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初中一年级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隆”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
2.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其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1. 克隆的概念和原理2. 克隆技术的应用3. 克隆生物的伦理问题4.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5. 克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隆的概念、原理、应用及其伦理问题。
2. 教学难点:克隆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其伦理争议。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关于克隆的科普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克隆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克隆技术。
4.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克隆技术的科普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克隆技术。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关于克隆的科普文章、案例和视频,制作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克隆的基本概念。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新闻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克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
4. 分享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和相关伦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关于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练习题。
2. 针对克隆技术的应用,设计一个假设性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八、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人对克隆技术的认识和态度,简要记录并思考可能的交流话题。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理解程度、课堂讨论的活跃度、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奇妙的克隆》(优秀5篇)
《奇妙的克隆》(优秀5篇)奇妙的克隆篇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发言中能表现正确的科学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三、教材分析:《奇妙的克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为辅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四、教学设想:本设计希望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活动中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能够关注人类生活,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流程:(一)、引入文本,激发兴趣:(观看《侏罗纪公园》剪辑)请问同学们,影片中的科学家利用什么科学手段制造出了恐龙?(克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克隆的文章《奇妙的克隆》。
(二)、解读文本,走进科学:1、质疑导读:(过渡)那么,什么是克隆呢?请同学们朗读136页第一章《克隆是什么》,并找出答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15篇《奇妙的克隆》教案1一、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A.初步了解克隆知识及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常见的说明方法。
B.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__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__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A.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
B.有机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__要点,充分讨论辩证地思考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1.把握__的说明顺序。
2.领悟“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深层内涵。
二.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__介绍的处于生物科学前沿的克隆知识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为__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__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上一单元说明文知识的学习训练,已使学生对说明常识有了初步把握,他们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__的思想内涵。
且通过一年多的训练,他们已养成了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教法、学法为使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我将做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七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前景。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2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3.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前景。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如“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1.2教师简要介绍克隆技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确保学生能正确书写。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的书写。
4.课文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4.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思维方法。
5.课堂活动5.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克隆技术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克隆羊模型。
5.2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克隆技术的理解。
6.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本节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
2.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4.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六、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实验室,了解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克隆技术的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克隆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
(2)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念,认识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1课:克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1. 克隆技术的定义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3. 克隆技术的突破性成果第2课: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1. 医学领域的应用2. 农业领域的应用3. 生物科研领域的应用第3课:克隆技术的优缺点1. 克隆技术的优点2. 克隆技术的缺点3. 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第4课:克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1. 我国克隆技术的发展概况2. 我国克隆技术的应用案例3. 我国对克隆技术的管理和法规第5课: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1. 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克隆技术对动物保护的影响3. 克隆技术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应用和影响。
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优缺点和伦理道德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克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奇妙的克隆》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克隆技术的相关新闻、论文和研究报告。
3. 视频资源:克隆技术的实验操作和应用案例。
4. 实物资源:克隆技术的模型或图片。
六、教学实施5. 教学进程(1)第1-2周:介绍克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背景知识。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潜在风险。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克隆技术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精神。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潜在风险。
(3)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克隆技术进行评价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克隆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克隆技术的看法和理解。
(3)课堂讲解:教师对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阐述。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案例。
(2)视频资料:播放与克隆技术相关的短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3)黑板板书: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成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克隆技术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克隆技术有哪些了解和疑问?2. 自主学习:(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克隆技术的看法和理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克隆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潜在风险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 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与克隆技术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融资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家长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听讲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牛忠元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希望时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奇妙的克隆》课文克隆是什么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仅约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恰恰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大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后代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高负荷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胚胎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贷款性细胞、并觅食经有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但是,母体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我国虽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鲫鱼亡故前后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学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植,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作者:————————————————————————————————日期:17.奇妙的克隆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明确: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克隆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克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1.2 掌握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1.1.3 理解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1.2.1 克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克隆技术的起源,从动物克隆到植物克隆,再到人类克隆的探索。
1.2.2 克隆技术的原理:解释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移植等。
1.2.3 克隆技术的应用:探讨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克隆动物、克隆植物和克隆器官等。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克隆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原理。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克隆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1.4.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克隆技术起源、发展和原理的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1.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观点。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2.1.2 分析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争议和观点。
2.1.3 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介绍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如人类克隆、克隆器官等。
2.2.2 伦理问题的争议和观点:分析不同人群对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观点和争议。
2.2.3 培养伦理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和争议观点。
2.3.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2.4 教学评估2.4.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克隆技术伦理问题和争议观点的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4.2 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进行伦理问题的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初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学参考
初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学参考这是一篇深刻易懂的科普说明文。
向我们引见了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的开展进程和克隆技术将怎样造福人类的知识,读来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内容点击:课文从细菌的裂变这一特性说起,说明了克隆的实质就是无性繁衍。
接上去课文进一步对克隆的详细内容作了迷信的解释,把深邃的科技说得生动笼统。
接着文章对克隆实验停止了简明的引见和说明:以中外迷信实验为线索,突出了中国迷信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研讨的效果和贡献;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布置资料,使读者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开展的头绪。
最后又从克隆羊〝多利〞的出生预示了克隆技术的开展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理性思索。
行文头绪明晰,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精心组织资料,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引见〝克隆〞,但作者不是仅限于普通性的知识引见,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索。
详细地说,本文既向我们引见了克隆迷信的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迷信家在内的〝迷信肉体〞,同时又引领读者片面地看待迷信技术的开展,对迷信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看法。
结构特点:普通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效果或内容停止说明,而有的说明文那么需求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结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本文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逻辑顺序从不同的正面说明克隆,即克隆的含义、实验、开展与益处等。
全文共16个自然段,自然分红4局部,文中并标有小标题。
第一局部(第1~3段)小标题是〝克隆是什么〞,这一局部主要说明了什么是克隆,这一局部运用作诠释、分类别、作比拟、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向我们引见了克隆的概念,深刻易懂。
第二局部(第4~8段)小标题是〝克隆鲫鱼出现前后〞。
这一局部引见了人类在克隆高等植物进程中的探求进程,是克隆哺乳植物的前奏。
第三局部(第9~11段)小标题是克隆绵羊〝多利〞。
这一局部引见了人类克隆出第一例哺乳植物——绵羊〝多利〞的经过及其庞大影响。
第四局部(第12~16段)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认识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的重要意义,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伦理道德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2. 教学难点:(1)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及伦理道德问题。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有何奇妙之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及伦理道德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奇妙之处及其在生物领域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2. 搜集更多关于克隆技术的信息,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深入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探讨克隆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2. 教学要求:(1)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2)认识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道德观念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加深对克隆技术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讨论:探讨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认识,评估其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人教版初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导语: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 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欢迎大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 积累基础知识,了解克隆技术;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1. 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2.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囊n d ng 胚胎p e i t ai蟾蜍ch d n ch u 脊椎j 1 zhu i两栖q i繁衍(y a n): 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1. 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3、“多利”绵羊的创造过程,完成下面的图表。
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讨论后明确:三个方面: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二、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三、对于人类防治疾病、寿命的延长有重要意义三、探究课文。
1、本文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这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讨论交流后明确:释义——探索——发展——利用定义——发展——突破——应用2、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举例子作诠释引用3、作者是根据什么顺序来安排“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的?讨论后明确:按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交流后明确:一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初二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
初二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先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才干,体会说明白话语的文体特征。
学会快速过滤挑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迷信家锲而不舍、严谨务实、追求高远的迷信肉体,培育先生热爱迷信的优秀质量。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剖析现象。
热爱迷信、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1、跨学科知识的阅读与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先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自身所传达的详细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了解文章的言语特征,从而体会说明白话语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迷信肉体的外延: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务实。
3、结合实践,拓展延伸。
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迷信世界,关于感兴味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求,勇于宣布自己的见地。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迷信的科普文,其中触及许多在克隆研讨中的案例和理想,大家可以应用网络资源普遍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大你的知识域面。
关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入的了解。
建议同窗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分开言语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持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失掉永世保管。
方法指点:小组协作探求:树立在独立思索之上的协作学习,自动探求、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激起兴味,引发思索〕二、步入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词也经常被用到,只不过我们往常所说的克隆含义愈加灵敏、愈加普遍。
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吗?〔各抒己见,将迷信术语深刻化,拉近先生与文本的距离。
〕先生活动:生活中的〝克隆〞〔二〕全体感知我们这篇文章是迷信家写的一篇关于前沿迷信的科普文,那就决议了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准确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