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考古文献

合集下载

湖南考古文献

湖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综述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耒阳花石坳的汉魏墓葬》,《考古》1956年2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黄泥坑战国、汉、唐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56年6期高至喜:《长沙南郊雨花亭附近的东汉、六朝、唐墓》,《考古》1956年6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纸园冲工地古墓清理小结》,《考古》1957年5期张鑫加:《湖南长沙砚瓦池古墓的清理》,《考古》1957年5期罗敦静:《湖南长沙发现战国和六朝的洞室墓》,《考古》1958年2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南塘冲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3期周世荣:《长沙容园两汉、六朝、隋、唐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5期湖南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湖南长沙小林子冲工地战国、东汉、唐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12期周世荣:《长沙陈家大山战国、西汉、唐、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阳、长沙、宁乡、澧县、石门等地调查记》,《考古》1959年12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东北郊古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2期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队:《湖南耒阳、永兴等地发现古代窑址》,《考古》1960年10期张中一:《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墓清理》,《考古》1961年9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南郊的两晋南朝隋代墓葬》,《考古》1965年5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沅江中下游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0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衡阳南朝至元明水井的调查与清理》,《考古》1980年1期龚英:《湖南桃江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3年7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树木岭战国墓阿弥岭西汉墓》,《考古》1984年9期衡阳市博物馆:《衡阳市苗圃五马归槽茅坪古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0期唐先华:《湖南祁东出土窖藏钱币》,《考古》1985年8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湘西吉首发现窖藏铜钱》,《考古》1986年1期衡阳市博物馆:《湖南衡阳茶山坳东汉至南朝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12期唐郑:《湖南衡阳出土两批窖藏钱币》,《考古》1987年2期湖南省文物普查办公室等:《湖南临澧古遗址普查报告》,《考古》1988年3期汩罗市文物管理所:《湖南省汩罗市发现窖藏铜钱》,《考古》1989年7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隋唐五代宋墓》,《考古》1990年3期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等:《湖南新晃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调查》,《考古》1992年3期郴州地区文物队:《湖南汝城县、郴县发现一批古代青铜器》,《考古》1992年8期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湖南湘西自治州境内酉水沿岸古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10期郴州地区文物事业管理处:《湖南郴州先秦时期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11期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等:《1990年湖南溆浦大江口中国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期龙西斌:《湖南石门县出土窖藏錞于》,《考古》1994年2期益阳地区博物馆:《湖南益阳市大海圹唐宋墓》,《考古》1994年9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阳市蒋家窑址的再调查》,《考古》1996年6期怀化地区文物管理处等:《湖南靖州县团结村战国西汉墓》,《考古》1998年5期怀化市文物事业管理处:《湖南溆浦县茅坪坳战国西汉墓》,《考古》1999年8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阳复溪公社金山岭遗址》,《考古学集刊》第2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1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2期李正光等:《长沙沙湖桥一带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3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益阳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1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耒阳城关六朝唐宋墓》,《考古学报》1996年2期衡阳市文物处:《湖南耒阳白洋渡汉晋南朝墓》,《考古学报》2008年4期旧石器时代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等:《湖南靖州水酿塘电站淹没区发现的旧石器》,《考古》1994年6期怀化市文物事业管理处:《湖南怀化市仙人桥旧石器地点的发掘》,《考古》2005年8期新石器时代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烟燉冲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6年5期戴亚东:《湖南桃江县发现新石器》,《考古》1957年6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安仁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0年6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华容县时家岗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1年11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浏阳樟树潭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7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益阳鹿角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10期周世荣:《湖南南岳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安乡县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石门县皂市下层新石器遗存》,《考古》1986年1期湖南省文物普查办公室、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临澧县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调查报告》,《考古》1986年5期。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著名的古代墓葬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汉寿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矗立在湖南省南方,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之一,也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重要的部分。

马王堆汉墓位置优越,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115米,东西宽约96米,汉墓共有一百五十多处汉墓,其中最大的墓为大坑,尺寸为16.7米×16.7米×10.6米,最小的墓为50方米右。

汉墓出土大量宝贝,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马头剑、马头斧、马头铜盆、马头铜铃、铜镜、铜靴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厚,以其规模和多样性而闻名,反映了汉代西汉晚期军事、军事礼仪、宗教信仰以及铸铁技术、石铸、陶瓷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马头剑,是用铸铁制成的,锻炼工艺很精湛,在石器时代却能够铸造这样一件完美可用的兵器,充分反映了汉代的铸铁技术高超,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此外,汉墓出土的瓷器、玉器以及刀状玉类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而且出土的文物大都是品质优异的。

同时,出土瓷器更是可以体现汉代陶瓷制造技术水平之高。

马王堆汉墓因其出土文物丰厚、保存完整,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公认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汉代文化遗存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依据马王堆汉墓的实际情况,对其文物保护和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中国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材料。

同时,马王堆汉墓也成为湖南省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宝藏,在古墓葬文化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深入研究和保护考古发现的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湖南省博物馆把马王堆汉墓正确的加以保护,让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逐渐得到更多古代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完整保存。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文物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文物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文物海昏侯国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橘子洲头,是我国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址。

这里曾是汉代时期海昏侯的墓地,被誉为“楚地第一墓”。

在对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社会、文化的认识,也展示了海昏侯国的繁荣与辉煌。

海昏侯国遗址的发掘工作始于1972年,经过多年的努力,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一批玉器。

这些玉器包括玉璧、玉环、玉佩等,制作精美,工艺精湛。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被称为“海昏侯玉”的玉璧,它的形状独特,上面雕刻着精致的纹饰,被认为是古代玉器中的瑰宝之一。

除了玉器,海昏侯国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

这些金银器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展现出汉代贵族的奢华生活。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被称为“海昏侯金”的金饰品,它的造型独特,镶嵌着宝石和珍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被誉为中国古代金饰的瑰宝之一。

海昏侯国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瓷器。

这些陶器和瓷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包括陶罐、陶盘、陶俑等。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批被称为“海昏侯陶”的陶俑,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陶俑可能是古代的仆人、士兵或武器装备的模型,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除了上述文物,海昏侯国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钱币、玛瑙等,这些文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揭示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轨迹,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社会的认识。

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资料,也展示了海昏侯国的繁荣与辉煌。

这些文物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明的辉煌,也让我们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海昏侯国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无疑对于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王堆古墓的发掘史

马王堆古墓的发掘史

马王堆古墓的发掘史萧苑七十年代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一号墓于一九七二年三月开始发掘。

其内棺盛殓的女尸几乎像新鲜尸体一样,这一惊人的发现,立即轰动了考古界。

二、三号墓的发掘,出土了极其难得的写本古佚书及珍贵的彩绘帛画、地图和图表等,对研究西汉初期及先秦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马王堆古墓的发掘,也最终解开了长期争执不下的墓主为谁的历史之谜———七十年代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一号墓于一九七二年三月开始发掘。

其内棺盛殓的女尸几乎像新鲜尸体一样,这一惊人的发现,立即轰动了考古界。

二、三号墓的发掘,出土了极其难得的写本古佚书及珍贵的彩绘帛画、地图和图表等,对研究西汉初期及先秦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马王堆古墓的发掘,也最终解开了长期争执不下的墓主为谁的历史之谜——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出土了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墓葬。

在这座古墓葬里,从尸体、棺椁到大批的随葬器物,都保存比较完整,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医药、防腐等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这座古墓埋葬女尸一具,外形基本完整。

尸体包裹各式丝绸衣着约20层,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水里。

经研究,尸体的皮下松结缔组织有弹性,纤维清楚。

股动脉颜色与新鲜尸体的动脉相似,出土后注射防腐剂时,软组织随即鼓起,以后逐渐扩散。

估计死亡年龄在50岁左右。

这座墓的随葬器物,数量很多,共有千余件,多放在外椁与棺之间。

其中有丝织品、漆器、竹木器、陶器以及粮食、食品、明器,等等。

丝织品包括目前所了解的汉代丝织物的大部分品种,有绢、罗纱、锦、绣、绮等,花纹鲜艳繁缛,制作技术精巧。

最珍贵的是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

呈“T”字形的画幅长两米多,上宽92厘米,下宽47厘米,角上缀有飘带。

湖南历史的瑰宝湖南博物馆馆藏文物解读

湖南历史的瑰宝湖南博物馆馆藏文物解读

湖南历史的瑰宝湖南博物馆馆藏文物解读湖南历史的瑰宝:湖南博物馆馆藏文物解读湖南博物馆是湖南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坐落在湘江畔的长沙市。

馆内陈列着丰富多样的文物,展示了湖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通过解读湖南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带您领略湖南历史的瑰宝。

一、湖南博物馆与湖南历史的渊源湖南博物馆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51年,那时建馆初衷是为了保护和研究湖南省内的文物。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湖南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重要文化机构。

湖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重镇之一,醴陵的朱熹故居、衡阳的南岳衡山、岳阳楼等都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景点。

湖南博物馆的建立正是基于对湖南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旨在通过丰富的馆藏文物向人们展示湖南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湖南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精彩之处1. 古代鼎文化展览区湖南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古代青铜鼎,展示了湖南地区在古代的鼎文化。

鼎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礼器,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些鼎铸造精美,刻有精细的纹样和文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特点。

通过鼎文化展览区的参观,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湖南古代社会的礼制和文化底蕴。

2. 三国时期文物陈列区湖南博物馆是湖南地区最重要的三国文物收藏单位之一。

在三国时期文物陈列区,您可以看到鲁肃墓出土的各种文物,如青瓷器、铁剑、玉印等。

这些文物生动地展示了三国时期湖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风貌,对于了解三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湖南历代书画精品展览区湖南许多文人墨客,如黄庭坚、杨万里等都是古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湖南博物馆收藏了他们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包含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湖南历代书画精品展览区,您可以欣赏到这些文人墨客的才华横溢之作,感受到湖南文化的丰富内涵。

4. 湖南革命历史陈列区湖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都在湖南开展过重要的革命活动。

湖南博物馆的湖南革命历史陈列区收藏了大量与湖南革命历史相关的文物,如照片、手稿、纪念品等。

湖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简介

湖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简介

湖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简介
湖南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

其中,有许多极具价值的镇馆之宝,以下是湖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的简介。

1. 龙山文化青铜器: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文化,其青铜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汉代墓葬壁画:汉代墓葬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湖南博物馆中收藏的汉代墓葬壁画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3. 岳麓山汉墓竹简:岳麓山汉墓竹简是一组珍贵的汉代文献,内容包括音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汉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4. 宋代铁质佛像: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铁质佛像是中国古代铁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5. 明代百家姓竹刻本:明代百家姓竹刻本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湖南博物馆中的百家姓竹刻本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6. 清代竹雕“青蛙瓢虫”:清代竹雕“青蛙瓢虫”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珍品之一,其制作精湛、形象逼真,被誉为“竹雕之王”。

7. 民国时期象牙雕佛像:民国时期象牙雕佛像是中国象牙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精美的工艺和优美的造型深受藏家欢迎。

8. 汉代彩绘陶俑:汉代彩绘陶俑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湖南博物馆中的汉代彩绘陶俑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9. 唐代青瓷盘:唐代青瓷盘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青瓷色泽瑰丽、造型典雅,被誉为“唐代瓷器之冠”。

10. 元代香炉:元代香炉是中国古代铜器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和造型都非常精湛,被誉为“元代铜器之最”。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8辑)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8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二徐锡台:周原出土卜辞选释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唐兰遗稿:关于大克钟张政烺:庚壶释文李学勤:晋公奠(下从皿)的几个问题俞伟超李家浩:论“兵闢太岁”戈三唐长孺: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陈国灿李征: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程喜霖: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麹氏高昌的计田输租与计田承役周绍良:敦煌文学“儿郎伟”并跋季羡林:说“出家”蒋忠新: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梵文《法华经》写本残片四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五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陈汉平:古文字释丛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自”林小安:殷墟卜辞考辨(一)胡厚宣宋镇豪: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林沄:甲骨断代商榷刘启益: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黄盛璋:新发现的“羕陵”金版及其相关的羕器、曾器铭文中诸问题的考索李零:释“利津囗”和战国人名中的囗与囗字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王素:麹氏高昌历法初探李均明:秦文书刍议——从出土简牍谈起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简册形制及书写格式之蠡测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赵超:论汉唐间的异体字及《干禄字书》刘燕文:从敦煌写本《字宝》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林梅村: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邓文宽:北魏末年修改地、赋、户令内容的复原与研究——以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为线索姜伯勤:敦煌新疆文书所记的唐代“行客”王永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文书考释——读吐鲁番文书札记陈仲安:李贤墓志申论李方:隋唐史地丛考——隋唐墓志研究孙贯文遗稿:明拓孤本大相国寺碑丛考任昉:《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胡厚宣:契斋所藏一块甲片风波的平息林小安:殷契六书研究(一)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张永山:卜辞诸亳考辨齐文心:庆阳玉戈铭“作册吾”浅释张政烺:《弋(右从阝)其卣》的真伪问题刘启益: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汤余惠:读金文琐记(八篇)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吴振武: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李学勤:帛书《要》篇的《损》《益》说于豪亮遗稿: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系辞》校注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上)谢桂华:居延汉简所见邸与阁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壹]附录残片考释王欣:麹氏高昌王国的祭祀制度陈国灿:略论高昌国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日]关尾史郎黄正建译:有关高昌国“远行马价钱”的一件史料——大谷1464、2401号文书及其意义[日]荒川正晴李德范、孙晓林译:关于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的ular季羡林: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二十一张(两页)译释李方:唐写本《论语集解》校读零拾邓文宽: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写形式和符号发微荣新江: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王昕:裴识生平略证——唐墓志札记(一)任昉: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张忱石:《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举正李慧:浅谈咸阳地区近年出土的唐代墓志《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一)饶宗颐:由悬泉置汉代纸帛法书名迹谈早期敦煌书家[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木简在世界各国的使用与中国木简向纸的变化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下)刘军:尹湾木牍长吏除迁考——汉简人事研究之二徐世虹:居延汉简中的“毋状”与“状辞”(二)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贰〕附录残片考释[日]池田温:东京书道博物馆所藏唐代西州地亩文书残片简介李方:唐西州市令、市丞编年考证——唐西州官吏考证(九)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三)王昕:元憙墓志证伪刘健明:李密死事考析——兼释《李密墓志铭》及《李密墓铭》有关记载任昉:陕西新出明温纯墓志考释任昉:清杜名扬墓志所见杨秉胤受招安事迹(四)陈尚君: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曹之:毕昇考证———兼谈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景爱:辽碑偶记张羽新:清朝对其保护神关羽的崇奉《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林小安:甲骨百年忆思泊夫子林小安:殷契本义论稿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囗”成家彻郎:甲骨文“囗”是文献上的“禋”字黄天树:非王卜辞中“圆体类”卜辞的研究宋镇豪: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说沈建华:由卜辞看古代社祭之范围及起源刘启益: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曹定云:西周夨国考刘桓:德鼎札记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于成龙:包山二号楚墓卜筮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任昉王昕:《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别字选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李学勤:论战国简的卦画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简研究项目介绍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廖名春:楚简《周易•豫》卦再释陈伟:葛陵楚简所见的卜筮与祷祠刘少刚:释郭店楚简中的“达”陈松长: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订补彭浩:谈《二年律令》中几种律的分类与编连李均明:简牍所反映的汉代文书犯罪徐世虹:“三环之”、“刑复城旦舂”、“击城旦舂某岁”解——读《二年律令》札记蔡万进:《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李力:关于《二年律令》简93—98之归属问题的补充意见曹旅宁:张家山247号墓汉律制作时代新考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张家山汉简法律文书研讨综述: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徐世虹:“主亲所知”识小蒋非非:《史记》中“隐宫徒刑”应为“隐官、徒刑”及“隐官”原义辨蔡万进:《奏谳书》编订成书年代蠡测王昕:张家山汉简军制释名三则张小锋:释《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简及汉初的“迁”与“赎迁” 张艶萍:从《二年律令》中的“赀”看秦汉经济处罚形式的转变邬文玲:汉初“禁物”略考张忠炜:《汉官休假杂考》补遗支强:《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见“刑尽”试解初世宾:悬泉汉简羌人资料补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考察胡平生: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王莽简牍校释刘少刚:汉律伪写玺印罪与西汉的政治斗争胡平生汪力工: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号研究邓文宽:两篇敦煌具注历日补释与新校刘乐贤:敦煌卷子与《乙巳占》对读一例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任昉:略谈元张弘範墓志的价值——兼说对张弘範的评价问题陈文豪:2000—2003年简帛论著目录刘祖信:在发现郭店楚简的日子里[日]谷中信一著胡平生陈青译:新出土资料的发现与疑古主义的走向《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李学勤: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连劭名:楚竹书《孔子诗论》疏证陈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几个问题李天虹:战国文字“ (宀立月刂)”、“ (立月刂)”续议刘绍刚:古玺补释三则刘乐贤:从周家台秦简看古代的“孤虚”术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组: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重大考古发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陈松长:帛书《出行占》中的几个时称概念略考彭浩:马王堆汉墓帛书《却穀食气》篇校读黎石生:马王堆汉墓杂议王子今:汉代“客田”及相关问题王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织物名词试析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二卷释文校证李均明:走马楼吴简会计用语丛考杨小亮:走马楼户籍简“刑(创)”字性质与成因简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培训班学员论文选萧圣中:关于曾侯乙墓竹简编连的调整(二则)黄家祥:青川木牍隶书墨迹探源龙永芳:周家台秦简《日书》之“戎历日”图符说守彬:秦苍梧郡考特日格乐:《额济纳汉简》所见王莽简略考巴戈那李国庆:元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散叶跋[法]华澜(Alain Arrault)著李国强译:敦煌历日探研许建平: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李方:唐西州天山县官员编年考证吴丽娱杨宝玉:P.3730v张氏归义军时期书状考释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邓文宽:敦煌邈真讚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释孙继民张春兰:俄藏黑水城出土宋代“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相关文书考释王其祎周晓薇:西安新出土隋代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赵世摸墓志疏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徐雍初王京阳:西安西郊枣园出土的唐罗炅墓志略考赵振华:洛阳新出土宋代墓志研究三题景爱:京西皇姑寺明代石刻丛考《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楚简《弟子问》与器字《季康子问孔子》零识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读上博楚竹书(五)札记读里耶“祠先农”简“参食”考辨论“徒隶”的身份——从新出土里耶秦简入手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再补关於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盐”说“正律”与“旁章”“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考悬泉汉简拾遣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汉代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初探论简牍整理国家标准的制定《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释文校记(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走马楼吴简中的“欧”与“欧背”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所见南北道教传统之异同新发现的敦煌吐鲁番唐律、唐格残片研究敦煌本《刘庆力邈真赞并序》校注并跋《宋人佚简。

长沙浏城桥战国时代1号楚墓考古忆旧_高至喜

长沙浏城桥战国时代1号楚墓考古忆旧_高至喜

器物,清理一块空地方后好立足。这样 长沙地区有一批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古墓 和盖、底板均用两块木板拼合而成。壁
由北往南,再从东往西,逐步清理,经 的葬具和随葬品能保存完好,主要是因 板用边缘扣接,并用子母榫斗合,然后
过一天一夜连续不断工作,才将墓内全 为使用了白膏泥密封防腐。这座楚墓的 用铜铆钉扣紧加固。内棺制作较为讲究
一边倾倒。
从目前出土的考古资料看,这种弧
形悬底木棺是楚人特有的一种木棺,在
春秋晚期已经出现,战国时甚为流行,
并从郢都(今湖北荆州境内)一带逐渐
传播到楚国各地,如今鄂城、固始、信
阳、六安、澧县、临澧、华容、慈利、
湘乡、长沙等地楚墓中都有弧形悬底棺
出土。在春秋时期,楚都附近的江陵、
当阳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木棺多是方形悬
人器与鬼器
得多,棺板厚仅 0.06 米。棺外也捆有 多,如河南固始侯古堆 M1 内有陪葬小
浏城桥 M1 木椁内有作凹字形的三
绳索,但棺内空无一物。这是湖南全省 棺 17 副,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内 个边箱,我们分别称其有头箱(东)、
第一次发现的陪葬小棺,即用活人殉葬 的陪葬棺达 21 副,这种以活人殉葬死 左边箱(南)和足箱(西),其大小分
浏城桥 M1 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前 长沙市发现规模最大、器物保存最好的 古墓葬。1982 年长沙市确定浏城桥楚 墓的保护范围,并在一号墓附近又发掘 了 5 座时代与一号墓基本相同的墓葬, 但规模均小于一号墓,且无棺椁保存。 1990 年发掘了浏城桥 M2,后来重新 规划了保护范围。
木椁墓是商代至西汉盛行的墓葬形 制。它是先掘一长方形或方形的深坑作 为墓穴,从墓穴向地面掘有斜坡形墓道, 大型墓有东西南北四条墓道。 “椁” 是盛放棺木的“宫室”,也就是地宫建 筑。其做法是用整齐的大木枋或厚板, 用榫卯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 盘,上有大盖。在套箱内分成数格,正 中是放置棺材的地方,两旁和上下围绕 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如东厢(左厢)、 西厢(右厢)、头厢、脚厢等。棺材旁 边的厢一般用作存放殉葬品。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第一单元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1、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1)玉蟾(chán)岩遗址,位于道县(属永州市),距今1万年左右。

出土了稻谷颗粒。

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出土的陶片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一。

(2)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属怀化市),距今8000-5500年,考古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有助于探寻我国宗教祭祀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3)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属常德市)。

距今约8000年。

这里出土的一万多粒稻谷和大米,出土的稻谷和大米数量超过国内此前发现的总和。

(4)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旳最早城址,号称“中国第一城”。

2、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1) 炎帝,姓姜,又称神农氏,与黄帝的战争失败后迁至湖南境内,教民耕种,为民治病。

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属株洲市)。

(2)舜帝病逝,葬于湖南九嶷山。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

3、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四羊方尊出土于宁乡县(属长沙市)。

四羊方尊是非常精美的青铜器,也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

4、龙山县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1)2002年6月,在湖南龙山县(属湘西自治州)里耶镇的一口古井中出土了3.6万余片秦简,对秦王朝的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里耶秦简为秦时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2)长沙马王堆发掘出三座西汉墓葬,出土了大批随葬品。

重要的有:T形帛画,素纱襌(dān)衣,导引图。

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尸。

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二单元古代湖南的开发与发展1、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控制湖南地区:略。

2、战国时期:略3、西汉吴氏长沙国与刘氏长沙国的建立者西汉初,刘邦封开国功臣吴芮(ruì)为长沙王,建立了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以临湘故城(今长沙市区)作为王国都城。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马王堆汉墓,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距离长沙市区约20公里,是汉代时期的一座大型宫墓。

马王堆汉墓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楚国公族乐陵后裔马服子马伯深改良之作,并于公元前2世纪被楚汉双方共同推荐与推崇,后被陈情夫子曾子视为楚国典籍。

该汉墓至今仍是比较完整的汉代大型宫墓,其中大量珍贵文物展示了楚汉双方对文明、艺术、体制等方面的文化发展,同时也是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和文化的综合反映。

马王堆汉墓地处湖南山区,周围是崇山峻岭,山势高耸,有大小石头砌成的坎坷坡道,古木参天,林木葱郁。

宫墓内部复活了汉代历史文化的统一景观,墙内有长达300米的院落,有棋坊、衙门、台角、库房、祠堂等建筑,仿佛把汉代的社会和政治再次活现出来,是古代文化的综合反映。

马王堆汉墓的墓室十分宏伟壮观,墓室内部有三座宏伟的建筑,一座是祖王墓,现存板岩石刻落脚碑及陶器螭形傍岸,用以记载楚国历史;另一座是马伯墓,在其上方有四个柱子支撑一个石碗,碗上镶着小金鱼及金钱等物,但无故座待者;第三座是楚国“公孙”汉王墓,其上有石板印“楚国之圣”字样,用以记载汉武帝故地。

马王堆汉墓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历史文化、艺术、体制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一件叫“孔圣中有墓碑”的古文物,描绘出一幅楚汉共同礼赞的古老场景,体现出汉楚双方政治文化上的交融与融合。

此外,还有大量楚国历史文物、楚国古籍的收藏件,可以证明马王堆汉墓不仅是汉武帝的故址,也是楚汉古典文学的摇篮。

马王堆汉墓现已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同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古文化以及汉楚双方政治文化的研究贡献了很重要的资料,值得弘扬。

总之,马王堆汉墓世代传承的汉楚双方的政治文化,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注脚,标志着汉楚文明的繁荣,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社会结构的完整记录,是深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因此,马王堆汉墓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研究和弘扬的重要遗产。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一、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2、湖南境内与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

⑴、炎帝,又称神农氏。

他为民治病,“日遇七十毒”。

为纪念他,修炎帝陵。

⑵、蚩尤,九黎部落首领,九黎部落为南方苗族先民的一部分。

⑶、舜帝晚年南巡征战,打败“三苗国”。

在南巡中病逝,葬于九嶷山。

为纪念他,修建了舜陵,还有舜庙。

⑷、禹在湖南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如衡山禹王碑,金简峰、白马峰等。

3、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

湖南宁乡出土,为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和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

4、龙山县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吴简发掘的意义。

⑴、龙山县里耶秦简:出土的秦简数量超过目前国内出土的秦简数量的总和,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⑵、长沙马王堆汉墓: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⑶、长沙走马楼吴简:是我国一次性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湖南的开发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的初步开发: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控制湖南地区。

战国中期楚文化基本取代湖南境内的越文化和蛮濮文化。

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楚国黔中郡,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

2、西汉时期长沙国。

吴氏长沙国建立者:吴芮。

这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

刘氏长沙国建立者:刘发。

3、三国时期湖南地区:先属刘备势力,后属孙吴。

4、五代十国时期马氏楚国。

⑴、建立者:马殷。

⑵、发展商贸的举措:①大力发展与中原和周边地区的商业贸易,以茶叶为大宗;②采取免收关税等重商政策,开创湖南“招商引资”的先河;③采纳大臣高郁的建议,铸造铅、铁钱,还出现纸币雏形——“契券”。

5、北宋时期梅山地区开发:北宋实行招抚梅山蛮政策,1073年,梅山地区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

北宋在梅山地区设二县,上梅山为“新化”,下梅山为“安化”。

6、明清时期湖南的移民潮及其影响。

⑴、明初“江西填湖广”的影响:元末战乱和明初“洪武血洗”使湖南惨遭屠杀。

明初,大量外省人特别是江西一带人口,因“从征”、“屯垦”和经商等涌入湖南,成为湖南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土著已沦为少数。

湖南张家界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

湖南张家界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

湖南张家界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湖南张家界金鞭溪古墓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金鞭溪景区内,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掘工作,揭示了这座古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介绍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以及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金鞭溪古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位农民在金鞭溪附近挖掘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

随后,考古学家对这座古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金鞭溪古墓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工艺和造型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包括铜鼎、铜镜、铜剑等。

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雕刻细腻,反映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此外,金鞭溪古墓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佩等。

这些玉器的材质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细。

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贵重的礼品和装饰品。

通过对这些玉器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风貌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

除了陶器、青铜器和玉器,金鞭溪古墓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

这些文献和书籍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文献和书籍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变迁。

金鞭溪古墓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线索和实物证据。

通过对这些文物和遗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其次,金鞭溪古墓的发现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金鞭溪古墓作为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为当地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这句话用来形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再恰当不过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挖掘马王堆汉墓而轰动全国,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小城市——湖南省马王堆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让我们随着回忆,去寻找那曾经辉煌而又艰辛的历史……当年的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区东郊约6公里处的浏阳河畔。

这是一座被称为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妻、汉初长沙王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

马王堆墓主下葬时间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可是马王堆的发掘却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

1971年7月,长沙市文物管理处和湖南省博物馆派人到马王堆挖掘,在那里发现了震惊中外的马王堆汉墓。

从那以后,马王堆的考古发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许多出土文物成为重要的考古依据。

1972年2月,在湘江边码头发现了四个汉代竹简,内有《老子》甲本。

随后,一件件文物逐渐被发掘出来,有“素纱襯衣”、“ T形杖”、“长沙丞相”印章、“织机”等等。

经过整理,确定了这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至此,一代名相——利苍浮出水面。

当年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考古发掘后,把这次发掘写成报告,于1973年8月提交给国务院。

根据报告,马王堆汉墓应该还有数百平方米的文化堆积,因为地质队钻探后认为地下埋藏着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必须赶快抢救性发掘。

接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考古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对马王堆汉墓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抢救性发掘。

这一次考古发掘,共清理了六座汉墓,出土了一万余件文物。

随后,考古学家们在这六座汉墓中发掘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除了那些历史文物以外,还有不少美术陶器。

这些陶器可分为日常生活类、舞蹈乐器类和兵器车器类三大类,最令人瞩目的是出土了两套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绘画。

1973年4月,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式结束,首次向世人披露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经过”,揭示了墓中存在的问题。

197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正式发表了“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调查报告”,确认墓主身份。

湖南历史的起源与演变探索湖南文明的源头

湖南历史的起源与演变探索湖南文明的源头

湖南历史的起源与演变探索湖南文明的源头湖南作为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索湖南历史的起源与演变,寻找湖南文明的源头。

一、古代湖南的起源湖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湖南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湖南的古代起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八里湾文化、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

这些文化的存在证明了湖南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八里湾文化是湖南地区距今约6000年的先民文化,它不仅是湖南历史的起点,也是整个华南地区的重要考古文化遗存之一。

八里湾文化的遗址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区八里湾村,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为我们了解湖南古代社会的起源以及人类的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在湖南的岳阳市、湘潭市和益阳市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河姆渡类型的古遗址,这些遗址中的器物和工具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湖南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仰韶文化是中国中原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文化,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

湖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湘潭、长沙和衡阳等地,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湖南在仰韶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了湖南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

二、湖南历史文化的演变自古以来,湖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地,吸收了周边各种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湖南文化。

湖南历史文化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湖南地区的文化逐渐独立发展,并与周边的楚文化、秦文化等文明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如楚国的发展对湖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楚文化的兴起使湖南逐渐走上了古代文明的道路。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湖南地区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湖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进一步繁荣。

传统的楚文化和汉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湖南文化的独特性也逐渐形成。

3. 宋明清时期在宋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

湖南攸县里旺城遗址发掘记

湖南攸县里旺城遗址发掘记

湖南攸县里旺城遗址发掘记文/文国勋图/陈帅钦里旺城遗址位于湖南株洲攸县网岭镇里旺村,是近年来湘东地区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经考古确认为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古城址。

在古城址周边的丘陵中还发现了大量同时期的墓葬,也许这些墓主都曾穿梭来往于这座古城和乡野之间,创造属于他们的历史。

发现经过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西侧有一条山间盆地,称为醴攸盆地。

盆地东北经醴萍通道可达江西,西南则连接湖南衡阳地区,今攸县全境大部位于盆地之中,因此攸县素有“衡之径庭、潭之门户”之称。

盆地内自古以来土沃民萃,目前既发现有船形坡旧石器地点,又发现黄家坳、莲花形山等大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

盆地内流经的主要河流为攸水,为湘江的二级支流。

攸水贯穿攸县全境,可以说是攸县的母亲河,1949年后由于上游修建酒埠江水库使攸水水位下降。

明内阁首辅李东阳在回家乡茶陵省亲时,曾经过攸县并写下《送攸县陈医官鉴》一诗,诗云:“雨过攸江绿,春深楚客归。

岸花随路发,沙鸟背船飞。

门对孤峰秀,庭余寸草晖。

杏林多旧树,应长去年围。

”明代杨一清亦作《攸水》:醴攸盆地为进一步弄清楚古城址的文化性质,2020年9月,株洲地区组建考古队,着手对里旺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工作。

就在考古队员进入现场第一天,发现南城墙处有动土迹象,经现场勘查,为当地村民建房修建地基,地基表土已被铲车完全清理,地面散落大量方格纹陶片和绳纹筒瓦。

考古队联系当地政府要求村民将房子改建他处,在原有勘探计划外对南城墙破坏处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收获2020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在南城墙破坏处布5×5米的探方9个,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南城墙断面布置1×60米的探沟1条。

经过两个月的发掘清理,发现有建筑基址、沟、柱洞、1.5公里,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

墓群有其中有一座封土堆长50米,宽30米,现高6当地人称船形堆。

里旺城遗址“入画晴江晓色分,东风吹璧尽成纹。

买舟欲过三湘日,应挹清波弄白云。

湖湘文库总目录

湖湘文库总目录

湖湘文库总目录湖湘文库总目(甲编)图书典籍(一)上古至唐代1-2马王堆汉墓帛书(1-2)3-4湖南出土简牍选编(1-2)5楚辞章句楚辞集注6贾长沙集7伤寒论金匮要略8神农本草经神农本经会通9麓山精舍丛书10南岳高僧佛学六种11唐代湘人诗文集12-13唐人寓湘诗文集(1-2)(二)宋元明14周易总义周易象义15春秋传16-17读史管见(1-2)18斐然集崇正辩19胡宏著作两种20周敦颐集21-22张栻集(1-2)23渠阳集24同文馆唱和诗南岳唱酬集25守城录兵书三种辑释26学林识遗27圭斋集28海粟集辑存云阳集29李道纯集蒋道林文粹30陶汝鼐集31夏元吉集李湘洲集32黄周星集33石村诗文集些庵诗钞34刘三吾集35-37李东阳集(1-3)38李东阳集(4)续集39张龙湖先生文集刘大夏集40-41杨嗣昌集(1-2)42-43江盈科集(1-2)44-45楚宝(1-2)46青郊杂著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字学元元47何孟春集(三)清代48-63船山全书(1-16)64-65王文清集(1-2)66李文炤集67凝园读易管见68陶园诗文集69王万澍集70-71欧阳厚均集(1-2)72-79陶澎全集(1-8)80唐鉴集81-82汤鹏集(1-2)83-96魏源全集(1-14)97-99严如火翌集(1-3)100墨香阁集101贺长龄集贺熙龄集102-103黄本骥集(1-2)104罗泽南集105胡达源集106-110胡林翼集(1-5)111岳麓诗钞岳麓文钞岳麓词钞112-113资江耆旧集(1-2)114-119沅湘耆旧集(1-6)120-123沅湘耆旧集续编(1-4)124邹叔子遗书七种125罗汝怀集126-127何绍基诗文集(1-2)128何绍基日记129北岳山房诗文集130思益堂集131石间东诗钞辽西草132-133刘蓉集(1-2)134-135李星沅集(1-2)136杨岳斌集137刘锦棠奏稿李续宾奏疏138吴敏树集139海东札记巡台退思录台湾杂记台海痛思录140-170曾国藩全集(1-31)171-185左宗棠全集(1-15)186-187彭玉麟集(1-2)188-189刘长佑集(1-2)190南村草堂文钞191南村草堂诗钞192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193尔雅集解注195-199湘绮楼诗文集(1-5)200-215郭嵩焘全集(1-16)216云卧山庄诗集萝华山馆遗集217-218王之春集(1-2)219湘军史料四种220中兴将帅别传221楚南史赘南楚诗纪222湘学丛编近百年湖南学风223西征纪程中俄界记224-225诗三家义疏集(1-2)226王先谦诗文集227湖南全省掌故备考228谭嗣同集229唐才常集230-235曾国荃集(1-6)236曾纪泽集237-238天岳山馆文钞·诗存(1-2)239-240国朝先正事略(1-2)241-242皮锡瑞诗文集(1-2)243樊锥集244湖南女士诗钞246-247刘坤一集(1-2)248陈天华集249杨毓麟集250刘揆一集251-258熊希龄集(1-8)259夏思痛集260兵镜类编261白香亭诗文集抱碧斋诗词集抱碧斋词话262杨恩寿集263-264叶德辉诗文集(1-2)265苏舆集266湖南疆域驿传总纂湖南各县市分图267楚南苗志湘西土司辑略268重修南岳志269岳麓书院志长沙府岳麓志附岳麓小志270石鼓书院志271贾太傅祠志定王台志南岳二贤祠志273洞庭湖保安湖田志274九疑山志两种炎陵志275大沩山古密印寺志276桃花源志略277城南书院志附城南书院课艺278湖南考古略广湖南考古略279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280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281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282律音汇考丁祭礼乐备考283沅湘通艺录284-289湖南文征(1-6)290张百熙集291船山师友记魏默深师友记292-293邵阳车氏一家集(1-2)294刘人熙集295-297易顺鼎诗文集(1-3)298-305湖南通志(1-8)306-308(乾隆)长沙府志(1-3)309(乾隆)岳州府志310-311(乾隆)衡州府志(1-2)312-314(道光)宝庆府志(1-3)315-316(道光)永州府志(1-2)317-318(嘉庆)常德府志(1-2)319-320(乾隆)辰州府志(1-2)321-322(同治)沅州府志(1-2)323-324(嘉庆)郴州总志(1-2)325(光绪)靖州直隶州志(乾隆)永顺府志326(同治)直隶澧州志327(同治)桂阳直隶州志328(道光)凤凰厅志329-330(同治)长沙县志(1-2)331(光绪)善化县志332(光绪)巴陵县志333-334(同治)湘乡县志(1-2)335(光绪)新宁县志336(光绪)湘潭县志337(嘉庆)沅江县志338(同治)平江县志339(同治)衡阳县图志340(民国)宜章县志(民国)慈利县志341(民国)醴陵县志342-343(民国)宁乡县志(1-2)344程颂万诗文集345-346余肇康日记(1-2)347瞿鸿禨集348-349黄兴集(1-2)350-351宋教仁集(1-2)352-353杨度集(1-2)354-355蔡锷集(1-2)356谭人凤集357宁调元集358-359杨昌济集(1-2)360李肖聃集361桑蚕提要捕蝗纪要平平言362易白沙集363章士钊诗词集程潜诗集364-367谭延闿集(1-4)368齐白石诗文集369范源濂集371陈渠珍遗著372湖南文献汇编(第一、二辑)373王船山先生南岳诗文事略374八指头陀诗文集375李抱一文史杂著376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附溪蛮丛笑377湖南地理志378-379湖南实业志(1-2)380毛泽东早期文稿381田汉作品选382沈从文作品选383丁玲作品选384张天翼作品选385周立波作品选386贺绿汀作品选387高等国文法388词诠中国修辞学389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390积微居金文说391汉书窥管392曾运乾著作四种393新著国语文法394中国近百年政治史395中国教育史大纲中国教育史396近代中国留学史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通论397中国社会史料丛抄398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399欧风东渐史中国近代史400近代中国立法史401逻辑论道402知识论403中国史学之进化中国社会之结构中国社会之现状404史料与史学中国史论集中国史论集第二辑405中国国际贸易史鸦片战争史406中国近时外交史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叙407经济学大纲408社会学大纲410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411中国戏剧史中国剧场史412杨氏琴学丛书四十三卷413中国民族简史中国社会史纲414-415四库提要辨证(1-2)416-417南史校证(1-2)418西洋史(一)期刊419-421湘学报(1-3)422-429船山学报(1-8)430湘江评论新湖南新时代431-432游学译编(1-2)433体育周刊434-435实业杂志(1-2)(二)报纸(光盘版)436湘报437长沙日报438湖南通俗报439(长沙)大公报440湖南政报441湘乡民报443观察日报444力报445湖南国民日报湖湘文库总目(乙编)来源:潇湘晨报2009-04-17湖湘文库湖湘历史一、通史1湖南通史·古代卷2湖南通史·近代卷3湖南通史·现代卷4-5湖南通鉴(1-2)6-8湖南历史图典(1-3)9-11长沙通史(1-3)二、专题史12-13湖南社会史(1-2)14湖南人口变迁史15湖南政区沿革16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20-1949)17湖南城市史18-19湖南经济史(1-2)20湖南农业史21-22湖南科技史(1-2)23-24湖南教育史(1-2)25-26湖南法制史(1-2)27湖南文学史28湖南少数民族文学史29湖南美术史30湖南书法史31湖南音乐史32湖南戏曲史33湖南书院史34岳麓书院史35湖南刻书藏书史36湖南近代报刊史略37湖南灾荒史38湖南慈善史39湖南民族关系史40-41湘学史(1-2)42湖南近代百年史事日志43湖南抗战日志44湖南陶瓷史45湖南中医源流湖湘人物第一辑46-47湘籍开国人物传略(1-2)48湖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第二辑49周敦颐研究著作述要50王船山研究著作述要51魏源研究著作述要52左宗棠研究著作述要53郭嵩焘研究著作述要54曾国藩研究著作述要55黄兴研究著作述要56谭嗣同研究著作述要第三辑57李东阳与茶陵派58陶澍的经世思想和实践研究59胡林翼军事思想研究60曾纪泽的外交生涯61唐才常与自立会62王闿运的文学创作63王先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思想64皮锡瑞的治学成就与学术思想65叶德辉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66宋教仁思想研究67蔡锷思想研究第四辑68湘籍近代文化名人·哲学家卷69湘籍近代文化名人·教育家卷70湘籍近代文化名人·法学家卷71湘籍近代文化名人·文学家卷72湘籍近代文化名人·史学家卷73湘籍近代文化名人·语言文字学家卷74湘籍近代文化名人·戏剧家卷75湘籍近代文化名人·音乐家卷湘籍近代文化名人·美术家卷第五辑76抗日战争湖南战场阵亡将士事略77湖南历代女杰传略78湖南历代科学家传略79湖南近现代外交人物传略80湖南近现代实业家传略81湖湘历代名中医传略82历代寓湘人物传略83湖南历代文化世家(一)浏阳欧阳氏卷84湖南历代文化世家(二)道州何氏卷85湖南历代文化世家(三)湘乡曾氏卷86湖南历代文化世家(四)新化邹氏卷87湖南历代文化世家(五)湘潭黎氏卷88湖南历代文化世家(六)多人合卷湖湘考古与古文化89湖南楚墓与楚文化90马王堆汉墓研究91玉蟾岩遗址与湖南旧石器时代文化92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原始文化93高庙遗址与湘西史前文化94湖南出土帛画研究95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96湖南楚汉漆木器研究97湖南出土玉器研究98梅山文化研究99湘西古文化钩沉100江永女书101江永女书文字研究湖湘风物第一辑102湖南民俗文化103湖南饮食文化104湖南茶文化105湖南酒文化106湖南宗教文化107湖南墓园文化108湖南岳麓山文化109湖南花炮110湖南楹联111湖南方言112湖南老商号113湖南古商道114湖南老街115湖南古村镇第二辑116-117湖湘建筑(1-2)118湖湘生产生活用具119湖湘竹艺120湖湘陶瓷(一)121湖湘陶瓷(二)长沙窑卷122湖湘印染123湖湘织锦124湖湘刺绣(一)125湖湘刺绣(二)湘绣卷126湖湘剪纸127湖湘木雕128湖湘石雕129湖湘民族服饰130湖湘木刻版画131湖湘金银铜器132湖湘民间杂艺133湖湘民间绘画134湖湘壁画135湖湘图腾与图符136湖湘传统纹样第三辑137湖湘碑刻(一)138湖湘碑刻(二)浯溪卷139湖湘篆刻140湖湘简牍书法选集141湖湘帛书书法选集142湖湘历代书法选集(一)欧阳询卷143湖湘历代书法选集(二)怀素卷144湖湘历代书法选集(三)何绍基卷145湖湘历代书法选集(四)综合卷146湖湘历代名画(一)147湖湘历代名画(二)齐白石卷湖湘文化综合研究148-150湖湘学案(1-3)151湖湘文化百家言152湖湘文化与湖湘学派153海外湖湘文化研究述评湖湘文史资料汇编154炎帝历史文献选编155舜帝历史文献选编156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军史料157晚清新政时期湖南督抚奏疏选158湖南维新运动史料159自立会史料160-161湖南辛亥革命史料(1-2)162湖南咨议局史料163湖南自治运动史料164湖南新文化运动史料165-166湖南革命老区文化史料(1-2)167湖南抗日救亡运动史料168-172抗日战争湖南战场史料(1-5)173-174湖南和平解放接管建政史料(1-2)175-177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1-3)178-179湖南近现代名校史料(1-2)180-184湖南图书馆藏近现代名人未刊手札(1-5)185-189湖南省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未刊手札(1-5)190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191湘西土家族社会历史文化调查资料汇编192湖南近现代社会事件史料193-194湖南近现代藏书家书目题跋丛刊(1-2)195-199湖南名人年谱(1-5)200湖南族谱家谱知见录201-202湖南氏族源流(1-2)203湖南历代服饰图集204湖南地方戏剧目提要205湖南地方戏曲脸谱集206-209湖南戏曲音乐集成(1-4)210-211湖南曲艺音乐集成(1-2)212-215湖南民间歌曲集成(1-4)216-219湖南民族民间乐曲集成(1-4)220-223湖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4)224-225湖南歌谣集成(1-2)226-227湖南谚语集成(1-2)228-229湖南民间故事集成(1-2)230湖南音乐普查报告231湖南体育资料232湖南近现代出版史料233清代湖南朱卷选编234湖南方志图汇编235-236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237湖南纪胜文选238湖南纪胜诗选湖湘文化工具书239-246湖湘文化辞典(1-8)247-248湖南古今人物辞典(1-2)249湖南古今名胜辞典250湘人著述表251湖湘古旧地方文献目录252湖南近现代历史地图集253湖南国土资源地图集254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255湖湘文库书目提要。

湖南主要史前文明遗址[整理版]

湖南主要史前文明遗址[整理版]

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故有人称之为泛炎帝文化。

湖南不仅拥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还拥有五岳之一的南岳及祝融传说,然而自西周以来却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

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恰恰就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

一、与炎帝文化相关联的远古文物古迹[拘泥于传统说法]炎帝神农氏,据传是中华文明之祖。

在中国文献记载中,人们将远古的很多发明创造归于炎帝。

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

他从北方南下寻找粮食及医药,最终在湖南发现原始水稻并建立古厉山国,从此中国开始了农业文明进程。

因此从陕西到湖北、湖南到处都有炎帝传说。

他的部族在湖南生活长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道县的人工水稻与神农发明农业当有联系。

道县附近有嘉禾县,文献记载与神农有关。

《桂阳州志》:‚《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洲之人,乃知谷食。

‛又云:‚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臵县。

‛《衡湘稽古录》:‚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

‛于是神农揭开了中国农业浩浩史册的第一页。

嘉禾县,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

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

后臵县,因名嘉禾。

‛高庙遗址也与炎帝有关,最近出现一种‚炎帝会同说‛,怀化会同县的许多地名,如:连山、八卦庙、会同等都与炎帝有关。

另外其所引几条古书记载也是可供研究的。

如:东汉《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农(此‚神农‛指‚神龙‛,‚农‛是‚龙‛之误,《史记•补五帝本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马王堆总结

马王堆总结

马王堆总结1. 引言马王堆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马王堆镇出土的古墓群,是我国秦汉时期三星堆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墓葬。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文化以及葬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马王堆进行总结,并介绍其文物、墓葬结构及其研究成果。

2. 马王堆的发现和地理位置马王堆位于长沙市宁乡市马王堆镇,距离长沙市中心约50公里。

1952年冬,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意外发现了马王堆的古墓群。

随后,湖南省文化部门派遣考古队对这座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和研究。

3. 马王堆的文物马王堆出土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包括帛画、漆器、金银器、玉器、瓷器等,其中以帛画最为著名。

帛画是以丝绸为基质,在上面绘制图案的一种绘画形式。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数量众多,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动物图案、人物形象等,为研究汉代绘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马王堆的墓葬结构马王堆的墓葬结构主要分为地面墓和地下墓两种形式。

地面墓一般为砖结构,形似小型建筑物,墓间还设置着廊道。

地下墓则是将墓室挖掘在地下,一般较为简单。

马王堆的墓葬结构在形式上与汉代其他地区的墓葬相似,但在墓主人的身份、墓内的陪葬品等方面有所不同。

5. 马王堆的研究成果马王堆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于了解汉代社会、文化以及葬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揭示了马王堆墓葬的特点和墓主人的身份。

同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考古学与艺术史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对地下室的发掘,对汉代墓葬结构和葬俗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6. 结论马王堆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马王堆镇出土的古墓群。

其出土的文物丰富多样,其中以帛画最为著名。

马王堆的墓葬结构主要分为地面墓和地下墓。

通过对马王堆的研究,我们对汉代社会、文化以及葬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和墓葬结构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汉代艺术、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掘简报综述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耒阳花石坳的汉魏墓葬》,《考古》1956年2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黄泥坑战国、汉、唐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56年6期高至喜:《长沙南郊雨花亭附近的东汉、六朝、唐墓》,《考古》1956年6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纸园冲工地古墓清理小结》,《考古》1957年5期张鑫加:《湖南长沙砚瓦池古墓的清理》,《考古》1957年5期罗敦静:《湖南长沙发现战国和六朝的洞室墓》,《考古》1958年2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南塘冲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3期周世荣:《长沙容园两汉、六朝、隋、唐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5期湖南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湖南长沙小林子冲工地战国、东汉、唐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12期周世荣:《长沙陈家大山战国、西汉、唐、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阳、长沙、宁乡、澧县、石门等地调查记》,《考古》1959年12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东北郊古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12期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队:《湖南耒阳、永兴等地发现古代窑址》,《考古》1960年10期张中一:《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墓清理》,《考古》1961年9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南郊的两晋南朝隋代墓葬》,《考古》1965年5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沅江中下游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0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衡阳南朝至元明水井的调查与清理》,《考古》1980年1期龚英:《湖南桃江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3年7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树木岭战国墓阿弥岭西汉墓》,《考古》1984年9期衡阳市博物馆:《衡阳市苗圃五马归槽茅坪古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0期唐先华:《湖南祁东出土窖藏钱币》,《考古》1985年8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湘西吉首发现窖藏铜钱》,《考古》1986年1期衡阳市博物馆:《湖南衡阳茶山坳东汉至南朝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12期唐郑:《湖南衡阳出土两批窖藏钱币》,《考古》1987年2期湖南省文物普查办公室等:《湖南临澧古遗址普查报告》,《考古》1988年3期汩罗市文物管理所:《湖南省汩罗市发现窖藏铜钱》,《考古》1989年7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隋唐五代宋墓》,《考古》1990年3期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等:《湖南新晃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调查》,《考古》1992年3期郴州地区文物队:《湖南汝城县、郴县发现一批古代青铜器》,《考古》1992年8期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湖南湘西自治州境内酉水沿岸古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10期郴州地区文物事业管理处:《湖南郴州先秦时期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11期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等:《1990年湖南溆浦大江口中国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期龙西斌:《湖南石门县出土窖藏錞于》,《考古》1994年2期益阳地区博物馆:《湖南益阳市大海圹唐宋墓》,《考古》1994年9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阳市蒋家窑址的再调查》,《考古》1996年6期怀化地区文物管理处等:《湖南靖州县团结村战国西汉墓》,《考古》1998年5期怀化市文物事业管理处:《湖南溆浦县茅坪坳战国西汉墓》,《考古》1999年8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阳复溪公社金山岭遗址》,《考古学集刊》第2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1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2期李正光等:《长沙沙湖桥一带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3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益阳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1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耒阳城关六朝唐宋墓》,《考古学报》1996年2期衡阳市文物处:《湖南耒阳白洋渡汉晋南朝墓》,《考古学报》2008年4期旧石器时代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等:《湖南靖州水酿塘电站淹没区发现的旧石器》,《考古》1994年6期怀化市文物事业管理处:《湖南怀化市仙人桥旧石器地点的发掘》,《考古》2005年8期新石器时代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烟燉冲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6年5期戴亚东:《湖南桃江县发现新石器》,《考古》1957年6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安仁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0年6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华容县时家岗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1年11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浏阳樟树潭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7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益阳鹿角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10期周世荣:《湖南南岳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安乡县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石门县皂市下层新石器遗存》,《考古》1986年1期湖南省文物普查办公室、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临澧县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调查报告》,《考古》1986年5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澧县博物馆:《湖南省澧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调查报告》,《考古》1989年10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省澧县太山庙遗址发掘》,《考古》1989年10期湖南省津市市文物普查办公室:《湖南省津市市新石器时代遗址普查简报》,《考古》1990年1期李福生:《湖南新宁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1年10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湘潭县堆子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0年1期裴安平:《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8日。

湖南省博物馆:《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4期。

湖南省博物馆:《安乡划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4期。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安乡划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4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怀化高坎垅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2年3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临澧县胡家屋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3年2期《钱粮湖农场坟山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

尹检顺:《澧县鸡叫城史前城址(1999)》,《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1年。

湖南省博物馆:《澧县梦溪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72年2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8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12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6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黔阳高庙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4期《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澧县文物管理所:《文物》1993年12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文物管理处:《澧县孙家岗新石器时代墓群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12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辰溪县松溪口贝丘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6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黔阳高庙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4期。

裴安平:《湘西北澧阳平原新旧心器过渡时期遗存与相关问题》,《文物》2000年4期。

湖南省文物普查办公室等:《湖南临澧县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调查报告》《考古》1986年第5期,第385~393页。

益阳地区博物馆等:《南县涂家台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湖南考古辑刊》(《求索》增刊)第6辑,第34~43页。

1994岳阳市文物工作队等,《钱粮湖坟山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求索》增刊)第6辑,第17~33页。

199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华容县刘卜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5)。

湖南省岳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华容车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湖南考古集刊》(3)。

益阳地区博物馆、南县文物管理所:《南县涂家台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6集。

湖南省博物馆:《澧县东田丁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南考古辑刊》第1辑,岳麓书社,1982年,第2~8页。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安乡划城岗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1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安乡县划城岗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4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7期夏商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考古学报》1992年2期湖南省文物工作队:《长沙、衡阳出土战国时代的铁器》,《考古》1956年1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紫檀铺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57年1期周世荣:《长沙黄土岭战国墓的清理》,《考古》1957年4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丝茅冲战国小型木椁墓清理记》,《考古》1957年5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阴湘古罗城的调查及试掘》,《考古》1958年2期周世荣:《长沙烈士公园清理的战国墓葬》,《考古》1958年6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9期杨桦:《湖南德山出土楚文物》,《考古》1959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德山战国墓葬》,《考古》1959年12期高至喜:《湖南郴州战国墓清理》,《考古》1959年12期周世荣:《湖南石门县皂市发现商殷遗址》,《考古》1962年3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9期高志喜:《湖南宁乡黄材发现商代铜器和遗址》,《考古》1963年12期周世荣:《湖南湘潭下摄司的战国墓》,《考古》1963年12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石门县古城堤城址发掘》,《考古》1964年2期周世荣:《长沙东郊发现的周代遗址》,《考古》1965年3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浏阳县北岭发现青铜器》,《考古》1965年7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零陵菱角塘古遗址调查和清理》,《考古》1965年9期单先进等:《长沙识字岭战国墓》,《考古》1977年1期单先进等:《衡阳市发现战国纪年铭文铜戈》,《考古》1977年5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衡南、湘潭发现春秋墓葬》,《考古》1978年5期周世荣:《蚕桑纹尊与武士靴形钺》,《考古》1979年6期陈国安:《湖南桃江县出土四马方座铜簋》,《考古》1983年9期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岳阳费家河商代遗址和窑址的试掘》,《考古》1985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麻阳战国时期古铜矿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2期湖南省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常德县官山战国墓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12期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澧县新洲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5期刘冬华:《湖南衡山县出土战国青铜剑》,《考古》1989年11期周九宜:《湖南宁远县出土青铜兵器》,《考古》1990年2期向新民:《湖南耒阳市阴间巷发现战国墓》,《考古》1990年8期王英党:《湖南桃源三元村二号楚墓》,《考古》1990年11期胡啸椎:《湖南平江县发现春秋早期甬钟》,《考古》1990年12期饶泽民:《湖南株洲发现二件商周青铜器》,《考古》1993年10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沅陵木马岭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8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浏阳城西樟树塘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994年11期陈国安等:《湖南安仁县豪山发现西周铜铙》,《考古》1995年5期周九宜:《湖南道县出土战国青铜兵器》,《考古》1996年5期周九宜:《湖南江华县蒙家寨发现一件东周青铜镐》,《考古》1997年4期衡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衡阳市苗圃涂家山战国墓》,《考古》1997年12期衡阳市博物馆:《湖南衡阳县赤石春秋墓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6期李乔生:《湖南宁乡县横市镇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考古》1999年11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考古学报》1983年1期湖南省益阳地区文物工作队:《益阳楚墓》,《考古学报》1985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等:《古丈白鹤湾楚墓》,《考古学报》1986年3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考古学报》1992年2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慈利县石板村战国墓》,《考古学报》1995年2期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桃江腰子仑春秋墓》,《考古学报》2003年4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望城县高砂脊商周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4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茅亭子楚墓的发掘》,《考古》2003年4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马益顺巷一号楚墓》,《考古》2003年4期胥卫华:《湖南岳阳市铜鼓山遗址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2006年7期秦汉吴铭生等:《长沙发现新莽时代墓葬》,《考古》1956年3期周世荣:《长沙白泥塘发现东汉砖墓》,《考古》1956年3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耒阳东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56年4期吴铭生:《长沙西汉墓内发现“郢□”“郢称”》,《考古》1956年6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零陵东门外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57年1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57年4期吴铭生:《长沙黄土岭发现东汉墓》,《考古》1957年4期张鑫如:《长沙东郊雷家嘴东汉墓的清理》,《考古》1958年2期周世荣:《湖南益阳市郊发现东汉墓》,《考古》1959年2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左家塘秦代木椁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9期罗张:《长沙北郊东汉墓中出土的铜尺》,《考古》1959年12期湘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湘乡可心亭赵家山西汉墓》,《考古》1959年12期周世荣:《长沙东郊两汉墓简介》,《考古》1963年12期周世荣:《湖南零陵李家园发现新莽墓》,《考古》1964年9期周世荣:《湖南零陵出土的东汉砖墓》,《考古》1964年9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南郊砂子塘汉墓》,《考古》1965年3期湘乡县博物馆:《湘乡西郊发现东汉墓》,《考古》1965年12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杨家岭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6年4期湘乡县博物馆:《湖南湘乡可心亭汉墓》,《考古》1966年5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金塘坡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5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南坪东汉“酉阳长”墓》,《考古》1980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郴州市郊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2年3期高至喜:《湖南桃源大池塘东汉铜器》,《考古》1983年7期杨平怀:《湖南新宁县出土汉代窖藏铜钱》,《考古》1984年12期湖南省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8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工作队:《湖南保靖粟家坨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9期夏湘军:《湖南沅陵发现一件錞于》,《考古》1986年8期龙福廷:《湖南郴州清理一座新莽时期墓葬》,《考古》1987年4期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等:《湖南常德县清理西汉墓葬》,《考古》1987年5期祁阳县浯溪文物管理所:《湖南祁阳县出土汉代窖藏钱币》,《考古》1987年7期杨仕衡:《湖南祁阳县发现汉代铜镜》,《考古》1989年4期零陵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永州市鹞子山西汉“刘疆”墓》,《考古》1990年11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阳荆田村发现东汉墓》,《考古》1991年10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南岳万福村东汉墓》,《考古》1992年5期曾少华:《湖南邵东县冷水村发现一座东汉墓》,《考古》1992年10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阳市凤凰山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3期王英党:《湖南桃源县出土一批东汉铜器》,《考古》1993年7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阳市东郊新安乡东汉墓》,《考古》1994年3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大庸东汉砖室墓》,《考古》1994年12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阳市玄碧塘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5年3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茶陵县濂溪汉墓的发掘》,《考古》1996年6期王永彪等:《湖南常德市东汉砖窑遗址》,《考古》1997年7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杨家山304号汉墓发掘》,《考古学集刊》第1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东汉墓》,《考古学集刊》第1集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市奎马岭汉墓的发掘》,《考古学集刊》第2集湖南省衡阳市博物馆:《湖南耒阳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3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东汉墓》,《考古学报》1984年1期湖南省博物馆等:《湖南资兴西汉墓》,《考古学报》1995年4期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西郊桐梓坡汉墓》,《考古学报》1986年1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永州市鹞子岭二号西汉墓》,《考古》2001年4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考古》2003年7期龙朝彬等:《湖南常德市芦山乡发现一座东汉墓》,《考古》2004年5期文智:《湖南常德市南坪东汉墓》,《考古》2006年3期申小娟:《湖南邵阳市城步花桥乡发现一座东汉墓》,《考古》2007年10期魏晋南北朝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发现一座晋代木椁墓》,《考古学集刊》第3集周世荣:《长沙黄土岭发现六朝墓》,《考古》1957年4期刘廉银:《湖南长沙左家塘西晋墓》,《考古》1963年2期陈少华:《湖南攸县出土东吴窖藏文物》,《考古》1990年2期周能:《湖南常德东吴墓》,《考古》1992年7期龙碧珠:《湖南临武县马塘出土三国吴镜》,《考古》1997年3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晋南朝墓》,《考古学报》1984年3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新港晋墓的清理》,《考古》2003年5期隋唐五代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唐墓清理记》,《考古》1956年6期周世荣:《湖南长沙黄土岭的五代墓》,《考古》1958年1期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黄土岭唐墓清理记》,《考古》1958年3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带唐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5期何介钧等:《湖南长沙牛角塘唐墓》,《考古》1964年12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烈士公园发现五代灰坑》,《考古》1965年9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市郊五代墓清理简报》,《考古》1966年3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近郊隋唐墓清理》,《考古》1966年4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咸嘉湖唐墓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6期宜阳县博物馆:《湖南宜阳县赫家山庙唐墓》,《考古》1981年4期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发现隋代钱币》,《考古》1983年1期李荆林:《湖南郴州发现两座隋墓》,《考古》1985年8期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发现唐代水井》,《考古》1987年2期柴焕波:《湖南安仁发现一座五代墓》,《考古》1992年10期唐先华:《湖南衡阳市发现唐代凤凰双镜》,《考古》1992年11期雷子干:《湖南郴州市竹叶冲唐墓》,《考古》2000年5期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唐代长沙铜官窑址调查》,《考古学报》1980年1期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望城县长沙窑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5期宋及以后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湘阴县乌龙嘴明代窑址调查记》,《考古》1957年3期罗少牧:《湖南耒阳发现宋墓》,《考古》1957年3期高至喜:《湖南长沙丝茅冲火葬墓发掘记》,《考古》1957年3期高至喜:《长沙东郊杨家山发现南宋墓》,《考古》1961年3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北宋张颙墓》,《考古》1981年3期衡阳市博物馆:《湖南常宁县发现宋代窖藏铜钱》,《考古》1983年1期益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益阳县羊午岭古窑址调查》,《考古》1983年4期周世荣等:《湖南古窑址调查之一——青瓷》,《考古》1984年10期周世荣等:《湖南古遗址调查之一——彩瓷》,《考古》1985年3期邵阳县文化馆:《湖南邵阳县出土宋代窖藏铜钱》,《考古》1985年11期丁中炎等:《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发现明代玉印》,《考古》1986年1期华容县文化馆:《湖南华容县发现元代铜权》,《考古》1986年11期湖南省零陵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新田县发现八思巴文元代铜镜》,《考古》1987年6期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衡南出土元代窖藏银器》,《考古》1987年9期城步苗族自治县文管所:《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出土元代铜权》,《考古》1987年11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临湘陆城宋元墓清理简报》,《考古》1988年1期杨仕衡:《湖南祁阳长流村出土宋元瓷瓶》,《考古》1988年5期王英党:《湖南桃源县发现北宋铜牌》,《考古》1989年4期衡阳市博物馆:《湖南耒阳、磨形太平窑群调查纪实》,《考古》1989年8期江洪:《湖南芷江发现元代铜权》,《考古》1990年5期芷江县文物管理所:《湖南芷江垅坪明墓清理简报》,《考古》1992年3期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宋代窑址发掘》,《考古》1992年9期周九宜:《湖南江华发现北宋官印》,《考古》1994年5期津市文物管理所:《湖南津市新洲镇发现一座明墓》,《考古》1994年7期杨仕衡:《湖南祁阳县黄泥圹镇发现宋墓》,《考古》1994年10期姚旭天:《湖南安化出土元代铜权》,《考古》1995年1期龙西斌:《湖南石门县发现明代铜军印》,《考古》1995年9期龙福廷:《湖南郴州市发现元代铜权》,《考古》1996年12期龙朝彬:《湖南常德市戴家山发现宋墓》,《考古》1996年12期杨仕衡:《湖南祁阳县出土元代马镫》,《考古》1997年9期周九宜:《湖南宁远县出土一面八思巴文铜镜》,《考古》1999年7期陈峻:《湖南益阳县泞湖出土北宋“熙宁五年”青瓷梅瓶》,《考古》2005年12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市宋代烟口窑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11期二考古学综论何介钧:《湖南考古的世纪回牟》,《考古》2001年4期三考古学分论旧石器时代袁家荣:《略谈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