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误区讨论

合集下载

质量误区的分析及纠正

质量误区的分析及纠正

质量误区的分析及纠正一、误区之一:说明: ① 对于技术开发部提供的图纸、工艺等技术文件中的差错,主要责任是设计人员,也就是说,只有设计员的工作质量才能正确保产品的设计质量!(当然技术性较强的或尚需要研究的难题是不用设计买单的,这也是国内外各企业为鼓励创新而确定的原则)。

② 对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差错(问题),主要责任是操作者。

每位操作者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图纸和标准都是产品的最低质量要求,每位操作者不仅要熟知这些要求,更重要的是能熟练地制造出高出这些要求的产品,并且能够经得起品管员的检验确认,才算是完成了某项生产任务。

③ 许多产品是直接采购回来的,如何能确保采购的产品质量的完全合格,是每个从事采购人员的直接责任,如灯泡、拉链头、布等,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既不专业,又无法分析,只能验证产品特性,所以,通过对供应商(外协厂)的沟通,使采购产品完全合格才算是完成了采购。

④品质也是督办出来!当发现不合格品后,对不合格品的处理和进度督办及责任考核的主导部门就是品管员了,主要是如何寻找发现不合格品、确定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 质量是采购出来的! 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主体 出现质量问题后处理和督办的责任主体品质管理部产品开发部 各生产部门 采购供应部责任人、提出改善或处理建议,并通过采用合理的控制作方式来防止不合格转序或入库。

二、误区之二:首件检验的主要负责人?当然不全是,应当是首件检验的主要责任人第一位是操作者(占80%),第二位是组长复检(占10%),再报于第三位的品管员(占10%)确认,也就是说操作者必须生产出首件合格品(重点掌握了做出合格品),而品管员确认是更关注操作者是否有错误(重点是验证确认)。

例如:①拉管工序,操作者必须选择合理的机台、工装、工艺路线及操作技能进行生产,当拉出的管径无法达到合格时是不需要报检的,当拉出合格品首件时,才报于品管员确认;②布料裁剪色差控制,裁剪人员在搬运布料和裁剪过程中必须注意自检,确保裁剪出的同批产品的颜色相同,色差在技术要求范围内,当发现有问题时,及时报于品管员确认处理,如果不报告,在过程中被品管员发现,还会追纠裁剪人员的过错责任等。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中,质量控制是各行各业都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在质量控制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企业形象,甚至对消费者造成损失。

因此,探讨质量控制中的误区及解决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一、盲目扩大检测范围在进行质量控制时,有些企业会存在盲目扩大检测范围的情况。

他们会认为检测越多,就能发现更多质量问题。

然而,这样做既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时间。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工艺确定合理的检测范围,避免盲目扩大范围。

二、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有些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产品检测结果上,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试图通过检测结果来弥补生产过程的不足是不可取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做到问题预防,而不是问题修复。

三、质量控制依赖于个别员工有些企业存在质量控制依赖于个别员工的情况。

一旦这些员工离开或者出现失误,整个质量控制链条就会受到影响。

正确的方法是建立规范的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步骤,使质量控制不再依赖于个别员工。

四、过度强调设备和技术有些企业认为购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就能保证产品质量,甚至存在“重设备轻人”的现象。

然而,设备和技术只是质量控制的手段,真正关键的是人。

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运用好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五、忽视员工培训和教育员工是质量控制的核心,但有些企业却忽视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他们认为培训成本高,效果不明显。

实际上,员工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因此,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至关重要。

六、片面追求利润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如使用劣质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等。

这样做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还会损害企业的声誉。

正确的做法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追求长远利益而非眼前利益。

七、过度依赖外部检测一些企业为了省事,会将所有质量检测工作交给第三方机构进行,自己则不再进行内部自检。

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但也失去了对产品质量的掌控能力。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现代社会中,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将就质量管理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追求完美在质量管理中,有些企业追求完美,极力要求产品符合绝对标准,忽略了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

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可能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在质量管理时,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设定标准,合理控制质量水平。

二、单纯依赖技术手段有些企业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技术和设备,就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

然而,技术手段只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管理和流程的控制。

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贯彻执行,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三、忽视人员培训在质量管理中,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有些企业虽然在技术上有所投入,却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导致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企业需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还要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质量要求。

四、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在质量管理中,及时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却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系统,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分析质量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产品质量。

五、质量管理与生产过程脱节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将质量管理融入到生产过程之中。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生产与质量管理脱节,无法真正实现质量管理目标。

企业应该将质量管理作为全员参与的工作,将其融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源头管理,确保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六、短期利益至上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常常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

然而,质量和成本是有着天然矛盾的关系,只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才能够获得更高的质量。

质量的误区讨论

质量的误区讨论

从中国的“豆腐渣”工程和“3·15”大行
动,、美国MOTOROLA公司“铱星计划”的
失败等等许多的案例,不得不将企业家引入了
沉思——我们拥有正确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先进
的质量管理方法——我们的质量管理目标为什
么总是因难以得到完全的实现而受到损失——
究竟是什么粘住了质量腾飞的翅膀?
即:质量管理实践中,误区的存在成为质量进 步致命的障碍 。
误区一的讨论:
朱兰说:“质量就是适应性” 田口玄一说:“质量是对社会损失的大小”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对质量的定义作了更为精 彩的描述:“质量不需要定义,没有定义你可 以理解它。质量是一种独立于智力抽象并且在 智力抽象之前的直接经验”。
由此可以看出广义质量概念与传统的狭义质量 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竞争。
于是,以质量创品牌,运用“质量效益型” 的战略便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质量 成为企业决胜于市场的法宝。质量优势即成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而许多优秀 的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界得到广泛的运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质量战略无论是从观念上
还是方法上都受到了普遍重视。
然而,质量和质量战略状况仍不容乐观。
MOTOROLA公司“铱星计划”失败的案例
这项计划历时两年,耗资100多亿美元建成后, 但却因其通话费、手机费过高而倍受消费者的 冷落,终因无力支持运转的高昂费用而不得不 于2001年4月被迫关闭。
该公司非但没有用这项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竞 争更多的市场份额,反而以100多亿美元的损 失而宣告失败。
2、质量提高与成本增减的关系误区
同一产品,质量提高了,是不是成本一 定要增加?价格也一定会上涨吗?
在企业界,一提到优质产品,许多人立 刻会想到这是以增高成本为代价的。殊 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想当然的观念,它 违背了人类追求质量进步的根本意义。

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法

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法

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及解决方法质量控制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质量控制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质量控制中常见的误区及解决方法。

一、质量控制概念误区在质量控制的实践中,很多人对质量控制的概念存在误解,认为质量控制就是检测和排除次品。

实际上,质量控制是一套系统性的管理方法,目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简单地排除次品。

只有在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二、重视检测过程很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只重视产品检测的结果,而忽视了检测的过程。

实际上,检测的过程同样重要,检测方法和标准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质量控制中,应该重视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忽视员工培训员工是质量控制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

然而,很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忽视了员工的培训,导致员工对操作流程和标准不够熟悉,影响了质量控制的效果。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

四、忽视数据分析数据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然而,很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忽视了数据分析,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数据背后的原因。

建议企业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使用不合适的工具质量控制需要依靠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然而很多企业在选择工具时存在误区,盲目跟风或选择不适合自身情况的工具。

在质量控制中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和方法,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六、缺乏持续改进意识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检测和治标的阶段。

很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缺乏持续改进的意识,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建议企业在质量控制中注重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流程和提升效率。

七、质量控制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很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存在一个误区,即质量控制会增加成本。

实际上,质量控制和成本之间是可以平衡的,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可以减少不合格品率,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质量管理误区

质量管理误区

质量管理误区1、误区之一: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λ所谓的质量部门,就是单纯的质量检验部门,只有质量检验功能,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功能,更加没有质量改进和完善功能。

质量部门只负责检验,而不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同时又没有其它部门承担质量管理体系保持的职责,对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

λ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而不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更加没有去查找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原因。

λ宁愿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改进和完善。

λ事前策划不落实,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责任。

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而忽视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系统控制的结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见降低、质量水平不见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效益也就无法提高。

因为,忽视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全部依赖于检验,而检验无法发现所有的不合格品,无可避免地有较大量的不合格品到了顾客手上,从而导致大量的投诉、抱怨和退货,在产生有形的经济损失的同时,更伴随着无形的质量声誉损失。

而与此同时,导致不合格品的系统性原因没有被发现和消除,不合格品仍然会源源不断出现。

针对片面依赖事后把关的错误做法,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鲜明的反对观点:λ克劳士比提出:质量系统的作用是预防,而不是检验。

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

[4]λ休哈特提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生产阶段。

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成本高而且效益低。

[5] λ戴明提出:以检验挑出有缺陷的东西,把它们扔掉为目的已经晚了,没有效率并且成本很高。

质量不是来自于检验,而是来源于过程的改进。

[3]而根据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治病理念,“医未病之病”方为“上医”和上策,而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则与“医已病之病”一样,均属“下医”和下策。

常见质量培训误区分析及解决方案

常见质量培训误区分析及解决方案

常见质量培训误区分析及解决方案在组织内进行质量培训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然而,许多质量培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培训效果。

本文将就常见的质量培训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质量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一些质量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案例和操作指导,使得培训效果打折。

对策:在质量培训中增加实际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生产实践,让员工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培训师水平不高有些质量培训师水平不够高,无法很好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对策:提高培训师的水平,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鼓励员工深入学习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三、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质量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员工的学习效果。

对策: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让员工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吸收知识,同时不耽误正常工作。

四、培训方式单一一些质量培训方式单一,只有讲课,缺乏互动和实际操作,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对策:多样化培训方式,如讲座、案例分享、角色扮演等,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习效果。

五、培训材料质量低下有些质量培训材料质量低下,内容陈旧,难以引起员工的注意。

对策:更新培训材料,保持内容新颖、有趣,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六、培训目标不明确有些质量培训目标不明确,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评估机制,导致学习效果无法量化。

对策:明确培训目标,设定具体的学习指标和评估标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激励员工学习。

七、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有些质量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有效的衔接,使得员工学到的知识难以应用于实践。

对策: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培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到工作实践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八、缺乏员工参与感部分质量培训缺乏员工参与感,培训过程较为单一,难以引起员工的积极性。

对策:鼓励员工参与培训,提高培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员工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九、缺乏持续跟进有些质量培训缺乏持续跟进,一次性培训无法形成持久效果,难以改变员工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方式。

质量控制中经常出现的误区解析

质量控制中经常出现的误区解析

质量控制中经常出现的误区解析在生产和制造领域,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然而,经常有一些误区在质量控制中出现,导致产品质量不达标或者客户满意度下降。

本文将针对这些经常出现的误区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质量控制。

第一,有些企业只注重外观质量,而忽略了内在质量。

外观是产品的第一印象,但内在质量才是决定产品是否耐用、性能是否稳定的关键。

因此,在质量控制中,我们不应只重视外观质量,更要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第二,有些企业过分依赖检验和抽检,而忽视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检验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因此,在质量控制中,我们不应仅仅依赖于检验,更要注重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提前预防问题的发生。

第三,有些企业将质量控制当作是质检部门的事情,而忽视了全员参与的重要性。

质量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事情,每个生产环节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只有让全员意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提升产品质量。

因此,在质量控制中,我们要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自己对产品质量的重要影响。

第四,有些企业将质量控制仅仅视为符合标准即可,而忽略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产品质量不仅仅是符合标准,更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只有真正了解顾客需求,才能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因此,在质量控制中,我们要更加注重顾客需求,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以提升顾客满意度。

第五,有些企业过分追求效率,导致质量控制环节缺失或者草率。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牺牲质量来追求效率是得不偿失的。

只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生产的高效率。

因此,在质量控制中,我们要在效率和质量之间取得平衡,不做质量的妥协。

第六,有些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存在缺陷,导致后续质量控制难以保证。

产品设计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设计缺陷很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我们要注重全面性和可靠性,确保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被提前发现和解决。

质量管理体系的误区与正见

质量管理体系的误区与正见

质量管理体系的误区与正见在质量管理领域,存在许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误解和偏见。

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组织在实施质量管理时遇到困难,甚至失败。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质量管理体系误区,并提供相应的正见,以帮助组织更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

误区一:质量管理体系是复杂的和繁琐的许多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复杂的、繁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维护。

这种看法使得许多组织对质量管理望而却步。

正见: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可以简化和清晰化。

通过将质量管理过程分解为可管理和可控制的部分,组织可以更轻松地实施和维护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等,从而为组织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误区二:质量管理体系是静态的许多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一成不变的,一旦建立起来就需要保持不变。

正见: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是动态的,能够适应组织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组织应该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查和改进,以确保其持续适应组织的需要和客户的要求。

误区三:质量管理体系是孤立的许多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孤立的,与组织的其他部分无关。

正见: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组织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与组织的其他管理体系,如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误区四: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部门的 responsibility许多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部门的单独责任,与其他部门无关。

正见:质量管理体系是整个组织的责任。

每个员工都应该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每个人都应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维护负责。

误区五:质量管理体系只需要遵守标准许多人认为,只要遵守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就可以保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正见:遵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必要的,但仅仅遵守标准是不够的。

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

组织还应该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与解决方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在质量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导致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将从质量管理中的误区入手,探讨其中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企业质量管理提供启示。

误区一: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在质量管理中,很多企业只注重最终的结果,却忽略了过程。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问题发生时才发现,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和时间。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强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步的质量都得到有效控制。

误区二:过分依赖技术手段,忽视人的作用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过分依赖技术手段,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技术只是手段,人是决定因素。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误区三:片面强调数字,忽视实质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片面强调数字指标,而忽视了实质内容。

数字只是表面,实质才是关键。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质量管理的本质,抓住关键环节,确保实质内容符合要求。

误区四: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功夫,缺乏深度。

质量管理需要深入挖掘问题根源,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深度分析,找出问题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误区五:忽视变革,固步自封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忽视变革,固步自封。

质量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创新意识,积极推动变革,适应市场需求。

误区六:重视表面问题,忽略根本矛盾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只重视表面问题,却忽略了根本矛盾。

解决质量问题需要找到根本矛盾所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深度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切实解决质量问题。

误区七:孤立管理,缺乏整体观念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孤立管理,缺乏整体观念。

质量管理需要整体协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是注重团队合作,强调整体观念,实现各部门协作。

误区八:盲目追求效率,牺牲质量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中盲目追求效率,牺牲了质量。

《质量的误区讨论》课件

《质量的误区讨论》课件

误区二:检验后无需再提升质 量
检验只能检测到已存在的问题,持续提升质量则能够预防问题的出现并保持 持续改进的势头。
误区三:质量管理只需要关注 生产线
质量管理应该渗透到组织的每个环节,包括供应链、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 等方面。只有全面管理才能保证持续的质量。
误区四:质量管控只需指责责任人
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常常是系统性的,单纯指责责任人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 原因,并采取全面解决的措施。
《质量的误区讨论》PPT 课件
在本次讨论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质量的误区,并为你带来一些关于质量管理 的重要观点和洞见。
对质量的产品标准。质量是指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的能力。
误区一:工序质量即产品质量
工序质量是指每个环节达到高标准和一致性,而产品质量是综合性的。一项 工序优秀并不能保证整体产品达到最高水平。
结语
减少质量误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应该推动质量管理的发展,建立有效的质量文化,从而提供优质产品和 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

质量控制中常见的误区及对策

质量控制中常见的误区及对策

质量控制中常见的误区及对策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然而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如何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误区成了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质量控制中常见的误区及对策。

一、质量控制中常见的误区在进行质量控制时,有时候企业会陷入一些误区中难以自拔。

首先,有些企业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另外,有些企业过于依赖设备和技术,忽视了人员素质和管理的重要性。

此外,有些企业过分强调检验而忽视了预防控制,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再者,有些企业只关注产品外观而忽视了内在质量,这样虽然能够增加产品的销售量,但是长远来看会损害企业的声誉。

二、对策一:注重管理和培训对于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来解决。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

三、对策二:平衡技术与人员素质对于过于依赖设备和技术的企业,应该求得技术与人员素质的平衡。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同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员工能够熟练运用设备和技术,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四、对策三:强化预防控制对于过分强调检验而忽视预防控制的企业,应该改变质量控制的思路,注重提前预防。

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质量变异,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五、对策四:内外兼修,注重内在质量对于只关注外观而忽视内在质量的企业,应该内外兼修,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

企业在提升产品外观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确保产品的品质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六、结合以上对策,企业可以全面提升质量控制水平,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七、质量控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企业应该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动向,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质量审查中的常见误区和误解

质量审查中的常见误区和误解

质量审查中的常见误区和误解在进行产品质量审查时,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和误解,导致最终审查结果不尽如人意。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质量审查中的常见误区和误解。

一、审查时机在进行产品质量审查时,有些人会认为只要在生产过程中检查一次就足够了。

实际上,审查时机并不仅限于生产阶段,还包括原材料采购、加工过程、成品包装等环节。

只有全方位的审查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二、审查标准有些人认为只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了,而不去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

事实上,审查标准既包括国家标准,也包括客户的特殊要求。

只有兼顾两者,才能真正做到质量管理。

三、审查人员很多企业对质量审查人员的要求比较宽松,导致审查结果不够准确。

审查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具备审查思维和沟通能力。

只有综合考量,才能更好地完成审查任务。

四、审查工具有些企业依赖过于简单的工具,例如目测检查、手动测量等,而忽视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质量审查中,应该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工具,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审查范围有些企业只关注产品的外观质量,而忽视了内部的质量问题。

审查范围应该包括产品的外观、结构、性能等多个方面,确保产品质量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六、审查结果有些企业过于依赖质量审查报告,而忽视了实际检查的结果。

审查结果不仅包括报告上的数据,还包括实际产品的情况。

只有真实、客观地看待审查结果,才能更好地改进产品质量。

七、审查流程有些企业流程冗长、耗时过多,导致审查效率低下。

审查流程应该简化、优化,提高审查效率和准确性。

只有合理规划审查流程,才能更好地完成审查任务。

八、审查费用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选择了低价的审查服务,导致审查质量不高。

审查费用不应该成为考量质量的唯一因素,应该注重审查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

只有选择合适的审查服务,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九、审查记录有些企业对审查记录缺乏重视,导致审查结果不够可追溯。

审查记录应该详细、准确地记录每一次审查过程和结果,确保审查结果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质量控制中的错误与问题分析

质量控制中的错误与问题分析

质量控制中的错误与问题分析在如今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质量成为企业赢得消费者信任和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质量控制中的错误和问题始终是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和不断改进的方面。

本文将从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缺乏清晰的质量标准和规范企业在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时,往往存在模糊、不明确的情况。

导致生产过程中无法准确判定产品是否符合要求,进而影响产品质量。

二、生产设备老化和维护不到位生产设备的老化和维护不到位会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误差,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企业应该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

三、人为操作失误人为操作失误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员工缺乏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不规范,容易出现差错,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四、原材料质量不达标原材料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如果原材料质量不达标,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确保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五、生产过程控制不到位生产过程控制不到位会导致生产线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进而影响产品质量。

企业应加强生产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六、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企业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会导致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督和控制,从而增加产品质量风险。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七、没有建立良好的质量文化缺乏良好的质量文化会使员工对产品质量缺乏责任感,容易出现敷衍塞责的情况,影响产品质量。

企业应倡导“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质量责任体系。

八、未能及时响应客户反馈企业未能及时响应客户反馈意见和投诉,没有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导致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企业应高度重视客户反馈,及时调整产品质量。

九、未能及时跟进产品质量问题企业未能及时跟进产品质量问题的处理进度,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企业应建立产品质量问题跟进机制,及时解决和反馈产品质量问题。

十、产品质量管理不到位企业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无法全面把控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质量审查中的误区及如何避免

质量审查中的误区及如何避免

质量审查中的误区及如何避免质量审查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

然而,在进行质量审查时,有时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审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就质量审查中的误区进行探讨,并提出如何避免这些误区的方法。

一、未充分了解产品要求和标准在进行质量审查之前,必须充分了解产品的要求和标准。

如果没有对产品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清楚的了解,质量审查就会失去意义。

因此,在进行审查前,要仔细研究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质量要求,确保审查的目标清晰明确。

二、审查缺乏客观性有时候,质量审查会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导致审查结果不够客观。

因此,在进行审查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可以多方面参考,多角度分析,确保审查结果客观准确。

三、过分依赖设备和工具一些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查时,过分依赖各种设备和工具,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

虽然设备和工具可以提高审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但仍需结合人的判断与经验,避免盲目依赖设备和工具。

四、审查范围缺失有些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查时,只注重产品外观的检查,忽略了内在质量的审查。

因此,在审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各个方面,确保审查范围全面,避免重点不明确,导致漏检问题。

五、未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在进行质量审查时,如果未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将导致质量问题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因此,审查结果出来后,要及时进行问题记录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与评估,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单一的审查方法和手段有些企业在质量审查时,只采取单一的审查方法和手段,容易陷入审查盲区。

因此,在进行质量审查时,要多种方法相结合,如抽检、全检、抽检与全检相结合等,确保审查结果准确可靠。

七、审查过程繁琐且缺少效率一些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查时,审查过程繁琐并且效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

因此,在进行审查时,要简化审查流程,提高审查效率,确保审查的质量和效率同步提升。

八、缺乏员工的参与和培训质量审查不只是质检部门的事,所有员工都要参与其中。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挑战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挑战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挑战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误区一:质量是检验出来的 • 误区二:质量是质量部门的事 • 误区三:追求零缺陷的完美主义 • 挑战一:持续改进与创新 • 挑战二:全球化与多文化背景下的质量控
制 • 挑战三:技术与质量管理的融合
01 误区一:质量是检验出来 的
质量检验的局限性
04 挑战一:持续改进与创新
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局限性
过度依赖检验和测试
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往往侧重于通过检验和测试来确保产品质量 ,这可能导致对产品性能和客户需求的忽视。
缺乏预防措施
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倾向于事后处理和补救,缺乏对问题的预防和早 期发现。
缺乏创新和改进的动力
传统方法可能阻碍组织持续改进和创新,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需求和技术发展。
引入创新思维和工具
1 2
采用统计过程控制(SPC)
利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实现早期预 警和预防控制。
引入六西格玛管理
通过减少变异和优化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 效率。
3
利用质量功能展开(QFD)
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具体 要求。
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建立质量价值观
组织应树立质量至上的价值观, 强调持续改进和客户满意的重要
质量标准的制定
在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 情况和需求。这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协商,以确保标准具有 广泛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标准 ,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06 挑战三:技术与质量管理 的融合
新技术对质量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为质量 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如大 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有助于 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如何避免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

如何避免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

如何避免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避免质量控制中的常见误区。

一、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企业在进行质量控制时,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包括产品的性能、外观、尺寸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将质量标准明确地制定出来,才能确保所有员工在工作中都能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从而避免因为标准不明确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二、培训员工员工是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

因此,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流程。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员工才能够准确地执行质量控制的任务,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质量问题。

三、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在质量控制中,检测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企业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选用适当的检测方法。

同时,也要保证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采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才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建立质量跟踪系统质量跟踪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跟踪系统,对产品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记录。

通过质量跟踪系统,企业可以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

五、注重员工激励员工是企业的质量控制的执行者,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员工的激励。

通过设立奖惩机制、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质量控制工作中。

只有员工受到激励,才能够更好地执行质量控制的任务,避免因为员工不积极参与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六、加强供应商管理企业的产品质量受供应商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共同制定质量标准,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和检查。

只有保证供应商的质量,才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

七、定期进行质量审计质量审计是企业自身对质量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估的过程。

企业需要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计,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通过质量审计,企业可以不断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避免因为内部管理不善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改进方法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改进方法

质量控制中的误区与改进方法质量控制是一个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声誉。

但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导致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将围绕质量控制中的误区展开讨论,并提出改进方法。

一、重视表面而不重视内在很多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只注重产品外表的完美,而忽视了产品内在的质量。

外表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内在质量,包括材料选用、工艺流程、生产环境等方面。

因此,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应该注重产品内在质量,关注关键环节的控制。

二、过分依赖检测技术有些企业过分依赖检测技术,认为只要产品通过了检测就是合格的,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检测只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环节,不能代替生产过程中的全面控制。

企业应该加强工艺流程的控制,做到质量预防,而不是质量检测。

三、质量控制责任模糊在一些企业中,质量控制责任模糊不清,导致质量问题出现时无人负责。

质量控制是每个员工的责任,企业应该建立起明确的质量控制责任制度,并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培养,使每个员工都能够自觉地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四、短期利益导向一些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只追求短期利益,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质量,以图一时之利。

然而,长期来看,质量问题将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应该树立长远发展的思维,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

五、单一的质量控制手段有些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只采用单一的手段,比如只依靠人工把关、只依靠自动化设备等。

然而,质量控制应该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包括人工把关、自动化设备、工艺改进等多个方面。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多种手段来进行质量控制。

六、忽视员工培训员工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有些企业忽视员工培训,导致员工的质量意识不强,无法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企业应该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质量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质量控制中。

七、不重视客户反馈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而有些企业不重视客户的反馈意见,导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及时改进。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误区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误区

质量审查中常见的误区质量审查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然而,在进行质量审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导致审查结果不太准确或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以下将就质量审查中常见的误区进行探讨。

一、忽略了标准和规范在进行质量审查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会忽略产品的标准和规范,自行设定审查标准,导致审查结果不准确。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故意忽略标准和规范,生产劣质产品。

这样一来,即使通过了质量审查,最终也会影响消费者利益,降低企业声誉。

二、过分依赖第三方机构有些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查时,过分依赖第三方机构,而没有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样会导致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把控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而且,有些第三方机构也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等问题,审查结果存在偏差。

三、只重视结果,忽略了过程一些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查时,只重视最终的审查结果,而忽略了审查的过程。

审查的过程同样十分重要,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过程,提高自身质量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做到长久的质量保障。

四、忽视了员工培训和意识质量审查的结果往往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

如果企业忽视了员工培训和提升,员工对质量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质量审查结果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企业需要注重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

五、片面追求成本控制一些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查时,为了追求成本控制,往往会选择降低质量成本,使用廉价原材料,忽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这样做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利润,但却会伤害企业长期发展,降低产品质量。

六、不及时调整质量管理计划在进行质量审查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监测和调整质量管理计划。

有些企业可能一味坚持原定计划,不愿意调整,导致错失产品质量改进的机会。

企业应该根据审查结果及时调整质量管理计划,不断优化产品质量。

七、只注重外部质量有些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查时,只注重产品外部质量,而忽视了内在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质量提高与成本增减的关系误区


同一产品,质量提高了,是不是成本一 定要增加?价格也一定会上涨吗? 在企业界,一提到优质产品,许多人立 刻会想到这是以增高成本为代价的。殊 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想当然的观念,它 违背了人类追求质量进步的根本意义。
误区讨论之二:


我们必须要在质量与成本的天平上, 设立一个有效支点,通过这个支点的移 动,让产品质量提高与成本的关系,由 正相关到零相关直到负相关。 这个支点就是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 由于这一支点效应的作用,才能使我们 走出“质量与成本正相关”的误区,从 而有效地提高了质量。
误区之六讨论

戴明说:“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是工厂的工 人引起了质量问题,实际上不是工人引起了问 题。自从诸如工业这类东西产生的时候起,工 厂的工人知道质量将保护他的工作。他知道用 户的手里拿到低劣的产品将会使这个产品失去 市场,从而使他失去工作。他知道这一点并且 带着这种恐惧过着每一天的生活。然而他却不 能做好工作。他不被允许这样做,因为管理部 门要数字,需要更多的产品,而他们从来不介 意产品的质量。”
误区之五讨论

美国实业家安德鲁· 卡内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知道没有一个公司是不通过有效和诚实地 工作来取得决定性的成功的。即使在竞争最为 激烈的今天,似乎任何事情都是价格问题,但 在伟大商业成就中还是以质量这个非常非常重 要的因素作为基础”。这段话更深刻地表明了 质量与价格的关系:我们比较价格前,一定要 先比较质量。


戴明说:“质量是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特性, 这种特性对于某个人有用或者具有一个市场”。 彼特· 杜拉克也认为“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 (需求)不是提供者放到里面的,质量是用户 所获得并且愿意支付费用的特性,用户只为他 们有用的东西付钱,只对提供他们有价值的东 西付钱,构成质量需求没有任何其它的东西”。

在研究产品预测、波动源排查、质 量特征控制时,首先应防止进入质量管 理的误区,这就需要在质量管理学理论 体系中更多讨论与质量相关的行为科学、 心理学等一列边缘交叉科学,以指导企 业的质量实践活动,并确保其质量战略 目标的实现。
质量管理中的误区及对策

质量管理中尽管存在的误区很多,但概 括起来不外乎两大类: 认识误区

质量控制就是运用质量工程理论,在产品 的研发、制造、检验、销售、服务等一系列质 量形成与运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质量综合目 标(包括质量成本目标),首先找出组成产品 质量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同质量目标综合控 制的过程。

质量控制是一个多要素、多环节的管理, 不仅包括对产品自身品质优劣的控制,还包括 了质量成本等多目标的控制。所以决不能简单 的走入质量控制就是单纯的改进工艺、严格管 理的认识误区。
7、TQM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系列关系 在运用上的误区


曾经有一段时间出现了一种质量管理怪现象:流行一 时的TQM 全面质量管理一夜之间似乎被 ISO9000 系列 标准化管理这风吹得无影无踪了,“贯标”成了人们 的口头禅。而TQM好像是过时的管理方法与模式正在 被许多人遗忘。 殊不知这正是在引用先进管理方法上的一种误区。两 种方法非但不矛盾,而且是具有很强互补性的。各个 优秀企业正是因为两种方法平行运用,才取得了今天 良好的质量业绩。
同类价格比服务

在同类质量与价格的前提下,产品的售后 服务被提到了首位,前者许多大公司都能做得 很优秀,而后者却是一个宠杂的系统工程。由 于人为因素很多,做起来十分困难,但中国海 尔公司正是由于提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必须配 以星级服务”,才在众多的家电生产商中脱颖 而出,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电子跨国公司。也 许以上观点一经人们所共识,就可以营造正确 的消费观念,从而形成生产制造与市场消费的 良好互动,有利于产品质量提高。
1、广义质量与狭义质量概念关系的误区

今天我们的质量内涵己触及到人类的生产 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产品的质量到工作的质 量,从人员的质量到组织的质量,从企业的质 量到社会的质量,从生活质量到生命质量,从 地区环境质量到全球环境质量,从物质的质量 到精神的质量,我们正在以科技作动力,管理 为手段,将人类的质量进步推进到一个崭新的 高度。

为了真正的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建立一个 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称之为质量环境。真正的 质量控制与提高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和优化 质量环境的过程。产品质量环境由软环境和硬 环境两部分组成,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组成部 分:企业体制、日常管理、工艺方案、技术水 准、员工素质、企业文化、自然条件等七个方 面。单纯提高哪一方面都无法使质量综合目标 得到保证。
关于质量观念和管理的误区讨论
主题词:

排除质量管理误区的过程 就是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过程。

由于全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 新经济革命(New Economy Revolution) 浪潮风起云涌。在这场激烈而又严酷的 竞争中,人们逐渐明白:企业的竞争就 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就是质量的 竞争,质量竞争的最高形式就是品牌的 竞争。


质量品位最高的产品一定是拥有市场份额最大, 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吗?如果回答是“不”,那 么又为什么说:“市场的竞争就是质量的竞争” 呢? 答案是: MOTOROLA公司在这一重大决策 中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市场需求。也就是说, 在R&D战略中,靠质量领先抢占市场时,要 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研究,以保证供给与需求 相适应、相对称。
误区一的讨论:



朱兰说:“质量就是适应性” 田口玄一说:“质量是对社会损失的大小”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对质量的定义作了更为精 彩的描述:“质量不需要定义,没有定义你可 以理解它。质量是一种独立于智力抽象并且在 智力抽象之前的直接经验”。 由此可以看出广义质量概念与传统的狭义质量 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湖北卓越建筑有限公司刘雁飞)
误区讨论之二(典型的案例)

该公司施工建造的陕西师范大学高 层住宅楼,采用这一工艺可节约的直接 费用约88.5万元,减去大模板投入的摊 销费28万元,可实际节约60.5万元。这 样工程质量提高了,而成本却下降了。 这就是在实践中运用科技进步走出了质 量与成本必须“正相关”误区的典型案 例。
误区之六讨论

联想到中国五十年代“大办钢铁” 的事, 更不难知道建立科学的企业体制与产品的质量 控制是怎样深刻的关联着。而企业的一切管理 制度的建立,无不打上体制的烙印,这种制度 对质量的形成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来保障。


工艺方案优劣和技术水准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 产品质量的好坏,而且直接影响着质量目标中 的成本目标。要让质量成本负相关,需要不断 的优化这一硬环境。所以说“科技是品质的源 泉”。 员工素质与企业文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某种 意义上比企业制度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当然 员工素质包括了思想素质与技术素质,综合提 高素质对保证质量标准、降低质量成本有着重 要的意义。
5、质量等级与产品类型关系的误区

作为消费者,有一名话叫“货比三 家不吃亏”。但由于人们常把“质量等 级”与“产品类别”混为一谈,从而造 成一些不必要的消费误区,最终还是吃 了亏。


“货比三家”到底应该怎样比较呢? “同类产品比质量,同类质量比价格, 同类价格比服务”,这才是科学的比较。
同类产品比质量


质量宗师菲利普· 克罗斯比在《质量 是免费的》(Quality is Free)一文中这样 看待质量与成本关系的: “减少质量的成本,实际上是一个不 需要提高销售额,不需要购买新设备和 不需要雇用新人而增加利润的机会”。
3、质量领先与市场份额关系的误区


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美国MOTOROLA公 司“铱星计划”失败的案例。 1997年美国著名的电子通信公司MOTOROLA 公司推出了一个庞大的投资计划:要建成一个 由66颗通信卫星组成,旨在形成一个全球无盲 区的无线通信网络,既使手机在十层以下的地 下室也可以通过这个高效的网络转接到信号。 这项计划十分诱人,一旦获得成功,该公司将 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通信公司,成为世界同 行业的佼佼者。
误区之六讨论


哈佛大学的专家说:“学习是一种新型的 劳动”。美国的研究表明:工人教育水平每提 高10%会使生产力提高8.6%。而工厂的设备价 值增加10%,只能使效率提高3.4%。 这种效率提高当然是把质量作为重要内涵 来确定的。员工素质的提高为建立更加优秀的 先进的、适宜的质量软环境提供了根本保证。 由此可见“管理就是创造环境”的定义,用于 质量工作就是“质量管理就是创造质量环境”。 这就是任何一个成功企业必须有一个优秀企业 文化环境的原因。

于是,以质量创品牌,运用“质量效益型” 的战略便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质量 成为企业决胜于市场的法宝。质量优势即成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而许多优秀 的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界得到广泛的运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质量战略无论是从观念上 还是方法上都受到了普遍重视。


然而,质量和质量战略状况仍不容乐观。 从中国的“豆腐渣”工程和“3·15”大行动,、 美国MOTOROLA公司“铱星计划”的失败等 等许多的案例,不得不将企业家引入了沉思— —我们拥有正确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先进的质量 管理方法——我们的质量管理目标为什么总是 因难以得到完全的实现而受到损失——究竟是 什么粘住了质量腾飞的翅膀? 即:质量管理实践中,误区的存在成为质量进 步致命的障碍 。

任何一种商品在其同类产品中都可 能存在不同系列的产品,我们唯有坚持 同类同档次比较,并比较我们需要的消 费特征,才能说出谁高谁低。
误区之五讨论

要拿不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谁优谁劣, 很容易发生选择的偏差。例如,我们在 选购酒的时候,是白酒好?红酒好?还 是啤酒好?这是无法作结论的,因为它 们是不同类型的酒。就是同类的酒如 “五粮液”和“浏阳河”属同一集团生 产的白酒,哪个好,哪个不好?也无法 回答,因为他们是同类而不同档次的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