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教育问题研究(1932—1934)
浅谈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8年)的中学英语教育
浅谈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8年)的中学英语教育作者:彭湉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1期【摘要】1927 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国民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
在国民党政权相对稳固之后,开始全面地向欧美学习,试图增强国力。
在这种欧美思潮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沟通中西文化媒介的英语,备受整个社会的重视。
因此,国民党政府在中学英语教育方面制定了很多措施。
文章主要探讨国民党时期的中学英语教育,旨在了解当时的中学英语教学概况,分析其优缺点,能够给我们当下的英语课改以启示。
【关键词】国民党执政;中学英语教育;发展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对教育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由于英语在当时外交、中西文化交流、商业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便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当时的中学英语教学发展情况及对国民党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评析。
当时的中学英语教育包括中国本土的英语教育和教会中学的英语教育。
首先,中国本土英语教育的发展逐渐完善。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学校系统方面承袭了1922年新学制的规定。
1928 年5 月,大学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讨论全国教育问题,会上提出教育方针与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1929 年8 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标准规定中学实现学分制,高中普通科目取消文理科分组。
这次学制改革主要是纠正1922年学制存在的不足,如科目繁多,外语课程比重不协调等问题。
1932年教育部又聘请专家拟定中学法和中学课程标准,同年12月公布了《中学法》,并与1933年11月确定并颁布了中学课程标准。
其中规定了中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例如: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每周为5学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等。
同时,对高中英语阶段的学习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而后,1935年《修正中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中初高中毕业生会考科目也有外语,可见国民政府是十分重视外语教学的。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史
(四)《师范学校规程》颁布
1933年,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 程》。规定:“师范学校得附设特别师 范科和幼稚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修 业年限三年”等。
《师范学校规程》使幼稚师范科 得以规范办理,标志学前教育师资得培 训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得台阶。
鹤琴兼任园长。东南大学教育科毕业生张
宗麟则来园专事研究实验,该园为当时国内 最为优良得幼稚园之一。
从1925~1927年,鼓楼幼稚园主要
开展了课程组织实验、科目及其教法
实验以及幼稚园设备、幼稚生得行为
习惯、幼稚生得技能练习、幼稚生生
活历实验。
实验研究人员、doc
1、课程组织实验
课程组织实验就是鼓楼幼稚园实 验核心和主线,起着统领其她实验得作
私立幼儿教师教育机构、doc
2、实验特性
(1)分科。分设预科、本科,修业年 限各2年,首届招生63名。1929年夏,取 消预科,提高本科程度,改本科二年制为 三年制。
1932年又延展为四年制,并增设艺 术专修科一组,招生26人,若加上原有得 师范6组(185人),在校幼师生达211人。 在当时,为国内最大得幼师培训机构。
4893 (——)1591
26675 79827 28517 50491 130213
600
400 ● 300 200
●●
● ●
1907 1924 1929 1935 1939 19431946 (年份)
(二)分析:
(数量)
1、学前教育机构总体发展 缓慢。
1200
·●
●
2、民国前期(1927年):低谷, 数量甚至低于清末。
浅析民国时期上海艺术设计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
民国时期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设计教育家,大都在上海的各大艺术院校中有过授课的经历。
这批教育家中既有我国自己培养的专门设计人才,也有从国外留学归国的美术教育家,以及长期从事一线设计工作的专业设计师。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陈之佛、庞薰琹、姜丹书、张光宇等。
不同背景的专业教师,共同构成了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队伍。
1.留学归国人员20世纪早期,大批美术学子出国求学,一部分东渡日本,另一部分则远渡重洋去到欧美等国。
学成归国之后,一大批都投身于我国近现代的美术教育事业中去。
其中还有很多在国外专门进修图案专业的留学生,这些人也成了我国近现代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的开创者。
如在上海多个艺术院校中都有过教学经历的陈之佛(1896—1962),早年毕业于浙江省工业学校,并留校任教。
主要教授的课程有意匠、图案和图画等,此外还兼任工纹厂管理员的工作,这就使得陈之佛能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快地与实践相结合。
1918年以官费生的资格考取了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是我国第一个去日本学习工艺图案的人。
1923年学成回国,即受聘于上海东方艺术专门学校,任该校的图案教授。
摘 要上海作为民国时期艺术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城市,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设计教育家基本上都曾经在这座城市任教。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步阶段,多元化的教师结构,成为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民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师后又担任过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立达学院文艺院等学校的图案教授。
当时我国的实用美术人才奇缺,需要时只好重金聘请外国人。
有鉴于此,陈之佛就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设计事务所——尚美图案馆。
这个图案馆不仅承担为厂家设计图案纹样的任务,还担负起了培养图案设计人员的教学工作,这也成了陈之佛实践其设计教育理念的一个实验基地。
在醉心于设计教育与实践的过程中,陈先生还不忘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以及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发表论文和出版图案专著的方式进行总结,对民国时期的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民国时期上海回族教育发展初探
辛亥革命以后, 国内外时局动荡, 对新式回民小 这几位在文化哲 学上基本上都站在保 守主义立场 上。可 以想见, 与这几位文化大师常有切磋 的吴宓 , 在思 考 教育 问题 、 从 事 教育 实践过 程 中, 其 言其 行必
然会 带 有浓厚 的 文化保 守 主义色 彩 。
在 中 国近现代 教育 思想 史 研 究 上 , 由于极 “ 左”
的中 国梦 。
・
3年第 6期
中小学教育
汉 学文化 课 的 不 断夯 买 , 加 之 伊 斯
兰教教 义理 论 的 积 淀 , 使 一批 国 内外知
名伊斯兰教学者被培养 出来。
新旨在改变旧有的培养 . 苎 对 I 流 , I l ・ 动 , 儿 U 童入 粤 , 、 学准 一 r ● I - m _ 一 备 1 , 状 ’ L J 的 N J 目 标、 教要 学内容 、 ‘ 【 … 一 工 ‘ ‘ 一 …况
且在教育如何进行文化选择 、 人才培养等问题 的思 考上 , 也有不少需要我们认真继承的灼见。今天的 中国经济硬实力 已位居世界前列, 文化软实力也已
显 著增 强 。在这 样 的时代 背景下 , 会通 中西 文 明 , 造 就 博雅 之士 , 实 现 民族 复兴 , 不该 仅仅是 一个 从 旧时
普通班和速成班。课程有经学课 ( 《 古兰经》 、 圣训、 教法、 认主学) ; 文化课 ( 汉语文、 史地、 数学、 哲 学、 教育学等 ) ; 外语课 ( 阿拉伯语、 波斯语 、 英语 ) 。学 生在校期 间需履行 宗教功课 和礼仪 , 参加各项穆斯
林社 会 活动 。
关 注初 级 基础教 育
杯
,
和 教 学 方 式 , 使 宗 教 教 育 得 到 更 高 层 次
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 三、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 • • •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始终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重视。在党和边区政府亲切的关怀和正确 方针指引下,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二)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三)“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
•
• • • • •
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标准”指出:
(1)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2)力谋幼稚儿童 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该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他要求寓知识于娱乐之中,其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比较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符合儿童的年 龄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因此有较强的科学性。
•
• • • • • • •
• • •
•
张雪门认为,编制幼稚园课程时应特别注意三点: (1)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们看宇宙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 (2)幼稚生时期,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编制课程时,不能忽视社会的希求,但 更应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 (3)幼稚园的课程,应根据儿童自己直接 的经验。因此,幼稚园的课程,不能是学科式的;学科 式的课程是不适合儿童生活的。
一、民国时期
• •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验, 直到1947年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什么是活教育呢?他针对陶行知揭露旧教育 的弊端,将其表述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 目的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一要有强健的身体,二要有建设的能力,三要有创造能力,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 神。抗战胜利后,他进一步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的 要求,说明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不仅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怀。 ★ 课程论 陈鹤琴指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 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获取知识经验。 ★ 论家庭教育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1)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 (3)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民国时期刘湛恩的教育思想
民国时期刘湛恩的教育思想作者:顾轩瑄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民国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刘湛恩从国情中认识到,要想救国就要对国民进行教育。
因此在刘湛恩的一生中,尤其是主政沪江大学期间,对教育做出的努力是不遗余力的。
刘湛恩的公民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的教育思潮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刘湛恩在教育事业中的教育思想,并挖掘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民国时期;刘湛恩;教育思想一、刘湛恩教育思想的形成刘湛恩于1986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后随母亲逃到了汉阳,结识了艾米莉·白桃女士。
在白桃女士的帮助下,刘湛恩于1918年到美国鲁兹医学院学习医学,后来受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弃医从文,到芝加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师从杜威,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
1923年担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28年担任沪江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主政沪江校务十年之久。
刘湛恩的母亲是一位勤奋刻苦,性格刚毅的女性,“刘湛恩受到母亲的影响,且在去往汉阳途中饱尝艰辛,多次受到素不相识人的善意帮助,因此刘湛恩很早就有了服务社会的意愿。
”[1]白桃博士的帮助,使刘湛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习了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理论,这为刘湛恩回国后在中国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民国时期中国军阀割据混战,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民主国家,但却远没有达到民主的程度,大部分民众缺乏政治意识和民族观念,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
国家贫弱的现状,使刘湛恩深深意识到要想实现国家强盛,必须对国民进行教育。
他依托青年会,积极呼吁并投身于对国民的教育实践中。
二、刘湛恩教育思想的实践刘湛恩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
(一)刘湛恩领导公民教育运动“1924年到1928年间,全国各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及其他公民教育组织共展开了五次公民教育运动。
”[2]公民教育运动是以建立广义的、建设性的、纯正的爱国心为宗旨,以唤起公民的责任意识,宣传民治精神为目标,以宣传、服务、征文、测验等为形式,对民众开展公民教育的运动。
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研究
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情况,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影响。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教育立法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其立法背景、立法过程、主要法规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立法在这一时期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本文将梳理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时期教育立法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民国时期的主要教育法规,包括其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
本文还将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立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以及其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更多关注和研究,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充满变革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教育立法不仅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与期待。
早在民国初年,即北洋政府时期,教育立法工作就已经起步。
当时的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尝试,旨在统一和规范化教育制度。
例如,北洋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它确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后来的教育立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教育立法在民国初期并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育立法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立法,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必须通过立法来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学校系统改革案》等,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出版(1932-1945)
历史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1.03.022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出版(1932 1945)张 林(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民国前期,高等教育学发展迅速㊂然而,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新式学科,教育学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特别是大学教育学教科书,逐渐从译介走向自己编著㊂虽然在1912 1931年间,国内学者已经开始自编教科书的尝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审查,效果并不明显㊂在1932 1945年期间,商务印书馆㊁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等民营出版社主导编译出版了一批教育学教科书,并在高校中推广使用㊂这些教科书不仅推动了教育学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改变了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使用结构,而且其秉承的 中国化 编译理念,对当代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关键词:民国时期;教育学;大学教科书;中国化;编译O S I D :中图分类号:K 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1)03-0135-06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13㊂虽然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十分完善,但作为学科而言,教育学对中国来讲是外来的,而不是内生的[2]16㊂因此,当20世纪初教育学进入中国高校时,相关教科书大多是外文原版或译本㊂虽然国内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这不利于教育学科的长远发展,并尝试自己编辑中文版教育学教科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严格的审查,这些教科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高校所需㊂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蔡元培的推动下,各大出版社开始组织学界名人编辑大学教科丛书,特别是当时三家最大的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㊁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分别编译出版的大学用书,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超同时期其他丛书,而且其出版的教育学著作还代表了民国时期自编教育学教科书的最高水平㊂本文谨以这三大出版社大学教科丛书(出版时间集中在1932 1945年)为主要依据,来考察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出版㊂一㊁民国时期编译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历史背景清末民初,随着 癸卯学制 壬戌学制 等新学制的颁布,教育学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㊂各高校为开展教育学教育,大量引进外文教科书;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学者在讲义的基础上尝试自编教材,供给学生使用㊂(一)大学教育学课程的开设清末的新学制改革促使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大学中基本确立㊂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规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设14门课程,包括伦理㊁经学㊁教育学㊁习字㊁作文㊁算学㊁中外史学㊁中外舆地㊁博物㊁物理㊁化学㊁外国文㊁图画㊁体操等,并将教育宗旨㊁教育原理㊁学校管理法和教育实习作为教育学教授内容[3]1088,首次确立了教育学在大学中的地位;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又一次明确了大学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如中外教育史㊁教育原理㊁教育法令及学校管理法㊁实事授业等[4]408,巩固了教育学的地位;民国初年的 壬子㊃癸丑 学制单独制定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 本科各部通习之科目为伦理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㊁英语㊁体操 [4]725,进一步提高了大学教育学的层次和地位㊂1922年, 壬戌学制 颁布实施,规定 依旧制设立之高等师范学校,应于相当时期内提高程度,收受高级中学毕业生,修业年限四年,称为师范大学校;师范专修科附设于大学校教育科或师范大学校 收受师范学校及高级中学毕业生[3]846,收稿日期:2021-01-03;收修日期:2021-03-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C O A 190247);信阳师范学院 南湖学者奖励计划 青年项目作者简介:张 林(1989 ),男,安徽太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㊁科技史㊂㊃531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41卷 第3期 2021年5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1N o .3M a y 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又为大学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㊂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教育学课程㊂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有 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史 等课程[5]332;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有 心理学 教育学 教育史 教授法原理 教育统计 教育行政 各国教育制度 教育调查法 等课程[6]63-64㊂一些综合性大学还设置了教育学系,到1930年前后,国立大学如中央大学㊁中山大学㊁浙江大学㊁山东大学㊁北平师范大学㊁北京大学㊁暨南大学㊁河南大学等,私立大学如大夏大学㊁光华大学㊁东吴大学㊁武昌中华大学㊁南开大学㊁厦门大学等都设置了教育学系,开设的教育学课程包括 教育原理 教育心理 教育方法 教育测验与统计 社会教育 教育名著选读 教育财政学 英文教育选读 教育社会学 以及教育实习等[7]25-141㊂这一时期,教育学的课程设置不断发展完善,并逐渐科学化;教育学课程不仅在高等师范,而且在一般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设置,教育学的地位逐渐得到各大学的认可;教育学课程设置因学制变化由学习日本转为模仿美国,与国际接轨非常密切[8]㊂(二)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使用开展高等教育学离不开教科书的使用㊂清末民初各学校所用教育学教科书主要是以日文教材为底本的翻译本, 壬寅学制 明确规定师范馆所设 各科均用译出课本书,由中国教习及日本教习讲授 [3]584,因此国内各优级师范学堂中的教育学课程大多由日本教习担任㊂这些日本教习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编译了一批教科书,例如,松本孝次郎编辑的‘新编教育学“讲义,波多野贞之助讲述㊁颜可铸编著的‘教育学原理“,江口辰太郎编著的‘速成师范科教育学“讲义以及波多野贞之助编著的‘教育学“讲义,立花铣三郎讲述㊁王国维译的‘教育学“,加纳友市㊁上田仲之助著的‘实用新教育学“等[9]682㊂由于 壬戌学制 是参照美国学制制定的,所以颁布实施之后,大学教育学教科书迅速由以引进日本教科书为主转变为以引进欧美教科书,特别是美国教科书为主㊂据学者统计,1903 1921年引进的112部教育学教科书中,译自日本的有66部,译自美国的只有10部;而1922 1930年引进的47部教育学教科书译自日本的只有3部,译自美国的则有34部[2]168-183㊂虽然这一时期国人自编的教育学著作也很多,但真正可以用于大学课堂教学的却很少,大学教育学教科书还是以美国原版教科书为主㊂此外,中国学者还以美国教科书为参照,自编讲义,或者是直接翻译美国教育学著作,作为教科书㊂例如,当时在大夏大学担任教职的鲁继曾所译的美国人彼得斯所著‘社会教育学原论“,在东南大学担任教职的郑宗海所译的美国人吉特所著的‘教育之科学研究“等㊂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家对美国教育学的引进是全方位的,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育思想,几乎都是照搬美国,教育学教科书 美国化 现象十分明显㊂一方面,当时大学教育学教科书完全是按照美国的课程设置进行引进和编译的㊂如教育学㊁教学法㊁教育统计学㊁教育测量㊁教育社会学㊁教育哲学㊁中等教育㊁教育心理学㊁课程论等学科教科书,都是以美国教育学课程为参照的㊂另一方面,当时大学教育学教科书中的教育思想也主要来自美国㊂如王炽昌所编‘教育学“中的 教育思想 本现代民本主义㊁试验主义及自动主义而编辑 于作者意见外,大部分取材于杜威㊁桑代克㊁密勒三氏之学说㊂ [10]编辑大意1因此,1932年 国联 教育考察团考察完中国教育之后指出: 现代中国最显著之特征,即为一群人所造成之某种外国文化之特殊趋势,此或来自美国㊁德国㊁法国或其他国家,影响之最重大者殆为美国㊂ 若循抄袭一种模型 且仅一种模型而已 之趋势,则其摩仿所冒之危险亦必增加㊂ [11]14-15二、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出版1931年4月,蔡元培发表‘国化教科书问题“的演说,由此引发了一场旨在编译㊁出版和推广中文教科丛书的大学教科书 中国化 运动㊂1932年,商务印书馆率先编译出版 大学丛书 ,之后中华书局㊁世界书局也编译出版了 大学用书 ,其中教育学教科书多达50余部㊂(一) 大学丛书 中的教育学教科书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国内就有学者对全面移植美国教育制度进行了反思㊂1931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发表‘国化教科书问题“的演说,指出大规模地引进和使用外文教科书的弊端, 多用外国文教本的不利之点,大约有下列数项㊂一靡费时间与脑力 二与国情不适合 三足为普及教育的障碍 ,并明确提出教科书 中国化 的内涵和主要举措: 把我国各学校(偏重高中以上)所应用的各项教科书 除外国文而外,都应当使之中国化㊂ 除开外国文学一项,其余各种科学,都应该采用中国文做的教本㊂ 国化教科书 这个名词,可以用英文n a t i o n a l i z e d t e x t b o o k两个字来做它的说㊃631㊃第41卷第3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明㊂ 各科专门名词之划一规定,外国书籍之多量的移译,以及各项必需的教科书之编辑,均是应当加速进行的㊂ 国化教科书 的责任,当然不是少数人或少数文化机关所能够担负的㊂凡努力文化事业的,如教育家㊁著作家和出版家均应分担一些责任㊂ [12]由于蔡元培拥有的极高声望,学界很快响应其呼吁,由此掀起了一场教科书 中国化 运动㊂事实上,这场运动的目标不仅仅是编辑㊁出版和推广中文教科丛书,而且还要实现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 ㊂在教科书 中国化 运动中,参与者有意地对西方科学体系㊁文化内容进行选择或改造,以使其更加适应中国国情,同时他们还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融入教科书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㊂1932年,商务印书馆率先邀集专家组成 大学丛书 委员会,制定 大学丛书目录 ,以采用成书㊁公开征集和特约编著三种方式开始编辑出版 大学丛书 ㊂这套丛书前后共计出版320余部,不仅填补了近代中国高等院校没有中文教科书的缺憾[13]自序2,而且其编译模式也为其他教科丛书所借鉴㊂ 大学丛书 中教育学著作有36部,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㊂表1 商务印书馆 大学丛书 中的教育学教科书书名著译者初版时间书名著译者初版时间教育哲学大纲吴俊升著1935年教育之科学研究法钟鲁斋著1935年教育社会学雷通群著1931年教育统计学王书林著1937年社会与教育陶孟和著1933年西洋教育通史雷通群著1934年现代西洋教育史姜琦著1935年比较教育钟鲁斋著1936年中国教育史陈青之著1926年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杜佐周著1935年小学行政概要程其保㊁沈禀渊著1926年小学各科新教学法之研究钟鲁斋著1934年心理与教育测量王书林著1935年教育测验陈选善著1934年中学教学法原理胡毅著1935年中学各科教学法钟鲁斋著1938年训育论李相勗著1936年训育原理与实施汪少伦著1943年教育原理赵演译1935年教育之基本原理宋桂煌译1934年明日之学校朱经农㊁潘梓年译1923年现代心理学与教育钟鲁斋㊁张俊玕译1936年现代教育学说孟宪承译1935年民本主义与教育邹恩润译1933年教育心理学概论陆志韦译1926年小学各科心理学水康民译1931年学习之基本原理钱希乃等译1924年教育研究法李相勗㊁陈启肃译1939年教育社会学原论鲁继曾译1937年教育实验法薛鸿志译1936年普通教学法俞子夷译1924年中学教学法之研究程其保译1928年心理与教育之统计法朱君毅译1934年中学训育心理学李相勗㊁徐君梅译1937年比较语音学概要刘复译1926年科学教授法原理王琎译1926年资料来源:商务印书馆编‘大学丛书目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教育㊃体育“,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注:有些在1932年之前初版的著作在选入大学丛书 后再版 (二) 大学用书 中的教育学教科书1932年,在商务印书馆的影响下,中华书局㊁世界书局也着手编译各自的 大学用书㊂中华书局 大学用书 自1935年开始出版,前后累计编译出版91部著作[14]51;世界书局 大学用书 自1932年开始出版,至1935年即已出版140余部著作[15]20-27㊂这两套丛书的编译参照了 大学丛书 的编辑与审查模式㊂两套丛书中教育学著作共有21部,具体信息如㊃731㊃张 林.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出版(1932 194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表2所示㊂表2 中华书局㊁世界书局 大学用书 中的教育学教科书书名著译者初版时间出版社备注各国教育制度常导之编著1936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学校调查黄敬思著1937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教学通论罗廷光著1940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中等教育张文昌著1938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教育心理学吴绍熙㊁徐儒译1939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西洋教育史王克仁著1939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地方教育行政王克仁著1939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著1941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教育行政刘真著1945年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大学用书教育概论罗廷光著1933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教育通论邓胥功著1932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教育学朱兆萃著1932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教育学原理熊子容译1933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教育哲学范锜著1933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教育伦理学丘景尼著1932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教育心理学陈德荣译1933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李浩吾译1929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近代教育学说马复㊁李溶译1930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现代社会教育泛论马宗荣著1934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比较社会教育马宗荣著1933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中学行政概论黄式金㊁张文昌编1934年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大学用书资料来源: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图书总目1912 1949“,中华书局1987年版;世界书局编‘世界书局图书目录“,世界书局1935年版;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 1949)“,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注:有些在1932年之前初版的著作在选入大学用书 后再版 三㊁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特点与出版影响虽然这一时期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未能完全摆脱美国的影响,但受大学教科书 中国化 运动的影响,编译者还是努力践行 中国化 的编译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推动了此后大学教育学的发展和教科书使用结构的改变㊂(一)编译的特点这一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呈现出 美国化 与 中国化 并重的特点㊂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依然受美国的影响很大㊂商务印书馆 大学丛书 中的教育学著作有近半数都是译自美国,中华书局与世界书局 大学用书 以及其他丛书中的教育学译著也均译自美国(见表1㊁表2)㊂即使是学者编著的教科书,参考书目也大多以美国教育学著作或杂志为主,如杜佐周所著‘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一书主要参考的书目P u b l i c S c h o o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公立学校行政“)㊁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V i l l a ge a n d C o n s o l i -d a t e d S c h o o l s (‘乡村学校行政“)㊁P r o b l e m s i n E d u -c a t i o n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教育行政问题“)等均为美国学者的著作[16]序言1-2;钟鲁斋所著‘教育之科学研究法“主要参考的是其在美国留学时的导师何鲁蔑(J o h n .C .A l m a c k )的R e s e a r c h a n d T h e s i s W r i t i n g(‘研究与论文著述“)以及其他美国教育学著述[17]自序6㊂这一是因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学发展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学家,如桑代克㊁杜威㊁孟禄等,是中国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二是因为教科书的编译者如钟鲁斋㊁孟宪承㊁陈礼江等人,大多具有留学美国的经历,选择自身非常熟悉的美国教育学教科书进行编译,不仅方便,而且更易将原著中的精髓翻译过来㊂此外,编译者更加注重教育学与中国国情的结合㊂虽然清末民初时已经有学者尝试对教育学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改造,以使其更符合于中国国情,但改造的力度和范围十分有限,如郑宗海译‘教育之科学的研究“时,对 原书所取实例,有去国情甚远之处 ,加以节裁补充,但修改之处 不过三四处耳 [18]阅者注意2㊂而这一时期,学者在编译过程中几乎都在努力摆脱对外文教科书的全盘照搬,其践行 中国化 的思想更为强烈,他们对教科书的改造力度也㊃831㊃第41卷 第3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月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更大,范围更广㊂比如,李浩吾翻译‘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时,鉴于原书内容冗杂,资料浩繁,中国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且原书价格昂贵,普通学生难以承受,所以李浩吾择其精华,加以删节,以便于国人阅读和购买[19]译序1-2㊂赵演所编译‘教育原理“ 因鉴于该书例证,全系采自美国,且处处就美国情况立论,故译者采取改译的办法㊂一切外国材料不能适用者,尽行删除,易以中国材料㊂且设法就中国情况立论,使读者觉得书中所讨论的,即是中国的教育原理 [20]译者序17㊂钟鲁斋编著‘比较教育“时认为, 读比较教育的目的,是研究外国教育制度与方法,为改进吾国教育的借鉴或参考 ,因此在 编制上随时提起中国教育的改造问题 [21]序言2㊂罗廷光编著‘教学通论“时,更多地着眼于中国国情, 多就本国实际情形设想,求于实施教学有所裨益 [22]自序1㊂杜佐周所著‘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一书加入有关中国教育行政制度的研究成果[16]序言2㊂水康民所译‘小学各科心理学“一书中特意删减了 与中国情形不合 的部分[23]译者序言2㊂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建立起 中国化 的教育学学科和体系,如雷通群在‘教育社会学“中明确指出编辑该书的 宗旨在使教育社会学成为中国化 (且)尤重中国现时教育界之实用 [24]例言1㊂吴俊升在‘教育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的教育哲学既不应采取德日的集权主义,也不应完全模仿英美的民主主义,而应该以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为基础,演绎成一种适用于中国的独特教育哲学系统[25]自序4㊂这些都折射出中国教育学人谋求教育学科 中国化 的良苦用心[26]㊂(二)出版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版的大学教育学教科书,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相关分支的发展㊂如训育学(德育),当时 我国各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和师范大学因鉴于训育的重要,多设有 训育论 一学程,以研究训育的原理和实施㊂但是国内关于这方面的著述甚少,虽有一二佳本,却都美中不足㊂有些译本偏重理论,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形,有些又偏重实际,而对于理论的基础未经详细地阐明 [27]序言1㊂而李相勗根据自己在厦门大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编著的‘训育论“,两者兼顾,质量很高,不仅可以作为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和师范大学的教科书,而且还可以作为研究训育者的参考,推动了训育教育的发展㊂再如教育原理,其时 国内关于教育之一般理论的译著,虽有多种,惟或则专重教育在社会上的功能及其余社会上各方面的关系之讨论,或则汇集教育之各方面的事实,加以编述㊂ 大部分系叙述教育制度㊁测验㊁统计等具体事实,而对于教育之基本原理不及有清澈的阐明 [28]译序1㊂而宋桂煌翻译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与盖茨合著E l e m e n t a r y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E d u c a t i o n(‘教育之基本原理“),一方面以桑代克的心理学说为基础;另一方面参照流行的各种教育学说,作综合的论述,是一部关于教育原理的经典著作,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㊂又如教育研究方法,国外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著作,虽然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国内相关著作只有罗廷光著‘教育科学研究大纲“,除此之外再 未见有其他专书,详论教育之科学研究法 [17]自序1㊂钟鲁斋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搜集资料编成的‘教育之科学研究法“一书, 材料丰富,组织完密,对于各种教育的方法,讨论尤为详尽 为国内教育出版界中的新贡献 [17]杜序2㊂又如社会教育学,国内许多高校虽然开设有这一课程,但相关专著却寥寥无几[29]序2,马宗荣编著的‘社会教育泛论“和‘比较社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可用的教科书,促进了社会教育学的发展㊂这一时期出版的大学教育学教科书在高校中得以推广使用,加强了中文教科书的竞争力,改变了教育学教科书的使用结构[30]㊂如罗廷光所著‘教学通论“在西南联大使用㊁马宗荣所著‘比较社会教育“在大夏大学使用㊁王书林著‘教育统计学“在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使用㊁杜佐周著‘比较教育“和‘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在厦门大学使用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反响,由此加速了教育学的本土化进程㊂此外,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许多都被选入‘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再版,是近代教育学 中国化 的重要成果和见证[31]㊂四、结语教育学随着近代中国新学制的建立与改革而快速发展,随后又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走向㊂这一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出版,是高等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结果,是民族意识与自信逐渐觉醒的结果,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清末民初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理念与成果,而且其质量和数量都远超其他丛书,代表了整个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最高水平,是促进民国中后期大学教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㊂此外,这一时期编译者在教科书编译过程中所秉承的 中国化 编译理念,如对传统教育学的挖掘㊁对中国特殊国情的重视以及对建立 中国化 的教育体系的努力,使之后的教育学工作者意识到对待国外教育学成果不能一味地机械照搬和移㊃931㊃张林.民国时期大学教育学教科书的编译与出版(1932 1945)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民国时期的教育界论坛——《教育杂志》
作者: 孙照海
作者机构: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师
页码: 57-58页
主题词: 《教育杂志》 民国时期 教育界 商务印书馆 论坛 近现代教育史 太平洋战争 持续时间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教育杂志》是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专业刊物。
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2月15日,该刊在上海由时任商务印书馆出版部部长的陆费逵创刊,每月出一期,每年为一卷。
1932年曾经因故停刊,1934年9月复刊。
抗日战争开始后,《教育杂志》从1938年起在香港编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第二次停刊。
民国时期比较教育思想研究
探讨其对于当前教育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民国时期比较 教育思想对当 前教育理念的 影响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教育发展道路
介绍民国时期比较 教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包括借鉴西方 教育经验,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比较 教育发展道路。
强调民国时期比 较教育思想在推 动中国现代教育 发展中的重要地 位和作用。
分析民国时期比 较教育思想在实 践中所面临的挑 战和问题,如教 育体制、师资力 量等方面的制约。
外文化的融合。
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提倡多元文化教育:民国时期比较教育 思想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应该相 互借鉴、融合,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 野的人才。
重视教育公平:民国时期比较教育思想 提倡教育机会平等,对当前推进教育公
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借鉴意义。
强调个性发展:民国时期比较教育思想 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对当前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
义。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民国时期比较教育思想倡 导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该思想强调比较不同国家 的教育制度,有助于深入
了解各国文化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民国学者 挖掘各国教育的优势与不 足,为中外教育融合提供
参考。
民国时期比较教育思想在 教育实践中不断吸收外国 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了中
第二章
民国时期比较教育思 想的主要内容
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与吸收
民国时期比较教育思想对西方 教育思想的引进与吸收,主要 表现在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引入
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与学术研究
民国时期的科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需求,科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科学教育的重视与改革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科学教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改革。
政府和教育界纷纷呼吁加强科学教育,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了满足科学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大量新兴的科学学科被引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学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并招收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建设。
同时,科学教育的改革也包括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育逐渐被弱化,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研究项目等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改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
二、学术研究的发展与突破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发展。
许多学者致力于科学研究,推动了学术界的蓬勃发展。
在物理学领域,中国学者丁肇中、杨振宁等关键人物的出现,使中国物理学研究跻身国际舞台。
他们在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对当时世界的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化学领域,朱熹平、屠守锷等学者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在有机化学、配位化学等方面的贡献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生物学、地球科学等领域也涌现出一批突出的学者和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推动国家进步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尽管在民国时期,科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尽管科学学科的引入和改革,许多学校仍然缺乏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科学教育仍然没有普及到每个角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欠缺科学教育资源。
席勒在近现代中国的接受
席勒在近现代中国的接受莫小红【摘要】席勒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晚清时期席勒便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近现代中国的席勒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理论、戏剧思想、生平与作品简介三个方面,席勒接受呈现出选择性过滤、中国式改编、镜像式想象等功利化倾向。
席勒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席勒的人文理想与救赎之道契合中国的现实需求,席勒对美育功能的伦理定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但是,文学以审美为主导价值,仅从功利的、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难免使审美失美,使文学迷失其内在价值与独立性。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8)005【总页数】7【关键词】席勒;近现代中国;接受席勒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美学家,他与歌德并称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与莎士比亚并称世界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在美学史上,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美育”的术语,开启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之先河,被誉为“现代美育之父”。
中国的席勒接受主要由译介与研究两方面构成,目前有关席勒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已有学者做了梳理① 相关研究成果见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丁敏:《席勒在中国(1840-2008)》,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但是关于席勒研究尚缺乏系统梳理与专门论述。
因此,本文在兼顾翻译情况的前提下,将重点梳理近现代中国的席勒研究,思考这一接受的内在成因,探讨其影响。
一、近现代中国的席勒接受概况(一)席勒作品翻译情况Schiller(今译席勒),曾有汉译名昔勒、希尔列尔、舍路拉、西喇、失勒、希雷尔、希洛、雪雷、西列、西勒、释勒、席勒尔等。
席勒作品在近现代中国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清末民初——发轫期。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决定学习德国先进的军工技术,向德国购买铁甲战船,由此也带来了文学界的信息。
上海近代教育发展史简介
上海近代教育发展史简介
咦,我知道上海的教育历史很长哦!它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好了。
小时候听爸爸妈妈说,上海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很多学校都是从清朝末期开始的呢。
那时候,上海的教育很不一样啦!有很多外国人也在上海开了学校,他们教我们英语、数学,还有好多好多新知识。
上海的孩子们都很聪明,读书也很认真。
嗯,有一次我去博物馆看到了那些老照片,里面的人穿着古老的衣服,站在大大的学校门前,感觉就像是电影里的一样。
到了民国时候,上海的学校又更多了,很多新的学校开始开设了。
这些学校都特别讲究教育,特别是科学和技术。
爸爸说,现在我们能上学,能学这么多知识,都得感谢那些早期开设学校的人呢!
现在,上海有很多很棒的学校,很多学生都特别厉害,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才能像他们一样聪明。
嘻嘻,等我长大了,也想当老师,教小朋友们知识,让他们也像我一样喜欢学习哦!
—— 1 —1 —。
拿几份民国时期的大学国文试卷比比今天的高考试题
拿几份民国时期的大学国文试卷比比今天的高考试题我没有上过正规大学。
最高学历是高中一年级。
有一张“军政大学”的毕业证书,但是教育部不承认我是“高校毕业生”。
因此,我没有“高考”的经历。
我原来的工作专业,是汉语语言学和方言学。
但这都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而是给学者当助手逐渐积累的。
一般的说法,叫做“自学成才”。
尽管今天我能够给大学生讲课,但是我坦言:如果叫我去考大学,我肯定考不上。
不要说考数理化了;就是考语文,我也不及格。
我有个小女儿,上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常常把一些所谓的“高考模拟试题”拿回家来,要我帮她一起做。
我总感到惊讶:所出的题目,不是日常工作中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例如翻译古文尚书,只怕多数中学语文老师都没认真读过《尚书》),就是模棱两可有多种答案的东西(例如标点一段文章,只怕根本就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总之,通过这样的考试,并不能考察一个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
考试成了老师为难学生、或让学生去猜老师腹内文章的一场游戏,成败的偶然性很强。
难怪一个大学文科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居然连一篇很简单的总结或一份可行性分析都写不好。
朋友们普遍都认为: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其语文水平比民国时代的大学生差多了。
下面是从北大、清华档案馆里查出来的1932年、1934年、1946年的几份入学考试国文科试卷。
也许你不会相信:这些考卷,每份都只有一页纸!请看1932年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试验国文题:◎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试验国文题民国二十一年七月(文法学院用)一、把这首诗译成散文白话(自加新式标点符号)。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下列各书是谁做的或编的?文史通义后汉书论衡说文解字日知录说苑红楼梦方言文选三国志三、什么是“四书五经”?什么叫做“四部”?什么是“三通”?“唐宋八大家”是谁?四、试举五部秦以前的书。
浅谈民国时期的教育
论民国时期的教育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
“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
“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
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
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
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
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
令人失望。
”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的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中学校刊研究(1912-1949)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中学校刊研究(1912-1949)民国时期的上海得益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地理条件,成为民国出版业中心,同一时期,上海地区中学教育蓬勃发展,且绝大部分中学都有了自己的校报校刊。
据笔者初步统计,上海现存民国中学校刊超过400本,涉及了110多家民国中学,是有待系统开发并整理的珍贵一手资料。
中学校刊是反映中学生生存状况、思想状况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校史、教育发展历程、社会环境变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及国内其他地区保存的一手文献加以系统整理、归纳,以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中学校刊的主创群体和内容性质为归类依据,通过对校刊原件的分析,对民国时期上海的中学校刊进行定义、分类、分析,详细说明了它们在出版形态、内容、影响方面的特点与共同点,从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教育细节着手,对上海地区民国中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此时期上海地区中学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一个侧面的展示、分析。
本文认为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中学校刊较为完整的呈现出当时中学生的总体风貌。
校刊依托于当时上海雄厚的中学教育资源,在编、印、发等期刊出版环节努力向专业的期刊运营模式靠拢,并在内容上体现出上海中学生尊重传统、广纳新知,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同时又因残酷的社会现实而苦闷的真实的成长过程。
校刊在当时已成为凝聚师生情感、培养时代先锋的一项文化事业,是拥有广大格局、超越校园这一范围局限的社会媒介。
虽然从整体上看,校刊的内容和结构相对其他刊物来说过于简单,在美术、宣传、内容多样性等方面也不及今日上海的中学校刊,但其独具时代特色的内容和风格恰好最直接的体现了民国上海地
区中学生的生存环境及思想变化,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珍贵文献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健全,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探究民国时期的上海教育问题,能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推
动中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揖关键词铱 民国;上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揖中图分类号铱
K263
揖文献标识码铱 A 揖文章编号铱 1009-3036(2018)04-0090-03
20 世纪 30 年代,民众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促成了民众教育运动。“民众教育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的产物,它以劳苦大众为本位,力求 教育权利大众化,大众生活教育化。从实践层次上说,民众 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 到了不同教育。它的教育对象涉及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它 的教育形式涉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它的教育内容涉及 文化知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卫生教育等,它的教育区域 涉及农村教育、城市教育,但它最看重的是成人教育和社 会教育。”[1]
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研究的一个出发点,是因为近代 上海作为一个风云变幻的城市,镌刻了太多近代历史的印 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的方面,毫 无疑问都处于前列,成为当时人们开眼看世界的一个重要 窗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3 年(道光二十三年)11 月 17 日,上海被迫开埠,上海近代教育自此开始。上海近代教 育的发展既有外力的推动,也离不开原有传统教育的实践 和社会历史环境。”[2]上海近代教育正是在开埠前传统教育 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研究近代 上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上海地区的教育问题具有 一定的代表性。近代上海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心,可以 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是近代中国 文化的中心,在出版、新闻、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 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公立学校 民国时期,上海在私立学校占绝对多数的同时,也存 在一定数量的公立学校。民国时期上海的公立学校中,国 库、省库主办的国立、省立学校较少,市财政支撑的市立学 校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的地方财力比较雄 厚,教育财政投入比例较高。所以上海市市立学校较多,基 础 设施和 管理 都比较 完善,为 了扩充 学 校 教 育,不 断 的 添 设市立中小学,建筑市立中小学校舍。“本市各中小学校 舍 ,履 行修 建者甚 多,因市 库支绌 ,不得不 分 别 缓急 ,先 后 兴建。前在二十二年度招标开工,至二十三年度落成者,有 新 陆师范 ,唐湾小 学,高桥 小学,洋 泾小学,草 塘小 学 等 五 校。”“市教育局为应地方需要,每年均有添设小学,或将私 立小学无力维持者,收归市办。二十三年度于市中心区添 设 政袁小 学一 所,于开 北区 添设开 北 实 验小 学 一 所,并 收 归行区私立西衰小学为市立。”[3] 这一时期,上海女子中学教育发展也进入了规范阶 段。清末随着传教士涌入上海,教会办女学打破了上海无 女子学校的传统,后来上海教会女子教育随着课程标准化
圆园18 年 7 月 总第 238 期 第 4 期
黑河学刊 匀藻蚤澡藻 允4
民国时期上海教育问题研究(1932—1934)
王琼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揖摘 要铱 上海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研究上海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民国二 十一年到二十三年(1932—1934)年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该时期上海的各种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机
一、学校教育 本文所研究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普通教育,即中小学的
教育问题。首先是调查全市学龄儿童的状况,同时依据学 龄儿童的数量来增设学校。“查本市小学教育,年来虽逐渐 发展,而户口稠密,学童众多,现有小学,尚有不教容纳,自 应急谋增设,以期减少文盲,启迪民智。唯办理小学教育, 须先明确学龄儿童情形,庶等有所依据,设施得有准绳,市 教 育局特 于二 十二年 度内,调 查全市 学 龄 儿 童,指 派 市 立 及一部分私立学校教导员,暨高级学生,分任调查,逐一整 理级,由该局依据学龄儿童调查实况,分别核定,以增设校 添级。”[3]
(二)私立学校 民国时期上海的私立教育非常发达,整个民国期间上 海的私立学校为数奇多,几乎可以视为近代中国与上海的 一大奇观。主要是由于上海民营经济或私人经济比较发 达 ,民 国政 府对 民间私 人办 学的 政策引 导 和 鼓 励,同 时也 减轻了上海城市公共教育的财政负担。民国时期上海存在 着 一个数 量庞 大,级别 分类 广泛的 私立 学 校 群 体,所 以对 私立学校的管理对上海教育部门来说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关于私立学校的立案问题,“本市私立中小学校,应遵照修 正私立学校规程之规定,依序至市教育局呈请立案,其手 续完备者,即由该局派员前往调查学校实况,据由私立学 校立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分立案,试办,改良,取缔四种,提 经 局务会 议议 定,呈请本 府及 教育 部议 案 报,即 行 分 别公 布。”[3]私立学校的创办是为了发展上海的教育事业,但是 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腐败谋私者,对于处于此种 目的创办的私立学校,要坚决予以取缔。“取缔腐败私立学 校,本市私立学校,不下千所,为数之多,实冠全国,其中热 心与学与宗旨纯正者,实为多数,而借学校收钱,或讲理腐 败者,亦覆不少。市教育局为彻底整顿起见,随时注意私校 办理情形,派员调查,分别令饬改进,或予取缔。”[3] 二、社会教育 (一)市立民众教育 民国时期为了启迪民智,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兴起 了一种民众教育,民众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育、补习教育、 职业教育、公民教育、科学教育、文艺教育、健康教育等。而 办 理民众 学校 是进 行民众 教育 的最 主要 的 方法,“ 二 十三 年度市立民众学校办理之初,应用于应届乡区各民校,以 资作上开系,在秋季开学时,往往招生不易,而夏间结束伊 过,又往往大部退学或缺课,教学而感困难,因教其弊,爰 分 三期开 办,将 九月初 开始 第十 二届民 校,全 设 于 市 区及 不受杂事影响之市内重要区域,后于是年冬十一月开学之 第 十 三 届 民 校 ,全 择 乡 区 分 设 ,期 农 区 民 众 ,得 在 农 隙 读 书,而免向日之弊,是届于二十四年四月结束,至二十四年 开始之第十四届民校,则亦照第十二届办法办理。”[3]同时 上海市还设立了市立民众教育馆,每日到馆参观的民众甚 为拥挤,由此可以看出民众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识字教育 面对全国出现的大量的文盲问题,在清末时期就出现 了识字教育,上海出现了识字夜校和贫民学堂。民国初期, 上海识字教育停滞不前,直到五四运动前后,上海的扫盲教 育在广大群众“争取人民教育权力”的呼声中有了一定的声
揖作者简介铱王 琼(1993-),女,河南漯河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研究生。
窑90窑
的开端,开始进入真正的中学教育发展阶段。进入民国时 期,女子中学教育才真正得到官方认可,男女中学分设奠 定了中学阶段男女两轨分行的基调。为了发展女子教育, 大量的新校建立,旧有的学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 模。“由本府组织学校建设委员会,认为市中心区有设立男 女中学各一所之必要,议将市立敬业中学及务本女中两 校,移设市中心区加以扩充,已指定校址,进行钦收土地, 计划建筑,又闻北区育德小学,于一二八校舍被毁,暂遵特 区开学,现有还回必要,亦议呈准本府,将柳营地公地一部 分为该校校址,计划建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