8、学生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仿写。
三、小组展示、交流提升。
12 人生学习目标:1.培养概括提炼能力,找出文中对人生所设的四个比喻。
2.分析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3.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4.练习写作,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学习重点:1.理解对人生所做的四个比喻,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学习难点:对文中四个比喻及含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勃兰兑斯(1842—1927), 丹麦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犹太人,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套书几乎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教本。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瞭望()瞻望()攫取() 鲑鱼()停滞()臆测()馈赠()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前两个造句)。
流连: 臆测:乐此不疲: 微不足道: 停滞不前: 赏心悦目: 3、积累几个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并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看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一共几个个比喻?2、文章一共描绘了几幅怎样场景,他们在做什么,从中看出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合作探究1.朗读第一个比喻部分,讨论: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3.这三种人不是人类的全部,那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人呢?这三种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4.学了本文,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认识?你想做三种人中的哪一种人?5.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6.请同学们说出本文在写作上给你哪些启示?三、拓展延伸给课文加一个议论性的结尾。
(要符合课文主题)12 人生 答案一、自学指导——预习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陷阱.(jǐng) 瞭.(liào)望 瞻.(zhān)望 忙碌.(lù) 撒.(sā)旦 攫.(jué)取 充沛.(pèi) 鲑.(guī)鱼 停滞.(zhì) 臆.(yì)测 馈赠..(kuì zèng) 2.解释下列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取:掠夺。
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3.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每句20字以内。
例句: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
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仿句:奋斗说:人生就是成功道路上一行行坚定的脚印;勤劳说:人生就是收获希望时洒下的一滴滴汗水; 困难说:人生就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丛丛荆棘;挫折说:人生就是优美乐章中一串串低音。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1.作者描绘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四个场面,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描绘了哪四个场面。
【交流点拨】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
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
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了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
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
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从作者描写的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来看,作者是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各具有什么特点?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交流点拨】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
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
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在工场劳作的人,虽然工作琐碎,但他们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
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教师小结】从以上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予以肯定,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二)语言赏析说说下面的句子各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交流点拨】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交流点拨】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
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交流点拨】“一只可爱的手”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
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就仿佛被拉长了。
(三)写法探究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交流点拨】作者写了四种场景,三大人群,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
作者只是举例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四、板书设计人类攀登高塔(1—4)四个 探寻地下坑道(5—6) 三大 场面 征服广阔领域(7)人群在工场劳动(8—9)五、拓展延伸1.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
其实还可以用更多的画面场景和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请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的人或更多的场面。
【交流点拨】甲生: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几级阶梯之后,便变得步履维艰。
他们或是受贫穷所迫,或是被厄运所困,或是由于智能与体力的局限,不得不在到达某一级阶梯之后停止攀登。
那一级阶梯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在以后的生命进程中,他们不得不长久地停留在已经达到的那个位置上,为生存而付出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只能勉强应付世事,维持生存。
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但他们大多乐天知命,在他们到达的位置上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乙生:有的人在某一级阶梯之后,尽管仍有余力攀登,却过早地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