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合集下载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出场所比较随意。或在 乡村 田间地头、 房前屋后随意选择 块平地 , 观众四面围观 , 因而被称为“ 围子戏” ; 或在 乡村
人家室内表演, 因表演者人数很少且多坐在板凳上清唱而
级阶段 , 他们之间无论是否相熟 , 却不感到特别的疏远和陌

文 化 与 传 媒 ・当代 文 坛 ・201 4. 2
有些地方戏曲, 由于其十分脆弱的适应能力 , 更是滑向生命
被称为“ 抵板凳头子” ; 或到庄户人家门前演唱, 以唱为主 ,
有时也用一点动作配 合, 因其动作特征而被称为 “ 扬花摆
柳” 。此处的“ 围子” 、 “ 板凳头” , 形象地指明了当时黄梅戏 的生态形式和媒介形式; 此时 , 与其说是“ 无戏台” , 倒不如 说是“ 准戏台” 。演出和观看的平台, 因地因时而有所不同。
记》 等。
前戏台时期 的黄梅 戏无疑是原生态 的。在前戏台时 期, 黄梅戏表演的内容均较简单 , 多取材于当地农民的现实 生活, 表演者和观 众都是来 自乡村 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演

黄梅戏艺术的原生态基本上是近代 乡土社会的产物 ,
它源于生活 , 还谈不 上有多少“ 高于生活” , 而是紧贴基层 草民的生活世 界和审美趣味 , 甚至还有 “ 低 于” 生 活的表 现 。演员和观众的 区隔还不明显 , 明星和粉丝都还 处在初
的系列人物形象。改编后的黄梅 戏《 f I l l l 》 1 9 5 4 I 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中, 以消新 、 坎朴的独特风格 和魅力征服了观众 , 确立了黄梅戏在华东地I 的他 。除 《 天仙配》 外, 《 女附马》 、 《 打 猪草》 、 《 夫艇 脱 灯》 经过改
戏台时期是指戏曲发展到在露天或固定舞台演出的阶 段 。这一时期的黄梅 戏生态 形式 由小戏发展 到 “ 三打 七

黄梅戏介绍

黄梅戏介绍

黄梅戏介绍•黄梅戏概述•黄梅戏的音乐与唱腔•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目录•黄梅戏的剧目与剧情•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的影响与传播01黄梅戏概述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10多个省区市以及美国、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定义与起源VS发展历程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最初的民歌小调,到后来的搬上舞台,成为一种戏曲形式,期间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创新。

清朝道光年间,黄梅戏在安徽怀宁一带形成“怀腔”或“怀调”,成为独立的戏曲剧种。

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黄梅戏逐渐在唱腔、表演、服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特点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被广大观众接受。

黄梅戏的表演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剧情发展。

同时,黄梅戏还注重舞蹈和身段的表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美学。

02黄梅戏的音乐与唱腔黄梅戏音乐融合了民歌、小调、曲艺等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黄梅风格。

丰富的音乐元素优美的旋律灵活多变的伴奏黄梅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易于传唱,深受观众喜爱。

黄梅戏伴奏乐器多样,包括板鼓、大锣、小锣等,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变化灵活运用。

030201音乐特色平词是黄梅戏的主要唱腔,旋律平稳流畅,节奏明快,适用于叙述和抒情。

平词花腔是黄梅戏中的一种特殊唱腔,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多变,多用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花腔彩腔是黄梅戏中的另一种特殊唱腔,旋律高亢激昂,节奏紧凑有力,多用于表现激昂、悲愤的情感。

黄梅戏 发展现状

黄梅戏 发展现状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黄梅戏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扰。

首先,黄梅戏的观众群体面临老龄化的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丰富多样的文娱选择,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理解有所减少。

因此,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黄梅戏需要通过创新形式和内容来保持其吸引力。

其次,资源保护和传承成为黄梅戏发展的关键。

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需要传统艺人的努力和社会关注。

然而,目前黄梅戏传承人数量稀少,人才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黄梅戏剧团和演员也面临着剧场资源和演出机会不足的困境。

此外,黄梅戏在商业化和大众化的推动下,亦面临着观念更新和宣传推广的难题。

黄梅戏需要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黄梅戏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开展校园宣传推广活动,加强剧团间的合作交流,建立艺人培训机构等。

同时,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黄梅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总之,黄梅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面临一
些挑战,但经过各方努力和积极探索,黄梅戏有望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人们带来艺术享受和文化传承。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质源 泉 , 这 也是 文 化生 态 最基 础 的 层次 。正 如列
宁所 说 : “ 地 理 环境 的特性 决 定着 生 产力 的发 展 , 而 生 产 力 的发 展 又 决 定 着 经 济 关 系 以及 随 在 经
济关 系后 面的所有 其 他社会 关 系 的发 展 。 ” _ 1 我们 可 以说 ,地 理环 境 经 由物 质生 产 方式 这 一 中介 ,
略。
为 不 同 区域 的精 神 文 化奠 定 了物 质 基石 . 影 响人 们 的风 俗 习 惯 、 气 质 性格 等 . 使 不 同地 理 环 境 中 产 生 的文 化 艺 术 或 隐 或 现 地 呈 现 出 本 区 域 的特
有 自然 风 貌 。黄 梅 戏 在 皖 、 鄂、 赣 交 界 处 呱 呱 坠 地, 与 湖北 黄 梅 和安 徽 安庆 的特定 地 理环 境 是 分
然、 社会 、 文 化环 境相 互作 用 的结果 。黄梅戏 的产 生、 演 变 和 繁 衍 也 离 不 开 特 定 的 自然 生 态 、 经济
生态 、 人 文生 态 的综 合 作用 。本 文试 从 文 化 生态 的视角 , 对 黄 梅 戏 的 生成 繁 衍 进行 考察 , 并 扼 要 讨 论 黄 梅 戏 作 为 国家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传 承策
摘要: 黄 梅 戏 是 特 定 文 化 生 态 的产 物 。从 发 生 论 的 意 义 上 看 , 黄 梅 戏 在 长 江 中游 皖 、 鄂、 赣 交 界 一 带
产 生 和形 成 , 有 其 自然 生 态 缘 由 。 以农 耕 为 主 的 经 济 生 态 和 地 方 人 文 历 史 的交 织 , 孕 育 了黄 梅 戏 的平 民
存 与 发 展 状 况 依 然 堪 忧 。从 文 化 生 态 学 的 观 点 看, 一 种 文 艺 形 态 之 所 以在 某 一 地 区发 生 、 繁 衍 和 衰亡 . 都必 然 是 它与 所 处广 义 生 态 系统 之 中 自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湖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享有“千年黄梅,楚韵湖北”之美誉。

它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中心,流传广泛并深受人们喜爱。

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艺术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和欣赏。

一、历史渊源黄梅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

它汇集了湖北地方戏剧的特色,融合“湖湘儿女”的豪放直率和湖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黄梅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二、表演特点1. 唱腔独特:黄梅戏以湖北地方方言为基础,融入了湖北地区的音乐和歌唱艺术风格。

它的唱腔婉转动听,充满了地方特色和韵味。

2. 表演形式多样:黄梅戏以歌唱为主,结合了舞蹈、杂技和说白等多种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演员们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唱腔技巧,还要具备舞蹈和身段灵活的能力。

3. 行当角色鲜明:黄梅戏的行当角色极为丰富,分为武行、丑行、老生、青衣等。

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表演特点,通过行当的对比和结合,营造出戏剧性的冲突和张力。

4. 精彩剧本故事:黄梅戏的剧本内容取材广泛,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题材。

剧情紧凑,情节曲折,结合了歌舞表演,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三、艺术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黄梅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剧目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社会变迁等。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表现社会生活:黄梅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可以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向观众展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家庭关系、官场文化等,增进观众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3. 艺术审美享受: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它的音乐、舞蹈和唱腔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四、推广与保护为了推广和保护黄梅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戏剧历史知识:黄梅戏——华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戏曲艺术

戏剧历史知识:黄梅戏——华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戏曲艺术

戏剧历史知识:黃梅戲——華南地區獨特的傳統戲曲藝術黄梅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今天仍然广泛流传于华南地区,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舞蹈和戏剧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

本文将从黄梅戏的历史、特点、表演形式和传承等方面,对这一华南地区的独特戏曲文化进行探究。

一、黄梅戏起源和历史黄梅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黄梅地区,因此得名黄梅戏。

据历史记载,早在南宋时期,黄梅地区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演唱一些以故事情节为基础的歌曲,这就是黄梅戏的萌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在元代和明代逐渐成形,并逐步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戏曲艺术之一。

在清代,黄梅戏更是成为了当时华南地区的重要文化艺术之一,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梅戏的特点黄梅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声腔、表演和音乐。

1.声腔特点黄梅戏的声腔以哭腔为主,其唱腔较为婉转悠扬、细腻动人,以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著称。

哭腔、调弄腔、唱腔等多样化的唱腔,让演员们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让观众感到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2.表演特点黄梅戏的表演方式独特,其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以身体语言为主要表演形式,配以简洁而富有戏剧性的舞蹈动作,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产生共鸣。

同时,黄梅戏还经常使用传统的戏剧化妆,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3.音乐特点黄梅戏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旋律上,该旋律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因素,并且以古老的黄梅曲调为基础发展而来。

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可以让观众随着节奏的起伏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三、黄梅戏的表演形式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弹脚”、“唱词”、“对台戏”、“散打”等多种形式。

1.弹脚弹脚是黄梅戏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和一个乐师。

两位演员分别扮演男女主角,通过唱词、舞蹈、姿态等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2.唱词唱词是黄梅戏的常见形式之一,主要是由一两位演员依托唱腔来表演剧情的形式。

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新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学校教育:开设黄梅戏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社会教育:举办黄梅戏讲座、研讨会,普及黄梅戏知识 网络教育:利用网络平台,提供黄梅戏教学资源 实践传承:组织黄梅戏演出、比赛等活动,提高传承效果
传统与现代结合:将传统黄梅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如加入流行音乐、舞蹈等元素 跨界合作: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如与电影、电视剧、音乐剧等合作 创新表演形式:采用新的表演形式,如3D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 创新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建立黄梅戏传承与发展基金,支持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黄梅戏教育,培养更多黄梅戏人才 推动黄梅戏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 加强黄梅戏的保护与传承,保护黄梅戏的文化遗产
利用新媒体技术, 如VR、AR等,增 强黄梅戏的观赏体 验
利用新媒体平台, 如抖音、快手等, 扩大黄梅戏的传播 范围
利用新媒体技术, 如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提高黄梅戏 的制作效率
增加对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资 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制定针对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 专项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和稳定性。
设立黄梅戏发展基金,用于支 持黄梅戏的创作、演出和市场
推广等活动。
加大对黄梅戏从业人员的培训 和培养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
和综合能力。
汇 报 人 :
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推广
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演 出活动
开发黄梅戏周边产品,如 服装、饰品等
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 合作,如电影、电视剧等
培养年轻观众群体,吸引 更多年轻人关注黄梅戏
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推 广黄梅戏的国际影响力
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扩 大受众群体
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企业 等合作,共同推动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黄梅戏是中国南方汉族的一种戏曲,流传于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黄梅戏起源于明朝中期,经过多个时期的变化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

作为中国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黄梅戏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区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梅戏的生成和传说黄梅戏的生成与传说起源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说,在明朝时期,江苏、浙江等地的地方戏曲和音乐传入湖南后,与当地民间演员的曲调、唱法和舞蹈融合,形成了黄梅戏的雏形。

黄梅戏最初的表演场所设在湖南省咸丰县的黄梅地区,取名“黄梅文戏”。

因为当地出产大量黄梅果树,森林纵横,所以黄梅文戏取名为黄梅戏,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黄梅戏在表演形式、艺术表现方式、表演特点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它的剧本及其唱词多采用湖湘方言,恰到好处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民间精神文化。

其次,在表演方面,黄梅戏表现技巧娴熟,腔调柔美,音调婉转,非常具有感染力。

最后,在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它独特的书画风格。

黄梅戏既包含细腻的雕刻技巧,又注重笔墨大气和手法的极简主义。

黄梅戏的传承难题黄梅戏在演出质量、文化推广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首先,黄梅戏的演出质量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门槛较低,参演人员水平不齐,剧目单调等纷纷导致黄梅戏的演出质量降低。

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黄梅戏面临着淘汰的威胁。

新一代观众喜欢现代戏曲和流行歌曲,很少关注传统戏曲。

黄梅戏的文化推广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黄梅戏的文化生态黄梅戏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戏曲在当地社会和文化生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黄梅戏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通过有计划、有序地开展黄梅戏文化推广,维护了当地的古建筑、民俗、美食等黄梅风情,并且创造了巨大的旅游收益。

其次,黄梅戏的影响力得到了延续。

当地依托黄梅戏这个文化品牌发展旅游、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创业者,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发展现状
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它在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受到广泛的欢迎,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青年观众对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黄梅戏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的时间消磨大部分用于工作和学习,很少有时间去观看传统戏曲演出。

黄梅戏也难以在年轻人中间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此外,黄梅戏受到了其他媒体形式的竞争,例如电视剧、电影和网络娱乐。

这些新媒体形式更加便捷和多样化,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使得传统戏曲的观众基数不断减少。

然而,许多保护和发扬黄梅戏的努力也正在进行中。

政府和文化机构对黄梅戏进行了资金支持和宣传推广,希望吸引更多观众。

一些黄梅戏演员也积极探索新的演出形式,例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以增强观众的兴趣。

此外,一些学校和社区组织也开设了黄梅戏的培训班和表演活动,以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努力为黄梅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并吸引了一些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总的来说,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发展困境。

然而,通过各种努力和创新,我们仍然可以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找到新的出路,并希望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2024/1/26
18
《女驸马》剧情简介及人物分析
1 2
冯素贞
勇敢、机智、善良,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和世俗观 念。
李兆廷
忠厚、善良、有才华,对爱情忠贞不渝。
3
公主
聪明、善良、有正义感,敢于追求真爱和幸福。
2024/1/26
19
其他经典剧目推荐
2024/1/26
《罗帕记》
01
讲述了陈赛金与丈夫王科举及情人欧阳春之间的爱恨情仇。剧
• 剧情简介: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七仙女私下凡尘 ,与董永结为夫妻,共同劳作,生活美满。然而,玉帝得知后 震怒,命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返回天庭。最终,在众仙的劝说 下,玉帝允许七仙女与董永在人间团聚。
2024/1/26
16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人物分析
七仙女
美丽、善良、勇敢,敢于追求真爱,不畏强权。
推动剧情发展
增强艺术感染力
服饰和道具的变化往往与剧情的发展密切 相关,它们的变化能够提示观众剧情的转 折和高潮的到来。
精美的服饰和道具能够增强黄梅戏的艺术 感染力,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 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1/26
14
04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与人物
2024/1/26
15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人物分析
皇的视觉效果。
文化内涵
黄梅戏服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等级观念、审美观念以
及祈福纳祥的民俗心理。
2024/1/26
12
道具运用与象征意义
道具种类
黄梅戏中使用的道具种类繁多, 包括生活用品、武器、乐器等, 为表演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象征意义
道具在黄梅戏中具有象征意义, 如扇子象征文雅,剑象征英勇,

黄梅戏调查报告

黄梅戏调查报告

黄梅戏调查报告黄梅戏调查报告一、引言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报告将对黄梅戏进行全面调查,探究其历史渊源、演唱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起源于中国湖北省黄梅县,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明代末年,黄梅县曾发生大规模的水灾,灾后人们为了纪念抗洪英雄而创作了一种以民歌为基础的戏曲形式,这就是黄梅戏的雏形。

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梅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特点。

三、黄梅戏的演唱特点1. 柔美婉转的唱腔黄梅戏以其柔美婉转的唱腔而闻名,其特点是音调高亢、音域宽广、音色圆润。

演唱时,演员以独特的喉音和发声技巧,将情感融入歌唱中,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

2. 精湛的表演技巧黄梅戏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身段的变化、手势的运用、眼神的交流等手法,将剧情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黄梅戏还注重舞蹈的表演,舞姿优美、动作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方面,黄梅戏传统剧目得到了保护与传承,许多经典剧目被重新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欣赏到经典剧目的精彩演出;另一方面,黄梅戏也在创新与改革中寻求突破,引入新的题材和表演形式,使得黄梅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五、黄梅戏的社会影响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黄梅戏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为黄梅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黄梅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出和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对当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结论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演唱特点。

通过传承与发展,黄梅戏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也在创新中求得突破。

其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梅戏的保护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黄梅戏介绍简短

黄梅戏介绍简短

黄梅戏介绍简短1.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简单向同学介绍黄梅戏,一定简单点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3.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传统黄梅戏介绍

传统黄梅戏介绍

传统黄梅戏介绍黄梅戏,又称湖北梅花戏,是我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间曲艺,是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南方四大戏曲之一黄梅戏起源于明代,据史载,明末辛迥起义军占据黄梅县,刘子骥、杨有智等将当地的民间传统曲艺与当时盛行的越调相结合,演唱反抗农民的歌谣,创立了黄梅戏的腔调体系。

这种以三弦、四弦为伴奏的伴奏形式,使得黄梅戏具备了独特的音调和声腔特色。

黄梅戏主要是一种多声伴奏的唱腔体裁,分为三十六个唱腔和十二个伴奏。

唱腔采用的是平调和病调的双旋,音域宽广,富于变化。

伴奏则是由乐打、箫管、琵琶、三板四角等十二种乐器组成,演奏出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感。

这种丰富多样的演奏形式为黄梅戏带来了独特的音乐特色。

黄梅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历史传说与史实相结合的折子戏,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曲艺小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妃醉酒》、《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黄梅戏以其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唱腔婉转的表演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精彩的角色形象,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

除了传统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外,黄梅戏还注重身段、舞蹈和杂技的运用,使得演出更加生动活泼。

黄梅戏的演员要求既要有高超的音乐技巧,又要具备出色的表演才能,既要擅长演唱,又要擅长舞蹈和武术。

黄梅戏的演唱风格独特,要求演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来表达情感,同时注重舞蹈动作的美感和身段的协调与灵活性。

黄梅戏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也获得了国际戏剧界的认可。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的重视与推广以及世界各地的演出交流活动中,黄梅戏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剧种,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每年都会举行一系列的黄梅戏演出、比赛以及文化交流活动,以激发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的传统艺术面临着挑战。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戏曲剧种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黄梅戏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黄梅戏以其音乐独特、剧情曲折、表演唯美的特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宝库的瑰宝之一。

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起伏,但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魅力。

在20世纪30年代,黄梅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崭露头角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戏曲市场逐渐萎缩,黄梅戏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在新世纪初期,黄梅戏艺术家和相关机构开始积极寻求创新发展之道。

他们重视黄梅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推动黄梅戏的艺术再创造。

他们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的设计,争取将黄梅戏呈现得更加精美和考究,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此外,黄梅戏还积极融入了现代音乐和舞蹈元素,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

一些年轻的演员和编剧开始尝试将黄梅戏与当代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有现实主题的剧目,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这使得黄梅戏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唱腔和音乐。

除了在演出形式上的创新,黄梅戏的推广和传承也得到了重视。

大量的黄梅戏培训班成立,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参与。

政府和各相关机构也加大了对黄梅戏的扶持力度,举办了一系列的演出和比赛,并鼓励黄梅戏艺术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

总的来说,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

在传统文化丧失的背景下,黄梅戏通过创新发展和传统传承,成功地赢得了新的观众和市场。

然而,黄梅戏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才稀缺、剧目创作不足等。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黄梅戏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黄梅戏的艺术发展。

同时,黄梅戏艺术家也应不断努力,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提高黄梅戏的艺术水平和魅力,以确保黄梅戏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作者:范奕兵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4期【摘要】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黄梅戏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等省,受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平易近人、灵动自由的特性。

本文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三个方面出发,简要概述黄梅戏产生与繁衍过程,并着重强调黄梅戏发展过程中人文生态的重要性。

【关键词】黄梅戏;文化生态;人文生态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0-01黄梅戏唱腔通俗易懂,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的产生、繁衍是特定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当下黄梅戏正在遭受现有价值观变化所带来的冲击,面临着观众日益减退,影响力度减小,底蕴传承减弱等危机。

一、特定生态环境在黄梅戏产生繁衍过程中的作用黄梅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产生和繁衍受特定的生态环境影响。

在其形成演变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三者决定了黄梅戏的底蕴与传承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对黄梅戏生成繁衍的作用。

任何文化形态的产生都离不开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征,它将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改造进行总结,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

黄梅戏生成繁衍受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西等省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其源头为采茶调。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润,适合茶类植物生长,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茶叶产区,为采茶调的生成提供了自然生态环境基础。

面对秀丽的景色及旺盛的采茶活动,人们通过黄梅戏来抒情达意。

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一、语言传播:黄梅戏的独特韵 味与传承
1、语言传播途径
黄梅戏以地方方言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头 传播、身体传播和媒体传播。口头传播主要依赖戏班子和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 身体传播则通过表演艺术家的身段、唱腔和表情等得以体现;媒体传播如书籍、 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则进一步扩展了黄梅戏的受众范围。
四、结论
抖音平台作为一个具有广泛用户基础的短视频分享平台,为黄梅戏的传播提 供了新的途径和机会。通过在抖音平台上发布黄梅戏的相关视频,可以扩大其传 播范围、丰富其传播形式和提高其传播效率。这对于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 要的意义。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抖音平台在黄梅戏传播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版 权保护、内容质量等方面的挑战。
2、语言传播特点
黄梅戏的语言传播具有音乐性、舞蹈性和叙事性。其唱腔独特,韵律优美, 富有音乐感;表演中结合了歌舞、说白和器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黄 梅戏以表现故事情节为主,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 到强烈的文化内涵。
3、语言传播意义
黄梅戏语言传播对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的语言传播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 具体体现。其次,黄梅戏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许多新的艺术形 式,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最后,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通过 国际交流,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因此,在利用抖音平台进行黄梅戏传播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以保障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观看
2、丰富传播形式
抖音平台上的传播形式多样,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传播。这种 丰富的传播形式可以为黄梅戏提供更多的展示和平台的传播速度快,用户可以通过、分享等方式将视频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可以提高黄梅戏的传播效率,使其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 播和推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的变革。
戏曲与电视媒介的联姻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 了。这既顺应了戏曲传播的娱乐本质,也满足了电视发展 初期节目播出的需要。而黄梅戏电视剧虽迟于这个时间, 却是变异生态戏曲中的后起之秀。1972年,第一部黄梅戏 电视片《渔村凯歌》走上荧屏。此后,随着家庭电视机的普 及,电视作为黄梅戏的传播媒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蓬勃 发展并迅速成为黄梅戏传播的主要途径。据程华德统计,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邵敏
摘要: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其媒介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原生态黄梅戏保持着传统戏曲原有的 生态特质和因地制宜的媒介形式,再生态黄梅戏采用正规剧院剧场作为媒介形式,变异生态黄梅戏引 入后戏台多元的“它者”元素。媒介形式的变迁引领着黄梅戏生态形式的变迁,媒介的样式决定着黄梅 戏传者和受者的互动形态,媒介的负载能力对黄梅戏生态形式也有很大影响。黄梅戏的一种新生态可
戏曲意义的完整实现要通过某种协时陀的“皇批r、
“演示”或“展示”,否则戏曲就只是分离的剧本、演员、It“ 腔、唱段和戏台等等。黄梅戏作为一种剧场艺术.它最楸小= 的特质是交流的现场性,其最重要的呈现方式是演…例埘 看,其最基本的要素是演员和观众。从这些方面来看,flf乍 态黄梅戏虽然与它的原生态形式渐行渐远,却是黄梅戏艺 术最基本的呈现形式,是它的主体和本相。 三黄梅戏的变异生态:从影视媒介到新媒体 戏曲的变异生态,是指戏曲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或以 其他科技媒介为载体,而生成的未能完全保持戏曲的美学 特质,但具有鲜明戏曲特点的后戏台艺术生态形式。简言 之,变异生态就是在原生态的本相之中加入了众多的“它 者”元素。“后戏台”这个概念是指,在舞台演出的同时,戏 曲演出脱离舞台实体,而借助舞台之外的媒体实现传播。 戏在呈现,而舞台却隐没了。我国戏曲的后戏台时期,始于 1920年梅兰芳主演、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的无声戏曲电影 《天女散花》。新中国成立后,后戏台形式的戏曲得到蓬勃 发展。黄梅戏借助电影和传播媒介多样化的发展契机,创 造了黄梅戏电影、黄梅戏广播、黄梅戏电视和网络黄梅戏等 变异生态形式,成功地实现了“梅开一度”和“梅开二度”。 黄梅戏与电影媒介结合的成功典范首推《天仙配》。 1956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正式公映,遂成一座丰碑。 黄梅戏迅速突破舞台形式的时空局限,通过银幕走向全国, 扩及海外。自此,黄梅戏电影在海内外大量拍摄,拥有无数 观众。据不完全统计,仅上世纪50—60年代,拍摄黄梅戏 电影约70余部,其中大陆拍摄的近20部,其余主要为港台 拍摄的黄梅调电影。在大陆拍摄的黄梅戏电影中,涉及纪 录片、艺术片、故事片、现代片等多种类型。从单个剧种的 拍摄数量和影响力来看,黄梅戏电影创造了戏曲电影发展 史上的奇迹,至今未能被超越。黄梅戏与电影媒介的成功 嫁接是上世纪50—60年代黄梅戏“梅开一度”的首要原因。 但也应当看到,黄梅戏电影只是借助电影形式而获得更多 的观众和更广泛的影响,而没有实质性地推进黄梅戏戏曲
黄梅戏艺术的原生态基本上是近代乡土社会的产物, 它源于生活,还谈不上有多少“高于生活”,而是紧贴基层 草民的生活世界和审美趣味,甚至还有“低于”生活的表 现。演员和观众的区隔还不明显,明星和粉丝都还处在初 级阶段,他们之1司无论是否相熟,却不感到特别的疏远和陌
万方数据

文化与传媒・当态的。在前戏台时 期,黄梅戏表演的内容均较简单,多取材于当地农民的现实 生活,表演者和观众都是来自乡村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演 出场所比较随意。或在乡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意选择 一块平地,观众四面围观,因而被称为“围子戏”;或在乡村 人家室内表演,因表演者人数很少且多坐在板凳上清唱而
和魅力征服了观众,确立了黄梅戏在华卉;地I天的f舡扎、除
《天仙配》外,《女附马》、《打猪草》、《夫瑟删灯》葛绛过改 编创作的再生态黄梅戏至今仍是这一剧种的代表作。‰、
二黄梅戏的再生态:从都市化到“戏改”
黄梅戏的再生态形式,始于城市的剧场表演。辛亥革 命后,黄梅戏由乡村的“草台”走向都市剧场剧院,与高腔、 徽班、京剧等剧种同台演出。与表演场所的变化相适应,戏 曲表现内容逐步走向精细打磨,并大量移植其他剧种的优 秀传统剧目,如从青阳腔中移植的《山伯访友》、《戏牡丹》, 从徽班中吸纳的本戏剧目《血掌记》、《双丝带》、《云楼会》 等。黄梅戏的语音腔调、音乐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也不断 丰富。为满足剧场正规演出的需要,演出团队大幅超过了 乡村演出的“三打七唱”,在表演上也更加注重方法、技巧, 开始引入表演程式,表现领域大大拓宽,并形成“府调(安 庆)”、“怀腔(怀宁)”、“龙腔(望江)”等流派分野,同时还 形成了一批成熟、经典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匕 十二折”,如《罗帕记》、《荞麦记》、《小辞店》等。在城市剧 场演出时期,在与其他剧种荟集争妍、比照碰撞的过程中, 黄梅戏开始自觉审视自身的形象和力量,呈现出明显的个 性特征,黄梅戏由一个闭塞的、地区性的民间小戏发展为成 熟的地方大戏。193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数十年不 遇的大洪水,黄梅戏艺人随着灾民涌入安徽省会安庆市区, 从而客观上使黄梅戏真正走入城市并在城市落脚。 黄梅戏的再生态形式在新中国“戏改”运动中登上巅 峰。抗日战争时期起,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梅戏的生 存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今非昔比。过去黄梅戏是“屡经地方 官示禁”,现在是受到政府的大力鼓励扶植,黄梅戏由此得 到蓬勃发展,表演团队的人数空前增多,职业和业余黄梅戏 剧团如雨后春笋,形成“村村锣鼓响,处处唱黄梅”的繁荣 景象。戏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总是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需 要的发展而变化的。195 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 《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号召“改戏、改人、改制”。黄 梅戏工作者根据新时代的需要,推陈出新,成功改造了许多 传统剧目。以时代审美观念和价值内涵对原生态黄梅戏进 行改造,使黄梅戏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就把传统黄梅 戏的再生态形式推向新的高度。 再生态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是《天仙配》。《天仙配》的 本事,早在汉代曹植的《灵芝篇》诗歌中即已出现。元、明 两代,董永遇仙的题材屡为戏曲搬演,较为著名的有心一子 的《遇仙记》和顾觉宇的《织锦记》。清代又搬演为《百日 缘》、《槐荫树》、《七仙女下凡》等。1953年,著名黄梅戏剧 作家陆洪非在历代艺术家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和主题 创新,将颂扬至亲纯孝的传统主题提炼改编为七仙女与董 永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鞭挞封建势力的新主题,成功
被称为“抵板凳头子”;或到庄户人家门前演唱,以唱为主, 有时也用一点动作配合,因其动作特征而被称为“扬花摆 柳”。此处的“围子”、“板凳头”,形象地指明了当时黄梅戏 的生态形式和媒介形式;此时,与其说是“无戏台”,倒不如 说是“准戏台”。演出和观看的平台,因地因时而有所不同。 在前戏台时期,黄梅戏在皖鄂赣三省相邻处萌芽、发生不 久。它在民间山歌采茶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道情、花鼓、 莲厢、罗汉桩、送傩神、莲花落等新的民间演唱艺术形式,并 融入富涵化装表演、演唱故事等在内的戏剧因子的民间歌 舞,如流行的高跷、旱船、挑花篮、推车灯、走马采茶灯,使其 表演形式由民歌“叙述体”转化到戏剧“代言体”,最终逐步 形成了初具戏曲形态的黄梅小戏④。 戏台时期是指戏曲发展到在露天或固定舞台演出的阶 段。这一时期的黄梅戏生态形式由小戏发展到“三打七 唱”。“三打”即三个人操作打击乐器,“七唱”,即七个人演 唱,随后又发展到大本戏。清代咸丰年间、黄梅戏半职业班 社诞生以后,黄梅戏的舞台表演开始出现。又可分为乡村 的“草台”表演和城市的“剧场”表演两个阶段。草台阶段 的表演,基本上还是原生态的。在草台时期,黄梅戏的表演 场所由乡场变为各式各样的简易舞台;在表演形式上主要 为“三打七唱”。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在小旦、小丑、小生的 基础上,增加了末角和花脸,形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 当,内容主要取材于农村生活,仍以本色表演为主,随后又 出现了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大本戏,如《告坝费》、《私情
4.2
生;他们在同一个时空中演出和观看、交流和互动,有人在 场上演戏,有人在一起看戏,他们同场、同时态并即兴地完 成一出戏曲的呈现,有这些也就够了。戏曲的原生态呈现 对传播媒介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在媒介形式上多为就地取 材、因地制宜,采用多少、采用什么样的媒介并没有太重要 的意义。
地塑造了以七仙女与董永两位二l胡j均核心、、}I仃自I叫特包 的系列人物形象。改编后的黄梅戏《人ftilter!}化1954年f: 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中,以消新、Ⅳ讣卜f内独特风格
记》等。
一黄梅戏的原生态:从前戏台到戏台
戏益的原生态,指保持传统戏曲原有生态特质的戏曲 生态形式,它的根本特征是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重。就黄 梅戏而言,其原生态形式的本质是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和 乡土性,以自娱自乐为主,兼及糊口谋生,采用的媒介形式 简单易取,因地制宜。在我国众多的地方戏曲中,作为一种 “地方性”艺术,黄梅戏出生较晚,算是近代的产物。它在 萌芽到正式形成而走向舞台之前,经过了一个无戏台或前 戏台时期。其生态形式主要为独脚戏、两小戏和三小戏,亦 统称“黄梅小戏”:“早期的黄梅戏小戏由于故事情节简单, 涉及人物少,多是小旦、小丑或小旦、小丑、小生等两三个演 员进行表演的,所谓‘二小戏’、‘三小戏’即因此而得
万方数据
黄梅戏的生态形式与媒介形式
这一时期全国摄制戏曲电视片逾干部(集),其中黄梅戏就 有150多部(集),在地方戏剧种中位居榜首⑨。1985年至 2000年16年间,14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连续荣获“大众电 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形成持续的黄梅戏电视文化现象 热潮。以此为基础,黄梅戏成功实现“梅开二度。”除黄梅 戏舞台电视片和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外,中央和省市电视台 还对黄梅戏现场表演进行直播与录播,并在电视戏曲栏目、 电视戏曲频道中演播黄梅戏节目。 戏曲与新媒体的结合催生了黄梅戏生态的新形式。网 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大众化的、交互性的媒介平 台,在传播领域异军突起,网络戏曲应运而生。按笔者的理 解,网络戏曲作为一种新的戏曲生态形式,以网络为载体, 以传统戏曲、戏曲影视为内容,参与者通过网络参与互动, 设计情节、唱腔、人物和结局。进入新世纪以来,不仅出现 黄梅戏专题网站、黄梅戏论坛、黄梅戏博客、黄梅戏微博等 多种依托网络的戏曲文化样式,黄梅戏形式都与时俱进地 占领了网络传播的阵地;也涌现出有关黄梅戏的剧团官方 网站、政府网站戏曲频道、戏曲专题研究网站、电视戏曲栏 目官方网站、综合类网站戏曲频道、黄梅戏专业院校网站等 大量网络平台,有关黄梅戏的各种信息立体化地呈现在接 受者面前。安徽黄梅戏网开设了新版影视、名家名段、资讯 新闻、图片剧照、专辑专题、伴奏曲谱、剧目精粹、戏迷分享、 黄梅论坛等众多栏目。如此的“全能型”的平台,如此丰富 便利的功能,如此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戏曲传播中的诸多限 制和障碍,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黄梅戏的原生态形式、再生态形式 和变异生态形式,不完全是各自独立、依次呈现的。在黄梅 戏文化生态系统中,三者之间既有一定的时序关系,也存在 着一定的兼容性、交叠性和并行性。在后戏台时期,黄梅戏 的变异生态固然异彩纷呈,而黄梅戏舞台剧的探索也在进 行,甚至产生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再生态黄梅戏作品。《秋千 架》探索黄梅戏向音乐剧发展,《徽州女人》引导绘画入黄 梅戏,《风雨丽人行》追求黄梅戏的诗化。同时,原生态形 式的黄梅戏仍然存活在乡野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