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1980-1985年婺源徽剧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徽剧的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初探

徽剧的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初探

徽剧的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初探1. 引言1.1 徽剧的定义徽剧,又称作徽戏,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安徽省的徽州地区,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和精美的音乐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

徽剧融合了安徽民间曲艺、文戏、道教音乐和崇山大操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徽剧的表演形式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着特定的服饰、化妆和表演技巧。

演员们在舞台上跳跃、旋转,唱念做打,展示出精湛的表演技艺。

徽剧的音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徽剧使用的音乐器乐包括琵琶、梆子、唢呐等,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能够增添剧情的氛围,引起观众的共鸣。

徽剧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戏曲形式,通过表演艺术和音乐艺术,传承着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传承徽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徽剧的历史背景徽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末期,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

徽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徽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徽剧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和熏陶,如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民族文化多样性、地方传统戏曲的融合等。

特别是在清代,在官方和民间支持下,徽剧得以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戏曲体裁。

2. 正文2.1 徽剧的发展现状徽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自诞生以来一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深受观众喜爱。

在当今社会,徽剧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徽剧在传统戏曲市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徽剧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戏曲剧种,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很多地方在推广本土文化的也在积极引进徽剧演出,为徽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徽剧演出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徽剧演出形式逐渐与时俱进,不仅在传统的戏台上进行演出,还会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徽剧,增加了徽剧的影响力。

对婺剧传承、创新及未来的思考

对婺剧传承、创新及未来的思考

对婺剧传承、创新及未来的思考作者:王砚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6期【摘要】婺剧素有“徽戏的正宗,京剧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之称。

其在浙江金华地区的历史,迄今已近五百年。

作为浙江的第二大剧种,如今却面临着人才短缺、观众流失的困境。

在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如何将之传承与发展下去,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婺剧;传承;创新;思考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17-02一、发源和历史沿革婺剧起源于浙江金华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

在春耕秋收的农暇时节,农民们往往通过各种艺术表演来消磨时间。

这些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婺剧形成的基本元素。

明清以来,浙中地区物产丰富,商贸往来比较兴盛,所以走乡串户的民间戏曲争相斗艳、百花齐放。

这时浙中地区先后传入乱弹、徽戏、滩簧等戏曲形式,并与高腔、昆曲等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声腔并存的特殊结构。

而脱胎于“金华戏”的婺剧,以其浓郁的本土气息、高亢激扬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曲目,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今浙江金华)义乌县。

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

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

婺剧中大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

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

因长期在农村的草台和庙会流动演出,主要观众对象是农民,形成了语言通俗、情节曲折,唱腔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的特点。

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

乱弹,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

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

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庐一带演出。

文化自觉背景下江西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新文化创造研究

文化自觉背景下江西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新文化创造研究

文化自觉背景下江西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新文化创造研究文化自觉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的实践则是非遗传承保护。

在江西非遗项目汇集的重点地区,婺源正在通过兴建展示场馆、扩大青少年受众基础和非遗传承生活化等众多形式不断强化和拓展非遗传承保护的力度、范围,并通过新文化创造延续着非遗保护的再生和发展。

标签:文化自觉;江西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文化创造文化自觉具体来说就是特定文化环境中人类群体对本民族文化形成了较为明确和清晰的认知和认同,并有能力将本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开展比较分析,同时能够对本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间形成足够客观、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所反省、超越和创造。

有了文化自觉的前提,才能形成足够的文化自信,并通过自信的建立实现对民族文化的持续再生、不断发展。

1 文化自觉对非遗传承保护与新文化创造的重要性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个主题论述下都提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有了文化自觉的前提,才能有文化实践的举措,而文化实践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对非遗的传承、对新文化的再创造。

而有了坚持不懈的文化实践,又能在更大程度上加快和强化文化自觉的形成与固化。

因此,文化自觉与非遗传承保护及新文化创造其实如同同一事物的一體两面,既彼此促进又共同发展。

2 文化自觉背景下婺源非遗传承保护与新文化创造途径2.1打造婺源非遗集中展示平台2018年2月,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

论婺剧的源流考述和沿革

论婺剧的源流考述和沿革

论婺剧的源流考述与艺术特点摘要:婺剧,是对长期表演于金衢及周边地区戏曲舞台之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和时调等六种声腔的统称,若从高腔算起,大约有四百年的传承历史。

作为一个"多声腔剧种"概念的存在,则时间并不算长,学界存有1949年和1950年两说。

近来有学者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证,在核查相关的文字资料,调查和采访了相关健在的知情当事人所获得的新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分析、综合与甄别,得出“婺剧这一名称最初出现于1949年谭伟等人组织的‘金中婺剧研究社’,次年因为某种原因官方的金华专署文工团也开始使用这一名称,直至华东戏曲改革干部工作会议以及后来的周春聚班改名婺剧团,即成为正式称谓”。

关键词:婺剧;源流;沿革;剧目;表演艺术;现状一、引言婺剧的衍生和发展已久。

一般认为,婺剧起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与京剧的前身徽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从婺剧所包括的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等剧种的多个经典剧目可以看出它自明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历史遗存。

如今,婺剧在民间村镇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表演群体来看,专业婺剧社团的建立是从农村业余班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早期业余班社被观众戏称为“笠帽班”,因为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以质朴的方式改变传统剧目的情节,台词乃至风格,同时顺应民风民俗新剧目,为婺剧民间品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表演内容来看,婺剧表演顺应传统农业时节和民风习俗,出演春耕戏、庆丰戏、佛像开光戏、祝寿戏、还愿戏、集会戏等等,成为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观众群体来看,婺剧在金华及周边地区的农村拥有广泛的接受群体,他们最能够深切领会婺剧内地的地域文化精髓,戏曲是他们个体生命中的文化印记。

二、婺剧源流与历史沿革婺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剧目,独特的演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唱腔。

以婺剧为代表的多声腔剧种是流传于同一区域的多种腔调地方戏的统称,包括了浙江乃至全国戏曲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三个时期不同结构的三类戏剧:它们有盛行于元明清代“南北曲”为文体,以“一人启口,众人接腔”为特征的高腔和同以南北曲为文体的昆腔;有至迟从清中叶开始,风靡两个多世纪的乱弹、徽戏;有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原为坐唱艺术的“滩簧”以及属“戏弄”一类的“时调”。

高中生政治小论文:踏“婺”忘之路,传戏剧薪火

高中生政治小论文:踏“婺”忘之路,传戏剧薪火

踏“婺”忘之路,传戏剧薪火中国戏曲史一半在浙江,浙江戏曲史一半在婺剧。

婺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婺剧传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婺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发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婺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1、婺剧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戏曲艺术多样性发展。

婺剧是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点为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区域文化特色,促进了戏曲艺术多样性发展。

婺剧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巧妙运用地方评言形成婺剧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正是由于婺区种地方性戏曲的不断发展,因而促进了国家戏曲不断丰富深化。

2、婺剧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婺剧本身也是一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婺剧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讲仁爱、重民本等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承着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表达着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等中华人文精神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人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婺剧起着“以戏化人”的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作用,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婺剧演出能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在中国众多的戏曲剧种中,婺剧以其独特的传统艺术特色而闻名遐迩。

每年,大量的游客涌向浙江婺州市,就是为了欣赏地道的婺剧表演。

这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婺剧表演成为许多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批游客,促进了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4、婺剧传承的社会作用。

在当地的群众中,婺剧扮演着重要的社交和娱乐角色。

通过参与婺剧表演、学习婺剧技巧,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加强社区凝聚力。

婺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艺术形式。

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林宇摘要:本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原婺源徽剧团演变史上的一名重要亲历者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围绕其学戏经历、艺术成就等个人情况和传承、育人、排演等对剧团的管理建设情况。

目的在于明晰书面资料以外的婺源徽剧信息,回探婺源徽剧的历史痕迹与经验教训,期待对当下有所启迪与借鉴。

关键词: 婺源徽剧 剧团 师父 演员 培养婺源徽剧是皖南徽剧的重要流派,清末年间它盛行于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现今则以婺源为中心。

其声腔主要以弋阳腔、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高腔、下江调、饶河戏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

建国后,婺源县成立了国营婺源县徽剧团,聘请原清末徽班艺人恢复传统戏,培养了第一批演员与乐师。

1968年剧团被撤销,次年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配合政治宣传演出。

1980年,婺源徽剧团再次重组,恢复演出。

2006年,婺源徽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婺源徽剧团改制,更名为婺源徽剧传习所,并不断培养新生力量。

一、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历史(一)访谈背景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是演绎经典剧目的台柱子,是剧种繁衍的传承者,是剧团赖以生存的顶梁柱,这些贡献与价值是其他戏曲从业者所无法替代的,可见戏曲演员中的名家名角对戏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文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原婺源徽剧团的一名优秀徽剧演员进行了采访,借助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让受访者对其个人学艺、从艺经历和对剧团的建设、管理等工作进行回顾,以此来挖掘建国初期婺源徽剧艺人的培养模式、剧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窥探影响剧团生存、发展的因素以及受访者对剧团未来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婺源徽剧的传承、发展提供启迪与借鉴,也为相关学者提供更全面的研究材料。

本次采访对象系原婺源徽剧团优秀演员暨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裕民。

江裕民曾是徽剧团的主力演员,又是主要管理者,无疑是一名较为合适的采访对象,对记述徽剧历史信息、剧团建管方法、艺人培养模式等情况大有裨益。

浅析婺源徽剧现代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婺源徽剧现代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婺源徽剧现代化传承与发展作者:尹昱严敏捷习龙舟江一平肖怡之来源:《财税月刊》2017年第08期摘要婺源徽剧也称“徽戏”,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流派。

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江西省婺源县、赣东北的浮梁、乐平、波阳和浙江开化等地。

经济转型背景下,社会的变革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产业受到严峻的挑战,在传承和发展上需要不断创新。

而为了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国家也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婺源徽剧与徽商文化密不可分,2006年婺源徽剧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婺源徽剧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婺源徽剧的现代化发展关乎到这份非物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去。

本文就婺源徽剧传承的现状和原因进行研究,并对婺源徽剧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婺源徽剧;现代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A Brief Analysis on the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yuan Huizhou operaAbstract: Wuyuan Anhui opera is also called "emblems". It is a genre of Anhui opera. It is one of the ancient operas in China. It is mainly popular in Wuyua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the floating beam in northeast Jiangxi, Leping, Boyang and Zhejiang kaihu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industry by severe challenges,need to continue to innovate on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nd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untries are also put forward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prosperity "culture", Wuyuan Anhui opera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culture of huizhou merchants, Wuyuan Anhui opera 2006 become the national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king Wuyuan Anhui opera once again into public view. The modernization of Wuyuan hui opera is about whether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passed 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inheritance of wuyuan Anhui opera,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yuan huizhou.一、婺源徽剧产业发展现状(一)徽剧传承现状道光年间,婺源浙源李茂才、俞灶喜、吴根焕等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

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林宇摘要:本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原婺源徽剧团演变史上的一名重要亲历者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围绕其学戏经历、艺术成就等个人情况和传承、育人、排演等对剧团的管理建设情况。

目的在于明晰书面资料以外的婺源徽剧信息,回探婺源徽剧的历史痕迹与经验教训,期待对当下有所启迪与借鉴。

关键词: 婺源徽剧 剧团 师父 演员 培养婺源徽剧是皖南徽剧的重要流派,清末年间它盛行于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现今则以婺源为中心。

其声腔主要以弋阳腔、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高腔、下江调、饶河戏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

建国后,婺源县成立了国营婺源县徽剧团,聘请原清末徽班艺人恢复传统戏,培养了第一批演员与乐师。

1968年剧团被撤销,次年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配合政治宣传演出。

1980年,婺源徽剧团再次重组,恢复演出。

2006年,婺源徽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婺源徽剧团改制,更名为婺源徽剧传习所,并不断培养新生力量。

一、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历史(一)访谈背景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是演绎经典剧目的台柱子,是剧种繁衍的传承者,是剧团赖以生存的顶梁柱,这些贡献与价值是其他戏曲从业者所无法替代的,可见戏曲演员中的名家名角对戏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文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原婺源徽剧团的一名优秀徽剧演员进行了采访,借助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让受访者对其个人学艺、从艺经历和对剧团的建设、管理等工作进行回顾,以此来挖掘建国初期婺源徽剧艺人的培养模式、剧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窥探影响剧团生存、发展的因素以及受访者对剧团未来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婺源徽剧的传承、发展提供启迪与借鉴,也为相关学者提供更全面的研究材料。

本次采访对象系原婺源徽剧团优秀演员暨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裕民。

江裕民曾是徽剧团的主力演员,又是主要管理者,无疑是一名较为合适的采访对象,对记述徽剧历史信息、剧团建管方法、艺人培养模式等情况大有裨益。

论徽剧的戏剧精神

论徽剧的戏剧精神

245论徽剧的戏剧精神胡欣泉(江西婺源县徽剧传习所 江西婺源 333200)摘要:徽剧以其独特的戏剧精神在戏剧的百花园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京戏之祖”。

ꢀ徽剧的繁荣发展既是徽剧戏剧精神的体现,也是得力于徽剧戏剧精神内在动力的结果。

ꢀ徽剧的戏剧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其一,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其二,扎根民间的乡土精神;其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总结其艺术精神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戏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下中国艺术理论的建构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徽剧;戏剧精神;京戏之祖ꢀ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以时空复合性的艺术形式诗性地呈现出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对人的命运模式的直观建构,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当众思考。

因此,它是一种诗性人类学的艺术,在艺术的大家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中华民族是个有艺术精神气质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众多民族艺术形式,其中戏曲艺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百花园中,徽剧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她诞生于明代中期的皖南大地,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走遍大江南北,最后冲向京师,与昆、汉汇合,催动了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诞生。

从徽剧诞生到向京剧嬗变的历程,徽剧所体现出了独特的戏剧精神,正是这种戏剧精神使徽剧之花显得格外的突出和娇艳。

一、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和成熟,都有必要吸收其他外来的养分,徽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她发展的整个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

徽剧诞生于明代中叶的皖南山区,被称为“京剧之祖”,她的成功原因与她的内在品格是分不开的,这种内在品格首先表现为: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

这种融合精神体现在徽剧的方方面面,最突出地表现在声腔的演变中,众所周知,声腔是一种戏剧区别于其它戏剧的主要标志,徽剧的声腔主要是“吹腔”、“ 拨子” 和“ 二簧”。

从这些声腔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徽剧的融合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婺源徽剧的形成 1.历史渊源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

建国后婺源徽剧文武场及锣鼓经探析

建国后婺源徽剧文武场及锣鼓经探析

建国后婺源徽剧文武场及锣鼓经探析■ 林 宇 汪 斌摘 要:本文意在对建国至今江西区域的婺源徽剧文武场展开纵横双向研究,即婺源徽剧文武场六十二年以来的结构变迁与徽剧锣鼓点的系统阐释,其中包括对文武场六个阶段的梳理、锣鼓点类别与功能的归纳、常用传统锣鼓经的记录与分析等,对传承中的问题予以剖析,并提出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婺源徽剧 锣鼓点 文武场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在皖南地区出现的老庆生、彩云、同庆、大阳春班被称为“京外四大徽班”。

光绪年间,它们来到婺源,与当地婺源戏班结合,以至遍布村野、响彻勾栏瓦舍,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的演出活动[1]。

此后,婺源组建了当地的徽班。

晚清时期,婺源徽班在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尤为盛行。

建国后,婺源县成立国营婺源县徽剧团,赣东北地区民间也有少数民间徽剧班社存留。

至20世纪80年代,仅剩婺源县徽剧团以及零星的年迈徽剧艺人[2]。

目前,婺源县徽剧传习所[3](原婺源县徽剧团)是江西省唯一一所以徽剧传承、保护、表演为主体的机构,自然也就成为研究江西区域徽剧的主要对象。

笔者持续地对老、新两代乐师进行了长期走访和调查,时间起自2009年,采访对象从剧团建团后培养的第一批司鼓艺人李进才、何柏坤延至如今传习所新一代文武场人员,目的在于剖析徽剧传承中的问题,还原传统锣鼓点的本源形态,从而完善我国传统戏曲传承的基础性工作。

婺源县徽剧团于1956年成立,首任团长俞水生。

建团之初,聘请清末徽班艺人恢复传统戏,并培养了第一批演员、乐师以及编剧、作曲人员,1966年,改名为婺源红卫剧团。

1969年,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配合政治宣传演出。

1974年,改名为婺源京剧团,以表演样板戏为主。

1980年,恢复婺源徽剧团,由欧阳红任团长、江裕民抓业务,主要演员有俞根英、程万红、董礼和、俞诺、朱慧珍、叶秋英,主要乐师有李进才、何柏坤、童天宇、江湘璈;还配有创作班,后因体制改革,创作班解散。

徽剧创新中的几个问题

徽剧创新中的几个问题

剧本创作的问题
内容与时代
徽剧传统剧本多反映古代生活和价值 观,如何创作出反映当代生活和价值 观的新剧本,以吸引更多现代观众, 是剧本创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艺术性与商业性
剧本创作如何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 增加商业元素,提高市场竞争力,也 给创作者带来了挑战。
演员的表演技巧问题
技巧与表现力
演员如何掌握和运用新的表演技巧,提高表演水平,展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深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合作
• 与话剧合作:可以尝试将徽剧与话剧相结合,通过两种不同 表演形式的碰撞和融合,产生新的艺术效果。同时,话剧的 现代性和深度也能为徽剧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手法。与音乐合作:可以尝试将徽剧与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有 时代感和艺术感的音乐作品。同时,音乐的现代性和跨文化 性也能为徽剧提供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
03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徽剧创新及其推广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旅
游业的繁荣。
徽剧创新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01
资金短缺
徽剧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 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但这些 资金往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创 新的需求。因此,需要寻找更 多的资金来源,如企业赞助、 票房收入等。
03
02传统艺术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很多优秀的徽剧演员和艺术家 选择离开这一行业。因此,需要 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如提 高待遇、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等 。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新技术如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可以丰富 徽剧的表现形式,提高观众体验 。然而,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 传统艺术中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 问题。
05
结论
徽剧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1 02

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

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

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徽州,古称歙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

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地方,素有“画乡、诗乡、书乡”之美誉。

在徽州的文化传统中,戏曲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徽州戏曲经过千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不仅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在海外有着一定的传播和影响。

在当今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徽州戏曲文化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徽州戏曲文化的魅力徽州戏曲,是指源自徽州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

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融合了徽州地方音乐、民歌、舞蹈、杂剧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

徽州戏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有文戏、武戏、生戏、净戏等,剧目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历史、民俗、美学等方面。

以《罗成才》、《三盖山》、《红烛》等传统剧目最为著名,富有徽州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徽州戏曲文化蕴含丰富的内涵,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它既反映了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又展现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是徽州地区的文化精髓之一。

徽州戏曲的音韵美、舞蹈美、服饰美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产品。

在当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研发和设计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研发和设计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徽州戏曲文化。

徽州戏曲作为当地的传统艺术形式,受到了现代文化冲击的影响,有着一定的衰败趋势。

通过研发和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将徽州戏曲的精华和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促进徽州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研发和设计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

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

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摘要】徽州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徽州戏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入手,分析了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和发展前景。

探讨了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策略和设计理念,强调了要重视徽州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结论部分指出,加大投入促进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将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徽州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通过对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挖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设计,历史背景,特点,市场需求,研发策略,设计理念,发展前景,传承,创新,投入。

1. 引言1.1 概述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徽州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化才能与当代社会相契合。

徽州戏曲作为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文化创意产品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而备受青睐。

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不仅可以推动徽州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能满足现代人群对于文化产品的追求。

通过深入挖掘徽州戏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制定针对性的研发策略,注重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将徽州戏曲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意产品,从而提升徽州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 正文2.1 徽州戏曲文化的历史背景徽州戏曲,又称徽戏,是安徽徽州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

徽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素有“风光绝佳”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人文关注]龙游婺剧徽戏的传承发展之路

[人文关注]龙游婺剧徽戏的传承发展之路

[人文关注]龙游婺剧徽戏的传承发展之路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7-01-03 10:51记者徐聪琳报道组欧阳锡龙2016年12月中旬,第三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评审结果揭晓,龙游县被评为“传统戏剧特色县”。

而在两年前,地处县城南端、灵山江畔的后田铺村就凭龙游徽戏,成为浙江省首批“传统戏剧特色村”。

易懂好学、雅俗共赏的婺剧徽戏,是这片土地引以为傲的艺术珍宝。

明末清初流入至今,龙游婺剧徽戏尚保存着早期徽戏的老腔老调及其演唱特色。

而在地方戏曲文化逐渐成为小众化文艺的当下,龙游又何以脱颖而出,成为衢州目前唯一的“传统戏剧特色县”呢?龙游后田铺村村民用婺剧特色元素装点自家庭院。

一个人:走在不一样的传承道路上“小时候,浙江省婺剧团就在我家隔壁,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

”1968年出生的李昂在金华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从那些吹吹打打中,听到最初的世间繁华。

回到家乡后,李昂进过民营婺剧团,学过大花脸,并四处收集关于龙游婺剧的资料。

2007年,李昂登陆了新浪UC聊天室的“九州戏苑”板块。

本是抱着好奇心“触电”网络直播的他,却发现板块中唯独没有婺剧。

于是,在李昂的主导下,取名自金华八婺的“八婺剧场”诞生了,这是第一个在网络上由新浪官方管理的婺剧视频演唱房间。

每天晚上,来自龙游、缙云、兰溪、建德等地的婺剧戏迷都会聚在聊天室,上传大师经典作品,交流自唱曲目。

“聊天室不属于个人,也不存在你我,只有单纯热爱婺剧的心。

”每年10月31日,天南地北的戏迷都会在各自的摄像镜头前,吹拉弹唱,庆祝剧场的成立。

一年又一年,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2012年,李昂干脆担任晚会总导演,在缙云举办了线下晚会,同时进行网络直播。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让李昂进一步思考起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

早在2008年,李昂就在参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衢州滩簧》的录像拍摄工作时,接触到婺剧传承与创新的命题。

他意识到,非遗保护的意义与重要性,想要为龙游婺剧徽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传承创新研究

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传承创新研究

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传承创新研究朱蕾【摘要】挖掘徽州民间尚存的戏曲音乐,保留其口头传承的方式是徽州民间戏曲音乐在现阶段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作为口头非遗的戏曲音乐传统不变的传承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结合数字化技术,对徽州民间戏曲音乐进行永久保存并多维展示,是当下口头非遗传承的创新举措,是对传统传承方式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5)012【总页数】2页(P115-116)【关键词】徽州;戏曲音乐;数字化;传承;创新【作者】朱蕾【作者单位】[1]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43.9徽州民间戏曲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徽剧、傩戏等徽州地方戏种在我国戏曲宝库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使得徽剧发展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京剧。

也就是和徽剧一样有着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的徽州民间戏曲音乐,在当下受到文化现代性浪潮的冲击,面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的现状。

唇亡齿寒,殊不知作为地方文化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的民间戏曲音乐的销声匿迹是否会带领地方文化的不复存在。

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非遗保护逐步重视,保护措施和手段也不同出新。

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形式下的今天,如何在非遗保护语境下做好对徽州民间戏曲音乐的保护、并探索与创新传承之路,让文化内涵丰富的徽州民间戏曲永葆艺术生机,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议题。

1.徽州民间戏曲种类及发展概述戏曲是我国地方艺术的主要类别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各地戏曲种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

唯京剧是我国戏曲中的第一大戏,是我国的国粹。

从京剧的形成过程来审视,必然要提及徽剧,说到徽剧也必须要着眼于徽州。

徽州处于吴越腹地,宋代曾经受到永嘉杂剧,又称南戏的影响,在明朝初各地有戏曲流传的踪迹。

从地缘上看,徽州距昆山不远,离弋阳更近,故而,在明朝中后期“昆山腔”、“弋阳腔”的流入不是没有可能。

依据朱万曙做著《徽州戏曲》一书记载,徽州戏曲的形成还受到了余姚腔、海盐腔、青阳腔的影响。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

婺源县的历史文化婺源徽剧徽剧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也是闻名全国的一个大剧种。

婺源徽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徽剧剧目通俗易懂,声腔艺术雅俗共赏。

徽剧传播地域广泛,不仅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徽剧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研究很有价值。

婺源徽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

清乾隆年间,(老)“庆升”、“彩庆”、“同庆”、“大阳春”等徽班就先后在婺源搭班演出。

嘉庆三年(1798年),当时为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回乡祭祖时,将其父曹文埴创立的“华廉”戏班改为“庆升”班,并将该戏班带回婺源晓镛。

此后陆续有20多个徽剧班社先后在婺源演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号称“京外四大徽班”的“庆升”、“阳春”、“同庆”、“彩庆”徽班。

与此同时,婺源当地也先后组建了不少徽班,并以自己的不同特色向外发展,四处巡回演出。

光绪年间,婺源中云村王旺金组建“洪福林班”,演员以婺源人为主,在皖南和江西、浙江毗邻地区演出。

此外,“梓坞班”、“仙舞台”、“王和福”、“新阳春”、“新鸿春”等班社,在安徽、江西和浙江一带演出、扩展。

20世纪40年代,因农村经济衰落,婺源乡间的徽班先后解散,徽班艺人一部分组织串堂班,一部分改行务农,农闲节庆进行业余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重新成立婺源徽剧团,经过抢救、挖掘、整理,婺源徽剧重获新生。

1958年,婺源徽剧团以传统徽剧《水淹七军》、《金得山拿虎》、《扈家庄》、《百花赠剑》参加江西省戏剧会演。

1959年又以传统徽剧《汾河湾》参加古老剧种赴京汇报演出,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2006年,婺源徽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傩舞傩舞是远古时期举行“驱鬼逐疫”祭祀仪式时跳的一种舞蹈。

它源于原始巫舞,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又称“舞鬼戏”。

在古代人们用傩舞来表达的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人们相信表演傩舞能够保护自己的村庄,能够让村里户户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笔者认为 : 乾隆五十五年 ( 1 7 9 0) . “ 三庆 ” 、 “ 四喜” 、 “ 春 台” 、 “ 和春 ” 四大徽班进京 , 以城 市为中心 , 兼容并 蓄, 发展成 了后来 的“ 国
粹” ——京剧 : 另一个是 以 “ 庆升 ” 、 “ 同庆 ” 、 “ 彩庆” 、 “ 阳春” —— “ 京 外 四大 徽 班 ” 为主的“ 徽班” , 以农 村 为 中 心 , 坚持唱徽调 、 徽 戏, 逐 渐 发 展 成 了婺 源 徽 剧
因此 , 它具 有 中国戏 曲基 因性质 , 对 中 国戏 曲的发 展产 生 了且 必定 还将 产生 重要 而 深远 的影 响 。
婺 源徽 剧亦 称 “ 徽戏” , 流行 于江 西省 婺 源及 周 边 的 浮梁 、 乐平 、 鄱 阳等 地 , 其 以弋 阳 腔 、 “ 老石 牌” 即老吹 腔 、 高拨 子 为底 子 , 吸 收 目连 戏 的高 腔 、 下 江调 、 并 融进 了赣 东 北地 方 戏 曲饶 河戏 的弹腔
基 金项 目 : 本 文是 2 0 1 4年江 西 省高 校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1 9 8 0 -1 9 8 5年 间 婺 源 徽 剧 传 承 与 宦 新研究 ” ( 项 目编 号 : YS 1 4 0 2 ) 阶 段 性 研 究 成果
( 胡灶保 : 《 婺源徽剧》 , 载《 绿色明珠一婺源旅游概览》 , 南 昌: 百 花 州 文 艺 出版 社 , 2 0 0 0年 9月 版 , 第 1 1 0页 。
下得 去 、 能演 出、 重创新” 的 宝 贵 经验 。
【 关 键 词】 婺源徽剧 ; 活化 石 ; 高拨 子 ; 老吹腔 ; 发 展
中圈 分 类 号 : I 2 3 6 . 5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7 3 5 4 ( 2 0 1 5 ) 0 2 — 0 0 9 2 — 1 4
江裕民业务团长抓全面现为徽剧国家级传承入何柏坤司鼓具体负责兼教锣鼓曲牌王季桂编剧兼教戏剧史常识作文等宁华作曲兼教音乐理论汪瑞坤基本功师傅江湘墩主胡现为徽剧国家级传承人吕春田导演庄兴龙文武场后勤戴荣奎老艺人原旧徽汪新丁190619897岁入洪福林徽班学艺后搭梓杵班新洪福仙舞台赛云班新阳春阳春凤舞台庆升舞台等徽班演出1965年进人婺源县徽剧团任副团长
3 产录 , 1 —4辑 》 ( 王振 忠 主编 ) 由江西 人 民 出版社 出版 。 胡 兆保 以一个 徽 剧演员 和 学者 的双重 身份 撰 9
写 了( 1 ) 辑 中的第 一篇 : 《 婺源 徽剧 》 。 该 文 比较 全 面地概 述 了婺源 徽剧 的形 成 与发展 概况 。 另外 , 还

个全 面 的梳理 , 但 其重 点 是婺 源徽 剧音 乐形 态 的研究 。在 此前 后 , 她又 撰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表 了婺源徽 剧 的现
状 调查 与分 析 、 婺 源徽剧 的研 究 与保 护等 一 系列 的文 章 。 2 0 1 3年 , 《 活着 的记 忆 : 婺源 非物 质 文化遗
作者简 介: 王 昆仑 ( 1 9 6 5 一) , 男, 江西婺源人 ,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主要从事音乐 、 戏 曲、 美育研究 。
传承与创新: ∞ 0 - l ∞ 年 婺 源徽 剧发 展 研 究
9 2
传承与创新 ● 1 9 8 0  ̄1 9 8 5 年
婺源徽剧发展研究
王 昆仑
( 江 西 司法警 官职 业 学 院 , 江西 南昌, 3 3 0 0 1 3 )
【 摘 要】 婺 源徽 剧 , 是 徽 剧 艺 术 的“ 活化 石 ” , 是 中 国传 统 戏 曲 的 基 因之 一 , 有 着 重 要 的 文 化 价值 。 本 文 从 史学 角度 . 以 断代 史 的理 念 , 对1 9 8 0年 至 1 9 8 5年 婺 源徽 剧 进 行 了全 面 的梳 理 。指 出 该 时 期婺 源徽 剧 的 发 展 , 在 改 革 开 放 的 春 风 下, 不 仅 完 成 了极 其 重要 的 转 折 , 而 且 迎 来 了婺 源 徽 剧 发 展 的 第 二 个 黄 金 期 , 取 得 了辉 煌 的 成 就 : 得 出 了“ 崇传 统 、
可 以说 拉 开 了专 门研 究 婺源 徽剧 的序幕 。婺源 徽 剧列 入 了首 批 国家 级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后 . 引 起 了
有关 专 家 和学 者 的关 注 和 田野调 查 , 但对 婺源 徽剧 的研 究 还是 比较少 。 2 0 0 9年 , 江西 师范 大学 音乐 学 院硕 士毕 业 生林 宇 的 毕业 论 文 《 中国最 美 乡 村 的戏 曲— — 婺 源 徽剧 音 乐 研 究 》 对 婺 源 徽 剧有 了
在 中国戏 曲史 上 , 徽 剧是 一个 承 上启 下 、 继往 开来 的剧 种 。它不 仅是 “ 京 剧之 父 ” , 还 与 中 国南 、 北的 4 0多个 地 方 戏 曲剧 种 有着 渊源关 系 , 在明、 清时 期 , 其 影 响遍 及 全 国 , 至 今 已近 5 0 0年 历 史 。
《 从 婺 源徽 班看 宜 黄腔入 皖 的变 化》 二文也 有 许多 涉及 到 婺源徽 班 的 内容 。 1 9 8 3年 , 婺 源县 徽 剧 团
音 乐创 作人 员 宁华 发 表 了《 谈 徽剧 音 乐 的继 承与 革 新》 ( 全 国徽 调 、 皮 黄声 腔 剧种 学 术讨 论 会论 文 )
即赣剧 南词 及 婺源 民 问小调 , 逐 渐形 成既 有 皖南 特色 又有 浓郁 婺 源地 方韵 味 的地方 剧种 。 质, 2 0 0 6年被 定为 首批 国家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项 目。
是徽
剧 的 一 个 重要 流 派 , 是戏 曲史 上 “ 徽班 ” 、 “ 徽调 ” 、 “ 徽戏 ” 的 遗存 , ②由于其 具 有 戏 曲 “ 活化石” 之 特 对 婺源 徽剧 的论 述散 见 于《 婺源 县 志》 ( 民国 ) 、 《 参 加全 国首届 徽 剧会 演 资料 汇 编. 第 一辑 . 徽剧 部 分》 ( 婺 源县徽 剧 团供 稿 , 江西 省文 化局 剧 目工作 室 编 印 , 1 9 6 0年 6月 ) 、 《 婺源 戏剧 史 》 ( 内部 资料 1 9 8 7年 ) 、 《 中 国戏 曲志. 江西 卷》 ( 1 9 9 8年 ) 等 史料 中 , 流 沙《 徽 班进 京及 徽 调在 南 方 的流 变》 、 苏 子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