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酶对假单胞菌烧伤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蜂毒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蜂毒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50APICULTURE OF CHINA蜂毒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王欣雨1 赵磊磊2 耿明阳3 车苗苗2 张铭2(1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2 沁水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沁水 048026;3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畜牧总站,伊犁 835000)蜂毒是由蜜蜂工蜂分泌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储存在其腹部毒囊中。

蜂毒pH 值为4.5~5.5,成分极为复杂,含有多种多肽类、酶类、胺类、酸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菌、降血压等多方面作用。

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有关蜂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1 蜂毒主要成分1.1 多肽类多肽类是蜂毒中主要成分之一,其中蜂毒肽(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脱颗粒肥大细胞多肽(Mast cell degranulating peptide)等3种肽是蜂毒中主要活性肽。

蜂毒肽约占蜂毒干重的40%~60%,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强碱性(pH=10)。

蜂毒肽的羧基端是亲水的,而氨基端是疏水的。

因此,它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

蜂毒肽的两亲性是膜结合肽和膜蛋白跨膜螺旋的基础,这个特性决定它既可以溶于水,又可以与膜自然结合,进而溶解细胞。

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显著的抗菌、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

蜂毒明肽占蜂毒干重的2%~3%,由18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个二硫键。

蜂毒明肽是一种很强的神经毒素,其第13~14位上的精氨酸是神经毒性所必需的组成部分,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研究证明其在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益处[1, 2]。

肥大脱粒肽占蜂毒干物质的2%~3%,由22个氨基酸组成,与蜂毒明肽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子中也含有2个二硫键,但二者的活性截然不同[3]。

肥大脱粒肽能使肥大细胞脱粒沉降,释放组织胺和5-羟色胺,具有抗炎作用。

1.2 酶类蜂毒中含有55种以上酶类,主要有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蜂毒磷酯酶A 2(Bee venom phospholipase A 2)等。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非发酵菌鼻疽假单胞菌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

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

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

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

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产碱假单胞菌【临床意义】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脓胸、眼部感染、脓肿等恶臭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为鱼类的一种病原菌,常可从腐败的鱼类中检出,偶尔可从尿路感染患者的尿中及血库存血中分离出来。

非发酵菌非发酵菌(Nonfermenters)大多是条件致病菌。

包括十几个菌属的数十个种别,如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氏菌属等。

由于非发酵菌有很多菌属,每个菌属又有多个种,因此对其必须先进行初步分群,即先进行科、属的鉴别,然后再进行种间鉴别。

腐败假单胞菌腐败假单胞菌(P.Putrefaciens)为腐物寄生菌,分布非常广泛,河水、污水、土壤、牛奶、鸡蛋等均有存在。

可引起奶油、鱼、肉变质并产生H2S。

【临床意义】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人类中耳炎、创伤后溃疡、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及糖尿病或体弱患者的皮肤化脓性溃疡。

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Rseudomonas)分布很广,水、污水、土壤和空气中均存在。

本属有几十个菌种,临床较常见的有十种左右。

代谢菌种为铜绿色假单胞菌。

人类感染的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占70%~80%。

主要是铜绿色假单胞菌(占55%~65%)。

类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P.Pseudomallei)可引起类疽病。

【临床意义】为条件致病菌。

人类接触污染的污水、土壤或通过直接接触(划破皮肤或擦伤)而进入人体,也可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

但罕见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本菌可潜伏体内几年不发病,在多发地区这种隐性感染是很高的。

败血性类鼻疽病如不及时治疗进展迅速,且死亡率很高。

类产碱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与产碱假单胞菌很相似,属于假单胞菌中的产碱群。

假单胞菌属解析

假单胞菌属解析
3.微生物学检验
尿、分泌物等临床标本可直接接种在血平板上,血液标本可先于 20℃~30℃进行增菌后再接种血平板分离。不能在35℃或37℃进行 培养,以免发生假阴性。本菌鞭毛3根以上,42℃不能生长,不产 生绿脓素,可以与铜绿假单胞菌相区别。本菌的最低鉴定特征有: 单端鞭毛3根以上,动力阳性;氧化分解葡萄糖,不分解麦芽糖, 氧化酶阳性,精氨酸水解阳性,明胶液化阳性;可产生荧光素, 不产生绿脓素,4℃生长,42℃不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对监控医院内感染菌群、 检测其 耐药性、 指导抗生素的合理利用极为重要。同时, 由于铜绿假单 胞菌分布广泛, 可以推知其耐药机制在其他病原菌中也极可能广泛 存在, 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对其他许多病原菌的控制也 具有指导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理主要有 4 种, 一是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 抗生素修饰酶; 二是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 逃避抗菌药物的抗 菌作用; 三是膜屏蔽与主动外排, 限制药物到达作用靶位; 四是形 成生物膜。
被检验的肉含有荧光假单胞菌
2.临床意义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存在于土壤和水等环境中,常与
食物(鸡蛋、血、牛乳等)腐败有关,可作为咽部的正常菌群存 在,是人类少见的条件致病菌,偶从泌尿道感染病人尿中分离出。 由于具有嗜冷性,可在冰箱储存血液中繁殖,若输入含有此菌的 血库血液,可导致病人不可逆性的休克而死亡。
铜绿假单胞菌-防治原则
加强一些特殊病房及检查室、诊疗器械的消毒管理。 避免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常引起菌血症、肺炎、泌尿系统感染 烧伤感染和囊 性纤维化继发感染等疾病, 由于其耐药菌株不断产生, 耐药性不断 变化, 已成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最严重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负压创面治疗对烧伤创面脓毒症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负压创面治疗对烧伤创面脓毒症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刘 洋, 胡 大海 , 董 茂龙 , 白晓 智 , 李 小强
[ 摘要 】 目的 观 察 负 压 创 面治 疗 ( N P WT) 对 烧 伤 创 面 脓 毒 症 小 鼠死 亡 率 的 影 响 。 方 法 健 康 雄 性 C 5 7小 鼠
1 0 8只 , 6 0只按 随机 数 字 表 法 分 为 对 照 组 和 实 验 组 , 建 立 烫 伤后 感 染 模 型 , 实验 组 行 N P WT治 疗 , 对 照 组 用 无 菌 生 理 盐 水湿敷( WT D ) 治 疗 。 观 察 小 鼠 创 面 细 菌 荧 光表 达量 、 脏 器 病 理 改 变 情况 。其 余 4 8只按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分 为 烫 伤 组 、 烫 伤感染组 、 烫 伤感 染 N P WT处 理 组 和 烫 伤感 染 换药 组 , 进行 7 d 生 存 分 析 。结 果 前3 d 烫伤感染 N P WT组 死 亡 率 显 著低 于烫 伤感 染 换 药组 ( P< 0 . 0 5 ) 。结论 实 验 组 小 鼠创 面 细 菌荧 光 强 度 1 、 3 、
P L A, X i j i n g H o s p i t a l ,F o u t r h Mi l i t a r y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h n 7 1 0 0 3 2, C h i n a )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e f f e c t o f n e g a t i v e p r e s s u r e w o u n d t h e r a p y( N P wT)o n he t m o t r a l i t y o f

1-磷酸鞘氨醇受体2(S1PR2)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缓解炎症性肠病的作用

1-磷酸鞘氨醇受体2(S1PR2)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缓解炎症性肠病的作用

(IFN-酌)水平。结果野生型(WT)小鼠存活率及体重高于S1PR2-/-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lPR2-/-
小鼠的结肠缩短比WT小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DSS处理组小鼠结肠细胞悬液中IFN-*IL-6
和TNF-琢浓度较对照组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结论S1PR2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缓解炎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 一种胃肠黏膜存在持续性炎症反应导致胃肠结构和 功能紊乱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 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 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o
•基础医学-
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5月第59卷第15期
1-磷酸鞘氨醇受体圆(S1PR2)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 功能缓解炎症性肠病的作用
薛海波1
宋冰欣1
丁 莉1
马丽丽2
潘贻飞3
陈坛辀S
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浙江温州325000 ; 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浙江温州
325000;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浙江温州3体2(S1PR2)通过保护肠黏膜屏障缓解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方法构建S1PR2
基因敲除鼠。用硫酸葡聚糖钠盐(DSS)诱导结肠炎。血清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浓度测定体内外小鼠肠道渗透
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细胞悬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琢(栽晕云-琢)、白细胞介素-6(IL- 6)和干扰素-酌
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 1.2.2小鼠一般状况观察 以喂食DSS开始算起,取 0、4、7和14 d小鼠结肠和血,每个时间点各取WT和 KO 6只,解剖小鼠并检测结肠长度。每天称量小鼠体 重和收取粪便,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和生存情况。 1.2.3小鼠肠通透性检测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 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标记的葡聚糖(FITC -葡 聚糖,Sigma-Aldrich,St.Louis, MO, USA)测量活体小 鼠肠通透性。采小鼠外周血与磷酸缓冲液(Phosphatic buffer solution,PBS)溶液1:3体积稀释,测血清中 FITC含量,进而绘制标准曲线。简单来说,先将小鼠 禁食6 h,然后给予50 mg/mL的FITC-葡聚糖灌胃处 理(0.6 mg/g体重)。1 h后,经尾静脉采血120 pX。然 后按照前述方案给予小鼠DSSO 14 d后,在实验结束 或处死小鼠前同样给予50 mg/mL FITC-葡聚糖灌胃 (0.6 mg/g体重),后经心脏采血120 pLo将收集到的 血液离心,用PBS溶液1:1体积稀释血浆。使用多功能 酶标仪(BioTek, Winooski, VT, USA)在激发波长 485 nm 和发射波长535 nm下测FITC-葡聚糖浓度。 1.2.4结肠组织学10%福尔马林固定结肠切片组织, 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匀&耘)遥显微镜(Olympus IX70, Olympus, Shinjuku, Tokyo, Japan )下观察。 1.2.5制备结肠组织细胞悬液 颈椎脱位法处死小鼠, 取仰卧位,打开腹腔。切取结肠测量长度,清理肠道内 容物,并用含1%胎牛血清(Foetal bovine serum,FBS) 和不含钙镁离子的平衡盐溶液(Free of calcium and magnesium, CMF-HBSS )清洗肠道。将结肠切至2 mm 大小,浸泡在含有3 mM[3]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 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的 CMF-HBSS 中,置于 台式恒温振荡器振荡,37益, 180 rpm/min。振荡30 min 后离心,用含1 mg/mL郁型胶原酶和DNA酶I的HBSS 溶液消化沉淀1.5 h,300目网筛过滤去除杂质和未消 化的组织块后,得到小鼠结肠组织的细胞悬浮液。 1.2.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上述得到的小鼠 结肠细胞悬液离心,用PBS液洗2次,然后用含10% FBS的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Roswell park memorial institute,RPMI)1640重悬。细胞计数后,接种细胞至 24孔板(每孔4x105细胞),培养24 ho ELISA试剂盒 (R&D Systems,Minneapolis,MN,USA)测上清中肿瘤 坏死因子-琢 ( Tumor necrosis factor-琢, TNF-琢)、白介 素一6 (Interleukin-6,IL-6)、酌一干扰素(Interferon-酌, IFN-酌)浓度。 1.3统计学处理

微生物学第三章

微生物学第三章

1. 外毒素
特点 ⑴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及某些革兰阴性菌。 ⑵化学成分均为蛋白质。 ⑶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胞外;少
数存在于菌体内,当菌细胞溶解后才释放至胞外。 ⑷多数不耐热,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 ⑸毒性作用强。 ⑹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引起的病变特殊

⑺抗原性强,可用0.3%~0.4%甲醛液脱毒成类毒素
黏附因子: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统称为黏附因子 (adhesive factor)或黏附素(adhesin)。
一般革兰阴性菌为菌毛,革兰阳性菌的黏附 因子是菌体表面的毛发祥突出物,例如A群 链球菌的膜磷壁酸。
黏附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
➢ 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具有高 度特异性,因而决定了病原菌感染的组织 特异性。
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 临床上长期使用 某种抗生素后,常发生一种菌群失调症。
第二节 细菌的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
细菌感染的来源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若来自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则称为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是指正常菌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 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 组合状态,可引起机会性感染。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来自微生物群、宿 主与环境三方面。
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
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菌群中的敏感 菌被抑制或杀灭,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
➢ 细菌分泌侵袭性酶类帮助细菌在组织之间扩散。 ➢ 抵抗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破坏或抑制吞噬作用、阻止细胞内的消化作 用、产生IgA蛋白酶、抗原变异等。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非发酵菌鼻疽假单胞菌鼻疽假单胞菌(P.Mallei)是鼻疽病的病原菌。

可从患者血液、脓液、痰中分离到。

【临床意义】对马、骡、驴的传染性很强,犬、猫、羊等都可被感染。

可通过擦伤皮肤、直接接触和吸入本菌而感染。

人类感染较少见,但经常与病畜接触的人也可患鼻疽病。

实验室感染也可发生。

产碱假单胞菌【临床意义】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脓胸、眼部感染、脓肿等恶臭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为鱼类的一种病原菌,常可从腐败的鱼类中检出,偶尔可从尿路感染患者的尿中及血库存血中分离出来。

非发酵菌非发酵菌(Nonfermenter)大多是条件致病菌。

包括十几个菌属的数十个种别,如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氏菌属等。

由于非发酵菌有很多菌属,每个菌属又有多个种,因此对其必须先进行初步分群,即先进行科、属的鉴别,然后再进行种间鉴别。

腐败假单胞菌腐败假单胞菌(P.Putrefacien)为腐物寄生菌,分布非常广泛,河水、污水、土壤、牛奶、鸡蛋等均有存在。

可引起奶油、鱼、肉变质并产生H2S。

【临床意义】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人类中耳炎、创伤后溃疡、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及糖尿病或体弱患者的皮肤化脓性溃疡。

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Reudomona)分布很广,水、污水、土壤和空气中均存在。

本属有几十个菌种,临床较常见的有十种左右。

代谢菌种为铜绿色假单胞菌。

人类感染的非发酵菌,假单胞菌占70%~80%。

主要是铜绿色假单胞菌(占55%~65%)。

类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P.Peudomallei)可引起类疽病。

【临床意义】为条件致病菌。

人类接触污染的污水、土壤或通过直接接触(划破皮肤或擦伤)而进入人体,也可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

但罕见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本菌可潜伏体内几年不发病,在多发地区这种隐性感染是很高的。

败血性类鼻疽病如不及时治疗进展迅速,且死亡率很高。

类产碱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P.Peudoalcaligene)与产碱假单胞菌很相似,属于假单胞菌中的产碱群。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Migula的检验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Migula的检验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Migula的检验Gˉ,直或微弯的杆菌,0.5-1.0×1.5-5.0μm。

多单在。

不产芽孢。

以单极或数根极毛运动,有的种还具短波长的侧毛。

严格需氧。

不能在酸性下(pH4.5)生长,多数种不需要有机生长因子。

化能异养,有的种利用H2或CO为能源兼性化能自养。

接触酶阳性, 产生各种水溶性色素。

自然界分布极广,土壤、淡海水、污水、动植物体表等均存在。

引起疾病(Pseudomonas Disease)的有绿脓杆菌、荧光假单胞菌、鳗败血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等。

(一)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

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本菌存在。

易从外伤、烧伤及尿道感染的标本分离。

本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的环境。

1 形态及染色特征铜绿假单胞菌为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细长,长短不一,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菌体一端单鞭毛,暗视野或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菌运动活泼。

2 生长特性专性需氧,生长温度25~42℃,最适25~30℃,4℃不生长,42℃可生长,可用以鉴别该菌。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18~24h可见扁平、湿润的菌落,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如绿脓素(pyocynin)与带荧光的水溶性荧光素(pyoverdin)等,使得培养基呈亮绿色。

血琼脂平板生长可见菌落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光泽;液体培养基呈浑浊状生长,液体表面形成菌膜,培养基底部生长不良。

3 生化特点该菌氧化酶阳性,能氧化分解葡萄糖、木糖,产酸不产气,但不分解乳糖和蔗糖。

液化明胶、可分解尿素,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产生氮气。

吲哚阴性,利用枸橼酸盐,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

4 抗原性与分型该菌含O抗原(菌体抗原)及H抗原(鞭毛抗原)。

O 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

O抗原可用以分型。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和发病机制社区获得性感染 — 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报道日益多见,这类感染包括:毛囊炎(由热水浴缸、涡旋浴缸或污染的海绵引起)、肺炎、刺伤后骨髓炎、注射吸毒者的心内膜炎、在淡水湖泊游泳后的外耳道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炎或出口部位感染,以及AIDS患者中的社区获得性菌血症和肺炎。

四、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既对一些抗生素天然耐药,又可在治疗过程中获得耐药性,这种特性有助于增强其细菌毒力。

NHSN根据感染类型探究了2011-2014年的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机制 —目前已报道了有关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的多种机制。

其中包括:①AmpCβ-内酰胺酶;②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 ESBL);③外膜蛋白OprD(一种碳青霉烯类特异性孔蛋白)的表达下调;④多药外排泵⑤铜绿假单胞菌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⑥可能从放线菌转移获得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

具体而言,获得性耐药可由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决定因子所致,并可由降解酶、通透性降低和主动外排等一些机制介导。

关于降解酶,质粒介导的ESBL已在有限的几个地区有过报道。

TEM 型、SHV型和CTX-M型ESBL虽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有过报道,但并不常见;VEB型ESBL普遍存在于东亚地区的菌株中,而且现已播散到其他地区,PER型ESBL则在土耳其广泛分布。

通过这些酶,铜绿假单胞菌可对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类产生高度耐药,某些酶(如,PER-1)甚至还能降解头孢烯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项来自意大利锡耶纳的病例系列研究阐明了PER-1的潜在作用,该研究纳入了26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病例。

9例表达了PER-1,另外17例未表达任何ESBL。

9例PER-1型血流感染病例中有7例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抗生素治疗无应答。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症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症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症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假单胞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的菌种有十余种,以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在医学中最为重要。

本属细菌侵袭性弱,一般认为属条件致病菌。

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缺损时,可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患者也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可感染人体的血液、呼吸、中枢神经、泌尿等各个系统组织,引起一系列病变。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假单胞菌属根据其RNA/DNA的同源性可分为五个主要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其代表菌种,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

此外,临床常见的假单胞菌属细菌还有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等。

本菌为无荚膜、无芽孢、能运动的革兰阴性菌,菌体大小(1.5~5.0)um*宽(0.5~1)um,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8~24h可以见到扁平、湿润的菌落,该菌所产生的带荧光的水溶性青脓素与绿脓素相结合将使得培养基呈亮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可以见到在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光泽。

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一为内毒素蛋白(OPE),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利用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

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1h才被杀灭。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完整皮肤是天然屏障,感染力再强的病菌亦不能引起病变,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有调理素及补体,可协助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及杀灭铜绿假单胞菌,故亦不易致病。

致病疫霉菌效应蛋白Pi05440毒性功能验证及寄主候选靶标筛选

致病疫霉菌效应蛋白Pi05440毒性功能验证及寄主候选靶标筛选

核农学报2024,38(3):0434~0442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致病疫霉菌效应蛋白Pi05440毒性功能验证及寄主候选靶标筛选张蝶陈胜男赵迪王荟洁王洪洋 *刘晶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马铃薯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摘要: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时会分泌大量效应蛋白进入寄主细胞,通过操纵寄主靶标抑制植物免疫反应。

为研究致病疫霉菌效应蛋白Pi05440的功能,本研究重点分析了Pi05440的蛋白特征、毒性功能及鉴定其寄主靶标;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Pi05440的保守结构域和信号肽。

构建pRI101-GFP-Pi05440表达载体用于Pi05440的亚细胞定位和毒性功能分析;同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Pi05440的寄主靶标蛋白进行了筛选和鉴定。

结果表明,Pi05440基因全长969 bp,编码322个氨基酸。

结构预测结果显示Pi05440含有3个典型的KAZAL功能域。

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i05440定位在质膜和细胞间隙。

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该基因显著促进致病疫霉菌扩展。

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初步鉴定到3个Pi05440的候选靶标蛋白,分别为马铃薯过氧化氢酶12、马铃薯几丁质酶以及马铃薯MYB-like A蛋白。

本研究为探究致病疫霉菌效应蛋白Pi05440及其靶标蛋白如何调控植物免疫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致病疫霉菌;效应蛋白;亚细胞定位;酵母双杂交;靶标蛋白DOI:10.11869/j.issn.1000‑8551.2024.03.0434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农业发展至关重要[1]。

然而,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病害的威胁,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

LPS诱导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评价分析

LPS诱导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评价分析

LPS诱导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评价分析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通过干扰与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有关的临床急危重症。

过去由于对ALI和ARDS机制研究不清、临床上没有针对性治疗方法,导致疾病的死亡率很高。

近年来,随着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创建ALI动物模型实验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ALI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方面有了较新的进展,新的研究指导临床有望降低ALI和ARDS的死亡率。

本文对LPS诱导鼠急性肺损伤不同模型进行评价分析,以便广大研究者对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立和研究提供进一步认识,为前临床研究提供动物实验基础。

目前,在已發表通过对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活化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在肺组织内的聚集的现象,在ALI和ARDS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1-2]。

然而PMN移动到肺部不同部位引起ALI和ARDS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用于研究PMN与ALI和ARDS 的关系主要方法为在LPS诱导下复制肺损伤鼠模型[3-4],来阐明LPS刺激对化学引诱物的反应增加炎症部位的PMN迁移的作用。

虽然单独使用LPS没有预先考虑存在的疾病、液体复苏或机械通气等客观条件的存在[5-6],无法反映整体人类疾病的复杂性,但是通过对鼠肺损伤模型过程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模拟体内ALI和ARDS的病理生理状态[7],为前临床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本文就LPS 急性肺损伤模型建立总结和分析,为前临床研究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提供合适的参考。

1 LPS诱导下复制肺损伤机制内毒素模型的基础:LPS是一种糖脂,是存在于组成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中的极性脂质头组(脂质A)和链重复二糖[8]。

LPS大多数的生物学效应是由脂质A复制的,即使存在或不存在寡糖O抗原的影响。

伤口感染的预防

伤口感染的预防
伤口感染的预防
内容
背景介绍 微生物学 感染菌群 感染防治
I. 背景介绍
每年2,500 万伤口感染
菌落超过105 cfu/cm2 的创面感染对我们 意谓着什么?
创面感染会导致
– 延迟伤口愈合 – 增加治疗费用 – 影响生活质量 – 菌群耐药性
创面感染是一个连续过程
“无菌” – 污染 – 寄居 – 增殖 – 感染
一、机体抵抗力
1、 运动 2、 营养支持 3、 生物制剂
一、消毒
一、机体抵抗力
1、 运动 2、 营养支持 3、 生物制剂
一、特殊病人的护理
1、 糖尿病 2、 艾滋、结核、肝炎 3、 贫血
结论
• 细菌的感染可以导致创面的不同转归 • 致病力和生物负担>宿主免疫力 感染 • 生物被膜问题尚未解决 • 目前预防和治疗伤口感染的方法有:卫生常规操作、抗生素和抗感
一、手术
1、手术时间 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大 2、手术切口 切口越大,越深,感染机率越大 3、无菌操作 洗手、消毒、操作、手术类别 4、患者因素 伤情、性别、血压、抵抗力、血糖等
二、无菌技术
1、手术 2、洗手、穿戴 3、消毒
一、抗生素
一、密切观察
1、体征、主诉 2、创面观察 3、敷料,引流液观察 4、实验室检查
病原体 = 有害的微生物 治病因子 = 可以帮助微生物寄居或危害宿主的物质, 如:弹性蛋白酶和毒素
微小有机体 = 微生物
• 原始生物
• 单细胞 • 微小
病毒
.
细菌
真菌
原虫
皮肤正常菌群分类:
• 葡萄球菌属 • 链球菌属 • 梭状芽胞杆菌属 • 假单胞菌属 • 白色念珠菌属 • 杆状细菌属

菠萝蛋白酶药理活性及其在畜禽疾病中的应用

菠萝蛋白酶药理活性及其在畜禽疾病中的应用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02期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2018:5.[2]郭玉华,熊良圣,谢萍,等.益生菌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165-168.[3]王瑞,蔡文涛,王喜亮,等.畜禽中药-益生菌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9,35(6):972-987.[4]杨艺朝.复合益生菌肠内营养治疗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7.[5]方喜斌,林浩,张淇钏,等.添加益生菌的早期肠内营养对脓毒血症休克患者TNF-α和IL-6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8-9.[6]李媛媛,颜睿瑛,李冬纯,等.含益生菌肠内营养干预对危重脑出血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和炎症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9,25(3):572-577.[7]杜秋玲.益生菌饲料在养鸡行业中应用现状[J].北方牧业,2018(15):28-29.[8]陈云燕.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幼鼠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8.[9]王亚楠.益生元、益生菌对小鼠结肠炎的影响及抑制炎症癌变相关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10]李园园.益生菌补充对吡嗪酰胺致大鼠肝脏及肠黏膜损伤影响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责任编辑:刘少雷】菠萝蛋白酶药理活性及其在畜禽疾病中的应用赵云英付宝明王玉叶超河北地邦动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050000摘要在养殖业无抗、限抗的大背景和压力下,为了寻找绿色、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人们纷纷展开了研究。

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归纳了菠萝蛋白酶的药理活性特点:抗炎、抗过敏,消肿,调节免疫,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改善血液循环,抑制毒素分泌、降低组织损伤、提高抗菌治愈率,抗菌的同时可以增加其他药物的吸收;总结了菠萝蛋白酶在畜禽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单侧肺精确滴注法制作小鼠单侧急性肺损伤模型的研究

单侧肺精确滴注法制作小鼠单侧急性肺损伤模型的研究

单侧肺精确滴注法制作小鼠单侧急性肺损伤模型的研究姜宝珍;刘泽玉;刘星;张志红【摘要】经导管气管内滴注方法制作一种操作简捷可靠、剂量精确的小鼠单侧肺损伤模型.经导管分别滴注生理盐水(NS组)、0.05%伊文斯兰(EB组)、脂多糖(LPS 组)至小鼠左肺,6h测呼吸功能(Pehn),24 h取肺脏进行病理分析,插管成功率为100%.解剖显示EB组小鼠左肺均匀分布EB,右肺无明显异常;NS组和EB组小鼠Peh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S组Pehn与NS组、E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NS组和EB组小鼠双肺病理HE染色均无明显病理学改变,LPS组小鼠肺出现严重肺损伤.【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51)008【总页数】4页(P1221-1224)【关键词】单侧气管滴注;伊文斯兰;脂多糖【作者】姜宝珍;刘泽玉;刘星;张志红【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合肥23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动物实验研究所,北京10002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9近年来随着实用性医学研究的深入,各种疾病的动物模型更能够接近人类疾病临床表现。

急性肺损伤是创伤、急救医学不可避免的研究问题,不同类型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也应运而生。

小鼠易得且廉价,其基因背景99%与人类共享[1],因此科学家多用小鼠来制作各种疾病模型。

同样地,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也被广泛应用。

而如何精准地制作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是关键。

气管滴注方法是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时经常使用的手术方法之一。

而现有的国内外气管滴注方法操作[2-7]误差较大,造成造模显著的不稳定性和病变的不确定性。

小鼠烧伤创面脓毒症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小鼠烧伤创面脓毒症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小鼠烧伤创面脓毒症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范仕郡;吴丹;夏林;魏燕;陈倩;彭曦【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22(32)6【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小鼠烧伤创面脓毒症模型,检测其病理生理指标,为烧伤脓毒症相关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动物模型。

方法将小鼠背部侵入90℃水面接触8 s建立小鼠Ⅲ度烫伤模型,烫伤面积约15%~20%。

2 h后痂下注射100μL浓度为0.75×10^(5) CFU/mL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造伤后创面脓毒症。

连续12 d观测记录小鼠的体重、采食量、生存率和一般状态指标。

在注射后1、2、3、5、7 d取小鼠外周血和肝组织,测定血清生化和炎症因子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模型组建模后12 d的死亡率为30.2%。

血清生化指标中ALT、AST、UREA和CREA均较建模前显著上升(P<0.05或P<0.01),TP和TBIL 指标无明显变化。

血清炎症指标中TNF-α、IL-6在建模后第1天升至最高值(P<0.01),随后逐日递减,分别至第3、7天恢复至造模前水平。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在各个时相点均出现肝损伤表现。

结论建立了操作简便可控、严重程度适宜的烧伤脓毒症模型,符合烧伤脓毒症的病理生理特点,可为相关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模型。

【总页数】7页(P7-13)【作者】范仕郡;吴丹;夏林;魏燕;陈倩;彭曦【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相关文献】1.幼儿特重度烧伤伴烧伤创面脓毒症、创周蜂窝组织炎一例2.小鼠脓毒症模型的建立和评价3.负压创面治疗对烧伤创面脓毒症小鼠死亡率的影响4.负压创面治疗对烧伤创面脓毒症小鼠死亡率的影响5.低体温脓毒症小鼠模型建立及体温变化在急性感染中的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酶清创的研究进展

酶清创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9—4237(2010)Ol一0087—04酶清创的研究进展・87・・综述・胡维,王爱民,王建民(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六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武器杀伤生物效应评估中心,重庆400042)摘要:酶清创是采用某些具有蛋白水解作用的外源性酶类进行伤口清创的非手术方法,在分解清除坏死或失活组织的同时,不损伤邻近正常组织,目前主要应用于烧伤、褥疮和慢性创面的治疗。

作者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刨伤;蛋白酶;清创;感染中图分类号:R456.3;R63文献标识码:AResearchprogressofenzymaticdebridementHUWei,WANGAi—min,WANGJian—rain(Department6,InstituteofSurgeryResearch,DapingHospital。

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2,China)Abstract:Enzymaticdebridementisanonsurgicalmethodtodebfidewounds埘tllexogenousproteinaseswhichhydrolyzenecroticanddevitalizedtissuewithoutdamagingthenormaladjacenttissue.Itisappliedmainlyinthetreatmentofburns-pressureulcerandchronicwounds.Theauthorreviewsthecurrentsituationanditsresearchprogress・Keywords:trauma;proteinase;debridement;infection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清创方式仍是手术清创,其效果取决于手术医师的经验及肉眼对创面污染和坏死组织的判断。

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小鼠肺炎的组织学及病理特征比较

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小鼠肺炎的组织学及病理特征比较

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小鼠肺炎的组织学及病理特征比较张颖;汪思齐;兰爱琳;黄春华;楼迪栋;夏铭【期刊名称】《贵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9)5【摘要】目的比较硫磺烟熏结合冷水浴、香烟烟熏及脂多糖(LPS)雾化3种方法诱导小鼠肺炎的组织学改变及病理特征。

方法雄性昆明小鼠4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正常喂养,不做其他处理)、SO_(2)组(硫磺烟熏结合冷水浴,烟熏2.4 g/d)、香烟烟熏(XY)组(烟熏30根/d)及LPS组(LPS雾化10 mg/d),持续15 d;造模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及呼吸系统症状,麻醉处死小鼠取肺组织称肺湿重以计算肺脏系数,同时制作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检测肺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核因子-κBp65(NF-κB p65)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分别评估炎症病理改变及胶原增殖、纤维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活动度减少、饮食减少、体质量下降、毛发枯黄无光泽且伴有咳嗽、打喷嚏和痰鸣音等呼吸系统症状;与对照组比较,SO_(2)组和LPS组小鼠肺脏系数升高(P<0.05);HE、Masson和Ab-pas染色结果显示,SO_(2)组和XY组小鼠肺组织中部分肺泡腔内和支气管周围见炎症细胞浸润、肺间质轻度纤维化增生,LPS组小鼠肺泡腔内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支气管周围及肺间质酸性黏蛋白分泌、肺间质明显纤维化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O_(2)组、XY组及LPS组小鼠肺组织IL-1β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LPS组小鼠肺组织NF-κB p65、α-SMA及Collagen-Ⅰ蛋白表达增加(P<0.05)。

PA感染特征及治疗

PA感染特征及治疗

具有抗PA活性的抗生素
• 5.氨基糖苷类:常用的有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应用于临 床的还有异帕米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其中阿米卡星的活性最强 推荐剂量阿米卡星为15mg/kg/d ,静滴,qd ;欧洲推荐的阿米卡星 剂量为15~20mg/kg/d ,ATS 推荐的剂量为20mg/kg/d,疗程通常 不超过1 周 • 6.其他:多粘菌素B 、多粘菌素E、单环酰胺类(氨曲南)
2007-2011中国CHINET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 测
2007-2011中国CHINET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 测
临床上PA耐药现状
• PA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为80.2%; 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8.1% • 泛耐药PA检出率平均为1.8% • 分离子ICU的菌株除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 16.1%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3% • 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但近年耐药性增长趋势稳定
局部抗生素的雾化治疗
主要是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主要用于有结构性肺病的 PA感染,如支气管扩张症、COPD、囊性肺纤维化和肺移植 后
其他辅助治疗:
祛痰、排痰 营养及免疫支持治疗
MDR -PA的预防策 略
目前尚缺乏有效杀灭 MDR-PA 并控制其播散的方法。 依据临床特点及其耐药机制 ,MDR-PA 的预防与治疗需 要采用综合措施。
磷酸酯酶C
非发酵菌分离率
其他 13%
嗜麦芽 15%
不动杆菌 16%
铜绿假单胞 菌 56%
PA感染的危险因素
• ①皮肤粘膜屏障发生破坏,如气管插管、机械通 气、严重烧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尿管; • ②免疫功能低下,如中性粒细胞缺乏、实体肿瘤 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AIDS ; • ③菌群失调; • ④慢性结构性肺病,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 张、COPD ; • ⑤长期住院,尤其是长期住ICU ; • ⑥曾经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者含酶抑制剂青 霉素。

急性肺损伤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姚安洁;饶晗钰;王冰冰;王昌惠;谢栓栓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2(43)5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根本原因是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且尚未明确。

因此,建立合适的急性肺损伤鼠类模型有助于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预防策略。

本文就实验动物选择、急性肺损伤模型建立方法及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8页(P749-756)
【作者】姚安洁;饶晗钰;王冰冰;王昌惠;谢栓栓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同济大学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8
【相关文献】
1.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鼠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4.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5.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aHolder (Abstr. Annu. Meet. Am. Soc. Microbiol. 1977, B118, p. 35) and Pavlovskis and Wretlind (Abstr. Annu. Meet. Am. Soc. Microbiol. 1978, B89, p. 28) have used a mouse burn infection model (13, 38) that resembles human burn wound sepsis to show that protease producers are more virulent than protease-deficient strains. In this model, the burn is nonlethal and infection is reproducibly produced by a small inoculum. Since the in vivo role of a given product of an organism can best be studied by using mutants lacking the ability to produce it, we examined the role of protease in pseudomonas infection by using a protease-producing wild type and its protease-deficient mutants. A similar approach has been used to define virulence factors of salmonell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experimental animal infections (9, 19). By examining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ntiprotease serum in this model, we attempted to define the pathogenic role of protease as well as evaluate the immunoprophylactic potential of antiprotease seru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protease enhances the virulence of pseudomonas and that its deleterious effects can be neutralized to some extent with antiprotease
INFECTION AND IMMUNITY, Apr. 1979, p. 181-187 0019-9567/79/04-0181/07$02.00/0
Vol. 24, No. 1
蛋白酶对假单胞菌烧伤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Assessment of Protease (Elastase) as 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Virulence Factor in Experimental Mouse Burn Infection
181
182
PAVLOVSKIS AND WRETLIND
INFECT. IMMUN. TABLE 1. Properties of P. aeruginosa strain PAKS1 and its protease-deficient mutants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 (U/mg of cell [dry wt])
OLGERTS R. PAVLOVSKIS' * AND BENGT WRETLIND2 Department ofMicrobiology, Naval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Bethesda, Maryland 20014,' and Department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Karolinska Hospital, S-10401 Stockholm, Sweden'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18 January 1979
The data presented indicate that in experiment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of mice, protease enhances the virulence of the organism. Anesthetized CBA/Lu mice were subjected to a 15-s flame burn and infected with a wild-type protease-producing strain and two of its protease-deficient mutants. The average bacterial cell mean lethal dose (LD5o) of 3.8 ± 0.3 standard deviation logoi) for mice infected with the protease-producing P. aeruginosa was at least 1 log lower than the LD5o of the protease-deficient mutants (0.02 > P > 0.01). The addition of purified protease to the infecting inoculum of protease-deficient strains reduced the LD50. Although the generation time in vitro was the same for all three bacterial strains used, there were consistently fewer viable bacteria in the blood of mice infected with protease-deficient strains than in those infected with the protease-producing strain. When a protease-deficient strain was mixed with the protease-producing wild-type strain, the number of protease-producing pseudomonas found in the blood remained constant, whereas the number of proteasedeficient organisms increased, suggesting that protease contributed to the invasiveness of the organisms. The survival of mice infected with protease-producing pseudomonas was enhanced by antiprotease serum. Antiprotease serum had no effect in mice infected with protease-deficient mutants. The pathogenesi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examining a variety of extracellular products. Although exotoxin A (2, 3, 23) has been shown to be an important virulence factor in experimental infections (32, 33, 36, 37), other pseudomonas products have been implicated as well (21, 24, 30, 43). The proteolytic enzymes have aroused special interest since Carney et al. (4) presented evidence that they contribute to the invasiveness of the organisms. Despite the accumulating information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pseudomonas proteases (8, 10-12, 14, 15, 17, 18, 25), their roles in infections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Muszynski (31) fou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pseudomonas protease production in vitro and virulence for mice. Others have shown that pseudomonas strain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septicemia produced larger amounts of protease than strains from other sources (A. Davis and J. R. Doubek, Abstr. 265, and A. L. Baltch, P. E. Griffin, and E. Malatino, Abstr. 266, Program Abstr. Intersci. Conf.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5th, Washington, D. C., 1975). In contrast, Wretlind et al. (39) and Hedberg et al. (12)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duction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