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论文
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管理层收购是一种企业重组的方式,通常是由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发起,并由管理层成员共同出资收购公司的股权。
收购旨在控制目标公司,并改变其经营策略和业务模式,以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本文将探讨管理层收购的背景、动机以及执行过程。
一、背景管理层收购通常发生在私有公司或上市公司的情况下。
在某些情况下,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可能对目标公司的业务方向和发展感到不满意,或者他们可能认为公司的市场估值低于其潜在价值。
此外,管理层成员可能希望通过收购来控制公司,扩大个体利益和权力。
这些因素促使了管理层收购的出现。
二、动机1. 控制权:管理层成员希望通过收购控制公司,从而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股东更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推动公司的发展。
2. 利益最大化:通过收购,管理层成员可以分享公司的盈利,从而实现财务上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如果公司获得成功并增加其市值,管理层成员还可以通过股权增值以及自己的绩效奖励获得更高的回报。
3. 资本市场压力:在某些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可能感到市场对公司的估值和业绩要求过高。
他们可能认为目标公司的市场估值低于实际价值,因此决定通过收购来实现更好的回报并降低市场压力。
三、执行过程管理层收购的执行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目标公司:管理层成员首先需要确定他们希望收购的目标公司。
这可能是通过市场调研、业务评估和竞争分析等方式完成。
2. 筹措资金:管理层成员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
他们可能通过个人投资、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来融资。
3. 股权收购:一旦资金准备就绪,管理层成员可以与目标公司的现有股东进行谈判,并最终达成收购协议。
这可能涉及股权交易、价格协商和法律合规等过程。
4. 改革和整合:一旦收购完成,管理层成员通常会着手改革目标公司的战略、业务模式和运营方式。
他们可能会实施组织重建、人员调整和业务整合等措施,以实现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
5. 监督和运营:管理层成员继续监督和管理被收购公司的运营,确保其发展方向符合预期。
浅谈收购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浅谈收购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收购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收购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篇一摘要: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作用、管理层收购的方式与程序、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等三个方面对管理层收购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并购管理层收购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一、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作用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外部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管理层收购是杠杆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杠杆并购中的主并方是目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时,杠杆并购也就是管理层收购。
从理论上来说,管理层收购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有效激励和约束管理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同的是,管理层收购追求的恰恰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从而实现管理层对企业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降低了成本。
管理层收购后,管理者拥有企业的股权,企业的经营绩效与管理者的个人报酬直接相关,管理者有动力挖掘企业潜力,有利于降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此外,管理层收购常常需要借助于高负债的杠杆作用得以完成,高负债可以进一步约束管理者的经营行为,有利于公司现金流量的及时回收。
从激励的角度来讲,管理层收购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
控制权和报酬是企业家的两大激励因素。
控制权可以满足其施展才能,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其处于负责地位的权力需求。
而报酬则满足其物质需求和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
管理层收购有利于企业内部结构优化。
进行产业转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产权变革的新模式在西方企业被广为应用通过管理层收购,企业可以较为方便地转移经营重点或产业调整,集中资源,开展核心业务。
二、管理层收购的方式与程序(一)管理层收购的方式1.收购上市公司在完成管理层收购后,原来的上市公司转变为非上市公司。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本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分析、逻辑归纳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了中外MBO差异,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实证和案例,着重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仓促实施MBO的基本情况、异常的行为特征;通过财务分析与财富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以及研判了今后的演变态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与难点。
经过不懈的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触及产权变革的“国退民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
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管理层收购(MBO)在国企改制和上市公司中不断发生。
MBO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一种有效的企业并购行为,是有它相当的合理性和生命力的。
但是在中国的改革中,它被直接移植,实际被赋予过多功能,如希冀用MBO来明晰产权关系、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以及用于企业管理层激励等。
实际上,中国的MBO涉及转轨经济中产权变革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社会的公平、效率与正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这几年管理层收购(MBO)成为了社会的热点,争论之激烈,观点对立之尖锐,实属罕见,说明MBO在中国是否普遍适用是存在着问题的,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探讨。
1.论文对发达国家实施MBO的一般理论依据进行反思,在肯定这些理论依据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对实施MBO的理论依据的分析与实施MBO的后果是造就“两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的局限性分析,以认清MBO的本质及其作用、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
2.论文试图构建关于MBO 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研究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演进的一般逻辑、“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制公司的代理成本与代理收益比较,论证管理层收购(MBO)无法动摇现代股份公司制度。
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演进入手,分析了不触及国有产权变革的“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
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制
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制我国证券市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有高额差价,部分上市公司又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用较小的资本投入来获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再通过重组和降低管理成本的方式,获得较大的收益回报。
从理论上分析,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推行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 s ,缩写为MBO) ,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但由于我国的管理层收购是在《公司法》、《证券法》颁布以后才正式露出水面的,仅散见于一些法规中,且这些法规仅对MBO 进行了粗略的规制,难以应对实践中各种问题。
目前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因而有必要在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管理层推行管理层收购的同时,防止管理层收购的运作因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而被上市公司管理层恶意地滥用。
一、MBO 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规制(一) 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实施的MBO ,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多是以管理层(直接或间接地) 协议受让非流通的国有股份的方式进行的。
由于事关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也就使MBO 的定价问题尤为敏感。
根据1997 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行为规范意见》以及2002 年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的规定1 可以看出,每股净资产值是监管部门设定的国有股对外转让的价格底线。
但是在我国一些上市公司MBO 案例中,收购价格甚至比每股净资产还低,例如上市公司特变电工,2002 年中期每股净资产为3. 38 元,而管理层实施MBO 的收购价格最高为3. 10 元,最低为1.24 元。
粤美的MBO 中第一次股权转让价格为2. 95 元,第二次股权转让价格为3 元,均低于公司2000 年每股净资产4. 07 元。
由于每股净资产并不代表资产的优劣和企业未来的营利能力,因此质地优良的国有资产即使按照略高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出售也可能是一种“流失”。
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一)MBO的涵义以及发展状况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国外关于管理收购的研究已经能够解释包括动机、企业和行业特点以及时间性登各方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主流的研究体系是建立在阿尔钦和伍德沃德(1987)理论基础上的一套理论构架。他们的理论认为,企业内所有权和组织结构取决于其是否容易受到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存在两种机会主义的行为:抢劫和道德风险。专属化的投资容易受到抢劫,他们的准租金可能被剥削。管理人员进行企业专属化的投资,他们的报酬包括这些投资的收益或准租金。这些准租金的部分或全部可能被股东、雇员或其他利益相关的人剥削。管理人员将被迫通过持有更多的股权或持有与经济业绩更密切相关的激励计划,来寻求对他们企业的专属性或行为专属性相关的准租金的保护。这类保护可以通过管理层收购得到实现。道德风险发生在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中。当企业资产具有可塑性,允许使用者进行广泛的自主决策时,道德风险常常发生。这些分析说明,对于那些管理人员更容易受到剥削,同时企业资产不具有可塑性,因而允许较高负债的企业及行业,将会发生管理层收购或者杠杆并购,并且能够通过这种并购创造价值。
课 题 简 介
题目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摘要
(300字)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是企业产权改革的理想选择,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家价值的最佳通道,是国际惯用的激励模式。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引言在我国的企业经营中,收购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发展策略之一。
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管理层收购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快速发展。
然而,管理层收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和挑战,同时需要制定适当的对策来应对。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难点分析1. 股权结构复杂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存在着大量的股东。
管理层收购需要面对这些股东的利益博弈,往往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谈判和协商。
2. 资金需求高管理层收购需要支付收购成本,包括股权购买价格和相关费用。
这对于大部分管理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小型上市公司来说可能更为困难。
同时,若未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可能导致收购失败。
3. 管理层在收购方面的经验不足虽然管理层在企业管理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但在收购方面经验相对欠缺。
此外,管理层对于市场情况和法律法规的了解也可能不够全面,从而增加了收购的风险。
4. 监管和合规风险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收购活动受到多方的监管和合规要求,包括证监会的审批和规定等。
管理层收购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规范的程序操作,以避免违规行为带来的风险。
对策研究1. 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非常重要。
管理层应当与关键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调,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此外,建立一个高效的决策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消除内部不确定性。
2. 寻求外部资金支持为了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管理层可以积极寻找外部投资者或合作伙伴的支持。
这可以包括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多种途径。
通过引入外部资金,可以缓解管理层的财务压力,提高收购的成功率。
3. 增强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为了提高管理层在收购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增强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
建议管理层关注收购领域的最新发展,加强对于市场情况和法律法规的了解,同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士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降低收购的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
・
91 ・
维普资讯
财经论 丛
20 0 6年第 5期
( ) 国 内关 于上 市公 司 M O绩效 的经验研 究 二 B 近几 年学术界 对上市 公 司管理 层持 股与 公 司业绩 的关 系进 行 了许多 实证研 究 ,结论也 同样 有所
18 至 18 95年 9 9年 间 的 4 次 管理层 收购发 现 ,实施 MB 2 O为企 业 额外 增加 了 2 2亿 美 元 的 1常 现 金 流 3
量 ,由此证 明了 MB O为投 资 者带来 了很 大 的投 资 收益 。而 H r e ne 、Ln aD A gl E w r a yD A gl id e ne r o o和 d ad Rc 18 )运用 反 常收益法 分 析 MB i e(9 4 O对 股 票 价 格 的事 件 性 影 响后 发 现 ,MB 宣 布 当 1 ,股 东 财 O 3
富上 升 了 2 .7 但 晚期 的实证研 究普 遍认 为 ,MB 2 2 %。 O与 公 司绩 效 是非 线 性关 系 。如 M r 、S l o k he c .
i r Vsn (9 8 f 和 i y 18 )利用 18 e h 9 0年 的 横 截 面 数 据 研 究 发 现 ,当董 事 会 所 有 权 在 0~5 %范 围 内上 升 时 ,托宾 Q值随 之上 升 ;在 5 ~ 5 区间 内时 ,托宾 Q值 随董事 会所 有 权 的上升 而 下 降 ;在 大 于 % 2%
一
、
文 献 回 顾
( ) 国外关 于上 市公 司 MB 一 O绩效 的经验 研 究
西方 经济 学家对 企业 的 MB O做 了大量 的经验 实 证 研 究 ,这 些 实证 研 究 主要 是 围绕 一 个 中心 展
论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层收购
论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层收购发展战略论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层收购黎睛(西安北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摘要: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作用、管理层收购的方式与程序、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等三个方面对管理层收购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并购管理层收购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激励的角度来讲,管理层收购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的管一、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作用理才能充分发挥。
控制权和报酬是企业家的两大激励因素。
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外部融资购买本控制权可以满足其施展才能,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其处于负责地位的权力需求。
而报酬则满足其物质需求和价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值实现的心理需求。
购行为。
管理层收购是杠杆并购的种特殊形式,当杠杆并管理层收购有利于企业内部结构优化。
进行产业转换,购中的主并方是目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时,杠杆并购也就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管理层收购。
种产权变革的新模式在西方企业被广为应用通过管理层收从理论上来说,管理层收购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有效激购,企业可以较为方便地转移经营重点或产业调整,集中资励和约束管理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源,开展核心业务。
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同的是,管理层收购追求的恰恰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从而实现管理层对企业决策控制二、管理层收购的方式与程序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降低了成本。
管理层收(一)管理层收购的方式购后,管理者拥有企业的股权,企业的经营绩效与管理者的个1.收购上市公司人报酬直接相关,管理者有动力挖掘企业潜力,有利于降低管在完成管理层收购后,原来的上市公司转变为非上市公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此外,管理层收购常常需要借司。
这种类型的收购动机主要有四种·基层管理人员的创业助于高负债的杠杆作用得以完成,高负债可以进一步约束管尝试;防御敌意收购,机构投资者或大股东转让大额股份,摆理者的经营行为,有利于公司现金流量的及时回收。
论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一个股东财富的视角
若
) , l 时, f即 l 也就 是说 目标公 司的管 理层折 价认购增 发股 份时,
1 +
若使得 M O前后股 东财 富变 动为 正且随 着增 发股份 的 比例 的提 高而增加 的 B
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建立 了上 市 公司管 理层 收购前后 股东 财 富变 动模 型, 出 了 得 为 使得上 市公 司l O I 创造股 东财 富 的必要条 件, B 揭示 了 目标 公 司M O 后股 东 B前 财 富 的变动 与增 发股 份 比例和 M O交 易价格 比例 的关系 。 B
=
目标公司增发股份的比例 的提高而减少, 此时, 在保证 M 0 B 前后股东财富变
动 价值 为正 的情况 下, 应逐 渐减 少认购 公司 的增发 比例 , 以实现 MO过程 中股 B 东 财 富最 大化 , 同样 也 需要 考察 两 种情 况 。
1 l
《 △ : 目标公 司M 0 后股 东财 富的变化 为 △ Ⅳ十 设 B前 : 了保证 管理 成 为
一
() 1当吉 时,B后股票的价格与MO MO B前股票价格的比例高于管理层认
购 增发 股份 的价格溢 价 ( 折价 ) 比例 时,毋 前后股 东财 富的变动 价值 且随着 目 ^O 标公 司增 发 股 份 的 比例 的 提 高而 增加 。 但 是, 这里 面存 在一个 问题 , MO 后股 东财 富变动价 值不 断增加 的过 在 B前 程 中, 能否 保证 该变动 价值 一直 就是个 正数 昵?下 面结合 为为使船 0 股东财 富 变动 为正 的必要 条件, 又要 考察 考察两 种情 况, 以确 保 M O 后股 东财富 的变 B前 动值 始 终 为 正 数 。
且随着增发股份的比例 的提高而增加的条件是 0
刍谈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务风险
刍谈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务风险第一篇:刍谈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务风险刍谈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务风险随着近两年产权改革、国有股减持的呼声日盛,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本文以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为切入点,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探讨。
一、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所谓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的经理层组建一个规模较小的外部投资人集团,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使公司的经营者转变为所有者的行为。
严格来说,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
杠杆收购是目标公司的内部人或外部人,利用借债所融资本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出资人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的金融工具。
当杠杆收购的收购方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一般的LBO就变成了特别的MBO.MBO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重新结合。
当MBO发生时,目标公司通常完成从一个公众公司向一个私人公司的转变。
这与通常所说的“公司上市”正好呈相反的运动方向,即公司私人化或一定程度上的“公司下市”。
从这种角度看,MBO似乎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因为其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膨胀,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代理成本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低效问题日益突出。
MBO可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2.收购操作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典型的MBO中,公司股东是出售方,而经理层则是购买方。
经理层作为公司的实际管理者和内部人,拥有对公司的信息优势,这些信息包括市场情况、产品成本。
人事制度、财务状况,甚至公司的真实价值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等。
在MBO中,收购价格的公允性问题是买卖双方博弈的重点,而经理层可以凭借这种信息优势轻而易举地歪曲交易价格,欺骗公司股东。
因此,如何防止经理层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而损害股东的利益,成为MBO操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问题的特殊性(一)
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问题的特殊性(一)内容摘要:本文从管理层收购在实践操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两个方面来分析上市公司MBO被暂停的原因,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在制定政策或监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MBO的定义近几年来,随着产权市场的开放、国有股权的减持、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探索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了管理层收购(MBO)热潮。
然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还存在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股权结构分裂等问题,使MBO在实践中招到了多方质疑。
2004年8月由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教授朗咸平通过大众媒体发布了三篇“讨伐檄文”,挥师直指格林柯尔等公司,认为格林柯尔公司在收购中通过“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等手法,压价收购国有资产,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该三篇“讨伐檄文”引发了关于产权改革效率和分配的大讨论,民众和众多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卷入争论。
这次争论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资委开始彻底检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MBO被列为检查重点。
2005年4月针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国资委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特别规定“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所属从事该大型企业主营业务的重要全资或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不向管理层转让。
”通过实施管理者收购,可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可以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与制约。
那么为什么上市公司MBO被暂停了呢?下文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在实践操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层收购本身固有的缺陷两个方面来诠释上市公司MBO被暂停的原因。
上市公司实施MBO的问题(一)收购主体的合法性问题首先是高级管理人员独立作为MBO收购主体的问题。
《证券法》对上市公司MBO收购主体的范围未作规定,但按照《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6条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千分之五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这显然剥夺自然人作为流通股市场进行MBO收购主体的资格。
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文献综述
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文献综述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文献综述引言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高级管理层成员(如董事长、总经理等)主动收购所在公司的股权或控股权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许多文献中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本文综合了相关文献,旨在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进行综述,探讨其动机、影响以及监管等方面的问题。
动机1. 股权激励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股权激励手段,能够激励管理层为公司长期利益而努力工作。
研究发现,管理层收购能够增加管理层的股权比例,进而增强他们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提升公司业绩。
2. 信息不对称由于管理层在公司内部拥有更多信息,相对于外部股东拥有更大的信息优势。
通过管理层收购,管理层能够表明他们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信心,从而减少投资者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担忧,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
3. 控制权争夺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还可能是为了争夺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管理层通过收购股权来增加自己在公司中的话语权和权力,从而在公司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
影响1. 公司绩效过去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研究发现,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甚至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而另一些研究则指出,管理层收购能够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市场表现。
2. 资本市场反应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和交易量通常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研究显示,市场普遍将管理层收购解读为积极信号,通常会导致股票价格上涨和交易量增加。
3. 治理问题管理层收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治理问题。
例如,管理层收购可能导致代理冲突的加剧,因为管理层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高级经理,其行为可能对公司整体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管理层收购的监管,确保其不会损害公司和小股东的利益。
监管1. 法律法规许多国家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进行了法律法规的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通常涉及管理层收购的报告要求、信息披露要求以及操纵市场的限制等。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可以减少管理层收购的风险,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浅谈管理层收购
ACCOUNTING LEARNING187浅谈管理层收购林少春 广东医之云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摘要:随着上世纪90年代管理层收购理念传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演化和发展,管理层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改制或并购的重要方式。
本文尝试通过对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入手,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简要分析管理层收购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在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具体现状,以及这二十多年的管理层收购发展历程中所面对的诸多问题一一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当下遇到的瓶颈或症结所在,最后依据笔者的浅见,提出几点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必要性分析;现状问题;实践建议一、管理层收购必要性分析(一)激励管理层管理层收购最直接的优势就是能充分激励管理层,一般而言,管理层所持公司股份越多,就会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动力来增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
管理层通过融资或支出个人资本购买公司股权,将公司的长远发展与管理层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管理层的价值追求与公司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紧密结合,最终实现公司利益和管理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管理层收购不光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还能显著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上文论及管理层收购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激励管理层,其中激励管理层最核心的出发点就是将公司的长远利益与管理层的个人利益紧紧地绑定在一起,不但可以提升管理层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股权分红或派息等方式将部分公司利益让渡给管理层,从而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运营管理成本。
(三)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现代企业制度一般要求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但是管理层收购反向而为,主动就公司的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让渡给管理层或者是公司员工。
由于所有权在法理上具有的排他性,意味着所有者将获得的相关资产收益,而排斥他人从该项资产中受益。
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混乱,既做不到分离,也做不到管理层收购,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改革论文
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改革论文一、现行金融体制对管理层收购融资的影响金融体制对管理层收购融资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和经济中占主导作用的借贷资本决定了美国管理层收购融资模式为债权人主导型的;英国的混业经营、权益资本占主导的金融体制导致的管理层收购融资模式为权益投资者主导型的。
同样,现行的金融体制决定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方式、途径和融资结构,进而影响管理层收购的融资选择。
1.银行信贷是企业主要融资方式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机构,2001年银行信贷在GDP中所占比重为13。
69%,而同期股票融资占GDP的1.33%,企业债券融资占0.16%。
银行贷款一直是中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而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在企业融资比例中所占比例很少。
2.企业融资手段单一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内源性融资、银行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发行普通股、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由于国家对发行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普通股等有严格的业绩、规模和盈利能力要求,并且主要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并不适用于一般企业,因此现行金融体制下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工具还很单一。
3.分业经营体制下向企业提供权益融资的机构少中国金融体制实行严格分业经营,即银行、证券、工商业相互独立,限制了银行、证券机构作为投资机构参与管理层收购的空间。
现行金融制度只允许一些信托投资公司和工商企业参与对企业的权益投资,而信托市场经过整顿,目前信托投资公司已经所剩不多。
风险投资公司在中国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品种和规模都比较小,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特点:债务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管理层个人筹资是权益融资的主要来源,管理层收购融资工具单一。
为了分析现行金融体制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的具体影响,本文选取截至2002年公开披露进行管理层收购的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融资特征、融资工具选择等进行分析。
二、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特征表1分别从收购资金、融资情况和收购后股权质押等三个方面,概述了9起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情况。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一、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及特点1.管理层收购的含义。
管理层收购(MBO)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该公司的股份,获得经营和财务控制权,以达到重组该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型收购方式。
实践证明......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难点,对策,研究论文,一、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及特点1.管理层收购的含义。
管理层收购(MBO)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该公司的股份,获得经营和财务控制权,以达到重组该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型收购方式。
实践证明,国外的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收购方为上市公司经理层。
MBO的收购主体一般是目标公司管理层所控制的“虚壳公司”。
MBO的实施对收购方有很高的要求,公司管理层不但要有很强的融资能力,而且还要有强大的管理能力,使目标公司收购后能顺利完成业务流程重整。
(2)收购方式为杠杆收购。
MBO的资金来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部经理层的自有资金;二是外部债权融资。
一般情况下,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的价格往往远远超过收购方(经理层)的支付能力,因而在收购中,经理层自身提供的资金只能占总收购价格中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还要依靠以目标公司的股权为抵押的债务融资。
(3)收购结果为经理层完全控制目标公司。
MBO完成后,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对经营者长期激励成为可能,但目标公司内部人控制,即管理层利用控股地位侵占公司资产,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将变得更为便利。
(4)收购的目的大多为了明晰产权或是激励高级管理人员。
国外上市公司一般在分拆业务、剥离资产、反收购、母公司需要筹集现金避免财务危机等情况下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其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
而我国目前行政性安排在管理层收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与国外管理层收购的产生背景与出发点截然不同。
上市公司收购法律检讨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法律检讨论文公司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购并活动受到了企业家的广泛青睐,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公司收购是实现企业外部扩张的重要方式。
相对而言,公司收购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推行和股票市场的建立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由于公司收购涉及的利益主体复杂多样,其自身又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公布之前,我国仅有一些零乱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及地方规章对其加以制约,这些法律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以及上海、深圳等地的地方规定之中,这种法律不统一的现象时有立法混乱、相互冲突的情况出现。
1998年12月29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于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作为管理证券发行与交易的基本法,用专章(第四章)17条(第78条至第94条)对上市公司收购加以规制。
其中的相关规范,为上市公司的收购提供了合理的运作空间,在收购主体、收购方式、收购价格诸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必将对推动上市公司收购、保护投资者利益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与先进国家的立法相比,该法仍失之于简陋、笼统、粗放,本文拟对英美国家关于公司收购立法的原则及具体制度作一简单考察,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对《证券法》的立法缺陷作一检讨。
需说明的是,由于英美国家公司收购的对象不区分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我国的《证券法》只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作出规范,因此本文在论及英美国家时,使用“公司收购”的概念涉及到我国的法律规定时,除非引用法律条文,否则“公司收购”即指我国的“上市公司收购”。
一、公司收购立法的原则公司收购涉及到收购者、目标公司、目标公司股东、目标公司管理层,甚或收购公司股东、目标公司的雇员、债权人、消费者、社区,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相互交叉,错综复杂。
毕业论文实例【范本模板】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内容提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是企业产权改革的理想选择,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家价值的最佳通道,是国际惯用的激励模式。
近几年来,在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理论上,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深入地进行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富于鲜明的时代性,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证券市场的融资效率和运作效率,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MBO 上市公司运作措施目录一、管理层收购的概述 (1)(一)MBO的起源及其涵义 (1)(二)MBO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4)(三)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意义 (6)二、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 (8)(一)委托代理理论 (8)(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11)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运作分析 (14)(一)上市公司MBO的运作模式 (14)(二)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基本步骤 (15)(三)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案例分析 (17)(四)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关键因素分析 (21)(五)上市公司MBO的风险分析 (25)四、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措施 (27)(一)上市公司MBO存在的主要问题 (27)(二)上市公司MBO的规范措施 (29)结束语 (34)一、管理层收购的概述(一)MBO的起源及其涵义1、MBO的起源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
这一时期,美国证券市场扩容速度过快,许多私人公司乘机上市,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众公司,一些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股价泡沫程度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财务公司开始引入MBO盈余管理研究方式。
基于考察MBO存在的管理行为,并且该行为对我国资产流失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MBO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特点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的MBO方式,主要是一些传统行业比较成熟的企业。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主营的业务比较突出和明显。
公司主营的业务是公司收入重要保障,这个收入比较稳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增长,资产的负债率逐渐降低,企业一般都具备先进流,同时还存在巨大的潜力。
第二,公司管理层在执行MBO之初,一般都是公司的元老,任职的时间比较长。
这些人员主要包含公司的创始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公司业务骨干人员,最后是公司职员。
这些人员伴随企业逐渐发展,见证企业的一路成长历程。
这些员工对公司的奉献很大,对公司的发展影响也比较大,这些人员在当地影响力比较大。
他们的行为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对公司的造成的控制力也比较强。
第三,企业的总资产和总股本规模都不是太大。
这主要是因为收购资金来源有限,使得收购对象受到限制,而且那些被收购的企业,一般股权分布都比较松散。
举个例子,如宇通客车和粤美的在被企业的管理层实施收购之前,企业第一大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均没有达到20%,因此管理层在对企业实施MBO的操作中要达到控股的比例就会相对较低,远远低于在理论上要达到控股所需要的持股比例在50%以
上。
我国企业的管理层在实施MBO时所获得的公司股权只占公司总股权的一小部分,是一种相对控股。
二、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的MBO案例中,执行MBO过程中会涉及到收购资金来源都比较忌讳,这些行为没有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尤其是没有根据《证券法》、《公司法》规定开展。
在披露管理人员收购资金来源时,有着明显的暗箱操作行为。
一般而言,实施MBO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大方面。
第一,自有资金,第二是经过市场收集外部资金。
高层管理人员资金收购的数额非常大,就算是高层管理人员仅仅支付收购总价的5%到30%之间,这也是巨额款,都不是一笔小的数目。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我国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体制的后期影响,高层管理人员收入比较低。
在实施MBO的资金来源时,这些高层人员收购企业资金来源成了疑问。
有的高程领导人员采用的是资本市场筹集方式,这筹集方式主要是使用公司的信誉作担保,选择一些隐蔽性强或者迂回性强的手段进行筹集资金,一般都会使用银行贷款形式。
在进行贷款过程中,因为有着相关条款的限制,例如受到《贷款通则》限制,贷款不能从事于本权益性投资,而且条款中也明确的指出,被收购的企业不能向收购主体提供支持,尤其时财政上的支持。
从这些可以看出,除了自身一定的资金以外,这些资产来源一定存在问题。
从没有公开过的信息中得知,很多都是以"贷款""自筹"等字义模糊的字眼说明资金来源。
我国上市公司有特别规定,在国有或者是国有控股公司股本中,
股本的结构都比较复杂,管理层不是资产所有者便是代理者。
在这样的定价环节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信息以及控制权优势。
然而在我国国有资产这一特殊情况下,需要对这一股权进行分置处理。
一般而言,MBO大部分都是一些非流通的通股,收购这些股份都是通过市场竞价方式来确定和选择的,需要使用该方式进行交易。
在这样的协议定价中,因为价格比较公正以及比较有依据,因此这个问题开始备受关注。
三、我国上市公司MBO绩效的实证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情很特殊,资本市场在我国发展比较不健全,发展程度也不成熟。
例如:股票市场中,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比较多,如果简单的依靠股票价格来分析上市公司内部信息,这显得不符合规律,也不准确。
因此,在使用事件研究方式来解读上市公司全部信息,从而确定出开展MBO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变化实际情况,这是不科学也不全面的。
为了更好的研究出我国上市公司在开展MBO之后,公司的经营绩效变动情况。
文章在选择了事件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短期的变动进行研究,还借助财务指标分析法,该方法包含的因子分析法以及样本、数据及财务指标的确定。
该研究方法准确性高,尤其是实施MBO对上市公司带来的绩效影响分析非常科学。
1.因子分析法概述
因子分析法主要借助多数变量数据进行统一处理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法是从多组可以观测的变量中进行概括和推论,从而得出不同的因子。
这些因子基本都包含大量的原始数据,还包含相关的
数据信息。
最终可以采用这几组因子进行概括和解释大量存在的客观事物。
这个时候可以建立起最基础和最简洁的本质联系思维,就可以清晰的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分析实例中看出,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有两个优势。
第一,可以有效的实现“降阶”,完整的保留了原始数据,不会导致原始数据丢失。
第二,可以解决主观赋权问题,使得数据处理更具准确性、客观性以及权威性,最终获得的评价结果可靠性得到保障。
因此,文章在研究MBO对我国的经营绩效分析时,一般采用的就是该研究方式。
2.样本、数据及财务指标的确定
文章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历年公司发展公告,选择了2008年到2013年五年公司发展期间,作为上市公司实施了MBO后对公司经营效率影响数据样本。
这些数据的选择都是上市公司正式发布的数据,这对开展MBO之后,企业发展状况研究有重要影响。
其中相应的研究样本都是有标准可言的:第一,将公司出现的股权变动或者是公司关于第一大股东重新组合提示的公告日作为基准。
第二,如果在开展实施活动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关的提示性公告提示,那么都会选择第一次实施MBO方案日期为准。
第三,相对于实施的MBO上市公司,如果一年之内股权出现多次跨度转变,应该按照第一次发生股权作为转移基准点。
这样的选择才更具备科学性,在进行样本选择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公司最终的控制权发生作为转移的标准。
可以不用考虑管理层使用怎样的方式获得最终的控制权,而且这样的数据具备客观性。
数据都是常规的标准数据,可以不用考虑管理层以怎样的方式获得公司最
终的控制权,同时也可以因为客观的因素,对收集数据难度大、数据部齐全以及数据异常等情况进行深入解析,这样就可以排除数据部准确问题。
经过选择之后,这些数据都是我国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这些数据指标来源专门的信息数据库。
文章主要选择三个不同时期的时间[-1,1]来进行考察上市公司实施了MBO之后引起的市场效应。
文章选择的样本中事件期[-1,1]内的AART以及CART显著性检验,结果主要是下表体现。
事件[-1,1]内的内的AART以及CART显著性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MBO公告当天,选取的杨本总体就可以趋于每日的收益率,在这个t值中,如果值为1.506,如果没有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在发布的当天需要在交易日一天公布出来。
样本总体的日平均超额收益率主要为0.258以及-1.340,这样就可以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就不会通过0.05这个水平值。
通过观察可以准确看出,样本事件期在[-1,1]之间时,可以发布前一个交易日累计的显著性检验。
所以最终得出结论,当事件期在[-1,1]内的AART以及CART单样本T检验结果定为:即AART=0,CART=0.这样就可以准确的说明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前第一个交易日,在发布MBO后期时间内,投资者没有获得超额的收益。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财务公司开始引入MBO盈余管理研究方式。
基于考察MBO存在的管理行为,并且该行为对我国资产流失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术中,支
持这一行为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有效解决管理层以及企业产权问题有效方式,而反对的学者则认为在我国开展管理层收购行为,这是一种瓜分国有资产行为。
文章对MBO进行分析,分析了MBO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特点,分析MBO收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我国出现MBO绩效进行深入解析。
参考文献:
[1]张建儒,杨琳娜.管理层收购信托融资模式选择研究--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3年4期
[2]刘步,刘晖.基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2年12期
[3]李芳艳,吴成颂.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2012年24期
[4]黄庆华.管理层收购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以康辉旅行社为例[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2年4期
[5]彭程,范文垚.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基于管理层收购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