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报任安书》(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报任安书》导学案3-精选文档
《报任安书》导学案3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苏教版语文高二报任安书第三课时学案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报任安书第三课时学案〖自主预习〗1.诵读全文,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2.思考: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预习反馈〗〖学习导航〗一、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二、研读第五段,思考:忍辱活着,并不容易,要忍受肉体的痛苦、人格的屈辱、灵魂的煎熬,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是不行的。
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当堂测试〗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望仆不相师(怨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B.幸勿为过(错误)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C.不可胜记(尽,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D.不复与言(说话)新沐者必弹冠(洗头)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曩者(rǎnɡ)剖符(pōu)系狱(xì)倡优畜之(xū)B.阙然(què)愠色(wèn)卜祝(bǔ)定计于鲜(xiān)C.桎梏(ɡù)倜傥(tǎnɡ)强颜(qiánɡ)怯夫慕义(qiè)D.囹圄(yǔ)沉溺(nì)赭衣(zhě)贪生恶死(wù)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蝼蚁槛井震恐文史星历B.文采诎体发愤王侯将相C.缧绁钳奴绳墨义气用事D.鞭箠枝体辞令权倾五伯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课时领悟〗打印版。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报任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缘由等;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知识链接】1、解题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学法指导】:如何鉴赏思乡怀人诗。
【学习过程】㈠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加点字音。
曩﹙﹚者囹圄﹙﹚﹙﹚倜傥﹙﹚﹙﹚缧绁﹙﹚﹙﹚愠﹙﹚色桎梏﹙﹚﹙﹚剌﹙﹚谬臧﹙﹚获㈡学习第一文段2.诵读第一段。
⑴解释下列词语。
曩:务:意气:勤勤恳恳:望:师:固陋:相:过:3.自由诵读第二段。
⑴注意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固:比:特以为:倡优所畜:太上不辱先:衣赭衣:重于泰山:权倾五伯:绳墨:声闻邻国:曷足贵乎:流俗之所轻也:⑵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①与蝼蚁何以异?﹙﹚②或重于泰山。
﹙﹚③受械于陈。
﹙﹚④囚于请室。
﹙﹚8.学生结合注释、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9. 学生翻译重点文句。
10.找出本段中阐明作者生死观的经典名句,体味作者有关生死的态度。
11.试找出本段中作者极写的十种人生耻辱的语句,体会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㈠学习第三文段。
1.基础积累⑴注意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顾妻子:恨私心有所不尽: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⑵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③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学生结合注释、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2021年整理)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专题三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课题: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4.体会本文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 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
价值观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个性备课部分故述往事,思.来者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③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备课部分装订线4。
思考问题:A。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胜:尽。
C.思垂空文以自见.见:看见。
A.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
报任安书。
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报任安书》(
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报任安书》(第2课时)
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
4.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学习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方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四段,完成问题。
1.解释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念父母,顾.妻子
且勇者不必死.节
缧绁
..
所以
..隐忍苟活
恨私心
...有所不尽
而文采
..不表于后也
2.翻译重点语句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哪句话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4.概括本段内容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本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非常倜傥之人”受辱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4.概括本段内容
【学习反思】。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三专题《报任安书》教案讲解
报任安书司马迁【教课目标】1、认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背景,了解《史记》的体例和主旨。
2、使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试试依据上下文推测实词、虚词的含义;持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实词推测法和文脉推测法。
3、领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虑幽思、激怒大方的感情。
4、学习司马迁忍气吞声、发奋著书的精神随和度,建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存亡观。
【教课重难点】1、累积实词:望、过、比、伏法、素、建立、鼓励、引、渐、恨、稽、究、雕琢等。
2、累积虚词:者、乃、异、固、于、因此等。
3、赏识、品尝文章精巧绝伦的语言。
4、经过详细句段,推测领会作者遭到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恨的坚强意志。
【教课方法】问题发现法、朗读点拨法、谈论合作法。
【媒体设计】投影:背景、课文构造和部分词句的展现。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课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计仍是毁坏: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窘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对于生与死的思虑。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存亡决断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单这样,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边,我们就经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心里世界。
二、解题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西汉有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录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
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传记,共130篇。
本纪、世家、传记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样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确立了后代写史的体例。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表达,语言生动,形象鲜亮。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体裁讲解:“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先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比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报任安书》(
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报任安书》(第3课时)
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
3.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学习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六段,完成问题。
1.解释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考.之行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通.古今之变
草创未就.就极刑而无愠色
..
偿前辱之责.
2.翻译重点句子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这和上文有何联系?
5.概括本段内容
2.翻译重点句子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3.哪些句子表述了作者受辱之后深不可灭的羞辱感?(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4.司马迁为什么要再次向任安表述深不可灭的羞辱感?第七段和第三段有何关系?
5.概括本段内容
二、全文回顾: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学习反思】。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报任安书》优秀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报任安书》优秀教案设计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报任安书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欲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融会整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建构精神,即通过文本中人物精神人格和人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
而新编高中语文(实验)第六册《报任安书》课文正是建构学生精神人格的绝好读本,教学中如果能紧紧抓住建构精神这个核心,将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尤其是在经受挫折和磨难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树立坚强意志、坚定毅力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本设计拟通过师生与文本、与作者的精神对话与人格探寻,使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心灵世界,通过司马迁精神人格的震荡洗礼,从而张扬起自己经受生活中一切磨难挫折考验的精神大旗,构建起自己克服人生中一切困难厄运侵袭的个性人格,树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为振兴民族精神而奋斗拼搏的决心和勇气。
[设计提要]本设计拟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多重对话等多种形式,通过直观感受精神、解读品赏精神、移植建构精神三个环节,来实现与作品人物的精神共振,从而建构自己的精神人格的目标。
学习理念:注重精神探究与建构体验,不求得出统一答案。
[设计实施]一、[直观感受精神]1.创设情景,直观感受(多媒体屏幕映出放大了的司马迁画像)A. [启发]这是一张司马迁的画像。
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这张画像,看从这张画像上能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B.[品读感知、对话交流](略)C.[煽情激发](教师根据学生感知对话交流情况适时给予肯定并进一步煽情激发)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已经知道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时候的史官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在父亲死后3年也作了太史令。
后遭受极刑,在无限的屈辱中创作完成了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报任安书导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导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再、曩、辱、物”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梳理本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本文层层深入、曲婉有致的、迂回曲折的行文艺术。
3.背诵有关语段和名句。
方法与过程: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知识链接:1、关于《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
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报任安书》最新同步教案5汇总
语文必修 V 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报任安书》最新同步教课设计《报任安书》教课设计 5●教课目的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
2、理解本文确实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怀相联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加强语感,提升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课要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确实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加强语感,提升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课假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教课课时三教时。
教课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诵课文前学习提示1、2 节,认识作者的写作背景,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二、全文掌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实时回信的原由。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可以在武帝眼前“推贤进士”的原由。
第三段:表达由于李陵事件坐牢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达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剖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 qi āng)伏法受诛( zhū)暴肌肤( pù)鞭(chuí)圜墙( yuán)占卜( bǔ)囹圄( wǔ)槛( jiàn)缧绁( l éi )3、主要词句①不可以自免,卒就死耳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②不可以与死节者比⑥这人皆意有所郁结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代也4、思路剖析:这一段司马迁要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存亡的见解。
(1)作者先表达自己低微的身份。
祖先不过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录的小官,“主上所捉弄,倡优所畜”,原来就被人看不起。
此刻子承父业,更是不足挂齿。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若是我伏法被诛的话,就仿佛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仿佛一只蝼蚁同样微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5 学案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复习前五段所学内容。
(2) 积累6—8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第6---8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第4段和第5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两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1、提问前五段重点字词、句子。
2、总结6—8段中重点词语、句式:(1)重点词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放失:散失。
失,同“佚”考.之行事:考,考订。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通.古今之变:通,通晓。
草创未就.:就,完成。
就极刑而无愠色..:愠色,恼怒的脸色。
.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虽万被戮:戮,侮辱。
下流..多谤议:下流,古义:处于卑贱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口语:古义:说话。
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以通.其狂惑:通,抒发。
无乃..乎:无乃,恐怕……吧?剌谬:完全相反。
今..与仆之私心剌谬虽欲自雕琢..:雕琢,修饰,美化。
曼辞..以自饰:曼辞,美好的言辞。
于俗不信..:不信,不被信任。
(2)、重点句式:虽万被戮:被动句于俗不信:被动句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合作探究:一、研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原委: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宗旨: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本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这和上文有何联系?明确:主要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心愿,而这些又“难为俗人言”,只能向任安倾诉,同时也向任安说明自己不能答应他“推贤进士”,实在是想效法先贤,发愤著述,写成《史记》以“偿前辱之责”,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呼应前文。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2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报任安书》一. 教学内容《报任安书》二. 教学目标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三. 文章简析(一)解题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全文把握:全文共分6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
“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
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报任安书导学案5苏教版
《报任安书》导教案编写:李召峰【学习要点】1.认识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加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阅读识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诵记名言警句.燕雀怎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传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传记》.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传记》.一死一世,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汲郑传记赞》.浴不用江海,要之去垢;马不用骐骥,要之善走。
《史记·外戚世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传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传记》.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此后者居上。
《史记·汲黯传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传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栾市传记》. 当断不停,反受其乱。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二、认识文学知识(一)作家作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
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 )人。
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元封三年(前 ),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全书篇,包含本纪篇,世家篇,传记篇,书篇,年表篇,共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传记叙人臣,书记礼、乐、乐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赣榆县智贤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报任安书》(第3课时)
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
3.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学习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炉的写法。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六段,完成问题。
1.解释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考.之行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通.古今之变
草创未就.就极刑而无愠色
..
偿前辱之责.
2.翻译重点句子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这和上文有何联系?
5.概括本段内容
2.翻译重点句子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3.哪些句子表述了作者受辱之后深不可灭的羞辱感?(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4.司马迁为什么要再次向任安表述深不可灭的羞辱感?第七段和第三段有何关系?
5.概括本段内容
二、全文回顾: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