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早癌诊治规范
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管理工作流程
上肠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管理工作流程上肠胃癌(GI),包括食道,胃,以及其他上消化道器官的癌症,是全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早期诊断和治疗上位GI癌对改善病人的结果至关重要。
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层GI癌症的管理工作流程涉及多学科办法,包括几个关键步骤。
步骤1:识别高风险个人管理工作流程中的第一个步骤是确定高发性GI癌的高危个体。
这可能包括有上GI癌症家族史的个人,有巴雷特食道史的个人,以及慢性胃溃疡逆流病(GERD)的患者。
高危个人应当定期接受筛查,及早发现上位GI癌。
步骤2:症状识别和评价工作流程的下一步是教育保健提供者和普通民众了解上GI癌症的常见症状,如持续吞咽困难,体重下降原因不明,以及持续腹痛。
保健提供者必须迅速评估和调查出现这些症状的病人,以排除或确认上层GI 癌症。
步骤3:诊断测试在识别症状并评价患者历史后,诊断检测对于早期诊断上GI癌至关重要。
诊断测试可能包括上部内镜检查,CT扫描或PET扫描等成像研究,以及可疑损伤的活检。
这些测试对确认癌症的存在和确定疾病阶段至关重要。
步骤4:多学科治疗规划一旦对上GI癌症的诊断得到确认,由胃肠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外科医生和其他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小组将合作制定患者个性化治疗计划。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手术、化疗、放射疗法、定向疗法和免疫疗法,视癌症的阶段和类型而定。
步骤5:支助性照料和后续行动除了初级癌症治疗外,辅助护理和后续护理是上GI癌症管理工作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可能包括营养支助、疼痛管理、心理社会支助,以及定期的后续预约,以监测治疗反应并处理任何副作用或并发症。
案例研究:史密斯夫人Smith夫人是一名55岁有食道癌家族史的妇女,她向她的初级保健医生提出了关于持续吞咽困难和无意减肥的投诉。
她的医生认识到这些症状是上GI癌症的潜在征兆,因此立即请她作进一步评估,包括上内膜检查和成像研究。
测试发现她的食道上有肿瘤,她被迅速转诊到多学科小组进行治疗规划。
Smith夫人的病例强调了早期识别和评价高危个体的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上GI癌的重要性。
消化道早癌标本的标准处理和报告规范
B0582208,结肠腺癌,HE
B0582208,结肠腺癌,HE
B0582208,结肠腺癌,EVG、Desmin
规范化的病理学报告内容
(1)肉眼类型
(2)组织学分型 – 癌前病变(异型增生) – 浸润性腺癌
(3)肿瘤侵犯的深度(SM1 ) 胃:<500μm 食管:<200μm 结肠:<1000μm
B0572870
B0572870
B0572870
B0572870
有蒂病变(息肉状)的浸润层次:Haggitt levels(1-4)
Gastroenterology 1985; 89: 328–336.
无蒂息肉浸润层次相当于Haggitt levels(4)
无蒂病变(非息肉状)的浸润层次:Kikuchi levels(sm1-3)
适用于具有固有肌层的病变 Dis Colon Rectum 1995; 38: 1286–1295.
浸润深度的绝对数值(从粘膜肌层至癌组织前锋)
规范化的病理学报告内容
(1)肉眼类型
(2)组织学分型 – 癌前病变(异型增生) – 浸润性腺癌
(3)肿瘤侵犯的深度(SM1 ) 胃:<500μm 食管:<200μm 结肠:<1000μm
(4)脉管有无侵犯 (5)肿瘤出芽分级 (7)其他病变 (8)绘制粘膜病变谱系图
粘膜病变谱系图
病理报告(B0598618)
• ESD切除粘膜组织一块(3.3x3.0cm),表面见一浅 表凹陷型病变(0.5x0.4cm,Type0-IIc)。 镜检:
– (胃窦)胃粘膜高分化管状腺癌。 – 癌瘤局限于粘膜固有层。 – 脉管内未见癌栓。 – 黏膜标本的水平及垂直切缘均未见癌残留。 – 粘膜组织内未见溃疡及瘢痕性病变。 – 周围胃粘膜组织呈慢性炎,肠上皮化生(完全及不完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
一.疾病相关情况
消化道早癌定义为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未突破肌层。
消化道癌前病变定义为粘膜萎缩、肠化、非典型增生/异性增生/上皮内瘤变。
早期消化道肿瘤多无症状,而许多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病变微小、内镜表现不明显,通过普通内镜观察容易漏诊。
目前早癌诊断和癌前病变主要靠染色内镜技术结合病理检查。
染色内镜分为特殊染料染色(如卢戈式液、美兰、靛胭脂等)及光学染色(如NBI)。
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PMR)、多环粘膜切除术(MBM)及黏膜下剥离术(ESD)。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治疗后恢复期。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疑诊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
三.住院分级诊疗指南
(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
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治疗后伴有其他慢性疾病需要调养者。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
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确诊、需要内镜治疗。
消化道早癌标本的标准处理和报告规范
早期胃癌诊治率
2014年
中国 <10%
日本 70%
韩国 50%
《2014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
东西方关于异型增生/早癌认识的差别
• 上皮性肿瘤的发生
– 西方:“低级别异型增生 — 高级别异型增生 — 浸润性癌”的过程(癌前-浸润性癌 的阶段性过程)
– 日本:“微小癌 — 小癌 — 癌”的过程(de novo)
• 治愈性切除(curative resection)
– 无或低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完整切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脉管有无 癌栓等)
消化道早癌的诊治规范、共识
消化内镜切除标本的病理学规范化检查
• 标本的标准处理
– 病理处理前期 – 病理取材
• 规范化病理报告
病理处理前期 要点
• 用针:不生锈的细针 • 10%中性福尔马林,足够的固定液,12-48小时 • 保持粘膜及其病变的平展 • 避免粘膜过度干燥
《2014年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治共识》
规范化的病理学报告内容
(1)肉眼类型
(2)组织学分型 – 癌前病变(异型增生) – 浸润性腺癌
(3)肿瘤侵犯的深度(SM1 ) 胃:<500μm 食管:<200μm 结肠:<1000μm
(4)脉管有无侵犯 (5)肿瘤出芽分级 (7)其他病变 (8)绘制粘膜病变谱系图
规范化的病理学报告内容
(1)肉眼类型
(2)组织学分型 – 癌前病变(异型增生) – 浸润性腺癌
(3)肿瘤侵犯的深度(SM1 ) 胃:<500μm 食管:<200μm 结肠:<1000μm
(4)脉管有无侵犯 (5)肿瘤出芽分级 (7)其他病变 (8)绘制粘膜病变谱系图
浸润深度的绝对数值(从粘膜肌层至癌组织前锋)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消化道早癌是指发生于消化道黏膜上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如果及时发现并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都较高。
内镜诊断和治疗是消化道早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将对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行科普介绍。
一、消化道早癌的分类和分布消化道早癌包括食管早癌、胃早癌和结直肠早癌,其中以胃早癌最为常见。
根据组织学类型,消化道早癌可分为腺癌、粘液癌、平滑肌瘤等。
根据病变形态,消化道早癌可分为隆起型、扁平型和凹陷型。
不同形态的早癌治疗方案也略有不同。
二、内镜诊断消化道早癌内镜检查是消化道早癌的首选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深度,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内镜检查还可以同时进行活检、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等治疗操作,一次检查既可以明确病变,又可以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内镜检查前的准备内镜检查前,患者应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是空腹检查,患者应在检查前6小时内禁食,并在检查前2小时内禁止饮水。
其次是肠道准备,如果是结肠镜检查,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一般是采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液进行清洗。
最后是心理准备,内镜检查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患者应做好心理准备。
2.内镜检查操作步骤内镜检查包括进口镜检查和出口镜检查,进口镜检查是通过口腔进入食管、胃、十二指肠进行检查,出口镜检查是通过肛门进入直肠和结肠进行检查。
下面以胃镜检查为例介绍内镜检查的操作步骤。
(1)患者取坐位或左侧卧位。
(2)给患者喉部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喷雾,减轻喉咙疼痛感。
(3)将内镜插入口腔,顺着食管进入胃部。
(4)检查胃黏膜表面,观察病变形态、大小、位置、边界和颜色等。
(5)如发现疑似病变,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6)根据病变的形态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三、内镜治疗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是消化道早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切除术(ESR)等。
《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2014年,试行)》-排版
目录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 (1)第一节筛查人群 (2)第二节知情同意书 (4)第三节筛查程序 (7)第四节筛查流程图 (9)第五节内镜检查技术说明 (10)第六节标本处理与病理诊断 (16)第七节治疗原则 (21)第八节随访原则 (23)第九节并发症及处理 (23)第十节质量控制 (33)第十一节筛查工作用表 (34)第十二节进度报表 (49)第十三节小结 (71)第十四节附录 (72)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2014年版试行)上消化道癌症主要包括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在我国上消化道癌症高发地区进行上消化道癌症的筛查及早诊早治。
技术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在上消化道癌症高发地区,对高危人群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发现的可疑病变进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在一次内镜检查中可发现上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病变,使筛查及诊断一步完成。
内镜检查时必须去除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内黏液与气泡。
在检查食管时,必须辅以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对贲门癌高发位点(贲门脊根部黏膜胃体侧区域,交界线下2厘米内,10点至1点处)认真观察,有任何形态学异常时均须活检;依次观察胃内的各个部位,必要时辅以靛胭脂染色,有任何形态学异常时均须活检。
本技术方案的重点在于发现可干预的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并及时予以治疗。
筛查对象为上消化道癌症高发地区40-69岁的人群。
对发现的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贲门和胃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及癌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对其他癌前病变,或未能及时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
所有病变的诊断及转归的判定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依据。
技术方案的工作目标为:任务完成率≥100%,检出率达到相应地区的估算值,早诊率≥70%,治疗率≥85%,如有随访任务,随访率≥70%。
注:1. 任务完成率=实际筛查人数/任务人数X100%。
2. 检出率=(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食管癌+贲门高级别上皮内肿瘤+贲门癌+胃高级别上皮内肿瘤+胃癌)÷实际筛查人数X100%。
上消化道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方案
上消化道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2021年试行版)上消化道癌症要紧包括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在我国上消化道癌症多发地域进行上消化道癌症的筛查及早诊早治。
技术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在上消化道癌症多发地域,对高危人群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发觉的可疑病变进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在一次内镜检查中可发觉上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病变,使筛查及诊断一步完成。
内镜检查时必需祛除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内粘液与气泡。
在检查食管时,必需辅以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对贲门癌多发位点(贲门脊根部黏膜胃体侧区域,交壤限下2厘米内,10点至3点处)认真观看,有任何形态学异样时均须活检;依次观看胃内的各个部位,必要时辅以靛胭脂染色,有任何形态学异样时均须活检。
本技术方案的重点在于发觉可干与的癌前病变及初期癌,并及时予以医治。
筛查对象为上消化道癌多发地域40-69岁的人群。
对发觉的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贲门和胃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及癌患者进行及时医治;对其他癌前病变,或未能及时医治的患者,应按期进行随访。
所有病变的诊断及转归的判定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依据。
技术方案的工作目标为:任务完成率≥100%,检出率达到相应地域的估算值,早诊率≥70%,医治率≥85%,如有随访任务,随访率≥70%。
注:1. 任务完成率=实际筛查人数/任务人数X100%;2. 检出率=(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食管癌+贲门高级别上皮内肿瘤+贲门癌+胃高级别上皮内肿瘤+胃癌)÷实际筛查人数X100%。
检出率由专家组估算确信;3. 早诊率=(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初期食管癌+贲门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初期贲门癌+胃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初期胃癌)÷(食管重度异型增生、贲门高级别上皮内肿瘤、胃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及其以上病变)X100%;4. 医治率=实际医治例数÷应医治例数X100%;5. 初期癌:初期食管癌包括食管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初期贲门癌包括贲门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不管有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初期胃癌包括胃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不管有无淋巴结转移证据;6. 随访率=实际随访人数÷应随访人数X100%。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李强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李强发布时间:2023-06-12T06:06:22.321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月4期作者:李强[导读]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李强(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眉山620500)消化道早期癌症是指癌细胞侵袭黏膜和亚黏膜层的癌症,通常病变范围仅限于黏膜和亚黏膜层,没有浸润到肌层和淋巴结,是消化道癌症中最早期、最有机会治愈的阶段。
因为消化道癌症发展得比较缓慢,且病变范围有限,所以被称为早期癌症。
早期消化道癌症往往没有症状,很难被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逐渐扩散到深层组织,甚至转移至其他器官。
内镜诊断与治疗是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1、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内镜检查可以通过观察黏膜表面的变化,检查癌症的位置、大小、形态、颜色等信息,可以同时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变的良性或恶性。
1.1胃镜胃镜是检查胃部病变的主要方法。
医生会在患者服用轻度麻醉药物后,通过口腔将一根柔软的内镜插入胃内,观察胃壁的变化。
在胃镜检查中,医生还可以进行黏膜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1.2结肠镜结肠镜是检查结肠病变的主要方法。
医生会将一根柔软的内镜插入肛门,进入结肠,观察结肠壁的变化。
结肠镜也可以进行黏膜活检。
1.3食管食管是检查食管病变的主要方法。
医生会将一根柔软的内镜插入口腔,进入食管,观察食管壁的变化。
食管镜也可以进行黏膜活检。
除了内镜检查外,还可以进行X线造影、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2、消化道早癌治疗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
其中,内镜治疗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好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治疗。
2.1内镜治疗2.1.1EMREMR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内镜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变面积小于2cm的浅表性病变。
该方法通过内镜将注射针插入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使黏膜隆起,然后用电切刀或剪切器将病变的黏膜切除,最后将切除的组织用夹子取出,进行组织学检查。
消化道早癌——这样诊断要慢一点
消化道早癌——这样诊断要慢一点上一回咱们聊了聊内镜切除标本的组织处理过程,这一回咱再聊聊相关的病理诊断报告格式和内容,还是那句老话各位看官各取所需、多提意见。
一、消化道早癌诊断报告须包括以下内容:1. 肿瘤解读: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大小,癌前病变;2. 生物学行为描述:是否浸润/浸润层次/深度(如SM1、SM2,仅在垂直切缘阴性时测量深度),是否侵犯脉管(血管、淋巴管);3. 切缘情况:水平(侧切缘)和垂直切缘(基底)情况;4. 继发或伴发病变:有无溃疡形成或溃疡瘢痕,周围黏膜的其它病变。
二、大体检查文字描述规范和模板:文字描述内容应包括:1.标本送检部位、术式;2.标本描述:数量()块;大小 cm* cm* cm /最大径 cm— cm/蒂部长 cm,宽 cm;3.病变描述:肉眼分型0-Ⅰp(隆起型-带蒂)、0-Ⅰs(隆起型-广基)、0-Ⅱa(浅表隆起型)、0-Ⅱb(浅表平坦型)、0-Ⅱc(浅表凹陷型)、0-Ⅲ(凹陷型)、混合型(病变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肉眼分型,如0-Ⅱa Ⅱc);病变范围(cm* cm* cm),距标本侧边缘最近距离(cm);例如:送检贲门ESD切除黏膜组织一枚,大小3.5cm*3cm*0.2-0.3cm,未见明确食管黏膜。
黏膜面局部见一1.8cm*1.3cm的浅表隆起-凹陷型(0-Ⅱa Ⅱc)病变区,该区域距标本侧边缘最近距离0.2cm。
三、诊断报告规范和模板:1. 送检部位和术式;2. 病理诊断:肿瘤组织学类型(参考WHO肿瘤分类标准,不同组织学类型混合时应注明各区域所占的百分比)、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是否与巨检符合,如不符合需测量镜下病变最大径和累及组织条数目)。
各器官须评估的病理参数:如食管早癌应评估癌组织浸润方式(图1)、胃早癌评估是否伴发溃疡或存在溃疡瘢痕、大肠早癌评估Tumor Budding分级(即癌组织浸润前锋出芽状生长、由1-4个癌细胞组成的孤立细胞/细胞索/细胞簇,分级标准见图2)等。
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疗
Large flat polyp around appenditic orifice 42
ESD techniques for SMTs (sm, mp) ----
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 ESE )
43
44
45
46
GIST in gastric fundus
采用内镜方法可以安全、完整切除的 局部病变
• 关键:判断病变范围,深度和性质
20
采用NBI, 内镜染色明确病变范围,结合 放大内镜观察整个病变的腺管结构和腺 管开口对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极有价值
21
EUS可以明确SMT起源层次和大小,但 对平坦病变浸润深度(尤其是SM)判 断,其准确性差异较大,有其局限性
36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37
38
Early gastric cancer (3.5*3.2cm) 39
Large rectal flat polyp (5.2*4.5cm) 40
Large polyp with lipoma in ascending colon41
Endoscopy limits have still to be expanded ……
Combination with laparoscopy
NOTES
63
64
22
• 侵犯sm病变,注射NS后不会明显抬起
Hale Waihona Puke • 抬举征(lifting sign): 简单,实用
23
Polypectomy
24
25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26
食管早癌的规范化诊疗流程
食管早癌的规范化诊疗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食管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消化道早癌规范化病理学诊断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消化道早癌规范化病理学诊断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在消化道癌中,早发现、早诊断、早规范化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且可改善预后。
在消化道患者的内镜治疗中,规范化病理学检查是疗效判断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目前缺乏完整的、规范化的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和流程,致使病理同内镜诊断不一致。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对消化道早癌的规范化病理学诊断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措施。
规范化病理学诊断在消化道早癌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对于消化道肿瘤来说,在我国成人肿瘤中占比超过50%,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远远超过晚期消化道肿瘤。
目前,随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窄光谱内镜、超声内镜、激光共聚焦内镜等技术、设备的开发应用,明显提高了消化道早癌发现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消化道早癌患者首选治疗和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内镜下切除术疗效的评估以及预后的判断需规范的、准确的病理学检查,经不同内镜观察到的表现也需病理学诊断进行验证,所以,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规范化的病理学检查存在重要的价值。
病理学诊断存在的相关问题在消化道早癌患者中,常用内镜下切除标本、外科切除标本以及活检标本等,外科切除标本在肉眼下可观察到明显的改变,易辨认病变位置、切缘关系,临床对于标本处理以及报告签发等早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活检标本处理比较简单,其检查重点是判断病变的性质;内镜下切除标本属于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标本类型,一些病理医师对其没有深刻的认识,常把其当做活检标本进行处理,致使病理诊断无法满足消化道早癌的疗效评估、预后判断。
而且,我国的病理医师比较缺乏,工作量巨大的同时,消化病理亚专科培训不足。
所以,在消化道早癌的病理学诊断中,最大问题就是在内镜下切除标本检查中存在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而无法满足临床对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等需求。
消化道早癌规范化的病理学诊断措施规范化的标本前期处理:黏膜标本充分伸展,病变保持原形。
为避免黏膜肌层的回缩,充分显示病变,需使用不锈钢细针(针径较小)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得到的标本在泡沫塑料上进行固定。
消化道系统肿瘤的早诊早治
消化道系统肿瘤的早诊早治摘要:在临床上,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肿瘤是危害最大的三种疾病,它们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
在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都比较多,而胃癌、肠癌、食管癌、肝胆胰肿瘤等消化系统肿瘤都是比较常见的致死性疾病。
因为消化系统包含的脏器较多,所以在消化系统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要高于呼吸系统的肿瘤,所以也就更加的受到关注。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诊断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目前对于消化系统癌症发生的风险因子及致病机理尚不明确,尚需进一步探讨。
胃癌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胃癌患者预后最好的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高清晰度消化道内窥镜,结合图像放大和染色等新技术,实现对胃癌的早期诊断;采用超声内镜结合细针活检(EUS-FNA),实现对胃癌的早期诊断;采用EMR和ESD技术,实现对胃癌的彻底切除,实现根治。
胃肠道内窥镜技术已经进入了超微创的新时期。
文章对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消化道系统肿瘤的发生原因和致病机理消化道肿瘤由于其所涉及的脏器较多,种类较多,多数消化道肿瘤的病因和致病机理仍不清楚。
消化道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幽门螺杆菌(H.pylori)可导致慢性胃炎和糜烂,而持续的炎症则会促使胃癌的发展,H.pylori是胃癌的致癌物之一,其可被可控地杀死。
食道癌的发病机理也十分复杂,确切的致癌物尚不明确,通过食用一些能够减轻食道损害的食物,例如完全煮熟和腌制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研究表明,肥胖可促进结肠息肉的形成。
胃肠癌的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目前胃肠癌研究的热点,对胃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胃癌的早期诊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问题。
人的自知之明很少,大部分胃癌初期都没有症状,一旦发现有症状的胃癌,就会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规范(讨论版)一、诊断规范:(一)消化内镜检查:1.检查前准备:(1)胃镜:患者禁饮食8小时以上,检查前常规服用咽部麻醉剂及消泡剂(二甲基硅油),如果行染色内镜术前同时口服去粘液剂(链霉蛋白酶)。
如无上述产品检查时如有泡沫、粘液一定要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推荐有条件单位推广无痛胃镜检查,不仅减少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检查质量。
(2)结肠镜:检查前一天少渣饮食,检查当天口服泻药,推荐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或硫酸镁做肠道准备,肠道准备时间为4小时,多让患者活动。
如检查时肠腔内残存粪质和泡沫,尽量用二甲基硅油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检查前如无禁忌症常规应用解痉剂如丁溴东莨菪碱。
2.胃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是否正常,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
如有NBI 功能,用NBI进镜,观察咽部、食管,至贲门调为白光,如患者反应较大,进镜观察咽部困难,可在检查结束退镜至咽部时观察,常规留取咽部声门照片。
胃镜检查时充分注气,手法轻柔,避免盲区,尤其是胃体小弯侧近贲门、贲门粘膜嵴、胃体中部小弯、胃角前后壁等,十二指肠注意球部后壁及降段乳头。
胃镜至少要采集35张左右白光照片,包括口咽部1张、食管4张、贲门胃底4张、胃体14张、胃角3张、胃窦5张、十二指肠球部2张、降段2张、取活检部位2张。
具有NBI功能胃镜加咽部及食管5张。
3.结肠镜检查规范:进镜前检查内镜是否正常,是否打开工作站,核对患者信息。
结肠镜检查推荐单人操作,进镜至盲肠后充分注气,清洁视野,缓慢退镜观察,遇到弯曲时缓慢通过,必要时对同一部位反复进镜、退镜观察,退镜观察时间不少于6分钟。
如进镜过程中发现小于5毫米息肉,可先行活检后再继续进镜。
结肠镜照片数量无严格限制,但应该在20张以上,对每段结肠都应留取照片,如回肠末端、阑尾开口、回盲瓣、回盲部远景、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及直肠倒镜。
4.可疑病变内镜检查规范:(1)白光内镜:如果发现可疑早癌病变,先用白光内镜把病变的远景、近景、直视、侧视、充气状态、吸气后照片留取,照片图像要求清晰,病变部位位于图像中央,内镜前端与观察部位距离适当。
(2)电子染色内镜:因电子染色本身不会对病变造成任何影响,因此白光观察后先用电子染色观察,主要是近景观察,如病变较大时要全面观察病变,尤其要注意病变的边缘、明显隆起及凹陷处,分别留取各位置照片。
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时,先非放大状态观察完毕后,再用低倍放大观察,后逐步增加放大倍数,直至最高倍放大,在逐步调整、增加放大倍数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病变最严重位置,留取各放大倍数及位置照片。
放大内镜观察时因可能对病变造成摩擦、损伤,因此对胃和结肠可以在染色内镜观察后再进行放大内镜观察,但食管碘染后难以放大观察,所以食管须先放大内镜观察再碘染。
(3)染色内镜:应用特殊染料使消化道黏膜结构更加清晰,加强病变部位与周围黏膜的对比。
常用染色剂有靛胭脂,浓度0.5%;复方碘(卢戈氏液),浓度1.5%;冰醋酸,浓度1.5%;结晶紫,浓度0.05%。
①复方碘在染色内镜中主要用于对食管黏膜的染色。
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糖原丰富,遇碘呈棕色,当黏膜发生恶变时,其中糖原的含量发生变化,使染色后食管呈现深着色、浅着色、不着色等情况。
染色前冲洗掉食管表面粘液,用花洒式喷洒管沿齿状线喷洒至距门齿20CM,立即吸引抽出食管腔内残留碘剂,后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食管,胃镜进入胃内吸引抽出胃底残余碘剂,后退镜观察。
②靛胭脂为非黏膜吸收染色剂,其采用力学原理,即低凹部位色素潴留,较为凸起的部分色素消退较快来进行对比,观察其在黏膜间隙的分布情况显示黏膜微细变化和病灶立体结构,补充肉眼观察的不足。
用直喷式喷洒管对准病变缓慢喷洒,如病变边缘不清要扩大喷洒范围,后吸气,等待2-3分钟后充气观察。
③冰醋酸刺激黏膜血管收缩,喷洒后黏膜变白,腺管结构更加清晰,肿瘤组织由于血管丰富,会比正常黏膜更早恢复血供而比周围组织发红,内镜下容易识别。
用直喷式喷洒管对准病变缓慢喷洒,如病变边缘不清要扩大喷洒范围,喷洒时记录喷洒时间,持续观察病变处3分钟左右,记录病变颜色变化及时间。
④结晶紫可以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而腺管开口处无染色剂,能凸显腺管结构。
用直喷式喷洒管对准病变缓慢喷洒,如病变边缘不清要扩大喷洒范围,后吸气,染色后2分钟左右观察腺管开口形态。
(二)消化内镜诊断:1.病变部位2.病变大体形态,巴黎标准3.病变大小4.病变类型,结合染色、电子染色、放大内镜等方法,初步判断性质(鳞癌、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5.病变TNM分期,结合超声内镜(N)及超声小探头(T)二、治疗规范:(一)内镜治疗适应证1.食管早癌内镜治疗适应证:EMR适应证:小于15mm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ESD适应证:①大于15mm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②早期食管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内镜(EUS)等检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浸润深度,局限于m1、m2、m3或sm1且临床没有血管和淋巴管侵犯证据的高、中分化鳞癌。
③伴有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Barrett食管。
④姑息性治疗,适于侵犯深度超过sm1、低分化食管癌、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及拒绝手术者,并需结合放疗。
2.胃早癌内镜治疗适应证:EMR适应证:小于10mm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分化型粘膜内癌。
ESD适应证:①不论病灶大小,无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②肿瘤直径≤30mm,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③肿瘤直径≤30mm,无合并溃疡存在的分化型sm1黏膜下癌。
④肿瘤直径≤20mm,无合并溃疡存在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
⑤大于20mm的胃黏膜上皮内高级别瘤变。
⑥EMR术后复发、再次行EMR困难的黏膜病变。
⑦高龄、有手术禁忌证或疑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癌,拒绝手术者可视为ESD相对适应证。
3.结肠早癌内镜治疗适应证:EMR适应证:小于20mm的腺瘤和结肠直肠早期癌症。
ESD适应证:①无法通过EMR实现整块切除的>20mm腺瘤和结肠直肠早期癌症。
术前需通过抬举征、放大内镜或EUS评估是否可切除。
②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和早期结肠直肠癌。
③大于10mm的EMR残留或复发病变,再次EMR切除困难的病变。
④反复活检仍不能证实为癌的低位直肠病变。
(二)内镜治疗禁忌证: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的患者,在凝血功能未纠正前严禁行ESD。
病变浸润深度超过sm1则为ESD的相对禁忌证。
(三)ESD操作规范:1.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ESD 操作时首先进行常规内镜检查,了解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结合染色和放大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范围、性质和浸润深度。
2.标记确定病变范围后,距病灶边缘约3-5mm 处进行电凝标记,标记点间距3mm。
对于上消化道病变常规进行标记,而对于界限清晰的下消化道病灶,可不标记。
3.黏膜下注射注射液体有生理盐水(含少量肾上腺素和靛胭脂,肾上腺素体积分数约为0.005‰)、甘油果糖、透明质酸钠等。
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将病灶抬起,与肌层分离,有利于ESD完整地切除病灶,不易损伤固有肌层,从而减少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4.切开沿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切开病变周围部分黏膜,再深入切开处黏膜下层切开周围全部黏膜。
首先切开的部位一般为病变的远侧端,如切除困难可使用翻转内镜的方法。
切开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应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采用电凝止血。
5.黏膜下剥离在进行剥离前,要判断病灶的抬举情况。
随着时间的延长,黏膜下注射的液体会被逐渐吸收,必要时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
术中反复黏膜下注射可维持病灶的充分抬举,按照病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内镜和附件。
如在剥离过程中,肿瘤暴露始终很困难,视野不清,可利用透明帽推开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以便更好地显露剥离视野。
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和术者的操作习惯,选择不同的刀具进行黏膜下剥离。
剥离中可通过拉镜或旋镜沿病变基底切线方向进行剥离,还可根据不同需要改变体位,利用重力影响,使病变组织受到自重牵引垂挂,改善ESD 的操作视野,便于切开及剥离。
6.创面处理病变剥离后,对创面上所有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对可能发生渗血部位以止血钳、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等治疗,必要时可用金属夹夹闭;对于局部剥离较深、肌层有裂隙者,应行金属夹夹闭。
7.术中并发症的处理术中出血可使用各种切开刀、止血钳或金属夹等治疗,剥离过程中对发现裸露的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预防出血比止血更重要。
对于较小的黏膜下层血管,可用各种切开刀或APC直接电凝;对于较粗的血管,用止血钳钳夹后电凝。
黏膜剥离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可用冰生理盐水(含去甲肾上腺素)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可用APC或止血钳钳夹出血点电凝止血,但APC对动脉性出血往往无效。
上述止血方法如不成功,可采用金属夹夹闭出血点,但往往影响后续的黏膜下剥离操作。
术中一旦发生穿孔,可用金属夹缝合裂口后继续剥离病变,也可先行剥离再缝合裂口。
由于ESD操作时间较长,消化道内积聚大量气体,压力较高,有时较小的肌层裂伤也会造成穿孔,因此ESD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抽吸消化道腔内气体。
8.术后处理(1)操作报告:操作完毕后,术者应及时书写操作报告,详细描述治疗过程中的发现,全面叙述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步骤及其初步结果;如有必要,还需要记录操作中出现异常情况、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建议。
操作者应及时为经治医师提供完整的书面报告,医疗文书应按规定存档管理。
(2)复苏和观察:采用深度镇静或麻醉的患者应按规定予以复苏,建议在专设的复苏区由专人照看,密切监察生命体征,直至患者意识清醒。
患者转出前应交待相应注意事项。
(3)并发症的防治:操作后第一个24h是并发症最易发生的时段,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变化,手术当日应禁食、静脉补液,以后根据病情逐步恢复饮食,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
如有不明原因的胸、腹痛,应及时行胸腹透视、超声或 CT 检查;怀疑创面出血,建议尽早行内镜介入,寻找出血部位并给予止血处理;术中并发穿孔时,吸净消化管腔内的气体和液体,内镜下及时闭合穿孔,术后胃肠减压,予禁食、抗炎等治疗,严密观察胸、腹部体征;保守治疗无效者(一般情况变差、体温升高、腹痛程度加剧、范围扩大等)则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建议有条件者,行腹腔镜探查修补穿孔)。
(4)术后抗生素和止血药的应用:ESD术后应用抗生素的目的主要在于预防手术创面周围的纵隔、后腹膜或游离腹腔的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特别是手术范围过大、操作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导致周围炎症水肿者,或可能并发消化道穿孔者。
对于术前评估ESD范围大、操作时间长、可能引起消化道穿孔者,特别是结肠直肠病变行ESD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