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遣画笔 丹青释人生——解读周矩敏的国画《散淡人生》系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遣画笔丹青释人生——解读周矩敏的国画《散淡人生》系列
苏州职业大学艺术设计系李涵
摘要:著名画家周矩敏在中国画坛上是一位声誉日隆的实力派画家,他的绘画创作所传达的文化气息和文人韵味正日益引起中国画研究专家的关注。
本文试图从解读其《散淡人生》系列国画作品为切入点,揭示周矩敏先生绘画创作的轨迹,以冀给予绘画界同人一些启迪。
关键词:国画;艺术;创作;散淡;人生感悟;
一、永不止步的探索之路
三、四个布衣长衫的读书人,围坐在一起,手捧书卷,或埋头苦读、或掩卷沉思、或心猿意马、或酣然入梦……,这种身处传统的江南富裕大户家庭陈设环境之中的“性淡、形散”、憨态可掬的布衣文人形象,并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文化人的凡此种种,令人忍俊不禁。
这就是苏州著名画家周矩敏先生的《散淡人生》系列小品中读来很有滋味的一幅幅画面。
凡不认识周先生的人,看过他的这组系列国画小品后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作者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画家,或者至少出生于民国时期。
因为画面透出的那种对三、四十年代生活的熟悉,对当年文化人生活入细入微的刻画,那种对人
生真谛的彻悟,非那个年代不能达到的。
其实不然,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周先生不但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老画家,其天真率性、开朗的性格,使其外貌远远青春于真实年龄。
周矩敏从小就喜欢涂鸦,在小学五年级时就以一幅蜡笔画《蓝色的天》获得法国国际儿童美术赛的铜版奖。
十多岁时就以其聪慧的艺术天赋博得了老一辈画家的赏识。
七十年代在苏州插队时曾在东台工艺厂从事工艺画工作,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画坛老前辈沈子丞先生,沈先生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文人画家的修养和素质,对其艺术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多年后每当提起此事,周先生总流露出对沈老的敬仰和感激。
十年动乱结束后,他以初露锋芒的艺术才华和扎实的绘画基础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批跨入艺术高等学府的佼佼者中的一员。
聆听刘海粟、陈大羽等画坛前辈的教诲;中国传统与西方绘画理念、技法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校风和浓郁的学习气氛使年轻的周矩敏受益匪浅。
四年的大学生涯为周矩敏的艺术求索打开了“藏宝之门”。
事实也是如此,在南艺毕业后的二十多年以来,他的艺术造诣日益精湛,在画坛也声誉日隆。
周矩敏的艺术创作至今粗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
这十年正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外各种艺术形式和观念如潮水般的涌入中国,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周先生由于受传
统艺术影响较深,且对陈老莲、任伯年、八大山人等传统画家非常仰慕,因而未受太大的冲击,但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和四年学院派的训练,也使其在艺术形式上开始了一些新的探索和追求。
印象派画家的色彩、光影的迷离扑朔变化;维也纳分离派的造型、色彩构成以及各种现代派绘画的构图处理都使他极为钟情。
在此阶段,他的主题性创作占了较大的比重。
在绘画创作中,他对造型的变化处理始终有极强的个性追求,他认为,绘画元素中造型是第一位的,要体现艺术个性,造型是首位。
而这种造型的个性化,又必须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对瞬间形象感觉的敏锐捕捉,他创造出来的个性造型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反之,脱离生活的造型则使观者难以接受,或过于平庸,或过于做作。
对此,他曾有一个画家分为三类的说法,即“真人画真画”、“真人画假画”和“假人画假画”。
我的理解是这个真人画真画即所谓的“怎么想,怎么画”是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技巧的画家画出自己深切生活感受的、有创新意识的画,而周矩敏和他的作品就是“真画家”画真画的实践。
正是缘于他对造型个性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后期,他的丝竹系列、江南淑女系列、现代都市系列作品,使他的画风产生了嬗变,这是他艺术创作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些系列画中,原先存在的一些刻意与过火,渐渐由淳朴自在、温雅闲适、平和清淡所替代。
如周先
生所说,这段时期是他绘画艺术蜕变酝酿期。
他那种由个人性情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文雅、率真、古朴的画风逐渐形成。
在此期间,他的作品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屡屡获得大奖。
如磨漆画《弦叙》、《双陆》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一等奖,其作品被国际奥委会原主席萨马兰奇收藏,充分表明了他的探索已获得权威人士、画坛前辈和社会各界的首肯。
周先生面对绘至沓来的荣誉和褒奖,并不因此满足陶醉而止步,他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攀登。
上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中,他从前期绘画的闲适、娴静的表象中蜕变出来,又开始追求“心淡、形散”的由内心到外表统一的绘画题材,这使他绘画意境又产生了新的质的飞跃。
当他完成了几幅反映三、四十年代江南文化人生活情景的作品示于前辈与同道时,得到了一片赞誉声,闻讯而来的世界最大的佛教美术馆——台湾佛光缘美术馆负责人看了后为之惊叹,立即诚邀他赴台举办个人画展。
由此一发不可收,周先生用二年多时间专心创作了一百多幅“散淡人生”系列佳作,于前年三月在台湾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大型个展,轰动了岛内外各界。
二、睿智思敏的绘画创作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古往今来,才子神童不在少数,但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阻挡了他们取得成功的前程。
因而大凡能取得成就者,学、思均不可偏废。
周
矩敏既是一位艺术的勤奋耕耘者,又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画坛智者。
多年的绘画实践经验养就了他“巧干”的习惯。
“艺海无涯苦作舟”,绘画艺术固然需要勤奋刻苦的训练,但更需要用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创造的火把。
周矩敏向来主张在艺术上要以脑子说话,技巧是智慧表达的工具,是必须的但决不是至上的,更不是唯一的。
他对当前画坛中出现的唯技巧的主张或玩技法的趋势很不赞成。
他认为艺术是以“艺”为上、以“术”来表达的学科。
“艺”体现了人的思维能力、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综合,体现了人的综合素质,是智慧的集中表现;而“术”只是一种技能,艺术的可贵之处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因此周矩敏在艺术创作上,从不做死画、硬画的无用功;而是广泛接纳各种艺术领域的信息以充实他智慧的库存。
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一种新的融合图像,细细琢磨他作品的形式特征,确乎很难把它归纳在那一类模式之中。
他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的画家,并且又是一位执著地追求完美的创造者。
很多论者认为他《散淡人生》作品系列的创作是受丰子恺漫画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我认为是一种艺术精神上的继承。
丰子凯在《人间相》序言中说:“我画既非装饰,又非赞美,更不为娱乐;而皆人间之不调和相,不喜欢相与不可爱相。
”于是我们看到了丰子恺笔下那个时代中种种人间世象,
用漫画的形式“言简而意繁”地表达了艺术家对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磁切和情感。
而周矩敏用类似漫画的手法;略带调侃的趣味去表现民国时期知识百姓平常生活状态,“通过一种闲适、舒缓的生活节奏,来细嚼生活品质,省悟人生的文化之相。
”他的画面充满喜剧性变化,人物造型散淡简略,而布景则或繁或简,随心而出,在描绘过程中他不太注意物象形态的真实性而更关注其结构形态简化与特点的夸张以及事物象征意义,画面重彩与淡墨相间相融,一气呵成,在斑驳绚烂的色彩与墨线中洋溢着闲散儒雅的气息;而通过画面上的题句,闲散儒散的气息更加地弥漫生动起来,意味深长地挑拨观者的想象与感慨。
因而,他的作品绝不是无聊的笔墨游戏,而有一点“散淡人生”的意思,这种意思是“花香春意浓,鸟歌人亦醉”或“风气听荷声,雨后观白云”或“为寻诗半句,翻书近三千”的生活况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现。
也就是说,越是痴迷于对“散淡”相的细细品嚼,那么,对于生命价值的理性认识越是深刻。
周矩敏是一个大忙人。
他是苏州市文化局和国画院的领导、又是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建筑壁画协会理事、民进苏州市委常委等。
在教学、绘画、行政事务、艺术设计、社会活动、写作等各方面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与社会各界人士友善相处,而其敏捷的思维、雄辩的口才,使交往者
深为折服,与之侃侃而谈,每每获益匪浅。
正是这种广博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他的绘画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周先生在生活积累的同时,也很注重学习他人的绘画实践与理论经验。
他家中的书籍堆得无法再堆、快要把书橱压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他从西方古典油画到印象派、野兽派绘画;从中国古代摩崖石刻壁画到唐、宋、元、明、清书画艺术;从意象深刻的大师作品到天真烂漫的儿童画;从经典绘画到地摊上掏来的民间器物,都是他学习揣摩的对象,都会成为激发他创作灵感的导火索。
但他把这些仅仅看成是自己的一个艺术经验积累,而决不是摹仿的范本,他要走自己的路,嚼别人的馍馍不香。
他说,在创作构思和动笔时,从来不看书的,否则会使自己受到束缚和限制。
他认为绘画应有一种创新意识,不但不能摹仿别人的东西,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也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在创作构思和制作完成这两个环节上,周矩敏也有着独特的方式。
一般画家一壶香茗、一根烟地坐在画桌前苦苦的构思的方式对于他来说是行不通的,周先生平时工作排得很满,这使得他留给绘画创作、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
然而他对此却另有一说,认为这样能更好地用头脑去作画了。
平时开会、体育锻炼、吃饭甚至与人聊天都成了他创作构思的最佳时间,在这时,他的各种设想和构思会如泉水般地涌现出来,有时兴起,突然出现一个绝佳念头,生怕忘记,就急急
忙忙向人要一张烟壳或一份菜单权作画纸记录下来。
晚上回到家中,夜阑人静时,他坐下来把这些构想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一幅绝佳的画作就此诞生。
多年来他已养成了这种广思、随思的习惯,使他能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前年赴台参展的一百多幅佳品都是用这种忙里偷闲的方式完成的。
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三、淡泊如水的人生感悟
周矩敏先生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富裕的仕商家庭,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和吴文化的浸润,社会的变革也使其饱尝了人间的酸甜与艰辛。
文革中年仅十六岁的他来到苏北东台县插队务农,后又进工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文革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分配在苏州工艺美校当教师。
坎坷的经历和好思的性格使他对人生比同龄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
他从内心中非常向往古代文人那种“对生活、处世淡出淡入的‘散淡’”,尽管现代生活节奏与他的追求有悖,使他不能真正静下心来享受不愁衣食、闲适、舒缓、慢条斯理的生活,但他有能力来品味生活本质、感悟人生真谛。
因此他画笔下这些被其戏称为“憨大阿二头”的人物为他享受了一把“散淡人生”的韵味。
散淡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笔下创作的人物和场景是缘于对中国文人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这种思想境界的追求。
他认为,“中国文人向来以‘心淡、行散’为清高,
这种‘运筹于庙堂、散淡于江湖’的行性,多少反映出文人阶层心象与形态之间的矛盾。
所谓‘心性淡’则‘行性散’,大多是不能‘达则治天下’而只能‘退而善其身’的无奈之举”。
因此“散、淡、孤、傲,也就成了轻官重文,士贤们共同的品格追求和心性趋同”。
他的绘画作品所流淌出来的淡出淡入的意韵,也可看成是他自己心态的写照。
绘画与戏剧一样,都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观照。
画家、演员创造着画和戏中的每一个角色,但离开了画面和剧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在演绎着一幅画、一部戏。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绘画是生活,生活就是画。
从周矩敏先生的《散淡人生系列》中“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等画中,道出了他人生处事的精辟见解,而“心静开卷便受益,气躁百诵仍糊涂”、“莫羡人前风光棋,夜半灯后敲残子”又是劝人入世,勤学苦读、奋发向上的良言。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微茫梦一般”、“无穷兴味闲中得,大半光阴书里消”、“目入门前莲花池,洗尽红尘烦心事”则是对文人欲求进取却又无奈的心态的真实而又恰到好处的描绘。
在画中还倾注了画家对人类生活生存环境的关注,如“啼鸣不为争斗俏,鸟笼怨嫌春光少”、“劝君莫打三春鸟,枝头娇歌送暖潮”等画中,对人们只顾自己的舒适满足而忽略了对自然、对人类的朋友鸟类的关心的现象,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散淡人生》作品系列,花了大量的篇幅生动细腻地描
写了三、四十年代布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处世心情,借民国人物的视觉形态浇心中的块垒,反映出豁达大度、宽容平和、潇洒清淡的个人秉性特质,以及具有进取、向上、健康的人格心态和社会道义责任感。
也许这就是如他所说的“运筹于庙堂,散淡于江湖”的典型的文人心态吧。
但正是这种心象与形态的矛盾,与八大山人、石涛、陈老莲等宗师大家的不谋而和,从而孕育出了这样一位个性独特、具有大家风范的画家,产生了这么一批意义深刻、引起画坛轰动的佳作来让我们“珍藏一段记忆,寻觅散淡心情”。
艺术百家。